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麻杏石甘湯的功效與作用,麻杏甘石湯的組成及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17:37:34

      【原文】

      1. 發(fā)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

      ,若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組成】

      麻黃12g 杏仁10g 甘草6g 石膏24g

      【煎服】

      水浸30分鐘

      ,煎30分鐘,約400ml,分早晚2次服

      【功效主治】

      肺熱咳嗽

      、汗出而喘。

      【加減】

      1. 咽痛

      ,痰臭
      ,有膿血者,加桔梗

      2. 麻疹喘咳甚者

      ,加羚羊角。

      3. 大便干燥者

      ,加大黃

      【禁忌】

      1. 肺、腎虛損喘息者

      ,忌之

      2. 無內(nèi)熱之喘息,忌之

      3. 素心悸

      、脈數(shù)者,忌之

      【類方】

      1.麻黃湯:同可治咳嗽喘息

      。不同者,麻黃湯證無煩渴
      、思冷等內(nèi)熱證狀

      2.大青龍湯:同可治外寒內(nèi)熱證。所異者

      ,大青龍湯證
      ,表寒盛而里熱輕
      ,麻杏甘石湯證表寒輕而里熱重。

      3.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同可治汗出而喘

      。不同者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證為營衛(wèi)不和,癥見汗出惡風(fēng)
      ;麻杏甘石湯證為邪熱郁肺
      ,以痰濁黃稠,口干思飲
      ,脈象滑數(shù)等內(nèi)熱證為主

      【臨床運(yùn)用】

      1. 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百日咳
      ,白喉等煩渴喘咳者。(《傷寒論今釋》)

      2. 對(duì)猩紅熱

      、麻疹
      、肺炎有特效。(《經(jīng)方實(shí)驗(yàn)錄》)

      3. 哮喘

      ,胸中如火
      ,氣逆涎潮,大息呻吟
      ,聲如拽鋸
      ,鼻流清涕,心下痞硬塞
      ,巨里動(dòng)如奔馬者
      ,宜此方。又肺癰
      ,發(fā)熱喘咳
      ,脈浮數(shù),臭痰膿血
      ,渴欲飲水者
      ,本方加桔梗。(《皇漢醫(yī)學(xué)·類聚方廣義》)

      4. 大葉性肺炎

      ,鼻淵
      ,蕁麻疹,遺尿
      ,急性虹膜睫狀體炎
      ,眼球突出,麥粒腫
      。(《陳瑞春論傷寒》)

      5.遺尿四年

      。伴咳喘
      ,口渴,舌苔黃白
      ,脈大而數(shù)
      ,二劑痊愈。(《新醫(yī)藥學(xué)雜志》1997;11:31)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淺議】

      此宣肺清熱之方也

      ,臨床用于喘息咳嗽
      ,痰黃白黏稠
      ,脈數(shù)之癥

      本證病機(jī)不論外感風(fēng)寒,入里化熱

      ,抑或先有伏火
      ,復(fù)感風(fēng)寒,總以熱邪壅肺
      、肺氣閉郁
      、宣降通調(diào)失職為特點(diǎn)。故臨床表現(xiàn)有發(fā)熱
      ,不惡寒或微惡寒
      ,面紅顴赤,自汗出
      ,頭痛鼻塞
      ,咳嗽氣喘,甚者鼻翼煽動(dòng)
      ,鼻涕黃綠如膿
      ,痰濁黃白黏稠,咯唾不爽
      ,扁桃體腫痛
      ,小便短赤、不利
      ,大便干燥
      ,心煩口渴,思飲喜冷
      ,咽干唇燥
      ,舌邊尖紅赤,苔黃或白黃相雜
      ,脈象浮數(shù)或滑數(shù)
      。麻杏甘石湯由麻黃湯去桂枝加石膏而成,變辛溫為辛涼
      ,清內(nèi)攘外
      ,為表證兼內(nèi)熱證之首選方
      。臨癥觀察,其效優(yōu)于桑菊飲
      、銀翹散

