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字“五味古法中醫(yī)” →點擊右上角“...”→點選“設(shè)為星標★”就不會錯過每篇好文章啦!
概述
!.png" />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干燥根莖。主產(chǎn)于四川、湖北
、廣東
、廣西、福建
、貴州等地。均系栽培
。冬季采收
,除去須根及泥沙,洗凈曬干或低溫烘干。切片或切塊生用
。
圖片
入藥部位
為姜科植物姜根莖的干燥品
。
性味歸經(jīng)
味辛,性熱
。歸脾、胃
、心
、肺經(jīng)。
功效
溫中散寒
;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主脘腹冷痛
;嘔吐;泄瀉
,亡陽厥逆;寒飲喘咳
;寒濕痹痛
。干姜溫中散寒
,回陽通脈
,燥濕消痰。用于脘腹冷痛
,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
。
主治病癥
1.用于亡陽證
。本品性味辛熱,能回陽通脈
。故可用治心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所致之亡陽厥逆
,脈微欲絕者
,每與附子相須為用,如四逆湯
。
2.用于寒飲咳喘
,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證
。本品辛熱,善能溫肺化飲
,常與細辛
、五味子、麻黃等同用
,如小青龍湯。
3.治療外傷化膿性感染:用生姜自然調(diào)入干姜粉敷于創(chuàng)面
,以無菌敷料覆蓋
,每日換藥2~3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
,3-10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
,煎湯洗;或研末調(diào)敷
。
使用注意
陰虛內(nèi)熱、血熱妄行者忌服
。孕婦慎服
。
采集加工
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莖葉枯萎時挖取根莖
,去掉莖葉
、須根
,烘干。干燥后去掉泥沙
、粗皮,揚凈即成
。
性狀鑒別
姜
,多年生草本,高50-80cm
。根莖肥厚,斷面黃白色
,有濃厚的辛辣氣味
。葉互生
,排成2列
,無柄,幾抱莖
;葉舌長2-4mm;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
,長15-30cm,寬1.5-2.2cm
,先端漸尖
,基部狹,葉革鞘狀抱莖
,無毛
。花葶自根莖中抽出
,長15-25cm
;穗狀花序橢圓形,長4-5cm
;苞片卵形
,長約2.5cm,淡綠色
,邊緣淡黃色
,先端有小尖頭;花萼管長約1cm
,具3短尖齒
;花冠黃綠色,管長2-2.5cm
,裂片3
,披針形,長不及2cm
,唇瓣的中間裂片長圓狀倒卵開,較花冠裂片短
,有紫色條紋和淡黃色斑點
,兩側(cè)裂片卵形,黃綠色
,具紫色邊緣;雄蕊1
,暗紫色
,花藥長約9m,藥隔附屬體包裹住花柱
;子房3室,無毛
,花柱1
,柱頭近球形。蒴果
。種子多數(shù),黑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月
。
產(chǎn)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chǎn)
,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廣為栽培
。主產(chǎn)四川
、貴州等地
。
干姜的故事
清代民醫(yī)吳鞠通
,淮安人,生于清乾隆
、道光年間
,是一位杰出的中醫(yī)溫病學(xué)家。他對中醫(yī)學(xué)的貢獻
,在于對中醫(yī)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論上的完善
,尤其對于溫熱性疾病的治療
,他對于理論的發(fā)展和留下的諸多方劑
,使得中醫(yī)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熱性病方面得到了進一步完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相傳吳鞠通有一天外出,見路邊眾人圍觀
,湊近一看竟然是一村婦
。只見她面色蒼白,昏死在地
,已不省人事,吳鞠通趕緊撥開眾人
,上前詢問緣由
。從其丈夫口中得知,原來這位村婦連日來泄瀉
,今晨突然昏厥,已找鄉(xiāng)里的郎中來治
,但毫無辦法。吳鞠通湊近一摸
,發(fā)覺村婦四肢厥冷如尸,脈微細欲絕
,似乎已快斷氣
。吳鞠通當時未帶針藥,情急之下
,想起身上有塊佩姜,遂取下
,囑其夫馬上煎湯灌服
。村婦服過姜湯后,不到一炷香的功夫
,就慢慢睜開雙眼
,四肢也漸漸回暖,一會兒竟能支撐坐起
。圍觀者無不叫絕
、稱贊
,紛紛詢問這是什么神藥
。其實,吳鞠通身上的這塊佩姜
,就是一大塊普普通通的曬干的生姜
。
如果病人脾胃本來陽氣就不足
,夏天無度地吃冷飲或西瓜
,吃到脾胃冰涼
、肚子疼
,寒邪直接進身體里邊去了,或者病人在大雨天淌水
,很冷的天氣受涼,寒氣從下邊上來
,這種情況下可以用干姜暖中
