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十棗湯的組成,功效,十棗湯的臨床運用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18:09:38

    【原文】

    1.太陽中風

    ,下利嘔逆,表解者
    ,乃可攻之
    。其人漐漐汗出
    ,發(fā)作有時,頭痛
    ,心下痞硬滿
    ,引脅下痛,干嘔短氣
    ,汗出不惡寒者
    ,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152)

    2.病懸飲者

    ,十棗湯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二篇)

    【組成】

    甘遂 大戟 芫花 各等份

    ,研細末

    【煎服】

    每服3g,紅棗10枚

    ,去核
    ,煎15分鐘,約100毫升
    ,早晨空腹送服
    。下后病不除者,次日再服一次。得快利者
    ,糜粥自養(yǎng)

    【功效主治】

    胸、脅

    、腹積水停飲
    ,癥見心下痞硬脹滿,呼吸
    、咳嗽牽引脅肋疼痛
    ,干嘔,短氣
    ,頭痛
    ,汗出,脈弦滑者

    【禁忌】

    1.有惡寒

    、無汗等表證者,忌之

    2.身體虛弱者

    ,喜溫畏寒者,忌之

    3. 消化道出血者

    ,忌之。

    4. 心功能不全者

    ,脈數(shù)
    、脈澀者,忌之

    【類方】

    1.小青龍湯:同可治水飲

    。不同者,小青龍湯證水飲較輕
    ,且兼有表寒

    2.真武湯:同為水飲之治方。所異者

    ,真武湯證,為陽虛水氣不化
    ,必有肢冷畏寒
    、水腫、小便不利等陽虛癥狀

    3. 五苓散

    、豬苓湯:皆為水飲治方。然五苓散有通陽化氣之功,豬苓湯有滋陰清熱之力

    4. 大陷胸湯:同可治水飲

    。所異者,大陷胸湯證為水飲
    、熱邪相結(jié)
    ,病邪在胸膈脘腹,呈硬滿而痛手不可近
    。十棗湯證以宿水為主
    ,雖脹滿,然絕無壓痛

    【臨床運用】

    1.懸飲

    ,咳家其脈弦;支飲家
    ,咳煩胸中痛者
    。(《金匱要略》)

    2.朱雀湯:(即本方加大棗二枚)療久病癖飲,停痰不消

    ,在胸膈上液液
    ,時頭眩痛;苦攣
    ,眼睛
    、身體、手
    、足
    、十指甲盡黃。亦療脅下支滿
    ,飲輒引脅下痛
    。(《外臺秘要》)

    3.下水腫腹脹,并酒食積

    ,腸垢積滯
    ,痃癖堅積,蓄熱暴痛
    ,瘧氣久不已
    。(《宣明論》)

    4.痰飲胸痛。癥見胸胃走痛

    ,手不可近
    ,吐后稍減,已而復作
    ,痛止則能食
    ,其脈弦滑。(《治驗回憶錄》)

    5.用本方者,以心下痞硬滿之腹證

    ,與弦或沉弦之脈為主目的
    ,以頻發(fā)咳嗽,或牽引痛為副目的
    。故不問咳嗽之原因
    ,在支氣管,或胸膜
    ,或心臟
    ;神經(jīng)痛不問在肋間,或在四肢
    ,本方悉主之
    。(《皇漢醫(yī)學》)

    6.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尿毒癥;腎病綜合征

    。(《遼寧中醫(yī)雜志》1980;12:25)

    7.胃痛

    、胃酸。呈食冷痛甚
    ,伴胃部脹滿
    ,嘔吐酸水。(《福建中醫(yī)》1963;3:42)

    【淺議】

    本方為寒性逐水之峻劑

    ,臨床使用以胃腸道
    、胸腹腔積水,心下
    、脅下硬滿脹痛
    ,咳嗽引痛,不能平臥
    ,小便不利
    ,脈象沉弦為目標。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云:“飲后水流在脅下

