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10克)
,面包或饅頭(面粉50克),煮雞蛋(雞蛋50克)
。 午餐:包子(肉50克
、白菜200克、面粉100克)
,湯1碗(雞蛋25克
、黃瓜50克、西紅柿50克)
。 加餐:桃子100克
。 晚餐:米飯(大米100克),燒茄子(瘦肉50克
,燒茄子200克)
,炒小白菜(小白菜100克)
。 全日用烹調(diào)油30克,鹽小于3克
。 以上食譜含熱能1763 7千卡(740千焦耳)。
3
、治療
藥物治療
可以用頸復康和金水寶膠囊來治療腎炎引起的血尿蛋白尿癥狀
,腎炎的治療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西藥效果不是很好的話可以搭配中藥一起治療
,治療效果會很明顯
。但是藥物的使用需在專業(yè)的醫(yī)生指導下購買和使用,不然會引起一些副作用的現(xiàn)象
。
生活規(guī)律
生活不規(guī)律會增加腎炎的癥狀
,很多患者就是因為不規(guī)律的生活作息會引起身體的疾病出現(xiàn),長期的熬夜
,對于那些工作加班的人來說有潛在的危害
。需要注意休息,盡量不要使身體處于一種過度疲勞的狀態(tài)
,所以腎炎能不能治好需要注意很多的事項的
,大家一定要多多的注意。
慢性腎小球腎炎怎樣治療?
【概述】慢性腎小球腎炎是由多種病因引起,具有不同發(fā)病機理和不同病理改變
、原發(fā)于腎小球的一組疾病
。其特點為病程長(超過1年),呈緩慢進行性發(fā)展
。大多數(shù)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及腎功能損害
,尿常規(guī)等檢查查可見紅細胞和蛋白。本病是內(nèi)科常見病
、多發(fā)病
,發(fā)生于不同年齡,以青壯年為多見
。雖然急性腎炎可以發(fā)展成慢性腎炎
,但大多數(shù)慢性腎炎并非由急性腎炎轉(zhuǎn)變而來,而是一開始就是慢性腎炎的過程
。本病預后較差
,因此應早期診斷,積極治療
。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
,本病屬于中醫(yī)“水腫”
、“虛勞”、“腰痛”
、“血尿”等范疇
,其病因素復雜,但始終呈現(xiàn)本虛標實
。脾腎兩虛是其本
,臟腑功能低下,導致水液代謝失調(diào)
,氣血運行受阻
,濕、濕熱
、瘀血等邪氣內(nèi)生為標
。正虛反復,易感外邪
,外邪侵襲
,正氣更傷;致病因素產(chǎn)生后
,又可影響脾腎
。本病臨床表現(xiàn)變化多端,有時夾有瘀血
,有時夾有濕熱
,有時兼有外感。在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的治法
,用藥因人而異
,法中有法,各有變通
。本病病程長
,治療上在謹守病機的前提下,堅持治療
,持之以恒
,才能獲得良效。
【治療】1.風水相搏證【主癥】頭面部先腫
,繼而累及全身
,水腫按之凹陷,但恢復較快
,小便不利
,并伴有惡寒發(fā)熱,骨節(jié)酸沉,咳嗽胸悶
,或咽痛
,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浮數(shù)
。體檢呈腎炎面容
,血壓大多數(shù)升高,尿檢有蛋白
、血尿
、管型尿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痉揭弧吭芥炯有g(shù)湯【來源】《金匱要略》【組成】麻黃12克
,石膏25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白術(shù)12克
,大棗15枚
。
【功效】宣肺利水。
【用法】上藥六味
,以水1.2升
