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21:02:36

    【方劑組成】黃芪15克,芍藥9克,桂枝9克。

    【用法】以水三杯,苦酒半杯

    ,煮取一杯,溫服。當心煩
    ,以苦酒阻故也。服六七日乃解

    【方歌】芪芍桂酒治黃汗

    ,身腫痹痛亦可見,黃芪補虛在實表
    ,米醋救液功在斂

    【方解】本方是桂枝加黃芪湯去甘草、大棗

    、生姜
    ,而加黃芪、苦酒而成
    。去甘草
    、大棗因味甘易致壅滿,去生姜因辛溫偏辛散
    。增黃芪為補虛實表
    ,加苦酒為斂汗救液,故治黃汗表虛多汗以至于口渴者

    【仲景論述解析】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6條:問曰:黃汗之為病

    ,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
    ,狀如風(fēng)水
    ,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
    ,脈自沉
    ,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從汗孔入得之
    ,宜芪芍桂酒湯生之。

    解析:狀如風(fēng)水,是說身體腫

    ,發(fā)熱汗出
    ,與風(fēng)水的證候表現(xiàn)很相似,但風(fēng)水脈浮
    ,而黃汗脈沉
    。最不同的是,黃汗所出之汗
    ,色黃如柏汁
    ,且質(zhì)黏沾染衣服,也就是黃汗的特征
    。由于汗出多而津傷
    ,故口渴明顯,此種黃汗
    ,宜用芪芍桂酒湯治療

    按:文中所說“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是略舉黃汗的原因之一

    。所舉兩例驗案
    ,無一例是因汗出入水中得之者。這里實際是在說明
    ,這種黃汗為表虛水氣外郁之證
    ,故以黃芪為治此證的主藥。而又據(jù)渴否治療
    ,分為不渴者
    ,用桂枝加黃芪湯;渴者,用本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嗑疲粗该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有酸斂阻止汗出的作用
    ,初服故煩,服六七日后邪退身和
    ,故煩自已

    【臨床證思考】本方與桂枝加黃芪湯皆用于風(fēng)濕痹痛,如見黃汗且渴者

    ,用本方

    【辨證要點】黃汗,汗出惡風(fēng)而口渴者

    【驗案】李某

    ,女
    ,30歲,北京市工人
    。因長期低熱來門診治療
    ,屢經(jīng)西醫(yī)檢查未見任何器質(zhì)性病變,經(jīng)服中藥亦未效
    。癥見口渴
    、汗出黃黏、惡風(fēng)
    、虛極無力、下肢浮腫
    、自感身重
    ,舌苔薄白,脈沉細
    。查黃疸指數(shù)正常
    ,身體皮膚無黃染。此為黃汗表虛津傷甚證
    ,擬以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

    生黃芪15克

    ,白芍10克,桂枝10克
    ,米醋30克

    結(jié)果:上藥服六劑,諸癥盡除

    本段摘自《張仲景用方解析》

    黃芪桂枝五物湯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金匱要略》卷上方之黃芪桂枝五物湯 3.1黃芪桂枝五物湯的別名3.2處方3.3功能主治3.4黃芪桂枝五物湯的用法用量3.5方解3.6運用3.7現(xiàn)代適應(yīng)證 3.7.1末梢神經(jīng)炎3.7.2中風(fēng)后遺癥3.7.3皮炎 3.8黃芪桂枝五物湯的藥理作用 3.8.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3.8.2對細胞代謝和各種調(diào)節(jié)機制的影響3.8.3對心血管系統(tǒng)及血液的影響3.8.4鎮(zhèn)痛

    、鎮(zhèn)靜和解熱作用及對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影響3.8.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3.8.6對消化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 3.9各家論述3.10附注3.11歌訣3.12摘錄 4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黃芪桂枝五物湯 1拼音 huáng qí guì zhī wǔ wù tāng

    2概述 黃芪桂枝五物湯記載于《金匱要略》卷上

    ,其組成為黃芪9g
    、芍藥9g、桂枝9g
    、生姜18g
    、大棗4枚,具有調(diào)養(yǎng)榮衛(wèi)
    ,益氣溫經(jīng)
    ,祛風(fēng)散邪,補氣通陽
    ,養(yǎng)血除痹之功效
    ,主治因素體營衛(wèi)氣血不足,復(fù)因勞而汗出
    、外感風(fēng)邪客于血脈所致的血痹證
    ,是治療血痹證的代表方劑。[1]

    3《金匱要略》卷上方之黃芪桂枝五物湯 該方劑的突出特點是對免疫功能的促進和調(diào)節(jié)、對細胞代謝和各種調(diào)節(jié)機制的影響

    ,對心血管及血液流變學(xué)的積極影響及其明顯的鎮(zhèn)靜
    、鎮(zhèn)痛作用,以及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但是對于中風(fēng)后遺癥所致各種偏癱
    、語言等功能障礙要想徹底治愈還應(yīng)在發(fā)現(xiàn)早期積極治療,西醫(yī)溶栓
    、介入療法及外科療法不可忽視
    。對于有肢體麻木、疼痛等癥狀者可以用該方劑
    。對于皮膚炎癥
    、末梢神經(jīng)炎等由于本方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改善微循環(huán)及抗凝
    、鎮(zhèn)痛作用
    ,故可以應(yīng)用。[2]

    3.1黃芪桂枝五物湯的別名

    黃耆五物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三)
    、桂枝五物湯(《赤水玄珠》卷十二)
    、黃耆湯、五物湯

    3.2處方

    黃耆9克 芍藥9克 桂枝9克 生姜18克 大棗12枚(一方有人參)

    黃芪9g

    、芍藥9g
    、桂枝9g、生姜18g
    、大棗4枚[1]

    3.3功能主治

    調(diào)養(yǎng)榮衛(wèi)
    ,益氣溫經(jīng),祛風(fēng)散邪
    ,補氣通陽
    ,養(yǎng)血除痹。治血痹
    ,癥見脈寸口關(guān)上微
    、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
    ,如風(fēng)痹狀
    。肌膚麻木不仁,微惡風(fēng)寒
    ,舌淡
    ,脈微緊[1]?。

    3.4黃芪桂枝五物湯的用法用量

    上五味
    ,以水1.2升
    ,煮取400毫升
    ,分三次溫服。

    以水6升

    ,煮取3升
    ,溫服7合,每日3次

    3.5方解

    血痹證由素體“骨弱肌膚盛”
    ,勞而汗出,腠理開
    ,受微風(fēng)
    ,邪遂客于血脈,致肌膚麻木不仁
    ,狀如風(fēng)痹
    ,但無痛,是與風(fēng)痹之區(qū)別
    ,而脈微澀兼緊,說明邪滯血脈
    ,凝澀不通
    。故以益氣溫經(jīng),和血通痹而立法
    。方中黃芪為君
    ,甘溫益氣,補在表之衛(wèi)氣
    。桂枝散風(fēng)寒而溫經(jīng)通痹
    ,與黃芪配伍,益氣溫陽
    ,和血通經(jīng)
    。桂枝得黃芪益氣而振奮衛(wèi)陽;黃芪得桂枝
    ,固表而不致留邪
    。芍藥養(yǎng)血和營而通血痹,與桂枝合用
    ,調(diào)營衛(wèi)而和表里
    ,兩藥為臣。生姜辛溫
    ,疏散風(fēng)邪
    ,以助桂枝之力;大棗甘溫
    ,養(yǎng)血益氣
    ,以資黃芪
    、芍藥之功;與生姜為伍
    ,又能和營衛(wèi)
    ,調(diào)諸藥,以為佐使
    。方藥5味
    ,配伍精當,共奏益氣溫經(jīng)
    、和血通痹之效
    。本方即桂枝湯去甘草,倍生姜
    ,加黃芪而成
    ,旨在溫通陽氣,祛風(fēng)散邪
    ,調(diào)暢營衛(wèi)
    ,而通血痹。不僅適用于血痹
    ,亦可用于中風(fēng)之后
    ,半身不遂,或肢體不用
    ,或半身汗出
    ,肌肉消瘦,氣短乏力
    ,以及產(chǎn)后
    、經(jīng)后身痛等。[3]

