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小青龍湯條文,配方,方歌方解,小青龍湯的功效與作用

    道醫(yī) 2023-06-24 17:39:57

    【小青龍湯條文】

    1. 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干嘔
    ,發(fā)熱而咳
    ,或渴
    ,或利,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腹?jié)M
    ,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40)

    2. 傷寒,心下有水氣

    ,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
    ,服湯已
    ,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龍湯主之。(41)

    3. 病溢飲者

    ,當發(fā)其汗
    ,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金匱要略》第十二篇)

    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金匱要略》第十二篇)

    5.婦人吐涎沫,醫(yī)反下之

    ,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
    ,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
    ,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金匱要略》第二十二篇)

    【方歌】

    小小青龍最有功

    ,風寒束表飲停胸,細辛半夏甘和味
    ,姜桂麻黃芍藥同

    【小青龍湯方解】

    此辛溫解表

    ,溫化水飲之方。臨床使用以咳嗽喘息
    ,遇寒而劇
    ,痰涎清稀為目標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

    ,系小青龍湯證之病機。所謂表不解
    ,即惡寒,發(fā)熱
    ,無汗,頭痛
    ,脈浮緊也
    ;心下有水氣,即心下停積水飲也
    。臨床觀察,表邪有無并不重要
    ,關(guān)鍵在于心下有水氣
    。干嘔、咳喘
    ,為水飲干犯肺胃,致肺失宣降
    、胃氣上逆,即成無己“兩寒相感
    ,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之謂也
    。水氣之臨床證候
    ,面色微青或黧黑不華,或頭額、目周
    、鼻柱
    、雙頰、頦部有黑斑者
    ,劉渡舟先生謂之“水環(huán)”也;咳嗽氣喘
    ,喉中痰鳴,痰涎稀白
    ,呈泡沫狀
    ,或蛋清狀,落地須臾則化成水
    ,口舌感涼;夜間較重
    ,甚者倚息不能平臥
    ,牽引胸
    、脅、腹部疼痛
    ;鼻涕清稀如水,背部畏寒
    ,口干不思飲,更不思冷
    ;舌質(zhì)淡嫩
    、體胖有齒痕
    ,苔白潤,或水滑舌
    ;脈弦
    、或浮緊
    。腹診檢査亦有助診斷
    ,若腹直肌攣急,心下有振水音即是
    。條文中或見癥候
    ,如口渴一癥
    ,為水飲阻滯,津液不能上承
    ,呈渴不欲飲
    ;若口渴思飲
    ,為內(nèi)已化熱
    ,可加天花粉、石膏治之
    ;若藥后出現(xiàn)口渴,為飲去病解之佳兆
    ;干嘔
    、噎寒
    ,為水飲上泛,肺胃之氣痹阻
    ;下利為水飲趨下
    ,下注腸道
    ;小便不利,少腹?jié)M
    ,為肺失通調(diào)
    ,水飲停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蛴邪Y
    ,可有可無
    , 或此有彼無,可作副癥參考

    水氣何以形成?姜佐景先生曰:“素嗜游泳而得者

    ,或多進果品冷飲而得者,或遠行冒雨露而得者
    ,或素患痰飲為風寒所激而得者
    ,其咳之前
    ,喉間常作癢
    ,咳聲猶如甕中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炎夏貪戀空調(diào),過用苦寒及諸霉素藥物
    ,亦可形成。

    姜細味三藥辛散酸斂

    ,開闔有度
    ,既可助麻桂溫散寒飲
    ,復可防肺氣耗散,為仲圣寒飲咳喘必用品
    ,三者不可缺一。陳修園云:“《金匱》治痰飲咳嗽
    ,不外小青龍湯加減,方中諸味皆可去取
    ,唯細辛干姜五味子不肯輕去
    ,即面熱如醉,加大黃以清胃熱
    ,及加石膏杏仁之類,總不去此三味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辈芊f甫先生視三藥為一藥,可謂深得仲景之真諦也