,從里邊溫暖身體,一般身體很快就能恢復(fù)
。因此,干姜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中醫(yī)認為,干姜味辛
,性熱;歸肺
、脾
、心、胃經(jīng)
。它能溫中回陽、溫肺化飲
,可治療胃寒疼痛
,肺寒咳嗽
,受寒昏厥等多種癥狀。治病時
,一般取3~10g,煎水飲用
,孕婦忌服
。
品牌傳播 | 企業(yè)專訪 | 投稿合作請?zhí)砑樱篞Q:40304452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
、驗方等僅供專業(yè)中醫(yī)人士參考學(xué)習(xí)
,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
,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quán)聲明:本文來源網(wǎng)絡(luò)
。我們分享文章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此文出于學(xué)習(xí)分享、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
,無商業(yè)用途
。若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或其他問題
,敬請原作者聯(lián)系我們(郵箱:2042938103@qq.com),立即處理
。
點擊「贊」+「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吧
干姜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拉丁名5英文名6干姜的別名7干姜的處方用名8干姜的來源9干姜的產(chǎn)地10干姜的采收與初加工11干姜的生藥性狀 11.1干姜11.2干姜片 12干姜的炮制 12.1干姜的炮制方法 12.1.1干姜12.1.2炮姜12.1.3姜炭 12.2成品性狀12.3炮制作用12.4炮制研究 12.4.1對化學(xué)成分的影響12.4.2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12.5貯存方法 13干姜的性味歸經(jīng)14干姜的功效與主治15干姜的用法用量16干姜的化學(xué)成分17干姜的藥理作用18干姜的藥典標準 18.1品名18.2來源18.3性狀 18.3.1干姜18.3.2干姜片 18.4鑒別18.5檢查 18.5.1水分18.5.2總灰分 18.6浸出物18.7含量測定 18.7.1揮發(fā)油18.7.26一姜辣素 18.7.2.1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18.7.2.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18.7.2.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18.7.2.4測定法18.8干姜飲片 18.8.1炮制 18.8.1.1干姜 18.8.1.1.1鑒別
、檢查、浸出物
、含量測定 18.8.1.2姜炭 18.8.1.2.1鑒別18.8.1.2.2浸出物18.8.1.2.3含量測定18.8.2性味與歸經(jīng)18.8.3功能與主治18.8.4用法與用量18.8.5貯藏18.8.6制劑 18.9出處 19參考資料附:1用到中藥干姜的方劑2用到中藥干姜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干姜 1拼音 gān jiāng
2英文參考 rhizoma zingiberis [朗道漢英字典]
mon ginger dried rhizome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ZINGIBERIS RHIZOMA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Rhizoma Zingiberis(拉)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zingiber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dried ginger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3概述 干姜為中藥名
,出自《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
。干姜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2]。干姜呈扁平塊狀
,具指狀分枝
,長3~7cm,厚1~2cm
。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
,粗糙,具縱皺紋和明顯的環(huán)節(jié)
。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
