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健康生活

      倒經的中醫(yī)病因病機(《中醫(yī)病因病機學說》二
      、中醫(yī)病因病機學說發(fā)展歷史)

      祝由網(wǎng) 2023-12-14 14:31:57

      倒經的中醫(yī)病因病機

      事病的發(fā)病機理

      ,主要是血熱
      ,沖氣上逆,迫血妄行所致
      。因氣為血帥
      ,血為氣母
      ,血熱則氣熱熱
      ,氣逆則血逆。經前或經期
      ,沖氣旺盛
      ,熱則沖氣上逆,迫血妄行
      ,血隨氣而溢于上
      ,則發(fā)為吐衄。導致血熱氣逆
      ,經血妄行的原因
      ,有肝經郁火,瘀熱互結
      ,肺腎陰虛

      (一)肝經郁火

      因肝主藏血而司血海,沖脈附于肝

      ,若素性抑郁,或意怒傷肝
      ,肝郁化火
      ,經行時沖氣旺盛,沖氣挾肝氣上逆,火炎氣逆
      ,灼傷血絡
      ,血隨氣升,故上逆而為吐血衄血

      (二)瘀熱互結  

                               

      素有瘀血內停

      ,郁久化熱,或感受邪熱
      ,瘀熱互結
      ,經行時,瘀血隨之而動
      ,逆于上而致血衄

      (三)肺腎陰虛

      平素陰虧血弱或久病傷精血,或慢性失血

      、陰血不足
      ,陰虧則陽旺,而生內熱
      ,虛火無制而上炎
      ,致迫血妄行。肺開竅于鼻
      ,沖脈有一別絡出于頑顙
      ,即鼻后孔。若素嗜辛香燥烈之品.沖任蘊熱
      ,經行之時
      ,沖氣較盛,火隨血動
      ,灼肺傷津
      ,血絡受損,而為吐血或腑血

      《中醫(yī)病因病機學說》二、中醫(yī)病因病機學說發(fā)展歷史

      獨具特色的中醫(yī)病因病機學說

      ,是中國醫(yī)藥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并隨著祖國醫(yī)學的形成、發(fā)展而得到逐步完善
      。從病因病機的發(fā)展史
      ,我們可以概括地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即早期階段
      ,形成階段
      ,發(fā)展階段


      早期階段,從時間上說
      ,自遠古時代到春秋時代
      。這時期病因病機學說,尚未完全形成
      ,還處于萌芽積累階段
      。因而,它是原始的
      、分散的
      、樸素的、自發(fā)的
      、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


      我們的祖先在“上古之世,民食果蓏〔luo音裸〕蚌蛤
      ,腥臊惡臭
      ,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韓非子·五蠹》)
      。正是由于有了火
      ,就可以“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禮記》)
      。這不僅使人類有了質的進化
      ,同時在改變飲食過程中,認識到飲食與胃腸病的關系了
      。再有
      ,在那個時代,人類的居住條件的簡陋是可想而知的了
      。尤其是陰暗潮的環(huán)境
      ,極容易引起一些筋骨關節(jié)疾病。這在《昌氏春秋·古樂篇》中
      ,對這種狀況有過這樣一段描述:“昔陶唐之始
      ,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
      ,不行其源
      ,民氣郁閼〔e音惡〕者,筋骨瑟縮
      、不達
      ,故作為舞以宣導之”。這一段話是什么意思呢
      ?陶(在此讀yo音搖)
      。陶唐
      ,即上古時期。在從前的上古時期
      ,人們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中,水濕滯著節(jié)肌肉
      ,氣血郁塞不暢
      ,形成“筋骨瑟縮”的病變。說明人們對水濕的環(huán)境容易導致筋骨關節(jié)疾病有了一定的認識
      ,所以發(fā)明舞以運動肢體的方法治療
      。這實際上是后世的按摩、導引等方法的先河


      但是
      ,在有文字流傳以前,對古代的醫(yī)學情況我們還知道的很少
      。以上所舉的例子只能是根據(jù)傳說記錄而加以分析的


      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文字,應該是甲骨文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凹准待敿祝肮恰笔桥<捌渌鼊游锏募珉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是商朝時期
      ,記載占卜事由的古文字。到目前為止
      ,出土的甲骨多達十六萬余片
      。據(jù)初步統(tǒng)計,其中關于疾病方面的記載
      ,約有323片
      ,415辭。從這些辭當中
      ,我們可以看出商朝時期對疾病發(fā)生的原因已經有了很高的認識水平
      。如骨文中有蠱、齲〔qu音去〕等
      。蠱
      ,《說文解字》:“腹中蟲也”,表示蠱證
      ,是由于腹中寄生蟲所引起的
      。齲,表示牙齒上的窟窿
      ,是由于蟲蛀所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關于“疾年”
      、“雨疾”、“降疾”等的記載
      ,這是世界上對流行病的最早認識
      。當然,以上這些記載
      ,還遠遠不是商代醫(yī)學知識的全部
      ,但是也足以表明當時對某些疾病的病因和流行的認識,已經達到相當可觀的水平


      到了西周時代
      ,我國醫(yī)藥學已有了長足的進步醫(yī)學向著專業(yè)化發(fā)展,形成了一套醫(yī)事管理制度
      。 在《周禮》這部書里
      ,就清楚地記載著當時宮廷醫(yī)生已經分為食醫(yī)、疾醫(yī)
      、瘍醫(yī)
      、獸醫(yī)。

      食醫(yī)
      ,管理飲食衛(wèi)生的醫(yī)生
      ,近似于現(xiàn)代的營養(yǎng)醫(yī)生。 疾醫(yī)
      ,相當于內科醫(yī)生
      ; 瘍醫(yī) ,即外科醫(yī)生”
      。 獸醫(yī)
      ,治療牲畜疾病的醫(yī)生。尤其難能可貴的
      ,這一時期形成了一些科學的婚姻制度
      。例如,《周禮》就明確指出“男三十娶
      ,女二十嫁”
      ,“禮不娶同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蹲髠鳌愤@部書里也有“男女同姓
      ,其生不蕃”。這是現(xiàn)存文獻中最早的有關優(yōu)生學內容的文字記載
      。從這里可以看出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懂得晚婚的好處和近親結婚給后代帶來的害處。也可以說對遺傳造成疾病的原始認識。