    本方中桂枝

    、芍藥之比是1:1
    ,以桂枝散風(fēng)寒而溫經(jīng)通痹,芍藥養(yǎng)血和營而通血痹
    ,二者相伍
    ,調(diào)營衛(wèi)而和表里。[1]

    3.6運用

    1.本方是治療血痹證的代表方劑
    。凡臨床上出現(xiàn)以肌膚麻木不仁
    ,或疼痛、四肢不溫
    、脈無力等為主要表現(xiàn)者
    ,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1]

    2.加減法:若氣虛甚者

    ,重用黃芪
    ,加黨參以益氣固表
    ;產(chǎn)后或月經(jīng)后而見肌膚麻木者,加當歸
    、川芎
    、雞血藤以養(yǎng)血和血通絡(luò);陽虛肢冷者
    ,加附子
    、細辛以溫陽散寒;風(fēng)邪偏盛者
    ,加防風(fēng)
    、防己以祛風(fēng)通絡(luò);兼血瘀者
    ,加桃仁
    、紅花活血通絡(luò)。[1]

    3.痹:張

    ,形寒
    ,手足痛,肌肉漸腫
    ,勞力行走
    ,陽氣受傷,客邪內(nèi)侵
    ,營衛(wèi)失和。仿《局方》“痹在四肢
    ,汗出陽虛者
    ,與黃耆五物湯”。黃耆
    、桂枝
    、茯苓、炙草
    、當歸
    、煨姜、南棗

    4.真中風(fēng):診得兩手脈厚而長

    ,惟左手略兼弦象,兩寸稍緊
    ,脈厚者
    ,得土之敦氣,厚道足以載福
    ,為長壽之征
    。但弦為風(fēng)脈
    ,緊為痛脈,今緊在兩寸
    ,主上半身有痹痛之患
    ,據(jù)稱手腕及臂上痛,時愈時作
    ,已閱五年之久
    ,且指尖時苦麻木,昔年尤甚
    ,近年略減
    ,細察此癥,系風(fēng)在關(guān)節(jié)而作痛
    ,至其所以痛者
    ,乃氣血與風(fēng)邪相抗拒,非同偏枯者之全不覺痛
    ,其妙在于痛處
    ,不難扶正以屏邪,書稱中指麻木
    ,三年內(nèi)防患中風(fēng)
    ,以中指屬手心經(jīng)故也。今幸麻木之處以食指
    、拇指為甚
    ,系肺與大腸氣之不調(diào),尚無大害
    ,然風(fēng)善行而變數(shù)
    ,必須及早治之,然斯時若肥風(fēng)藥以預(yù)防中風(fēng)
    ,是適招風(fēng)取中
    ,無異借寇兵而齊盜糧,宜出諸鄭重
    ,切勿孟浪以圖一逞
    ,宜用黃耆五物湯。黃耆2錢
    ,桂枝尖2錢
    ,生白芍2錢,生姜4錢
    ,大棗2枚
    ,同煎服。

    5.腦血管意外后遺癥:一老嫗

    ,證見右半身癱瘓
    ,口眼?斜
    ,手足麻木,肌肉不仁
    ,右半身自汗出
    。血壓:150/100毫米汞柱。此乃營衛(wèi)氣血虛虧
    ,陽氣阻閉
    ,經(jīng)脈失于營養(yǎng)之證。予黃耆桂枝五物湯治之
    。共服15劑
    ,血壓:140/90毫米汞柱,脈舌正常
    。諸癥蠲除
    ,一如常人。四年后追訪
    ,終未再作

    6.血痹:劉某,患四肢麻木一年余

    ,夜晚尤甚
    。用維生素B12與維生素B1;肌肉注射60余日
    ,療效不明顯
    。后改為針灸治療,初針有小效
    ,繼之無效
    。證見氣虛懶言,疲乏無力
    ,四肢麻木以上肢較甚,臀部發(fā)涼
    。脈雙沉細
    ,舌質(zhì)淡嫩,苔薄白
    。取黃耆桂枝五物湯治之
    。服15劑,諸證俱蠲

    7.自汗:患者

    ,女,31歲
    。工人
    。痢后繼見汗出
    ,已兩年余。動則大汗淋漓
    ,乍冷乍熱
    ,時時惡風(fēng),并出現(xiàn)腸鳴
    ,進食不慎即瀉
    ,頭暈無力,舌淡苔薄白
    ,脈無力寸浮大
    。經(jīng)某醫(yī)院診為“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屢治罔效
    。遂用黃耆桂枝五物湯加白術(shù)
    、五味子,水煎4劑
    ,服后自汗明顯改善
    ,將桂枝減量,白術(shù)增制
    ,使之外助黃耆以固表
    ,內(nèi)達健脾以收功。繼進6劑
    ,腸鳴消失
    。再進3劑,諸癥悉除

    8.胸痹:患者

    ,女,51歲
    ,干部
    。病初自覺胸悶氣短,繼則胸前區(qū)時感隱痛
    ,并向左肩背放射
    ,遇寒痛甚,已2年余
    。心電圖診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予黃耆桂枝五物湯加薤白、炙甘草
    ,共服30余劑
    ,胸痛諸證得以控制,心電圖近于正常。

    9.胃脘痛:患者

    ,女
    ,42歲,工人
    。胃脘時感隱痛
    ,逢勞遇寒尤甚,已5年許
    ,鋇餐透視診為“胃竇炎”
    。曾屢服大劑辛熱理氣之品,漸致腹脹納呆
    ,大便時溏
    ,周身乏力,舌淡潤
    ,脈沉弦遲
    。方用黃耆桂枝五物湯加炙甘草、干姜
    ,服藥后
    ,胃痛頓解。酌去干姜
    ,加腹皮與茯苓交替使用
    ,予以健脾,因病陳久
    ,宜緩緩圖治
    。繼服20余劑,諸證漸愈

    10.低熱:朱某某

    ,女.35歲,教師
    。低熱2年余
    ,體溫常在37.5℃左右,偶爾達38℃
    。伴有怯風(fēng)怕冷
    ,自汗津津,聲低氣短
    ,納谷不香,大便溏薄
    ,周身乏力等證
    。舌苔薄白,舌質(zhì)淡紅而胖,脈細緩無力
    。證屬氣虛身熱
    。擬取甘溫除熱法,黃耆桂枝五物湯加焦白術(shù)
    、炙甘草
    。服上方12劑后,癥狀基本消失
    。改用補中益氣丸調(diào)服半月以善后
    ,隨訪至今未發(fā)。

    3.7現(xiàn)代適應(yīng)證

    [3]

    適應(yīng)證:用于皮炎

    、末梢神經(jīng)炎
    、中風(fēng)后遺癥等見有肢體麻木疼痛、屬氣虛血滯
    ,微感風(fēng)邪者

    3.7.1末梢神經(jīng)炎 末梢神經(jīng)炎即多發(fā)性神經(jīng)病,是四肢遠端對稱性感覺障礙

    ,下運動神經(jīng)元癱瘓和自主神經(jīng)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
    。該病的常見病因是長期服用呋喃類和異煙肼等藥物,重金屬或化學(xué)品中毒
    ,如砷中毒
    ;糖尿病
    ;尿毒癥
    ;營養(yǎng)性疾病如酒精中毒、慢性胃腸道疾病等
    ;惡性腫瘤壓迫或浸潤
    ;感染、疫苗接種
    、遺傳
    。主要病理改變是軸索變性和階段性脫髓鞘,周圍神經(jīng)遠端明顯

