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健康生活

    子宮脫垂概述

    祝由網(wǎng) 2023-12-14 09:17:33

    子宮脫垂概述

    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

    ,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于陰道口以外
    ,稱為子宮脫垂(uterine prolapse)。子宮脫垂常合并有陰道前壁和后壁膨出

    現(xiàn)代用針灸治療子宮脫垂的早期資料見于50年代后期[1],當(dāng)時有關(guān)報道不少

    ,南京中醫(yī)學(xué)院附屬針灸實驗醫(yī)院
    ,還將此作為專題
    ,進行較深入的研究
    。60年代
    ,耳針也被試用于本病的治療[2]
    。從70年代中期開始
    ,芒針法在子宮脫垂的治療中得以應(yīng) 用,通過廣泛大量實踐
    ,不僅總結(jié)了針剌之法
    ,而且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的穴位
    。只要手法掌握正確
    ,病人常有子宮上提之感
    ,往往取得較好效果
    。除此之外,穴位注射
    、電針或針刺配合內(nèi)服補中益氣湯等也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應(yīng)該注意的是
    ,子宮脫垂并發(fā)感染者
    ,應(yīng)先控制感染
    ,然后進行針刺
    。而對有嚴(yán)重腹水
    ,門靜脈高壓
    ,下腹部患惡性腫瘤者則不宜針刺
    。針灸治療本病
    ,主要對象是第Ⅰ度和第Ⅱ度脫垂的患者
    。目前的有效率在90%左右

    病名

    。又名子宮脫出
    、陰脫
    、陰(疒^頹)
    、瘣疾
    、子宮不收、子腸不收
    。欲稱吊茄子、(疒^頹)葫蘆
    。亦屬陰挺、陰痔范圍內(nèi)
    。指婦女子宮下墜
    ,甚至脫出陰道口外。癥見子宮下垂或脫出陰道口外
    ,甚則連同陰道壁或膀胱直腸一并膨出。多由氣虛下陷,帶脈失約
    ,沖任虛損,或多產(chǎn)
    、難產(chǎn)、產(chǎn)時用力過度
    ,產(chǎn)后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等
    ,損傷胞絡(luò)及腎氣
    ,而使子宮失于維系所致
    。如兼見少氣懶言
    ,面色(白光)白
    ,少腹空墜等
    ,癥屬氣虛
    ,宜補氣升陽
    ,用補中益氣湯
    ;兼見頭暈耳鳴,腰膝腿軟等癥屬腎虛
    ,治宜補腎益氣
    ,用大補元煎加鹿角膠
    、升麻
    、枳殼。如子宮脫垂因摩擦損傷或邪毒感染
    ,局部有紅腫潰爛
    ,黃水淋漓,陰門腫痛
    ,小便赤數(shù)等癥,宜清熱利濕
    ,用龍膽瀉肝湯
    ,外用熏洗方:苦參
    、蛇床子
    、黃柏、烏梅
    ,五倍子水煎,先熏后洗
    。針灸可刺維胞
    、子宮
    、三陰交等穴

    溪穴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歸來之別名·溪穴 4.1 溪穴的別名 4.2 出處 4.3 穴名解 4.4 所屬部位 4.5 歸來穴的定位 4.6 取法 4.7 穴位解剖 4.7.1 層次解剖 4.7.2 穴區(qū)神經(jīng)、血管 4.8 歸來穴的功效與作用 4.9 主治病癥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配伍 4.12 文獻摘要 4.13 研究進展 4.13.1 治療尿潴留 4.13.2 治療慢性附件炎 4.13.3 促性腺功能 5 承泣之別名·溪穴 6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溪穴 1 拼音 xī xué

    2 英文參考 Guīlái ST29 [中國針灸學(xué)詞典]

    3 概述 溪穴為經(jīng)穴別名:1.歸來之別名

    ;2.承泣之別名。

    4 歸來之別名·溪穴 溪穴即溪穴

    ,歸來的別名[1]
    。見《逢源》。

    穴位 歸來 漢語拼音 Guilai 羅馬拼音 Kueilai 美國英譯名 Return 各


    號 中國 ST29 日本 29 法
    國 莫蘭特氏 E29 富耶氏 E29 德國 M29 英國 S29 美國 St29

    歸來為經(jīng)穴名(Guīlái ST29)[2]

    。出《針灸甲乙經(jīng)》
    。別名溪穴、溪穴
    。屬足陽明胃經(jīng)[2][3]。歸即歸回
    ,來即到來
    ,本穴善治子宮脫垂
    、奔豚和疝氣等
    ,有返本歸根、理復(fù)還納之功
    ,故名歸來[2]
    。主治少腹疼痛,痛經(jīng)
    ,子宮下垂
    ,白帶過多,陰中寒,不孕
    ,月經(jīng)不調(diào)
    ,閉經(jīng),崩漏
    ,帶下
    ,陰挺
    ,卵巢炎
    ,子宮內(nèi)膜炎
    ,盆腔炎
    ,疝氣
    ,莖中痛
    ,小便不利
    ,腹痛
    ,遺精
    ,陽痿
    ,奔豚
    ,睪丸炎
    ,腹股溝斜疝,小兒腹股溝疝
    , *** 痛
    ,男女生殖器疾病等。

