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理中丸(湯)配方,理中丸(湯)的功效與作用

      道醫(yī) 2023-06-24 19:04:26

      【原文】

      1. 霍亂

      ,頭痛
      、發(fā)熱
      、身疼痛
      、熱多欲飲水者
      ,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
      ,理中丸主之
      。(386)

      2.大病瘥后

      ,喜唾
      ,久不了了,胸上有寒
      ,當(dāng)以丸藥溫之
      ,宜理中丸
      。(396)

      3.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

      ,胸滿
      ,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
      ,人參湯亦主之
      。(《金匱要略》第九篇)

      【組成】

      人參10g 白術(shù)10g 干姜10g 炙甘草10g

      【煎服】

      每次1?2丸/10g,日2?3服

      。若服湯:水浸20分
      ,煎30分,約450ml
      ,分3次服
      ,半小時后飲熱粥一碗,并覆被取暖

      【功效主治】

      太陰病嘔吐下利

      ,腹?jié)M而痛,飲食不下
      ,口水多
      ,喜唾,脈沉遲無力者

      【加減】

      1. 臍上跳動不安者

      ,去白術(shù)加桂枝。

      2. 吐多者

      ,加生姜
      ,甚者加半夏。

      3.下利甚者

      ,倍白術(shù)加茯苓

      1. 心下悸者,加茯苓

      2. 渴欲飲水者

      ,倍白術(shù)。

      3. 腹中痛

      ,倍人參

      4. 寒盛者

      ,倍干姜
      ,或更加肉桂、附子

      5. 腹?jié)M者

      ,去白術(shù)加附子

      6. 口苦或口舌糜爛者,加黃連

      7. 吐蛔者

      ,加川椒、烏梅

      8. 陰黃者

      ,加茵陳。

      9. 四末不溫者

      ,加附子

      【禁忌】

      1.喜冷、思飲者

      ,忌之

      2.腹痛拒壓者,忌之

      【類方】

      1. 小建中湯:同為溫補(bǔ)脾胃之方

      。不同者,小建中湯以緩急止痛
      ,調(diào)和營衛(wèi)為主
      ;理中丸則以溫中祛寒、止吐止利為主

      2. 附子粳米湯:同可治腹痛嘔吐

      。不同者,附子粳米湯證痛勢急迫
      ,且有胸脅逆滿
      ,四肢厥冷等寒盛癥狀。

      3.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同可治腹脹

      。不同者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屬氣滯中虛,僅腹脹
      ,不下利
      ,理中湯證則純屬虛寒,多有腹痛下利

      【臨床運用】

      1.胸痹

      ,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
      ,胸滿
      ,脅下逆搶心。(《金匱要略》)

      2.治霍亂吐下

      ,脹滿
      ,食不消化
      ,心腹痛。(《千金方》)

      3.治腹痛綿綿而痛無增減

      ,欲得熱手按
      ,及喜熱飲食,脈沉遲者
      ,寒也
      ,理中湯加肉桂香砂;內(nèi)傷生冷
      ,外感暑熱
      ,上熱下寒,上見嘔吐酸苦
      ,下有自利清稀者
      ,加黃連、茯苓
      ;脾虛納呆
      ,便溏,小便不利
      ,喘脹浮腫者
      ,合五苓散。(《張氏醫(yī)通》)

      4.嘔瀉虛痞

      。暑日嘔瀉后神倦多寐
      ,脘中堅硬。(《余聽鴻醫(yī)案》)

      5.治產(chǎn)后陽氣虛弱

      ,小腹作痛
      、或脾胃虛弱,而少思飲
      ,或后去(下利)無度
      ,或嘔吐腹痛,或飲食難化
      ,胸膈不利者
      。(《婦人良方》)

      6. 小兒吐瀉后脾胃虛弱,四肢漸冷

      ,或面有浮氣
      ,四肢虛腫,眼合不開
      。(《赤水玄珠》)