    3.7.2中風(fēng)后遺癥 中風(fēng)后遺癥一般是指腦栓塞及腦出血留下的后遺癥

    ,主要指偏身癱瘓。腦栓塞是各種栓子隨血流進入顱內(nèi)動脈使血管管腔急性閉塞
    ,引起相應(yīng)供血區(qū)腦組織缺血壞死及腦功能障礙
    ,其中心源性栓塞占60%~75%,其他還見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等引起的栓塞
    ,來源不明的腦栓塞約占30%
    。栓塞多見于大腦中動脈
    ,基底動脈相應(yīng)少見。后遺癥多因發(fā)病急性期抗凝治療不及時導(dǎo)致相應(yīng)腦組織壞死
    、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感覺障礙或語言障礙等
    。腦出血是指原發(fā)性腦實質(zhì)出血,常見于高血壓性腦出血
    ,其他病因可見于腦動脈粥樣硬化
    、血液病、腦動脈炎
    、夾層動脈瘤等
    。腦出血后48小時并發(fā)腦水腫,如果出血及腦水腫不及時處理或處理不妥當
    ,相應(yīng)腦組織出現(xiàn)壞死即可留下后遺癥
    ,其臨床表現(xiàn)依出血部位不同而不同,存活者以偏癱或失語多見

    3.7.3皮炎 皮炎病因太多

    ,可以是局部感染,化學(xué)損傷
    、物理損傷或免疫損傷等
    ,局部皮膚可以出現(xiàn)炎癥,局部神經(jīng)可出現(xiàn)麻木
    、疼痛

    3.8黃芪桂枝五物湯的藥理作用

    [4]

    3.8.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君藥黃芪及其所含黃芪多糖、黃芪皂苷甲和其他成分對免疫系統(tǒng)具有廣泛的影響

    ,以免疫增強
    、免疫調(diào)節(jié)為主。分述如下:①黃芪煎劑可促進正常人及腫瘤病人的淋轉(zhuǎn)率
    ,能促進T細胞分化
    、成熟,并且顯著提高其活性
    ,進一步研究證明其有效成分為黃芪多糖
    ,黃芪多糖可抑制抑制性T細胞,而其他T細胞亞群如輔助性T細胞的功能得以增強
    ,并可完全拮抗?jié)娔崴升埢颦h(huán)磷酰胺的抑制作用
    。②黃芪能明顯促進正常機體特異性抗體形成,黃芪煎劑可顯著提高抗原結(jié)合細胞數(shù)
    、抗體細胞數(shù)
    、溶血空斑數(shù)及抗體生成量。黃芪對抗體形成細胞發(fā)揮雙相調(diào)節(jié)效應(yīng)
    ,反應(yīng)低者黃芪能促進之
    ,反應(yīng)強者則抑制之
    。③黃芪有干擾素誘生作用,黃芪煎劑可誘生γ干擾素
    ,上清液還有明顯的抗病毒作用,對多種干擾素誘生劑所致人干擾素的生成黃芪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黃芪這一作用可顯示其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及對NK活性的促進
    ,黃芪與干擾素還有協(xié)同的促進NK活性作用。④黃芪煎劑可顯著增強NK細胞毒活性以及人體外周血淋巴細胞的NK細胞毒活性
    ,但濃度過高則反而呈現(xiàn)抑制效果
    。⑤黃芪可促進巨噬細胞酶蛋白合成系統(tǒng)功能,促進溶酶體生成
    ,其有效成分是黃芪皂苷甲
    ,可使巨噬細胞體積增大,吞噬體
    、溶酶體
    、核糖體、粗面內(nèi)質(zhì)網(wǎng)等大部分細胞器數(shù)量增多而呈激活狀態(tài)
    ;黃芪多糖則可直接 *** 巨噬細胞
    ,使之數(shù)量增加,增強其吞噬活性
    ,并能明顯拮抗環(huán)磷酰胺
    、潑尼松龍或荷瘤所致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吞噬功能的抑制。⑥黃芪多糖及注射液可使脾臟增重
    ,拮抗?jié)娔崴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氫化可的松等所致小鼠脾臟、胸腺
    、淋巴結(jié)萎縮
    ,顯著降低人外周血白細胞糖皮質(zhì)激素受體的含量,黃芪注射液可明顯促進外周中性粒細胞的隨機運動和趨化運動以及吞噬和殺菌功能
    。臣藥白芍所含白芍總苷可顯著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指數(shù)和吞噬百分數(shù)
    ,而且對巨噬細胞發(fā)揮雙相調(diào)節(jié)作用;對T細胞功能呈機能和濃度依賴性雙相調(diào)節(jié)作用
    ,可促進特異性和非特異性調(diào)節(jié)細胞的誘導(dǎo)
    ,對體液免疫的雙相調(diào)節(jié)作用與白芍總苷與T調(diào)節(jié)性細胞的影響有關(guān),即白芍總苷對抗體生成的正
    、負調(diào)節(jié)與其對TH及TS的調(diào)節(jié)有關(guān)
    ,對B細胞的負調(diào)節(jié)作用還與其促進巨噬細胞釋放PGE2有關(guān)。桂枝具有較強的抗過敏作用
    ,能抑制IgE所致肥大細胞脫顆粒
    ,減少組胺等過敏介質(zhì)的生成及釋放
    。生姜具有拮抗5HT作用。大棗有提高單核一巨噬細胞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
    ,促進溶血素及溶血空斑
    ,促進淋巴細胞轉(zhuǎn)化,提高外周血淋巴細胞分解
    ,促進巨噬細胞TNFα
    、IL1、NO的分泌
    。臨床證明
    ,在大部分含有黃芪的復(fù)方制劑中其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大多以黃芪的作用為主。

    3.8.2對細胞代謝和各種調(diào)節(jié)機制的影響 君藥黃芪能增強細胞生命力和抵抗力

    ,除與其富含硒有關(guān)外
    ,還與其能抗自由基損傷及抗脂質(zhì)過氧化作用有關(guān),黃芪及總黃酮
    、黃芪皂苷均能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并顯著清除之
    ,顯著提高SOD活性,降低LPO含量
    。黃芪能對抗多種非特異性損傷
    ,在防治心、腦
    、腎疾病方面有意義
    ,這與其含黃芪苷有關(guān);黃芪能使體外培養(yǎng)的人胎腎細胞生長旺盛的生存時間增長
    ,延長人胎肺二倍體細胞的自然衰老
    ,使其衰老壽命由原來的61代延長至88~98代;心肌細胞經(jīng)黃芪處理可見細胞內(nèi)糖元顆粒增加
    ;人胎腎細胞則可見髓樣膜結(jié)構(gòu)明顯增加
    ,糖元顆粒增加,線粒體呈光滯型
    ,酸性磷酸酶
    、琥珀酸脫氫酶及糖元反應(yīng)明顯增強,因而黃芪有抗衰老作用
    ;黃芪所含黃芪皂苷甲能顯著促進機體的核酸蛋白質(zhì)的生物合成和代謝
    ;黃芪多糖則能增強RNase抑制因子并抑制RNase活力,使RNA分解代謝降低
    ,從而引起RNA積累和合成速率降低
    ;黃芪煎劑可顯著促進3H亮氨酸摻入血清、肝臟蛋白
    ,促進骨髓造血細胞DNA的合成
    ;黃芪注射液可促進3H尿嘧啶核苷摻入體外培養(yǎng)的肝細胞
    ,使肝臟細胞RNA合成增加;黃芪可通過對環(huán)核苷酸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而影響機體的廣泛機能
    ;黃芪還能增強機體非特異性抵抗力
    ;黃芪能顯著增強機體對冷凍、饑餓
    、缺氧
    、減壓缺氧、氰化鉀中毒
    、噪聲 *** 等多種劣性 *** 的耐受能力;黃芪煎劑可使腎上腺重量顯著增加
    ,腎上腺束狀帶細胞脂質(zhì)空泡含量顯著增多
    ,并能明顯抑制衰竭時血漿皮質(zhì)醇含量的降低,表明黃芪可顯著增強機體應(yīng)激的良性反應(yīng)
    ,明顯延緩應(yīng)激衰竭期的出現(xiàn)
    。臣藥白芍能調(diào)節(jié)血清脂質(zhì)、MDA及TC/LDL
    ,高劑量白芍總苷可升高HDL;白芍水提取物具有明顯地耐缺氧作用
    ,可顯著延長減壓缺氧時小鼠的存活時間,降低整體耗氧量
    ,并使體溫降低
    ;白芍所含丹皮總苷和白芍總苷對H2O2所致人RBC的損傷性溶血均有抑制作用,二者對超氧陰離子及羥自由基均有清除作用
    。大棗含大量蛋白質(zhì)
    、糖類、維生素C
    、維生素P
    、多種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能增加體重和增強肌力
    。生姜可顯著降低高膽固醇血癥患者血清及肝臟中膽固醇的含量
    ,加強其從糞便排出,能清除自由基
    ,抗脂質(zhì)氧化反應(yīng)