      汗出而喘,屬內(nèi)熱所逼

      ,為本方主癥之一
      。古有有汗禁麻黃之說,何以本證用之
      ,余以為有汗禁麻黃
      ,系指麻黃湯而言,本方用麻黃不用桂枝
      ,故無忌也
      。其實(shí)汗出與否、體溫高與不高皆無關(guān)重要
      ,而內(nèi)熱證則至為關(guān)鍵
      。方中麻黃不在發(fā)汗,而在宣肺清熱
      ,是以有汗無汗皆可用也

      外寒內(nèi)熱謂之寒包火,屬常見之證

      ,發(fā)熱
      、咳嗽、哮喘
      、咽痛皆可見之
      。究其源,多屬伏火在先
      ,傷寒于后
      。伏火之成,膏粱厚味
      ,煎炸辛辣
      ,晚餐自倍者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口臭、善饑思冷
      、心煩不寐
      、手足心熱、舌尖紅赤,火之癥也
      。若能先去其火
      ,可防患于未然。張石頑云:“古人治寒包熱邪
      ,予于八九月未冬之時(shí)
      ,用滾痰丸下其熱痰,后至冬無熱可包則不發(fā)矣此上工之道也

      汗出而喘無內(nèi)熱證者

      ,當(dāng)屬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證。如是
      ,麻黃在所必忌
      。麻黃一藥,止咳平喘
      ,寒熱皆宜
      ,權(quán)在配伍耳
      。寒飲喘者
      ,伍以干姜、細(xì)辛
      、五味子
      ,熱痰喘者,則配與石膏
      、地龍
      、大黃。唯虛喘者不宜
      ,亡陽喘息尤為所忌
      。其證必呼長吸短,氣若欲斷
      ,面青唇紫
      ,汗出淋漓,四肢厥逆
      ,脈微欲絕

      本證肺熱郁閉,其治重在宣清

      ,麻黃開達(dá)肺氣
      ,用量宜輕,石膏清泄肺熱
      ,其量需重
      ,內(nèi)熱泄、肺氣宣喘咳自息。張錫純先生于內(nèi)熱重者
      ,石膏量為麻黃十倍
      ,治白喉、爛喉痧則二十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宗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為水之上源之理

      ,對(duì)二便失調(diào)
      ,水腫有肺熱氣壅癥者,用本方多能獲效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醫(yī)案】

      1. 泛發(fā)性扁桃體炎

      李某

      ,8歲,4歲始扁桃體常發(fā)炎
      ,炎則咽喉腫痛
      ,發(fā)熱咳嗽。消炎5?7日
      ,癥始緩
      ,遍嘗多種霉素,然病不虛月
      ,一年住院達(dá)六七次
      。太原某醫(yī)院診為泛發(fā)性扁桃體炎,免疫功能低下
      ,建議手術(shù)摘除
      。家長不接受,先遵醫(yī)囑服藥
      ,未及一月病

      照發(fā)

      。省某中醫(yī)院認(rèn)為先天不足,脾胃虛損
      ,處方補(bǔ)中益氣湯加味
      ,送服六味地黃丸,用藥三日
      ,熱復(fù)起
      ,于2006年7月17

      日就診于余。

      望其面白唇赤

      ,明眸炯炯
      ,雙乳蛾紅腫欲闔、凹凸不平
      ,舌尖紅赤
      ,苔膩色白。聞得語聲嘶啞,口氣甚濃
      。詢知咽喉疼痛
      ,吞咽尤甚。發(fā)熱
      ,不惡寒
      ,鼻塞,涕黃稠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人砸箘。暑D咳
      ,喉中痰聲漉漉
      ,咳唾不爽。胃納差(素偏食
      、零食)
      ,唯思冷,大便干秘
      ,日一行
      。診其脈,浮滑略數(shù)
      。觸其腹
      ,心下拒壓。