    臨床所見,服本方收效多捷

    ,然停藥后復發(fā)者
    ,多有舌質(zhì)淡嫩、脈細弱無力等脾腎虛損之癥
    。此水飲僅得抑減而未根除也,故癥狀緩減后
    ,須據(jù)證選用苓桂術(shù)甘湯、金匱腎氣丸
    ,或正邪兼顧以治
    。若每河開凍解時復發(fā),見舌邊尖紅
    ,苔薄黃,口干思飲
    ,痰濁黏稠者,為飲邪化熱也
    ,可酌加黃芩
    、石膏
    。同時要避免寒涼
    ,少進晚餐,讓病者明白形寒飲冷則傷肺
    、脾為生痰之源之理
    ,庶可防患于未然。

    【組成配方】

    麻黃10g 白芍10g 細辛10g 干姜10g 炙甘草10g 桂枝10g 五味子10g 半夏10g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

    ,煎30分鐘,約600ml,分早午晚3次溫服

    【功效主治】

    太陽病

    ,惡寒,無汗
    ,發(fā)熱
    ,咳嗽
    ,干嘔
    ,吐痰清稀,氣喘
    ,身腫
    ,或渴
    ,或利,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腹?jié)M者。

    【加減】

    1.口渴煩躁者去半夏

    ,加天花粉、石膏

    2.下利者

    ,加茯苓;便秘者加瓜蔞仁
    、杏仁

    3. 噎者

    ,去麻黃,加附子

    4.小便不利

    、少腹?jié)M者
    ,加茯苓。

    5. 咳喘甚者

    ,加杏仁
    、蘇子
    ;黃昏咳喘加知母
    、黃柏
    ;五更咳喘加神曲
    、麥芽
    、萊菔子;痰黏難咳者
    ,加葶藶子

    6. 陽虛者

    ,加附子;背寒如掌大
    ,倍干姜。

    【禁忌】

    1. 口渴喜冷者

    ,忌之

    2. 干咳無痰者,忌之

    3. 汗出惡風者

    ,忌之

    4.年老體弱,心腎虛弱者

    ,忌之

    【類方】

    1.小青龍加石膏湯:為治小青龍湯證兼有心煩

    、口渴等熱證之方。

    2.大青龍湯:同可治溢飲

    、及惡寒發(fā)熱
    、身疼痛
    。不同者,大青龍湯證表寒重
    、熱郁于里,癥見煩躁
    ,故表藥同而里藥異也。

    【臨床運用】

    1. 溢飲及支飲

    ,咳逆倚息不得臥;婦人吐涎沫
    。(《金匱要略》?)

    2.婦人霍亂嘔吐

    。(《千金方》)

    3. 雜病之膚脹水腫癥

    ,以發(fā)汗而利水。(《醫(yī)宗金鑒》)

    4.支氣管喘息

    、濕性支氣管炎之咳嗽
    、濕性肋膜炎、百日咳
    、肺炎
    、流感
    、浮腫
    、急性腎臟炎、關(guān)節(jié)炎
    、結(jié)膜炎等因水毒停蓄而來者
    。(《古方臨床之運用》)

    5.急慢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頑固感染引起的喘鳴
    。(《三部六病精義》)

    6.吐唾不止、水腫

    、抽搐、羊癇風
    、胬肉攀睛
    、浮腫
    。(《古方今用》)

    7. 閉經(jīng)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韧绿迪岩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近二日惡寒發(fā)熱,無汗脈緊滑
    ,一劑即汛
    。(《新中醫(yī)》1987;12:17)

    8. 遺尿20余日。近外感風寒

    ,咳嗽喘息
    ,吐白痰涎
    ,舌淡,脈浮弦
    ,七劑而愈
    。(《新中醫(yī)》1993;9:46)

    9. 胸痹(心肌勞損)。胸憋氣短

    、心前區(qū)痛
    、背涼疼痛四年
    ,一劑心前區(qū)痛止
    。(《經(jīng)方驗》)

    10. 風寒喘嗽,誤補肺脹欲絕

    。癥見喘嗽益甚
    ,胸高氣筑
    ,莫能臥下,閉悶欲絕
    。(《杏軒醫(yī)案》)