      7. 寒呃

      。伴脈細(xì)無力,畏寒,便溏
      ,舌胖白潤。(《治驗回憶錄》)

      8. 治中氣不足

      ,虛火上攻
      ,咽間干燥作痛,妨礙吐咽
      ,及脾胃不健
      ,食少作嘔,肚腹陰疼等癥
      。(《外科正宗》)

      9.本湯兼治寒霍亂

      、口不渴者,吐血
      ,四肢水腫
      ,心下嘈雜吐水,咳嗽吐清水
      ,唾水不休
      ,呃逆不休,手足微冷少神
      ,虛寒臟躁
      ,久病大便難,久患腹瀉
      ,遂成疴瘺
      ,遺精,安胎
      ,反胃
      ,口中流涎,口渴
      。(《傷寒論類方匯編》)

      10. 癰疽潰瘍

      ,臟腑中寒,四肢強(qiáng)直
      。(《瘍醫(yī)大全》)

      11.胃機(jī)能衰弱

      ,慢性胃炎之胃痛,口中多唾液
      ,胃弛緩
      ,胃擴(kuò)張,慢性胃潰瘍經(jīng)久者
      ,胃癌之初起
      ,妊娠惡阻之喜唾,慢性無熱性肺病吐血,萎縮腎
      ,顏色蒼白
      、浮腫、小便自利
      、大便溏者
      。(《古方臨床之運用》)

      12.治太陰病中氣虛寒,腹?jié)M吐利

      。(《傷寒論譯釋》)

      13.陰暑

      。身熱而反近衣,口渴而喜熱飲
      ,舌白面青
      ,脈沉細(xì)。(《杏軒醫(yī)案》)

      14.產(chǎn)后續(xù)得下利

      ,干嘔不食
      ,心下痞硬,腹痛
      ,小便不利者
      ;諸病久不愈,心下痞硬
      ,干嘔不食
      ,時時腹痛,大便濡瀉
      ,見微腫等證者
      ;老人每至寒暑下利,腹中冷痛
      ,瀝瀝有聲
      ,小便不禁,心下痞硬干嘔者
      。(《皇漢醫(yī)學(xué).類聚方廣義》)

      15.便血

      。伴腸鳴腹痛,泄瀉
      ,納呆神疲
      ,舌淡,脈細(xì)澀
      。(《傷寒論方醫(yī)案選編》)

      16.胃痛便秘

      。伴面微浮腫,口干舌白而干
      ,脈沉澀
      。(《傷寒論匯要分析》)

      17.腹脹痛

      。伴不熱不渴,神疲納呆
      ,脈遲緩
      。(《醉花窗醫(yī)案》)

      【淺議】

      此太陰病、脾胃虛寒證之治方

      。臨床使用以腹?jié)M疼痛
      ,喜溫喜壓,嘔吐不食
      ,便溏下利,四末不溫
      ,舌質(zhì)淡嫩
      ,脈象沉遲無力為目標(biāo)。

      太陰之為病

      ,腹?jié)M而吐
      ,食不下,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
      ,為太陰病之綱領(lǐng)癥。太陰脾主腹
      ,與胃以膜相連
      ,相為表里,主納運
      ,司升降
      ,為清濁代謝之樞,氣血生化之源
      ,故有后天之本之稱
      。若脾胃陽虛,寒濕內(nèi)盛
      ,或過食生冷
      ,或苦寒攻下,或寒邪直中
      ,或久服諸霉素
      ,皆可致清濁升降紊亂,攝納運化障礙
      ,出現(xiàn)飲食不思
      ,惡心嘔吐,口中淡
      ,多涎唾
      ,腹脹滿痛,喜溫喜壓,大便溏泄
      ,神疲倦怠
      ,面色晄白、或萎黃晦暗
      ,鼻頭微青
      ,四肢沉重,手足不溫
      ,小便清白
      ,或尿頻而不利,舌質(zhì)淡
      ,苔潤滑
      ,或白、或灰
      、或灰黑而滑
      ,脈象沉遲等癥狀。診腹可見臍腹扁平
      ,腹壁松弛無抵抗
      ,當(dāng)臍悸動,或心下有振水音