      觀其脈癥

      ,肺胃蘊(yùn)熱證也。似此患者臨床不鮮
      ,何也
      ?當(dāng)今孩童,多獨(dú)生
      ,父母聽之任之
      ,不敢有違。飯時(shí)不食
      ,餐后零食
      ,巧克力、火腿腸
      、干炸食品(且不說食品合格與否)時(shí)刻不離
      。長此以往,脾胃焉能不傷
      ?飲食積滯
      ,蘊(yùn)郁化熱,極易招蜂惹蝶,引動(dòng)外感
      ,內(nèi)奸外邪
      ,同惡相濟(jì)。咽喉乃肺
      、胃之門戶
      ,故首當(dāng)其沖,遭殃疼痛
      。宣肺清熱之治雖為確當(dāng)
      ,然合理飲食,養(yǎng)護(hù)脾胃尤屬重要
      。本案患兒四載不愈
      ,一者治法欠妥;二者不忌飲食也
      。如此溺慣
      ,不僅害其身體,且損其志氣
      。故其治必先忌口
      ,否則即使病愈,亦屬暫時(shí)
      ,舊炎不久復(fù)熾
      。待其父母頷首,余始擬方:

      麻黃6g 杏仁6g 石膏15g 甘草4.5g 蟬衣6g 二劑 熱退表解后服:

      竹葉6g 石膏30g 粳米30g 甘草6g 沙參10g 麥冬15g 山藥15g 蘇子10g 七劑

      11月14日二診:四個(gè)月未感冒

      ,以為病愈
      ,放松忌口。昨日感冒
      ,然不發(fā)熱
      ,咽不痛,僅鼻塞
      、流涕
      、咳嗽而已。詢知納呆便秘
      ,兩三日一行
      ,舌邊尖紅,苔白膩
      。脈滑略數(shù)
      ,心下拒壓。

      審證察脈

      ,仍屬肺胃蘊(yùn)熱
      。子夜咳嗽者
      ,晚飯自倍,飲食積滯也
      。以其表熱不劇
      ,里積明顯,故宜表里兼治
      ,突出攻下
      ,釜底奪薪以去熱源。若不導(dǎo)滯
      ,陽明腑實(shí)
      ,勢必釀成。擬:

      麻黃6g 杏仁10g 甘草4.5g 大黃6g 檳榔10g?二劑

      藥后泄瀉黏穢黑便甚多

      ,咳嗽諸癥止
      。囑清淡飲食,晚餐少進(jìn)
      ,不須服藥
      ,勝似服藥也。

      2. 發(fā)熱

      馬某

      ,女
      ,14歲,學(xué)生
      。反復(fù)感冒發(fā)熱
      ,鄉(xiāng)醫(yī)院點(diǎn)滴先鋒霉素,口服羅紅霉素
      ,熱退未逾旬日
      ,癥復(fù)作,再消炎……如此三月余
      ,于2007年4月18日就診于余

      四診所見:發(fā)熱,不惡風(fēng)寒

      ,頭顳疼痛,咳嗽
      ,鼻塞
      ,鼻涕、痰黃稠不爽
      ,咽喉微痛
      ,夜汗甚多,巾被盡濕
      。神疲乏力
      ,納呆
      ,口干不欲飲,大便素干秘
      ,三四日始一行
      。觀其舌,邊尖赤
      ,苔薄白
      ,咽紅,扁桃體腫大
      。切其脈
      ,浮滑略數(shù)。診其腹
      ,臍左右拒壓
      。化驗(yàn)室報(bào)告:白細(xì)胞7.6x10^9/L
      ,血沉4mm/h
      ,X線檢查:雙肺紋理增粗。

      脈癥相參

      ,此風(fēng)邪外襲
      ,肺氣失宣,腑實(shí)蘊(yùn)結(jié)
      ,表里俱熱證也
      。表里同病之治,先表后里為常法
      ,先里后表系變法
      。本案發(fā)熱咳嗽纏綿三月者,乃表里互結(jié)
      、內(nèi)外為奸故也
      。表邪因里實(shí)而戀,里實(shí)因表閉而固
      ,故須表里同治
      。先解表后攻里或先攻里后解表,均非所宜
      。擬:

      麻黃10g 杏仁10g 石膏30g 甘草6g 大黃10g?二劑

      二診:日瀉一行

      ,發(fā)熱止,咳嗽
      、頭痛減
      ,夜微汗而已,胃納仍差
      ,痰黏稠不利
      ,臍右壓痛消失
      。邪去大半,接下之治
      ,須宣肺止咳
      ,清熱化痰。擬:

      麻黃10g 杏仁10g 石膏30g 甘草6g 芒硝10g 浙貝母15g三劑

      三診:咳嗽止

      ,胃納增
      ,大便日一行,神倦不再
      ,已上學(xué)矣
      。今晨鼻涕帶血,其母憂病未愈
      ,前來咨詢
      ,余謂肺胃余熱使然,擬小柴胡湯加石膏
      、桔梗與之

      3. 膀胱咳?

      李某,28歲

      。妊娠七月
      ,患風(fēng)溫。發(fā)熱
      ,咳嗽
      ,鼻衄。經(jīng)治療
      ,熱退血止
      ,而咳嗽一直不休。痰黏不爽
      ,牽引胸
      、脅、腹疼痛
      ,且隨咳而尿
      。食欲可,大便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诟煽诳啵硷嬘?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觀其舌紅苔黃,切得脈象滑數(shù)

      咳而遺溺

      ,膀胱咳也
      。妊子后,血聚下焦養(yǎng)胎
      ,上焦相應(yīng)缺血
      ,加之風(fēng)溫高熱,耗傷肺陰
      ,肺葉受灼
      ,故燥咳不已;金不制木
      ,木反侮金
      ,脅為肝之分野,故咳引脅痛
      ;肺為水之上源
      ,主周身之氣,行宣降之令
      ,與膀胱司氣化
      ,通水道,今肺氣郁閉
      ,宣降失職
      ,致州都決瀆不利,是以遺溺
      。治宜滋陰清熱
      ,宣肺緩肝。擬麻杏甘石湯加味:

      麻黃10g 杏仁10g 石膏30g 黃芩10g 白芍10g 甘草6g 沙參15g 百合15g 玉竹15g 一劑癥減

      ,二劑痊愈

      按:某醫(yī)謂妊娠后子宮壓迫膀胱,故尿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人詣t腹內(nèi)壓力增大,故尿隨咳而出
      ,似乎言之有理
      ,然本方未能減輕子宮對(duì)膀胱之壓力,何以尿頻
      、遺尿倶止

      4. 小便淋痛?

      宋某,女

      ,31歲
      ,教師。欲尿不出
      ,不尿自溢
      ,已逾旬日
      。每課皆須臨廁二三次,且小腹拘急
      ,尿道灼痛
      。化驗(yàn)?zāi)虺R?guī):白細(xì)胞++
      。望其面色紅潤有神
      ,舌淡紅,苔薄白
      。詢知有咳嗽夙疾
      ,至今仍胸滿氣短,咳痰黏稠
      。飲食喜冷
      ,大便正常。五心煩熱
      ,腰脊酸軟
      。診得脈象滑而略數(shù)。

      觀其脈癥

      ,知系痰熱蘊(yùn)肺
      ,通調(diào)失職而見州都病變。蓋肺為水之上源
      ,與膀胱同司氣化
      。肺氣壅遏,則氣機(jī)痹塞而小便頻澀
      ,標(biāo)在膀胱而本于肺也
      。治宜宣泄肺氣、清熱化痰
      ,啟上竅以利下竅
      。擬:

      麻黃10g 杏仁10g 石膏30g 甘草6g 瓜萎15g 桔梗15g 二劑

      二診:淋澀愈,咳嗽氣短止

      。仍五心煩熱
      、腰膝酸困,此陰虛之候也
      ,擬麥味地黃丸治之

      按:麻杏甘石湯為宣達(dá)肺氣、清解里熱之方

      ,瓜萎
      、桔梗寬胸利膈,開提肺氣。肺氣清肅
      ,如啟橐龠
      ,自能朝百脈,通水道
      。為下病上治,聲東擊西之案例也

      5. 結(jié)膜炎?

