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桂枝湯方解
道醫(yī)
2023-06-24 23:22:25
【方劑組成】烏頭大者5枚
,桂枝湯半杯
。
【用法】以蜜二杯煎烏頭減半去滓
,以桂枝湯半杯解之
,令得一杯后
,初服十分之二杯
,不知即服十分之三杯
,又不知復加至半杯
,其知者,如醉狀
,得吐者為中病
。

【方解】此即大烏頭煎與桂枝湯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證
。
【仲最論述解析】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第19條: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解析:腹中痛、逆冷
、手足不仁
,此疝之寒甚于里。若身疼痛
,更兼外邪
,宜以烏頭桂枝湯主之。而非灸刺和諸藥等一般常法所能治
。
【臨證思考】腹痛里寒重而外證也明
,也即關節(jié)痛明顯者
,可試用本方。
【辨證要點】大烏頭煎證與桂枝湯證并見者
。
烏頭桂枝湯用什么鍋煮
烏頭桂枝湯用砂鍋鍋煮
,烏頭桂枝湯屬于中藥,熬煮中藥需要火力均勻緩和
,而且不容易發(fā)生化學變化
,砂鍋導熱均勻、熱力緩和
,且鍋周保溫性強
、水分蒸發(fā)量少、不易發(fā)生化學變化
,所以烏頭桂枝湯用砂鍋鍋煮
。
烏頭詳細資料大全
烏頭 ( Aconitum carmichaeliDebx.)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烏頭
,為鎮(zhèn)痙劑
,冶風庳,風濕神經(jīng)痛
。側(cè)根(子根)入藥
,叫附子。有回陽
、逐冷
、祛風濕的作用。治大汗亡陽
、四肢厥逆
、霍亂轉(zhuǎn)筋、腎陽衰弱的腰膝冷痛
、形寒愛冷
、精神不振以及風寒濕痛、腳氣等癥
。
烏頭主產(chǎn)四川
、陜西。云南
、貴州
、河北、湖南
、湖北
、江西、甘肅等省有栽培。
烏頭株高60-150厘米
。側(cè)根常數(shù)個
,側(cè)生于主根四周。栽培品種的側(cè)根(即稱附子)通常1-2個
,倒卵圓形至倒卵形
。莖直立。葉互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偁罨ㄐ颍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藍紫色
。
基本介紹中文學名 :烏頭 拉丁學名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目 :毛莨目 科 :毛茛科 亞科 :金蓮花亞科 族 :翠雀族 屬 :烏頭屬 種 :烏頭 組 :烏頭組 系 :蔓烏頭系 形態(tài)特征,生長環(huán)境,分布范圍,栽培技術,選地整地,播種方法,田間管理,藥用價值,烏頭作用,化學成分,成分藥理,現(xiàn)代套用,毒性,毒副反應,用藥禁忌,食用禁忌,中毒癥狀,臨床診斷,急救處理,植物文化,變種,形態(tài)特征塊根倒圓錐形,長2-4厘米
,粗1-1.6厘米
。莖高60-150厘米,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
,等距離生葉
,分枝。
烏頭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
。莖中部葉有長柄
;葉片薄革質(zhì)或紙質(zhì),五角形
,長6-11厘米
,寬9-15厘米,基部淺心形三裂達或近基部
,中央全裂片寬菱形
,有時倒卵狀菱形或菱形,急尖
,有時短漸尖近羽狀分裂,二回裂片約2對
,斜三角形
,生1-3枚牙齒,間或全緣
,側(cè)全裂片不等二深裂