    4.1 溪穴的別名

    溪穴(《針灸甲乙經(jīng)》)
    、溪穴(《針灸甲乙經(jīng)》)

    4.2 出處

    《針灸甲乙經(jīng)》:歸來,一名溪穴
    ,在水道下二寸

    4.3 穴名解

    歸即歸回,來即到來
    ,本穴善治子宮脫垂
    、奔豚和疝氣等,有返本歸根
    、理復(fù)還納之功,故名歸來[2]

    還者曰歸

    ,返者曰來。凡養(yǎng)生吐納者
    ,當(dāng)吸氣時,腹氣上升
    ,與中氣交會于氣海處
    ;呼氣時
    ,腹氣下降
    ,名曰氣息歸根
    。本穴為腹氣下降時之根
    ,能使不歸之氣
    ,移位之丸
    ,返回本位
    ,故名“歸來”
    。本穴治男子卵縮
    、女子子宮脫出等癥
    ,皆屬氣分之病。取之有散寒理氣歸原之功
    ,即“歸來”之意也
    。[4]

    4.4 所屬部位

    下腹[5]

    4.5 歸來穴的定位

    標(biāo)準(zhǔn)定位:歸來在下腹部,當(dāng)臍中下4寸
    ,距前正中線2寸[6][7]

    歸來位于腹部

    ,臍下4寸
    ,旁開2寸處(《針灸甲乙經(jīng)》
    、《備急千金要方》)[3]

    一說歸來“去腹中行當(dāng)各三寸”(《針灸資生經(jīng)》)[3]

    歸來位于下腹部

    ,臍中下4寸
    ,前正中線旁開2寸
    。仰臥取穴[2]。

    歸來穴在足陽明胃經(jīng)中的位置

    歸來穴的位置

    歸來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jīng))

    歸來穴的位置(肌肉)

    歸來穴的位置(內(nèi)臟)

    4.6 取法

    仰臥位
    ,在水道下1寸
    ,中極穴(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歸來位于下腹部

    ,臍中下4寸
    ,前正中線旁開2寸
    。仰臥取穴[2]

    仰臥位

    ,當(dāng)臍中至恥骨聯(lián)合上緣連線的上1寸
    、中線旁開2寸處取穴[8]

    4.7 穴位解剖

    歸來穴下為皮膚
    、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
    、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層
    、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
    、(腹膜壁層)。外側(cè)有腹壁下動
    、靜脈
    。分布著髂腹下神經(jīng)
    。皮膚由肋下神經(jīng)和髂腹下神經(jīng)的前皮支分布
    。腹膜下筋膜是位于腹橫筋膜和腹膜壁層之間的疏松結(jié)締組織
    ,富有脂肪組織
    ,該層筋膜向后與腹膜后間隙的疏松結(jié)締組織相續(xù)
    。在腹膜外脂肪組織層中
    ,有髂外血管、腹壁下動靜脈
    、生殖股神經(jīng)和髂外的淋巴結(jié)及其連屬淋巴管等結(jié)構(gòu)。

    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外側(cè)緣→腹直肌外側(cè)緣[2]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7]

    4.7.2 穴區(qū)神經(jīng)、血管 淺層有髂腹下神經(jīng)和腹壁淺動

    、靜脈分布
    ;深層有肋下神經(jīng)和腹壁下動脈分布[7]。

    布有髂腹下神經(jīng)

    ,外側(cè)有腹壁下動
    、靜脈通過[3]。

    4.8 歸來穴的功效與作用

    歸來有活血化瘀
    ,調(diào)經(jīng)止痛的作用

    歸來有調(diào)血室

    ,溫下焦之作用[2]

    陽明經(jīng)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沖脈為人身之血海

    ,起于胞官,出于氣街
    ,并足陽明經(jīng)上行。歸來屬足陽明經(jīng)穴
    ,鄰近胞官
    ,故善治婦科諸疾。是治療婦科月經(jīng)不調(diào)的常用穴
    。[8]

    因其可調(diào)氣血以通經(jīng)閉

    ,提胞宮以復(fù)原位,故有歸來之稱[8]

    足陽明經(jīng)筋聚于陰器,上腹而布

    ,歸來又位于小腹部
    ,故可用于小腹疼痛、疝氣等癥的治療[8]

    歸來穴主少腹奔豚,卵上入腹

    、引莖中痛、七疝
    、陰挺諸病[4]?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疳樏坊ㄔ娾n》歸來條:“丸塞入腹喚歸來,疝氣奔豚亦妙哉
    。”

    4.9 主治病癥

    歸來穴主治少腹疼痛
    ,痛經(jīng),子宮下垂
    ,白帶過多
    ,陰中寒,不孕
    ,月經(jīng)不調(diào)
    ,閉經(jīng)
    ,崩漏
    ,帶下,陰挺
    ,卵巢炎,子宮內(nèi)膜炎
    ,盆腔炎
    ,疝氣
    ,莖中痛
    ,小便不利
    ,腹痛
    ,遺精,陽痿
    ,奔豚
    ,睪丸炎
    ,腹股溝斜疝
    ,小兒腹股溝疝
    , *** 痛
    ,男女生殖器疾病等