      到了春秋時代
      ,中醫(yī)藥學已經是以醫(yī)學理論體系形成為主要標志的成熟期的前夕
      。當時的天文、歷算等科學技術已經有了一定的發(fā)展
      ,陰陽五行學說也已初步形成
      ,這就給醫(yī)藥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條件
      。同時
      ,這也為病因病機學說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礎。我們可以從現(xiàn)存的有關古代文款中看出
      ,當時人們對疾病的發(fā)生原因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初步認識到天象
      、節(jié)氣
      、氣候的變化和某些地區(qū)特殊的自然條件如水土等,與人體健康和發(fā)病有著重要的關系
      。例如
      ,《周禮》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春時有痟〔xiao音消〕首疾
      ,夏時有癢疥疾
      ,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咳上氣疾”
      。說明在不同的季節(jié)里可以有不同的多發(fā)病
      、常見病。春季的時候
      ,多發(fā)頭部疾患
      ,夏季的時候,氣候潮濕
      ,容易得癢疥之類的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磺锛居秩菀椎茂懠埠秃〉搅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容易得咳喘病
      。《禮記》一書中進一步指出:“季春行秋令
      ,則民大疫”“季春行夏令
      ,則民多疾疫”。疫
      ,古代文獻中多指具有流行性傳染病
      。這就說明在那個時代,已經認識到對四時氣候的異常變化,可以引起疾病流行
      。另外
      ,鄭國的子產,曾經針對巫術鬼神病因論的邪說
      ,嚴肅指出了
      ,疾病是“出入飲食衰樂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與焉
      ?”齊國的晏嬰也說過:疾病是“縱欲厭私”的結果
      ,并不是鬼神所造成的,所以
      ,患病后祈禱是沒有用的


      隨著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對地理條件
      、環(huán)境衛(wèi)生與發(fā)病的關系
      ,還逐漸有了新的理解。在《左傳》這部書中記載著“國人逐瘈狗”
      ,證明當時對狂犬病能傳染給人
      ,已經有了清楚的認識,所以采取“逐瘈狗”的預防措施
      。這部書中還記載著“土厚水深
      ,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淺……其惡易覯〔gou音構〕”等。惡
      ,就是疾病
      。覯,結成的意思
      。某些水土等居住條件可以導致疾病的發(fā)生
      ,這就需要改善環(huán)境衛(wèi)生來預防疾病的發(fā)生。這一認識水平
      ,在世界醫(yī)學史上不僅是提出的最早
      ,而且是非常突出的。

      在這里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 醫(yī)和 的“六氣致病說”
      。醫(yī)和是秦國的名醫(yī),他在公元前514年給晉侯看病時
      ,對疾病的原因做了一次精彩的論述
      。我們根據(jù)《左傳》,把醫(yī)和的這段話節(jié)錄下來:“晉侯有疾…秦伯使醫(yī)和視之
      。曰:疾不可為也
      ,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
      ,惑以喪志
      。……公曰:女不可近乎
      ?對曰:節(jié)之”
      。本段文字中的蠱、惑
      ,是指神志病變
      。女室,指房事而言
      ,即后世所說的房勞
      。晉侯患了蠱惑的神志病變,是由于房勞太甚所引起的
      。對房事必須要有節(jié)制
      。醫(yī)和緊接著又提出六氣在不正常情況下可以導致疾病的發(fā)生。他說:“天有六氣
      ,降生五味,發(fā)為五色徵為五聲
      ,淫生六疾
      。六氣曰:陰、陽
      、風
      、雨、晦
      、明也
      。分為四時,序為五節(jié)
      ,過則為菑(zai通災)
      ,陰淫寒疾,陽淫熱疾
      ,風淫末疾
      ,雨淫腹疾,晦淫惑疾
      ,明淫心疾
      。”從醫(yī)和的這段話里
      ,可以看出下面幾個問題:

      ①以四時
      、五節(jié)、六氣等氣候變化作為主要病因的概念,已經形成了
      。如果結合前面我們所介紹的子產所說的疾病是“出入飲食哀樂之事”與晏嬰所說的“縱欲厭私”以及醫(yī)和所講的“近女室”等內容來分析
      ,可以看出后世“三因說”的端倪了。

      ②“陽淫熱疾
      ,陰淫寒疾”的論點
      ,是形成后世“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病機理論的前驅
      ,而“風淫末疾
      、雨淫腹疾”的說法,對后世風邪導致四肢痛
      ,雨濕可引起腹瀉等的理論有著主要的啟迪
      ,也可以說是有著密切的淵游關系。

      ③說明了五味
      、五色
      、五聲與“六氣”的聯(lián)系。這些概念給以后的診斷學
      ,藥理學的形成也奠定了基礎


      ④還可以看出,陰陽
      、五行學說和天人相應思想以及在醫(yī)學中的應用
      ,也已初具雛形。

      總之
      ,醫(yī)和的“六氣致病說”是對以前大量而散在的經驗
      ,進行了一次系統(tǒng)的總結,對后世發(fā)病學說起著奠基的作用
      。在中醫(yī)病因病機學說的發(fā)展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國進入到戰(zhàn)國時代,開始了封建社會
      。從戰(zhàn)國經秦漢至三國的七百多年間
      ,我國的政治、經濟
      、科學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發(fā)展
      ,尤其在醫(yī)藥學方面,更是發(fā)生了質的飛躍
      。在以往長期醫(yī)藥實踐經驗不斷積累豐富的基礎上
      ,進入了理論總結階段?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內經》的產生
      ,標志著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問世,在臨床醫(yī)學上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原則
      ;《神農本草經》的成書
      ,是我國藥物學第一次進行了系統(tǒng)的總結;扁鵲
      、諄于意
      、華佗、張仲景等名醫(yī)的大量涌現(xiàn)
      ,說明醫(yī)藥學發(fā)展到嶄新的階段
      。總之
      ,先秦兩漢時期
      ,是我國醫(yī)學發(fā)展的關鍵時刻,它使零散的醫(yī)藥經驗
      ,上升成為系統(tǒng)的理論
      ,對前代是一次歷史性的大總結,對后世是全面奠定基礎的重要歷史階段


