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棗湯的組成,功效,十棗湯的臨床運用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18:09:38
【原文】
1.太陽中風
,下利嘔逆,表解者
,乃可攻之
。其人漐漐汗出
,發(fā)作有時,頭痛
,心下痞硬滿
,引脅下痛,干嘔短氣
,汗出不惡寒者
,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152)
案.png)
2.病懸飲者
,十棗湯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二篇)
【組成】
甘遂 大戟 芫花 各等份
,研細末
。
【煎服】
每服3g,紅棗10枚
,去核
,煎15分鐘,約100毫升
,早晨空腹送服
。下后病不除者,次日再服一次。得快利者
,糜粥自養(yǎng)
。
【功效主治】
胸、脅
、腹積水停飲
,癥見心下痞硬脹滿,呼吸
、咳嗽牽引脅肋疼痛
,干嘔,短氣
,頭痛
,汗出,脈弦滑者
。
【禁忌】
1.有惡寒
、無汗等表證者,忌之
。
2.身體虛弱者
,喜溫畏寒者,忌之
。
3. 消化道出血者
,忌之。
4. 心功能不全者
,脈數(shù)
、脈澀者,忌之
。
【類方】
1.小青龍湯:同可治水飲
。不同者,小青龍湯證水飲較輕
,且兼有表寒
。
2.真武湯:同為水飲之治方。所異者
,真武湯證,為陽虛水氣不化
,必有肢冷畏寒
、水腫、小便不利等陽虛癥狀
。
3. 五苓散
、豬苓湯:皆為水飲治方。然五苓散有通陽化氣之功,豬苓湯有滋陰清熱之力
。
4. 大陷胸湯:同可治水飲
。所異者,大陷胸湯證為水飲
、熱邪相結(jié)
,病邪在胸膈脘腹,呈硬滿而痛手不可近
。十棗湯證以宿水為主
,雖脹滿,然絕無壓痛
。
【臨床運用】
1.懸飲
,咳家其脈弦;支飲家
,咳煩胸中痛者
。(《金匱要略》)
2.朱雀湯:(即本方加大棗二枚)療久病癖飲,停痰不消
,在胸膈上液液
,時頭眩痛;苦攣
,眼睛
、身體、手
、足
、十指甲盡黃。亦療脅下支滿
,飲輒引脅下痛
。(《外臺秘要》)
3.下水腫腹脹,并酒食積
,腸垢積滯
,痃癖堅積,蓄熱暴痛
,瘧氣久不已
。(《宣明論》)
4.痰飲胸痛。癥見胸胃走痛
,手不可近
,吐后稍減,已而復作
,痛止則能食
,其脈弦滑。(《治驗回憶錄》)
5.用本方者,以心下痞硬滿之腹證
,與弦或沉弦之脈為主目的
,以頻發(fā)咳嗽,或牽引痛為副目的
。故不問咳嗽之原因
,在支氣管,或胸膜
,或心臟
;神經(jīng)痛不問在肋間,或在四肢
,本方悉主之
。(《皇漢醫(yī)學》)
6.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尿毒癥;腎病綜合征
。(《遼寧中醫(yī)雜志》1980;12:25)
7.胃痛
、胃酸。呈食冷痛甚
,伴胃部脹滿
,嘔吐酸水。(《福建中醫(yī)》1963;3:42)
【淺議】
本方為寒性逐水之峻劑
,臨床使用以胃腸道
、胸腹腔積水,心下
、脅下硬滿脹痛
,咳嗽引痛,不能平臥
,小便不利
,脈象沉弦為目標。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云:“飲后水流在脅下
,咳唾引痛
,謂之懸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睉绎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水飲積聚在胸脅也。然胃腸道
