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治療胸痹心痛
道醫(yī)
2023-06-24 23:40:28
薛×× 女 55歲
[主證]患“高血壓癥”已10余年
,現(xiàn)在左胸悶痛,灼熱難忍
,食入嘔逆
,大便不暢(曾赴北京某醫(yī)院急診為冠心病心絞痛
,按心絞痛處理
,注射杜冷丁1支
,口含硝酸甘油2片
,痛仍未止),心悸怔忡
,胸中悶痛
,舌白膩,脈弦數(shù)
。心率110次/分
,家屬2人攙扶就診。

[辨證]濕郁氣滯
,胸陽痹阻
,以致胃失和降,腸腑不暢
,形成胸痹心痛之證
。
[治則]化濕理氣,寬胸開閉
,以和胃腸
。
[方藥]南薤白12克 炒枳實9克 制厚樸9克 姜半夏9克 炒柏仁12克 廣郁金12克 全瓜蔞60克
按:本方系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此方可宣痹通陽
,下氣散結(jié)
。以枳實下氣,厚樸理氣
,郁金行氣
,能使氣散,用薤白
、半夏
、瓜蔞通陽散結(jié),燥濕和胃
,開閉潤腸
;佐以柏子仁養(yǎng)心寧神。
服藥1劑
,病即緩解
,再煎逐漸痛止,2日后來診
,胸痛已除
,心胸舒暢,大便亦行
,唯食后呃逆
,心悸口干而苦,舌白厚膩略黃,脈沉細弦較數(shù)
,有濕郁化熱之象,再擬化濕散結(jié)
,理氣和胃
,兼以清熱之品,原方去柏子仁
,加川黃連3克續(xù)服
,即告病除。
——本段摘自《臨證治驗錄》
《本草精薈》:瓜蔞的功效與應(yīng)用
瓜蔞古時又稱 栝樓
,為葫蘆科植物瓜蔞的果實
。入藥有瓜蔞皮與瓜蔞仁之分,若整個果實都用叫全瓜蔞
。下方時一定要寫清楚
。瓜蔞之根是中藥天花粉,會單獨介紹
。常生用與炒用
。
一、瓜蔞的功效:
瓜蔞味甘
,性寒
。歸肺、胃
、大腸經(jīng)
。入藥部位不同,功效有所區(qū)別
。
瓜蔞皮清肺化痰 ,利氣寬胸 ;
瓜蔞仁潤肺化痰,滑腸通便
;
全瓜蔞則兼具二者功效 。瓜蔞善長清熱化痰
,利氣寬胸
,為“
治熱痰之要藥 ”。同時能通利大腸
,泄熱通便
。尤適用于
痰氣阻滯胸中,或兼腸燥便秘者 。
現(xiàn)代常用于 肺熱咳嗽,痰濁黃稠,胸痹心痛,乳癰
,肺癰
,腸癰腫痛 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jīng)》:“主 消渴
,身熱煩滿
,大熱,補虛安中
,續(xù)絕傷
。”
《別錄》:“主 胸痹
,悅澤人面
。”
《本草綱目》:“ 潤肺燥,降火
,治咳嗽,滌痰結(jié)
,利咽喉
,止消渴,利大腸
,消癰腫瘡毒
。”
《長沙藥解》:“清心潤肺
,洗垢除煩
,
開胸膈之痹結(jié) ,滌涎沫之膠黏
,最洗瘀濁
,善解懊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二 、瓜蔞的配伍應(yīng)用:
1.用于肺熱咳嗽,痰稠不易咯出之證 。 瓜蔞甘寒而潤
,善于清肺潤燥。能稀釋稠痰
,常配伍貝母
、知母等清熱泄熱、化痰止咳之藥
。若兼大便不暢者
,常用瓜蔞仁配伍黃芩
、枳實、膽南星等
,即
清氣化痰丸 。
2.用于胸痹、結(jié)胸 、胸膈痞悶或作痛等證
。 瓜蔞能清肺胃之熱而化痰,又能利氣散結(jié)以寬胸
,故可通胸膈痹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摗分杏泄鲜V薤白三方
,值得學(xué)習(xí)。治療胸陽不振之胸痹
,常以瓜蔞配伍薤白
,用白酒(即今天之黃酒)煎煮,即
瓜蔞薤白白酒湯 。若胸痹不得臥
、心痛徹背,則可再加半夏
,即
瓜蔞薤白半夏湯 。若兼氣結(jié)在胸,常配伍枳實
、厚樸
、薤白等,即
枳實薤白桂枝湯 。
治痰熱結(jié)胸
,胸脅痞滿,按之則痛
,常配伍半夏
、黃連,即
小陷胸湯 。
李時珍言:“ 張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結(jié)胸滿痛 ,皆用瓜蔞實
。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氣,能降上焦之火
,使痰氣下降也
。 ”
陳修園言:“ 《金匱》取治胸痹 ,《傷寒論》取治結(jié)胸,蓋以能開胸前之結(jié)也
。 ”
3.用于腸燥便秘 。 瓜蔞能寬胸膈,利大腸
,清痰熱
,解消渴。若用其潤腸通便
,瓜蔞仁則更為適宜
。
此外,瓜蔞配伍乳香
、沒藥
,共為細末,溫酒調(diào)服
,可治乳癰
,即
瓜蔞散 。
張錫純言:“ 瓜蔞味甘,性涼。能開胸間及胃口熱痰,故仲景治結(jié)胸有小陷胸湯,瓜蔞與連、夏并用;治胸痹有瓜蔞薤白等方,瓜蔞與薤、酒、桂、樸諸藥并用。若與赭石同用,善止吐衄;若但用其皮,最能清肺、斂肺、寧嗽、定喘;若但用其仁,其開胸降胃之力較大,且善通大便。 ”
三、瓜蔞的用法用量:
瓜蔞常入煎劑
,少入丸散