    歸來穴主治少腹疼痛

    、經(jīng)閉、痛經(jīng)
    、子宮下垂
    、白帶
    、疝氣
    、莖中痛
    、小便不利[7]

    歸來主治腹痛,疝氣

    ,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
    ,崩漏,帶下
    ,陰挺,遺精
    ,陽痿等[3]

    歸來主治少腹

    、前陰等疾患:如月經(jīng)不調(diào)
    、經(jīng)閉、痛經(jīng)
    、陰挺
    、白帶過多
    、陰中寒
    、不孕
    、陽痿
    、奔豚等[2]

    現(xiàn)代多用歸來治療睪丸炎

    、卵巢炎
    、子宮內(nèi)膜炎
    、子宮下垂
    、腹股溝斜疝等[2]。

    歸來穴主治痛經(jīng)

    ,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
    ,帶下
    ;少腹疼痛
    ,疝氣
    ,莖中痛[8]

    婦產(chǎn)科系統(tǒng)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涸陆?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
    ,盆腔炎,白帶
    ,閉經(jīng)
    ,卵巢炎
    ,子宮內(nèi)膜炎

    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睪丸炎

    ,小兒腹股溝疝
    , *** 痛
    ,男女生殖器疾病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1~1.5寸[3][8]

    一般直刺0.5~1寸[2]

    直刺0.8~1.2寸[7]

    ,局部酸沉?

    向天樞方向斜刺

    ,針感沿胃經(jīng)循腹里走至天樞穴

    略向氣沖方向斜刺

    ,針感沿胃經(jīng)走至氣沖

    針尖略向恥骨聯(lián)合處斜刺1.5~2.0寸

    ,下腹有酸脹感
    ,少數(shù)向小腹及外生殖器放散[8]

    注意:孕婦禁針[8]

    4.10.2 灸法 艾炷灸3~7壯

    ;或艾條灸5~15分鐘[3]

    灸5~7壯;或溫灸10~15分鐘[2]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4.11 配伍

    歸來配太沖,有溫經(jīng)理氣的作用
    ,治疝氣偏墜[8]

    歸來配關(guān)元、三陰交

    ,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
    、不孕癥[8]

    4.12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jīng)》:奔豚,卵上入
    ,痛引莖
    ,歸來主之。女子陰中寒
    ,歸來主之。

    《針灸大成》:主小腹奔豚

    ,卵上入腹,引莖中痛
    ,七疝
    ,婦人血臟積冷

    《勝玉歌》:小腸氣痛歸來治

    《備急千金要方》:婦人陰冷腫痛

    ,灸歸來三十壯

    4.13 研究進展

    4.13.1 治療尿潴留 以歸來
    、委陽為主穴
    ,關(guān)元
    、氣海、三陰交
    、足三里為配穴治療尿潴留
    ,療效較好。針刺得氣后
    ,有尿意者留針5 min
    ,對尿潴留時間較長者,可加艾灸神闕(隔鹽
    、蔥白)。[8]

    4.13.2 治療慢性附件炎 取歸來

    、足三里、關(guān)元
    ,針刺前排空膀胱
    ,針刺得氣后,將2~3 cm長的艾條套在針柄上點燃
    ,燃盡出針
    。每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
    。治療慢性附件炎療效較好
    。[8]

    4.13.3 促性腺功能 針刺歸來

    、中極
    、血海等穴
    ,可使繼發(fā)性閉經(jīng)患者出現(xiàn)激素撤退性出血現(xiàn)象
    。針刺家兔上述“腧穴”
    ,通過組織學(xué)觀察
    ,發(fā)現(xiàn)卵巢中間質(zhì)細胞增生與肥大
    ,卵泡腔擴大,周圍多層顆粒細胞增殖
    ,其中有新鮮黃體生成現(xiàn)象,說明針刺“歸來”有促進性腺功能的作用
    。[8]

    5 承泣之別名·溪穴

    中極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經(jīng)穴名·中極 4.1 中極穴的別名 4.2 出處 4.3 穴名解 4.4 特異性 4.5 所屬部位 4.6 中極穴的定位 4.7 中極穴的取法 4.8 中極穴穴位解剖 4.8.1 層次解剖 4.8.2 穴區(qū)神經(jīng)、血管 4.9 中極穴的功效與作用 4.10 中極穴主治病證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中極穴的配伍 4.13 特效 *** 4.14 文獻摘要 4.15 中極穴研究進展 4.15.1 對垂體性腺功能的影響 4.15.2 對膀胱張力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 4.15.3 治療產(chǎn)后及術(shù)后尿潴留 4.15.4 治療男子性功能障礙 4.15.5 治療痛經(jīng) 4.15.6 治療原發(fā)性不孕 5 人體部位名·中極 6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極 1 拼音 zhōng jí

