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禹余糧湯方解
道醫(yī)
2023-06-24 23:15:22
【方劑組成】赤石脂、禹余糧各48克
。
【用法】上藥碎后,水煎溫服
。

【方解】二藥均有收斂
、止血
、止利的作用,合以為方
,故治大便滑瀉而久久不止者
。
【仲景論述解析】
《傷寒論》第159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
,心下痞硬f服瀉心湯已,復(fù)以他藥下之
,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
,利益甚。理中者
,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
,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fù)不止者
,當(dāng)利其小便
。
解析:見理中丸方
。
【辨證要點】久利而虛寒者
。
婦人方下·赤白帶下崩中漏下第二十原文_翻譯及賞析
婦人方下·赤白帶下崩中漏下第二十 作者: 孫思邈
論曰∶諸方說三十六疾者
,十二 、九痛
、七害
、五傷
、三痼不通是也
。何謂十二
,是所下之物
,一曰狀如膏
,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
,四曰如赤肉
,五曰如膿痂
,六曰如豆汁
,七曰如葵羹
,八曰如凝血
,九曰如清血
、血似水
,十曰如米泔
,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卻,十二曰經(jīng)度不應(yīng)期也
。何謂九痛
?一曰陰中痛傷
,二曰陰中淋瀝痛
,三曰小便即痛
,四曰寒冷痛
,五曰經(jīng)來即腹中痛
,六曰氣滿痛
,七曰汁出陰中如有蟲齧痛
,八曰脅下分痛,九曰腰胯痛
。何謂七害
?一曰竅孔痛不利
,二曰中寒熱痛
,三曰小腹急堅痛
,四曰臟不仁
,五曰子門不端引背痛
,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
。何謂五傷
?一曰兩脅支滿痛,二曰心痛引脅
,三曰氣結(jié)不通,四曰邪思泄利
,五曰前后痼寒。何謂三痼
?一曰羸瘦不生肌膚
,二曰絕產(chǎn)乳
,三曰經(jīng)水閉塞
。病有異同具治之方
。
白堊丸
治女人三十六疾方(又方見后)
。
白堊 龍骨 芍藥(各十八銖) 黃連 當(dāng)歸 茯苓 黃芩 瞿麥 白蘞 石葦 甘草 牡蠣 細(xì)辛 附子 禹余糧 白石脂 人參 烏賊骨 本 甘皮 大黃(各半兩)
上二十一味為末
,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飲服十丸
,日再
,不知加至二十
,日知
,一月百病除
。若十二
,倍牡蠣
、禹余糧、烏賊骨
、白石脂
、龍骨
。若九痛
,倍黃連
、白蘞
、甘草、當(dāng)歸
。若七害,倍細(xì)辛
、 本
,甘皮
,加椒、茱萸各一兩
。若五傷
,倍大黃
、石葦
、瞿麥
。若三痼
,倍人參
,加赤石脂
、礬石
、巴戟天各半兩
。合藥時隨病增減之
。
赤石脂丸
治女人腹中十二疾,一曰經(jīng)水不時
,二曰經(jīng)來如清水
,三曰經(jīng)水不通
,四曰不周時
,五曰生不乳
,六曰絕無子
,七曰陰陽減少
,八曰腹苦痛如刺
,九曰陰中冷,十曰子門相引痛
,十一曰經(jīng)來凍如葵汁狀,十二曰腰急痛
。凡此十二病,得之時
,因與夫臥起
,月經(jīng)不去
,或臥濕冷地
,及以冷水洗浴
,當(dāng)時取快
,而后生百病
,或瘡痍未瘥
,便合陰陽
,及起早作勞,衣單席薄
,寒從下入方
。
赤石脂 半夏(各一兩六銖) 川椒 干姜 吳茱萸 當(dāng)歸 桂心 丹參 白蘞 防風(fēng)(各一兩) 蘆(半兩)
上十一味為末
,蜜和丸如梧子大
,每日空心酒服十丸
,日三
,不知稍加
,以知為度
。
白石脂丸
治婦人三十六疾
,胞中痛,漏下赤白方。
白石脂 烏賊骨 禹余糧 牡蠣(各十八銖) 赤石脂 干地黃 干姜 龍骨 桂心 石葦白蘞 細(xì)辛 芍藥 黃連 附子 當(dāng)歸 黃芩 川椒 鐘乳 白芷 川芎 甘草(各半兩)
上二十二味為末