    ,咳唾引痛
    ,謂之懸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睉绎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水飲積聚在胸脅也。然胃腸道
    、腹腔亦水飲易蓄之地
    。多為肺胃不調(diào),氣化障礙
    ,致水飲結(jié)滯,非飲水后流于胸脅也。夫水飲結(jié)聚
    ,痞塞升降之路
    ,障礙氣血之運,臨床表現(xiàn)小便不利
    ,咳喘短氣
    ,不得平臥,胸
    、脅
    、腰、肩
    、背疼痛
    ,咳嗽、吸氣則疼痛加劇
    ,或面浮肢腫
    ,頭痛,眩暈
    ,或癲
    、狂、癇
    ,或嘔吐
    ,下利,脘腹疼痛
    ,單腹脹
    。澼積水飲,非溫化或淡滲法所能消除
    ,須十棗湯峻攻猛逐
    ,澼積水飲方可蕩之無影。方中甘遂
    ,善逐經(jīng)隧之水
    ,大戟善瀉臟腑之水,芫花善下胸脅之水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幮再x》謂:“甘遂瀉十二種水痰,治心腹堅滿
    ,下水
    ,去痰水,去皮膚水腫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辛苦氣寒,各有專攻
    ,直達水飲巢囊
    ,使其二便排出。此《內(nèi)經(jīng)》所謂潔凈府
    、去苑陳莝是也

    臌證,即今之肝硬化腹水

    。若體質(zhì)尚支
    ,脈象有力者,可用本方突擊一瀉
    。因瀉力甚猛
    ,多藥后1?2時水下如注,頃刻間水退脹消
    。然臨床觀察
    ,多數(shù)病例不宜使用。此時患者腹脹如甕
    ,小便極少
    ,若急于緩減,置脈癥于不顧而投本方
    ,雖得二便通利
    ,腹脹減輕于一時。然丟鉀
    、水電解質(zhì)紊亂
    ,正氣隨之損傷,水飲旦夕復漲
    ,更增治水難度
    ,故須慎之再慎。正如《丹溪心法》所云:“不可過用芫花
    、大戟
    、甘遂猛烈之劑,一發(fā)不收
    ,吾恐峻快者易
    ,固閉者難,水氣復來而無以治之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白芥子易芫花,名控涎丹

    ,方出《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書云:“治痰涎伏在胸膈上下
    ,忽然頸項、胸背
    、腰胯隱痛不可忍
    ,筋骨牽引作痛
    ,走易不定
    ,或手足冷痹,或頭痛不可忍
    ,或神智昏倦多睡
    ,或飲食無味,痰唾稠黏
    ,夜間喉中痰鳴
    ,多流涎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弊衿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余臨床研末裝膠囊,姜湯或棗湯送服2?3克
    ,治療痰飲所致之滲出性胸膜炎
    、腹膜炎,胸腹腔積液
    ,肋間神經(jīng)痛
    ,坐骨神經(jīng)痛,腰椎間盤突出
    ,結(jié)核
    ,腫瘤,神經(jīng)官能癥等病癥
    ,往往能夠出奇制勝
    ,獲效桴鼓。痰飲為患者
    ,其形體肥胖
    ,或素盛今瘦,面色
    ,或目眶周圍晦暗
    ,目睛呆滯,胸脘窒塞
    ,易驚
    ,恍惚,腹中瘕聚起伏無常
    ,腸間水聲瀝瀝
    ,痰涎甚多
    ,其痛多屬猝然而作,痛勢劇烈
    ,痛無定所
    ,或貌似虛勞而屢補不效,屬大實呈羸狀者
    ,舌胖大有齒印
    ,或舌紫暗、苔滑膩垢濁
    ,或水滑苔
    ,脈沉滑,或偏弦
    。有此癥者
    ,不論何病,尤其久治不愈之疑難痼疾
    ,皆應(yīng)考慮用之

    水飲下后,須緊步善后之治

    ,據(jù)其病因
    ,或培土填臼,或補腎固水
    ,或復肺之通調(diào)
    ,或解肝之郁結(jié),務(wù)求水津四布
    、五經(jīng)并行
    ,否則標去本留,飲邪仍可東山再起

    【十棗湯醫(yī)案病例】?