    【小青龍湯醫(yī)案】

    1.咳嗽

    龐某

    ,女,45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谀翅t(yī)院干部
    。2006年12月20日初診。喉癢
    、咳嗽二十余年
    ,夜尤甚,痰多清稀
    ,著涼益顯
    ,雜治不愈
    。詢知茶飯乏味,大便稀溏
    ,日二三次。背惡寒
    ,足常冷。月經(jīng)周期準,量少色黑雜塊
    ,經(jīng)前少腹脹,頭顳疼痛
    ,乳房憋脹
    ,脛跗水腫
    ,經(jīng)凈自止,時畢20余日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诓桓伞⒉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不思飲
    。望其形瘦身短
    ,面黃少華,舌質(zhì)淡
    ,苔白膩
    。診得脈象沉細
    ,心下、臍下悸痛
    ,兩少腹拒壓

    審癥析脈,證屬脾虛中寒

    ,心下有水氣。詢知出生水運之年
    ,太陰脾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
    ,主氣為太陽寒水
    ,客氣乃太陰濕土
    ,如是益信寒水為患
    。本應(yīng)扶中化飲以治,觀其經(jīng)前諸癥
    ,乃肝氣郁結(jié)
    、肝木橫逆之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滔陆?jīng)水將汛
    ,應(yīng)以疏肝理氣、通經(jīng)活血為宜
    ,溫化水飲,經(jīng)后再議
    。擬四逆散加味:

    柴胡15g 白芍15g 枳實15g 甘草6g 茯苓15g 桃仁10g 紅花10g 三劑

    二診:昨日行經(jīng)

    ,經(jīng)前諸癥或消失,或減輕
    ,血量較前為多
    ,昭示肝氣得舒
    ,氣血沖和
    。喉癢夜咳,痰涎不絕
    ,背寒如故,大便仍溏
    ,此乃水飲未化,凌肺辱脾之癥
    。繼之之治
    ,當表散寒邪
    ,溫化水飲
    。擬:

    麻黃10g 桂枝10g 炙甘草6g 杏仁15g 干姜10g 白芍10g 細辛10g 半夏15g 五味子10g 生姜10g 三劑

    ,經(jīng)后服。

    三診:咳嗽大減

    ,喉癢亦止
    ,痰涎幾絕跡,背寒不再
    。舌淡紅,苔白膩
    ,脈沉細
    。水氣雖化,然難保不復聚溢
    ,當厚土填臼,求本于源頭
    。擬:

    理中丸,每日二丸

    ,連服一月
    。勿勞勿飽,方可永別此患

    2.咳喘?

    趙某,26歲

    。新產(chǎn)滿月,由并返忻
    ,途中感受風寒,致嬌臟失卻清肅之令
    ,肺氣壅遏而咳嗽不休
    。雖經(jīng)多方醫(yī)治
    ,均未中病,遷延已逾月余
    。倦怠神疲
    ,日漸消瘦,自疑肺結(jié)核而來就診
    。經(jīng)胸透,心膈肺未見異常
    ,求服中藥。

    望其面色萎黃

    ,略顯浮腫
    ,形態(tài)畏冷
    ,時已至夏
    ,頭仍雙巾
    。舌質(zhì)淡紅
    、苔白滑。詢知惡寒
    ,無汗,夜間鼻塞
    ,咳喘氣短
    ,痰涎清稀
    ,且泛白沫。胃納不馨
    ,時嘔吐清水
    ,二便尚正常。診得脈象沉細

    觀其脈癥

    ,知為風寒束肺
    ,支飲停結(jié)。治宜辛溫發(fā)散
    ,宣肺化飲
    ,庶免傷風失醒成癆之慮
    。擬小青龍湯加味:

    麻黃6g 桂枝6g 白芍6g 甘草4.5g 半夏10g 茯苓10g 細辛3g 五味子3g 生姜6片 二劑

    藥后汗出津津,當晚咳嗽大減

    ,二劑后咳逆全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颊叩秒]望蜀
    ,因乳汁不足,要求同治
    ,遂擬六君子湯加味治之

    按:臨床有久咳不愈者,雖無惡寒發(fā)熱之表證

    ,但喉癢即咳,咳痰不爽
    ,日輕夜重
    ,口渴不思飲
    ,或喜熱飲
    ,舌苔白滑
    ,脈弦緊者
    ,小青龍湯證也
    ,切不可早用寒涼
    ,冰伏其邪。

    3.腎炎

    邢某

    ,男
    ,58歲
    。體素康健,近因腎炎住院
    ,治療半月
    ,水腫不退
    ,血壓170/110mmHg,尿檢蛋白+++
    ,1980年3月14日要求會診

