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脫垂概述
祝由網(wǎng)
2023-12-14 09:17:33
子宮脫垂概述
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
,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于陰道口以外
,稱為子宮脫垂(uterine prolapse)。子宮脫垂常合并有陰道前壁和后壁膨出
。
現(xiàn)代用針灸治療子宮脫垂的早期資料見于50年代后期[1],當(dāng)時有關(guān)報道不少
,南京中醫(yī)學(xué)院附屬針灸實驗醫(yī)院
,還將此作為專題
,進行較深入的研究
。60年代
,耳針也被試用于本病的治療[2]
。從70年代中期開始
,芒針法在子宮脫垂的治療中得以應(yīng) 用,通過廣泛大量實踐
,不僅總結(jié)了針剌之法
,而且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的穴位
。只要手法掌握正確
,病人常有子宮上提之感
,往往取得較好效果
。除此之外,穴位注射
、電針或針刺配合內(nèi)服補中益氣湯等也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應(yīng)該注意的是
,子宮脫垂并發(fā)感染者
,應(yīng)先控制感染
,然后進行針刺
。而對有嚴(yán)重腹水
,門靜脈高壓
,下腹部患惡性腫瘤者則不宜針刺
。針灸治療本病
,主要對象是第Ⅰ度和第Ⅱ度脫垂的患者
。目前的有效率在90%左右
。
病名
。又名子宮脫出
、陰脫
、陰(疒^頹)
、瘣疾
、子宮不收、子腸不收
。欲稱吊茄子、(疒^頹)葫蘆
。亦屬陰挺、陰痔范圍內(nèi)
。指婦女子宮下墜
,甚至脫出陰道口外。癥見子宮下垂或脫出陰道口外
,甚則連同陰道壁或膀胱直腸一并膨出。多由氣虛下陷,帶脈失約
,沖任虛損,或多產(chǎn)
、難產(chǎn)、產(chǎn)時用力過度
,產(chǎn)后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等
,損傷胞絡(luò)及腎氣
,而使子宮失于維系所致
。如兼見少氣懶言
,面色(白光)白
,少腹空墜等
,癥屬氣虛
,宜補氣升陽
,用補中益氣湯
;兼見頭暈耳鳴,腰膝腿軟等癥屬腎虛
,治宜補腎益氣
,用大補元煎加鹿角膠
、升麻
、枳殼。如子宮脫垂因摩擦損傷或邪毒感染
,局部有紅腫潰爛
,黃水淋漓,陰門腫痛
,小便赤數(shù)等癥,宜清熱利濕
,用龍膽瀉肝湯
,外用熏洗方:苦參
、蛇床子
、黃柏、烏梅
,五倍子水煎,先熏后洗
。針灸可刺維胞
、子宮
、三陰交等穴
。
溪穴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歸來之別名·溪穴 4.1 溪穴的別名 4.2 出處 4.3 穴名解 4.4 所屬部位 4.5 歸來穴的定位 4.6 取法 4.7 穴位解剖 4.7.1 層次解剖 4.7.2 穴區(qū)神經(jīng)、血管 4.8 歸來穴的功效與作用 4.9 主治病癥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配伍 4.12 文獻摘要 4.13 研究進展 4.13.1 治療尿潴留 4.13.2 治療慢性附件炎 4.13.3 促性腺功能 5 承泣之別名·溪穴 6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溪穴 1 拼音 xī xué
2 英文參考 Guīlái ST29 [中國針灸學(xué)詞典]
3 概述 溪穴為經(jīng)穴別名:1.歸來之別名
;2.承泣之別名。
4 歸來之別名·溪穴 溪穴即溪穴
,歸來的別名[1]
。見《逢源》。
穴位 歸來 漢語拼音 Guilai 羅馬拼音 Kueilai 美國英譯名 Return 各
國
代
號 中國 ST29 日本 29 法
國 莫蘭特氏 E29 富耶氏 E29 德國 M29 英國 S29 美國 St29
歸來為經(jīng)穴名(Guīlái ST29)[2]
。出《針灸甲乙經(jīng)》
。別名溪穴、溪穴
。屬足陽明胃經(jīng)[2][3]。歸即歸回
,來即到來
,本穴善治子宮脫垂
、奔豚和疝氣等
,有返本歸根、理復(fù)還納之功
,故名歸來[2]
。主治少腹疼痛,痛經(jīng)
,子宮下垂
,白帶過多,陰中寒,不孕
,月經(jīng)不調(diào)
,閉經(jīng),崩漏
,帶下
,陰挺
,卵巢炎
,子宮內(nèi)膜炎
,盆腔炎
,疝氣
,莖中痛
,小便不利
,腹痛
,遺精
,陽痿
,奔豚
,睪丸炎
,腹股溝斜疝,小兒腹股溝疝
, *** 痛
,男女生殖器疾病等。
4.1 溪穴的別名
溪穴(《針灸甲乙經(jīng)》)
、溪穴(《針灸甲乙經(jīng)》)
。
4.2 出處
《針灸甲乙經(jīng)》:歸來,一名溪穴
,在水道下二寸
。
4.3 穴名解
歸即歸回,來即到來
,本穴善治子宮脫垂
、奔豚和疝氣等,有返本歸根
、理復(fù)還納之功,故名歸來[2]
。
還者曰歸
,返者曰來。凡養(yǎng)生吐納者
