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湯的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四逆湯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22:47:39
【方劑組成】炙甘草9克
,干姜8克
,附子(生用)6克
。
【用法】水煎溫服。強人可酌增姜附量
。
案.png)
【方解】此即甘草干姜與干姜附子湯的合方
,故治二方的合并證
。
【仲景原文解析】
《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 ,自汗出,小便數(shù)
,心煩
,微惡寒,腳攣急
,反與桂枝欲攻其表
,此誤也。得之便厥
、咽中干
、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
,以復(fù)其陽。若厥愈足溫者
,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
,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
,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
;若重發(fā)汗
、復(fù)加燒針者
,四逆湯主之。
解析:見甘草干姜湯方證
。
《傷寒論》第92條: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
,若不差
,身體疼痛,當救其里
,四逆湯方
。
解析:病發(fā)熱,頭痛
,脈反沉,為少陰病麻黃附子細辛湯證
。若不差
,即指服過麻黃附子細辛湯后
,若脈沉不解而身疼痛者,此是虛寒在里
、血氣外郁的證候,故宜四逆湯以救其里
。
按:本條所述的身體疼痛
,純由于里氣不振、血氣外郁所致
,已無關(guān)于表證,故謂當救其里
,宜四逆湯。
《傷寒論》第225條: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 ,四逆湯主之
。
解析:脈浮而遲,為表熱里寒之應(yīng)
,今下利清谷
,為寒極于里虛熱外浮可知
,故宜四逆湯主之
。
《傷寒論》第323條:少陰病,脈沉者 ,急溫之
,宜四逆湯
。
解析:脈沉為里虛寒
,少陰病見此脈,雖有表證亦宜四逆湯急溫其里
,緩則吐利厥逆等險惡證候隨之而來
。
《傷寒論》第324條: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
,心中溫溫欲吐,復(fù)不能吐
,始得之
,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
,不可下也
,當吐之
;若膈上有寒飲
,干嘔者,不可吐也
,當溫之,宜四逆湯
。
解析:見瓜蒂散方。
《傷寒論》第353條:大汗出,熱不去,內(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解析:大汗出
,為精氣亡于外。熱不去
,為邪反留于內(nèi)
。腹內(nèi)拘急,津液虛損并兼有寒
,四肢疼痛
,外邪亦兼血郁
,中氣沉衰
。因又下利,陽去入陰
,故厥逆而惡寒
,則宜四逆湯主之。
按:大汗出而熱不去
,已是精卻邪勝之象,又復(fù)下利以至厥逆
,胃氣已極沉衰
。此時雖有表候亦急宜救里,若誤與桂枝湯以攻表,則禍變立至
。
《傷寒論》第354條: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解析:大汗、大下利均足以亡津液
、亡血液
,若至血氣不充于四末而厥冷者,已虛極陷于陰證
,宜以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第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解析:見桂枝湯方
。
《傷寒論》第377條: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解析:胃虛有寒則嘔而脈弱
,上虛不能以制下
,故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而見厥
。更屬陰寒內(nèi)盛
,虛陽外浮的惡候,故為難治
,亦只宜四逆湯主之。
按:本條所述
,乍看似無關(guān)于生死大證
,實際不然
,其關(guān)鍵就在身有微熱見厥的“見”字上面,里陰證以至于厥
,反有微熱見于外,多屬殘陽欲息的兇候
。以是可知
,嘔和小便利,亦非一般痰飲水氣為患
,大有上越下泄的虛脫情況
。此時惟有以本方溫中救里的一策,振起一分胃氣
,即有一分生機,舍此更無別法
。
《傷寒論》第388條: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解析:既吐且利
,又復(fù)汗出
