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所載方劑瀉白散為后世醫(yī)家廣為傳用,具有“清瀉肺熱”的功效
。臨床用于治療“肺熱”咳
、喘等肺系疾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代研究者更將本方擴展應用于皮膚科
、眼科等疾病的治療
,近年來開展的臨床研究
,也進一步證實了本方的療效但談及臨床應用時
,研究者多注重分析病機,于辨證要點及運用指征等方面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
。但從病機角度談方劑運用
,有助于把握總體方向,卻不易細化
。
【瀉白散方歌】瀉白桑皮地骨皮
,甘草粳米四般宜,參茯知芩皆可入
,肺熱喘嗽此方施。
案.png)
能夠治療“肺熱”的方劑很多,《證治準繩》《沈氏尊生書》中亦載有以“瀉白散”命名的方劑
,雖然組方不盡相同
,卻均具有“清瀉肺熱”的功效,若臨床僅依靠“肺熱”這一病機要點
,便不易選擇
同時因為瀉白散方名“瀉白”
,使初學者一見“肺熱”便首先想到此方,因而常有誤用本方的情況發(fā)生
,為患者帶來不必要的損傷
。
史欣德教授長期從事中醫(yī)理論與臨床研究,注重“方證相應”
,尊仲景“有是證用是方”的原則
,臨證不論運用經(jīng)方、時方
,除切合病機外
,更要抓住其“方證”特點。從方證特點及運用指征的角度研究方劑
,有利于臨床精確辨證
,合理處方,極具臨床實用價值
。本文擬從文獻入手
,結合臨床病例,介紹史教授在“方證相應”思想指導下
,運用瀉白散的思路與經(jīng)驗
關于瀉白散的文獻探析
瀉白散的來源及原書關于瀉白散的論述
瀉白散是宋代錢乙所創(chuàng)
,其在《小兒藥證直訣》一書中記載:“瀉白散(又名瀉肺散)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一錢)
、甘草(炙
,一錢)。上散
,入粳米一撮
,水二小盞,煎七分
,食前服
。”
在《肝熱》《肺盛復有風冷》《肺虛熱》《肺病勝肝》等篇章中均有相關論述
,“手尋衣領及亂捻物
,瀉青丸主之
。壯熱飲水,喘悶
,瀉白散主之
。”“胸滿短氣
,氣急喘嗽上氣
,當先散肺,后發(fā)散風冷
。散肺
,瀉白散、大青膏主之
。肺只傷寒
,則不胸滿?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按缴罴t色
,治之散肺虛熱,少服瀉白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胺尾〈阂姡ㄒ蛔髟绯浚蝿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當補腎肝治肺臟
。肝怯者
,受病也。補肝腎地黃丸;治肺瀉白散主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倍鴮τ跒a白散主治證候描述最為詳細者為《小兒藥證直決·咳嗽》:“有肺盛者
,咳而后喘
,面腫,欲飲水
,有不飲水者
,其身即熱,以瀉白散瀉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將這些論述進行歸納,可以發(fā)現(xiàn)瀉白散汪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以咳
、喘為主癥,而其特點為“咳而后喘”
,同時伴有氣急
、氣短
、胸悶等癥狀。其次有身熱甚至壯熱
,欲飲水
,不飲水即身熱加重等兼證。從體征上看
,患者唇色深紅,同時有面部水腫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哉f錢氏已將瀉白散的基本指征清楚地描繪出來了。
后世醫(yī)家關于瀉自散的論述后世醫(yī)家對本方也多有論述
,《斑論萃英》:“肺熱目黃
,口不吮乳,喘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侗氪橐罚骸胺谓?jīng)有熱生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夺t(yī)方集解》:“肺火皮膚蒸熱
,灑淅寒熱,日晡尤甚
,喘嗽氣急
。”在癥狀方面多了“目黃
、口不吮乳
、生瘡、皮膚蒸熱
、灑淅寒熱
、日晡尤甚”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豆沤衩t(yī)力論》提到的“喘滿腫嗽”也是點睛之筆
。
文獻中關于瀉白散不良反應的記載需要注意的是,清代吳鞠通有關誤用瀉白散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論述
,《溫病條辨·解兒難》:“治熱病后
,與小兒痘后,外感已盡
,真氣不得歸元
。咳嗽上氣
,身虛熱者
,甚良
。若兼一毫外感,即不可用
。如風寒
、風溫正盛之時,而川桑皮
、地骨
,或于別方中加桑皮,或加地骨皮
,如油入面
,锏結而不可解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眳鞘蠌娬{有外感者不可用此方
,否則會造成疾病纏綿難愈,而究其原因.則與桑白皮
、地骨皮兩味藥物有關
吳氏采用取向比類的方法認為“桑根之性
,下達而堅結,由肺下走肝腎者也
。內(nèi)傷不妨用之
,外感則引邪入肝腎之陰,而咳嗽永不愈矣”而“地骨入下最深
,稟少陰水陰之氣
,主骨蒸之勞熱,力能至骨:有風寒外感者
,而可用之哉
!”