,當(dāng)吸氣時,腹氣上升
,與中氣交會于氣海處
;呼氣時
,腹氣下降
,名曰氣息歸根
。本穴為腹氣下降時之根
,能使不歸之氣
,移位之丸
,返回本位
,故名“歸來”
。本穴治男子卵縮
、女子子宮脫出等癥
,皆屬氣分之病。取之有散寒理氣歸原之功
,即“歸來”之意也
。[4]
4.4 所屬部位
下腹[5]
4.5 歸來穴的定位
標(biāo)準(zhǔn)定位:歸來在下腹部,當(dāng)臍中下4寸
,距前正中線2寸[6][7]
。
歸來位于腹部
,臍下4寸
,旁開2寸處(《針灸甲乙經(jīng)》
、《備急千金要方》)[3]
。
一說歸來“去腹中行當(dāng)各三寸”(《針灸資生經(jīng)》)[3]
。
歸來位于下腹部
,臍中下4寸
,前正中線旁開2寸
。仰臥取穴[2]。
歸來穴在足陽明胃經(jīng)中的位置
歸來穴的位置
歸來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jīng))
歸來穴的位置(肌肉)
歸來穴的位置(內(nèi)臟)
4.6 取法
仰臥位
,在水道下1寸
,中極穴(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
歸來位于下腹部
,臍中下4寸
,前正中線旁開2寸
。仰臥取穴[2]
。
仰臥位
,當(dāng)臍中至恥骨聯(lián)合上緣連線的上1寸
、中線旁開2寸處取穴[8]
。
4.7 穴位解剖
歸來穴下為皮膚
、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
、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層
、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
、(腹膜壁層)。外側(cè)有腹壁下動
、靜脈
。分布著髂腹下神經(jīng)
。皮膚由肋下神經(jīng)和髂腹下神經(jīng)的前皮支分布
。腹膜下筋膜是位于腹橫筋膜和腹膜壁層之間的疏松結(jié)締組織
,富有脂肪組織
,該層筋膜向后與腹膜后間隙的疏松結(jié)締組織相續(xù)
。在腹膜外脂肪組織層中
,有髂外血管、腹壁下動靜脈
、生殖股神經(jīng)和髂外的淋巴結(jié)及其連屬淋巴管等結(jié)構(gòu)。
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外側(cè)緣→腹直肌外側(cè)緣[2]
。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7]
。
4.7.2 穴區(qū)神經(jīng)、血管 淺層有髂腹下神經(jīng)和腹壁淺動
、靜脈分布
;深層有肋下神經(jīng)和腹壁下動脈分布[7]。
布有髂腹下神經(jīng)
,外側(cè)有腹壁下動
、靜脈通過[3]。
4.8 歸來穴的功效與作用
歸來有活血化瘀
,調(diào)經(jīng)止痛的作用
。
歸來有調(diào)血室
,溫下焦之作用[2]
。
陽明經(jīng)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沖脈為人身之血海
,起于胞官,出于氣街
,并足陽明經(jīng)上行。歸來屬足陽明經(jīng)穴
,鄰近胞官
,故善治婦科諸疾。是治療婦科月經(jīng)不調(diào)的常用穴
。[8]
因其可調(diào)氣血以通經(jīng)閉
,提胞宮以復(fù)原位,故有歸來之稱[8]
。
足陽明經(jīng)筋聚于陰器,上腹而布
,歸來又位于小腹部
,故可用于小腹疼痛、疝氣等癥的治療[8]
。
歸來穴主少腹奔豚,卵上入腹
、引莖中痛、七疝
、陰挺諸病[4]?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疳樏坊ㄔ娾n》歸來條:“丸塞入腹喚歸來,疝氣奔豚亦妙哉
。”
4.9 主治病癥
歸來穴主治少腹疼痛
,痛經(jīng),子宮下垂
,白帶過多
,陰中寒,不孕
,月經(jīng)不調(diào)
,閉經(jīng)
,崩漏
,帶下,陰挺
,卵巢炎,子宮內(nèi)膜炎
,盆腔炎
,疝氣
,莖中痛
,小便不利
,腹痛
,遺精,陽痿
,奔豚
,睪丸炎
,腹股溝斜疝
,小兒腹股溝疝
, *** 痛
,男女生殖器疾病等
。
歸來穴主治少腹疼痛
、經(jīng)閉、痛經(jīng)
、子宮下垂
、白帶
、疝氣
、莖中痛
、小便不利[7]
。
歸來主治腹痛,疝氣
,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
,崩漏,帶下
,陰挺,遺精
,陽痿等[3]
。
歸來主治少腹
、前陰等疾患:如月經(jīng)不調(diào)
、經(jīng)閉、痛經(jīng)
、陰挺
、白帶過多
、陰中寒
、不孕
、陽痿
、奔豚等[2]
。
現(xiàn)代多用歸來治療睪丸炎
、卵巢炎
、子宮內(nèi)膜炎
、子宮下垂
、腹股溝斜疝等[2]。
歸來穴主治痛經(jīng)
,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
,帶下
;少腹疼痛
,疝氣
,莖中痛[8]
。