      病因病機學說在這樣的條件下
      ,發(fā)展為形成階段。這階段的主要表現(xiàn)為
      ;一是具有系統(tǒng)而完整的理論指導
      ;二是內谷完善,并對臨床實踐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
      。我們不妨首先看-看《黃帝內經》中關于病因病機的論述。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由于它是來漢以前醫(yī)學的總結
      ,又不是出自一人一時之手,所以其內容相當豐富
      、翔實
      。一直是中外醫(yī)家視為經典的主要著作。僅就病因病機學說來說
      ,大致可歸納以下幾方面


      提出了四時陰陽與發(fā)病的關系,以及四時中的常見病證強調指出了“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本在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
      。所以人們必須要“和于陰陽,調于四時”
      ,違背了四時陰陽
      ,就會引起疾病的發(fā)生
      。例如,“逆春氣”
      ,則“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心氣內洞”
      ;“逆秋氣”
      ,就會“肺氣焦?jié)M”“逆冬氣”,影響腎臟
      ,出現(xiàn)“腎氣獨沉”的變化
      ,等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秲冉洝吩谶@方面的內容很多
      ,不能一一列舉了。同時
      ,《內經》中還有“五運六氣”學說
      ,聞明了氣候的周期性變化與某些疾病的發(fā)病規(guī)律,并用來解釋了某些疾病出現(xiàn)周期性發(fā)生的原因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秲冉洝废到y(tǒng)地講述了“六淫”學說。認為自然界氣候風
      、寒
      、暑、濕
      、燥
      、火,在不正常的情況下可以引起疾病的發(fā)生
      。這一點和醫(yī)和“六氣”致病說
      ,既有淵源關系,又有區(qū)別
      。一直到今天
      ,我們仍把“六淫”做為病因學說的重要內容。

      人類的意識和思維
      ,中醫(yī)統(tǒng)稱為神志
      。《內經》突出地強詡了精神心理困素與疾病的關系
      。擼出“百病生于氣也”
      。并分別指出喜、怒
      、憂
      、思
      、悲、恐
      、驚等七情
      ,對臟腑氣血的影響。

      《內經》還對地理環(huán)境
      、飲食勞倦
      、人類體質與疾病的關系做了詳細論述。同時從多方面論述了病機的變化規(guī)律
      ,并總結出著名的病機十九條
      。特別應該提出的是《內經》中關于“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的命題,至今仍體現(xiàn)出重要的意義
      。從整體觀念出發(fā)
      ,闡明了疾病的發(fā)生,是由于機體內的動態(tài)平衡和正常的升降出入的氣化功能到破壞所造成的
      ,這是疾病的根本原因和內在根據(jù)


      從以上的簡單介紹,使我們不難看出
      ,《內經》的出現(xiàn)
      ,就使中醫(yī)病因病機學說發(fā)展到具有獨到特色的科學學說。

      東漢時期的張機(仲景)所編寫的《傷寒雜病論》
      ,也是我國醫(yī)學發(fā)展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這部書被歷代醫(yī)家奉為“經典”,張仲景被尊稱為醫(yī)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秱s病論》流傳到晉朝,則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了
      。以它辨證論治的特點,發(fā)揮著指導臨床的重要作用
      。其中關于“六經”學說
      ,不僅是急性熱病辨證論治的綱領,也是病機學說的重要內容
      ,揭示出急性熱病病理機轉的規(guī)律
      。同時,在《金匱要略》中
      ,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說
      。我們可以看看這樣一段話:“千般災難
      ,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
      ,入臟腑
      ,為內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竅
      ,血流相傳,壅塞不通
      ,為外皮膚所中也
      ;三者,房室
      、金刃
      、蟲獸所傷,以詳之
      ,病由都盡”
      。這為中醫(yī)的病因學說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我國醫(yī)藥學到了西晉以后
      ,進入全面發(fā)展時期
      。從病因病機學說的歷史上分,也可以說是成為發(fā)展階段
      。為了看清病因病機學說的發(fā)展階段的狀況
      ,我們對幾部代表著作進行下介紹。

      《諸病源侯論》是這一階段的第一部代表著作
      。它是隋朝巢元方等人的集體作品
      ,全書共50卷,分67門
      ,論述了1739種病候
      。內容豐富,對魏晉以來的醫(yī)療經驗做了詳盡的總結
      。對各種疾病的病因
      、癥狀、診斷和預后
      ,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對疾病記載的廣泛與詳實,是該書的最大貢獻


      其中
      ,對于病因的認識,除繼承了前人的寶貴經驗外還根據(jù)臨床經驗
      ,進行了新的理論探索
      。如該書的“瘟病侯”中認為
      ,某些傳染病是由外界有害物質因素“乖戾之氣”所引起的。這些物質還能“多柏染易”
      。對一些病源的認識
      ,頗具有真實性。例如
      ,關于寄生蟲病的感染
      ,明確指出疥瘡中“并皆有蟲”,又說患寸白蟲(絳蟲)病
      ,是因吃不熟的牛肉所引起的
      。“漆瘡侯”中說:“人有稟性畏漆
      ,但見漆便畏其毒……
      ,亦有性自耐者,終日燒煮(漆)
      ,竟不為害也”
      。說明本病的發(fā)生,與人的體質稟賦有關
      。這實際上是對過敏體質的具體分析


      南宋的陳言(無擇)所編著的《三因極-病證方論》簡稱《三因方》,在病因學發(fā)展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
      。主要貢獻在于進一步闡述了“三因致病說”
      。他把復雜的病因分為三類。一為內因
      ,即喜
      、怒、憂
      、思
      、悲、恐
      、驚
      ,內傷七情,發(fā)自臟腑
      ,外形于肢體二為外因
      ,即風、寒
      、暑、濕
      、燥
      、火
      ,外感六淫,起于經絡
      ,發(fā)于臟腑
      ;三為不內外因,實際上是指六淫之外的外因
      ,包括飲食饑飽
      ,呼叫傷氣、虎狼蟲毒
      、金瘡所傷
      ,以及其他偶然性因素之類。這種分類方法雖然與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的分類方法略同
      ,但內容有很大發(fā)展
      。也就是對各類的病闥概括得更加具體,包括的范圍也比較全面
      ,因此更符合臨床實際
      。它使中醫(yī)病因學說更加系統(tǒng)化、理論化了
      。三因分類的原則
      ,一直為后世病因著作所遵循關于病因學說,自《黃帝內經》以來
      ,歷代都有所發(fā)展


