內丹養(yǎng)生法——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黃信陽博客 張圣才
2023-08-22 19:05:04
張圣才(江西師范大學)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幅員遼闊、民族眾多
、文化燦爛
,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
,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生命記憶
,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精神源泉
,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生動展現(xiàn)
,是人類永恒的精神家園。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
,存在大量的與宗教文化及與原始信仰有關的文化
。宗教文化滲透了人們的思想靈魂,構成了人類的實踐與文化的繁榮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范圍
,包括了民間“口頭傳統(tǒng)和表述”的“神話、故事、傳說”以及“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筆者認為其意含有“道”
、靈魂信仰(對自然力的崇拜和人格化的神靈崇拜)、巫術思想等神秘的宗教文化
。因為它是人類傳承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現(xiàn)象
,既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又是歷史發(fā)展的局限
,更是任何族群都無法跨越的思想形態(tài)
。所以馬克思說,這是社會處于低級階段上“人的較高的特性”
。[①]其中
,思想深邃、方法獨特的中國道教
內丹養(yǎng)生文化就是經過幾千年無數(shù)先賢的探索
、實踐和發(fā)展并用口頭或文字傳承下來的結果
。它歷史地凝結和反映了中華民族在特定發(fā)展階段的觀念形態(tài),對人類頤養(yǎng)身心
、增強體質
、祛病延年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蘊含著生生不已的創(chuàng)造和精神
,理應同中醫(yī)診法
、針灸、藏醫(yī)藥一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保護
。
一.內丹養(yǎng)生法具有豐富而精深的思想內涵,凝聚著強大的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展示
生法——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png)
解讀生命的規(guī)律
,揭示生命的奧秘,不僅是古人探索的主題
,更是現(xiàn)代科技研究的中心
。道教內丹養(yǎng)生法就是竭力去了解人體生命的本質、人與自然
、社會的和諧關系
。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祖先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的一大發(fā)明,是由古代知識精英所創(chuàng)造的打開人體生命科學之門的鑰匙
,是人類養(yǎng)生健體的一場革命
。其實質就是人們在自我意識的覺悟下,從心出發(fā)
、用心調理
,從人的本身作為考察研究的對象
,強調自我生命把持的一種修持方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爱斉c天地齊其堅固
,同得長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②]內丹養(yǎng)生法
,實際上代表了一種超乎形骸物欲之上的向往,是生命的升華
、精神的超越
,或者說是人的靈性凈除塵垢之后,超撥于俗情系累所獲得的一種“果證”
。它以《周易參同契》
、《悟真篇》為理論基礎,性命雙修為原則
,體內精氣神為藥物
,進而參天地,應日月
,平陰陽
,和臟腑、通經絡
、篤逆行
,講生克,調虛實
,連四時
,化五行,配八卦
,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探究身心世界奧秘的內煉系統(tǒng)體系
。因內丹養(yǎng)生法的修煉是在人體內進行,看不見
,摸不著
,故先賢修持時的“內景”感受真?zhèn)坞s揉、門派之說固然也就歧義紛紜
。但它們共同的一切終極目的都是以保養(yǎng)元神精氣為宗旨
,使個體生命長生久視、超凡入仙
。李約瑟博士曾精辟地說:“道教思想從一開始就迷戀于這樣一個觀念
,即認為達到長生不老是可能的。我們不知道在世界上任何其它一個地方有與之近似的觀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③]”內丹的“內”指身體內部
,指“內求、內景
、內煉”
,所謂“正氣存內、精神內守”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暗ぁ痹赣蒙肮葻捴贫傻募t色藥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皟鹊ぁ币卜Q“金丹”
,愚指人體“生命之能量”(熱、力
、光等)
,它是人體精氣神的合一,即激活人體潛能
,平衡人體機質
,再生健康細胞,聚積生命能量的化合物而成“丹藥”
,從而獲得純陽之體
。《通幽訣》:“氣能存生
,內丹也
;藥能固形
,外丹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吨笟w集》序稱:“內丹之說,不過心腎交會
,精氣搬運
,存神閉息,吐故納新
,或專房中之術,或采日月精華
,或服餌草木
,或辟谷休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睆埐恕督鸬に陌僮帧丰屧疲骸耙曰穑ㄓ魃瘢捊穑ㄓ鳛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反常本還源,謂之金丹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弊鳛橐环N經驗傳承的哲學