,先煮麻黃,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溫服
。
【方解】方中主用麻
、石、術(shù)三味
。麻黃
、生姜宣肺祛風,《本草綱目》載:“麻黃散目赤腫痛
、水腫風癥”
,又“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nèi)攻
,故用麻黃引出營分之邪
。”重用石膏以清熱除邪
,并防麻黃之辛溫之弊
。蒼術(shù)、甘草、大棗燥濕健脾利水
。藥證合拍
,用之使肺氣宣通,濕熱得清
,風水自消
,而獲桴鼓之效。
【按語】風寒偏盛
,去石膏
,加蘇葉、桂枝
,防風祛風散寒
;若風熱偏盛,可加連翹
、桔梗
,板藍根、鮮蘆根
,以清熱利咽
,解毒散結(jié);若咳喘較甚
,可加杏仁
、前胡,以降氣定喘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痉蕉课迤わ嫛緛碓础俊度A氏中藏經(jīng)》【組成】陳皮9克,茯苓皮9克
,姜皮9克
,桑皮9克,大腹皮9克
。
【功效】消腫利水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
【方解】方中茯苓皮
、健脾滲濕;陳皮理氣醒脾化濕
、濕去A不致聚而成水
;桑白皮瀉肺行水;大腹皮行水寬張
;生姜皮宣胃A以散水
,水去A不致溢而為腫,五皮合用,具有A脾利水之功
。
【按語】若腫甚而喘
,可加麻黃、杏仁
、葶藶子宣肺瀉水而平喘
。
2.脾虛濕困證【主癥】面色萎黃或蒼白,腹大脛腫
,脘悶腹脹
,甚或上泛清水,納少
,少氣懶言
,神疲乏力,體胖
,苔白
,脈儒緩。體檢雙下肢指凹性浮腫
,甚者伴有腹水
。尿檢有大量蛋白尿
。血漿白蛋白降低
。【方一】防己黃芪湯【來源】《金匱要略》【組成】黃芪15克
,防己12克
,甘草6克,白術(shù)9克
。
【功效】健脾利水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
【方解】方中以黃芪益氣固表
,防己利水濕;白術(shù)
、甘草培土勝濕
,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
。
【按語】脾虛水停
,肢體腫脹明顯者,加大腹皮
、桑白皮
,木瓜。
3.脾腎陽虛證【主癥】全身高度浮腫,甚至胸腹水并見
,面色白光白
,皮膚發(fā)亮,按之凹陷恢復較慢
,伴畏寒肢冷
,腰酸腿痛,倦怠肢軟
,腹脹納差
,大便溏薄,舌體胖大而潤
,苔白滑或膩
,脈沉遲無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痉揭弧繉嵠嫛緛碓础俊稘健贰窘M成】白術(shù)6克
,厚樸6克,木瓜6克
,木香6克
,草果仁6克,大腹皮6克
,附子6克
,白茯苓6克,干姜6克
,炙甘草3克
。
【功效】溫腎健脾,通陽利水
。
【用法】加生姜5片
,大棗3枚,水煎服
,每日一劑
。
【方解】方中以附子、干姜為君
,其中附子溫脾腎
,助氣化,行陰水之停滯
;干姜溫脾陽
,助運化,散寒水之互凝
;二者合用
,溫養(yǎng)脾腎
,扶陽抑陰。茯苓
、白術(shù)健脾燥濕
,淡滲利水,使水濕從小便而利為臣
。木瓜芳香醒脾
,化濕利水,以興脾主運化之功
;厚樸
、木香、大腹皮
、草果仁下氣導滯
,化濕行水,使氣行則濕邪得化
,共為佐
。使以甘草、生姜
、大棗調(diào)和諸藥
,益脾和中。群藥相伍
,共奏溫暖脾腎
,行氣利水之效。然本方溫補脾土之功偏勝
,確有脾實則水治之功
,故以“實脾”名之
。
【按語】浮腫較甚
,小便短少,可加肉桂
、豬苓
、車前子溫陽化氣,利水消腫
;如兼胸悶咳喘
,可加葶藶子、蘇子
、半夏等瀉肺行水
,止咳平喘?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痉蕉空嫖錅緛碓础俊秱摗贰窘M成】茯苓12克
,芍藥6克
,白術(shù)6克,生姜10克