      特別是唐朝王冰注釋《內經》時,把“七篇大論”補加進去以后
      ,病機十九條
      ,就成為后世論述中醫(yī)病機學說的主要依據(jù)了。宋元時期的醫(yī)家們結合臨床體會
      ,對病機學說又有具體的補充和發(fā)展
      。如劉完素(河間)提出了六氣皆從火化的論點,并把《內經》病機十九條的三十八種充實為九十七種


      朱震享(丹溪)更從內在火熱的病機研究中
      ,提出了“相火妄動”,“煎熬真陰”的論點
      ;李杲(東垣)則是強調了內傷脾胃
      ,“百病由生”。這些病機理論
      ,大都被后世明清醫(yī)家所繼承與發(fā)揮
      。這就使病因學說向著更高的水平發(fā)展著。

      金、元時期
      ,開始出現(xiàn)了治療溫病的新觀點
      。尤其是劉完素(河間)明確提出,熱病初起不可峻用辛溫大熱之藥
      ,主張采用辛涼之法以表里雙解
      ,養(yǎng)陰清熱,并且制定了雙解散等方劑
      ,突破了以往外感熱病初期辛溫解表和先表后里的治法
      。明朝初年,王履提出“溫病不得混稱傷寒”
      ,認為溫病是伏熱自內而發(fā)
      ,應以清里熱為主。這航形成溫病進一步從傷寒學說區(qū)分出來的趨勢
      ,為以后建立獨立的溫病學體系
      ,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依據(jù)。

      、清時期
      ,溫病學說逐漸成熟,形成了獨立的溫病體系
      。而在這個過程中
      ,明代的吳有性(又可)創(chuàng)立“戾氣”學說,是對溫病病因提出的偉大創(chuàng)見

      在《傷寒論》以前
      ,中醫(yī)對熱性病病因的認識
      ,多是按“傷于寒”來理解,如《內經》說:“凡熱病皆傷寒之類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灾敝痢秱摗芬院螅桶堰@類疾病統(tǒng)稱為“傷寒”


      從晉朝以后
      ,又有所謂“四時不正之氣”的說法,也就是冬天應該寒冷
      ,但是反而溫暖
      ,或者是春天應該溫暖,反而寒冷等
      ,造成疾病的發(fā)生
      。這就出現(xiàn)了“時行病”、“天行病”
      、“時氣病”等病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沁@類疾病與傷寒病的界限仍然是混淆不清的。后來
      ,又有“癘氣”
      、“瘴氣”等說法,但是
      ,這些都是專指某些特殊的疾病,如瘧疾等
      ,不是指般的熱性病
      ,更沒有明確指的是溫病。到了明朝末年
      ,吳又可《瘟疫論》的出現(xiàn)
      ,才第一次提出了一個嶄新的病原學說。這不僅豐富了中醫(yī)病因學說
      ,同時為溫病學的形成做出了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


      吳又可首先提出疫病是由“戾氣”引起的。他在《溫疫論》的自序里
      ,開首第一句話就明確地寫到:“夫瘟疫之為病
      ,非風,非寒
      ,非暑
      ,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堰@種異氣又叫做戾氣、雜氣或疫氣
      。這就突破了明朝以前的醫(yī)家對瘟疫病病因所持的時氣說
      、伏氣說、瘴氣說
      ,以及百病皆生于六氣的論點
      。吳又可認為戾氣是具有物質性的,并且可以采用相應的藥物制服
      。戾氣的傳染途徑是通過口鼻侵犯人的機體內
      ,而侵入人體后能不能發(fā)病,又決定于戾氣侵入的量多少
      ,毒力的大小和人體的抵抗力的強弱
      。戾氣又是多種多樣,“為病種種
      ,難以枚舉”
      。戾氣的種類不同,所以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臟器部位也不一樣
      ,這是對病原物特異性定位的認識
      。吳又可還指出戾氣具有“偏中性”。他說:“偏中于動物者
      ,如牛瘟
      、羊瘟、雞瘟
      、鴨瘟
      ,豈當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
      ,雞病而鴨不病
      ,人病而禽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
      ,因其氣各異也
      。”這實際上是對病原物種屬感受性或種屬免疫性的認識
      。不但如此
      ,他還認識到痘疹與疥瘡等外科感染性疾患也是戾氣所引起。從以上可以看出
      ,“戾氣”學說的內容是相當全面的
      ,它對傳染病的病因和發(fā)病特點
      ,基本上都講到了
      。應當指出的是,在世界上尚未發(fā)現(xiàn)細菌和其它微生物的時代
      ,吳又可能有這樣如此科學的創(chuàng)見
      ,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這不能不說是偉大的見解。

      繼吳又可之后
      ,相繼涌現(xiàn)出一大批著名的溫病學家
      ,如葉桂(天士)、吳瑭(鞠通)
      、薛雪(生白)
      、王世雄(孟英)等。他們根據(jù)溫病的臨床特點
      ,從不同角度上闡發(fā)了自己的學術見解
      ,從而使溫病學得以完善。

      首先說明一下什么是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溫病是由溫熱病邪引起的
      ,熱象偏重,容易化燥傷陰的一類外感疾病
      。這類疾病雖然致病原因各異
      ,發(fā)病季節(jié)不同,癥狀表現(xiàn)不完全一致
      ,但是它們在發(fā)病過程中都具有溫熱性質的特點
      ,所以總稱為溫病。