    初外感于寒,繼而頭目水腫

    ,漸及全身,至今腫勢仍盛
    。胸滿咳嗽,痰涎清稀
    ,短氣不得臥
    ,腹中脹悶。飲食不思
    ,大便不暢
    ,小便不利
    ,下肢不溫。舌質(zhì)淡紅
    ,苔白而膩
    ,因臂掌皆腫
    ,脈象難名浮沉,僅知緩而有力

    觀其癥候,此為風水

    。由肺失宣降
    ,通調(diào)失職,致水氣泛濫
    ,為腫為喘
    。治當宣肺利水
    ,求治水之上源
    。擬:

    麻黃10g 杏仁10g 紫蘇10g 大腹皮15g 白術(shù)15g 茯苓15g 澤瀉15g 二劑

    ,忌鹽及高蛋白食品

    二診:腫勢不退,仍胸滿咳喘

    ,痰多清稀,倚息難臥
    。詢知不汗出,惡寒發(fā)熱
    ,雖不甚劇
    ,然自病以來始終未停。苔仍白膩
    ,脈象有力。

    綜觀脈證

    ,本案言風水不若言支飲為妥
    ,雖風水支飲,有如兄弟連襟
    ,皆由肺氣郁閉
    ,轉(zhuǎn)輸失權(quán)所致
    。然病位
    、癥狀則相異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督饏T要略·痰飲篇》云:“咳逆倚息
    ,短氣不得臥
    ,其形如腫
    ,謂之支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逼渲委煟偈チ杏休闼灤髼棡a肺湯
    、十棗湯
    、小青龍湯等,本案外有表邪
    ,內(nèi)有水飲
    ,顯屬小青龍湯為宜
    。擬:

    麻黃10g 桂枝6g 白芍6g 半夏15g 干姜6g 細辛6g 五味子6g 炙草4.5g —劑

    三診:翌晨查房,患者喜形于色

    ,謂藥后汗出甚多
    ,小便通利
    ,水腫大減。頓覺呼吸暢快
    ,咳喘減輕,可安臥床枕
    ,知饑思食
    ,尿蛋白±。因微有寒熱
    ,原方再進一劑。

    按:水腫一證,多由肺脾腎三臟功能障礙

    ,三焦氣化失調(diào)所致。臨床以脾不制水
    、腎失開合為多見,肺失通調(diào)較次之。本案水飲即源于肺也。然第一次立法
    ,既宣肺表散
    ,復利水化飲
    ,何以不效?曰:宣肺化飲
    ,本屬確當
    ;然處方化飲重
    、宣肺輕,帥弱將強
    ,喧賓奪主
    ,是以不效。且飲為陰邪
    ,得陽則化,故仲圣有溫藥和之之訓
    ,而方中化飲之品,性甘淡
    ,少辛溫
    ,亦為不效之因。

    4. 妊娠嘔吐

    吳某

    ,35歲
    ,本院內(nèi)科大夫
    。妊子八月余
    ,因貧血一直服用補血藥物。自謂惡心嘔吐
    ,三日水米不入,嘔吐物初為清稀痰涎
    ,后雜有鮮血
    。嘔吐時涕淚倶下
    ,小便失禁
    ,精神疲憊,痛苦不堪
    ,頗有胎墜之慮

    望其面色虛胖少華,神衰色暗

    ,舌質(zhì)淡青,潤滑無苔
    ,邊有瘀斑(妊娠前即有)
    。詢知全身畏寒,四肢不溫
    ,口淡乏味
    。診得脈來沉滑

    觀其脈癥,知為陽氣虛弱

    ,水飲內(nèi)停
    。飲邪上逆則為嘔吐;嘔吐劇烈
    ,絡(luò)脈損傷,故而見血
    。小青龍湯為外有表寒、內(nèi)有水飲之專方,今無表證而水飲內(nèi)盛
    ,故去麻黃
    、芍藥
    ,加茯苓治之
    。擬:

    干姜10g 桂枝10g 炙草6g 細辛6g 半夏10g 五味子6g 茯苓15g 生姜6片 一劑

    二診:嘔吐止

    ,胃納醒
    ,四肢轉(zhuǎn)溫
    ,舌青略退
    ,晨微惡心。水飲雖去大半
    ,陽氣尚未恢復,擬理中湯加半夏
    、茯苓善后。

    5.咳嗽

    陳某

    ,男
    ,12歲。素患扁桃體炎
    ,每因食多、上火而發(fā)熱疼痛,余多用麻杏甘石湯加味取效
    。近游泳后發(fā)熱
    ,咽痛,咳嗽
    。經(jīng)輸液打針熱退、痛止
    ,唯咳嗽不已
    。癥見痰涎清稀
    ,咽癢不適
    。胃納一般,不欲飲水
    ,大便溏
    ,日二三行。望其面色淡黃
    ,扁桃體腫大,色不紅赤
    ,舌淡紅,苔白滑
    。診得脈象浮弦

    觀其脈癥,此風寒未盡

    ,水飲不化之證也
    。與往常肺胃蘊熱
    、咳唾黃痰大相徑庭
    。炎炎伏天,汗流浹背
    ,腠理開泄之際,驟入泳池,致表寒郁閉
    ,水飲射肺而諸癥踵生
    。治當解表散寒,溫化水飲
    。擬:

    麻黃6g 桂枝4.5g 杏仁10g 甘草3g 白芍4.5g 半夏6g 干姜3g 細辛3g 五味子3g 二劑

    二診:咳嗽

    、喉癢止
    ,便仍溏
    ,改六君子湯善后之。

    ——本段摘自《經(jīng)方躬行錄》

    延伸閱讀:

    小青龍湯治療哮咳80例臨床觀察

    小青龍湯加減在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中的臨床應(yīng)用價值

    小青龍湯加減治療老年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的療效

    小青龍湯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期的療效

    小青龍湯的功效與作用

    大青龍湯與小青龍湯區(qū)別是什么?

    區(qū)別:大青龍湯主要成分是

    ,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棗.屬發(fā)汗劑,主治,傷寒發(fā)熱惡寒俱盛.全身疼痛
    ,無汗煩躁
    ,脈浮緊有力者。

    小青龍湯成分是

    ,麻黃
    ,芍藥,細辛
    ,干姜
    ,甘草,桂枝
    ,半夏,五味子.功效
    ,解表化飲
    ,治咳平喘,屬解表劑
    ,青龍湯是因為甘草和桂枝是青色的而已,小青龍湯-外寒內(nèi)飲證
    ,大青龍湯-風寒束表麻黃湯-外感風寒表實證
    ,桂枝湯-外感風寒表虛證。

    簡介:

    青龍湯包括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

    。大青龍湯有發(fā)汗解表、清熱除煩的作用
    。主要適用于發(fā)熱
    、無汗、煩躁為特征的疾病
    。臨床常用于病毒性感冒
    、肺炎
    、急性蕁麻疹、藥疹
    、白癜風、汗腺閉塞癥
    、空調(diào)病等疾病的治療。

    小青龍湯有解表散寒

    、溫肺化飲的作用
    。適用于以惡寒
    、口不渴
    、痰涕唾等分泌物增多、量多清稀為特征的疾病
    。臨床常用于慢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
    、病毒性結(jié)膜炎等疾病的治療。

    小青龍湯配方

    小青龍湯的主要

    配方材料:麻黃(去節(jié))9克

    、芍藥9克、細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桂枝(去皮)6克
    、五味子3克
    、半夏(洗)9克

    用法用量:

    上藥八味

    ,以水一升,先煮麻黃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300毫升,去滓
    ,分兩次溫服
    。若口渴,去半夏
    ,加栝樓根9克;微利
    ,去麻黃
    ,加蕘花(熬令赤色)5克;噎者
    ,去麻黃
    ,加附子(炮)1枚;若小便不利
    ,少腹?jié)M者
    ,去麻黃
    ,加茯苓12克
    ;若喘,去麻黃
    ,加杏仁(去皮
    、尖)9克