,炮附子6克
。
【功效】溫腎健脾,通陽利水
。
【用法】水煎服
,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附子辛熱
,溫腎壯陽
,散在里之寒水,為君藥
;白術(shù)
、茯苓健脾利水,導水下行
,生姜溫散寒水
,通徹表里,均為臣藥
;白芍即可和營止痛
,又可酸收斂陰,制約生姜
、附子辛熱傷陰之弊
,使陽氣歸根于陰,達到陰平陽秘的目的
,為佐藥
。
【按語】腹脹大、小便短少
,加桂技6克
,豬苓15克,以通陽化氣行水
,納食減少
,加砂仁6克,(后下)
,陳皮6克
,紫蘇梗10克,以運脾利氣
。
4.氣滯水停證【主癥】除水腫外
,必有脹滿較著,胸腹?jié)M悶
,呼吸急促
,四肢腫脹緊迫光亮
,小便不利,或有脅痛
,舌質(zhì)暗苔白
,脈沉弦?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揭弧繉蜍邷緛碓础俊镀諠健贰窘M成】茯苓12克
,澤瀉12克,麥冬15克
,白術(shù)12克
,桑白皮12克,紫蘇葉9克
,檳榔6克
,木瓜12克,大腹皮9克
,陳皮12克
,砂仁6克,木香6克
,燈芯草12克
。
【功效】行氣利水。
【用法】水煎服
,每日一劑
。
【方解】方中桑白皮清肅肺氣,大腹皮
、檳榔寬中導滯
;陳皮、砂仁
、木香
、紫蘇葉,斡旋中焦氣機
;茯苓
、澤瀉,燈草淡滲利水
;白術(shù)、木瓜燥濕醒脾
;麥冬清熱養(yǎng)陰
,以防利水傷陰。
【按語】通過臨床觀察
,氣滯水腫者運用本方后常使尿量驟增
,水腫迅速退
。
5.濕熱蘊結(jié)證【主癥】頭面與下肢浮腫,甚至全身浮腫
,皮膚或黃
,身熱汗出,口渴不欲飲水
,脘腹痞滿
,食少納呆,尿黃或呈茶色
,淋漓澀涌
,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
,脈滑數(shù)
。【方一】三仁湯【來源】《溫病條辯》【組成】淡竹葉12克
,川樸12克
,滑石6克,通草12克
,法半夏6克
,白寇仁12克,苡仁12克
,杏仁6克
,車前子30克,白茅根15克
。
【功效】清熱利水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
【方解】本方以杏仁升宣肺氣
,寇仁芳香化濕暢口,苡仁滲濕導下
;配以半夏
、川樸苦溫除濕;通草
、滑石
、竹葉清利濕熱。共奏宣化暢中
,清熱利濕之效
。
【按語】本方適用于濕重于熱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痉蕉渴梃忥嬜印緛碓础俊稘健贰窘M成】澤瀉12克
,赤小豆15克
,商陸6克,羌活9克
,大腹皮12克
,椒目6克,木通4克
,秦艽9克
,檳榔10克,茯苓皮15克
。
【功效】清熱利水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
【方解】本方中商陸瀉下逐水
,通利二便;澤瀉
、赤小豆
、椒目、木通
、茯苓皮利水疹濕
,消退水腫;檳榔
、大腹皮行氣導滯
,使氣暢水行;羌活
、秦艽
、生姜疏風發(fā)表,開泄腠理
,使表之水濕從肌膚而泄
。諸藥合用,攻里疏表
,內(nèi)消外散
,有如疏江鑿河,分消泛溢之水勢
,故取“疏鑿”之名
。
【按語】本方證屬水濕壅盛,泛溢表里所致的陽水實證
。陽虛水泛者慎用
。
6.血瘀停滯證【主癥】病程較長,水腫皮膚有赤縷血痕
,尿血
,皮色蒼黯粗糙,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點
、瘀斑
,或見爪甲青紫,脈澀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痉揭弧慨敋w芍藥散【來源】《金匱要略》【組成】當歸15克,川芎18克
,赤芍9克
,茯苓15克,澤瀉12克
,白術(shù)15克