    2 英文參考 Zhōngjí CV3 [中國針灸學(xué)詞典]

    zhōngjí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CV3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RN3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3 概述 中極:1.經(jīng)穴名

    ;2.人體部位名。

    4 經(jīng)穴名·中極

    穴位 中極 漢語拼音 Zhongji 羅馬拼音 Chungchi 美國英譯名 Middle Extreme 各


    號 中國 CV3 日本 3 法
    國 莫蘭特氏 VC3 富耶氏 VC3 德國 KG3 英國 Cv3 美國 Co3

    中極為經(jīng)穴名(Zhōngjí CV3

    ,RN3)[1]
    。出《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骨空論》
    。別名氣原(《針灸甲乙經(jīng)》)
    ,玉泉(《針灸甲乙經(jīng)》)
    ,膀胱募(《圣濟總錄》)
    ,氣魚(《黃帝蝦蟆經(jīng)》)
    。屬任脈[1]
    。中極是膀胱的募穴
    ,足太陰脾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
    、足厥陰肝經(jīng)、任脈的交會穴[1][2][3]
    。中即中間
    ,極即最
    ,本穴位于人身上下左右之最中間
    ,故名中極[1]
    。中極穴主要用于小腹
    、泌尿及生殖系統(tǒng)等疾患:如小腹熱痛,疝氣
    ,遺尿
    ,尿頻
    ,尿閉
    ,水腫,遺精
    ,陽痿,早泄
    ,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
    ,陰癢
    ,胞衣不下
    ,小便不利,帶下
    ,陰挺,不孕
    ,癃閉,痛經(jīng)
    ,閉經(jīng)
    ,陰腫,產(chǎn)后惡露不盡
    ,無子
    ,白濁
    ,心煩痛
    ,小腹痛
    ,胎衣不下
    ,外陰瘙癢
    ,尿潴留
    ,尿失禁,治癃閉
    ,疝氣偏墜,積聚疼痛
    ,冷氣時上沖心,尸厥恍惚
    ,膀胱炎,腎炎
    ,尿路感染
    ,盆腔炎
    ,附件炎
    ,子宮內(nèi)膜炎
    ,子宮脫垂
    ,產(chǎn)后宮縮痛,產(chǎn)后子宮神經(jīng)痛等

    4.1 中極穴的別名

    氣原(《針灸甲乙經(jīng)》),玉泉(《針灸甲乙經(jīng)》)
    ,膀胱募(《圣濟總錄》)
    ,氣魚(《黃帝蝦蟆經(jīng)》)

    4.2 出處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骨空論》: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
    ,以上毛際,循腹里
    ,上關(guān)元
    ,至咽喉
    ,上頤
    ,循面入目。

    4.3 穴名解

    中即中間
    ,極即最,本穴位于人身上下左右之最中間
    ,故名中極[1]

    ,有方位之義
    ,指人身上下之中
    ,根本與內(nèi)部
    。極
    ,指方位
    ,又最也,與急通
    ,有中正之義。本穴內(nèi)應(yīng)胞宮
    、精室,二者為人體極內(nèi)之所
    ,猶屋室之堂奧
    ;又居臍下4寸
    ,當(dāng)人體上下左右之中點,故以為名
    。[4]

    穴居人身之中

    ,為元氣之根本與最為重要之處,且能治內(nèi)急不通諸病
    。《千金要方·序例》以心為中極
    ,言其居于胸部之中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兜澜?jīng)》以臍為中極
    ,言其在腹部之中也
    。元氣是人身的根本
    ,臍下為人身元氣藏聚最為重要之處
    。[4]

    本穴內(nèi)應(yīng)胞宮

    、精室
    。胞宮
    、精室為人體極內(nèi)之處,猶房室之堂奧也
    ,乃人體至中至極,故名中極?
    。[參考資料]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xué)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09.

    以外景觀之

    ,人體自頂至踵
    ,全身長度
    ,本穴當(dāng)其折中
    ,亦中極命名之一義也[4]

    4.4 特異性

    中極是膀胱的募穴[1][2][3]

    足太陰脾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

    、足厥陰肝經(jīng)、任脈的交會穴[1][2][3]。

    4.5 所屬部位

    下腹[5]

    4.6 中極穴的定位

    標(biāo)準(zhǔn)定位:中極穴在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當(dāng)臍中下4寸[2]

    中極穴位于腹正中線,臍下4寸(《針灸甲乙經(jīng)》)[3]

    中極穴位于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
    ,臍中下4寸
    。仰臥取穴[1]

    中極穴在任脈的位置

    中極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極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極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中極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內(nèi)臟)

    4.7 中極穴的取法

    在臍下4寸
    ,腹中線上
    ,仰臥取穴

    中極穴位于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
    ,臍中下4寸。仰臥取穴[1]

    仰臥位

    ,于恥骨聯(lián)合上緣中點上1寸
    ,腹白線上取穴[6]

    快速取穴:在下腹部

    ,正中線上
    ,恥骨聯(lián)合上緣1橫指處即是中極穴[7]。

    4.8 中極穴穴位解剖

    中極穴下為皮膚
    、皮下組織、腹白線
    、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淺層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經(jīng)的前皮支和腹壁淺動、靜脈的分支或?qū)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深層有髂腹下神?jīng)的分支。