,內丹養(yǎng)生法不是某一個人在特定的時間內所發(fā)明的,而是古代先賢靠自我修煉所獲得的經驗累積的成果
,雖然來自長期的經驗積累
,但并沒有像其他經驗科學而被科學實驗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理論充滿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fā)的辯證法思想
。它廣泛地吸收
、移植、滲透和交融了當時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種學說
、各個學派的先進成就
。強調以個體為本位的“性命雙修”,以坎離為本
,逆自然之易
,奪造化之功,由陰陽和合
,以自然天道與人事修為相交合
、相印證,而返本歸根
,復歸于虛無之道
,既所謂“天人合一”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根本的特色,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根本的命題
,突出了中國民族精神的特質與內涵
,體現(xiàn)了中國本土宗教崇實尚有的特色。尤其內丹養(yǎng)生將之推衍為宇宙生化的過程
,勾畫成極為神秘的天人相與的仙境
,對上天充滿了理想和圖景。所謂“神靈變化
,隱顯莫測”[④]
;“或竦身入云,無翅而飛
;或駕龍虎
,上造太階;或為鳥獸
,浮游青霄
;或潛行江海,翱翔名山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盵⑤]這種對超越人能力之局限的追求
,既反映了內丹養(yǎng)生文化中擺脫世間苦難、追求生命完善的境界
,又反映了乾坤陰陽下得道成仙的樸素唯物主義精神
。同時“身在凡而心在圣境”[⑥],為敘述文化歷史存儲了大量的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原型和素材
,是文化藝術創(chuàng)造取之不盡的源泉
。從另一角度說明了內丹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氣概,欲圖盜取天機
,掌握逆轉生命之秘
,“重鑄陰陽,再造乾坤”
,以個人身心的自我修煉
,統(tǒng)攝中華傳統(tǒng)煉養(yǎng)術,寄托中華民族對長生不死
、升華生命的向往
。
內丹養(yǎng)生法其智能之高、內容之博
、能量之大
,推動了傳統(tǒng)哲學、醫(yī)學
、生命科學的發(fā)展
。是人體科學生命工程中的偉大創(chuàng)舉,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跡
。如黑格爾所說:“宗教的對象不是地上的
、世間的,而是無限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⑦]內丹養(yǎng)生文化著眼于宇宙天地,立足于人類自身
,以求得在認識宇宙運動變化規(guī)律中
,探討生命的奧秘,從而懂得生與死的緣由和規(guī)律
,不斷追求人性的完善
、積極逆轉乾坤、樂生惡死
,以追求神仙信仰表達其高情運致
,不拘縛于塵俗的逼仄和谫陋,反映了道教內丹養(yǎng)生既崇尚虛無玄妙
,又以生命
、生活的完美為最高圭臬的人本主義理念。顯示出人性的尊嚴與偉大
,映證出生命的不朽
,展示出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
二.內丹養(yǎng)生法涵納著大量的實踐觀察
、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藝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具有獨特的價值與意義
生命是宇宙的奇跡,而生命奧秘是人類面臨的最為復雜的問題之一
,也是人類永無止境需要解決的認識問題
。科學證明不了的智慧
,未必就不科學
。內丹養(yǎng)生法探索生命奧秘依靠的是一種自證自足的實踐,是一種切身感受的直接經驗(如氣
、穴位
、經絡等是古代先賢對于人體的獨特認識),是在“順逆”
、“性命”
、“陰陽”、“有無”中下功夫
,達到精足(基礎)
、氣滿(動力)、神旺(主宰)
。內丹養(yǎng)生“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shù)”、“心為令
、氣為旗”的每一個動作及要領
,都需要調動周身每一根神經去努力感受。這不僅是為了調節(jié)自我身心健康的操作性技術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重要的精神生活
。其內在的創(chuàng)造動力和豐富內涵,承擔著引導自我生命潛能的發(fā)揮
,實現(xiàn)對宇宙
、人生本質的洞察。這種由直接的直覺經驗加以證實
,而上升為關于意義理性問題
,呈現(xiàn)出特有的精神面貌,跨越了自我與社會
、神圣與世俗
、人世與天道之間的種種藩籬
。它的某些內容,或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意義
,然而它的合理精神
,卻超越時空的界限而亙古常青。
人體健康長壽的標志
,是機體內諸多方面關系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共同維護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人體的正常生命過程
,是機體生化能力的具體表現(xiàn)
。機體的生化能力,是以氣化過程為其表現(xiàn)形式的
,是通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
。氣化理論概括了人體生命活動的內在規(guī)律,是構成天地萬物和人體生命的原始材料
,反映了機體代謝過程的實質
。而內丹養(yǎng)生法的核心就是修“氣”路、能量的管道
,包含了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對立統(tǒng)一的生命過程
。因為內丹養(yǎng)生的重要關竅,都是人體內分泌腺集中的地方
,所以內丹養(yǎng)生法首先要激發(fā)這些器官(如生殖器官
、前列腺、腎上腺
、胰島腺
、甲狀腺、腦垂體等)的內分泌和神經
,促進人體微循環(huán)
,使全身建立起一套高度和諧有序的新程序,使自己的內分泌系統(tǒng)
、神經系統(tǒng)