    3.8.3對心血管系統(tǒng)及血液的影響 黃芪對心肌有正性肌力作用,其強心機制與洋地黃類同

    。實驗證明黃芪強心作用機制可能在于對心肌磷二酯酶活性的抑制
    ,從而升高cAMP量,激活了依賴cAMP的蛋白激酶
    ,使鈣通道蛋白磷酸化
    ,導(dǎo)致鈣內(nèi)流增加
    ;同時細胞內(nèi)cAMP的增高也促進了肌漿網(wǎng)釋放Ca2+,導(dǎo)致心肌細胞興奮-收縮偶聯(lián)過程增強
    ,從而使心肌收縮力增強
    ;黃芪能擴張冠狀動脈,對心肌缺血
    、壞死有保護作用
    ,可改變心律失常的嚴重程度,并能對抗垂體后葉素所致心肌缺血
    ;黃芪還可通過多種途徑增強心肌細胞對損傷性 *** 的耐受能力
    ;黃芪對血壓有雙相調(diào)節(jié)作用,當血壓降至休克水平時黃芪能使之上升而保持穩(wěn)定
    ,對高血壓則通過擴張血管而降低外周阻力
    ,使血壓下降;黃芪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使其黏附率降低
    ,血栓干濕度減輕,從而抑制血栓形成
    ,對于慢性心力衰竭者黃芪可使患者全血比黏度降低
    ,紅細胞電泳時間縮短,血液流變性改善
    ;同時黃芪還有促進血細胞生成的作用
    。臣藥白芍可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營養(yǎng)性血流
    ,拮抗垂體后葉素所致心肌缺血
    ,抑制ADP及花生四烯酸誘導(dǎo)的血小板聚集,減輕血小板濕重
    ,抑制血栓形成
    。桂枝能使血管擴張,改善外周循環(huán)
    ,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
    ,抑制心肌LDH、CPK釋放
    ,提高SOD活性
    ,減少LPO生成,拮抗缺血再灌注所致室顫的發(fā)生
    ,改善心功能
    ;抗凝血酶,抑制血小板聚集。生姜對心臟及血管運動中樞有興奮作用
    ,生姜所含6姜辣醇
    、8姜辣醇、10姜辣醇均為強心藥
    ,能增強心肌收縮力
    ,對血壓產(chǎn)生一過性降低、明顯升高和持續(xù)性下降三相性作用
    。大多數(shù)腦栓塞的形成與心源性因素密切相關(guān)
    ,該方劑的如上作用可有力地預(yù)防腦栓塞。

    3.8.4鎮(zhèn)痛

    、鎮(zhèn)靜和解熱作用及對神經(jīng)
    、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影響 君藥黃芪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
    ,黃芪能增強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
    ,提高其抗應(yīng)激能力。臣藥白芍有明顯的鎮(zhèn)靜
    、鎮(zhèn)痛、抗驚厥作用
    ,白芍能明顯改善大腦腦電活動
    ,降低腦鈣、鈉
    、水含量
    ,能抑制腦啡肽受體及α腎上腺素受體;白芍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具有雙相調(diào)節(jié)作用
    。桂枝所含桂皮醛則有顯著的鎮(zhèn)靜
    、鎮(zhèn)痛、解熱
    、抗驚厥作用
    。生姜能促進腎上

    腺髓質(zhì)釋放兒茶酚胺,并具有顯著的鎮(zhèn)靜

    、鎮(zhèn)痛
    、抗驚厥及解熱作用。大棗則具有鎮(zhèn)靜
    、催眠作用
    。5.抗炎、抗氧化作用

    黃芪所含黃芪皂苷甲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可顯著降低炎性滲出液中PGE2含量
    ,減少滲出液中IL8含量,降低滲出液及中性粒細胞PLA2活性,減少NO及鹽自由基的生成
    ,能抑制組胺
    、5羥色胺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和水腫。芍藥有顯著的抗炎作用
    ,能抑制炎性因子IL1
    、TNF、PGE2的過度分泌
    ;降低MDA
    、NO、TNF水平
    ,增強SOD及GSHPx活力
    ,抑制脂質(zhì)過氧化反應(yīng),其有效成分為芍藥總苷
    ,對實驗性非特異性炎癥及免疫性炎癥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而且對炎癥的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滲出
    、水腫
    、增生等不同環(huán)節(jié)有不同的抑制作用。桂枝對炎癥的多個環(huán)節(jié)也有抑制作用
    ,能抑制組胺生成及釋放
    ,抑制PGE2的生成與釋放,增強SOD活力
    ,清除自由基
    ,降低LPO水平,因而對炎癥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
    、滲出
    、水腫及肉芽腫等不同過程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生姜有抗炎
    、消腫作用
    ,對炎癥早期及晚期反應(yīng)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生姜提取物能清除羥自由基
    ,超氧陰離子自由基
    、抑制H2O2所致溶血,抑制MDA產(chǎn)生
    ,抑制脂質(zhì)過氧化反應(yīng)
    。大棗能清除氧自由基,提高SOD
    、CAT活力
    ,降低腦、肝、血漿中的LPO含量
    ,具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

    3.8.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黃芪煎劑對Sindbis病毒、新城疫病毒

    、濾泡性口腔炎病毒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體外試驗對志賀痢疾桿菌、炭疽桿菌
    、α溶血性鏈球菌
    、β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
    、肺炎雙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桿菌均有抗菌作用
    。白芍具有廣譜抗菌作用
    ,白芍水煎劑對多種致病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除上述部分細菌外
    ,對傷寒及副傷寒桿菌
    、變形桿菌、百日咳桿菌
    、霍亂弧菌
    、草綠色鏈球菌、痢疾桿菌
    、銅綠假單胞桿菌及大腸桿菌,特別是對多種真菌有抑制作用
    ,并且有直接抗病毒作用
    。桂枝除對上述部分細菌有抑制作用外,還對傷寒桿菌
    、炭疽桿菌
    、結(jié)核桿菌及常見的皮膚真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流感病毒
    、孤兒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生姜對傷寒桿菌、金黃色及白色葡萄球菌
    、沙門菌
    、鏈球菌、痢疾桿菌
    、銅綠假單胞桿菌
    、霍亂弧菌、堇色毛癬菌、 *** 滴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殺作用
    ;生姜提取物對常見的皮膚真菌如紅色毛癬菌
    、絮狀表皮癬菌等均有明顯的抑殺作用,這對皮膚感染所致皮炎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還能拮抗HbsAg

    3.8.6對消化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 君藥黃芪所含黃芪苷及黃芪多糖具有顯著的保肝作用,黃芪苷ASI