    4.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8]。

    4.8.2 穴區(qū)神經(jīng)

    、血管 淺層有髂腹下神經(jīng)皮支和腹壁淺動脈分支
    ;深層有髂腹下神經(jīng)和腹壁下動脈分布[8]。

    布有髂腹下神經(jīng)的分支

    ,腹壁淺動
    、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3]

    4.9 中極穴的功效與作用

    中極穴具有益腎興陽
    、通經(jīng)止帶的功效。

    中極穴有助氣化

    ,調(diào)胞宮,利濕熱作用[1]

    中極穴位于小腹部

    ,臨近膀胱和胞官
    ,為任脈與足三陰經(jīng)之交會穴
    ,又是膀胱募穴
    ,乃膀胱經(jīng)氣聚集之處
    ,故膀胱病及婦科和男性病多取本穴治療[9]。

    中極穴系膀胱之募穴

    ,有補腎培元、清熱利濕之功[4]

    4.10 中極穴主治病證

    中極穴主要用于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統(tǒng)等疾患:如小腹熱痛
    ,疝氣
    ,遺尿,尿頻
    ,尿閉
    ,水腫
    ,遺精
    ,陽痿,早泄
    ,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
    ,陰癢,胞衣不下
    ,小便不利
    ,帶下
    ,陰挺
    ,不孕,癃閉
    ,痛經(jīng),閉經(jīng)
    ,陰腫,產(chǎn)后惡露不盡
    ,無子
    ,白濁
    ,心煩痛
    ,小腹痛
    ,胎衣不下
    ,外陰瘙癢,尿潴留
    ,尿失禁,治癃閉
    ,疝氣偏墜
    ,積聚疼痛
    ,冷氣時上沖心,尸厥恍惚
    ,膀胱炎,腎炎
    ,尿路感染,盆腔炎
    ,附件炎
    ,子宮內(nèi)膜炎
    ,子宮脫垂,產(chǎn)后宮縮痛
    ,產(chǎn)后子宮神經(jīng)痛等。

    中極穴主要用于小腹

    、泌尿及生殖系統(tǒng)等疾患:如小腹熱痛
    、疝氣
    、遺尿
    、尿頻
    、尿閉
    、腎炎、尿路感染
    、水腫、遺精
    、陽痿、早泄
    、月經(jīng)不調(diào)
    、崩漏
    、陰癢
    、盆腔炎
    、附件炎
    、子宮內(nèi)膜炎
    、子宮脫垂、產(chǎn)后宮縮痛
    、胞衣不下等[1]。

    中極穴主治小便不利

    、遺尿
    、疝氣、遺精
    、陽痿、月經(jīng)不調(diào)
    、崩漏
    、帶下
    、陰挺
    、不孕[8]

    中極穴主治小便不利

    ,癃閉,遺尿
    ,尿頻;月經(jīng)不調(diào)
    ,痛經(jīng),閉經(jīng)
    ,帶下
    ,崩漏
    ,陰癢
    ,陰腫,陰挺
    ,產(chǎn)后惡露不盡,胞衣不下
    ,無子;遺精
    ,白濁
    ,早泄,陽痿
    ;水腫
    ,疝氣
    ,心煩痛[6]

    中極穴主治遺精

    ,陽痿
    ,遺尿,小腹痛
    ,月經(jīng)不調(diào)
    ,帶下,崩漏
    ,痛經(jīng)
    ,胎衣不下,產(chǎn)后惡露不止,外陰瘙癢
    ;以及子宮脫垂
    ,盆腔炎
    ,尿潴留
    ,尿失禁等[3]。

    治癃閉

    ,帶下,陽痿
    ,痛經(jīng),產(chǎn)后惡露不下
    ,陰挺
    ,疝氣偏墜;積聚疼痛
    ,冷氣時上沖心;水腫
    ,尸厥恍惚
    ;腎炎,膀胱炎
    ,產(chǎn)后子宮神經(jīng)痛。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5~1寸[6][8][3][1]
    ,局部有酸脹感[6]
    ,可放散至外生殖器和外 *** [6]

    對癃閉患者

    ,應(yīng)在排尿后針刺
    ,以防損傷膀胱[6]

    針前應(yīng)排空小便[1]。

    孕婦慎用[8][1][6]

    4.11.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5~7壯

    ;或艾條灸10~15分鐘[3]。

    4.12 中極穴的配伍

    中極穴配三陰交
    、委陽治癃閉[1]

    中極穴配橫骨、陰陵泉治遺精

    、陽痿
    、早泄[1]。

    中極穴配合谷

    、三陰交治胞衣不下[1]

    中極配膀胱俞,屬俞募配伍法

    ,有調(diào)理臟腑氣機的作用
    ,主治膀胱氣化功能不足引起的小便異常。

    中極配關(guān)元

    、三陰交、陰陵泉
    、次髎
    ,有化氣行水的作用,主治尿潴留
    ,淋證

    中極配陰交、石門

    ,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主治閉經(jīng)
    ,惡露不止

    中極配中封

    、脾俞
    、小腸俞、章門
    、氣海、關(guān)元
    ,有調(diào)養(yǎng)肝脾,調(diào)理沖任的作用
    ,主治白帶
    ,白濁
    ,夢遺
    ,滑精。