,津液亡失至速,組織枯燥
,故四肢拘急
,虛極轉(zhuǎn)陰,故四肢厥冷
,雖發(fā)熱惡寒則宜舍表而救里,宜四逆湯主之
。
《傷寒論》第389條:既吐且利,小便復(fù)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
,內(nèi)寒外熱
,脈微欲絕者
,四逆湯主之
。
解析:既吐且利,小便復(fù)利,而大汗出
,則津液亡失于上下內(nèi)外
。下利清谷則寒已甚于里
,寒甚于內(nèi)者
,熱常浮于外,故內(nèi)寒外熱
。胃陽不振
、津液虛竭,故脈微而欲絕
,此種情況只有急于溫中以滋液,以四逆湯主之
。
按:以上二條
,均述霍亂的虛脫重證,皆屬津液外脫
、虛寒內(nèi)甚的危篤證候
,乘其生機未至斷滅,急以本方溫中救里
,胃氣一振,則谷氣布
,津液復(fù)
,還可望其得生。
【臨證思考】本方常用于霍亂
、吐瀉等急性傳染病
、瘟疫出現(xiàn)的津液虛里寒甚證,也用于一般急性病因津液大傷出現(xiàn)里虛寒甚四肢厥逆
,而呈現(xiàn)心衰循環(huán)衰竭,在古代是常用的急救方藥
,在現(xiàn)代仍有其在急救上的優(yōu)越性
。
【辨證要點】四逆、脈微欲絕里虛寒甚者
。
【四逆湯醫(yī)案】
例1 孫某
,男性
,38歲
,病歷號134809
,1964年4月6日初診。1961年患無黃疸型肝炎
,以后肝功正常
,但長期四肢冰冷
,時有腹脹
,右脅及胃脘疼。先找西醫(yī)治療無效
,后求中醫(yī)多方治療
,效也不明顯,審其方藥多為疏肝理氣之類
。近來癥狀為:腹脹,飯后明顯
,時胃脘及脅痛
,四肢逆冷,晚上常用熱水袋焐腳
,但半夜常因冷而醒
。檢查:肝大一指,質(zhì)中硬
,輕微壓痛
,心下有振水聲
。舌淡苔白,脈沉細
。此屬里虛寒甚
,為四逆湯方證:
炙甘草10克,干姜8克
,制附片15克。
結(jié)果:上藥服三劑
,四肢冷大減
,已不用熱水袋焐腳,仍腹脹
,上方加枳殼
、陳皮、黨參隨證加減
,服3個月腹脹消
。
例2 劉某,女性
,50歲
,1976年4月23日初診。近月來食則昏冒
,甚則休克
,下肢瘦弱不能站立
,靜臥少許時可復(fù)常
。自覺胃中冷,脈沉細
,苔薄白
。此屬里虛寒甚,治以溫中祛寒
,與四逆湯:
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
,制附片15克
。
結(jié)果:服三劑,諸癥已
,迄今未再發(fā)
。
更多四逆湯相關(guān)文章如下:
四逆湯加減治療老年性癡呆41例四逆湯治療虛寒型痛經(jīng)46例臨床觀察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的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醫(yī)案四逆湯組成配方,加減運用
,功效與作用當歸四逆湯配方,功效與作用
四逆湯配方如何找到?
1、《傷寒論》四逆湯配方
組成:炙甘草二兩(6g)
、干姜一兩半(6g)
、 附子一枚(15g)生用去皮破八片
。
用法:上三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兩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
2、當歸四逆湯配方
組成:當歸三兩(12g)
、桂枝三兩(9g)、去皮芍藥三兩(9g)
、細辛三兩(3g)、甘草二兩(6g)
、炙通草二兩(6g)
、大棗二十五枚(8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
。
3
、人參四逆湯配方
組成:炙甘草二兩(6g) 、附子一枚15g( 生用
,去皮
,破八片)、干姜一兩半(9g)
、人參一兩(6g)。
用法:上四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溫再服
。
四逆湯的臨床應(yīng)用:
1
、急性腸胃炎 急性腸胃炎
,古稱霍亂
,不論真假霍亂
,吐瀉脫水,四肢厥逆
,陽氣暴脫
,脈沉微者,即施以四逆湯1劑
,服后約1小時
,嘔泄即止,少進熱食而安睡
,次日患者可恢復(fù)正常
。
2、虛寒腹瀉 診見四肢厥冷
、汗出
,脈微欲絕者
,治與四逆湯
,令服3劑,服后能自覺腹中舒適
,泄瀉減少
。繼服理中丸,2次/日
,1丸/次
,連服1—2劑即可告愈
。
3
、重型傳染性黃疸肝炎 根據(jù)中醫(yī)辨證,確診為陰黃的重型黃疸肝炎
,用四逆湯加味治療
,效果顯著。方藥:附子9g
,甘草6g,干姜6g
,茵陳20g
,人參5g,1劑/日
,水煎分2次服
。一般服20~30劑可獲痊愈。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
。
4、麻疹逆證 據(jù)報道
,用四逆湯加減
,治療屬真陽不足、正不勝邪而至麻疹內(nèi)陷的患者
,能回陽救逆
,使體溫上升
,疹點變?yōu)榧t活
,繼而用清透之品治愈
。
四逆湯是治療什么的?