      劉某

      ,女,13歲
      。素體健鮮病
      ,活潑可愛。近三月余
      ,雙目紅赤
      ,淚如泉涌,眼科診斷為結(jié)膜炎
      。經(jīng)脫敏
      、消炎不效,來看中醫(yī)

      患兒雙眼肉輪血絲鮮紅

      ,淚水汩汩,瘙癢甚
      ,微痛
      。醒后雙瞼眵封無隙。耳廓后
      ,及鼻腔濕瘡滿布
      ,形如粟米。抓破者有淡黃色水液滲溢
      ,部分已結(jié)痂
      。鼻時(shí)塞,流清涕
      ,微咳嗽
      。納便正常,喜食水果
      。舌淡紅
      ,苔薄白,脈滑略數(shù)

      觀其脈癥

      ,此目疾、浸淫瘡皆為濕蘊(yùn)于內(nèi),復(fù)感風(fēng)熱
      ,肺氣失宣
      ,風(fēng)、熱
      、濕內(nèi)郁所致
      。治當(dāng)宣肺、清熱
      、化濕
      ,同步進(jìn)行。擬麻杏甘石湯加味:

      麻黃6g 杏仁10g 石膏30g 甘草4.5g 苡仁15g 蒼術(shù)15g 蒼耳子10g 二劑

      二診:鼻塞解

      ,咳嗽止
      ,眼淚大減,目赤亦輕
      ,尤為明顯者濕疹不再滲溢
      。原方續(xù)服三劑。

      三診:目紅

      、瘙癢止
      ,耳后皮膚結(jié)痂,逐漸脫落痊愈
      ,囑服參苓白術(shù)散一月
      ,以防復(fù)發(fā)。

      ——本段摘自《經(jīng)方躬行錄》

      中藥麻黃的功效和主治是什么

      【功效】

      發(fā)汗散寒

      ,宣肺平喘
      ,利水消腫。

      生品發(fā)汗解表和利水消腫力強(qiáng)
      ,多用于風(fēng)寒表實(shí)證
      ,胸悶喘咳,風(fēng)水浮腫
      ,風(fēng)濕痹痛
      ,陰疽,痰核
      。蜜麻黃性溫偏潤
      ,辛散發(fā)汗作用緩和,增強(qiáng)了潤肺止咳之功
      ,以宣肺平喘止咳力勝
      。多用于表癥已解,氣喘咳嗽
      。麻黃絨作用緩和
      ,適于老人
      、幼兒及虛人風(fēng)寒感冒。蜜麻黃絨作用更為緩和
      ,適于表證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
      、幼兒及體虛患者。

      【應(yīng)用】

      1.
      用于外感風(fēng)寒
      ,惡寒發(fā)熱
      ,頭、身疼痛
      ,鼻塞
      ,無汗,脈浮緊等表實(shí)證
      。該品能宣肺氣,開腠理
      ,散風(fēng)寒
      ,以發(fā)汗解表。常與桂枝相須為用
      ,增強(qiáng)發(fā)汗解表力量
      ,如麻黃湯。

      2.
      用于風(fēng)寒外束
      ,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
      。能開宣肺氣,散風(fēng)寒而平喘
      。與杏仁
      、甘草配伍,即三拗湯
      ,可增強(qiáng)平喘功效
      ;若兼內(nèi)有寒飲,可配伍細(xì)辛
      、干姜
      、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
      ,如小青龍湯
      ;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與石膏
      、杏仁
      、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3.
      用于水腫而兼表證
      ,為宣肺利尿之要藥
      ,該品發(fā)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腫
      ,常與生姜
      、白術(shù)等同用,如越婢加術(shù)湯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
      ,配合其他相應(yīng)藥物可以治風(fēng)濕痹痛及陰疽、痰核等證
      。與熟地
      、肉桂、白芥子等配伍
      ,如陽和湯

      【性味與歸經(jīng)】
      辛、微苦
      ,溫
      。歸肺、膀胱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發(fā)汗散寒
      ,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用于風(fēng)寒感冒
      ,胸悶喘咳,風(fēng)水浮腫
      ;支氣管哮喘
      。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于表癥已解
      ,氣喘咳嗽

