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17:36:09

      【原文】

      傷寒,瘀熱在里

      ,身必黃
      ,麻黃連翅赤小豆湯主之。(262)

      【組成】

      麻黃6g 連翹6g 赤小豆30g 杏仁10g 炙甘草6g?大棗12枚 生姜6g 生梓白皮30g??無梓白皮

      ,用桑白皮代之。

      【方歌】

      麻黃連翹赤小豆

      ,桑白杏草姜棗湊, 宣肺解毒消濕腫
      ,濕熱兼表黃疸瘳。

      【方解】

      此解表清熱

      ,利濕退黃之方也
      。臨床使用以黃疸
      、惡寒發(fā)熱
      、身癢
      、小便不利為標的。

      本證病機

      ,外有表邪,內(nèi)有濕熱
      ,表里同病
      ,致熱不得越
      ,濕難以泄
      ,濕熱蘊結(jié)
      ,黃疸以成
      。臨床證候有目黃
      、身黃
      、小便黃,惡寒發(fā)熱
      ,骨楚無汗
      ,咳喘身癢
      ,身起皮疹,面目或全身浮腫
      ,舌邊尖紅,苔白膩或薄黃
      ,脈象浮數(shù)。臨床運用
      ,不必限于黃疸
      ,凡濕熱內(nèi)盛者
      ,諸如水腫尤以瘡毒內(nèi)陷之水腫,咳嗽
      ,哮喘
      ,皮膚病
      ,每因氣候變化而犯
      ,或反復感冒,或因感冒而癥狀加重者
      ,皆可投本方以治

      黃疸一癥

      ,最多見于肝炎
      。肝炎初起,多自以為感冒
      ,甚而醫(yī)者亦以感冒用藥。然部分病者
      ,表邪一如曇花
      ,稍現(xiàn)即逝,及至全身黃染
      ,或肝炎癥狀明顯時
      ,表邪癥狀多不復存
      。以余經(jīng)驗,若能有表證時使用本方
      ,病程大可縮短。臨床觀察
      ,部分病人并無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
      ,僅鼻塞、噴嚏
      ,或身癢
      、脈微浮而已
      。此時須査看鞏膜
      ,詢問小便色澤
      。如鞏膜黃染
      ,小便黃赤者
      ,須緊抓外邪在表之機,因勢利導
      ,迅速宣散
      。表里宣通則濕熱自盡
      。此《素問·湯液醪醴論》“開鬼門
      、潔凈府”之治也

      【煎服方法】

      水(最好用雨水)浸30分鐘

      ,煎30分鐘,約600ml
      ,分早、午
      、晚3次服。

      【主治】

      黃疸

      ,兼發(fā)熱脈浮等表證者

      【禁忌】

      1.黃疸兼里實證者

      ,忌之

      2.黃疸兼里虛寒證者

      ,忌之。

      【類方】

      1.茵陳蒿湯:同可治黃疸

      。不同者
      ,茵陳蒿湯證屬里熱實證
      ,有腹脹便秘
      、脈象滑數(shù)等癥狀

      2.梔子柏皮湯:同可治黃疸

      。所異者
      ,梔子柏皮湯證,既無可汗之表證
      ,又無可下之里證
      ,介于表里之間者

      3.茵陳理中湯:同可治黃疸

      。不同者
      ,茵陳理中湯所治之黃疸
      ,屬陰黃
      ,以里虛寒證為臨床所見

      4.桂枝加黃芪湯:同為治黃之方。不同者

      ,桂枝加黃芪湯證為營衛(wèi)不和,表虛不固
      ,故有脈浮、汗出
      、惡風等癥。

      【臨床運用】

      1. 疥癬內(nèi)陷

      ,一身瘙癢
      ,發(fā)熱喘咳
      ,腫滿。(《皇漢醫(yī)學·類聚方廣義》)

      2. 蕁麻疹瘙癢

      ,腎炎浮腫而發(fā)生皮疹,初起脈浮者
      。(《傷寒摯要》)

      3. 濕疹內(nèi)陷慢性腎炎

      。癥見濕疹癢甚
      ,腰痛
      ,脈大而數(shù)
      ,舌黃而膩,十劑后漸減
      。(《岳美中醫(yī)案集》)

      4. 過敏性鼻炎

      。晨間噴嚏二年
      ,舌尖略紅
      ,苔薄黃
      ,齦紫赤,一周而愈
      。(《廣西中醫(yī)藥》1989;5:28)

      5. 失表發(fā)黃

      。太陽傷寒,誤用補劑
      ,癥見骨節(jié)疼痛
      ,滿頭大汗
      ,面目黃
      ,小便黃
      ,脈無陰象
      ,腹無滿結(jié)
      ,胸無嘔噦
      。(《謝映廬醫(yī)案》)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醫(yī)案】

      1. 黃疸

      劉某

      ,女
      ,14歲
      ,北關(guān)小學學生
      。1985年8月23日初診
      ,先是傷于飲食
      ,納谷不化
      ,大便溏稀
      。后復感風寒
      ,惡寒發(fā)熱,無汗身癢
      。初僅小便色黃,繼則目睛亦黃
      ,右脅脹痛
      ,口苦思冷
      ,舌尖紅
      ,苔黃膩
      ,脈象浮滑
      。化驗檢査TTT10u
      、TFT++、GPT198u
      、黃疸指數(shù)21u
      。診斷為急性黃疸肝炎。其父認為西藥無抗病毒特效藥,師心自用
      ,求服中藥以治。