    1.腰脊痛

    薄某

    ,男,56歲
    ,農(nóng)民
    。腰脊、左髖疼痛三日
    ,由彎腰勞作猝致之
    ,翻轉(zhuǎn)、咳嗽
    、 噴嚏無不疼痛
    ,牽掣左腿,疼痛麻木
    。經(jīng)某醫(yī)院CT檢查:腰3
    、4椎間盤突出
    。因押金高昂,不愿住院治療
    ,求診于余
    。因不能久站、久坐
    ,甫人診室即躺于診斷床

    面色青黯,痛楚顯于形貌

    ,即使緩移體位
    ,亦齜牙咧嘴,不勝其痛
    。舌淡紅,苔白膩
    。詢知胃納不減
    ,二便如常,素日痰多喜唾
    ,身重倦怠
    。脈象沉緊,診腹臍左拒壓
    ,背脊不紅不腫
    ,按壓微有疼痛。

    腰脊猝痛

    ,屬痰飲為患者
    ,余喜用十棗湯加減以治,今舌苔白膩
    ,身重多痰
    ,遂依樣畫葫蘆:

    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1克,研細末

    ,紅棗10枚
    ,煎湯送下。

    二診:腰髖疼痛銳減

    ,肢體轉(zhuǎn)側(cè)靈活許多
    ,不需他人攙扶照應(yīng)。苔仍白膩
    ,脈象沉弦
    。痰飲得下,經(jīng)隧已通
    ,改擬芍藥甘草湯加味:

    赤白芍各30g 甘草15g 蒼術(shù)30g 黃柏10g 懷牛膝15g 白芥子10g 五劑

    三診:腰髖疼痛基本消失

    ,肢體活動自如
    ,苔脈如前。原方更服五劑
    ,并囑晚餐勿飽
    ,以斷痰源。

    2.胃痛

    楊某

    ,女
    ,56歲,余鄉(xiāng)人也
    。肝氣素喜郁結(jié)
    ,常心下作痛,納呆化遲
    ,泛酸嘈雜
    ,嘔血便黑。市某院鋇餐造影
    ,沴斷為胃潰瘍
    。抗酸
    、解痙藥堅持服用
    ,癥狀時輕時重,終未休止
    。一醫(yī)謂脾胃虛弱
    ,無力運化,配服人參健脾丸一斤
    ,癥狀仍舊
    。前日心下又痛,較往尤劇
    ,前醫(yī)又視為肝氣犯胃
    ,投用芳香理氣、舒肝止痛之品
    ,疼痛依然

    觀其面色晦暗,憔悴浮腫

    ,目眶黑如煙熏
    ,舌苔黃且厚膩,便疑痰飲為患
    。遂按跡尋蹤
    ,順藤摸瓜。詢知痛時脘腹上下攻竄,苦不堪言
    ,慘號之聲可達四鄰
    。嘔吐狼藉,吐后痛可暫緩
    。腸間水聲瀝瀝
    ,三日未得更衣。診其腹
    ,心下手不可近
    。切其脈,沉滑有力
    。至此益信痰飲無疑
    ,即《金匱要略》之留飲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夺t(yī)學正傳》云:“自郁成積
    ,自積成痰,痰火煎熬
    ,血亦妄行
    ,痰血相雜,妨礙升降
    ,故胃脘疼痛,吞酸噯氣
    ,嘈雜惡心
    。”所述與本案契合不二
    ,故宜大張撻伐
    ,攻逐飲邪,以緩其痛
    。以其三日不便
    ,且無痛利反快之狀,故不用《金匱》甘遂半夏湯而投十棗湯加味
    ,擬:

    甘遂6g 大戟6g 芫花6g 川軍10g 黃柏6g 白術(shù)15g 大棗10枚 一劑

    病家持方買藥

    ,某院(農(nóng)村無藥店,買藥唯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醫(yī)師
    、藥師均謂處方峻猛
    ,誤服兇危立見。病家疑慮難決
    ,鑒于劇痛不止
    ,苦于更無良法,勉強服之。一時許
    ,腹痛益甚
    ,居家驚慌失措,派人來詢
    ,余謂藥病相爭
    ,豈能不痛,稍頃便停
    。又約半時
    ,暴瀉水便數(shù)行,疼痛果止
    。后擬小柴胡湯合二陳湯善后

