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yè)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歌,組成,臨床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17:41:07

      【原文】

      太陽(yáng)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

      ,利遂不止
      ,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34)

      【組成】

      葛根24g 黃芩10g 黃連10g 甘草6g

      【方歌】

      葛根黃芩黃連湯

      ,再加甘草共煎嘗
      ,邪陷陽(yáng)明成熱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鐘

      ,煎30分鐘,約400ml
      ,分兩次服

      【主治】

      泄瀉,痢疾

      ,兼發(fā)熱
      、喘而汗出,脈洪數(shù)者

      【加減】

      1. 里熱甚者,加苦參

      、白頭翁
      、金銀花。

      2. 腹痛

      ,里急后重者,加白芍
      、木香。

      3. 臍周拒壓者

      ,加大黃

      4.兼嘔吐者,加半夏

      、生姜。

      【禁忌】

      1. 不發(fā)熱者

      ,忌之

      2. 喜溫畏寒者,忌之

      【類方】

      1.葛根湯:同可治發(fā)熱下利

      。不同者
      ,葛根湯證表邪勢(shì)盛
      ,伴有無汗惡寒、脈浮有力
      、口不渴
      、不思冷之癥狀。葛根芩連湯證
      ,表里倶熱
      ,具有喘而汗出,口渴思冷
      ,舌苔黃膩
      ,脈象滑數(shù)等癥狀。

      2.桂枝人參湯:同為下利表里雙解方

      。然一為表里俱熱證,一為表里皆寒證。

      3.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

      、麻杏甘石湯:同可治汗出而喘
      。所異者,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證與麻杏甘石湯證
      ,病位皆在肺
      ,以一寒一熱為別也
      ;麻杏甘石湯證與本證皆屬熱邪為患
      ,以一肺一腸為異耳。

      4. 白虎湯:同可治發(fā)熱汗出

      。不同者
      ,白虎湯證屬燥熱,以大熱
      、大汗、大渴
      、脈洪大為主
      。葛根芩連湯證屬濕熱,以目赤腫痛
      ,下利
      ,舌苔黃膩為主

      【葛根黃芩黃連湯臨床運(yùn)用】?

      1. 不惡寒之溫?zé)岵?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傷寒論譯釋·世補(bǔ)齋醫(yī)書》)

      2. 口瘡,唇裂

      ,赤眼鼻痛
      。溏泄發(fā)于疹后者,亦可以推治
      。(《經(jīng)方實(shí)驗(yàn)錄》)

      3. 凡有里熱,而病勢(shì)仍宜外解者皆葛根芩連湯所主。(《傷寒論今釋》)

      4.小兒急性熱性痢

      ,平日項(xiàng)背拘急
      ,肩凝,而有急性發(fā)熱
      、口渴、下痢者
      ,口舌腫痛糜爛者
      。(《古方臨床之運(yùn)用》)

      5.表里不和。癥見發(fā)熱嘔吐

      ,泄瀉煩躁
      ,大渴飲水不休
      。(《謝映廬醫(yī)案》)

      6.治平日項(xiàng)背強(qiáng)急

      ,心胸痞塞,神思悒郁不舒暢者
      ,或加大黃
      ;心下痞塞,胸中冤熱
      ,眼目牙齒疼痛,或口舌腫痛腐爛者
      ,加大黃甚效
      。(《皇漢醫(yī)學(xué)·聚方廣義》)

      7.胃腸型感冒、胃腸炎出現(xiàn)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

      ,如頭痛者。(《三部六病精義》)

      8.流感見壯熱

      、頭痛、面赤氣粗者
      ,療效優(yōu)于銀翹散
      、桑菊飲。(《中醫(yī)臨床家·胡天雄》)

      【淺議】

      此為表證未解

      ,里熱熾盛之表里雙解方
      。臨床使用以下利
      ,發(fā)熱
      ,汗出,肛?z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溲赤
      ,口苦
      ,思冷
      ,脈象滑數(shù)為目標(biāo)