、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都發(fā)生新的變化,從而在人體深層建立起一套穩(wěn)定的調諧程序
,這套程序和宇宙的自然節(jié)律相一致
,能參與自然界能量、物質
、信息的大循環(huán)
。丹家通過這套程序對自己的心身進行控制,使之與道相合
,從而達到自主調整情緒
、保持良好心境和變化個人氣質的目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代的醫(y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極為復雜而高度有序化的物質運動結構
,而維系這個結構的
,則是大腦與中樞神經。腦和中樞神經的功能一旦失調
,人體將會失去平衡,疾病
、衰老
、死亡等現(xiàn)象就會隨之而來。而內丹養(yǎng)生法的修煉
,首要是清靜養(yǎng)神
,人在深度的松靜狀態(tài)下,大腦皮層的喚醒水平下降
,交感神經系統(tǒng)及其有關的功能活動升高
,此時機體耗能減少,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強
,血氧飽含度增加
,血白蛋白含量及其攜帶氧的能力提高,指端血管容積增大
,皮膚溫度升高
,肌電水平下降,皮膚電阻增大
,血及尿中兒茶酚胺降低
,血糖下降。這樣血液的運行就相應的緩慢
,心臟的負擔隨之減輕
,氣血的運行便會因清靜而逐漸回復到嬰兒初生時自然舒適健康自然的運行方式。這就象一杯混濁的水
,水杯靜下來
,水中雜質自然就會下去,而水則呈清澈之狀
。從而能有效地保持和發(fā)揮大腦和神經中樞的作用
。這些現(xiàn)象足以說明,內丹養(yǎng)生法進入靜態(tài)以后
,可以通過身體內部的調節(jié)
,影響機體各系統(tǒng)的功能,進而防治疾病
,達到養(yǎng)生健體的作用
。實踐證明內丹養(yǎng)生法:一是能有效的消除煩惱
、緊張、沮喪
、不安等消極心理
,減輕精神壓力,使人心情舒暢
,精神煥發(fā)
,從而可使機體能有效地獲得和保持更高的免疫能力;二是可提高機體有氧代謝能力
,增強心血管系統(tǒng)的輸氧能力和機體利用氧的能力
,可使機體各器官組織系統(tǒng)得到充足氧和養(yǎng)料的供給,加強微血管的自律運動
,改善微循環(huán)
,從而有益于防止和消除血流量減少,血液粘稠等使機體易于衰老的各種因素
,并能提高血栓溶解酶活力
,減小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促進心臟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
,以預防由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梗死
、腦血栓或腦出血等心血管疾病
;三是有益于防治某些呼吸系統(tǒng)的疾病
,促進消化,提高消化吸收的功能以及提高身體素質
,使肌纖維增粗
,使肌力增強,使肌肉彈性增加
,體型健美
,消除體內多余脂肪等等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注重的是人的生命的承載形式
。生命觀念是道教的核心觀念
,生命哲學的形成是道教理論成熟的標志,神秘的宗教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爆發(fā)點
。正是在此基礎上
,人類得以創(chuàng)造、發(fā)展了以眾多學科為依托的人類知識系統(tǒng)和體系
。因此
,挖掘內丹養(yǎng)生修煉中豐富而精深的思想內涵,對生命科學、醫(yī)學
、哲學等學科的發(fā)展
,均有不可忽視的理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精神產物
,也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土壤
。人類通過生存實踐認知了一些自然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逐步懂得大自然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先天物質基礎
,人類通過生存和生活實踐鍛煉完美了軀體
,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空間
,升華了思維能力
,用勤勞和智慧獲得了一定的知識和創(chuàng)造力,尋找和創(chuàng)造獲取了豐厚的生存之源
,滿足了生命的延續(xù),扮美了人本身
。所以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因為對一種傳統(tǒng)文化、古老宗教的發(fā)掘與總結
,而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
。
共2
三.內丹養(yǎng)生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維和文化精華
文化永遠都是其生命的依托
、精神的支撐和創(chuàng)新的源泉
,人們可以通過有形的文化遺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同遙遠的祖先溝通,看到他們的身影
,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
、思想,感受到他們的情感和智慧
,辨認出他們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腳印
。內丹養(yǎng)生法是經過時間的“千錘百煉”的普及實踐,運用道法或道術等超自然的力量來奪天地造化之功
,凝聚著歷史的必然選擇和人類的集體記憶
。這些記憶猶如人類進化發(fā)展的固化的或活態(tài)的“基因”,是存續(xù)和賡延的筋絡與血脈
,其歷經滄桑而脈絡不斷
,已成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蘊,彰顯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事實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的“活”體現(xiàn),具有傳承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是維系民族存在發(fā)展的生命動力