    按:《金匱要略·痰飲》篇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

    ,瀝瀝有聲
    ,謂之痰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苯窀斡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痰飲遂成,留積心下
    ,上逆造反
    ,故見腹痛、嘔吐等癥象
    。此案本于肝郁脾傷
    ,標在留飲為患。急則治其標
    ,故用遂戟芫峻劑攻下
    ,川軍黃柏以去積熱,白術(shù)大棗甘溫護胃
    ,藥少而力專也

    十棗湯加川軍、黃柏

    、白術(shù)名小胃丹
    ,系《丹溪心法》治熱痰、濕痰之方
    。大凡峻烈之品
    ,奏效多速,畏而不用
    ,豈非因噎廢食
    。投時固須方癥相吻
    ,慎之再慎也。

    李映淮老師評語:小胃丹與大陷胸湯均屬峻烈之劑

    ,用時宜相互比較
    ,細品二者之別。

    3.癲?

    仲兄友劉某之妻

    ,38歲
    。1965年春,適值產(chǎn)后三日
    ,有鄰人修建房舍
    ,于居室頂棚取出柴草毛絮一車許,鄉(xiāng)人謂此狐仙窩也
    。其聞而受驚
    ,杯弓蛇影,疑懼交加
    ,遂病癲狂
    ,迄今已五年余。鄉(xiāng)人以為邪祟依附
    ,用桃木作劍
    ,硃符高懸鎮(zhèn)之,皆不應(yīng)
    。聞有神漢名果成者
    ,能驅(qū)鬼狐,享名忻崞兩地
    ,遂延以治
    ,彼下羅盤,懸古鏡
    ,驅(qū)禳備至,技窮而病依舊
    。方謂:“此非鬼狐之祟
    ,乃病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墒巧嵛浊筢t(yī)
    ,中西醫(yī)多易,未收寸效
    。時余臨證僅二載
    ,如初生牛犢,慨然應(yīng)邀

    其夫稱

    ,初病一兩年間,早晚狂言呼號,高歌欲奔
    ,力大無窮
    ,人不能制。白晝則多睡臥
    ,少言語
    ,足不出戶。尚能哺乳
    ,呵護幼子
    。近一兩年很少呼喊狂奔,唯仍不理家務(wù)
    ,不與鄰舍往來
    。胃口好,體日胖
    。今春又加病鼠瘡
    ,右側(cè)頸項、腋下
    ,瘰疬顆顆成串
    ,一大如核桃者液化,予以手術(shù)
    ,并注射鏈霉素
    ,口服抗癆藥已四月有余。然切口不愈合
    ,米泔狀水液如泉而涌
    ,腥臭難聞。五年中為妻夜不安枕
    ,心力交瘁
    。家徒四壁,囊中羞澀
    。俗語云:有啥不要有病
    ,沒啥不要沒錢,余則二者得兼
    。言訖
    ,淚下垂膺,泣不成聲

    觀其面腴體胖

    ,腹大如釜。神志恍惚
    ,目睛呆滯
    ,如出籠之病鳥
    。雖語無倫次,尚能應(yīng)對所問
    ,述其所苦
    。言稱面舌麻木,肢體疼痛
    ,重如灌鉛
    ,起坐須人攙扶。背寒如掌大約十余年
    。右肋下有雞蛋大小一物
    ,摸之應(yīng)手,時而竄痛
    ,時而復無蹤影
    。舌體胖大少苔,脈來沉滑有力

    脈癥相參

    ,此癲狂系痰飲為患。蓋驚則氣亂
    ,憂思氣結(jié)
    ,氣結(jié)氣亂,痰飲遂成
    ,蔽障神明
    ,蹂躪臟腑,故見種種怪狀
    。病雖五年
    ,脈癥不弱。治當峻劑攻逐
    ,滾湯潑雪
    。待衰其半,再調(diào)脾胃
    。擬:

    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2g

    研末

    ,凌晨空腹,紅棗10枚
    ,煎湯送服。

    藥后當晚

    ,竟能自行起坐
    。連服四日,思維反應(yīng)明顯好轉(zhuǎn)
    ,目睛有神
    ,開始料理家務(wù)
    ,體痛身重大減,瘰疬滲出已止
    。唾手得隴
    ,望蜀非貪。改用六君子湯調(diào)理
    ,用藥一周
    ,癥狀反不如前。復用原方46日
    ,神志一如常人
    ,諸癥杳如黃鶴。半年后
    ,居然又老蚌含珠
    。對余感激備至,且諾其子婚典時尊余首座也

    按:十棗湯減芫花

    ,加白芥子名控涎丹,服后多泄水如注
    ,或腹痛嘔吐
    ,本案連用四十余日,從未泄瀉
    ,亦無其他不適
    ,更無傷正之象,足證有故無殞非妄說也
    。曾書自由詩記之:

    蒲公筆下走狐仙

    ,或諷或頌喻人間。

    若謂鬼魅今猶在

    ,杏林自有“鐘馗”鞭

    4.消渴

    消渴引飲,多見于胃熱

    ,陰虛
    。痰飲為患者,尚屬少見
    。有劉某者
    ,男,45歲
    。素體質(zhì)壯實
    ,近月余,口渴不已
    ,晝夜飲水4?5暖瓶
    。某醫(yī)生滋陰生津
    ,十余劑癥狀不減,遂進城就診

    望其身髙體胖

    ,面色紅潤,舌苔黃膩
    。聞其聲音洪亮
    。詢知精神不倦,飲食如常
    ,尿多清長
    。診其脈,滑數(shù)有力
    。觸其

    ,腹壁厚,無壓痛

    《素問·氣厥論》云:“心移熱于肺

    ,傳于鬲消?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鉃樾姆斡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傷津灼液,津液不能敷布
    ,故而口渴善飲
    。張志聰云:“三消之證,心肺主上消
    ,脾胃主中消
    ,肝腎主下消?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狈治霰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當屬上消。遵《醫(y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上消白虎中承氣”之治
    ,擬白虎湯原方:

    石膏30g 知母10g 甘草6g 粳米15g 三劑

    二診:渴飲不減

    。考消渴一證
    ,或高熱津傷
    ,或陰虛液虧,總屬津液匱乏
    。既系熱邪傷津
    ,何以服之不效?觀其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
    ,顯非陰虛津傷之象,亦非白虎湯證
    。以白虎湯所治之熱
    ,系燥熱而非濕熱。本案雖有大渴引飲
    ,然并無蒸蒸之汗
    ,亦無干燥芒刺之舌,顯然藥證不合
    。久思不得其果
    ,再觀苔脈,頓悟痰乃飲所虐
    。蓋痰飲有形之邪
    ,隨氣升降,無處不到
    ,停滯經(jīng)隧
    ,阻礙津液之敷布,故見口渴
    。果如此說
    ,則應(yīng)祛痰逐飲為治。擬:

    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2g

    ,研末
    ,紅棗10枚煎湯,空腹送下

    三診:服后暴瀉水便數(shù)次

    ,口渴頓止。苔仍膩
    ,脈沉滑

    擬二陳湯加蒼術(shù)善后。

    按:痰飲水濕滯留體內(nèi)

    ,阻遏津液上承而渴者
    ,多為渴不思飲,或渴不多飲
    ,或水入則吐
    。本案病機何以解釋?姑以痰生怪證釋焉

    5. 頑痰怪癥?