      本證下利為太陽(yáng)病誤下,邪氣入里化熱

      ,下迫大腸所致
      。雖云表里同病,然邪已傳里
      ,當(dāng)以里熱為主,《傷寒貫珠集》云:“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
      ,而留于表者十之三
      。”可見本方以清解里熱為主
      ,宣散表邪次之
      。臨床表現(xiàn)有腹痛
      ,暴注下迫
      ,或下痢赤白,赤多白少
      ,肛門灼熱
      ,小便短黃,午后高熱
      ,或胸中煩熱,喘而汗出
      ,且汗出熱不減
      ,口苦口渴,舌邊尖紅
      ,苔黃厚膩
      ,脈象滑數(shù)等一派里熱證狀
      。鄭藝文先生認(rèn)為本證既非脈洪大滑數(shù)
      、高熱大汗、煩渴引飲之白虎湯證
      ,亦非胃家已實(shí)
      ,腹?jié)M拒壓、大便結(jié)硬、脈象呈實(shí)之承氣湯證
      ,而是介于白虎承氣間之實(shí)證、熱證
      、陽(yáng)證
      。此說甚是,故凡邪熱內(nèi)盛之下利
      ,呈現(xiàn)稽留熱之急性熱病
      ,及面紅耳赤,頭痛項(xiàng)強(qiáng)
      ,心煩不寐,目赤腫痛
      ,鼻痛口瘡等非外感性
      、濕熱蘊(yùn)結(jié)者,皆可用本方治之
      ,不必問其誤下與否
      、表邪之有無。即使有之
      ,亦指發(fā)熱不惡寒而言
      。若有惡寒
      ,則屬寒邪束表
      ,內(nèi)迫下利之葛根湯證或桂枝加葛根湯證矣。

      【葛根黃芩黃連湯醫(yī)案】

      1.?食物中毒

      同學(xué)郭某

      ,退休后夫婦居瓊過冬
      ,與余為鄰。其妻兄
      、妻嫂
      、侄女從并偕來。一日
      ,除郭某外皆腹痛吐瀉,四人中郭妻較輕
      ,余三人皆劇
      。急診于就近之某醫(yī)院,經(jīng)化驗(yàn)
      ,糞便中有大量紅、白細(xì)胞,診為急性食物中毒
      。經(jīng)補(bǔ)液
      、抗菌治療,癥狀不減
      。余觀之
      ,三人除泄瀉水樣便相同外
      ,余癥各殊
      。其妻嫂,63歲
      ,腹痛里急
      ,暴注瀉水,日十?dāng)?shù)行
      ,肛灼溺熱。初惡寒
      ,今已止
      ,仍發(fā)熱(39.3℃),不汗出
      ,心煩
      。體倦不支,蜷臥于床
      。口苦口渴
      ,不思食
      。望其面紅目赤,舌邊尖紅
      ,苔黃膩
      。診得脈象滑數(shù),腹肌攣急
      ,腹皮灼烙,心下
      、臍右微拒壓

      觀其脈癥,此表里邪熱倶盛

      ,下迫大腸之證也
      。宜當(dāng)表里同治,不可舍表顧里
      ,更不可舍里顧表
      。陳修園:“桂葛投、鼓邪出
      ,外疏通
      、內(nèi)暢遂",系指表里倶熱者而言
      ,今兼有形之邪,則需一并逐之
      。擬:

      葛根30g 黃芩10g 黃連10g 大黃10g —?jiǎng)?/p>

      次日診之

      ,知藥后汗出熱退,微腹痛里急
      ,泄瀉減為三次
      ,舌邊尖仍紅
      ,脈滑略數(shù)

      原方減大黃,一劑

      2. 麻疹發(fā)熱?

      張某

      ,1歲,其母在兒科隨拙荊進(jìn)修
      。某日造舍
      ,云其子發(fā)熱
      、泄瀉已十日
      ,日十余行,暴注下迫
      ,肛門紅赤
      ,體溫高達(dá)39℃,汗出咳喘
      。化驗(yàn)白細(xì)胞14x10^9/L
      ,大便膿球++
      。解熱、消炎五日不效
      ,遂住院
      。靜脈輸多種抗生素、強(qiáng)的松龍
      ,并注射柴胡
      、安痛定
      ,枕冰袋
      、浴酒精,體溫僅降低一時(shí)
      ,繼而又熱
      。復(fù)降復(fù)熱,如此四日仍無轉(zhuǎn)機(jī)
      。時(shí)余因蹠骨骨折
      ,在家休養(yǎng)
      ,未能親睹
      ,不便以治。奈彼堅(jiān)懇書方
      ,便據(jù)所供之癥
      ,管窺蠡測(cè),酷似表里俱熱證
      。遂運(yùn)籌帷幄,書葛根黃芩黃連湯以治
      。竊思
      ,即使差之毫厘,亦絕不至謬之千里