      觀其脈癥

      ,此黃疸為濕熱瘀結(jié)而成。尤在涇云:“黃疸……為脾胃積熱
      ,而復受風濕
      ,瘀結(jié)不散
      ,濕熱郁蒸
      。或傷寒無汗
      ,瘀熱在里所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标U明黃疸系表邪郁閉,汗出不徹
      ,濕熱瘀結(jié),外不得散
      ,內(nèi)不能利而成。今表邪尚在
      ,故宜解表散邪
      ,清熱化濕
      。擬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麻黃10g 連翹15g 赤小豆30g 茵陳30g 杏仁10g?桑皮15g 甘草4.5g 二劑

      ,并囑禁忌肥甘食品。

      二診:惡寒發(fā)熱止

      ,頭汗出
      ,仍納呆化遲
      ,脅痛口苦
      ,舌尖紅
      ,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
      ,表邪已解
      ,應(yīng)從里治。擬茵陳蒿湯加味:

      茵陳30g 川軍6g 梔子10g赤小豆30g 苡仁30g?柴胡12g 滑石15g 茯苓10g 三劑

      三診:藥后泄瀉數(shù)行

      ,飲食增加,右脅痛減
      ,目黃已輕,精神明顯好轉(zhuǎn)
      ,身癢仍甚
      ,為濕熱瘀結(jié)、趨表外出之象
      。似此,則仍宜表里同治,令蘊郁之邪
      ,兩解而去
      。擬:

      麻黃10g ?連翹15g 赤小豆30g 杏仁10g 桑皮15g?茵陳30g 川軍6g 梔子10g 板藍根15g 三劑

      四診:黃疸基本消退

      ,納便如昔,身癢止
      。舌尖紅
      ,苔薄黃
      ,脈滑數(shù)
      。為凈余邪
      ,原法不變。擬:

      茵陳30g 川軍6g 梔子10g 連翹15g 赤小豆30g 柴胡12g 黃芩10g 甘草6g 半夏10g 五劑

      9月18日再診時

      ,自覺癥狀無一
      。化驗室報告:肝功正常
      ,囑其飲食調(diào)養(yǎng)

      2.水腫

      劉某

      ,女
      ,24歲。水腫一年余
      ,以面瞼、足跗較顯
      ,按之成凹
      ,晨起尤甚。胸腹憋脹
      ,化驗?zāi)蛞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自訴健脾補腎
      、滲濕利水之劑多服無效
      。今面色有神
      ,腰不酸痛,納便正常
      ,知病不在脾腎。竊思
      ,水濕代謝,多責肺
      、脾、腎三臟
      ,脾腎無過
      ,當尋水之上源。遂順藤摸瓜
      ,果有經(jīng)常感冒
      ,鼻塞,眼癢
      ,咳嗽,噴嚏等肺氣不宣之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督饏T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篇云:“皮水
      ,其脈亦浮,外證浮腫
      ,按之沒指
      ,不惡風
      ,其腹如鼓
      ,不渴,當發(fā)其汗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痹\脈不浮反沉
      ,乃膚腫脈陷故也
      ,治當舍脈從證,宣肺利水
      。考開鬼門方
      ,以越婢湯及越婢加術(shù)湯為首選
      ,乃外有風邪
      ,內(nèi)有郁熱之治方
      。本案不惡寒,不發(fā)熱
      ,口苦
      ,舌苔黃膩
      ,可知表邪不著而濕熱較盛。如是則不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更為恰當。擬:

      麻黃10g 連翹10g 赤小豆30g 茵陳30g 桔梗10g 桑皮15g 杏仁10g 茯苓15g 三劑

      二診:尿量增多

      ,水腫腹脹減輕,仍咳嗽
      ,鼻塞。效不更方
      ,原方三劑

      三診:水腫消失

      ,鼻時通時塞
      ,肺氣壅遏之癥尚存
      ,囑守方續(xù)進三劑

      ——本段摘自《經(jīng)方躬行錄》

      延伸閱讀: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臨床運用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臨床新用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腎系疾病的醫(yī)案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皮膚病驗案舉隅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在兒科疾病中的應(yīng)用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3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2023-06-24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當歸芍藥散方歌方解,當歸芍藥散證辯證
      【組成】當歸三兩
      ,芎藭三兩,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白術(shù)四兩,澤瀉半斤
      。右六味,杵為散
      ,取方寸匕
      ,酒和,日三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礁琛?當歸芍藥散川芎,茯苓白術(shù)澤瀉從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方劑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
      ,白術(shù)9克,炙甘草6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居梅ā克鍦胤
      !痉礁琛寇吖鹦g(shù)甘痰飲主
      ,桂枝甘草加苓術(shù)
      ,氣沖胸滿頭眩暈
      ,解外化飲同時除
      。【方解】本方是桂枝甘草湯加茯苓
      、白術(shù)而成
      。苓術(shù)功在利尿逐水,加于桂枝甘草湯中
      ,則解表同時利水
      2023-06-24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劉渡舟總結(jié)的傷寒論湯頭歌訣大全
      傷寒論總共有方112方,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長沙方歌括》
      。《長沙方歌括》是以韻文的方式總結(jié)整理的
      ,而這篇文章的方歌是劉渡舟按麻黃湯類
      、葛根湯類、抵擋湯類等類方形式總結(jié)的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由烏梅
      、細辛、干姜
      、人參、當歸
      、附子、蜀椒
      、桂枝、黃連
      、黃柏10味藥物組成
      ,具有清熱祛寒、益氣補血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
      ,男,35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颊咴V早泄4?5年,乏力
      ,小腿肚子軟,頭暈
      ,腰痛,四肢涼
      ,怕冷
      ,比常人穿得厚
      ,無汗
      ,納可
      ,起夜3?4次
      ,大便1?2日1次
      ,成形
      ,舌淡潤苔中后白稍膩
      ,脈弦細滑。辨六經(jīng)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辨方證
      2023-06-24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