,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下十五丸
,日再。一方有黃柏半兩
。
小牛角散
治帶下五賁
;一曰熱病下血
;二曰寒熱下血
;三曰經(jīng)脈未斷
,為房事則血漏
;四曰經(jīng)來舉重
,傷任脈下血;五曰產(chǎn)后臟開經(jīng)利
。五賁之病,外實內(nèi)虛方
。
牛角 (一枚,燒令赤) 鹿茸 禹余糧 當(dāng)歸 干姜 續(xù)斷(各二兩) 阿膠(三兩)烏賊骨 龍骨(各一兩) 赤小豆(二升)
上十味治下篩
,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千金翼》無鹿茸、烏賊骨)
龍骨散
治淳下十二病絕產(chǎn)
,一曰白帶
,二曰赤帶
,三曰經(jīng)水不利
,四曰陰胎
,五曰子臟堅
,六曰臟癖,七曰陰陽患病痛
,八曰內(nèi)強(qiáng),九曰腹寒
,十曰臟閉
,十一曰五臟酸痛
,十二曰夢與鬼交
,宜服之
。(淳下一本作腹下
。
龍骨(三兩) 黃柏 半夏 灶中黃土 桂心 干姜(各二兩) 石葦 滑石(各一兩)烏賊骨 代赭(各四兩) 白僵蠶(五枚)
上十一味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日三
,白多者加烏賊骨
,僵蠶各二兩
,赤多者加代赭五兩
,小腹泠加黃柏二兩
,子臟堅加干姜
、桂心各二兩
。以上各隨病增之
,服藥三月有子即住藥
,藥太過多生兩子
,當(dāng)審方取好藥
。寡婦童女不可妄服
。
治女子帶下諸病方∶
大黃(蒸三斗米下) 附子 茯苓 牡蒙 牡丹 桔梗 葶藶(各三兩) 濃樸 川芎 人參 當(dāng)歸 虻蟲 川椒 吳茱萸 柴胡 干姜 桂心(各半兩) 細(xì)辛(二兩半)
上十八味為末
,蜜和丸如梧子大
,每日空心酒服二丸
,不知加之
,以腹中溫溫為度。(一本有麻子
、澤蘭,無川椒
、葶藶
。
治帶下百病無子,服藥十四日下血,二十日下長蟲及青黃汁出
,三十日病除
,五十日肥白方∶
大黃(破如豆粒
,熬令黑色) 柴胡 樸硝(各一斤) 川芎(五兩) 干姜 川椒(各一升)
上七味為末
,蜜和丸如梧子大
,先食米飲服七丸
,不知加至十丸
,以知為度
。
治帶下方∶
枸杞根(一升) 生地黃(五升)
上二味 咀
,以酒一斗,煮取五升
,分為三服治婦人及女子赤白帶下方∶
禹余糧 當(dāng)歸 川芎(各一兩半) 赤石脂 白石脂 阿膠 龍骨 石葦(各一兩六銖)烏賊骨 黃柏 白蘞 黃芩(一用黃連) 續(xù)斷 桑耳 牡蠣(各一兩)
上十五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
,空心飲下十五丸,日再
,加至三十丸為度。
白馬蹄丸
治女人下焦寒冷
,成帶下赤白浣方。
白馬蹄 鱉甲 附子 龜甲 川椒(各一兩) 磁石 甘草 杜仲 當(dāng)歸 續(xù)斷 萆 禹余糧 桑耳 川芎 鯉魚甲(各二兩)
上十五味為末
,蜜和丸如梧子大
,以酒服十丸,加至三十丸
,日三服。(一本無龜甲)
白馬散
治帶下方(下白者取白馬
,下赤者取赤馬 ,隨色取之
。)
白馬 (二兩) 龜甲(四兩) 鱉甲(十八銖) 牡蠣(一兩十八銖)
上四味下篩,空心酒下方寸匕
,日三服
,加至一匕半
。
治五色帶下方∶
服大豆紫湯
,日三服
。(方見前三卷風(fēng)篇中
。)
又方燒馬左蹄為末
,以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
。
又方燒狗頭和毛皮骨為末
,以酒服方寸匕
。
又方煮甑帶汁服一杯良。
又方燒馬蹄底護(hù)乾為末
,酒服方寸匕
,日三
。
云母芎散
衛(wèi)公治五崩身瘦
,咳逆煩滿少氣
,心下痛
,面生瘡,腰痛不可俯仰
,陰中腫如有瘡狀
,毛中癢
,時痛與子臟相通
,小便不利
,常拘急
,頭眩
,頸項急痛
,手足熱
,氣逆沖急
,心煩不得臥
,腹中急痛
,食不下
,吞酸噫苦
,上下腸鳴
,漏下赤白青黃黑汁
,大臭如膠污衣狀
,皆是內(nèi)傷所致
。中寒即下白
,熱即下赤,多飲即下黑
,多食即下黃,多藥即下青
,或喜或怒,心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或憂勞便發(fā)動,大惡風(fēng)寒方
。