婦產(chǎn)科系統(tǒng)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涸陆?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
,盆腔炎,白帶
,閉經(jīng)
,卵巢炎
,子宮內(nèi)膜炎
;
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睪丸炎
,小兒腹股溝疝
, *** 痛
,男女生殖器疾病
。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1~1.5寸[3][8]
。
一般直刺0.5~1寸[2]
。
直刺0.8~1.2寸[7]
,局部酸沉?
。
向天樞方向斜刺
,針感沿胃經(jīng)循腹里走至天樞穴
;
略向氣沖方向斜刺
,針感沿胃經(jīng)走至氣沖
;
針尖略向恥骨聯(lián)合處斜刺1.5~2.0寸
,下腹有酸脹感
,少數(shù)向小腹及外生殖器放散[8]
。
注意:孕婦禁針[8]
。
4.10.2 灸法 艾炷灸3~7壯
;或艾條灸5~15分鐘[3]
。
灸5~7壯;或溫灸10~15分鐘[2]
。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
4.11 配伍
歸來配太沖,有溫經(jīng)理氣的作用
,治疝氣偏墜[8]
。
歸來配關(guān)元、三陰交
,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
、不孕癥[8]
。
4.12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jīng)》:奔豚,卵上入
,痛引莖
,歸來主之。女子陰中寒
,歸來主之。
《針灸大成》:主小腹奔豚
,卵上入腹,引莖中痛
,七疝
,婦人血臟積冷
。
《勝玉歌》:小腸氣痛歸來治
。
《備急千金要方》:婦人陰冷腫痛
,灸歸來三十壯
。
4.13 研究進展
4.13.1 治療尿潴留 以歸來
、委陽為主穴
,關(guān)元
、氣海、三陰交
、足三里為配穴治療尿潴留
,療效較好。針刺得氣后
,有尿意者留針5 min
,對尿潴留時間較長者,可加艾灸神闕(隔鹽
、蔥白)。[8]
4.13.2 治療慢性附件炎 取歸來
、足三里、關(guān)元
,針刺前排空膀胱
,針刺得氣后,將2~3 cm長的艾條套在針柄上點燃
,燃盡出針
。每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
。治療慢性附件炎療效較好
。[8]
4.13.3 促性腺功能 針刺歸來
、中極
、血海等穴
,可使繼發(fā)性閉經(jīng)患者出現(xiàn)激素撤退性出血現(xiàn)象
。針刺家兔上述“腧穴”
,通過組織學(xué)觀察
,發(fā)現(xiàn)卵巢中間質(zhì)細胞增生與肥大
,卵泡腔擴大,周圍多層顆粒細胞增殖
,其中有新鮮黃體生成現(xiàn)象,說明針刺“歸來”有促進性腺功能的作用
。[8]
5 承泣之別名·溪穴
中極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經(jīng)穴名·中極 4.1 中極穴的別名 4.2 出處 4.3 穴名解 4.4 特異性 4.5 所屬部位 4.6 中極穴的定位 4.7 中極穴的取法 4.8 中極穴穴位解剖 4.8.1 層次解剖 4.8.2 穴區(qū)神經(jīng)、血管 4.9 中極穴的功效與作用 4.10 中極穴主治病證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中極穴的配伍 4.13 特效 *** 4.14 文獻摘要 4.15 中極穴研究進展 4.15.1 對垂體性腺功能的影響 4.15.2 對膀胱張力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 4.15.3 治療產(chǎn)后及術(shù)后尿潴留 4.15.4 治療男子性功能障礙 4.15.5 治療痛經(jīng) 4.15.6 治療原發(fā)性不孕 5 人體部位名·中極 6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極 1 拼音 zhōng jí
2 英文參考 Zhōngjí CV3 [中國針灸學(xué)詞典]
zhōngjí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CV3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RN3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3 概述 中極:1.經(jīng)穴名
;2.人體部位名。
4 經(jīng)穴名·中極
穴位 中極 漢語拼音 Zhongji 羅馬拼音 Chungchi 美國英譯名 Middle Extreme 各
國
代
號 中國 CV3 日本 3 法
國 莫蘭特氏 VC3 富耶氏 VC3 德國 KG3 英國 Cv3 美國 Co3
中極為經(jīng)穴名(Zhōngjí CV3