      麻黃湯與大青龍湯
      、麻杏甘石湯在藥法上的聯(lián)系

      麻黃湯加石膏

      、姜、棗即為大青龍湯
      ,石膏解熱
      ,姜棗和營衛(wèi),故用于麻黃湯證較重者
      ,熱盛煩燥者
      ;若脈虛弱且易出汗的體質(zhì)禁用。具體癥狀:如高熱無汗
      、身痛
      、煩躁
      、喘咳等,可考慮使用


      麻杏石甘湯
      ,用于表熱煩渴之喘咳,無論有汗無汗
      ;其中煩渴喘咳是很重要的病癥
      。大青龍湯和麻黃湯并沒有提到渴的癥狀,這是值得注意的
      。據(jù)葉橘泉先生介紹
      ,麻杏石甘湯用于治療“小兒百日咳之痙攣性劇咳,或嘔吐
      ,或咳血
      ,無論有熱或無熱,每獲頓挫之效
      ,且咳血者
      ,往往血即止,痙咳亦顯著緩解也”


      麻杏石甘湯若僅從《傷寒論》原文來看,覺得比較難以與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的適應(yīng)癥區(qū)別開來
      ,前者為“發(fā)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
      ,后者為“太陽病,下之微喘者
      ,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比羰恰犊灯奖緜摗逢P(guān)于麻杏石甘湯的描述
      ,則是“發(fā)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湯”
      。一為下之微喘
      ,可能還有胸腹?jié)M的癥狀;一為發(fā)汗后喘
      ,這應(yīng)該可以作為區(qū)別吧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3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
      ,癥狀較急迫者
      ,加甘草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秱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金匱》名【組成】半夏11克,甘草7克
      ,黃芩
      、干姜、大棗各5.5克
      ,黃連1.8克(人參5克)
      。煎法、用法同前
      。按:傷寒論方中無人參
      ,注家有謂
      當(dāng)歸芍藥散方歌方解,當(dāng)歸芍藥散證辯證
      【組成】當(dāng)歸三兩
      ,芎藭三兩
      ,芍藥一斤,茯苓四兩
      ,白術(shù)四兩
      ,澤瀉半斤。右六味,杵為散
      ,取方寸匕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方劑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
      ,白術(shù)9克
      ,炙甘草6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居梅ā克鍦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方歌】苓桂術(shù)甘痰飲主
      ,桂枝甘草加苓術(shù)
      ,氣沖胸滿頭眩暈,解外化飲同時(shí)除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痉浇狻勘痉绞枪鹬Ω什轀榆蜍摺仔g(shù)而成
      劉渡舟總結(jié)的傷寒論湯頭歌訣大全
      傷寒論總共有方112方
      ,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長沙方歌括》
      。《長沙方歌括》是以韻文的方式總結(jié)整理的
      ,而這篇文章的方歌是劉渡舟按麻黃湯類
      、葛根湯類、抵擋湯類等類方形式總結(jié)的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
      ,由烏梅、細(xì)辛
      、干姜
      、人參、當(dāng)歸
      、附子
      、蜀椒、桂枝
      、黃連
      、黃柏10味藥物組成,具有清熱祛寒
      、益氣補(bǔ)血
      、安蛔止痛之功。主治蛔厥
      ,兼治久利
      ,后世奉為治蛔之祖方。清·柯韻伯提出烏梅丸可用于寒熱錯(cuò)雜病證
      2023-06-24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
      ,男
      ,35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咴V早泄4?5年,乏力
      ,小腿肚子軟
      ,頭暈,腰痛,四肢涼
      ,怕冷
      ,比常人穿得厚,無汗
      ,納可
      ,起夜3?4次,大便1?2日1次
      ,成形
      ,舌淡潤苔中后白稍膩,脈弦細(xì)滑
      。辨六經(jīng)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辨方證
      2023-06-24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炙)
      、生姜9g(3兩
      ,切)、人參6g(2兩)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半夏18克
      ,芍藥15克
      ,炙甘草6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居梅ā恳运笕“氡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以蜜半杯合藥汁煎取4/5,頓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