云母 芎 代赭 東門邊木(燒,各一兩) 白僵蠶 烏賊骨 白堊 皮(各六銖)鱉甲(一作龜甲) 桂心 伏龍肝 生鯉魚頭(各十八銖)
上十二味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一方有龍骨
、干葛
。)
慎火草散
治崩中漏下赤白青黑
,腐臭不可近
,令人面黑無顏色
,皮骨相連
,月經(jīng)失度
,往來無常
,小腹弦急
,或苦絞痛上至心
,兩脅腫脹
,食不生肌膚
,令人偏枯
,氣息乏少
,腰背痛連脅
,不能久立
,嗜臥困懶方
。(又方見后
。)
慎火草 白石脂 禹余糧 鱉甲 干姜 細(xì)辛 當(dāng)歸 川芎 石斛 芍藥 牡蠣(各二兩)
上十六味治下篩
,空腹酒服方寸匕
,日三
,稍加至二匕。若寒多者加附子
、川椒
,熱多者加知母,黃芩各一兩
,白多者加干姜、白石脂
,赤多者加桂心
、代赭各二兩。
禹余糧丸
治崩中赤白不絕困篤方
。
禹余糧(五兩) 白馬蹄(十兩) 龍骨(三兩) 鹿茸(二兩) 烏賊骨(一兩)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
,酒服二十丸
,日再,以知為度
。
增損禹余糧丸
治女人勞損因成崩中狀,如月經(jīng)來去多不可禁止
,積日不斷
,五臟空虛
,失色黃瘦
,崩竭暫止,少日復(fù)發(fā)
,不耐動搖,小勞輒劇
,治法且宜與湯
,未宜與此丸也。發(fā)時服湯
,減退即與此丸。若是疾久
,可以長與此方
。
禹余糧 龍骨 人參 桂心 紫石英 烏頭 寄生 杜仲 五味子 遠(yuǎn)志(各二兩) 澤瀉 當(dāng)歸 石斛 蓯蓉 干姜(各三兩) 川椒 牡蠣 甘草(各一兩)
上十八味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十丸
,漸加至二十丸
,日三服
。
治女人白崩及痔病方∶
槐耳 白蘞 艾葉 蒲黃 白芷(各二兩) 黃 人參續(xù)斷 當(dāng)歸 禹余糧 橘皮 茯苓 干地黃 皮(各三兩) 豬后懸蹄(二十個) 白馬蹄(酒浸一宿熬) 牛角 (各四兩)
上十七味為末
,蜜丸
,空心酒下二十丸,日二
,加之治婦人忽暴崩中,去血不斷
,
或如鵝鴨肝者方∶ 小薊根(六兩) 當(dāng)歸 阿膠 續(xù)斷 青竹茹 川芎(各三兩) 生地黃(八兩) 釜月下土(絹裹) 地榆(各四兩) 馬通(一升
,赤帶用赤馬,白帶用白馬)
上十味 咀
,以水八升和馬通汁,煮取三升
,分三服
,不止頻服三四劑,未全止
。
續(xù)服后丸方∶
續(xù)斷 甘草 地榆 鹿茸 小薊根 丹參(各三十銖) 干地黃(二兩半) 川芎 赤石脂(《集驗》作柏葉)
上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
,空心酒服十丸
,日再
,后稍加至三十丸
。
治女人崩中去赤白方∶
白馬蹄(五兩) 蒲黃 鹿茸 禹余糧 白馬鬃毛 小薊根 白芷 續(xù)斷(各四兩) 人參兩)
上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
,空心飲服二十丸,日再
,加至四十丸
。
當(dāng)歸湯
治崩中去血虛羸方。
當(dāng)歸 川芎 黃芩 芍藥 甘草(各二兩) 生竹茹(二升)
上六味 咀
,以水一斗煮,竹茹取六升
,去滓
,納諸藥煎取三升半,分三服
。忌勞動嗔怒
,禁房事百日。
治崩中晝夜十?dāng)?shù)行,眾醫(yī)所不能瘥者方∶
川芎八兩 咀
,以酒五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
,不飲酒者,水煮亦得
。
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斷
,或月經(jīng)來過多
,及過期不來者,服之亦佳方∶
吳茱萸 當(dāng)歸(各三兩) 川芎 人參 芍藥 牡丹 桂心 阿膠 生姜 甘草(各二兩)
半夏(八兩) 麥門冬(一升)
上十二味 咀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分三服
。
治暴崩中去血不止方∶
牡蠣 兔骨(各二兩半,炙)
上二味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日三
。
治女人白崩方∶