    中極配子宮

    、三陰交
    ,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
    、陰挺[6]

    中極配腎俞

    、三陰交
    、關(guān)元
    ,治遺尿
    、尿閉
    、遺精、陽痿
    、月經(jīng)不調(diào)[6]

    中極配腎俞、陰陵泉

    、三陰交、氣海
    ,治小便滑數(shù)[6]。

    中極配腎俞

    、氣海
    、三陰交,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6]

    中極配石門

    、子宮、腎俞
    、三陰交,治崩漏下血[6]

    4.13 特效 ***

    中指指腹揉按中極穴,每次1~3分鐘
    ,對男女性生殖系統(tǒng)有保健作用[7]

    4.14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jīng)》: 足三陰
    、任脈之會

    《針灸甲乙經(jīng)》:臍下疝

    ,繞臍痛
    ,沖胸不得息,中極主之
    。奔豚上搶心,甚則不得息
    ,忽忽少氣,尸厥
    ,心煩痛
    ,饑不能食,善寒中
    ,腹脹引?而痛
    ,小腹與脊相控暴痛
    ,時窘之后
    ,中極主之。丈夫失精
    ,中極主之。女子禁中癢
    ,腹熱痛,乳余疾
    ,絕不足
    ,子門不端
    ,少腹苦寒
    ,陰癢及痛,經(jīng)閉不通
    ,中極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治五淋

    ,小便赤澀,失精
    ,臍下結(jié)如覆杯
    ,陽氣虛憊
    ,疝瘕
    ,水腫,奔豚搶心
    ,甚則不得息
    ,恍惚
    ,尸厥

    《針灸大成》:主冷氣積聚

    ,時上沖心,腹中熱
    ,臍下結(jié)塊
    ,奔豚搶心,陰汗
    ,水腫,陽氣虛憊
    ,小便頻數(shù),失精絕子
    ,疝瘕
    ,婦人產(chǎn)后惡露不行
    ,胎衣不下
    ,月事不調(diào),血結(jié)成塊
    ,子門腫痛不端,小腹苦寒
    ,陰癢而熱,陰痛
    ,恍惚
    ,尸厥
    ,饑不能食
    ,臨經(jīng)行房,羸瘦
    ,寒熱,轉(zhuǎn)脬不得尿
    ,婦人斷緒,四度針即有子

    《類經(jīng)圖翼》:孕婦不可灸

    4.15 中極穴研究進展

    4.15.1 對垂體性腺功能的影響 針刺中極
    、歸來
    、血海等穴,可使繼發(fā)性閉經(jīng)患者出現(xiàn)激素撤退性出血現(xiàn)象
    。實驗證明
    ,針刺家兔的“中極”,可見卵巢中間質(zhì)細胞增生與肥大
    ,卵泡腔擴大,周圍多層顆粒細胞增殖
    ,其中有新鮮黃體生成現(xiàn)象,說明中極有促進垂體性腺功能的作用
    ;對男子性功能障礙亦有一定療效
    。[6]

    針刺中極

    、關(guān)元
    、大赫等穴也能引起血漿黃體生成素
    、卵泡激素水平發(fā)生變化
    ,可改善遲發(fā)排卵[4]。

    4.15.2 對膀胱張力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 中極對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伴膀胱功能障礙的患者有調(diào)整作用

    ,用瀉法針刺中極、曲骨等
    ,可使緊張性膀胱張力下降,而對松弛性膀胱卻引起張力增高[6]
    。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患而伴有膀胱功能障礙的病人有治療作用[4]

    針刺膀胱神經(jīng)無損傷患者的中極穴

    ,可使緊張性膀胱內(nèi)壓降低
    ,弛緩性膀胱內(nèi)壓升高[1]。

    現(xiàn)代研究證明

    ,在膀胱神經(jīng)支配完整的情況下,針刺中極
    、關(guān)元可引起副交感神經(jīng)興奮和交感神經(jīng)抑制
    ,從而導(dǎo)致膀胱逼尿肌的收縮和內(nèi)括約肌的松弛[4]。

    4.15.3 治療產(chǎn)后及術(shù)后尿潴留 取中極透曲骨

    ,配三陰交
    、地機,操作時先導(dǎo)尿后針刺
    ,以瀉法為主
    ,留針15~20分鐘
    ,隔5分鐘行針1次
    ,每日一次。

    4.15.4 治療男子性功能障礙 中極對男子性功能障礙也有一定療效[4]

    中極配關(guān)元、三陰交

    ,得氣后留針15分鐘,其間每隔5分鐘用捻轉(zhuǎn)補法
    ,每日1次
    ,20次為1療程
    ,兩療程間隔7天

    4.15.5 治療痛經(jīng) 用發(fā)泡膏(斑蝥

    、白芥子各20g,研細
    ,以50%二甲基亞礬調(diào)成軟膏如麥粒大)貼中極穴
    ,于經(jīng)前5天貼第1次,經(jīng)潮或腹痛始發(fā)貼第2次
    ,每次貼3小時即揭去
    ,2個月經(jīng)周期為1療程

