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大陷胸湯組成,方歌,臨床運用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18:10:40

    【原文】

    1. 太陽病

    ,脈浮而動數(shù),浮則為風
    ,數(shù)則為熱
    ,動則為痛,數(shù)則為虛
    ,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
    ,而反惡寒者
    ,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
    ,動數(shù)變遲
    ,膈內(nèi)拒痛,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短氣躁煩,心中懊惱陽氣內(nèi)陷
    ,心下因硬則為結(jié)胸
    ,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jié)胸
    ,但頭汗出,余處無汗
    ,劑頸而還
    ,小便不利
    ,身必發(fā)黃
    。(134)

    2. 傷寒六七日,結(jié)胸熱實

    ,脈沉而緊
    ,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大陷胸湯主之。(135)

    3. 傷寒十余日

    ,熱結(jié)在里
    ,復(fù)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但結(jié)胸無大熱者
    ,此為水結(jié)在胸脅也
    ,但頭微汗出者
    ,大陷胸湯主之。(136)

    4. 太陽病

    ,重發(fā)汗而復(fù)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哺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137)

    【組成】

    大黃10g 芒硝10g 甘遂粉1g

    【方歌】

    大陷胸湯用硝黃

    ,甘遂為末共成方
    ,擅醫(yī)熱實結(jié)胸證
    ,瀉熱逐水效專長。

    【煎服】

    先煮大黃20分鐘

    ,去滓約200ml
    ,溶芒硝,沖服甘遂粉
    ,得快利,止后服

    【功效主治】

    大結(jié)胸

    ,胸膈及心下疼痛,按之石硬
    ,甚者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疼痛
    ,手不可近
    ,大便秘結(jié)
    ,舌苔黃膩,脈沉緊
    、沉滑者

    【禁忌】

    1. 脈數(shù)

    、脈浮大者
    ,忌之。

    2. 煩躁不安者

    ,忌之

    3. 舌上白苔滑者,忌之

    4.體質(zhì)虛弱,或病后未復(fù)者

    ,忌之。

    【類方】

    1.大陷胸丸:同可治結(jié)胸

    。不同者
    ,大陷胸丸證程度較輕,病勢較緩
    ,病位較高
    ,癥見胸膈脹痛拒壓,喘息不得臥

    2.小陷胸湯:同系結(jié)胸治方

    。然小陷胸湯證病勢較輕,病位僅心下而已
    。不按不痛,按之始痛為其辨證要點

    3. 大承氣湯:同可治腹痛拒壓

    ,潮熱便秘。不同者
    ,大承氣湯證結(jié)滯在腸
    ,痛位在臍周
    ;大陷胸湯證痰熱互結(jié)
    ,痛位在胸膈至少腹。從病機看
    ,實熱相同而無痰飲也

    4.白散:同可治胸膈硬滿拒按,呼吸困難

    ,大便不通
    。不同者,一為痰熱互結(jié)
    ,一為寒痰相凝
    。故白散無發(fā)熱,頭汗出
    ,舌燥口渴之癥狀

    【臨床運用】

    1.治水腫及痢疾初起者。(《傷寒來蘇集》)

    2.結(jié)胸

    。癥見胸中硬痛
    ,呼吸不利,項背拘急
    ,俯仰為難
    ,脈弦有力
    ,舌苔白厚而膩
    。(《新編傷寒論類方》)

    3.胸膈有濕痰、腸胃有積熱之證,上下雙解

    ,輒收奇效
    。(《經(jīng)方實驗錄》)

    4.此方為熱實結(jié)胸之主藥,其他胸痛劇者特效

    ;因留飲而肩背凝者有速效
    ;小兒龜背,可用此方
    。其輕者宜大陷胸丸,小兒欲作龜胸
    ,早用此方
    ,則能收效。(《皇漢醫(yī)學·方函口訣》)

    5.沖心型腳氣

    、急性胃炎、水腫
    ,或痢疾之初起
    ,體壯實者。(《古方臨床之運用》)

    6. 十二指腸潰瘍并發(fā)穿孔

    、彌漫性腹膜炎
    ;腸梗阻。(《急腹癥通訊》1977;1:7)

    7. 腦膜炎

    。癥見發(fā)熱氣急,嘔吐頻頻
    ,迷睡昏沉
    ,角弓反張,手足抽搐
    ,胃脘堅硬如石
    。(《哈爾濱中醫(yī)》I960;11:56)

    【淺議】

    此痰飲與熱邪瘀結(jié)之峻攻方

    ,臨床使用以胸脘疼痛
    ,按之石硬,甚者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
    ,手不可近
    ,大便干秘,舌苔黃膩
    ,脈沉滑有力為目標