。入藥部位不同,功效有別
,劑量也不同
。一般入煎劑,全瓜蔞可用十余克至幾十克
;瓜蔞皮與瓜蔞仁十余克即可
。須打碎入藥。
四、瓜蔞的應(yīng)用注意:
瓜蔞性寒而滑腸
,故
脾胃虛弱,大便不實,或有寒痰
、濕痰者不宜 。
自古有瓜蔞反烏頭之說
,了解下就可以。
汪昂言:“ 實圓長如熟柿子,子扁、多脂,去油用。惡干姜,烏頭。瀉者忌用。 ”
~
——中醫(yī)實戰(zhàn)筆記20.7.12中午
#中醫(yī)實戰(zhàn)筆記#
化痰止咳平喘藥:溫化寒痰藥——半夏
1.燥濕化痰-——用于濕痰
、寒痰證。
本品辛溫而燥
,有毒
,入脾、胃
、肺經(jīng)
。長于燥脾濕而化痰濁,溫臟腑而化寒痰
,并有止咳作用
,為治濕痰、寒痰之要藥
。尤善治臟腑濕痰
。
(1)治脾不化濕,聚濕為痰
,痰濕阻肺之咳嗽氣逆
,咳痰量多色白
。常配橘皮、茯苓等同用
,如二陳湯
。
(2)治寒痰咳嗽,痰多清稀
。配干姜
、細辛等,如小青龍湯
。
(3)治濕痰上擾
,蒙蔽清竅,頭痛眩暈
。配天麻
、白術(shù)等,如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
2.降逆止嘔-——用于胃氣上逆嘔吐
。
本品既能燥濕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止嘔
,為止嘔要藥
。因性溫,尤其適宜于寒飲或胃寒嘔吐
,經(jīng)配伍可用于多種原因所致的嘔吐
。
(1)治寒飲或胃寒嘔吐。常配生姜同用
,即小半夏湯
。
(2)治胃熱嘔吐。配黃連
、竹茹等
,如黃連橘皮竹茹半夏湯。
(3)治胃氣虛嘔吐
。配人參
、白蜜等,如大半夏湯
。
(4)治胃陰虛嘔吐
。配石斛、麥冬等
。
(5)治妊娠嘔吐
。可與配蘇梗
、砂仁等同用
。
3.消痞散結(jié)-——用于胸痹
,結(jié)胸,心下痞
,梅核氣
。
本品有辛散消痞、化痰散結(jié)作用
,治痰氣互結(jié)之痞證
、結(jié)胸、胸痹
、梅核氣等
。
(1)治痰濁阻滯,胸陽不振之胸痹
、真心痛
。配瓜蔞、薤白
,即瓜蔞薤白半夏湯
。
(2)治痰熱結(jié)胸。配瓜蔞
、黃連同用
,即小陷胸湯。
(3)治濕熱阻滯之心下痞滿
。配干姜、黃連
、黃芩等
,如半夏瀉心湯。
(4)治氣郁痰凝之梅核氣
。配紫蘇
、厚樸等,如半夏厚樸湯
。
4.外用消腫止痛——-用于瘰疬癭瘤
,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等。
本品內(nèi)服能消痰散結(jié)
,外用能消腫止痛
,用于瘰疬癭瘤、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
。
(1)治痰濕凝結(jié)之瘰疬癭瘤
。配海藻、浙貝母等
,如海藻玉壺湯
。
(2)治癰疽發(fā)背
、無名腫毒、毒蛇咬傷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捎蒙费心┱{(diào)敷或鮮品搗敷。
此外
,取本品燥濕和胃之功
,用于濕痰內(nèi)盛,胃氣失和而夜寐不安者
,配秫米
,化痰和胃以安神;又取其散結(jié)降濁之效
,用于中寒內(nèi)盛
、陽氣不運的冷積便秘,配硫磺以助陽通便
,即半硫丸
。
用法用量:煎服,3~10g.內(nèi)服一般宜制用
,制法不同
,功用有別:法半夏長于燥濕且溫性較弱;姜半夏長于降逆止嘔
;清半夏長于化痰
;半夏曲功能消食化痰;竹瀝半夏性寒涼
,善清熱化痰息風(fēng)
。外用生品適量,磨汁涂或研末調(diào)敷患處
。
使用注意:反烏頭
。陰虛燥咳,血證
,熱痰
,燥痰應(yīng)慎用。本品劑量過大(30~90g)或生品內(nèi)服0.1~2.4g可引起中毒
。主要表現(xiàn)為口內(nèi)苦澀流涎
,口舌麻木,舌干
,不能發(fā)音
,胃部不適,惡心,腹瀉
;或有胸前壓迫感
,心悸。也有因服生半夏過量而致永久性失音者
;外用生半夏可致過敏性
、壞死性皮炎。
冠心病的中醫(yī)康復(fù)治療方法有哪些 ?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
,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dǎo)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臟病
。
冠心病屬于中醫(yī)“胸痹”、“真心痛”
、“心痛”的范疇
。《素問臟氣法時論》有“心病者
,胸中痛
,脅支滿,脅下痛
,膺背肩胛間痛
,兩臂內(nèi)痛”的描述,與冠心病的辨證要點十分相似
。