    黨某

    ,女,45歲
    ,奇村人
    。一日其夫請余出診
    ,患者臥于炕上,枕前放置兩根尺余長光滑木棒
    。唾有痰涎之紙團狼藉遍地
    ,室內(nèi)衛(wèi)生極差。陳設(shè)簡陋
    ,褐衣破被
    ,一幅藜藿之象。

    其夫敘云:13年前

    ,因發(fā)熱
    、關(guān)節(jié)腫痛,醫(yī)予祛風治療
    。用藥當晚
    ,汗出之際,猝受驚嚇
    ,汗遂止
    。關(guān)節(jié)疼痛非但不止,

    反增肢體麻木

    ,心悸易驚
    。后關(guān)節(jié)逐漸變形,初尚能料理家務(wù)
    ,繼則行立障礙
    ,至后竟臥床不起。時值北京阜外醫(yī)院醫(yī)療隊下鄉(xiāng)
    ,診斷為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治療三月余,服藥期疼痛減緩,停藥則病癥如故
    。自臥床后
    ,體軀日趨肥胖,腹大如釜
    ,腰圍4.1尺
    ,不能翻身、起臥
    。下肢大肉盡脫
    ,膝關(guān)節(jié)猶如鉚釘固定,左腿只能伸展約70°
    ,右腿可伸130°左右
    。上肢能隨意活動
    ,借助木棒探取
    、推移炕上物品。最痛苦者
    ,前年又增胸腹疼痛
    ,或竄或憋
    ,咳唾引痛
    ,手不可近
    ,痛甚時講話亦難連續(xù)。每至子夜自覺氣從腿股(約梁丘穴處)沖逆
    ,至腹后變成疙瘩,大如拳頭
    ,狀似豚奔
    ,結(jié)于心下,有礙呼吸
    ,煩惋莫耐
    ,持續(xù)一時左右,疙瘩自行消失
    ,方漸安適
    。若逆甚時嘔吐清涎,吐后疙瘩亦可消失
    。喜唾痰
    ,質(zhì)黏稠,每5?10分鐘便唾一次
    ,以致遍地狼藉
    。胸以上喜涼,膈之下喜熱
    。胃納好
    ,大便時秘時瀉。常小便淋痛
    。帶下黃稠
    。月經(jīng)三四月一行。兩月前
    ,復因吐血住奇村分院
    ,經(jīng)胸透提示:肺水腫。血壓116/72mmHg
    ,化驗室報告:肝功能TTT 10u,TFT+++
    ,紅細胞4.2x10^12/L,白細胞6.2x10^9/L。因在吐血期間
    ,未作鋇餐
    。治療半月,吐血得止,肺水腫消失而出院
    。余癥則一如往昔

    觀其面色晦黯黧黑,舌淡紅

    ,苔白膩
    。觸知胸腹背膂皮膚柔軟如綿,而深觸皮下肌肉則堅硬如石
    ,真罕見也
    。診得脈象沉伏。

    脈證分析:發(fā)汗期間

    ,猝受驚恐
    ,玄府封,腠理閉
    ,邪不得解
    ,浸淫于皮肉,稽伏于筋骨
    ,日久則肌肉頑麻
    ,骨節(jié)畸變。因驚恐氣郁之刺激
    ,致氣血逆亂
    ,升降失司,津液遂化為痰飲
    。痰飲之成
    ,隨氣升降,無處不到
    ,凌心則心悸失眠
    ,留胃則惡心嘔吐,上逆則奔豚跳躍
    ,下注則便稀帶多
    ,流竄經(jīng)絡(luò)則疼痛不已。怙惡不悛
    ,一十三年
    ,真魯之慶父、漢之莽卓也
    。治當峻劑猛逐
    ,非荊軻劍、搏浪錘
    ,不能蕩其巢也
    。擬礞石滾痰丸6克
    ,早晚各服一次,連服三日

    二診:胸腹疼痛減輕

    ,唾痰減少,繼服五日

    三診:滾痰丸服之八日

    ,從未泄瀉,亦不疲倦
    。奔豚仍晝伏夜出
    ,上逆如故,嘔吐清水
    ,此飲邪之癥也
    。飲為陰邪,故發(fā)于夜也
    。宜更兵換將,改逐飲以治
    。擬十棗湯加減:

    甘遂1g 大戟1g 白芥子1g研末

    ,紅棗10枚煎湯,早晨空腹送下
    ,連服7日

    四診:藥后泄瀉大量水樣泡沫便,胸腹痛大減

    ,奔豚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
    、程度減輕。首戰(zhàn)告捷
    ,宜乘勝擊之
    ,直搗黃龍。原方續(xù)進