    結(jié)胸成因

    ,《大論》131條“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jié)胸”
    ,謂宿有痰飲
    ,患太陽病
    ,經(jīng)誤下,邪熱內(nèi)陷
    ,與水飲相結(jié)而成
    。然亦有肺胃不調(diào),水液運化障礙
    ,致水熱積于胸脅、胃脘者
    ,非盡皆誤下所致也
    。故《傷寒直解》云:“內(nèi)因之水,結(jié)于胸脅
    ,為大陷胸湯之所主也”
    ,《經(jīng)方實驗錄》亦云:“本湯證其由太陽傳來者居多
    ,不必定由誤下所致
    。蓋太陽發(fā)汗不暢,表證雖罷
    ,而宿水積濁
    ,留戀膈上,復(fù)加陽明之燥熱
    ,閉結(jié)于下,炎炎上熏
    ,致濕濁凝為痰涎
    ,欲吐不能,故胸悶特甚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逼洳∥豢稍谛南拢ㄐ南峦矗粗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或胸脅(但結(jié)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jié)在胸脅)
    ;或心下至少腹(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
    。大論有大
    、小結(jié)胸之分,大結(jié)胸者
    ,病邪較盛,病變范圍較大
    ,不僅限于心下胸脅
    ,甚可波及少腹。以其上有水飲停伏
    ,下有燥屎結(jié)聚
    ,故臨床表現(xiàn)呈上濕下燥。上濕者
    ,即飲食不思,惡心嘔吐
    ,胸悶胸痛
    ,咳唾痰涎,黏膩不暢
    ,口不渴
    ,或渴不欲飲,舌苔厚膩是也
    。下燥者
    ,大便秘結(jié),或數(shù)曰不便
    ,小便短赤,煩躁譫語
    ,但頭汗出
    ,日晡潮熱是也。

    本證既屬誤下

    ,何以復(fù)下
    ,豈非一誤再誤
    ?曰:有表證用下法確屬誤治
    ,今表邪已解,里已結(jié)實
    ,非攻下不能去之
    ,故不誤也。章太炎云:“結(jié)胸有惡涎
    ,此有形之物
    ,非徒無形之物也,非更以下救下
    ,將何術(shù)哉?”故結(jié)胸形成
    ,宜急速用藥,不可遲延
    ,以免遲則有變
    ,節(jié)外生枝。

    本證與陽明腑實證似是而異

    。從腹證觀之,陽明腑實證燥屎內(nèi)結(jié)
    ,痛位在臍周
    ,本證病位重點在心下。從病機觀之
    ,一為水熱互結(jié)
    ,一為燥熱津傷;故一以逐飲瀉熱為治
    ,一以急下存陰為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炛榧吩疲骸按笙菪嘏c大承氣
    ,其用有心下、胃中之分
    ,以愚觀之
    ,仲景所云心下者,正胃之謂
    ,所云胃中者,正大小腸之謂也
    。胃為都會
    ,水谷并居,清濁未分
    ,邪氣入之
    ,夾痰雜食,相結(jié)不解
    ,則成結(jié)胸,大小腸者
    ,精華已去
    ,糟粕獨居
    ,邪氣入之,但與穢物結(jié)成燥糞而已
    。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
    ,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是為二者之異

    《傷寒論》132條“結(jié)胸證,其脈浮大者

    ,不可下
    ,下之則死”,133條“結(jié)胸證悉具
    ,煩躁者死”
    ,謂結(jié)胸證見煩躁、脈浮大
    ,預(yù)后多兇。因病邪勢盛
    ,病情驟急
    ,或結(jié)胸初失治使然。此時陽氣微竭
    ,實熱性質(zhì)業(yè)已轉(zhuǎn)變
    ,表現(xiàn)有面若死灰,喘息抬肩
    ,冷汗如豆,四末厥冷
    ,煩躁不安
    ,脈浮大疾數(shù)等陰陽離絕之象。余曾請教普外醫(yī)生
    ,云斯癥者
    ,為內(nèi)臟穿孔或壞死型胰腺炎
    ,呈休克狀態(tài)之危重病證也
    。故臨床結(jié)胸,要慎之再慎
    ,古謂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非夸張也

    本方攻下峻猛

    ,誤用之,輕則損傷胃氣
    ,重則傷陰損陽
    ,故不可輕易嘗試。然結(jié)胸已成
    ,畏而不用
    ,坐失其時
    ,亦可致變證叢生
    。故癥狀較輕者,或體質(zhì)較虛者
    ,可仿張錫純變通法治之
    。即大陷胸湯去甘遂,加代赭石
    、葶藶子
    ,如此加減
    ,既能攻逐痰飲
    ,又無傷正之慮。張氏自擬蕩胸湯
    ,以瓜簍二兩
    、代赭石末二兩、蘇子六錢
    、芒硝四錢,用治胸膈痰飲與外邪凝結(jié)
    ,上塞咽喉
    ,下滯胃口,呼吸不利
    ,滿悶短氣
    ,飲水不能下行
    ,轉(zhuǎn)而上吐者
    。雖未用甘遂大黃,同樣可使痰熱消于無形