,懷牛膝9克,車前子30克
。
【功效】活血利水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
【方解】本方以當歸
、赤芍、川芎養(yǎng)血調(diào)肝活血
;以白術(shù)健脾運濕
,配茯苓、澤滲
、車前子泄?jié)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牛膝引藥下行,如此肝脾兩調(diào)
,活血利水并進
,藥后常瘀去,腫消
。
【按語】本方可加丹參
、紅花、三七應用效果較好
。
8.陰虛水腫證【主癥】水腫口渴
,渴不多飲,腰膝酸軟
,手足心熱
,心煩不寐,面部潮紅,舌紅少苔
,脈細數(shù)
。【方一】豬苓湯【來源】《傷寒論》【組成】豬苓15克
,茯苓15克
,澤瀉6克,滑石6克
,阿膠15克
,懷牛膝9克,車前子15克
。
【功效】養(yǎng)陰利水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
【方解】本方以豬苓
、茯苓甘淡利水;車前子
、澤瀉咸寒滲泄腎濁
;滑石利水道;阿膠滋陰清熱
;懷牛膝滋補腎精
,全方共奏滋陰利水之功效。
【按語】本方可用于水熱互結(jié)者
。
9.脾腎氣虛證【主癥】面色蒼白或淡黃無華
,氣短倦怠,食少納差
,食入腹脹
,大便溏薄,腰膝酸軟
,小便頻數(shù)清長
,夜尿頻多,舌淡胖苔薄
,脈沉弱
。【方一】補中益氣湯加減【來源】《脾胃論》【組成】黃芪30克
,人參10克
,白術(shù)12克,當歸12克
,陳皮15克
,柴胡6克
,升麻6克,甘草9克
,菟絲子12克
,山萸肉12克,懷牛膝9克
,桑螵蛸15克
。
【功效】益氣健脾
、固腎攝精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
【方解】方中黃芪
,人參健脾益氣;白術(shù)健脾化濕
;陳皮理氣和胃以防補而壅滯
;氣血同源,氣虛易致血虛
,故用當歸以補血
。柴胡、升麻益氣升提
,甘草調(diào)和諸藥
。本方益脾氣而無補腎之功,故加菟絲子
,懷牛膝滋補腎精
;山萸肉、桑螵蛸溫腎固攝澀精
。
【按語】對神疲乏力
、食欲不振者,可加山藥
、扁豆
、蓮子肉、砂仁益氣健脾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蕉繗w脾湯【來源】《濟生方》【組成】白術(shù)3克,當歸3克
,白茯苓3克
,黃芪炒3克,遠志3克
,龍眼肉3克
,酸棗仁炒3克,人參6克,木香1.5克
,炙甘草10克
。
【功效】益氣健脾。
【用法】加生姜
、大棗
,水煎服,每日一劑
。
【方解】方中黃芪甘微溫
,補脾益氣;龍眼肉甘溫
,既能補脾氣
,又能養(yǎng)心血,共為君藥
。人參
、白術(shù)甘溫補氣,與黃芪相配
,加強補脾益氣之功
;當歸甘辛微溫,滋養(yǎng)營血
,與龍眼肉相伍
,增加補心養(yǎng)血之效,均為臣藥
。茯神
、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
;木香理氣醒脾
,與補氣養(yǎng)血藥配伍
,使之補不礙胃
,補而不滯
,俱為佐藥。炙甘草補氣健脾
,調(diào)和諸藥
,為使藥。
【按語】若脾虛濕盛
,腹瀉或便溏
,腹脹納呆,舌淡舌胖
,邊有齒痕
,可酌加薏苡仁
、炒扁豆、澤瀉等
,當歸宜炒用
。
9.氣陰兩虛證【主癥】全身乏力,腰膝酸軟
,畏寒或肢冷但手足心熱
,口干而不欲飲,納差腹脹
,大便先干后稀
,小便黃、舌暗紅
,舌體胖大則有齒痕
,脈沉細而數(shù)或弦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痉揭弧繀④蔚攸S湯【來源】《沈氏尊生書》【組成】人參10克,黃芪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