如此極端的情況筆者未曾得見,但自身卻因誤服瀉白散致使咳嗽遷延2個月余
,諸藥妄效
。
張山雷亦認為:“瀉白散只可以治熱壅,如是寒飲肺閉
,誤予桑皮
、地骨,沉降遏抑
,則落井下石之禍也”可見判斷外感及寒飲的有無在臨床使用瀉白散時十分緊要
。
關于瀉白散的方證探討
史教授以“方證相應”思想為指導,在分析瀉白散應用指征時
,一方面參考文獻相關記載
,另一方面運用“以藥測證”的方法,結合方中藥物的功效主治特點
,進一步補充方證要點
。本方中桑白皮
、地骨皮兩藥起主要治療作用。
以藥測證桑白皮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浦参锷5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效
,用于肺熱咳喘
,面目水腫,小便不利等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睹t(yī)別錄》:“主去肺中水氣,止唾血
,熱渴,水腫腹?jié)M臚脹
,利水道
。”《本草綱目》:“桑白皮專于利小水
,乃實則瀉其子也
,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终f“若肺虛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
地骨皮為茄科落葉灌木枸杞或寧夏枸杞的根皮
,具有清熱瀉肺、涼血除蒸的功效
,用于肺熱咳喘
,骨蒸潮熱,盜汗吐衄等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侗窘?jīng)》:“主五內(nèi)邪氣,熱中消渴
,周痹
。”《本草求真》:“能治有汗骨蒸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咳、喘
、水腫
、發(fā)熱等癥狀錢氏均已談及
。據(jù)李時珍言,桑白皮專利小便
,且小便通利的患者不宜使用
,故方證中除水腫外,當兼有小便不利之證
;地骨皮為治有汗骨蒸要藥
,其止汗除蒸效果甚佳,因而方證中當可見骨蒸
、汗出之證
。
瀉白散方證特點
在臨床辨證時,史教授指出“方證相應”并非簡單的癥狀羅列與對應
,而是抓住方證特點
,具體而言,應從兩方面入手
。
一方面應把握主要證候自身的特點
,瀉白散證的核心癥狀是咳、喘
,其特點是“咳而后喘”
,患者多因持續(xù)咳嗽,肺氣上逆
,不得斂降
,出現(xiàn)呼吸急促、短氣不能接續(xù)等情況
,進而發(fā)展為氣喘
,所以多數(shù)情況下,咳嗽先于氣喘出現(xiàn)
。發(fā)熱為瀉白散證的主要癥狀
,《方劑學》教材認為此熱不屬于外感,乃伏熱漸傷陰分所致
,故熱以午后為甚
,其特點是輕按覺熱、久按若無
,與陽明之蒸蒸發(fā)熱
、愈按愈盛者有別。
另一方面應注意具有特殊意義的兼證
,顏面水腫本為常見證候
,但若結合口渴、汗出來看,則對辨識瀉白散證產(chǎn)生重要意義
。凡水腫多為水液內(nèi)停所致
,故多數(shù)口不渴,或口渴不欲飲水
;凡能汗出者
,多能使水液有所出路,故發(fā)生水腫者相對較少
,但本方證患者
,汗出而腫,且欲飲水
,如不飲水則身熱加重
,因而這一組證候為臨床辨別瀉白散證提供重要線索。
病案舉隅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
,女
,56歲,2011年10月就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技谞钕俟δ芸哼M癥10年,口服丙硫氧嘧啶治療
,甲狀腺功能控制較佳。3個月前感冒
,服抗生素(具體不詳)及感冒清熱顆粒等中成藥治療
,諸證皆除,獨咳嗽不止
,時輕時重
,近半個月則持續(xù)不減,曾服清熱化痰止咳諸藥皆無效
,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
、甲狀腺素(T4)皆有升高,已增加藥量
。就診時咳嗽劇烈
,夜間咳甚,影響睡眠
,有少量白色黏痰
,自覺胸中有憋悶感,莫可名狀
,氣短乏力
,心慌汗出,晨起顏面水腫