,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
。質(zhì)堅實
,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
,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
。氣香
、特異,味辛辣
。干姜片呈不規(guī)則縱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
,長1~6cm
,寬1~2cm,厚0.2~0.4cm
。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
,粗糙
,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
。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
,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有的呈毛狀
。質(zhì)堅實
,斷面纖維性。氣香
、特異
,味辛辣
。炮姜為不規(guī)則的厚片或塊
,表面鼓起,棕黃色
,內(nèi)部深黃色
,質(zhì)地疏松,氣香
,味辛辣[2]
。姜炭為不規(guī)則的厚片或塊,表面焦黑色
,內(nèi)部棕褐色
,體輕,質(zhì)松脆[2]
。味苦微辣[2]
。
干姜味辛,性熱[2]
。歸脾、胃
、腎
、心、肺經(jīng)[3]
。干姜具有溫中散寒
、回陽通脈
、燥濕消痰
、消痰下氣的功能[1]。治胃腹冷痛脹滿
,虛寒吐瀉
,肢冷脈微,寒飲喘咳
,風寒濕痹[1]。干姜能守能走
,故對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濕者以及寒飲伏肺的喘咳頗為相宜[2]
。又因為本品力速而作用較強,故用于回陽救逆
,其效甚佳[2]
。常用于脘腹冷痛
,嘔吐泄瀉
,肢冷脈微
,痰飲喘咳[2]。
炮姜味苦
、辛
,性溫[2]。具有溫中散寒
、溫經(jīng)止血的功能[2]
。其辛燥之性較干姜弱,溫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
,但作用緩和持久,且長于溫中止痛
、止瀉和溫經(jīng)止血[2]
。可用于中氣虛寒的腹痛
、腹瀉、虛寒吐血
、便血
,崩漏,產(chǎn)后瘀血腹痛[1][2]
。
姜炭味苦、澀
,性溫[2]
。歸脾、肝經(jīng)[2]
。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
,長于止血溫經(jīng)[2]
。其溫經(jīng)作用弱于炮姜,固澀止血作用強于炮姜
,可用于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
,出血量較多者[2]
。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拉丁名 Rhizoma Zingiberis(拉)(《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5英文名 zingiber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dried ginger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6干姜的別名 白姜、均姜[1]
7干姜的處方用名 干姜
、炮姜、姜炭[2]
。
8干姜的來源 干姜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2]
。
9干姜的產(chǎn)地 干姜主產(chǎn)于四川、貴州等地[1]
。
10干姜的采收與初加工 冬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
,曬干或低溫干燥[2]
。
11干姜的生藥性狀
11.1干姜
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
,長3~7cm
,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
,粗糙
,具縱皺紋和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
,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
。質(zhì)堅實
,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
,粉性或顆粒性,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
,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
。氣香
、特異
,味辛辣。
11.2干姜片
干姜片呈不規(guī)則縱切片或斜切片
,具指狀分枝
,長1~6cm,寬1~2cm
,厚0.2~0.4cm
。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