    、SK對CCL4及D半乳糖胺
    、醋胺酚等所致肝損傷可明顯降低SGPT,并使肝細胞重度顆粒變性及空泡變性發(fā)生頻率降低
    ;其保肝作用與黃芪苷抗生物氧化
    、代謝調(diào)節(jié)、穩(wěn)定細胞膜有關(guān)
    ;黃芪多糖對內(nèi)毒素所致肝細胞線粒體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其機制與黃芪多糖能促進ATP的恢復(fù)及抗生物氧化有關(guān)。臣藥白芍對多種實驗性肝損傷均有保護作用
    ,能使SGPT降低
    ,細胞病變及壞死恢復(fù);芍藥所含芍藥苷
    、牡丹酚均有明顯抗?jié)冏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能抑制胃酸分泌;芍藥及芍藥苷均能直接作用于腸管而發(fā)揮顯著的解痙效果
    。桂枝所含桂皮醛能促進胃腸蠕動
    ,使腸中腐敗之氣體得以排除,而不致引起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桂皮酸則有利膽、促進膽汁分泌的作用
    。生姜能促進消化液分泌
    ,增進食欲,有鎮(zhèn)吐作用
    ,生姜煎劑能促進胃黏膜合成具有黏膜保護作用的內(nèi)源性PG而具有抗?jié)冏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生姜能弱化胃蛋白酶作用,對胰酶有抑制作用
    ,明顯降低其對淀粉及脂肪的消化功能
    ;6姜辣酚、6姜辣烯酮對腸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大棗含豐富的蛋白質(zhì)
    、氨基酸
    、糖類、維生素C
    、維生素P等
    ,因而具有保護肝臟的作用。該方劑5味藥均對消化系統(tǒng)功能有積極影響

    3.9各家論述

    《金鑒》:以黃耆固衛(wèi)
    ;芍藥養(yǎng)陰;桂枝調(diào)和營衛(wèi)
    ,托實表里
    ,驅(qū)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
    ;大棗益脾
    ,為至當不易之治也。

    3.10附注

    黃耆湯(《圣濟總錄》卷十九)
    、黃耆五物湯(《三因》卷三)
    、桂枝五物湯(《赤水玄珠》卷十二)、五物湯(《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二)

    3.11歌訣

    桂枝湯中去甘草
    ,加入黃芪名五物;益氣溫經(jīng)和營衛(wèi)
    ,善治血痹肌麻木
    。[1]

    3.12摘錄

    小建中湯
    、當歸四逆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均由桂枝湯加減而成,臨床應(yīng)用有何區(qū)別

    小建中湯是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而成

    ,主治中焦虛寒
    ,肝脾不和證
    ,臨床應(yīng)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
    ,舌淡
    ,脈細弦為辨證要點;當歸四逆湯是桂枝湯去生姜
    ,倍大棗
    ,加當歸
    、通草、細辛組成
    ,主治血虛寒厥證
    ,臨床應(yīng)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
    ,脈細欲絕為辨證要點
    ;黃芪桂枝五物湯是桂枝湯去甘草,加黃芪而成
    ,主治素體虛弱
    ,微受風(fēng)邪,邪滯血脈
    ,凝澀不通而致肌膚麻木不仁之血痹
    ,臨床應(yīng)用以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為辨證要點

    米醋的治病療方有哪些

    我們大部分朋友們都只是知道米醋是一種美味的調(diào)味品了

    ,在生活中經(jīng)常能夠吃到,其實米醋更是一種重要的保健品哦
    ,米醋的藥用價值也是非常高的
    ,經(jīng)常食用一些米醋是可以幫助我們起到非常不錯的保健和養(yǎng)生的功效的哦,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米醋的治病療方有哪些吧


    1
    、治產(chǎn)后血暈:用鐵器燒紅,更迭淬醋中
    ,然后讓患者朋友們喝上兩口
    ,然后多聞一會兒,這樣對于治療這種癥狀是非常的有效的哦


    2
    、治一切積聚,不拘遠年近日皆治之:京三棱四兩(醋煮
    ,切片
    ,曬干),川芎二兩(醋煮微軟
    ,切片)
    ,大黃半兩(醋濕紙裹,火煨過)
    。上三味
    ,同為末,水煮和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病甚者一月效
    ,輕者半月效。(《普濟方》醋煮三棱丸)

    3
    、治瘕癥:鱉甲
    、訶子皮、干姜各等分
    。為末
    ,醋糊丸,梧子大
    ,每三十丸
    ,空心白湯下。(《醫(yī)學(xué)入門》醋鱉丸)

    4
    、治過食魚腥
    、生冷水菜果實成積者:我們可以將生姜搗爛,然后用米醋沖服
    ,對于治療飲食過敏的癥狀是非常的有效的哦


    5、治黃汗病
    ,身體腫
    ,發(fā)熱,汗出而渴
    ,狀如風(fēng)水
    ,汗沾衣
    ,色正黃如檗汁
    ,脈自沉
    。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黃芪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上三味
    ,以苦酒一升
    ,水七升,相和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當心煩
    ,服至六
    、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
    ,以苦酒阻故也
    。(《金匱要略》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

    6、治鼻血出不止:酢和胡粉半棗許服
    。(《千金方》)

    7
    、治疝氣沖痛:育皮、小茴香各五錢
    ,以米醋一碗煮干
    ,加水二碗,煎八分
    ,溫和服
    。(《林氏家抄方》)

    8、治諸腫毒:醋調(diào)大黃末涂
    。(《隨息居飲食譜》)

    9
    、治鎖喉風(fēng),脹悶不通:土牛膝搗汁半碗
    ,加入真米醋半碗
    ,用鵝毛翎尖挑少許入喉中,隨吐涎痰
    ,連挑十余次
    ,吐痰碗許即通。(《本草匯言》)

    10
    、治牙齒疼痛:米醋煮枸杞白皮一升
    ,取半升,含漱
    。(《肘后方》)

    通過我們上面的這些介紹
    ,相信大家對于米醋的治病療方也是有了非常詳細的了解了,我們可以知道了
    ,米醋對于治療不同的疾病
    ,服用米醋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哦,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些療方記住哦
    ,如果身體有了不舒服的癥狀
    ,不要隨意的食用米醋哦。

    黃芪都有什么功效呢
    ?在普通的藥店可以買到嗎
    ?謝謝大家來幫忙

    要到中藥站去買。

    黃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黃芪是名貴中藥材

    ,根據(jù)藥典記載有補氣固表
    、利尿之功效,民間還有冬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xí)慣
    。因此黃芪年消耗量十分龐大
    。而藥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
    ,整個植株不再存活
    。黃芪的野生資源在大量采挖的情況下日漸稀少。為此確定該植物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為多年生草本
    ,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徑1-2厘米
    ,長可達1米以上
    ,直插入土壤深處。地上莖直立
    ,具棱
    ;被長毛。葉互生
    ,奇數(shù)羽復(fù)葉
    ,具小葉21-31片。小葉橢圓形
    ,長7-30毫米
    ,寬4-12毫米,先端圓或微凹
    ,基部圓形
    。托葉披針形,長6毫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偁罨ㄐ蛏o上部葉腋,每花序10-20朵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ǖS色,蝶形花冠
    ,旗瓣倒卵形
    ,頂端微凹,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子房有柄
    ,花后莢果膨脹
    ,長圓形,長2-3厘米
    ,頂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
    ,內(nèi)有種子3-8粒


    黃芪產(chǎn)于我國華北、東北
    、內(nèi)蒙古和西北
    ,主產(chǎn)于山西、黑龍江
    、遼寧
    、河北等省,前蘇聯(lián)
    、朝鮮和蒙古也有分布
    。為了保護好野生資源應(yīng)適當限制采刨,采刨季節(jié)應(yīng)在種子成熟落地之后
    ,嚴禁采挖幼株
    。為了擴大資源應(yīng)大力發(fā)展種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狀態(tài)
    ,直到采收