      腹痛

      ,有虛實之分,寒熱之別
      。一般拒壓者多實
      ,喜壓者多虛;痛而便閉者多實
      ,不脹不閉者多虛
      ;飽食痛劇者為實,饑餓痛甚者為虛
      ;瀉后癥減者多實
      ,瀉后不減者多虛;補(bǔ)而不效者多實
      ,攻而愈劇者多虛
      ;新病體壯、脈實氣粗者多實多熱
      ,大便難
      、大便秘、久病體弱
      、脈虛無力者多虛多寒
      ;喜冷者多實多熱
      ,喜熱者多虛多寒。理中湯證
      ,屬虛屬寒
      ,猶釜薪失焰,氣少蒸騰
      ,故宜健脾補(bǔ)氣
      ,溫中散寒。

      口渴

      、多唾
      ,一為脾虛不能行津散津,一屬脾虛不能統(tǒng)攝津液
      。雖表現(xiàn)不一
      ,然病機(jī)相同,故本方皆可治之
      。溏便下利
      ,可因脾虛濕盛引起
      ,而大便難
      、大便秘亦可由脾虛失運所致,皆因于太陰虛寒
      、中虛失運
      ,故同樣可異病同治。其中下利一病
      ,古有無積不成痢及濕熱傷
      ,赤白痢之說,故多用消食
      、導(dǎo)滯
      、清熱、利濕法治療
      。然虛寒之痢
      ,舍溫補(bǔ)何以痊愈?溫補(bǔ)法治痢
      ,總須有據(jù)
      ,凡舌淡脈弱者,倦怠少氣者
      ,形體瘦弱者
      ,腹部喜溫喜壓者,攻下益劇者
      ,滑脫不禁者
      ,皆屬虛寒之癥
      ,信而有征,始可投用本方

      理中者

      ,調(diào)理脾胃也。脾胃一傷
      ,五臟無宣發(fā)之功
      ,六腑失陳灑之能。津液
      、氣血化源匱乏
      ,痰飲、瘀血
      、宿食壘集
      ,形成諸多虛實病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镀⑽刚摗吩疲骸皟?nèi)傷脾胃
      ,百病由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惫收{(diào)治內(nèi)傷百病
      ,理中為先,以脾胃為水谷之海
      、五臟六腑之長也
      。一榮俱榮,一衰俱衰
      。若脾胃強(qiáng)健則上輸華蓋
      ,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受氣矣
      。周慎齋亦云:“諸病不已
      ,必尋到脾胃之中,方無一失
      。何以言之
      ?脾胃一傷,四臟皆無生氣
      ,故疾病日多矣
      ,萬物從土而生,亦從土而歸
      ,治病不愈
      ,尋到脾胃而愈者甚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迸R床常見之慢性肝炎
      、冠心病
      、支氣管炎、肺氣腫
      、腎炎
      、宮血等久治不效者,多可從調(diào)理脾胃而愈

      本方既可做丸

      ,也可作湯。病勢急重者
      ,服湯為宜
      ;病情緩慢,需久服者
      ,用丸為佳
      。藥后有口干、口渴等火熱證象者
      ,有浮腫者
      ,皆佳兆也。示春回陽谷
      ,陽氣騰升
      ,藥已中病,宜守方續(xù)服
      ,同時要調(diào)其飲食
      ,適其寒溫
      。務(wù)使脾胃得健
      ,后天康復(fù)為是。

      【理中丸醫(yī)案】

      1.便秘?

