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中醫(yī)基礎

      痢疾的問診

      祝由網 2023-11-13 11:56:08

      痢疾是以腹痛

      ,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癥的病證
      。古代醫(yī)籍中亦稱為“腸澼”“下利”“赤白痢”“血痢”“熱痢”“膿血痢”等。痢疾一證多發(fā)生于夏秋季節(jié)
      ,時疫之痢亦具有傳染性。如《丹溪心法·痢篇》所說:“時疫作痢
      ,一方家家,上下傳染相似
      。”導致痢疾友生的病因病機主要是由于外感濕熱
      ,疫毒邪氣,邪蘊腸中或飲食不潔
      ,生冷無度
      ,損傷脾胃
      ,食積寒濁
      ,凝聚不散
      ,均可阻滯氣機
      ,氣血運行不暢,這些有形之邪與氣血相搏結
      ,脂血傷敗,腐敗成膿曲排出則成赤白痢疾
      ,又因寒濕或濕熱留于大腸,氣機不通則里急后重
      ,腹痛
      。若疫毒熾盛
      ,病情篤重,可出現高熱
      ,譫語
      ,昏不識人等熱閉心包的危證
      。痢疾一證總的治療原則為調氣行血。

      西醫(yī)的細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潰瘍性結腸炎
      、部分結腸癌
      、直腸癌
      ,出現以腹痛
      、里急后重
      、下痢赤白膿血的癥狀時亦相當于本癥。

      (一)問診要點

      根據病人主訴有腹痛

      ,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膿血的癥狀及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如便常規(guī)檢查有紅細胞或白細胞)即可確定診斷
      ,在問診過程中應詢問發(fā)病的原因、時間
      ,便質的性狀
      ,腹痛與里急后重的關系,以與泄瀉相鑒別

      痢疾一證的辦證重點在下痢赤白膿血這一癥狀上。所以問診應注重了解便質中膿

      、粘液與血孰多孰少,以辨病在氣分在血分
      ;詢問哪些因素可使下痢赤白膿血加重,以辨病屬熱屬寒
      ;痢發(fā)日久,詢問其寒熱以辨病屬陰屬陽
      。痢疾病之初起多為實證熱證
      ,若噯腐吞酸
      ,脘悶不食多為痢夾食滯
      ;若熱毒壅盛
      ,發(fā)病急驟,甚至煩躁
      、昏迷
      、痙厥則為疫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若濕熱邪毒蘊結于腸中上攻于胃
      ,胃失和降
      ,受納無權而發(fā)展成噤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若下痢日久
      ,正氣秏傷可致陽虛
      ,若痢疾時發(fā)時止,經年不愈則稱休息痢

      (二)分型問診

      1.濕熱痢

      問診:腹痛,里急后重

      ,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肛門灼熱
      ,小便短赤

      治法:清熱解毒

      ,調氣行血
      。方用芍藥湯加銀花
      。若痢疾初起
      。發(fā)熱惡寒
      ,腹痛滯下者
      ,可用活人敗毒散
      ;若表熱汗出
      ,腹痛下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捎酶鸶诉B湯
      ;若表證已解
      ,痢仍不止
      。可用香連丸

      2.疫毒痢

      問診:發(fā)病急驟

      。痢下鮮紫膿血
      ,腹痛劇烈
      ,里急后重
      ,壯熱口渴,頭痛煩躁
      。甚至神昏痙厥。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

      。方用白頭翁湯加黃芩
      、銀花
      、赤芍、丹皮
      、地榆
      、貫眾等清熱解毒之品
      。若熱毒深入心營
      ,神昏譫語
      ,甚則痙厥,可加羚羊角
      、鮮生地
      ,或合用神犀丹
      ,或紫雪丹以清熱開竅鎮(zhèn)痙

      3.寒溫痢

      問診:痢下赤白粘凍

      ,白多赤少
      ,或純?yōu)榘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伴有腹痛,里急后重
      ,飲食乏味
      ,胃脘飽悶
      ,頭身困重

      治法:溫化寒濕

      。方用胃笭湯加味。可加當歸
      、芍藥、檳榔
      、木香
      、炮姜以散寒調氣。

      4.陰虛痢

      問診:痢下赤白膿血

      ,或下鮮血粘稠
      ,肝腹灼痛,虛坐努責
      ,食少
      ,心煩口干。

      治法:養(yǎng)陰清腸

      。方用駐車丸加味
      。若痢下血多者
      ,可加丹皮、赤芍
      、墨旱蓮、地榆炭以涼血止血
      ;若濕熱未清見口苦
      、肛門灼熱者
      ,可加黃柏、秦皮清解濕熱

      5.虛寒痢

      問診:下痢稀薄

      ,帶有白凍
      ,甚則滑脫不禁,或腹部隱痛
      ,食少神疲
      ,四肢不溫
      ,腰酸怕冷

      治法:溫補脾腎,收澀固脫

      。方用桃花散合真人養(yǎng)臟湯
      ,若痢久脾虛氣陷
      ,脫肛者
      ,可用補中益氣湯以益氣補中
      ,升清舉陷。

      6.休息痢

      問診:下痢時發(fā)時止

      ,日久難愈
      ,飲食減少,倦怠怯冷
      ,嗜臥
      、臨廁腹痛里急,大便夾有粘液或見赤色

      治法:溫中清腸

      ,調氣化滯。方用連理湯加檳榔
      、木香
      ,積實以調氣行滯;若久痢不愈
      ,寒熱錯雜,可用烏梅丸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chu/1052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脈象變動之病理方面認識(二)
      用對比的方法辨脈和病機在古脈學中尤為常見
      ,這可能是與中醫(yī)的理論體系的基礎是陰陽有關。因為二分法在中醫(yī)學的各個領域中都是表現得突出的
      ,脈診亦不例外
      ,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來疾去徐,上實下虛
      ,為厥巔疾
      健脾祛濕中藥方10多種方法,調理脾胃治療食欲不振
      健脾祛濕中藥方10多種方法,調理脾胃治療食欲不振關于脾主運化,本就喜燥惡濕
      ,如果濕邪過重,會導致運化失常
      ,主要表現為大便稀溏,腹?jié)M腹?jié)q
      ,不思飲食
      ,噯腐吞酸
      ,這種時候就要健脾祛濕治療疾病
      交媾陰莖痛的問診
      交媾陰莖痛是指同房時
      ,陰莖疼痛
      ,甚則牽引少腹作痛.本病發(fā)生的病因病機有以下方面:肝經繞陰器,肝主筋
      ,房事時宗筋主事
      ,可因肝郁氣滯或寒凝肝脈,使肝之經脈不利
      何謂”四診法”
      中醫(yī)學歷經數千年歷史的長河
      ,演變至今已形成了獨特的診斷方法,中醫(yī)診斷方法可以概括為望診
      、聞診
      、問診和切診四個部分.這種診斷方法,尤其是診斷過程中的思維模式
      后世脈學的成就
      1、引古說為夸用脈學著作沿著《脈經》的路線
      ,凡古代脈學中能為后世所用的都繼承到后世脈學中來了,有時限于獨取寸口法的形成
      ,亦予以變通發(fā)展的繼承
      。如《內經》的四時脈本為弦
      、鉤
      、毛
      中醫(yī)診斷關鍵在五辨
      中醫(yī)學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
      ,對疾病的認識選擇了病、證
      、癥的不同角度。在這三者中辨證是中醫(yī)診療體系的特色
      中醫(yī)脈象之滑脈
      滑脈亦是單因素并且有獨立意義的脈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