【方名】
當歸四逆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溫里劑-溫經(jīng)散寒
【組成】
當歸(12克)
桂枝(9克)
芍藥(9克)
細辛(3克)
通草(6克)
大棗(8枚
,擘[bo])
炙甘草(6克)
【方訣】
【功用】
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
。
【主治】
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
,或腰
、股、腿
、足
、肩臂疼痛,口不渴
,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本方常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無脈癥、雷諾病
、小兒麻痹
、凍瘡、婦女痛經(jīng)
、肩周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屬血虛寒凝者
。)
【用法】
上七味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
【禁忌】
斟酌
。
【方解】
本方證由營血虛弱
,寒凝經(jīng)脈
,血行不利所致。素體血虛而又經(jīng)脈受寒
,寒邪凝滯
,血行不利,陽氣不能達于四肢末端
,營血不能充盈血脈,遂呈手足厥寒
、脈細欲絕
。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溫
,與四肢厥逆有別
。治當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
。本方以桂枝湯去生姜,倍大棗
,加當歸
、通草、細辛組成
。方中當歸甘溫
,養(yǎng)血和血;桂枝辛溫
,溫經(jīng)散寒,溫通血脈
,為君藥
。細辛溫經(jīng)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
;白芍養(yǎng)血和營
,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藥
。通草通經(jīng)脈
,以暢血行
;大棗
、甘草,益氣健脾養(yǎng)血,共為佐藥
。重用大棗
,既合歸、芍以補營血
,又防栓枝、細辛燥烈大過
,傷及陰血
。甘草兼調(diào)藥性而為使藥。全方共奏溫經(jīng)散寒
,養(yǎng)血通脈之效
。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溫陽與散寒并用,養(yǎng)血與通脈兼施
,溫而不燥
,補而不滯
。
【化裁】
治腰
、股、腿
、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者
,可酌加川斷、牛膝
、雞血藤
、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
;若加吳茱萸生姜
,又可治本方證內(nèi)有久寒,兼有水飲嘔逆者
;若用治婦女血虛寒凝之經(jīng)期腹痛
,及男子寒疝、睪丸掣痛
、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弦者
,可酌加烏藥
、茴香、良姜
、香附等理氣止痛
;若血虛寒凝所致的手足凍瘡
,不論初期未潰或已潰者,均可以本方加減運用。
【附方】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傷寒論》)
、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附注】
本方是養(yǎng)血溫經(jīng)散寒的常用方
。臨床應(yīng)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
,脈細欲絕為辨證要點
。
四逆湯是由什么組成 ,有什么作用
組成:附子(君
,一枚
,生用
,破八片) 干姜(臣,一兩半) 炙甘草(佐使
,二兩)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
作用:
①升壓
、強心
、抗休克作用《中成藥研究》(1983
;2:26):以麻醉家兔的 低血壓狀態(tài)為模型,觀察四逆湯及其各單味成分所具有的效應(yīng)
。結(jié)果:單味附子雖有一定的強心升壓效應(yīng)
,但其作用不如四逆湯,且可致異位性心律失常
;單味 甘草不能增加心臟收縮幅度
,但有升壓效應(yīng)
;單味干姜未能顯示任何有意義的生理效應(yīng)
。由三藥合方的四逆湯,其強心升壓效果優(yōu)于各單位藥物組
,且能減慢竇性心率
,避免單味附子所產(chǎn)生的異位心律失常,提示該復(fù)方組方的合理性
,也體現(xiàn)了中醫(yī)“附子無干姜不熱
,得甘草則性緩”之說的科學(xué)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缎箩t(yī)藥學(xué)雜志》(1974