      任某

      ,女
      ,42歲。連續(xù)三載
      ,每至冬大便干秘
      ,兩三日一行,先頭甚硬
      ,摒氣用力許久
      ,方釋重負(fù)。常服三黃片
      ,然服之可通
      ,停則復(fù)秘。2006年11月9日初診
      ,云解便為每日之頭等大事
      。觀其形容不悴
      ,談笑風(fēng)生,舌質(zhì)淡
      ,苔薄潤
      ,知病無大礙。詢知飲食尚可
      ,腹不滿痛
      ,背惡寒,足脛冷
      ,小便利
      ,無經(jīng)帶(子宮已全切),口不干苦
      。切得脈象沉細(xì)
      ,診得腹軟不痛。

      觀其脈癥

      ,此脾陽虛
      ,中氣不足證也。蓋中氣不足
      ,溲便為之變
      。冬令陽氣潛藏,溫運之力銳減
      ,煦濡之能不足
      ,是以冬病夏不病也。然中氣不足
      ,何以飲食如常
      ?曰胃主納,脾主運
      ,胃強(qiáng)脾弱
      ,故納谷如常而運化有變,不能為胃行津而秘結(jié)滯澀也
      。三黃苦寒
      ,折損陽氣,施于本證
      ,實舍本逐末
      。此舉無疑雪上加霜,長此以往
      ,陽氣益虛
      ,便益艱難。求本之治
      ,宜溫陽益氣
      ,補(bǔ)中健脾
      ,倘津液布達(dá),則其便自暢
      。擬理中湯加味:

      黨參10g 白術(shù)30g 干姜10g 炙甘草10g 附子10g 肉蓯蓉30g 三劑

      二診:患者喜形于色

      ,謂今日解便不難,背寒足冷亦輕
      。僅三劑
      ,便釋縛脫艱,著手成春
      ,理中湯功垂竹帛
      ,信之不誣。

      原方五劑

      按:理中湯為太陰脾家虛寒證之治方

      ,以下利為多見,治便秘同一理也
      。方中四藥原著等量
      ,余倍白術(shù)者,以其運脾行津
      、通便力巨也
      。何以知之?《傷寒論》174條“若其人大便硬
      ,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云也。

      2.泄瀉?

      袁某

      ,男
      ,68歲。泄瀉八月余
      ,初由飲冷引發(fā)
      ,一日三四次
      ,腹不脹不痛
      ,無膿血
      ,不后重。服參苓白術(shù)散泄瀉可止
      ,繼則兩三日一便,隨之出現(xiàn)口舌糜爛
      ,牙齦腫痛等上火癥狀
      。天氣稍冷或飯菜不熱即腸鳴泄瀉。胃納尚可
      ,口干欲飲
      。腰背畏寒
      ,下肢不溫。視其面白清瘦
      ,舌質(zhì)淡
      ,苔薄白。診其脈
      ,沉細(xì)緩
      。觸其腹,松軟無壓痛

      脈證觀之

      ,此脾陽虛弱,中氣下陷之證也
      。中陽不足
      ,升降失職,致寒積于下而腸鳴泄瀉
      ,腰背畏寒
      ,下肢不溫;熱浮于上而知饑消谷
      ,口干思飲
      ,牙齦腫痛。參苓白術(shù)散補(bǔ)中健脾
      ,本不為謬
      ,其不效者,未調(diào)寒熱也
      。倘補(bǔ)健同時施以苦辛
      ,則中州得健,上下交泰
      ,陰陽自和也
      。黃連湯、理中加黃連湯俱為中虛
      、寒熱互見之方
      ,區(qū)別僅寒熱之多寡耳。熱多寒少者黃連湯為佳
      ,寒多熱少者理中加黃連湯為優(yōu)
      。推敲本案,似以理中加黃連湯為妥
      ,因泄瀉歷時久遠(yuǎn)
      ,故加烏梅斂之。擬:

      附子15g 黨參15g 干姜15g 白術(shù)18g 炙草10g 黃連6g 烏梅15g 三劑

      二診:泄瀉止,便成形

      ,日一行
      ,未見上火之象。仍腰背畏寒
      ,下肢不溫
      ,口干思飲,脈舌如前

      上方減烏梅

      ,五劑。

      3.腳熱

      弓某

      ,男
      ,67歲。左足發(fā)熱半年矣
      ,晚上尤甚
      ,感覺如火炙烤,血脈賁張
      ,難入夢鄉(xiāng)
      ,持續(xù)三四小時,其熱方減
      。據(jù)云滋陰退熱藥已多服
      ,效果不顯。望其足
      ,膚色如常
      ,不紅不腫。身軀佝僂
      ,步履蹉跌
      ,頭禿齒缺,神情黯淡
      ,舌質(zhì)淡
      ,苔薄白,一副不足之象
      。詢知胃納可
      ,大便調(diào),口干渴
      ,小便頻
      。糖尿病、高血壓多年
      ,服壽比山、二甲雙胍、格列本脲降壓降糖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滔卵獕?14/90mmHg,血糖空腹9.1mmol/L
      ,餐后13.1mmol/L
      。切其脈沉滑略數(shù),診其腹
      ,腹軟無壓痛
      ,摸其足,并不

      灼熱

      脈證分析

      ,發(fā)熱源于消渴也。以渴為主者上消也
      ,乃肺胃熱盛
      、氣陰損傷,遵上消白虎中承氣之治
      ,擬白虎加人參湯加味
      ,以清熱益氣:

      石膏60g 知母15g 甘草10g 黨參15g 竹葉10g 丹皮15g 地骨皮30g 三劑

      二診:熱益劇,不僅夜晚熱

      ,白晝亦熱
      。探析發(fā)熱、口渴
      ,非火熱即陰虛
      ,藥后益甚者,辨證謬誤也
      。再三査找
      ,未獲蛛絲馬跡。竊思
      ,病本于陰陽
      ,非此即彼,與溫陽劑試之
      ,一如《傷寒論》209
      、214條之法小試偵察。擬甘溫除熱法:

      黨參15g 白術(shù)15g 干姜10g 炙甘草6g 黃芪30g?—劑

      三診:藥后腹痛

      ,泄瀉三次自止
      。熱不減,亦未增
      。寒涼不瀉溫?zé)釣a者
      ,昭示陽氣啟動
      ,樞機(jī)斡旋也。陽氣固非一劑可復(fù)
      ,熱未盛亦知更服無妨

      原方加附子10g。

      四診:上方已服八劑

      ,發(fā)熱明顯減輕
      ,約十分鐘自解。獲效不易
      ,囑守方續(xù)服
      ,直至痊愈。

      4.吐瀉

      聶某

      ,男
      ,26歲,石英廠工人
      。嘔吐
      、泄瀉四月余。每日過午即吐
      ,吐出物多為清水
      ,少有食物。泄瀉一日少則三四次
      ,多則十余次
      ,便中有完谷,無膿血
      。胃納尚可
      ,而消化力差。腹不痛
      ,唯脹滿
      ,著涼尤甚。神疲力乏
      ,動則汗出
      。口不干
      、不苦
      ,舌淡紅,苔白膩
      。脈象沉細(xì)

      《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飧瀉

      ,濁氣在上
      ,則生瞋脹
      。”脾胃虛弱
      ,升降失調(diào)
      ,清濁不分
      ,寒飲內(nèi)停
      ,故為吐為利。治當(dāng)補(bǔ)中健脾
      ,溫陽化飲
      。擬理中湯合四逆湯加味:

      黨參15g 白術(shù)15g 干姜10g 附子10g 炙草6g 茯苓10g 陳皮10g 半夏15g 厚樸10g 三劑

      二診:泄瀉日減為一二次。然腹?jié)M嘔吐不止

      ,此寒飲上逆故也
      。宜增辛溫之品以化寒飲。擬:

      原方加吳茱萸10g 生姜10片 三劑

      三診:泄瀉止

      。嘔吐仍頻繁發(fā)作
      。既屬寒飲吐瀉,泄瀉得止
      ,嘔吐緣何不停
      ?診其腹,臍下動悸
      ,上撞應(yīng)手
      ,腹肌柔軟,臍周無壓痛
      。詢知腰腿酸軟
      ,切脈兩尺不足。頓悟嘔吐非純屬寒飲
      ,乃沖脈之病也
      。蓋沖脈之為病,逆氣里急
      ,挾水飲上逆
      ,故嘔吐不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鹅`樞·動輸篇》云:“沖脈者
      ,十二經(jīng)脈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luò)起于腎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笔且匝a(bǔ)腎即納沖也。擬:.

      枸杞15g 故紙15g 芡實15g 紫石英30g 龍牡各30g 半夏10g 茯苓15g 白術(shù)15g 三劑

      四診:一劑嘔吐減

      ,三劑止
      。守方三劑鞏固之

      5.腹痛

      余在高城醫(yī)院供職時,鄰居張某

      ,男
      ,35歲,素有脾家虛寒之疾
      ,飲食多進(jìn)或飯菜稍涼
      ,便脘腹脹痛,腸鳴便溏
      。某醫(yī)院診為慢性胃腸炎
      ,常服胃舒平、小蘇打
      、顛茄等抗酸解痙藥
      。1970年農(nóng)歷六月,夏收忙碌之際
      ,彼拂曉下田
      ,冒露感寒,歸來腹痛如絞
      ,劇烈難忍
      ,該村合作醫(yī)療所注射阿托品,不得緩解
      。就診時難以安坐
      ,兩手捧腹,蹲于地上
      。望其面色蒼白
      ,鼻頭微青,舌淡紅潤
      ,苔白滑潤
      。切得脈象沉緊。診其腹
      ,滿腹拒壓
      ,手不可近。

      此寒邪直中太陰

      ,脾家虛寒證也
      。《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于腸胃之間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小絡(luò)急引故痛”
      ,正此證之病因病機(jī)也
      。因劇痛難忍
      ,煎藥已待不及,遂以開水化解理中丸一粒服之
      ,杯猶在手
      ,疼痛已止。張笑逐顏開
      ,驚呼神藥
      。其后,闔家有病
      ,皆就診于余

      ——本段摘自《經(jīng)方躬行錄》

      延伸閱讀:

      理中丸的功效與作用

      ,理中丸與附子理中丸的區(qū)別附子理中丸的新功效:治愈濕疹和發(fā)燒理中丸方歌方解
      ,功效與作用,理中丸臨床新用解析中藥理中丸(湯)治療腹瀉的臨床應(yīng)用研究《難病奇方系列叢書:理中丸》理中丸的功效與作用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7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方劑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
      ,白術(shù)9克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
      ,由烏梅
      、細(xì)辛、干姜
      、人參
      、當(dāng)歸、附子
      、蜀椒
      、桂枝、黃連
      、黃柏10味藥物組成
      ,具有清熱祛寒
      、益氣補(bǔ)血、安蛔止痛之功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
      ,男,35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
      。患者訴早泄4?5年
      ,乏力
      ,小腿肚子軟,頭暈
      ,腰痛
      ,四肢涼,怕冷
      ,比常人穿得厚
      ,無汗,納可
      ,起夜3?4次
      ,大便1?2日1次,成形
      ,舌淡潤苔中后白稍膩
      ,脈弦細(xì)滑。辨六經(jīng)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辨方證
      2023-06-24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
      ,炙)、生姜9g(3兩
      ,切)
      、人參6g(2兩)、生地黃30g(1斤)
      、桂枝9g(3兩
      ,去皮)、阿膠6g(2兩)
      、麥門冬9g(3兩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
      ,半夏18克
      ,芍藥15克,炙甘草6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居梅ā恳运笕“氡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蜜半杯合藥汁煎取4/5,頓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