,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通常只沿脈疏被短柔毛
;葉柄長1-2.5厘米
,疏被短柔毛。 頂生總狀花序長6-10厘米
;軸及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緊貼的短柔毛
;下部苞片三裂
,其他的狹卵形至披針形;花梗長1.5-3厘米
;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
,長3-5毫米,寬0.5-0.8毫米
;萼片藍紫色
,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高盔形
,高2-2.6厘米
,自基部至喙長1.7-2.2厘米,下緣稍凹
,喙不明顯
,側(cè)萼片長1.5-2厘米;花瓣無毛
,瓣片長約1.1厘米
,唇長約6毫米,微凹
,距長2-2.5毫米
,通常拳卷;雄蕊無毛或疏被短毛
,花絲有2小齒或全緣
;心皮3-5,子房疏或密被短柔毛
,稀無毛
。蓇葖長1.5-1.8厘米;種子長3-3.2毫米
,三棱形
,只在二面密生橫膜翅。 花期9月至10月
,果期10月至11月
。生長環(huán)境烏頭喜溫暖濕潤氣候,選擇陽光充足
、表上疏松排水良好
、中等肥力土壤為佳,適應性強
,忌連作
。因為烏頭為宿根性草本植物,生產(chǎn)上一般采用塊根繁殖。于12月上中旬
,表土10厘米地溫10℃以上時栽種
,7天后發(fā)出新須根。一般冬至前20天栽種的先發(fā)根后出苗
,產(chǎn)量較高
;冬至后20天栽種的先出苗后發(fā)根,產(chǎn)量較低
。
船形烏頭分布范圍在中國分布于云南東部
、四川、湖北
、貴州
、湖南、廣西北部
、廣東北部
、江西、浙江
、江蘇
、安徽、陜西南部
、河南南部
、山東東部、遼寧南部
。在四川西部
、陜西南部及湖北西部一帶分布于海拔850-2150米,在湖南及江西分布于700-900米間
,在沿海諸省分布于100 -500米間
;生山地草坡或灌叢中。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模式標本采自山東煙臺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烏頭前茬作物以水稻、玉米
、蔬菜
、小麥或黃連地作物收獲后,進行翻曬
,充分風化,使土壤細碎
,作畦
,寬100-130厘米,高16厘米,溝寬26厘米
,在畦上施腐熟廄肥
,堆肥,每公頃15000千克以上
,翻入土中
,充分混勻,整平畦面呈弓背形
。
播種方法
烏頭播種方法多半是根塊繁殖
,分直接下種,貯藏備種
。培育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品種
,必須選擇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區(qū)培育、繁殖材料
。
1 、直接下種適時下種很重要,7月下旬至8月初將土地備好
,收烏藥時
,適合作種栽的附子立即按行距50厘米,株距26厘米
,深10厘米開穴
,栽1-2個種栽,使芽口向上
,覆土3厘米
,再套種蔬菜、蠶豆
、豌豆
、小麥等。天干旱時7-8天澆水一次
,讓附子在地里休眠
,第二年出苗生長。
2、貯藏備種收附子時
,大的藥用,小的留在蔸上
,假植沙質(zhì)壤土中
,種時取出種栽;若從老蔸取下種栽
,用沙質(zhì)壤土或砂土挖66厘米左右深的坑
,在下面鋪一層種栽
,上蓋16厘米厚砂土,再鋪一層栽子
,蓋上砂土
,直到地面,作成瓦背形
,四周和中間立幾束玉米稈等物使之通氣
。12月份,到備好的地里
,分大中小三等
,大株行距26厘米,中株行距20-23厘米
,小株行距16厘米
,施足底肥,以廄肥和適量的過磷酸鈣(每公頃225千克)施人穴內(nèi)