    大陷胸丸

    ,由大陷胸湯加杏仁
    、葶藶子、白蜜而成
    ,治療肺胃痰飲,癥見胸中結(jié)痛
    ,項背強結(jié)
    ,喘息不得臥者。為丸煮服
    ,使之緩緩而下
    ,既能任攻堅下實之任,又能盡際上迄下之邪
    。驅(qū)邪而不傷正,為峻藥緩用之法也

    【醫(yī)案】

    闌尾炎?

    閆某

    ,男
    ,32歲。腹痛五日
    ,市某醫(yī)院診斷為急性闌尾炎
    ,注射青霉素四天
    ,發(fā)熱雖退
    ,疼痛未已。囑令手術(shù)
    ,彼懼開刀
    ,求服中藥。

    右少腹硬滿疼痛

    ,手不可近,時劇時輕
    ,痛甚時手足厥冷
    ,面慘色變,腹中漉漉水聲
    ,清亮可聞
    。惡心欲吐,三日未得更衣。舌苔黃膩
    ,脈象沉弦有力。

    審證察脈

    ,病屬結(jié)胸
    。為水熱互結(jié)而成,痞阻于中
    。致升降障礙
    ,傳導(dǎo)失司,上濕下燥
    ,因之而成
    。曹穎甫先生善用仲圣陷胸湯,姑仿效之

    川軍10g 芒硝6g 甘遂3g(沖)

    大陷胸湯果然無敵天下

    ,服后片刻,腹痛大作
    ,暴泄數(shù)次
    ,疼痛隨之減輕
    。后投大黃牡丹湯五劑
    ,疼痛盡失。三味廉藥
    ,得免金刀之苦,誠幸事也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5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方劑組成】麻黃18克,生姜9克
    ,炙甘草6克,大棗5枚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
    ,癥狀較急迫者,加甘草量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秱摗贰ⅰ督饏T》名【組成】半夏11克
    ,甘草7克
    ,黃芩
    、干姜
    、大棗各5.5克,黃連1.8克(人參5克)
    。煎法
    、用法同前。按:傷寒論方中無人參
    ,注家有謂
    ,系因人參增氣
    當歸芍藥散方歌方解,當歸芍藥散證辯證
    【組成】當歸三兩
    ,芎藭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白術(shù)四兩,澤瀉半斤
    。右六味,杵為散
    ,取方寸匕,酒和
    ,日三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礁琛?當歸芍藥散川芎
    ,茯苓白術(shù)澤瀉從,妊娠血虛少腹痛
    ,養(yǎng)血行氣并止痛
    。【方解】芍藥緩攣急而治腹痛
    ,當歸
    、川芎調(diào)經(jīng)血并兼補虛,茯苓
    2023-06-24
    當歸芍藥散方歌方解,當歸芍藥散證辯證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方劑組成】茯苓12克
    ,桂枝9克,白術(shù)9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歌】苓桂術(shù)甘痰飲主
    ,桂枝甘草加苓術(shù),氣沖胸滿頭眩暈
    ,解外化飲同時除
    。【方解】本方是桂枝甘草湯加茯苓
    劉渡舟總結(jié)的傷寒論湯頭歌訣大全
    傷寒論總共有方112方,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長沙方歌括》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堕L沙方歌括》是以韻文的方式總結(jié)整理的,而這篇文章的方歌是劉渡舟按麻黃湯類
    、葛根湯類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
    ,由烏梅、細辛
    、干姜
    、人參、當歸
    、附子、蜀椒
    、桂枝
    、黃連、黃柏10味藥物組成
    ,具有清熱祛寒
    、益氣補血、安蛔止痛之功
    。主治蛔厥
    ,兼治久利
    ,后世奉為治蛔之祖方
    。清·柯韻伯提出烏梅丸可用于寒熱錯雜病證
    2023-06-24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男
    ,35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咴V早泄4?5年
    ,乏力,小腿肚子軟
    ,頭暈
    ,腰痛,四肢涼
    ,怕冷
    ,比常人穿得厚,無汗
    ,納可
    ,起夜3?4次,大便1?2日1次
    ,成形,舌淡潤苔中后白稍膩
    ,脈弦細滑
    。辨六經(jīng)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辨方證
    2023-06-24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
    ,半夏18克,芍藥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