、腹腔亦水飲易蓄之地
。多為肺胃不調(diào),氣化障礙
,致水飲結(jié)滯,非飲水后流于胸脅也。夫水飲結(jié)聚
,痞塞升降之路
,障礙氣血之運,臨床表現(xiàn)小便不利
,咳喘短氣
,不得平臥,胸
、脅
、腰、肩
、背疼痛
,咳嗽、吸氣則疼痛加劇
,或面浮肢腫
,頭痛,眩暈
,或癲
、狂、癇
,或嘔吐
,下利,脘腹疼痛
,單腹脹
。澼積水飲,非溫化或淡滲法所能消除
,須十棗湯峻攻猛逐
,澼積水飲方可蕩之無影。方中甘遂
,善逐經(jīng)隧之水
,大戟善瀉臟腑之水,芫花善下胸脅之水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幮再x》謂:“甘遂瀉十二種水痰,治心腹堅滿
,下水
,去痰水,去皮膚水腫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辛苦氣寒,各有專攻
,直達水飲巢囊
,使其二便排出。此《內(nèi)經(jīng)》所謂潔凈府
、去苑陳莝是也
。
臌證,即今之肝硬化腹水
。若體質(zhì)尚支
,脈象有力者,可用本方突擊一瀉
。因瀉力甚猛
,多藥后1?2時水下如注,頃刻間水退脹消
。然臨床觀察
,多數(shù)病例不宜使用。此時患者腹脹如甕
,小便極少
,若急于緩減,置脈癥于不顧而投本方
,雖得二便通利
,腹脹減輕于一時。然丟鉀
、水電解質(zhì)紊亂
,正氣隨之損傷,水飲旦夕復漲
,更增治水難度
,故須慎之再慎。正如《丹溪心法》所云:“不可過用芫花
、大戟
、甘遂猛烈之劑,一發(fā)不收
,吾恐峻快者易
,固閉者難,水氣復來而無以治之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白芥子易芫花,名控涎丹
,方出《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書云:“治痰涎伏在胸膈上下
,忽然頸項、胸背
、腰胯隱痛不可忍
,筋骨牽引作痛
,走易不定
,或手足冷痹,或頭痛不可忍
,或神智昏倦多睡
,或飲食無味,痰唾稠黏
,夜間喉中痰鳴
,多流涎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弊衿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余臨床研末裝膠囊,姜湯或棗湯送服2?3克
,治療痰飲所致之滲出性胸膜炎
、腹膜炎,胸腹腔積液
,肋間神經(jīng)痛
,坐骨神經(jīng)痛,腰椎間盤突出
,結(jié)核
,腫瘤,神經(jīng)官能癥等病癥
,往往能夠出奇制勝
,獲效桴鼓。痰飲為患者
,其形體肥胖
,或素盛今瘦,面色
,或目眶周圍晦暗
,目睛呆滯,胸脘窒塞
,易驚
,恍惚,腹中瘕聚起伏無常
,腸間水聲瀝瀝
,痰涎甚多
,其痛多屬猝然而作,痛勢劇烈
,痛無定所
,或貌似虛勞而屢補不效,屬大實呈羸狀者
,舌胖大有齒印
,或舌紫暗、苔滑膩垢濁
,或水滑苔
,脈沉滑,或偏弦
。有此癥者
,不論何病,尤其久治不愈之疑難痼疾
,皆應(yīng)考慮用之
。
水飲下后,須緊步善后之治
,據(jù)其病因
,或培土填臼,或補腎固水
,或復肺之通調(diào)
,或解肝之郁結(jié),務(wù)求水津四布
、五經(jīng)并行
,否則標去本留,飲邪仍可東山再起
。
【十棗湯醫(yī)案病例】?