,覆土6-10厘米
,每公頃下種量為750千克,冬裁時要選擇健壯整齊
、產(chǎn)量高
、質(zhì)量好的幼苗。過于寒冷的地方木能冬種也可春天栽種
,方法同上
,和玉米、花生
、甘薯等套種
,每公頃產(chǎn)烏藥60萬個左右,一般只能繁殖兩年
。山區(qū)培育品種
,防止退化,優(yōu)良品種以“和尚頭”為最好
,塊根大產(chǎn)量高
。
3、間套作方法附子栽完后
,隨即在畦的一面套種青筍
,每隔16厘米遠種一窩。第二年4月底或5月初青筍收后
,套種玉米
,每隔50厘米種一窩,每穴留兩苗
,套種玉米只套種在畦的向陽面
,主要為附子遮蔭
。附子收獲后,立即在畦上播種白菜
,不必施肥,每公頃可產(chǎn)白菜52500千克
。也可在附子收獲后
,再栽晚稻苗,先把稻秧寄栽在別的稻田內(nèi)
,6厘米距離一株
,7月底8月初附子收獲后,立即灌水整地栽秧
。如果玉米還未成熟
,可暫留不收,如果水淺
,可在挖了附子的畦內(nèi)栽秧
,不影響玉米最后成熟。這樣能糧藥雙收
。例如在陜西南鄭縣五拱公社1976年收獲了0.27公頃附子
,每公頃產(chǎn)附子8250千克,玉米4500千克
,晚稻每公頃產(chǎn)3000千克
。
田間管理
加強管理是保證附子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的關鍵。
1、修根打尖修根分兩次進行
,第一次4月上旬苗長出4-5片葉時進行,把植株附近泥土刨開
,現(xiàn)出母根及附于大的在母根內(nèi)側(cè)留2-3個較大的附于
,小苗留一個,其余的附子全部摘掉
。第二次在5月中旬
,刨13-16厘米深以露出附子上半部為度,削去母根上的新生小附子及所保留的大附子上的須根
,只留下面一個獨根
,使附子表面光滑,注意勿損傷母根
。 打尖:每次施肥前要打尖
。3-5天后,在植株葉腋間長出腋芽
,立即拿去
,使營養(yǎng)集中于附子的生長
。
2、除草追肥烏頭栽植宜精細
,除保持土壤濕潤疏松外
,見草就除,夏天忌積水
,適時追肥
,苗高 6厘米時,追第一次肥
,每公頃施腐熟餅肥750千克
,混合稀糞液37500于克,施在行間
。第二次施肥在第一次修根后
,施腐熟餅肥1500千克混合稀糞水37500千克,施在每兩株距間
。第三次施肥在第二次修根后
,糞量加大施在上次未施的兩株距間。注意病植株
,發(fā)現(xiàn)即拔掉燒毀
,缺苗者要補齊。
3、培土為防治雨水侵入根部
,減少根腐病,降低地溫
,促進塊根膨大
,在追肥時將畦兩側(cè)的土摟入植物根部作成魚背形。
4、灌水排水如果遇到春旱或土壤過于干旱
,應及時澆水,氣溫升高后
,應澆早晚水
,雨季注意排水,防止亂根
。 5
、
采收加工附子栽后第二年7月收獲。如遇連續(xù)陰雨
,塊根容易腐爛
,可提前采收。最晚不要超過立秋
。留種地冬季隨挖隨栽
。用鋤頭刨出塊根去掉須根泥土
,去掉地上莖葉將附子和母根分開,每公頃產(chǎn)附子7500千克左右
,母根曬干稱為川烏
、附子含有烏頭成分,屬劇毒藥
,用藥前必須加工
。藥用價值
烏頭作用
烏頭為散寒止痛要藥,既可祛經(jīng)絡之寒
,又可散臟腑之寒。然其有大毒
,用之宜慎
。 適應癥:烏頭能散經(jīng)絡之寒而止痛,適用于風濕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
,如烏頭湯治歷節(jié)病,散臟腑之寒而止痛
,適用于寒邪所致心腹疼痛
,烏頭赤石脂丸治心痛,赤丸治腹?jié)M痛
,大烏頭煎
、烏頭桂枝湯治寒疝腹痛。 烏頭除單獨為方外
,多與它藥配伍使用
。有相輔相成配伍者,如烏頭赤石脂丸
,方中大辛大熱之烏頭為主藥
,逐寒止痛,與大辛大熱之附子
、蜀椒
、干姜合用,相輔相成
,以加強其溫陽逐寒止痛之力
;也有相反相成配伍者,如治寒飲上逆腹痛的赤丸方中
,烏頭與相反藥半夏同用