      葛根15g 黃芩6g 黃連4.5g 甘草6g —?jiǎng)?/p>

      藥后麻疹遍出

      ,泄瀉止
      。嗣后
      ,發(fā)熱漸減,疹亦如期以退

      按:本案麻疹旬日不得透發(fā)而泄瀉者

      ,皆因?qū)覍医禍兀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不能外達(dá)
      ,而假腸道出也。故凡臨證
      ,首須知犯何逆
      ,因勢(shì)利導(dǎo)
      ,隨癥治之,切忌見發(fā)熱即予解降也

      1964年冬至1965年春

      ,忻州麻診流行,幾比戶皆然
      ,小兒大多感染
      ,少有幸逃此劫者。體質(zhì)虛弱者易合并肺炎
      、心衰
      ,甚至于夭亡。彼時(shí)條件所限
      ,且承襲陋習(xí)
      ,皆于密室等候自愈
      。更有打針能將邪毒封閉體內(nèi),絕死無疑之訛傳
      。好在對(duì)服藥治療尚能接受
      。時(shí)余十七齡,隨師臨床
      ,目睹甚多。凡發(fā)熱三日
      ,疹出三日
      ,退疹脫屑三日,遍身
      、尤以手足心出透者為順
      ,人極安和。若喘咳抬肩
      ,鼻煽胸高,指紋透關(guān)射甲者
      ,病屬兇險(xiǎn)
      。凡此病者,早期服麻杏甘石湯加蟬衣
      、羚羊角甚效
      ,多能控制

      病情,不致形成心衰

      如今注射麻疹疫苗

      ,癥狀多不典型,也非終身免疫
      ,故臨證時(shí)尤需細(xì)心
      。余對(duì)眼淚汪汪之發(fā)熱患兒,必驗(yàn)其口
      ,兩頰臼齒處有針尖大小白色疹點(diǎn),周圍紅暈者,麻疹之先驅(qū)也。西醫(yī)稱弗可氏斑
      。遵“麻不厭透”之說
      ,及時(shí)宣透發(fā)表,大有事半功倍之效

      3. 痢疾?

      于某,女

      ,16歲
      ,二中學(xué)生。經(jīng)常感冒
      ,每感冒體溫總達(dá)39?40℃
      ,前者感冒發(fā)熱,余用涼膈散治愈
      。昨又患痢,赤多白少
      ,里急后重
      ,日夜無度,候診間
      ,竟三如廁
      。但熱(39℃)不寒,面頰紅赤
      ,口干口苦
      ,不欲水飲
      ,心下滿悶
      ,見食生厭,舌質(zhì)紅
      ,苔薄黃
      ,脈象滑數(shù)

      觀其脈癥

      ,此濕熱壅盛
      ,表里倶熱證也。治當(dāng)表里雙解
      ,以去其邪
      。擬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

      葛根30g 黃芩10g 黃連10g 白芍15g 大黃10g 甘草6g 當(dāng)歸10g 木香6g 二劑

      二診:服藥當(dāng)晚,體溫降至37.1℃,下痢日減至3?4次

      ,仍有膿血,里急后重輕
      。胃納已醒
      。舌苔黃膩,脈滑略數(shù)
      。此表證已解
      ,里邪未凈。擬黃芩湯加味:

      黃芩10g 白芍30g 甘草6g 黃連10g 川軍10g 檳榔10g 木香6g 當(dāng)歸10g 二劑

      三診:大便日行二三

      ,無膿血,體無不適
      ,惟困倦而已
      ,舌苔薄黃,脈沉滑
      。原方減川軍三劑

      4. 目赤腫痛

      陳某

      ,女,40歲
      。病慢性肝炎多年,常在余處就診
      ,或舒肝健脾
      ,或清利濕熱,癥狀多能改善
      。今又二目腫痛逾旬
      。肉輪、氣輪布滿血絲
      ,深紅紫暗
      。羞明流淚,晨起結(jié)眵干黃。外用數(shù)種消炎眼藥
      ,內(nèi)服黃連上清丸
      ,均不效。詢知身熱面烘
      ,鼻塞咽痛
      ,頭額目眶脹疼
      ,心煩難寐
      ,口苦思冷,溲黃便干
      。舌尖紅
      ,苔薄黃。脈象滑數(shù)
      ,腹診無壓痛