1.腰脊痛
薄某
,男,56歲
,農(nóng)民
。腰脊、左髖疼痛三日
,由彎腰勞作猝致之
,翻轉(zhuǎn)、咳嗽
、 噴嚏無不疼痛
,牽掣左腿,疼痛麻木
。經(jīng)某醫(yī)院CT檢查:腰3
、4椎間盤突出
。因押金高昂,不愿住院治療
,求診于余
。因不能久站、久坐
,甫人診室即躺于診斷床
。
面色青黯,痛楚顯于形貌
,即使緩移體位
,亦齜牙咧嘴,不勝其痛
。舌淡紅,苔白膩
。詢知胃納不減
,二便如常,素日痰多喜唾
,身重倦怠
。脈象沉緊,診腹臍左拒壓
,背脊不紅不腫
,按壓微有疼痛。
腰脊猝痛
,屬痰飲為患者
,余喜用十棗湯加減以治,今舌苔白膩
,身重多痰
,遂依樣畫葫蘆:
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1克,研細末
,紅棗10枚
,煎湯送下。
二診:腰髖疼痛銳減
,肢體轉(zhuǎn)側(cè)靈活許多
,不需他人攙扶照應(yīng)。苔仍白膩
,脈象沉弦
。痰飲得下,經(jīng)隧已通
,改擬芍藥甘草湯加味:
赤白芍各30g 甘草15g 蒼術(shù)30g 黃柏10g 懷牛膝15g 白芥子10g 五劑
三診:腰髖疼痛基本消失
,肢體活動自如
,苔脈如前。原方更服五劑
,并囑晚餐勿飽
,以斷痰源。
2.胃痛
楊某
,女
,56歲,余鄉(xiāng)人也
。肝氣素喜郁結(jié)
,常心下作痛,納呆化遲
,泛酸嘈雜
,嘔血便黑。市某院鋇餐造影
,沴斷為胃潰瘍
。抗酸
、解痙藥堅持服用
,癥狀時輕時重,終未休止
。一醫(yī)謂脾胃虛弱
,無力運化,配服人參健脾丸一斤
,癥狀仍舊
。前日心下又痛,較往尤劇
,前醫(yī)又視為肝氣犯胃
,投用芳香理氣、舒肝止痛之品
,疼痛依然
。
觀其面色晦暗,憔悴浮腫
,目眶黑如煙熏
,舌苔黃且厚膩,便疑痰飲為患
。遂按跡尋蹤
,順藤摸瓜。詢知痛時脘腹上下攻竄,苦不堪言
,慘號之聲可達四鄰
。嘔吐狼藉,吐后痛可暫緩
。腸間水聲瀝瀝
,三日未得更衣。診其腹
,心下手不可近
。切其脈,沉滑有力
。至此益信痰飲無疑
,即《金匱要略》之留飲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夺t(yī)學正傳》云:“自郁成積
,自積成痰,痰火煎熬
,血亦妄行
,痰血相雜,妨礙升降
,故胃脘疼痛,吞酸噯氣
,嘈雜惡心
。”所述與本案契合不二
,故宜大張撻伐
,攻逐飲邪,以緩其痛
。以其三日不便
,且無痛利反快之狀,故不用《金匱》甘遂半夏湯而投十棗湯加味
,擬:
甘遂6g 大戟6g 芫花6g 川軍10g 黃柏6g 白術(shù)15g 大棗10枚 一劑
病家持方買藥
,某院(農(nóng)村無藥店,買藥唯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醫(yī)師
、藥師均謂處方峻猛
,誤服兇危立見。病家疑慮難決
,鑒于劇痛不止
,苦于更無良法,勉強服之。一時許
,腹痛益甚
,居家驚慌失措,派人來詢
,余謂藥病相爭
,豈能不痛,稍頃便停
。又約半時
,暴瀉水便數(shù)行,疼痛果止
。后擬小柴胡湯合二陳湯善后
。
按:《金匱要略·痰飲》篇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
,瀝瀝有聲
,謂之痰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苯窀斡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痰飲遂成,留積心下
,上逆造反
,故見腹痛、嘔吐等癥象
。此案本于肝郁脾傷
,標在留飲為患。急則治其標
,故用遂戟芫峻劑攻下
,川軍黃柏以去積熱,白術(shù)大棗甘溫護胃
,藥少而力專也
。
十棗湯加川軍、黃柏
、白術(shù)名小胃丹
,系《丹溪心法》治熱痰、濕痰之方
。大凡峻烈之品
,奏效多速,畏而不用
,豈非因噎廢食
。投時固須方癥相吻
,慎之再慎也。
李映淮老師評語:小胃丹與大陷胸湯均屬峻烈之劑
,用時宜相互比較
,細品二者之別。
3.癲?