    高建忠●讀方用方筆記(一六七)臨證談小青龍湯

    我們來談下一個問題,小青龍湯專門治飲

    ,小青龍湯的功效和核心的功效


    我們前面學了小青龍湯可以外解表寒,內(nèi)化寒飲
    ,這是小青龍湯的功效。那么
    ,在這個功效里面
    ,它的核心的功效是什么


    在《金匱要略》里面有好幾個小青龍湯的條文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
    ,大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亦主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婦人吐涎沫, 醫(yī)反下之
    ,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
    ,小青龍湯主之
    ;涎沫止
    ,乃治痞
    ,瀉心湯主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肺脹,喘而上氣
    ,煩躁而喘
    ,脈浮者
    ,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翱饶嬉邢⒉坏门P”只有里證。是不是只有里證呢
    ?有沒有表證呢
    ?其實
    ,這里是可以有表證的。但是
    ,至少是沒有惡寒發(fā)熱的這些表現(xiàn)


    “婦人吐涎沫”,用小青龍湯
    ,似乎表證不明顯。

    “肺脹
    ,喘而上氣”有不有明顯的表證?小青龍湯
    ,包括“病溢飲者”即便是有表
    ,但是,也沒有明顯的惡寒發(fā)熱這些我們常見的表證的表現(xiàn)


    也就是說,我們看起來“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這一句話來概括把小青龍湯來鎖定了
    ,似乎還是有點不合適
    。那么
    ,小青龍湯主要是治什么呢?它的核心功效是什么呢


    小青龍湯的核心功效就是:專治水氣


    徐靈胎在《傷寒論類方》里面說:“此方專治水氣。蓋汗為水類
    ,肺為水源
    ,邪汗未盡
    ,必停于肺胃之間。病屬有形
    ,非一味發(fā)散所能除
    ,此方無微不到,真神劑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把小青龍湯看作一張專治寒飲之方
    ,其意義在于:更便于我們解讀小青龍湯證中的“或然證”。更便于解讀小青龍湯可以治療痰飲證之咳逆倚息不能平臥者
    、治療溢飲浮腫者
    。有表可以治
    ,沒表我們?nèi)匀豢梢杂眯∏帻垳?br>
    治飲
    ,不單是治肺家的寒飲
    ,不單是治心下的水氣
    ,而經(jīng)常我們可以用它來治療三焦的寒飲,三焦的水氣
    。這樣解讀,還有一個意義就是能讓我們對方中所用藥物的重新認識


    如果小青龍湯不是治療表寒
    ,而僅僅治療的是水飲或者是寒飲
    ,方中麻黃、桂枝之用,也并非專為解表而設(shè)
    ,有表可以解表
    ,沒表,我們就可變成溫通藥
    ,也可以溫化寒飲
    、溫散寒飲。如果有表證的話
    ,我們治療就要以汗出為標志
    ,如果沒表,僅僅是寒飲的話
    ,我們用上藥就不需要汗出了
    。因此
    ,治療也并不一定要以汗出為目的。

    我們要認識
    ,把小青龍湯看著是專治寒飲的方子
    ,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我們對小青龍湯的方和證的重新認識。包括小青龍湯的組成藥物的重新認識
    。實際上,還設(shè)及到我們在開小青龍湯的時候所用每一味藥物的劑量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3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癥狀較急迫者
    ,加甘草量
    。——《傷寒論》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方劑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
    ,由烏梅
    、細辛、干姜
    、人參
    、當歸、附子
    、蜀椒
    、桂枝、黃連
    、黃柏10味藥物組成
    ,具有清熱祛寒
    、益氣補血
    、安蛔止痛之功。主治蛔厥
    ,兼治久利
    ,后世奉為治蛔之祖方。清·柯韻伯提出烏梅丸可用于寒熱錯雜病證
    2023-06-24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
    ,男,35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颊咴V早泄4?5年
    ,乏力,小腿肚子軟
    ,頭暈,腰痛
    ,四肢涼
    ,怕冷,比常人穿得厚
    ,無汗,納可
    ,起夜3?4次,大便1?2日1次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
    ,炙)
    、生姜9g(3兩
    ,切)、人參6g(2兩)
    、生地黃30g(1斤)
    、桂枝9g(3兩
    ,去皮)、阿膠6g(2兩)
    、麥門冬9g(3兩
    ,去心)、麻仁15g(5兩)
    、大棗30枚(30枚
    ,擘)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局烁什轀梅ā烤扑?/div>
    2023-06-25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
    ,半夏18克
    ,芍藥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以水二杯煮取半杯
    ,去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