,粗糙
,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
。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
,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有的呈毛狀
。質(zhì)堅實,斷面纖維性
。氣香
、特異
,味辛辣
。
12干姜的炮制 清代開始有炮姜炭、黑炮姜等名稱
,把炮姜和姜炭混為一個品種
,近代有一部分地區(qū)也把兩者作為一個炮制品
,按炮制火候及成品性狀分析
,炮姜炭和黑炮姜實為姜炭[2]。
漢代有火炮(《金貴要略方論》)的方法[2]
。
宋代有甘草水制
、燒存性(《太平圣惠方》)
、“炒令黑”(《重修政和經(jīng)使證類備用本草》)
、鹽炒(《圣濟總錄》)、煅存性(《瘡瘍經(jīng)驗全書》)
、爁制、巴豆制(《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黃泥裹
、地黃汁炒(《校注婦人良方》)、土炒(《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等多種炮制方法[2]
。
元代仍用“慢火炮裂”(《衛(wèi)生寶鑒》)[2]
。
明代有硇砂炒(《奇效良方》)
、童便炒黑(《醫(yī)學(xué)入門》)
、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極黑(《壽世保元》)等法
,并認為“童便炒黑止鼻衄
、唾血、血痢
、崩漏”(《醫(yī)學(xué)入門》)
,“若治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及止血俱炒黑,溫中炮用
,散寒邪、理肺氣
、止嘔生用”(《炮炙大法》)[2]
。
清代尚有姜炭(《外科大成》)、炮姜炭(《外科證治全生集》)
、酒蒸炮姜(《幼幼集成》)等炮制品種[2]。
現(xiàn)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燙
、炒炭等[2]
。
12.1干姜的炮制方法
12.1.1干姜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
,略泡
,洗凈,潤透
,切厚片或塊
,干燥,篩去碎屑[2]
。
12.1.2炮姜 先將凈河砂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武火炒熱
,再加入干姜片或塊
,不斷翻動,炒至鼓起
,表面棕褐色
,取出
,篩去砂
,晾涼[2]。
12.1.3姜炭 取干姜塊
,置炒制容器內(nèi)
,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
,內(nèi)部棕褐色
,噴淋少許清水
,滅盡火星
,略炒
,取出晾干,篩去碎屑[2]
。
12.2成品性狀
干姜為不規(guī)則的厚片或丁塊[2]
。表面灰棕色或淡黃棕色[2]
。切面黃白色
,有明顯的筋脈小點,顯粉性
,有特異香氣
,味辛辣[2]
。
炮姜為不規(guī)則的厚片或塊,表面鼓起
,棕黃色
,內(nèi)部深黃色,質(zhì)地疏松
,氣香,味辛辣[2]
。
姜炭為不規(guī)則的厚片或塊
,表面焦黑色,內(nèi)部棕褐色
,體輕,質(zhì)松脆[2]
。味苦微辣[2]
。
12.3炮制作用
干姜能守能走,故對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濕者以及寒飲伏肺的喘咳頗為相宜[2]
。又因為本品力速而作用較強
,故用于回陽救逆,其效甚佳[2]
。常用于脘腹冷痛
,嘔吐泄瀉,肢冷脈微
,痰飲喘咳[2]
。如溫中散寒的大建中湯(《金貴要略方論》)
;回陽救逆的四逆湯(《注解傷寒論》);溫肺散寒而化痰飲的小青龍湯(《注解傷寒論》)[2]
。
炮姜味苦
、辛,性溫[2]
。具有溫中散寒
、溫經(jīng)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較干姜弱
,溫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
,但作用緩和持久
,且長于溫中止痛
、止瀉和溫經(jīng)止血[2]?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捎糜谥袣馓摵母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腹瀉和虛寒性出血[2]。如治療脾胃虛寒之腹痛
、腹瀉、霍亂轉(zhuǎn)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脾胃虛寒便血的艾葉丸(《太平圣惠方》)[2]
。
姜炭味苦、澀
,性溫[2]。歸脾
、肝經(jīng)[2]
。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
,長于止血溫經(jīng)[2]
。其溫經(jīng)作用弱于炮姜
,固澀止血作用強于炮姜
,可用于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
,出血量較多者[2]