仲兄友劉某之妻
,38歲
。1965年春,適值產(chǎn)后三日
,有鄰人修建房舍
,于居室頂棚取出柴草毛絮一車許,鄉(xiāng)人謂此狐仙窩也
。其聞而受驚
,杯弓蛇影,疑懼交加
,遂病癲狂
,迄今已五年余。鄉(xiāng)人以為邪祟依附
,用桃木作劍
,硃符高懸鎮(zhèn)之,皆不應(yīng)
。聞有神漢名果成者
,能驅(qū)鬼狐,享名忻崞兩地
,遂延以治
,彼下羅盤,懸古鏡
,驅(qū)禳備至,技窮而病依舊
。方謂:“此非鬼狐之祟
,乃病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墒巧嵛浊筢t(yī)
,中西醫(yī)多易,未收寸效
。時余臨證僅二載
,如初生牛犢,慨然應(yīng)邀
。
其夫稱
,初病一兩年間,早晚狂言呼號,高歌欲奔
,力大無窮
,人不能制。白晝則多睡臥
,少言語
,足不出戶。尚能哺乳
,呵護幼子
。近一兩年很少呼喊狂奔,唯仍不理家務(wù)
,不與鄰舍往來
。胃口好,體日胖
。今春又加病鼠瘡
,右側(cè)頸項、腋下
,瘰疬顆顆成串
,一大如核桃者液化,予以手術(shù)
,并注射鏈霉素
,口服抗癆藥已四月有余。然切口不愈合
,米泔狀水液如泉而涌
,腥臭難聞。五年中為妻夜不安枕
,心力交瘁
。家徒四壁,囊中羞澀
。俗語云:有啥不要有病
,沒啥不要沒錢,余則二者得兼
。言訖
,淚下垂膺,泣不成聲
。
觀其面腴體胖
,腹大如釜。神志恍惚
,目睛呆滯
,如出籠之病鳥
。雖語無倫次,尚能應(yīng)對所問
,述其所苦
。言稱面舌麻木,肢體疼痛
,重如灌鉛
,起坐須人攙扶。背寒如掌大約十余年
。右肋下有雞蛋大小一物
,摸之應(yīng)手,時而竄痛
,時而復無蹤影
。舌體胖大少苔,脈來沉滑有力
。
脈癥相參
,此癲狂系痰飲為患。蓋驚則氣亂
,憂思氣結(jié)
,氣結(jié)氣亂,痰飲遂成
,蔽障神明
,蹂躪臟腑,故見種種怪狀
。病雖五年
,脈癥不弱。治當峻劑攻逐
,滾湯潑雪
。待衰其半,再調(diào)脾胃
。擬:
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2g
研末
,凌晨空腹,紅棗10枚
,煎湯送服。
藥后當晚
,竟能自行起坐
。連服四日,思維反應(yīng)明顯好轉(zhuǎn)
,目睛有神
,開始料理家務(wù)
,體痛身重大減,瘰疬滲出已止
。唾手得隴
,望蜀非貪。改用六君子湯調(diào)理
,用藥一周
,癥狀反不如前。復用原方46日
,神志一如常人
,諸癥杳如黃鶴。半年后
,居然又老蚌含珠
。對余感激備至,且諾其子婚典時尊余首座也
。
按:十棗湯減芫花
,加白芥子名控涎丹,服后多泄水如注
,或腹痛嘔吐
,本案連用四十余日,從未泄瀉
,亦無其他不適
,更無傷正之象,足證有故無殞非妄說也
。曾書自由詩記之:
蒲公筆下走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