    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
    。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
    ,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
    。什么是“益氣”呢
    ?凡是中醫(y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
    、“中氣下陷”的情況
    ,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zhì)虛弱
    ,容易疲勞
    ,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xiàn)
    。貧血
    ,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
    。有上述癥狀的人
    ,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
    ,中醫(y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
    。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jīng)常性的感冒
    。中醫(yī)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風(fēng)散”
    ,有三味藥
    ,主藥就是黃芪,是可以用來治療經(jīng)常性感冒的


    因為身體虛弱
    ,或者年紀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腫
    。如果屬于“氣虛”
    ,也可以常服黃芪。有慢性腎病的人
    ,也可能常有浮腫
    ,中醫(yī)治療時,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藥


    所謂“托毒生肌”
    ,意為手術(shù)后傷口容易恢復(fù),或使久不愈合的膿腫化膿生肌


    服用黃芪
    ,應(yīng)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針對個人體質(zhì)不同適量服用
    ,黃芪的吃法很多
    ,現(xiàn)介紹幾種: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
    ,水煎后服用
    。或水煎好后代茶飲用
    。用黃芪30克
    ,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
    ,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
    、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后
    ,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
    ,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
    ,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
    、燒雞
    、燒鴨時,放一些黃芪
    ,增加滋補作用
    ,效果也不錯


    ~~~~~~~~~~~~~~~~~~~~~~~~~~~~~~~~~

    拉丁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中文名 黃芪

    拉丁科名Leguminosae

    中文科名豆科

    保護級別3

    分布
    黑龍江
    、吉林、遼寧
    、內(nèi)蒙古
    、河北、山東
    、山西
    、陜西、甘肅
    、寧夏
    、青海、新疆

    現(xiàn)狀
    漸危種
    。又名膜莢黃芪
    ,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地區(qū),是一種較名貴的中藥材
    ,以根入藥
    。由于長期大量采挖,近年來野生黃芪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
    ,若不加強保護和人工繁殖
    ,有趨于絕滅的危險。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
    ,高50一150厘米
    ;主根粗而長,直徑1一3厘米
    ;莖直立
    ,有細棱,被白色長柔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
    ,葉軸有長柔毛
    ;小葉(13一)21一27(一31),橢圓形至長圓狀卵形
    ,長7一30毫米
    ,寬4一12毫米,先端圓鈍或微凹
    ,有時具小刺尖
    ,基部圓形,下面有伏生白色柔毛
    ;托葉狹披針形
    ,長約6毫米,有白色長柔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偁罨ㄐ蛏谏喜咳~腋,具花(5一)10一20
    ,花梗在果期顯著伸長
    ;花黃色或淡黃色,長(12一)15一18毫米
    ,有線形苞片
    ;花萼鐘狀,長5一7毫米
    ,有白色長柔毛
    ,萼齒短,長為萼筒的1/5或1/4
    ,三角狀
    ;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
    ,基部幾無爪
    ;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較旗瓣稍短
    ,均有長爪
    ;子房有柄,被柔毛
    。莢果膨脹
    ,卵狀長圓形,長2一3(一3.5)厘米
    ,頂端具短喙
    ,基部有長柄
    ,果皮膜質(zhì),被黑色短柔毛
    ,有時被白色毛或二者混生
    ,具3一8種子。

    特性
    黃芪分布于我國溫帶和暖溫帶地區(qū)
    ,為深根性植物
    。喜涼爽氣候,有較強的抗旱
    、耐寒能力
    ,不耐熱,不耐澇
    。氣溫過高常抑制植株生長
    ,土壤濕度過大,常引起根部腐爛
    。宜在土層深厚
    、肥沃、疏松
    、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土壤生長
    ,在粘土上則根多
    ,生長緩慢
    。多生于林緣、灌叢
    、林間草地
    、疏林下及草甸等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冢?)7--8月
    ,果期(7)8--9月。

    保護價值
    黃芪根入藥
    ,常作滋補中藥
    ,又可作獸藥,銷售量大
    。根莖之10倍水浸液
    ,對馬鈴薯晚疫有抑制效率。黃芪還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保護措施
    黃芪生長地一般不屬于自然保護區(qū)
    ,為不使其滅絕,建議藥材收購部門應(yīng)根據(jù)各地不同具體情況確定收購量
    ,并向群眾大力宣傳
    ,在采挖時注意保護幼苗
    ,對成長的植株應(yīng)適當保留,以利繁殖和永續(xù)利用
    。還應(yīng)進一步擴大栽培面積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在北方于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播種
    ,因種子多具不透水性的硬種皮
    ,播種前應(yīng)加以適當?shù)臋C械損傷,播種后注意保持土壤濕度
    ,氣溫在18--20℃時約9天即可發(fā)芽
    。降雨過多時應(yīng)及時排水。
    1 藥證

    黃芪用于多汗而浮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督饏T要略》中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的黃芪量最大,用5兩
    ,主治“身體腫
    ,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fēng)水
    ,汗沾衣
    ,色正黃如柏汁”。風(fēng)水
    ,是全身性浮腫
    ;汗出可沾衣,說明出汗的量比較多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督饏T要略》中配伍最簡單的黃芪方為防己黃芪湯,藥味共6味
    ,主治“風(fēng)濕脈浮
    ,身重汗出惡風(fēng)”,《外臺秘要》則主治風(fēng)水
    ,“其人或頭汗出
    ,……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
    ,可見也有出汗與浮腫
    。簡單地說,黃芪主治汗出而腫


    所謂汗出
    ,以自汗為多見,即在未服用發(fā)汗藥
    ,也未劇烈運動
    ,氣溫室溫均屬正常的情況下
    ,出汗量較多,并可伴有氣短乏力
    、惡風(fēng)
    、頭暈、容易感冒等癥狀
    ,這個癥狀群
    ,中醫(yī)概括為“氣虛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較嚴重
    ,常常衣被盡濕
    ,有的可以見到汗?jié)n發(fā)黃,出汗以上半身為顯著
    。臨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為主訴
    ,但通過問診,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時汗出比較多
    ,稍有體力活動
    ,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膚比較濕潤


    民間治療自汗
    ,常用黃芪紅棗湯:黃芪15-30g、紅棗15枚
    ,煎湯
    ,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藥黃芪口服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夺t(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記載張錫純治療滄州一女
    ,年二十余
    ,胸脅滿悶,心悸
    ,動則自汗
    ,其家適有預(yù)購黃芪一包,遂煎服
    ,服后果愈
    。產(chǎn)后多汗,有報道用黃芪30g
    、益母草30g
    ,煎湯,日服2次
    。本人經(jīng)驗
    ,對于自汗而惡風(fēng)者
    ,可用桂枝湯加黃芪:黃芪20g、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3g、生姜10g
    、紅棗10粒
    ,水煎服。

    所謂腫
    ,主要為全身性的浮腫
    ,但以下肢為明顯。由于體位的變化
    ,早晨面部有浮腫
    ,而下午則下肢浮腫。有些人雖無明顯的浮腫
    ,但肌肉松軟
    ,體型肥胖,猶如浮腫貌
    。由于浮腫
    ,患者常常自覺身體沉重,活動不靈活
    ,關(guān)節(jié)重痛
    。清代陸定圃《冷廬醫(yī)話》中記載:王某患腫脹病,自頂至踵
    ,大便常閉
    ,氣喘聲嘶,二便不通
    ,生命垂危
    ,求醫(yī)于海寧許珊林。許氏用生黃芪120g
    、糯米30g
    ,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頻頻送服
    。藥后喘平便通
    ,繼而全身腫消而愈。近代名醫(yī)范文虎先生治療一例產(chǎn)后浮腫
    ,腹大如鼓
    ,后漸及全身,按之軟
    ,皮膚不起亮光
    。病人氣喘脈軟
    ,十分危急。范文虎遵照以上方法
    ,用生黃芪30g煎汁
    ,煮糯米半杯,成粥
    ,淡食
    ,5日其腫即消。據(jù)傳說1920年冬
    ,胡適患糖尿病
    、慢性腎炎合并心臟病,全身水腫
    ,協(xié)和醫(yī)院不治
    ,后請中醫(yī)陸仲安,以大劑量黃芪(10兩
    ,相全于300g左右)配黨參等而愈
    。這提示黃芪能退腫。