。如治療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
;或用干姜燒黑存性
,為末
,米飲調(diào)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驗方》)[2]
。
12.4炮制研究
干姜主要成分為姜酮(zingiberone)、β沒藥烯(βbisabolene)
、姜醇(zingiberol)
、姜烯(zingiberene)及姜辣醇類(gingerols)、6姜辣烯酮(6shogaol)
,8姜辣烯酮(8shogaol)等[2]。
12.4.1對化學(xué)成分的影響 對于姜
、炮姜
、姜炭的揮發(fā)油含量進行比較,結(jié)果表明
,干姜含量最高
,顏色較淺
;炮姜含量明顯下降
;姜炭含量最低
,約為干姜的1/2
,且后二者揮發(fā)油顏色較深[2]。
對揮發(fā)油和醚提取物的研究表明
,生姜與干姜的揮發(fā)油和醚提取物層析圖譜大致相同
,炮姜與姜炭亦無明顯的差別,但前二者與后二者相比
,有較大變化[2]。干姜經(jīng)加熱炮制后
,部分斑點消失
,同時出現(xiàn)了一些新斑點,相同Rf值之間相對含量也產(chǎn)生了明顯變化[2]
。以姜辣醇和6姜辣烯酮為標準對照
,進行薄層色譜分析
,結(jié)果表明
,姜辣醇含量生姜>干姜>炮姜>姜炭
;6姜辣烯酮含量干姜>炮姜>生姜>姜炭[2]。對姜不同炮制品的醚提取液進行氣相質(zhì)譜計算機檢測
,從生姜、干姜
、炮姜
、姜炭中各檢出25、22
、23
、23種成分
,各炮制品檢出成分的質(zhì)和量都產(chǎn)生了部分變化[2]
。
12.4.2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1)抗?jié)冏饔茫喝「山⑴诮逡喊?.5g/kg給大鼠灌胃[2]
。結(jié)果表明
,炮姜除消炎痛模型外
,對應(yīng)激性胃潰瘍
、醋酸誘發(fā)胃潰瘍、幽門結(jié)扎型胃潰瘍均呈明顯的抑制傾向
,干姜無此作用[2]
。
(2)止血作用:炮姜和姜炭均能縮短小鼠的出血時間,與對照組比較
,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2]。姜炭的作用又比炮姜強
,兩者比較
,也有顯著性差異[2]。炮姜和姜炭均能縮短小鼠的凝血時間
,且姜炭水煎液的凝血作用優(yōu)于炮姜,也優(yōu)于本身的醚提液[2]
。生姜和干姜水煎液均無縮短凝血時間的作用[2]
。
(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試驗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較干姜增大
,表明干姜經(jīng)加熱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變化[2]
。
12.5貯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密閉
,置通風干燥處[2]
。
13干姜的性味歸經(jīng) 干姜味辛,性熱[2]
。
干姜歸脾
、胃
、腎
、心、肺經(jīng)[3]
。
干姜入心
、肺
、脾
、腎經(jīng)[1]。
炮姜味苦
、辛
,性溫[2]。
姜炭味苦
、澀,性溫
,歸脾
、肝經(jīng)[2]。
14干姜的功效與主治 干姜具有溫中散寒
、回陽通脈
、燥濕消痰的功能[2]
。
干姜具有溫中逐寒,回陽通脈
,消痰下氣的功能[1]
。治胃腹冷痛脹滿,虛寒吐瀉
,肢冷脈微,寒飲喘咳
,風寒濕痹[1]
。
干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溫肺化飲的功效[3]
。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
,肢冷脈微
,寒飲喘咳[3]。
干姜能守能走
,故對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濕者以及寒飲伏肺的喘咳頗為相宜[2]
。又因為本品力速而作用較強
,故用于回陽救逆
,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
,嘔吐泄瀉
,肢冷脈微
,痰飲喘咳[2]
。如溫中散寒的大建中湯(《金貴要略方論》);回陽救逆的四逆湯(《注解傷寒論》)
;溫肺散寒而化痰飲的小青龍湯(《注解傷寒論》)[2]
。
炮姜味苦、辛
,性溫[2]
。具有溫中散寒、溫經(jīng)止血的功能[2]
。其辛燥之性較干姜弱
,溫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緩和持久
,且長于溫中止痛、止瀉和溫經(jīng)止血[2]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捎糜谥袣馓摵母雇础⒏篂a和虛寒性出血[2]
。如治療脾胃虛寒之腹痛、腹瀉
、霍亂轉(zhuǎn)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脾胃虛寒便血的艾葉丸(《太平圣惠方》)[2]。
炮姜:溫中止瀉,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