;3:21):經(jīng)觀察,四逆湯注射液肌肉或靜脈注射有以下作用:1.改善休克狀態(tài)
。當心源性休克收縮壓在80-60毫米汞柱時
,經(jīng)注射后1-20分鐘,血壓即上升至90-110/60-90毫米汞柱
,其特點是作用溫和,當血壓恢復(fù)正常后就不再上升
;嚴重休克血壓降至零
,可先用西藥升壓,繼以四逆湯維持之
。2.改善微循環(huán)
。對四肢厥冷,唇部及皮膚灰白或青紫的患者
,藥后先是四肢轉(zhuǎn)暖
,預(yù)示可能系內(nèi)臟血流灌注在質(zhì)量上和動力學(xué)上得到改善
。心率一般不減少
,但力量加強,心音有力
,脈搏有力
。3.預(yù)防休克發(fā)生。四逆湯注射液實踐證明有此作用
,強心效應(yīng)明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認為四逆湯注射液的作用不是單純的升壓問題,還能改善微循環(huán)
,具有強心和鎮(zhèn)靜作用
。《中成藥研窮》(1985
;9:24):本方對動物失血性休克
、純?nèi)毖跣孕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橄欖油引起的栓塞性休克
,冠狀動脈結(jié)扎所造成的心源性休克
,皆有顯著的對抗作用。并還有顯著的強心作用
,能增加冠脈流量
,對缺氧所致的異常心電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還能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
,又有中樞性鎮(zhèn)痛
、鎮(zhèn)靜作用
,并且該方毒性不大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中醫(yī)雜志》(1982
;l1:73):用四逆湯煎劑進行腸道灌注,對原發(fā)性小腸缺血損傷的 腸系膜上動脈閉塞性休克和繼發(fā)性小腸缺血損傷的晚期失血性休克的家兔有治療作用
。
②毒性研究《藥學(xué)學(xué)報》(1966
;5:35):研究表明
,甘草
、干姜和熟附子同煮,降低了附子的毒性
。單味熟附子的鼠腹腔注射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3.56±0.409g/kg
,口服為17.42±10.24g/kg,而按傳統(tǒng)比例組成四逆湯
,其半數(shù)致死量的附子量分別為5.821±0.599g/kg和71.78±6.84g/kg
,差異顯著
。單味附子中毒心電圖的改變與烏頭堿中毒相似
,而同劑量的附子組成四逆湯時,心電圖則無異常改變
。又以離體蟾酥心臟進行研究
,表明附子毒性效應(yīng)在四逆湯中降低了30倍,③制菌作用《中醫(yī)雜志》(1962
;1O:18):實驗證明
,四逆湯不僅無制菌作用,反能促進菌簇的生長
。但是,用本方加黃耆
、 黨參等配合輸血
、輸液等措施治療屬陽虛型的 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癥
,卻取得良好效果。為此
,強調(diào)治病必先“辨證”
。
中草藥名方:四逆湯的功效與作用
四逆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甘草6克(炙)干姜4.5克附子10克(生用)
【用法】上三味
,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
,去滓
,分二次溫服。強人可將附子與干姜加倍
。
【功用】回陽救逆
。
【主治】少陰病,四肢厥逆,惡寒踡臥
,嘔吐腹痛
,下利清谷;神衰欲寐
,以及太陽病誤汗亡陽,脈沉遲微細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用于心肌梗塞
,心力衰竭,急性胃腸炎吐瀉失水
,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見虛脫者
。
【方論】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熱,溫壯腎陽
,祛寒救逆為君
;干姜辛熱,溫里祛寒
,以加強附子回陽之效為臣;炙甘草甘溫
,益氣和中
,并緩解附、姜燥烈之性為佐
、使
。三味配合
,具有回陽救逆之功。
【實驗研究】強心作用《山西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2(1):18
,四逆湯對離體兔心冠脈流量、心肌收縮振幅明顯增加
,而對心率影響不明顯
。四逆湯對冠脈、心肌的影響
,可被β受體阻斷劑心得安減弱
,這證明四逆湯屬于腎上β腺受體興奮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缎轮嗅t(yī)》1981(1):49,四逆湯單用附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