    2 應(yīng)用
    *用于氣虛衰弱
    ,倦怠乏力
    ,或中氣下陷、脫肛
    、子宮脫垂
    。補氣健脾,常與黨參
    、白術(shù)等配伍
    ;用于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
    、升麻
    、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用于表虛不固的自汗
    。表虛自汗,常與麻黃根
    、浮小麥、牡蠣等配伍
    ;如表虛易感風(fēng)寒者
    ,可與防風(fēng)、白術(shù)同用

    *用于氣血不足
    、瘡瘍內(nèi)陷
    、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如用于瘡瘍內(nèi)陷
    、或久潰不斂
    ,可與黨參、肉桂
    、當歸等配伍
    ;用于膿成不潰,可與當歸
    、金銀花
    、白芷、穿山甲
    、皂角刺等同用

    *用于水腫、腳氣
    、面目浮腫
    。配白術(shù)、茯苓等


    (l)慢性腎病
    現(xiàn)代名醫(yī)岳美中先生
    ,在《冷廬醫(yī)話》黃芪粥治療浮腫經(jīng)驗的啟發(fā)下,創(chuàng)制黃芪粥治療小兒慢性腎炎
    ,收到良好效果
    。其處方為:生黃芪30g、生苡仁30g
    、赤小豆15g
    、雞內(nèi)金末9g、金橘餅2枚
    、糯米30g
    。先以水600ml,煮黃芪20分鐘
    ,撈去藥渣
    ,次入苡仁、赤小豆
    ,煮30分鐘
    ,再次入雞內(nèi)金、糯米
    ,煮熟成粥
    。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餅1枚
    。此方對慢性腎炎
    、腎孟腎炎殘余的浮腫,療效較高
    ,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
    。其實,單用黃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
    。其做法是:黃芪30-120g
    ,糯米30-50g,先煎黃芪
    ,取汁
    ,后入糯米,熬粥
    ,每日食用
    。黃芪粥是中國傳統(tǒng)的藥粥,在宋代已經(jīng)風(fēng)行
    ,蘇軾有詩“黃芪煮粥薦春盤”
    ,可見蘇軾是食用過黃芪粥的。
    民間還有用黃芪蒸鴨子治療腎病的
    。做法是:活鴨1只(約1kg)
    ,黃芪60g,先將鴨子宰殺洗凈
    ,放沸水中氽透撈出
    ,肚中放入黃芪、生姜
    、蔥白
    ,放入少量胡椒粉,并在腹中放少星水和酒
    ,用棉線縫好
    ,裝盆內(nèi)蒸2小時。去黃芪
    ,吃肉喝湯
    。一只鴨可分3天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勺鳛槁阅I病的食療方(《大眾醫(yī)學(xué)》1999年第4期)

    臨床本人治療慢性腎病,常使用玉屏風(fēng)散配合真武湯治療
    ,堅持服用
    ,有改善腎功能的效果

    (2)心腦血管疾病
    ①高血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罕救酥委熇夏耆烁哐獕喊橛邢轮∧[者
    ,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有較好的消除水腫以及降壓作用
    。防己黃芪湯是《金匱要略》方
    ,本人經(jīng)驗用量為:黃芪30g、白術(shù)12g
    、防己12g
    、甘草3g、生姜3片
    、紅棗10粒
    ,常去甘草,加葛根30g
    ,如果伴有血脂高者
    ,加澤瀉20g,胸痛頭暈者
    ,加川芎10g
    、丹參 12g。
    ②缺血性心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狐S芪每日50g
    ,水煎分3次服。治療92例缺血性心臟病
    ,并分別與心痛定和丹參片作對照
    ,結(jié)果表明,黃芪組有較好的療效
    。不僅心絞痛等癥狀明顯緩解
    ,而且能改善心電圖、心阻抗圖等臨床多種客觀指標

    ③腦血管意外:近代寧波名醫(yī)范文虎擅長應(yīng)用此方治療中風(fēng)偏癱
    ,黃芪常用60-120g。他說:“中風(fēng)一癥.有屬火
    、屬風(fēng)
    、屬痰諸說,依法治之常不效
    。此乃氣虛之極
    ,脈絡(luò)瘀滯為多,獨王清任補陽還五湯可信
    。黃芪可增至四兩
    ,連服數(shù)十劑無妨”
    。補陽還五湯為清代名醫(yī)王清任的經(jīng)驗方,其組成為:黃芪60g
    、當歸10g
    、川芎10g、赤芍藥15g
    、桃仁10g
    、紅花6g、地龍10g
    。主治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語言蹇澀
    ,口角流涎
    ,大便干燥,小便頻數(shù)
    ,遺尿不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代用于治療腦梗塞、腦血栓
    、糖尿病等
    ,均有較好療效。
    (3)糖尿病
    對糖尿病伴有浮腫
    、面色黃者
    ,本人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潰瘍或深部血栓者
    ,則用生黃芪60g
    ,配合葛根30g,懷牛膝30g
    、石斛30g
    、赤芍30g、丹參20g等

    (4)腫瘤化療放療以及手術(shù)后
    患者出現(xiàn)貧血
    、浮腫,食欲不振
    、容易出汗及感冒等
    ,常是應(yīng)用黃芪的指征。臨床常用黃芪建中湯
    、十全大補湯等
    。本人曾治療1例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癥狀為多汗
    、惡風(fēng)
    ,發(fā)高熱
    ,用黃芪60g、肉桂10g
    ,配合真武湯
    ,服藥1周后,出汗惡風(fēng)顯著減少
    ,治療1年
    ,病情穩(wěn)定
    ,幾乎未出現(xiàn)發(fā)熱
    。十全大補湯是常用的腫瘤后的體力增強劑,日本應(yīng)用比較普遍
    。其組成為:黃芪15g
    、肉桂3g、人參5g
    、白術(shù)10g
    、茯苓12g、甘草3g
    、當歸6g
    、川芎6g、熟地12g
    、白芍10g
    ,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
    。中國傳統(tǒng)有丸劑和膏劑
    ,日本有顆粒劑,主要是便于久服

    (5)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風(fēng)散:黃芪15g
    、白術(shù)12g、防風(fēng)10g
    。主治氣虛自汗
    ,容易感冒者。過敏性鼻炎
    、花粉癥
    、哮喘、老人感冒等經(jīng)常用
    。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
    、紅棗10粒。
    (6)骨質(zhì)疏松
    骨質(zhì)疏松
    、腰椎病
    、頸椎病
    、貧血等,可見關(guān)節(jié)疼痛
    、麻木自汗等癥者
    ,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成:黃芪30g
    、桂枝10g
    、白芍藥15g、生姜3片
    、紅棗12枚
    。此方不可用甘草。當年范文虎治療醫(yī)家沈某之媳病肢體酸麻
    ,曾服桂枝湯加味治療未效
    ,范氏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原方,2劑即效
    。桂枝湯與黃芪桂枝五物湯僅甘草
    、黃芪之差異,一味藥的區(qū)別
    ,效果竟然大不一樣(見《魏長春臨證經(jīng)驗集》)

    (7)經(jīng)久不愈的潰瘍
    黃芪是傳統(tǒng)瘡藥,有生肌的作用
    ,尤其適用于“久敗瘡”
    ,即潰瘍久不愈合的化膿性感染。其表現(xiàn)為膿水清稀
    ,創(chuàng)面平塌
    、全身狀況差。現(xiàn)代中醫(yī)外科名醫(yī)趙炳南先生有黃芪膏一方
    ,用黃芪濃煎成膏
    ,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勻后備用