      溫病學在病因學說上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指出致病原因是外感溫熱之邪
      。除去在前面介紹過的吳又可獨具創(chuàng)見的戾氣致病說以外,還對風熱
      、暑熱、濕熱
      、燥熱
      、溫毒等病邪賦予新意,發(fā)展了傳統(tǒng)的“六淫”概念
      。這就使溫病病因學說的意義
      ,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說明溫病的發(fā)生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指導臨床“辨證求因
      ,審因論治”
      ,豐富了祖國醫(yī)學的內容。

      溫病的發(fā)病具有傳染性
      、流行性
      、季節(jié)性以及地域性。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
      。發(fā)病后的臨床表現(xiàn)概括為兩大類
      ,是新感,一是伏邪
      。感受外邪即時發(fā)病的稱為新感
      ;感受外邪沒有即時發(fā)病,伏藏人體
      ,過時而發(fā)病的稱為伏邪
      。同時,葉天士對溫熱病的發(fā)病和病機提出了衛(wèi)氣營血的辨證規(guī)律
      。吳鞠通對溫熱病的病機
      ,認為是以上、中
      、下焦而變化的王孟英對濕熱病的病因病機認為是既受濕
      ,又感暑
      ,也就是濕溫。當然也有濕邪久伏而化熱者
      。這些理論的實際意義
      ,主要是從理論上闡明溫病致病病因,初起的不同發(fā)病類型
      ,區(qū)別了病變的深淺輕重
      ,揭示出病機的傳變趨勢,為辨證論洽確立了法則
      ,為中醫(yī)病因病機學說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以上是我們從病因病機學說的早期階段,形成階段和發(fā)展階段
      ,作了簡略的介紹
      ,使我們對病因病機發(fā)展史和各種學術論點的淵源關系有了大概的了解,希望讀者在學習病因病機學說時少走彎路
      ,理解的更清楚
      、收獲更大一些。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醫(yī)婦科學考點:婦科雜病

        凡不屬經

      、帶
      、胎、產和前陰疾病范疇
      ,而又與女性解剖
      、生理特點有密切關系的疾病,稱為?婦科雜病?
      。下面我們來看看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醫(yī)婦科學考點:婦科雜病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細目一:概述

        一

      、定義

        凡不屬于經

      、帶、胎
      、產疾病范圍
      ,而又與婦女解剖、生理
      、病機特點密切相關的各種婦科疾病
      ,統(tǒng)稱為婦科雜病。

        二

      、范圍

        癥瘕

      、盆腔炎、不孕癥
      、陰癢
      、陰瘡
      、子宮脫垂、婦人臟躁

         細目二:癥瘕

        一

      、定義

        婦人下腹結塊,伴有或脹

      、或痛
      、或滿、或異常出血者
      ,稱為?癥瘕?
      。癥:有形可征,固定不移
      ,推揉不散
      ,痛有定處,病屬血分
      。瘕:瘕聚成形
      ,聚散無常,推之可移
      ,痛無定處,病屬氣分

        二

      、病因病機

        【習題】

        關于癥瘕的定義,正確的`是( )

        A.癥多為惡性

      ,瘕多為良性

        B.癥有形可征

      ,固定不移,痛無定處

        C.瘕聚散無常

      ,推之可移
      ,痛有定處

        D.婦人下腹結塊,伴有或脹

      、或痛
      、或滿

        E.癥屬氣病,瘕屬血病

        [答疑編號2615010601]

        【正確答案】D

        三

      、辨證論治

        1.氣滯血瘀證

        主要證候:下腹部結塊

      ,觸之有形,按之痛或不痛
      ,小腹脹滿
      ,月經先后不定,經血量多有塊
      ,經行難凈
      ,經色暗;精神抑郁
      ,胸悶不舒,面色晦暗
      ,肌膚甲錯;舌質紫暗
      ,或有瘀斑,脈沉弦澀

        治法:行氣活血

      ,化瘀消癥。

        主方:香棱丸或大黃(庶蟲)蜇蟲丸

        下列哪項不是血瘀型癥瘕特點( )

        A.胞中有塊

        B.積塊堅硬

        C.固定不移

        D.推揉不散

        E.痛無定處

        [答疑編號2615010602]

        【正確答案】E

        A2

        婦人來診

      ,訴腹中有塊,月經量多
      ,夾瘀塊
      ,小腹疼痛,診時非經期
      。婦科診為癥瘕
      ,并見舌黯,有瘀斑
      ,其治療原則是( )

        A.活血化瘀

      ,散結消癥

        B.除痰化濕,散結消癥

        C.疏肝解郁

      ,行氣散結

        D.解毒除濕

      ,破瘀消癥

        E.益氣養(yǎng)血,調攝沖任

        【正確答案】A

        2.痰濕瘀結證

        主要證候:下腹結塊

      ,觸之不堅
      ,固定難移,經行量多
      ,淋漓難凈
      ,經間帶下增多;胸脘痞悶,腰腹疼痛;舌體胖大
      ,紫暗
      ,有瘀斑、瘀點
      ,苔白厚膩
      ,脈弦滑或沉澀。

        治法:化痰除濕

      ,活血消癥

        主方:蒼附導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3.濕熱瘀阻證

        主要證候:下腹部腫塊

      ,熱痛起伏
      ,觸之痛劇
      ,痛連腰骶,經行量多
      ,經期延長
      ,帶下量多,色黃如膿
      ,或赤白兼雜;兼見身熱口渴
      ,心煩不寧,大便秘結
      ,小便黃赤;舌暗紅
      ,有瘀斑,苔黃
      ,脈弦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化瘀消癥

        主方:大黃牡丹湯加木通

      、茯苓。

        4.腎虛血瘀證

        主要證候:下腹部結塊

      ,觸痛;月經量多或少
      ,經行腹痛較劇,經色紫暗有塊
      ,婚久不孕或曾反復流產;腰酸膝軟
      ,頭暈耳鳴;舌暗,脈弦細

        治法:補腎活血

      ,消癥散結

        主方:補腎祛瘀方或益腎調經湯

        癥瘕辨證論治結構圖

        1.氣滯血瘀證:

        行氣活血,化瘀消癥 ? 香棱丸或大黃(庶蟲)蜇蟲丸

        2.痰濕瘀結證:

        化痰除濕

      ,活血消癥 ? 蒼附導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3.濕熱瘀阻證:

        清熱利濕

      ,化瘀消癥 ? 大黃牡丹湯加木通、茯苓

        4.腎虛血瘀證:

        補腎活血

      ,消癥散結 ? 補腎祛瘀方或益腎調經湯

        四

      、施治中的注意點

        臨證新病多實,宜攻宜破;久病不愈或術后

      ,以補益氣血為主
      ,恢復機體的正氣。若正氣已復
      ,腫塊未除
      ,復以攻破為主
      。術后若有瘀滯,可于補益氣血之時
      ,輔以行氣活血之品
      ,并注重調其飲食,增進食欲
      ,改善脾胃功能

         細目三:盆腔炎

        一、定義

        女性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結締組織

      、盆腔腹膜發(fā)生的炎癥
      ,稱為盆腔炎。

        1.急性盆腔炎 女性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結締組織

      、盆腔腹膜發(fā)生的急性炎癥
      ,稱為急性盆腔炎。

        2.慢性盆腔炎 女性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結締組織

      、盆腔腹膜發(fā)生的慢性炎癥
      ,稱為慢性盆腔炎。

        二

      、病因病機

        1.急性盆腔炎

        (1)熱毒熾盛:邪毒內侵

      ,客于胞宮,滯于沖任
      ,化熱釀毒
      ,致高熱腹痛不寧。

        (2)濕熱瘀結:瘀血與濕熱內結

      ,滯于少腹
      ,則腹痛帶下日久,纏綿難愈

        2.慢性盆腔炎

        (1)濕熱瘀結:濕熱之邪內侵

      ,氣血阻滯。

        (2)氣滯血瘀:氣機不暢

      ,瘀血內停
      ,脈絡不通。

        (3)寒濕凝滯:素體陽虛

      ,或寒濕之邪乘虛侵襲
      ,與胞宮內余血濁液相結,凝結瘀滯

        (4)氣虛血瘀:素體虛弱

      ,或正氣內傷,血行不暢,瘀血停聚;或久病不愈
      ,瘀血內結
      ,日久耗傷,正氣匱乏
      ,致氣虛血瘀證

        三、辨證論治

        1.急性盆腔炎

        (1)熱毒熾盛證

        主要證候:高熱腹痛

      ,惡寒或寒戰(zhàn)
      ,下腹部疼痛拒按,咽干口苦
      ,大便秘結
      ,小便短赤,帶下量多
      ,色黃
      ,或赤白兼雜,質黏稠
      ,如膿血
      ,味臭穢,月經量多或淋漓不凈;舌紅
      ,苔黃厚
      ,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

      ,利濕排膿

        主方:五味消毒飲合大黃牡丹湯。

        (2)濕熱瘀結證

        主要證候:下腹部疼痛拒按

      ,或脹滿
      ,熱勢起伏,寒熱往來
      ,帶下量多
      、色黃、質稠
      、味臭穢
      ,經量增多
      ,經期延長
      ,淋漓不止,大便溏或燥結
      ,小便短赤;舌紅有瘀點
      ,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利濕

      ,化瘀止痛

        主方:仙方活命飲加薏苡仁、冬瓜仁

        2.慢性盆腔炎

        (1)濕熱瘀結證

        主要證候:少腹部隱痛

      ,或疼痛拒按,痛連腰骶
      ,低熱起伏
      ,經行或勞累時加重,帶下量多
      ,色黃
      ,質黏稠;胸悶納呆,口干不欲飲
      ,大便溏
      ,或秘結,小便黃赤;舌體胖大
      ,色紅
      ,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

      ,化瘀止痛。

        主方:銀甲丸或當歸芍藥散加丹參

      、毛冬青
      、忍冬藤、田七片

        (2)氣滯血瘀證

        主要證候:少腹部脹痛或刺痛

      ,經行腰腹疼痛加劇,經血量多有塊
      ,瘀塊排出則痛減
      ,帶下量多,婚久不孕;經前情志抑郁
      ,乳房脹痛;舌體紫暗
      ,有瘀斑、瘀點
      ,苔薄
      ,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

      ,理氣止痛

        主方:膈下逐瘀湯

        (3)寒濕凝滯證

        主要證候:小腹冷痛,或墜脹疼痛

      ,經行腹痛加重
      ,喜熱惡寒,得熱痛減
      ,經行錯后
      ,經血量少,色暗
      ,帶下淋漓;神疲乏力
      ,腰骶冷痛,小便頻數(shù)
      ,婚久不孕;舌暗紅
      ,苔白膩,脈沉遲

        治法:祛寒除濕

      ,活血化瘀。

        主方:少腹逐瘀湯

        (4)氣虛血瘀證

        主要證候:下腹部疼痛結塊

      ,纏綿日久,痛連腰骶
      ,經行加重
      ,經行量多有塊,帶下量多;精神不振
      ,疲乏無力
      ,食少納呆;舌體暗紅,有瘀斑瘀點
      ,苔白
      ,脈弦澀無力。

        治法:益氣健脾

      ,化瘀散結

        主方:理沖湯。

        盆腔炎辨證論治結構圖

        1.急性盆腔炎

        熱毒熾盛證:清熱解毒

      ,利濕排膿 ? 五味消毒飲合大黃牡丹湯

        濕熱瘀結證:清熱利濕

      ,化瘀止痛 ? 仙方活命飲加薏苡仁、冬瓜仁

        2.慢性盆腔炎

        濕熱瘀結證:清熱利濕

      ,化瘀止痛 ? 銀甲丸或當歸芍藥散加丹參

        毛冬青、忍冬藤

      、田七片

        氣滯血瘀證:活血化瘀

      ,理氣止痛 ? 膈下逐瘀湯

        寒濕凝滯證:祛寒除濕,活血化瘀 ? 少腹逐瘀湯

        氣虛血瘀證:益氣健脾

      ,化瘀散結 ? 理沖湯

        習題

        患者

      ,女,32歲
      。小腹及少腹疼痛拒按
      ,有灼熱感,伴腰骶疼痛
      ,低熱起伏
      ,帶下量多,色黃
      、質稠
      ,溲黃,舌紅苔黃膩
      ,脈弦滑
      。其治法是

        A.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B.行氣活血

      ,化瘀止痛

        C.疏肝理氣

      ,化瘀止痛  D.涼血活血,化瘀止痛

        E.健脾利濕

      ,化瘀止痛

        【正確答案】A

      《黃帝內經》中是怎么辨經識癥的?

