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人參、炙甘草
【用法】水煎溫服或蜜丸
。歌訣:理中湯方用人參
,甘草干姜白術(shù)追,太陰里證心下痞,小便不利治認(rèn)真【方解】本方是甘草干姜湯加人參、白術(shù)而成
【仲景原文解析】
《傷寒論》第159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fù)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fù)不止者,當(dāng)利其小便。
解析:太陽傷寒
,治應(yīng)汗解,如果誤服攻下的湯藥,要造成下利不止《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 解析:見五苓散條 《傷寒論》第396條:大病差后 解析:傷寒病愈后 按:喜唾為胃虛有飲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第5條:胸痹 解析:心中痞,指心中痞塞氣不暢通之意 【臨證思考】本方在臨床應(yīng)用較廣,可見于慢性肝炎 【辨證要點(diǎn)】心下痞 【驗(yàn)案】李某 黨參10克,炙甘草6克 結(jié)果:上藥服六劑,腹瀉基本已止,腹脹亦明顯減輕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傷寒論》方之理中湯 4.1理中湯的別名4.2處方4.3制法4.4功能主治4.5理中湯的用法用量4.6備注4.7出處 5明·方賢著《奇效良方》方之理中湯 5.1處方5.2功能主治5.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5.4出處 6《普濟(jì)方》卷三五五方之理中湯 6.1處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6.5出處 7《幼幼集成》卷五方之理中湯 7.1處方7.2功能主治7.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7.4出處 8《醫(yī)學(xué)心悟》卷六方之理中湯 8.1處方8.2功能主治8.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8.4出處 9《普濟(jì)方》卷四○四方之理中湯 9.1處方9.2制法9.3功能主治9.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9.5出處 10《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七方之理中湯 10.1處方10.2制法10.3功能主治10.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10.5出處 11《廣嗣紀(jì)要》卷十二方之理中湯 11.1處方11.2功能主治11.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11.4出處 12《萬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湯 12.1處方12.2制法12.3功能主治12.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12.5出處 13《增補(bǔ)萬病回春》卷二方之理中湯 13.1方名13.2組成13.3功效與主治13.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13.5加減法13.6制備方法13.7附注 14《增補(bǔ)萬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湯 14.1處方14.2功能主治14.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14.4加減法14.5出處 15《增補(bǔ)萬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湯 15.1處方15.2制法15.3功能主治15.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15.5出處 16《點(diǎn)點(diǎn)經(jīng)》卷一方之理中湯 16.1處方16.2功能主治16.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16.4出處 17《證治準(zhǔn)繩·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湯 17.1處方17.2功能主治17.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17.4出處 18《種痘新書》卷四方之理中湯 18.1處方18.2功能主治18.3出處 19《活人方》卷三方之理中湯 19.1處方19.2功能主治19.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19.4出處 20《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八方之理中湯 20.1方名20.2組成20.3主治20.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20.5各家論述 21《葉氏女科》卷一方之理中湯 21.1方名21.2組成21.3主治21.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22《普濟(jì)方》卷三七一方之理中湯 22.1方名22.2組成22.3主治22.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22.5加減22.6制備方法 23《古今醫(yī)徹》卷一方之理中湯 23.1方名23.2組成23.3主治23.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24《痘疹一貫》卷二方之理中湯 24.1方名24.2組成24.3主治24.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25《痘疹全書》卷上方之理中湯 25.1方名25.2組成25.3主治25.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26《醫(yī)略六書》卷三十方之理中湯 26.1方名26.2組成26.3主治26.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26.5各家論述 27《證治準(zhǔn)繩·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湯 27.1方名27.2組成27.3主治27.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28《誠書》卷八方之理中湯 28.1方名28.2組成28.3主治28.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29《外臺(tái)秘要》卷三十八方之理中湯 29.1方名29.2理中湯的別名29.3組成29.4主治29.5理中湯的用法用量29.6制備方法29.7附注 30《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方之理中湯 30.1方名30.2組成30.3主治30.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30.5制備方法 31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理中湯 1拼音 lǐ zhōng tāng 2英文參考 lizhong decoction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huì).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Ginseng Decoction for Regulation the Middle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3概述 理中湯為方名,同名方劑約有28首 4《傷寒論》方之理中湯 即理中丸作湯劑[1] 人參 干姜 甘草(炙)白術(shù)各9克 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 5明·方賢著《奇效良方》方之理中湯 6《普濟(jì)方》卷三五五方之理中湯 7《幼幼集成》卷五方之理中湯 8《醫(yī)學(xué)心悟》卷六方之理中湯 9《普濟(jì)方》卷四○四方之理中湯 重者 10《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七方之理中湯 11《廣嗣紀(jì)要》卷十二方之理中湯 12《萬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湯 嘔吐惡心,加丁香 13《增補(bǔ)萬病回春》卷二方之理中湯 砂仁1錢,干姜(炒)1錢 加生姜3片,水煎 14《增補(bǔ)萬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湯 本方方名,《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引作“加減理中湯” 人參2分,茯苓(去皮)2分 15《增補(bǔ)萬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湯 寒極手足冷,脈沉細(xì) 16《點(diǎn)點(diǎn)經(jīng)》卷一方之理中湯 17《證治準(zhǔn)繩·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湯 18《種痘新書》卷四方之理中湯 19《活人方》卷三方之理中湯 20《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八方之理中湯 21《葉氏女科》卷一方之理中湯 22《普濟(jì)方》卷三七一方之理中湯 23《古今醫(yī)徹》卷一方之理中湯 24《痘疹一貫》卷二方之理中湯 25《痘疹全書》卷上方之理中湯 26《醫(yī)略六書》卷三十方之理中湯 理中湯簡介