    五診:服藥已20日

    ,胸腹疼痛幾近消失。驚悸止
    ,能安臥
    。奔豚偶作,隨即消失
    。板硬之肌肉明顯變軟
    ,腰圍縮減八寸,自己可慢慢起臥
    。不倦軟
    ,不泄瀉
    ,諸癥次第減失。邪衰大半
    ,扶正已至其時
    ,疏予六君子湯,七攻三補
    ,寬猛相濟
    ,以求政和。擬:

    原方每日1劑

    ,連服7日

    黨參10g 白術(shù)15g 茯苓15g 陳皮15g 半夏10g 甘草3g三劑,第八日起每日一劑

    按:患者頑癥林林總總

    ,麇集一身。臥床13年
    ,食
    、寐、便俱于斗室之內(nèi)
    ,苦不堪言
    ,痛不欲生。為警痰
    、實痰
    、頑痰之屬。短期內(nèi)繩之以法
    ,實為不易
    ,本須抽絲剝繭,緩緩圖治
    。奈家境貧寒
    ,無力買藥,多次所服之藥均系余贈
    ,時余月薪34.5元
    ,僅可養(yǎng)家糊口而已。醫(yī)治3月
    ,初得效時
    ,余調(diào)市醫(yī)院,治療中斷
    。后聞舊病復發(fā)
    ,依舊臥床不起。張景岳謂:“善治痰者
    ,惟能使之不生
    ,方是補天能手
    。”余自愧不能
    。此1979年之事也

    附記:“四清”時其夫為村干部,屬清查對象

    。半夜工作隊員翻墻入院
    ,致其受驚,從此一病不起
    。怨天乎
    ?尤人乎?

    ——本段摘自《經(jīng)方躬行錄》

    2007-137.十棗湯適用于

    【答案】:A

    、B
    AB
    。十棗湯的主治:①懸飲: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脹滿
    ,干嘔短氣
    ,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舌苔滑
    ,脈沉弦。②水腫:一身悉腫
    ,尤以身半以下為重,腹脹喘滿
    ,二便不利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5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當歸芍藥散方歌方解,當歸芍藥散證辯證
    【組成】當歸三兩
    ,芎藭三兩,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白術(shù)四兩,澤瀉半斤
    。右六味,杵為散
    ,取方寸匕
    ,酒和,日三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礁琛?當歸芍藥散川芎,茯苓白術(shù)澤瀉從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方劑組成】茯苓12克
    ,桂枝9克,白術(shù)9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劉渡舟總結(jié)的傷寒論湯頭歌訣大全
    傷寒論總共有方112方
    ,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長沙方歌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堕L沙方歌括》是以韻文的方式總結(jié)整理的
    ,而這篇文章的方歌是劉渡舟按麻黃湯類、葛根湯類
    、抵擋湯類等類方形式總結(jié)的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
    ,由烏梅、細辛
    、干姜
    、人參、當歸
    、附子
    、蜀椒、桂枝
    、黃連
    、黃柏10味藥物組成,具有清熱祛寒
    、益氣補血
    、安蛔止痛之功。主治蛔厥
    ,兼治久利
    ,后世奉為治蛔之祖方。清·柯韻伯提出烏梅丸可用于寒熱錯雜病證
    2023-06-24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
    ,男
    ,35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颊咴V早泄4?5年,乏力
    ,小腿肚子軟
    ,頭暈,腰痛
    ,四肢涼
    ,怕冷,比常人穿得厚
    ,無汗
    ,納可,起夜3?4次
    ,大便1?2日1次
    ,成形,舌淡潤苔中后白稍膩
    ,脈弦細滑
    。辨六經(jīng)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辨方證
    2023-06-24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炙)
    、生姜9g(3兩
    ,切)、人參6g(2兩)
    、生地黃30g(1斤)
    、桂枝9g(3兩,去皮)
    、阿膠6g(2兩)
    、麥門冬9g(3兩,去心)
    、麻仁15g(5兩)
    、大棗30枚(30枚,擘)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局烁什轀梅ā烤扑?/div>
    2023-06-25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