    4.15.6 治療原發(fā)性不孕 中極配三陰交

    、大赫于月經(jīng)周期的第12天開始針刺,連續(xù)3天
    ,每日1次
    ,每次留針15分鐘
    ,用平補平瀉手法。

    5 人體部位名·中極

    升麻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升麻的別名 7 來源及產(chǎn)地 8 性味歸經(jīng) 9 功能主治 10 升麻的用法用量 11 化學(xué)成分 12 升麻的藥理作用 13 升麻中毒 13.1 不良反應(yīng)機制 13.2 臨床表現(xiàn) 13.3 治療 14 升麻的藥典標(biāo)準(zhǔn) 14.1 品名 14.2 來源 14.3 性狀 14.4 鑒別 14.5 檢查 14.5.1 雜質(zhì) 14.5.2 水分 14.5.3 總灰分 14.5.4 酸不溶性灰分 14.6 浸出物 14.7 含量測定 14.7.1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14.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14.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14.7.4 測定法 14.8 升麻飲片 14.8.1 炮制 14.8.2 性味與歸經(jīng) 14.8.3 功能與主治 14.8.4 用法與用量 14.8.5 貯藏 14.9 出處 15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升麻的方劑 2 用到中藥升麻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升麻 1 拼音 shēng má

    2 英文參考 Cimicifuga foetida L. [朗道漢英字典]

    rhizoma cimicifugae rhizoma cimicifugae foetidae [朗道漢英字典]

    largetrifoliolious bugbane rhizome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Rhizoma Cimicifugae(拉)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largetrifoliolious bugbane rhizome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3 概述 升麻為中藥名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為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
    、興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 Maxim. 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 的干燥根莖[2]

    升麻又名龍眼根

    、周麻
    、窟窿牙根
    、地龍芽
    、黑蛇根、苦力芽
    、苦壯菜、火筒桿[3]
    。屬辛涼解表藥
    。為毛茛科植物
    ,以根莖供藥用
    。含毒成分生麻堿[3]。藥理作用有解熱鎮(zhèn)靜
    、抗驚厥、抗炎
    ,降溫解痙、抗菌
    、抗病毒
    、抗真菌、抗腫瘤
    、降壓[3]。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biāo)準(zhǔn)

    4 拉丁名 Rhizoma Cimicifugae(拉)(《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5 英文名 largetrifoliolious bugbane rhizome(《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6 升麻的別名 綠升麻、龍眼根[1]

    7 來源及產(chǎn)地 毛莨科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L.

    、興安升麻C.dahurica (Turcz.) Maxim.或大三葉升麻C. heracleifolia Kom.的根莖[1]
    。主產(chǎn)陜西、四川
    、遼寧
    、吉林、黑龍江
    、河北[1]

    8 性味歸經(jīng) 甘

    、辛
    、微苦
    ,涼[1]。入肺
    、脾、胃經(jīng)[1]

    9 功能主治 散風(fēng)熱

    ,透疹
    ,升提
    ,解毒[1]。治外感風(fēng)熱
    ,頭痛
    ,麻疹透發(fā)不暢,熱病身發(fā)癍疹
    ,久瀉
    ,久痢,脫肛
    ,胃下垂
    ,子宮脫垂,胃火牙痛
    ,齒齦腐臭
    ,口舌生瘡,痄腮
    ,咽喉腫痛[1]

    10 升麻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1]。

    11 化學(xué)成分 升麻根莖含升麻堿

    、阿魏酸
    、異阿魏酸等[1]
    。興安升麻根莖含升麻環(huán)氧醇(Cimigenol)及其木糖苷(Cimigenoside)、興安升麻醇(Dahurinol)
    、齒阿米素(Visnagin)
    、齒阿米醇(Visamminol)、異阿魏酸
    、阿魏酸等[1]
    。大三葉升麻根莖含大三葉升麻醇等[1]。

    12 升麻的藥理作用 升麻中含咖啡酸在體外能抗菌

    、抗病毒
    ;阿魏酸能抗血小板聚集;齒阿米醇具解痙作用
    ;齒阿米素也具解痙作用,水提取物能抑制離體腸管及妊娠子宮
    ;異阿魏酸可使動物運動遲緩
    ,趨于鎮(zhèn)靜
    ;興安升麻也有鎮(zhèn)靜
    、降壓、抗驚厥作用[1]
    。其主要解痙成分是呋喃色酮類。升麻堿有 *** 性
    ,內(nèi)服可引起胃腸炎[1]。

    13 升麻中毒 升麻又名龍眼根

    、周麻
    、窟窿牙根、地龍芽
    、黑蛇根、苦力芽
    、苦壯菜
    、火筒桿[3]
    。屬辛涼解表藥
    。含毒成分生麻堿[3]。藥理作用有解熱鎮(zhèn)靜
    、抗驚厥
    、抗炎,降溫解痙
    、抗菌、抗病毒
    、抗真菌
    、抗腫瘤
    、降壓[3]