,相反相成,以增強散寒化飲降逆之功
。
化學成分
附子含中烏頭堿(mesaconitine)
、烏頭堿(aconitine)
、次烏頭堿(hypaconitine)、異烏頭堿(isoaconitine)
、塔拉弟胺(talatisamine)
、川烏堿甲、乙(chuan-wubaseA
、B)
。 草烏含劇毒的雙脂類生物堿:中烏頭堿(mesaconitine)、次烏頭堿(hypaconitine)
、烏頭堿(aconitine)等
。
成分藥理
川烏含雙酯型二萜生物堿,約0.4%-0.8%
。如烏頭堿
、中烏頭堿等。經(jīng)水解可成為毒性較小的單酯類生物堿
。另有報導含塔拉地薩敏
、川烏堿甲、乙
。草烏含果寧
、β谷固醇等成分。
烏頭實驗證明
,烏頭注射液(每ml含烏頭堿0.4mg)對小鼠移植性腫瘤前胃癌Fc和肉瘤S180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并能抑制Lewis肺癌自發(fā)轉(zhuǎn)移。以生川烏為主組成的復方三生針注射液體外實驗
,對人肺癌
、肝癌、胃癌細胞均有直接殺傷效應和抑制作用
,能使細胞分裂停止在中期以前
,與長春新堿的作用相似。并能抑制人肺癌細胞
、小鼠Lewis肺癌細胞及肝癌細胞DNA
、RNA和蛋白質(zhì)的合成,尤對RNA的合成抑制最強
。復方三生針的不同濃度對癌細胞的抑制率
,肺癌為59.8%,肝癌為 82.7%
。該藥對小鼠外周血淋巴細胞 ANAE陽性率
、淋巴細胞轉(zhuǎn)化率、血清IgG及菌酶含量均無明顯影響,提示復方三生針的抗癌機制可能主要是與其抑制細胞生長和核酸代謝有關
。草烏能提高血清總補體的活性及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
。
現(xiàn)代套用
惡性腫瘤湯銘新等報導,用0.8mg/2ml的烏頭注射液
,每日1-2次肌肉注射
,30天為1療程,休息15-30天后繼續(xù)給藥
,治療晚期胃癌不能手術者16例
,總有效率為61.54%;治療胃癌姑息術后患者46例
,有效率為80.0%
;治療晚期原發(fā)性肝癌 22例,有效率為 54.54%
。有效病例表現(xiàn)疼痛緩解
,食欲增加,存活期延長
。臨床觀察認為四川產(chǎn)烏頭制成的注射液療效顯著,它不但能緩解胃癌
、肝癌患者的消化道癥狀
,而且還有明顯的鎮(zhèn)痛效果,且無毒副作用
,不成癮
,優(yōu)于化療。
白血病鄭金福等等報導
,用生川烏配巴豆
、雄黃等藥組成“抗白丹”治療10例白血病,所有患者均經(jīng)臨床
、血象或骨髓象檢查確診
,其中急淋2例,急粒6例
,急單2例
。抗白丹劑量成人每天4-8丸
,小兒l-4丸
,于清晨5時開水一次送服。連服3-5天
,休息1天
。一般先從小量開始,逐步加量,以保持大便每天4-5次為度
。結果
,單用抗白丹治療的6例中,有效2例
,無效4例
,抗白丹合并化療的4例中,有效3例
,無效1例
。毒性
毒副反應
烏頭中毒多與超量、生用
、配伍不當或與酒同用有關
。表現(xiàn)癥狀為口舌、四肢及全身發(fā)麻
、頭暈
、耳鳴、言語不清及心悸氣短
、面色蒼白
、四肢厥冷、腹痛腹瀉等癥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捎弥兴幏涿蹧_服解毒或飲綠豆湯。
用藥禁忌
用量過大 烏頭分川烏
、草烏
。草烏毒性更大。烏頭因采集時間
,炮制
、煎煮時間不同,中毒劑量差別很大
。川烏為3-30克
,草烏為3-4.5克,烏頭堿0.2毫克口服即可中毒
。川烏中毒可見口舌及全身發(fā)麻
、惡心嘔吐、胸悶
、痙攣
、呼吸困難、血壓下降
、體溫不升
、心律紊亂、神志不清、昏迷
,以至循環(huán)
、呼吸衰竭而死亡。草烏中毒癥狀與川烏基本相同
。烏頭類中毒量個體差異很大