      觀其脈癥

      ,知系肝膽火盛,濕熱蘊(yùn)結(jié)
      ,復(fù)感風(fēng)熱
      ,表里倶熱證也。單純清里
      ,只能冰伏其邪
      ,延長(zhǎng)病程
      。治宜表里雙解
      ,盡透其邪。擬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

      葛根30g 黃芩10g 黃連6g 甘草6g 車前子15g 菊花15g 桔梗15g 二劑

      僅進(jìn)二劑

      ,腫痛皆失

      延伸閱讀:

      葛根黃芩黃連湯臨床新用

      治療急性腹瀉的經(jīng)典名方—葛根黃芩黃連湯

      加味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糖尿病56例臨床觀察

      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治療小兒秋季濕熱瀉26例藥物療效觀察

      具有解表通便作用的方劑是

      【答案】:C
      本題考查方劑的功效主治之間的比較。防風(fēng)通圣散為表里雙解劑

      ,主治風(fēng)熱壅盛,表里俱實(shí)證
      ,功效疏風(fēng)解表
      ,泄熱通便(C對(duì))。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只具有解表之功
      ,不具有通便作用(A錯(cuò))
      。葛根黃芩黃連湯由葛根、甘草、黃芩
      、黃連組成,本方功能解表清里
      ,然而從藥物配伍作用來看
      ,顯然是清里熱為主,并不具通便作用(B錯(cuò))
      。大柴胡湯為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兩方加減變化而成
      ,是和解為主與瀉下并用的方劑,不具有解表作用(D錯(cuò))
      。涼膈散功用瀉火通便,清上瀉下
      ,不具解表之功
      ,并且瀉下是為清瀉胸膈郁熱而設(shè),而不在于熱結(jié)便秘(E錯(cuò))

      葛根黃芩黃連湯的各家論述

      1.《內(nèi)臺(tái)方議》:用葛根為君

      ,以通陽(yáng)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黃連為臣
      ,黃芩為佐,以通里氣之熱
      ,降火清金而下逆氣
      ;甘草為使,以緩其中而和調(diào)諸藥者也
      。且此方亦能治陽(yáng)明大熱下利者
      ,又能治嗜酒之人熱喘者,取用不窮也

      2.《傷寒附翼》:君氣輕質(zhì)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
      ;佐苦寒清肅之芩
      、連,以止汗而除喘
      ;用甘草以和中
      。先煮葛根后納諸藥,解肌之力優(yōu)
      ,而清中之氣銳,又與補(bǔ)中逐邪之法迥殊矣。
      3.《醫(yī)方集解》:此足太陽(yáng)陽(yáng)明藥也
      。表證尚在
      ,醫(yī)反誤下,邪入陽(yáng)明之腑
      ,其汗外越
      ,氣上奔則喘,下陷則利
      ,故舍桂枝而用葛根
      ,專治陽(yáng)明之表,加芩
      、連以清里熱
      ,甘草以調(diào)胃氣,不治利而利自止
      ,不治喘而喘自止矣
      。又太陽(yáng)表里兩解之變法也。
      4.《古方選注》:是方即瀉心湯之變
      ,治表寒里熱
      。其義重在芩、連肅清里熱
      ;雖以葛根為君,再為先煎
      ,無非取其通陽(yáng)明之津
      ;佐以甘草緩陽(yáng)明之氣,使之鼓舞胃氣而為承宣苦寒之使
      。清上則喘定,清下則利止
      ,里熱解而邪亦不能留戀于表矣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3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方劑組成】麻黃18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大棗5枚
      ,生石膏45—100克
      ,半夏15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居梅ā考宸ㄍ辄S湯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靖柙E】越婢加半夏湯方
      ,治咳逆上氣肺脹,熱壅飲逆外邪郁
      ,解外逐飲力能昌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
      ,癥狀較急迫者,加甘草量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秱摗贰ⅰ督饏T》名【組成】半夏11克
      ,甘草7克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
      ,由烏梅
      、細(xì)辛、干姜
      、人參、當(dāng)歸
      、附子
      、蜀椒
      、桂枝
      、黃連
      、黃柏10味藥物組成
      ,具有清熱祛寒、益氣補(bǔ)血
      、安蛔止痛之功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
      ,炙)
      、生姜9g(3兩
      ,切)
      、人參6g(2兩)、生地黃30g(1斤)
      、桂枝9g(3兩
      ,去皮)、阿膠6g(2兩)
      、麥門冬9g(3兩
      ,去心)、麻仁15g(5兩)
      、大棗30枚(30枚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
      ,半夏18克
      ,芍藥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