    13.1 不良反應(yīng)機制

    其內(nèi)的生麻素和生麻堿的成分可 *** 消化道黏膜,中毒嚴(yán)重時抑制呼吸中樞引起呼吸困難
    。[3]

    13.2 臨床表現(xiàn)

    中毒表現(xiàn):頭痛震顫
    ,四肢強直收縮
    , *** 異常勃起
    ,皮膚接觸后形成潰瘍
    ,內(nèi)服引起胃腸炎,嚴(yán)重的引起呼吸困難和譫妄
    。[3]

    13.3 治療

    升麻中毒的治療要點為[3]:

    1.催吐、洗胃

    、導(dǎo)瀉
    ,口服藥用炭或解毒劑。

    2.對癥治療

    ,及時糾正呼吸困難

    14 升麻的藥典標(biāo)準(zhǔn)

    14.1 品名

    升麻

    Shengma

    CIMICIFUGAE RHIZOMA

    14.2 來源

    本品為毛莨科植物大三葉升麻Cimici,uga heracLei
    ,oliaKom.、興安升麻Cimici uga dahurica(Turcz.) Maxim.或升麻Cimici 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莖
    。秋季采挖
    ,除去泥沙
    ,曬至須根干時
    ,燎去或除去須根
    ,曬干

    14.3 性狀

    本品為不規(guī)則的長形塊狀
    ,多分枝
    ,呈結(jié)節(jié)狀
    ,長10~20cm,直徑2~4cm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
    ,有堅硬的細須根殘留
    ,上面有數(shù)個圓形空洞的莖基痕
    ,洞內(nèi)壁顯網(wǎng)狀溝紋
    ;下面凹凸不平,具須根痕
    。體輕,質(zhì)堅硬
    ,不易折斷
    ,斷面不平坦
    ,有裂隙
    ,纖維性,黃綠色或淡黃白色
    。氣微,味微苦而澀

    14.4 鑒別

    取本品粉末lg
    ,加乙醇50ml
    ,加熱回流1小時
    ,濾過,濾液蒸干
    ,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阿魏酸對照品
    、異阿魏酸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
    ,作力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
    ,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0μl
    ,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一三氯甲烷一冰醋酸(6:1:0.5)為展開劑
    ,展開
    ,取出,晾干
    ,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4.5 檢查

    14.5.1 雜質(zhì) 不得過5%(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A)

    14.5.2 水分 不得過13.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第一法)

    14.5.3 總灰分 不得過8.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4.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4.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4.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Ⅹ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
    ,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于17. 0%

    14.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D)測定

    14.7.1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0.1%磷酸溶液(13:87)為流動相

    ;檢測波長為316 nm。理論板數(shù)按異阿魏酸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5000

    14.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異阿魏酸對照品適量

    ,精密稱定
    ,置棕色量瓶中
    ,加10%乙醇制成每1ml含異阿魏酸20μg的溶液,即得

    14.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二號篩)約0.5g

    ,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
    ,精密加入10%乙醇25ml,密塞
    ,稱定重量
    ,加熱回流2.5小時
    ,放冷
    ,再稱定重星,用10%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
    ,搖勻,濾過
    ,取續(xù)濾液
    ,即得

    14.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

    ,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
    ,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

    ,含異阿魏酸(C10H1004)不得少于0.10%

    14.8 升麻飲片

    14.8.1 炮制 除去雜質(zhì)
    ,略泡
    ,洗凈,潤透
    ,切厚片,干燥

    14.8.2 性味與歸經(jīng) 辛

    、微甘
    ,微寒
    。歸肺
    、脾、胃
    、大腸經(jīng)。

    14.8.3 功能與主治 發(fā)表透疹

    ,清熱解毒
    ,升舉陽氣
    。用于風(fēng)熱頭痛
    ,齒痛,口瘡
    ,咽喉腫痛,麻疹不透
    ,陽毒發(fā)斑
    ,脫肛
    ,子宮脫垂

    14.8.4 用法與用量 3~10g。

    14.8.5 貯藏 置通風(fēng)干燥處

    14.9 出處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ankang/1819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老人健康飲食的10大要點
    食要早早就是到了飯點得吃飯
    寶寶睡覺時驚厥的癥狀,如何預(yù)防小兒驚厥
    榆錢怎么吃,春天嘗鮮就吃榆錢
    春季嘗鮮吃榆錢雖然榆錢寓意著富余
    ,但對50多歲的不少人來說卻是帶點痛苦的記憶
    。在生活困難時期,野菜
    、樹皮
    、樹葉……能吃的不能吃的,為了活命都嘗試過
    。到了我們這一代
    癌痛到底是陣痛還是持續(xù)痛
    ?如何才能緩解?一文科普
    健康生活熱門文章 100+
    更多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道家“丹道密授”點擊獲取免費學(xué)習(xí)方式
    道家“丹道密授”點擊獲取免費學(xué)習(xí)方式
    萬法之王-無為法真?zhèn)?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