、精神依托,是人們的“精神家園”
。
實踐是中華民族思維的起點
,也是思維邏輯結構的起點。重視實踐經驗的積累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思維第一個重要的本質精神
。古代中國
,人在長期的生活生產和內丹養(yǎng)生實踐中,通過觀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經過思維而形成概念
、判斷,逐步上升為內丹養(yǎng)生理論
。如其“無欲”
、“主靜”之說,即“虛靜”狀態(tài)下
,從文化史的觀點來看
,“虛靜”不但是古人追求內在生命力自我提升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觀照外物
、修身養(yǎng)性的主要方法
,更是內丹養(yǎng)生的本質。其實
,無論是哲學的徹語
,或是藝術審美活動,它們只不過是人的內在生命力的外現(xiàn)方式之一
,因而不可避免地與傳統(tǒng)養(yǎng)生理論有著共同的旨趣——把“虛靜”作為人的內在生命力自我提升的有效手段
。就此而言,“虛靜”完全可視為華夏民族傳統(tǒng)文化心態(tài)的一個重要標志
。所謂“魚能吐納而化水則不死
,人能吐納而化氣則長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⑧]內丹養(yǎng)生之道不僅有理性思維的哲學
、清靜無為、回歸自然的藝術境界
,而且形成了一種以經驗為特征的直觀思維
、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思維、類比推導的思維方式以及觀物取象的象征思維等經驗論色彩
。尤其是類比推導的聯(lián)想思維與內丹養(yǎng)生修煉的關系十分密切
,這種思維方式以日常生活經驗為基礎
,用直觀的方法把“天地人”看作是一個和諧的統(tǒng)一體,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及人自身的和諧
,通過對現(xiàn)象的分析
,以探求其內在機理,對生命活動過程實行自我調節(jié)
。這是一個由淺入深
、由表及里的從現(xiàn)象尋求本質、從有限尋求無限的過程
。在這個問題上愛因斯坦曾經指出:“借助于思維
,我們的全部感覺經驗就能整理出秩序來,這是一個使我們嘆服的事實……可以說
,世界的永久秘密就在于它的可理解性
,要是沒有這種可理解性,關于實在的外在世界的假設就是毫無意義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崩缭诘そ洝吨芤讌⑼酢吩疲禾斓卦O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天地者
,乾坤之象也;設位者
,列陰陽配合之位也。易謂坎離
,坎離者
,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
,周流行六虛
,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
。幽潛興匿
,變化于中,包囊萬物
,為逍紀綱
。乾坤者,天地之本體
;坎離者
,乾坤之效用。其間變化包羅萬象
。所以
,宋代內丹家俞琰就對這段話作了闡釋:乾坤天地,吾身之鼎器也;離日坎月
,吾身之藥物也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
,列天地配合之位
;離東坎西,分日月出入之門
。反求吾身
,其致一也。乾坤為體
,坎離為用
。坎離二者
,周流升降于六虛
,往來上下,本無爻位
。吾身坎離運行乎鼎器之內
,潛天潛地,豈有爻位哉
。其中可以具體體會到“觀物取象”的象征性思維在內丹養(yǎng)生修煉中的運用﹙“物”是自然
、社會中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象”是對這些具體事物的摸擬
、概括
,從“物”到“象”經歷了“觀”和“取”兩個階段。用它來說明煉丹的過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哉J為內丹養(yǎng)生法吸取了漢代以前的哲學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氣
、陰陽
、五行、形神
、天人關系等重要的哲學概念和學說
,由此及彼、由微知顯地揭示事物的類型及其關系的思維方式去闡明內丹養(yǎng)生的問題
,使之成為內丹養(yǎng)生的重要概念和理論
,把哲學理論與內丹養(yǎng)生理論熔鑄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這種“由用求體”
、“觀物取象”
、“格物窮理”的方法
,以直覺頓悟方式鉆研養(yǎng)生,思索義理
,具有由現(xiàn)象窮究本質的樸素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意義
。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東方的特殊思維方式。更可以認為文明有源
,智慧無界
,歷史文化的熏陶決定了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蓄積了不同歷史時代的精粹
,承載了過去
,孕育著未來。遍閱古代道教典籍靡遺
,內丹養(yǎng)生文化所蘊含的“秘笈”
、潛修密練的途徑和手段,雜而多端
。但它是經過無數(shù)先賢前仆后繼
、百折不撓的以人體為實驗的系統(tǒng)工程的實踐記錄,而形成特有的內丹養(yǎng)生知識體系或技術體系
。證明了宗教文化有拯救天下生靈的社會使命感
,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充滿神秘感。正因為如此
,內丹養(yǎng)生之法神秘又屬于核心技術(其實“大道易簡”
,曰后贅文再詳述),故內丹養(yǎng)生之道千譬百喻
,寓言喻意
,以有形無,以實形虛
,或露枝條,或泄或亥
。如不得師訣
,甚難窮究。加之后世旁門曲徑
,汗牛充棟
,各說其是,誤認經書之喻意
。就《周易參同契》而言
,滿紙“鉛汞”、“龍虎”
、“坎離”
、“彼我”
。惟得真師傳授,方能明了真意
。難怪(唐)施肩吾說:“道雖言傳
,立教者不尚于明文。藏機隱意
,恐輕泄于圣言
。比物屬辭,乃密傳于達士”[⑨]
。這或許是各個時代的人們對于內丹養(yǎng)生文化永不衰竭的追求所表現(xiàn)出的巨大神秘力量所在