,有人僅煎服川烏6克,亦有僅服草烏1克即引起中毒
。因此應特別注意中毒的早期癥狀
,及早救治。臨床使用烏頭也宜以小劑量開始試用
。
未經(jīng)炮制 烏頭毒性大
,故必須經(jīng)過炮制才可內(nèi)服,內(nèi)服處方上也應寫明制烏頭或制川烏
、制草烏
。未經(jīng)炮制服用,很少量即可引起中毒
。
配伍不當 前人認為烏頭不宜與貝母
、白芨、半夏
、瓜蔞同用
。另外,臨床有烏頭與麻黃同用引起中毒的報導
。
煎煮時間太短 烏頭久煎或新近采用的高壓蒸制
,能減少毒性
。如病情需加大烏頭用量
,更宜久煎。煎煮時間過短易致中毒
。烏頭切忌生用
。
蓄積中毒 長期服用烏頭,可蓄積體內(nèi)引起中毒
,特別是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更易發(fā)生此類中毒
。如病情需要久服含烏頭的制劑,可用間斷服藥法
。服用數(shù)日或數(shù)周后
,間斷1周。另外
,每日服藥可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
,將每日總量分幾次服用,有利于毒素的排泄。
食用禁忌
服用烏頭時
,不能食用豆鼓
、鼓汁、鹽酸等食物
。因為它們藥性相反
,同食影響療效并對身體不利。
中毒癥狀
1
、神經(jīng)系統(tǒng) 四肢麻木
,特異性刺痛及蟻行感,麻木從上肢遠端(指尖)開始向近端蔓延
,繼后為口
、舌及全身麻木,痛覺減弱或消失
,有緊束感
。伴有眩暈、眼花
、視物模糊
。重者躁動不安、肢體發(fā)硬
、肌肉強直
、抽搐,意識不清甚至昏迷
。 2
、循環(huán)系統(tǒng) 由于迷走神經(jīng)興奮及心肌應激性增加,可有心悸
、胸悶
、心動過緩、多源性和頻發(fā)室性早搏
、心房或心室顫動或阿-斯綜合征等多種心律失常和休克
。 3、呼吸系統(tǒng) 呼吸急促
、咳嗽
、血痰、呼吸困難
、紫紺
、急性肺水腫,可因呼吸肌痙攣而窒息
,甚至發(fā)生呼吸衰竭
。 4
、消化系統(tǒng) 惡心、嘔吐
、流涎
、腹痛、腹瀉
、腸鳴音亢進
,少數(shù)有里急后重、血樣便
、酷似痢疾
。
臨床診斷
1、病史:有用烏頭堿類植物病史
。 2
、臨床表現(xiàn):口服中毒者,首先表現(xiàn)口腔及咽部黏膜刺痛及燒灼感
,舌及口腔周圍有麻木感
,言語笨拙。
急救處理
1
、口服或外用含有草烏頭或附子的中藥或藥酒者
,應立即停止使用。 2
、早期應即刻催吐
、洗胃和導瀉。洗胃液可用高錳酸鉀及鞣酸溶液
。導瀉劑可在洗胃后從胃管中注入硫酸鈉或硫酸鎂
。也可用2%鹽水高位結腸灌洗。 3
、大量補液
,以促進毒物的排泄。 4
、對心跳緩慢
,心律失常者可皮下或肌肉注射阿托品1-2mg
,4-6小時可重復注射
,重者可用阿托品0.5-1mg加入葡萄糖溶液中緩慢靜注。 5
、對癥治療經(jīng)阿托品治療后心律失常仍不能糾正者可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如利多卡因)
。血壓下降者可給予升壓藥。呼吸抑制
、心力衰竭等均可采取相應措施治療
。 6
、烏頭中毒可用甘草100g,土茯苓50g
,綠豆50g煮水飲用
。甘草能抑制烏頭堿的毒性反應,可作為烏頭堿中毒的解毒劑
。綠豆和土茯苓有清熱解毒
、利尿排毒的作用,可與甘草合用解烏頭毒
。如不能配齊三味藥
,應先及時使用甘草。嚴重者應及時靜脈注射阿托品
,能對抗烏頭堿中毒后心律失常造成的死亡
。另,遠志
、防風也可解烏頭之毒
。植物文化南北朝梁代的大醫(yī)學家陶弘景已指出:“烏頭與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
,......烏頭四月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