      《黃帝內經》基本理論精神包括:整體觀念

      、陰陽五行、藏象經絡
      、病因病機
      、診法治則、預防養(yǎng)生和運氣學說等等:
      ①“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
      ,同時人體結構和各個部分都是彼此聯(lián)系的

      ②“陰陽五行”是用來說明事物之間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理論。
      ③“藏象經絡”是以研究人體五臟六腑
      、十二經脈
      、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系為主要內容的

      ④“病因病機”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后是否發(fā)病以及疾病發(fā)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

      ⑤“診法治則”是中醫(y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⑥“預防養(yǎng)生”系統(tǒng)地闡述了中醫(yī)的養(yǎng)生學說
      ,是養(yǎng)生防病經驗的重要總結

      ⑦“運氣學說”研究自然界氣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
      ,并以此為依據(jù)
      ,指導人們趨利避害

      歷代醫(yī)家用分類法對《黃帝內經》進行研究。其中分類最繁的是楊上善
      ,分做18 類
      ;最簡的是沈又彭,分做4 卷
      。各家的認識較為一致的是臟象(包括經絡)
      、病機、診法和治則四大學說
      。這四大學說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 臟象學說是研究人體臟腑組織和經絡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與外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等等之學說

      臟象學說是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為物質基礎的
      。當然有關解剖學之內容還遠不止此,但更重要的還是通過大量的醫(yī)療實踐不斷認識
      、反復論證而使此學說逐漸豐富起來的
      ,最終達到了指導臨床的高度。
      《黃帝內經》充分認識到“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辯證法則
      ,使臟象學說系統(tǒng)而完善
      。臟象學說主要包括臟腑、經絡和精氣神三部分
      。臟腑又由五臟
      、六腑和奇恒之腑組成。
      五臟
      ,即肝
      、心、脾
      、肺
      、腎。
      六腑
      ,即膽
      、胃、大腸
      、小腸
      、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腑也屬于腑
      ,但又異于常
      。系指腦、髓
      、骨
      、脈
      、膽和女子胞。這里邊膽即是大腑之一
      ,又屬于奇恒之腑

      臟腑雖因形態(tài)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們之間卻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合作
      、相互為用的

      經絡系統(tǒng)可以分經脈
      、絡脈和腧穴三部分 。經脈有正經十二: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首尾相聯(lián)如環(huán)無端
      ,經氣流行其中周而復始
      。另有別于正經的奇經八脈:督脈、任脈
      、沖脈
      、帶脈、陰蹺脈
      、陽蹺脈
      、陰維脈、陽維脈
      。(注:“奇經八脈”一名始于《難經·二十七難》)
      經脈之間相交通聯(lián)絡的稱絡脈
      。其小者為孫絡不計其數(shù);其大者有十五
      ,稱十五絡脈
      。《靈樞·經脈》敘述的非常詳細

      腧穴為經氣游行出入之所
      ,有如運輸
      ,是以名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饵S帝內經》言腧穴者
      ,首見《素問·氣穴論》,再見于《素問·氣府論》
      ,兩論皆言三百六十五穴
      。實際《氣穴論》載穴三百四十二,《氣府論》載穴三百八十六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
      。精,包括精
      、血
      、津、液
      ;氣
      ,指宗氣、榮氣
      、衛(wèi)氣
      ;神,指神
      、魂
      、魄、意
      、志
      。精和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和神又是人體的復雜的功能
      ,也可以認為氣為精之御
      ,精為神之宅,神為精氣之用
      。 研究疾病發(fā)生
      、發(fā)展、轉歸及變化等等之內在機理的學說稱病機學說

      《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審察病機
      ,無失氣宜”、“謹守病機
      ,各司其屬”都是此學說的內容

      1.病因:引起人發(fā)病的原因很多,《黃帝內經》將其歸納為二類 。風雨寒暑實為“六淫”的概括
      ;陰陽喜怒乃“七情”的概括
      ;飲食居處即“飲食勞倦”?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哉J為這就是后世三因說之濫觴

      2.發(fā)病: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
      ,決定著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這就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匪f“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素問·評熱病論》所說“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等
      ,都論證了這一點

      3.病變:疾病的變化是復雜的,《黃帝內經》概括病變也是多方面的
      ,有從陰陽來概括的
      ,用表里中外歸納的 ,用寒熱歸納的
      ,從虛實而論者
      ,實指邪氣盛,虛指正氣衰
      。概括說來
      ,有正虛而邪實者,有邪實而正不虛者
      ,有正虛而無實邪者
      ,有正不虛而邪不實者。 望聞問切四診源于《黃帝內經》

      1.望診:包括觀神色
      、察形態(tài)、辨舌苔

      觀神色者
      ,如《靈樞·五色》 、《靈樞·五閱五使》 和《靈樞·五色》 所載
      ,這些在臨床上都很有意義

      察形態(tài)者,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膚而推斷病情
      ,在臨床上虛實是錯綜復雜的
      ,只有知其常
      ,才能達其變。
      辨舌苔者
      ,如《素問·熱論》
      、《素問·刺熱論》 和《靈樞》 所載等等。
      2.聞診:包括聞聲和嗅氣味

      聞聲音者
      ,是聽患者的聲音而診斷病情。
      其次是嗅氣味
      ,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說
      ,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
      ,脾病其臭香
      ,肺病其臭腥,腎病其臭腐

      3.問診:問訊患者的自覺癥狀
      ,以診斷病情。
      4.切診:包括切脈與切膚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饵S帝內經》言切脈最詳,主要為:
      (1)三部九候法:即分頭手足三部
      ,每部分天地人三候