。當然,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也不可能超越歷史的局限
,許多文獻也同樣是精華與糟粕同在
,科學與迷信共存。我們應該努力挖掘和認識內丹養(yǎng)生文化中所具有的普世的價值
。但是
,受多方面的影響,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
,內丹養(yǎng)生被視為“舊文化”而備受冷落
,能夠理解和傳承這一知識的人日漸減少,面臨保存與發(fā)展的困境
,亟待得到尊重保護和發(fā)展
。
綜上所述,內丹養(yǎng)生文化是在中國歷代特定的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中生長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
,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
、思維和文化精華,涵納著大量的實踐觀察
、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藝
,凝聚著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是我們的祖先在實踐中總結出的對生命
、對大自然
、對宇宙的深刻、整體的體悟認識和博大精深的智慧結晶
,是不能再生的文化資源
。應該受到更好的保護與利用。保護內丹養(yǎng)生法
,就是要使文化遺產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溝通中鮮活起來
,在本土與國際的對話中凸顯出來;就是要探索一條使文化遺產貼近大眾的模式
,使其在最樸素的“文化回家”當中彰顯人文精神和實用價值
,充實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就是要把文化遺產放在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中,去偽存真
、去粗取精
、錘煉提純,使之適合我們的時代
,而不是固守陳規(guī)
、一成不變;最終目的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
。如此
,這項傳承文明、造福子孫的事業(yè)才會曙光照耀
、生機一片
。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亡羊補牢難以挽救
,未雨綢繆才是良策,對內丹養(yǎng)生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筆者建議:
一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在于傳承:文化是一種創(chuàng)造
,也是一種選擇
。留住傳承,就是留住了歷史
,就保存了文化的命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以人為載體的,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
,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筆者建議有關部門盡快出臺一個評選內丹養(yǎng)生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文件,其中應包括傳承人的定義
、譜系
,覆蓋面、權利和義務
、有關的獎懲制度
、享受生活補助的界定方法、傳承人的評選方式等內容(評選傳承人是手段
,不是目的,最終的目的是文化的傳承
,只有傳承才能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和發(fā)展下去)
。然后有計劃有步驟的組織“申遺”工作。在保護方式上
,應加大整理
、開發(fā)和保護內丹養(yǎng)生文化的力度
,提高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使之發(fā)揚光大
;二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創(chuàng)新
、繼承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動力
。大力推進內丹養(yǎng)生文化的創(chuàng)新工作
,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借助各種現(xiàn)代科技手段,大眾傳媒和現(xiàn)代傳播技術
。如今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
,文化傳播的模式、途徑
、特點等都發(fā)生了深刻變革
。尤其是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xiàn),使廣播
、影視
、電信、新聞
、出版
、教育走向融合,使文化的傳播與交流走進新時代
,也因此有了更大的發(fā)揮空間
。對此,我們要建立一定的保護機制
,積極利用高科技宣傳手段
,把內丹養(yǎng)生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三是保護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本在于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含了豐富的歷史知識
、傳統(tǒng)技藝
、藝術資源等,能夠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的素質
、培養(yǎng)人的能力,是開展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的重要知識來源
。從長遠來講,保護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都需要先從教育入手
,把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納入教育工作系統(tǒng)必須從青少年抓起,如編寫各種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