,午后方可消退
,舌紅
,苔薄黃,苔分布不均勻
,脈沉而細
,沉取不絕。史教授予瀉白散原方:桑白皮15g
,地骨皮15g
,炙甘草5g,粳米1把
。5劑后復診
,患者告知服藥前3d晨起均咳出較多白色黏痰,且極易咳出
,近2d神清氣爽
,咳嗽大減,夜間可以安睡
,仍微有水腫
,偶胸中不暢,舌淡紅
,苔少
,脈沉細。前方加沙參10g
,麥冬10g
,調理5劑而愈。隨即復查甲狀腺功能
,恢復穩(wěn)定
,丙硫氧嘧啶亦減為前量。
按本患者初診時以咳嗽為主
,并有汗出
、水腫之癥,正符合瀉白散方證特點
,脈沉而細但沉取不絕
,說明并非虛證,乃邪熱伏于內(nèi)
,不能外達
,亦符合瀉白散病機要點。脈證相符
,故用瀉白散原方收效
。二診諸證減輕,舌苔不復,系久咳傷陰
,故用沙參
、麥冬養(yǎng)陰潤肺以善后。初診之時
,因邪熱為去
,冒用滋潤之品,反失單刀直入之速效
。
崩漏案例患者
,女,52歲
,2012年4月11日初診
。患者自春節(jié)開始
,月經(jīng)淋漓不凈
,已近3個月,經(jīng)量極少
,呈咖啡色
,伴有烘熱、盜汗
、下肢水腫
,時而頭暈,口干
,大便1~3次/d
,不成形。唇紅
,舌暗,苔薄白
,脈弦滑數(shù)
。史教授予桑白皮30g,地骨皮30g
,炙甘草3g
,粳米1把。服藥7劑
,4月18日復診時告知:服藥3 d后月經(jīng)已盡
,近4d經(jīng)血未下。今晨偶有少量紅色分泌物
,烘熱
、盜汗、水腫均明顯減輕。因近日有至交過世
,繼而失眠
,頭重,五心煩熱
,舌暗紅
,苔薄白,脈弦滑
。原方7劑
,另加服中成藥“加味逍遙丸”,7d后復診告知出血已止
,余癥皆緩
。
按本案患者以崩漏為主,與肺系喘
、咳似無關系
。但既有唇紅、舌暗等熱郁指征
,頭暈
、口干等癥提示病位在上焦,又有汗出
、水腫這一特異證候組合
,因而判斷為瀉白散證。二診諸癥減輕
,則效不更方
,但因情志誘因導致失眠、頭重故合用加味逍遙丸
。
結語
“方證”是從證候特點入手
,在病機辨證基礎上對證候的進一步細化。本文通過探究瀉白散應用指征
,為臨床選方遣藥提供依據(jù)
,并在此基礎上從多個方面概括運用瀉白散之要點,使學習者便于記憶
、掌握
,并能夠在臨床中實際應用。
中西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方劑學考點必背考點
解表劑 1、辛溫
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發(fā)汗解表又平喘。
桂枝湯
桂枝湯治風寒虛
,芍藥甘草姜棗同
,發(fā)汗解肌調營衛(wèi)
。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解表蠲飲止咳喘
。
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防蒼術,細芷川芩生地草
,外感寒濕里蘊熱
,發(fā)汗祛濕清里熱。
香蘇散
香蘇散用陳皮草
,理氣和中散風寒
。
止嗽散
止嗽散中百部前,紫菀陳桔荊芥草
,止咳化痰兼解表
。
2、辛涼
銀翹散
銀翹散主風熱疴
,竹葉荊牛豉薄荷
,甘桔蘆根涼解法,辛涼透表又解毒
。
麻杏石甘湯
麻杏石甘清肺熱
,辛涼宣泄平咳喘。
桑菊飲
桑菊飲中杏桔翹
,蘆根甘草薄荷饒
,疏風宣肺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
柴葛解肌湯
柴葛解肌羌芷芍
,膏芩桔草姜棗同,邪在二陽熱勢張
,解肌清熱雙解方
。
升麻葛根湯
升麻葛根用芍草,解肌透疹效果好
。
3、扶正
敗毒散
人參敗毒羌獨活,芎枳柴前桔苓草
,氣虛外感風寒濕
,益氣解表散風濕
。
參蘇飲
參蘇飲中葛夏前
,陳桔枳苓草木香,氣虛外感內(nèi)有痰
,益氣化痰兼理氣
。
加減葳蕤湯
加減葳蕤草白薇
,豆豉桔棗蔥薄荷,滋陰解表又發(fā)汗
。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細辛附子湯
,助陽解表治少陰。
瀉下劑 1、寒下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用大黃