    上消化道潰瘍
    ,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可用黃芪建中湯
    。組成:黃芪15g
    、桂枝10g、白芍15g
    、甘草6g
    、生姜3片,紅棗12枚
    ,麥芽糖適量沖服
    。多適用于病情呈慢性化
    ,有輕度貧血,自汗盜汗
    ,喜歡吃甜食
    ,舌質(zhì)暗淡者。如體型消瘦者
    ,黃芪不宜大量使用
    ,否則會導(dǎo)致腹脹和食欲減退。

    3 參考

    (l)使用黃芪應(yīng)當注意患者的體型:黃芪體質(zhì)--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
    ,或黃暗
    ,都缺乏光澤。浮腫貌
    ,目無光彩
    。肌肉松軟,腹壁軟弱無力
    ,猶如棉花枕頭,按之無抵抗感以及痛脹感
    。筆者稱之為“黃芪腹”
    。平時易于出汗,畏風(fēng)
    ,遇風(fēng)冷易于過敏
    ,或鼻塞,或咳喘
    ,或感冒
    。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
    。易于浮腫
    ,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
    。舌質(zhì)淡胖
    ,舌苔潤。

    (2)中老年人應(yīng)用黃芪的機會較多:缺乏運動
    ,營養(yǎng)不良疾病
    、衰老,均可導(dǎo)致肌肉松軟
    ,腹部尤為明顯
    ,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并可伴有水腫等
    。這種人即《金匱要略》所謂的“骨弱肌膚盛”的“尊容人”
    。中老年中這種體型尤為多見
    。因此黃芪應(yīng)用于中老年較多。

    (3)黃芪須多服久服方能見效:《傷寒》不用黃芪
    ,《金匱》罕見四逆
    ,可見黃芪是內(nèi)傷雜病的用藥。岳美中先生經(jīng)驗
    ,“黃芪之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患之癱瘓麻木消削肌肉等確有效
    ,且大癥必須從數(shù)錢至數(shù)兩,為一日量
    ,持久服之
    ,其效乃效”。黃芪以10-30g為常用范圍
    ,大劑量可達120g甚至更多
    。本人曾見家鄉(xiāng)皮膚科老中醫(yī)孫老先生黃芪用至500g。但用量過大可以導(dǎo)致胸悶腹脹
    ,食欲減退
    ,并可出現(xiàn)頭昏潮熱等。尤其是肌肉堅緊
    ,大便秘結(jié)者少用或慎用
    。多汗而發(fā)熱、咽喉紅痛者
    ,不宜使用


    (4)張仲景用黃芪有一個劑量段:黃芪大量治療水氣、黃汗
    、浮腫(5兩)
    ,中量治療風(fēng)痹、身體不仁(3兩)
    ,小量治療虛勞不足(1兩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代應(yīng)用可以根據(jù)張仲景的用藥經(jīng)驗適當變化。如用于治療浮腫
    ,量可達60-100g
    ,治療半身不遂,骨質(zhì)增生疼痛等
    ,可用30-60g
    ;用于上消化道潰瘍,可用15-30g


    (5)黃芪證的脈象沒有特異性
    。防己黃芪湯用于脈浮,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則主治脈沉,所以
    ,使用黃芪不論脈浮脈沉
    ,關(guān)鍵是看體型和肌肉是否松軟。

    4
    、驗方

    (1)腦梗塞

    生黃芪60克
    ,天麻、川芎
    、桃仁
    、牛膝、莪術(shù)各10克
    ,生當歸
    、生丹參各20克,鉤藤 15克
    。隨證加減:陽閉者加安宮牛黃丸
    ;陰閉者加蘇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
    、膽南星
    、石菖蒲、茯苓
    、竹茹等
    ;脫證者加人參、附子等
    ;肝腎虧虛者加左歸丸。1日1劑
    ,水煎2次混合
    ,早晚分服,治療63例
    ,治愈(語言表達能力正常
    ,四肢活動自如者)17例;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
    ,總有效率 88.8%


    (2)腦動脈硬化癥

    生黃芪 25克,茯苓
    、海藻
    、法夏各10克,首烏
    、麥冬各15克
    ,水蛭6克,炒杏仁3克
    。加減:腎陽虛者加淫羊藿
    、鹿角霜
    、巴戟天等;腎陰虛者加女貞子
    、熟地
    、旱蓮草、山萸肉
    、枸杞子
    ;失眠多者加棗仁、夜交藤
    、生牡蠣等
    ;痰濁者加膽南星、陳皮等
    。1日1劑
    ,水煎3次,早
    、中
    、晚分服,治療48例
    ,治愈17例
    ,有效30例,無效1例


    (3)急性腎小球腎炎

    北芪 30克
    ,沸水沖泡當茶飲,1日1劑
    ,20天為1個療程
    ,治療27例,治愈19例
    ,有效6例


    (4)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

    黃芪50克,沸水沖泡30分鐘當茶飲
    ,1日l劑
    ,30日為1個療程,治療13例
    ,其中2例治愈
    ,9例有效。

    (5)重癥肌無力

    黃芪25克
    ,仙茅12克
    ,山茱萸、枸杞、熟地
    、附子
    、鹿角膠各10克,黨參30克
    ,大棗20枚
    。加減:復(fù)視、眩暈
    、耳鳴者加桑椹子
    、菊花,加重熟地
    、枸杞
    ;痰多,胸悶不適
    ,呼吸困難加蘇梗
    、陳皮、法夏
    、瓜蔞等
    ;頭痛、眼脹
    、舌質(zhì)紫暗或瘀點加地龍
    、赤芍、丹參
    、桃仁
    、紅花、牛膝等
    ;腹脹
    、納差加雞內(nèi)金、萊菔子
    、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
    、益智仁
    、桑螵蛸等。1日1劑
    ,水煎3次混合
    ,早中晚分服。

    (6)心律失常

    黃芪50克
    ,黨參
    、丹參各30克,麥冬、當歸
    、附子各10克
    ,五味子、紅花
    、生姜各 5克
    ,大棗20枚。加減:孕期早搏者加茶樹根
    、膽南星
    ;胸悶甚者加甘松、瓜蔞皮
    ;心悸明顯者加龍齒
    、柏子仁、沉香
    、珍珠粉
    ;納呆便溏者加木香、蒼術(shù)
    、焦山楂等
    ;肢腫脹者加大腹皮、萬年青根等
    。1日1劑
    ,治療56例,治愈34例
    ,有效17例
    ,無效5例,總有效率 91%


    (7)銀屑病

    黃芪30克
    ,當歸、生地
    、白蒺藜各30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
    ,有人治療94例
    ,治愈63例,有效21例
    ,總有效率89.36%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51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
    ,由烏梅、細辛
    、干姜
    、人參、當歸
    、附子
    、蜀椒、桂枝
    、黃連
    、黃柏10味藥物組成,具有清熱祛寒
    、益氣補血
    、安蛔止痛之功。主治蛔厥
    ,兼治久利
    ,后世奉為治蛔之祖方。清·柯韻伯提出烏梅丸可用于寒熱錯雜病證
    2023-06-24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
    ,男
    ,35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颊咴V早泄4?5年,乏力
    ,小腿肚子軟
    ,頭暈,腰痛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
    ,炙)
    、生姜9g(3兩,切)
    、人參6g(2兩)
    、生地黃30g(1斤)、桂枝9g(3兩
    ,去皮)
    、阿膠6g(2兩)、麥門冬9g(3兩
    ,去心)
    、麻仁15g(5兩)、大棗30枚(30枚
    ,擘)
    。【炙甘草湯用法】酒水
    2023-06-25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
    ,半夏18克
    ,芍藥15克,炙甘草6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居梅ā恳运笕“氡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以蜜半杯合藥汁煎取4/5,頓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