4.1理中湯的別名
人參湯(《金匱要略方論》卷上)、治中湯(《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雞峰普濟(jì)方》卷十二)、人參理中湯(《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4.2處方
人參4.3制法
上藥切碎4.4功能主治
理中湯具有溫中祛寒4.5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2]。一日三次[2]。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2]。4.6備注
方中干姜溫運(yùn)中焦,以散寒邪為君;人參補(bǔ)氣健脾,協(xié)助干姜以振奮脾陽為臣;佐以白術(shù)健脾燥濕,以促進(jìn)脾陽健運(yùn);使以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而兼補(bǔ)脾和中4.7出處
《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并治5.1處方
人參、干姜(炮)、甘草(炙)、白術(shù),各二錢。5.2功能主治
治五臟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qiáng)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5.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shí)服。5.4出處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6.1處方
人參(去蘆)、白術(shù)、干姜、甘草各等分。6.2制法
上為粗末,加木香(煨)、肉豆蔻。6.3功能主治
產(chǎn)后虛證,下痢純白,腹痛,里急后重,手足冷。6.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6.5出處
《普濟(jì)方》卷三五五7.1處方
人參1錢,炙甘草1錢7.2功能主治
痘已現(xiàn)形7.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加煨姜3片,大棗3個(gè)7.4出處
《幼幼集成》卷五8.1處方
人參2錢,黑姜1錢5分8.2功能主治
溫補(bǔ)中氣,挽回元陽8.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加大棗3個(gè)(去核)8.4出處
《醫(yī)學(xué)心悟》卷六9.1處方
人參(去蘆)9.2制法
上銼。9.3功能主治
脾胃虛冷,脘痛,腹脹,泄瀉。9.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9.5出處
《普濟(jì)方》卷四○四10.1處方
檳榔(銼)、赤茯苓(去黑皮)10.2制法
上為粗末。10.3功能主治
痰飲10.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10.5出處
《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七11.1處方
人參1錢11.2功能主治
妊娠吐清水11.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1盞半,加姜汁1匙服11.4出處
《廣嗣紀(jì)要》卷十二12.1處方
人參 白術(shù)(去蘆)干姜(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陳皮 藿香 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 烏梅1個(gè)12.2制法
上藥銼為一劑12.3功能主治
治寒泄,悠悠腹痛12.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12.5出處
《萬病回春》卷三13.1方名
理中湯13.2組成
砂仁、炒干姜13.3功效與主治
治寒喘[1]。13.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為粗末13.5加減法
若脈細(xì)手足冷13.6制備方法
上銼1劑。13.7附注
本方方名14.1處方
人參14.2功能主治
理中湯治胃寒,嘔吐清水冷涎[1]。14.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為粗末,加生姜三片,烏梅一個(gè),水煎徐徐服[1]。14.4加減法
若寒極,手足冷,脈微,吐不出者,去官桂、加附子;煩躁加朱砂、炒米[1]14.5出處
《增補(bǔ)萬病回春》卷三15.1處方
人參 白術(shù)(去蘆)干姜(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陳皮 藿香 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 烏梅1個(gè)15.2制法
上銼1劑15.3功能主治
寒瀉癥。15.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15.5出處
《增補(bǔ)萬病回春》卷三16.1處方
條參1錢半,白術(shù)1錢半,茯苓1錢半,炮姜1錢16.2功能主治
臟腑寒結(jié)16.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為引16.4出處
《點(diǎn)點(diǎn)經(jīng)》卷一17.1處方
人參17.2功能主治
瘡疹吐利。17.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1盞,煎5分,不拘時(shí)候。17.4出處
《證治準(zhǔn)繩·幼科》卷五18.1處方
人參、白術(shù)、黃耆、附子、炮姜、炙草、茯苓。18.2功能主治
痘瘡臟寒木能發(fā)毒,而腹脹,二便清利,手足冷,痘淡白,脈微緩者。18.3出處
《種痘新書》卷四19.1處方
白術(shù)3錢,人參1錢5分,黃耆1錢5分,茯苓1錢5分,陳皮1錢,澤瀉1錢19.2功能主治
三陰自利19.3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19.4出處
《活人方》卷三20.1方名
理中湯20.2組成
白術(shù)3錢20.3主治
孕婦心氣疼痛20.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20.5各家論述
胎寒氣逆,上犯心包21.1方名
理中湯21.2組成
人參8分,白術(shù)(蜜炙)8分21.3主治
腎虛經(jīng)來泄瀉,經(jīng)來之時(shí)五更泄瀉,如乳兒尿21.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服22.1方名
理中湯22.2組成
人參(去蘆)22.3主治
小兒慢驚虛困,痰涎不利22.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22.5加減
手足厥冷22.6制備方法
上為末23.1方名
理中湯23.2組成
人參1錢,白術(shù)(土炒)1錢23.3主治
吐蛔。23.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24.1方名
理中湯24.2組成
人參24.3主治
痘疹吐泄,手足厥冷24.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25.1方名
理中湯25.2組成
人參、白術(shù)25.3主治
痘疹見形25.4理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26.1方名
理中湯26.2組成
白術(shù)3錢,炮姜1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