,RN3)[1]
。出《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骨空論》
。別名氣原(《針灸甲乙經(jīng)》)
,玉泉(《針灸甲乙經(jīng)》)
,膀胱募(《圣濟總錄》)
,氣魚(《黃帝蝦蟆經(jīng)》)
。屬任脈[1]
。中極是膀胱的募穴
,足太陰脾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
、足厥陰肝經(jīng)、任脈的交會穴[1][2][3]
。中即中間
,極即最
,本穴位于人身上下左右之最中間
,故名中極[1]
。中極穴主要用于小腹
、泌尿及生殖系統(tǒng)等疾患:如小腹熱痛,疝氣
,遺尿
,尿頻
,尿閉
,水腫,遺精
,陽痿,早泄
,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
,陰癢
,胞衣不下
,小便不利,帶下
,陰挺,不孕
,癃閉,痛經(jīng)
,閉經(jīng)
,陰腫,產(chǎn)后惡露不盡
,無子
,白濁
,心煩痛
,小腹痛
,胎衣不下
,外陰瘙癢
,尿潴留
,尿失禁,治癃閉
,疝氣偏墜,積聚疼痛
,冷氣時上沖心,尸厥恍惚
,膀胱炎,腎炎
,尿路感染
,盆腔炎
,附件炎
,子宮內(nèi)膜炎
,子宮脫垂
,產(chǎn)后宮縮痛,產(chǎn)后子宮神經(jīng)痛等
。
4.1 中極穴的別名
氣原(《針灸甲乙經(jīng)》),玉泉(《針灸甲乙經(jīng)》)
,膀胱募(《圣濟總錄》)
,氣魚(《黃帝蝦蟆經(jīng)》)
。
4.2 出處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骨空論》: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
,以上毛際,循腹里
,上關(guān)元
,至咽喉
,上頤
,循面入目。
4.3 穴名解
中即中間
,極即最,本穴位于人身上下左右之最中間
,故名中極[1]
。
中
,有方位之義
,指人身上下之中
,根本與內(nèi)部
。極
,指方位
,又最也,與急通
,有中正之義。本穴內(nèi)應(yīng)胞宮
、精室,二者為人體極內(nèi)之所
,猶屋室之堂奧
;又居臍下4寸
,當(dāng)人體上下左右之中點,故以為名
。[4]
穴居人身之中
,為元氣之根本與最為重要之處,且能治內(nèi)急不通諸病
。《千金要方·序例》以心為中極
,言其居于胸部之中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兜澜?jīng)》以臍為中極
,言其在腹部之中也
。元氣是人身的根本
,臍下為人身元氣藏聚最為重要之處
。[4]
本穴內(nèi)應(yīng)胞宮
、精室
。胞宮
、精室為人體極內(nèi)之處,猶房室之堂奧也
,乃人體至中至極,故名中極?
。[參考資料]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xué)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09.
以外景觀之
,人體自頂至踵
,全身長度
,本穴當(dāng)其折中
,亦中極命名之一義也[4]
。
4.4 特異性
中極是膀胱的募穴[1][2][3]
。
足太陰脾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
、足厥陰肝經(jīng)、任脈的交會穴[1][2][3]。
4.5 所屬部位
下腹[5]
4.6 中極穴的定位
標(biāo)準(zhǔn)定位:中極穴在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當(dāng)臍中下4寸[2]
。
中極穴位于腹正中線,臍下4寸(《針灸甲乙經(jīng)》)[3]
。
中極穴位于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
,臍中下4寸
。仰臥取穴[1]
。
中極穴在任脈的位置
中極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極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極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中極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內(nèi)臟)
4.7 中極穴的取法
在臍下4寸
,腹中線上
,仰臥取穴
。
中極穴位于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
,臍中下4寸。仰臥取穴[1]
。
仰臥位
,于恥骨聯(lián)合上緣中點上1寸
,腹白線上取穴[6]
。
快速取穴:在下腹部
,正中線上
,恥骨聯(lián)合上緣1橫指處即是中極穴[7]。
4.8 中極穴穴位解剖
中極穴下為皮膚
、皮下組織、腹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