川芎 桂心 阿膠 赤石脂 小薊根(各二兩) 干地黃(四兩) 伏龍肝(如雞子大七枚)
上七味 咀
,以酒六升水四升合煮取三升,去滓
,納膠令烊盡,分三服
,日三
。(《千金翼》只六味,無伏龍肝)
伏龍肝湯
治崩中去赤白
,或如豆汁方。
伏龍肝(如彈丸大
,七枚) 生姜(五兩) 生地黃(四升
,一方五兩) 甘草 艾葉 赤石脂 桂心(各二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日三夜一。
大牛角中仁散
治積冷崩中
,去血不止,腰背痛
,四肢沉重,虛極方
。
牛角仁(一枚
,燒) 續(xù)斷 干地黃 桑耳 白術(shù) 赤石脂 礬石 干姜 附子 龍骨 當(dāng)歸(各三兩) 人參(一兩) 蒲黃 防風(fēng) 禹余糧(各二兩)
上十五味治下篩,以溫酒未食服方寸匕
,日三,不知稍加
。
治崩中去血 ,積時不止,起死方∶
肥羊肉(三斤) 干姜 當(dāng)歸(各三兩) 生地黃(二升)
上四味 咀
,以水二斗煮羊肉,取一斗三升
,下地黃汁及諸藥
,煮取三升,分四服即斷
。尤宜羸瘦人服之。
生地黃湯
治崩中漏下
,日去數(shù)升方
。
生地黃(一斤) 細(xì)辛(三兩)
上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
,服七合,久服佳
。
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
,氣虛竭方∶
龜甲 牡蠣(各三兩)
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
,日三。
又方燒亂發(fā)灰,酒和
,服方寸匕
,日三。
又方桑耳(二兩半) 鹿茸(十八銖)
上二味以醋五升漬
,炙燥漬盡為度,治下篩
,服方寸匕
,日三。
又方燒鹿角為末
,酒服方寸匕,日三
。
又方燒桃核為末
,酒服方寸匕,日三
。
又方地榆 知母(各指大,長一尺)
上二味 咀
,以醋三升
,東向灶中治極濃,去滓服之
。
又方桑木中蜴屎燒灰
,酒服方寸匕
。
治崩中下血 ,羸瘦少氣,調(diào)中補(bǔ)虛止血方∶
澤蘭 川椒(二兩六銖) 本 柏子仁 山茱萸 濃樸(各十八銖) 干地黃 牡蠣(各一兩半) 代赭 桂心 防風(fēng) 細(xì)辛 干姜(各一兩) 甘草 當(dāng)歸 芎 (各一兩十八銖)蕪荑(半兩)
上十七味治下篩
,空心溫酒服方寸匕,日三
,神良
。一方加白芷、龍骨各十八銖
,人參一兩十八銖,為二十味
。
治崩中方∶
白茅根(三斤) 小薊根(五斤)
上二味 咀
,以水五斗
,煎取四斗,稍稍服之
。(《外臺》用酒煎。)
丹參酒
治崩中去血
,及產(chǎn)后余疾方
。
丹參 艾葉 地榆 忍冬 地黃(各五斤)
上五味銼,先洗臼熟舂
,以水漬三宿,出滓
,煮取汁,以黍米一斛炊飯釀酒
,酒熟
,榨之
,初服四合
,后稍稍添之。
牡丹皮湯
治崩中血盛
,并服三劑即瘥方
。
牡丹皮 干地黃 斛脈(各三兩) 禹余糧 艾葉 龍骨 柏葉 濃樸 白芷 伏龍肝 青竹茹 川芎 地榆(各二兩) 阿膠(一兩) 芍藥(四兩)
上十五味 咀
,以水一斗五升
,煮取五升,分五服
,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再服
。
治崩中單方∶
燒牛角末
,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亦治帶下
。
又方桑耳燒令黑為末
,酒服方寸匕
,日二服,亦治帶下
。
又方生薊根一斤半,搗取汁溫服,亦可酒煮服之
。
又方 羊胰一具以醋煮
,去血服之,即止
,忌豬、魚
、醋滑物
,犯之便死。亦治帶下治白崩方∶
灸小腹橫紋當(dāng)臍孔直下百壯
,又灸內(nèi)踝上三寸左右各百壯
。
論曰∶治漏血不止
,或新傷胎
,乃產(chǎn)后余血不消作堅,使胞門不閉
,淋漓去血,經(jīng)逾日月不止者
,未可以諸斷血湯
,宜且與牡丹丸散等,待血堅消便停也
。堅血消者
,所去淋瀝便自止
,亦漸變消少也
。此后有余傷毀,不復(fù)處此
,乃可作諸主治耳。婦人產(chǎn)乳去血多
,傷胎去血多
,崩中去血多,金瘡去血多
,拔牙齒去血多
,未止
,心中懸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