,枳實厚樸加芒硝,峻下熱結治腑實
。
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枳樸黃
,輕下熱結治腑實。
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硝黃草
,緩下熱結治燥實
。
大黃牡丹湯
大黃牡丹用桃仁,冬瓜子內(nèi)加芒硝
,腸癰初起膿未成
,瀉熱破瘀散結腫。
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治結胸
,芒硝甘遂大黃供
,心堅硬滿便難通,瀉熱逐水為峻劑
。
2、溫下
溫脾湯
溫脾附子與干姜,甘草人參及大黃
,溫補脾陽攻冷積
,冷積久痢自爾康。
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細辛湯
,脅下寒凝痛莫當
,溫陽散寒瀉積滯,功在溫下妙非常
。
3、潤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約,枳樸大黃麻杏芍
,潤腸瀉熱又行氣
,津傷便秘服之易。
濟川煎
濟川歸膝肉蓯蓉
,澤瀉升麻枳殼從
,腎虛津少腸中燥,溫腎益精便自通
。
4、逐水
十棗湯
十棗湯攻逐水飲
,大戟芫花與甘遂,咳唾引痛心下痞
,實水身腫效無差
。
5、攻補兼施
黃龍湯
黃龍湯有大承氣
,參歸草桔姜棗同
,陽明腑實氣血虛,補益氣血兼清熱
。
和解劑 1、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和解方,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用黃芩加姜棗
,少陽為病此方宗。
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用大黃
,枳實芩夏芍姜棗
,往來寒熱心下滿,和解泄熱表里方
。
蒿芩清膽湯
蒿芩清膽碧玉須
,陳夏茯苓枳竹茹,少陽熱重痰挾濕
,清膽利濕痰自除
。
達原飲
達原飲用檳草果,厚樸芍芩知母草
,開達膜原辟穢濁
,瘟疫瘧疾服之安。
2 、調和肝脾
四逆散
四逆散柴枳草藥
,透邪解郁理肝脾,專治陽郁成厥逆
。
逍遙散
逍遙散用歸芍柴
,苓術甘草姜薄荷,疏肝健脾和營血
,肝郁血虛效驗良
。
痛瀉要方
痛瀉藥術防陳,補脾瀉肝治泄瀉
。
3 、調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黃連芩,干姜草棗與人參
,開結除痞又降逆
,痞滿吐利用此方。
清熱劑 1、清氣分熱
白虎湯
白虎湯中石膏君
,知母甘草加粳米,熱盛傷津口大渴
,清熱生津有奇功
。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用人參,麥冬半夏甘草粳
,清熱生津又益氣
,暑熱煩渴脈虛尋。
夏門人竹石甘粳米
2、清營涼血
清營湯
清營湯中角地玄
,丹麥銀翹竹葉連,邪熱傳營陰血傷
,清營透熱養(yǎng)陰血
。
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芍藥丹,解毒涼血又散瘀
,熱入營血服之安
。
3、清熱解毒
涼膈散
涼膈散用翹芩梔
,薄荷竹葉硝黃草
,瀉火通便清上下,胸膈熱聚燥實消
。
普濟消毒飲
普濟消毒芩連鼠
,玄參甘桔藍根煮,升柴馬勃連翹陳
,薄荷僵蠶大頭瘟
。
防風通圣散
防風通圣硝黃草,荊麻薄荷膏芩翹
,術桔梔滑歸芎芍
,疏風瀉熱能通便。
仙方活命飲
仙方活命金銀花
,防芷陳當草芍加
,貝母花粉加乳沒,山甲皂刺酒煎佳
,消腫潰堅治癰瘍
。
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芩柏梔,瀉火解毒治火毒
。
清瘟敗毒飲
清瘟敗毒犀角湯
,白虎解毒去粳柏
,再加玄桔翹竹葉,涼血瀉火氣血清
。
4 、清臟腑熱
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來
,木通甘草當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