      (2)人迎寸口脈法:即兼診人迎和寸口兩處之脈,互相比較

      (3)調息法:即調醫(yī)者之呼吸
      ,診病人之脈候。
      (4)謂胃氣脈:脈象之中有無胃氣
      ,至關重要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5)六綱脈:《黃帝內經》所載脈象很多
      ,如浮、沉
      、遲
      、數(shù)、虛
      、實
      、滑、澀、長
      、短
      、弦、細
      、微
      、濡、軟
      、弱
      、散、緩
      、牢
      、動、洪
      、伏
      、芤、革
      、促
      、結、代
      、大
      、小
      、急
      、堅、盛
      、躁
      、疾、搏
      、鉤
      、毛、石
      、營
      、喘等等。但常以六脈為綱加以概括

      其次是切膚:膚泛指全身肌膚
      ,按肌膚而協(xié)助診斷的內容很多,如“按而循之”
      、“按而彈之”等等
      。但論之最詳細的是切尺膚 。因為脈象與尺膚有必然的聯(lián)系,故診病時亦可互相配合
      。 研究治療法則的學說稱治則學說

      1.防微杜漸: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 。如“春夏養(yǎng)陽
      、秋冬養(yǎng)陰”等皆言預防疾病
      ,有病早治防其傳變 。
      2.因時
      、因地
      、因人制宜:
      因時制宜者,是告誡醫(yī)者用藥勿犯四時寒熱溫涼之氣

      因地制宜者
      ,在治療時不可一概而論,必須加以區(qū)別
      。而《素問·異法方宜論》論述東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詳
      ,如東方之域,其治宜砭石
      ;西方之域
      ,治宜毒藥;北方之域
      ,治宜灸祔
      ;南方之域,治宜微針
      ;中央之域
      ,治宜導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
      ,如《素問·五常政大論》 和《素問·征四失論》所載

      3.標本先后: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 。有關標本先后施治的大法在《素問·標本病傳論》中敘述最詳

      4.治病求本:這是《黃帝內經》治則中最根本的一條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于本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5.因勢利導:在治病求本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以權變。
      6.協(xié)調陰陽:此為治療之大法要義

      7.正治反治:正治亦稱逆治
      ,是與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療方法。比如“熱者寒之
      ,寒者熱之
      ,虛者補之
      ,實者瀉之”之類;反治也稱從治
      ,如“寒因寒用
      ,熱因熱用,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之類

      8.適事為度:無論扶正還是祛邪都應適度,對于虛實兼雜之癥
      ,尤其應當審慎
      。切記“無盛盛,無虛虛”
      ,即使用補
      ,也不能過。
      9.病為本
      ,工為標:《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病為本
      ,工為標?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是說病是客觀存在的
      ,是本;醫(yī)生認識治療疾病
      ,是標
      。醫(yī)生必須以病人為根據(jù),這樣才能標本相得
      ,治愈疾病

      10.辨證施治:《黃帝內經》雖未提出“辨證施治”一詞,卻有辨證施治之實
      。上述幾點均含此意
      ,而書中已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
      、八綱辨證、六經辨證的內涵

      11.制方遣藥:《黃帝內經》雖載方藥無多
      ,但其方藥之理已具。
      12.針刺灸祔:《黃帝內經》言經絡
      、腧穴
      、針刺、灸祔者非常多
      ,僅僅補瀉手法就有呼吸補瀉
      、方員補瀉
      、深淺補瀉 、徐疾補瀉 和輕重補瀉 等
      ,這些手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ankang/1822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單身貴族易群體性焦慮(單身貴族該怎么做)
       調查顯示80%的25至40歲的單身男人和女人“是快樂的”
      ,專家提醒“剩男剩女”不快樂的背后隱藏了煩躁、焦慮
      ,甚至抑郁等消極情緒
      ,而剛剛過去的情人節(jié),成為單身們焦慮的高發(fā)期
      芹菜與黃瓜同食好嗎
      芹菜與黃瓜同食好嗎芹菜不宜與黃瓜一同食用
      ,這是因為黃瓜中含有維生素C分解酶
      老人健康飲食的10大要點
      食要早早就是到了飯點得吃飯
      。另外
      ,從中醫(yī)的角度講,上午7點~9點是胃經當令的時候
      ,所以早飯最好安排在這個時間
      。中醫(yī)還說“胃不和則臥不安”,因此晚飯也盡量早吃
      白帶常規(guī)能檢查出什么,白帶常規(guī)檢查的注意事項
      、白帶常規(guī)能檢查出什么問題檢查目的:白帶是陰道黏膜滲出物、宮頸管及子宮內膜腺體分泌物等混合組成
      ,其形成與雌激素的作用有關
      。用于檢查陰道內有無滴蟲、念珠菌
      無氧運動是什么,有哪些好處(無氧運動的有什么好處)
      無氧運動是什么,有哪些好處無氧運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
      寶寶睡覺時驚厥的癥狀,如何預防小兒驚厥
      一、寶寶睡覺時驚厥的癥狀有哪些癥狀一:嬰兒在剛入睡時或即將醒時滿頭大汗
      。專家提醒:可以說大多數(shù)嬰兒夜間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
      ,并伴有其他不適的表現(xiàn)
      ,就要注意觀察
      榆錢怎么吃,春天嘗鮮就吃榆錢
      春季嘗鮮吃榆錢雖然榆錢寓意著富余
      ,但對50多歲的不少人來說卻是帶點痛苦的記憶
      。在生活困難時期,野菜
      、樹皮
      、樹葉……能吃的不能吃的,為了活命都嘗試過
      。到了我們這一代
      癌痛到底是陣痛還是持續(xù)痛?如何才能緩解
      ?一文科普
      ,不妨看看!
      癌痛指的是癌性疼痛
      ,是由于患上各種癌癥
      ,引起了神經受壓等問題,從而使患者產生的疼痛現(xiàn)象
      。有很多人認為
      ,癌痛屬于陣發(fā)性的疼痛,只要適當服用藥物就能夠起到快速止痛的作用
      。但有不少人認為
      ,癌痛屬于劇烈且持續(xù)性的疼痛。那么
      ,癌痛到底是陣痛還是持續(xù)性
      2023-08-13
      ,不妨看看!.png" alt="癌痛到底是陣痛還是持續(xù)痛
      ?如何才能緩解
      ?一文科普,不妨看看
      !"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