胸痹心痛是威脅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證之一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生活方式及飲食結(jié)構(gòu)的改變,發(fā)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因而本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由于本病表現(xiàn)為本虛標(biāo)實,有著復(fù)雜的臨床表現(xiàn)及病理變化
,而中醫(yī)藥治療從整體出發(fā),具有綜合作用的優(yōu)勢而受到廣泛關(guān)注
。
一
、病因病機
“胸痹”病名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并將其分為心痹和肺痹兩種
,對本病的病因
、一般辨證要點及痛的表現(xiàn)均有記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靶耐础辈∶钤缫娪隈R王堆古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金匱要略》記載胸痹的表現(xiàn)
,“胸痹緩急”
,即心痛時發(fā)時緩為其特點
,其病機以陽微陰弦為心氣不足者,故設(shè)有瓜蔞薤白半夏湯
、瓜蔞薤白白酒湯及人參湯治療本病
。后世醫(yī)家,如元代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用蘇合香丸
,明代王肯堂《證治準(zhǔn)繩》用失笑散及大劑量紅花
、降香,清代王清任《醫(yī)林改錯》用血府逐瘀湯等
,對本病均有較好療效
。
《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
,寒獨留則血凝泣
,凝則脈不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督饏T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胸痹
,心中痞氣。氣結(jié)在胸
,胸滿
,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
。人參湯亦主之”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
,胸背痛
,短氣,寸口脈沉而遲
,關(guān)上緊數(shù)
,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
,不得臥
,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短绞セ莘街涡谋灾T方》:“夫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乘之,邪積而不去
,則時害飲食
,心中幅幅如滿,蘊蘊而痛是謂心痹”。《玉機微義心痛》:“然亦有病久氣血虛損及素勞作羸弱之人患心痛者
,皆虛痛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夺t(yī)門法律中寒門》:“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
,故陰得乘之”
。
(一)年老體虛
本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年過半百
,腎氣漸衰
。腎陽虛衰則不能鼓動五臟之陽,引起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
,血脈失于溫煦
,鼓動無力而痹阻不通;若腎陰虧虛
,則不能滋養(yǎng)五臟之陰
,可使心陰內(nèi)耗,心陰虧虛
,脈道失潤
;或心火偏旺,灼津成痰
,痰濁痹阻心脈
,發(fā)為胸痹心痛。
(二)飲食不當(dāng)
恣食肥甘厚味
,日久損傷脾胃
,運化失司,聚濕成痰
,上犯心胸清曠之區(qū)
,清陽不展,氣機不暢
,心脈痹阻
,遂成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或痰濁久留,痰瘀交阻,亦成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或飽餐傷氣,推動無力
,氣血運行不暢而發(fā)本病
。
(三)情志失調(diào)憂思傷脾,脾虛氣結(jié)
,運化失司
,津液不得輸布,聚而為痰
,痰瘀交阻
,氣血不暢,心脈痹阻
,發(fā)為胸痹心痛
。或郁怒傷肝
,肝失疏泄
,肝郁氣滯,郁久化火
,灼津成痰
,氣滯痰濁痹阻心脈,而成胸痹心痛
。由于肝氣通于心氣
,肝氣滯則心氣乏,所以七情太過
,是引發(fā)本病的常見原因
。
(四)寒邪內(nèi)侵
素體陽虛,胸陽不振
,陰寒之邪乘虛而入
,寒凝氣滯,胸陽不展
,血行不暢
,而發(fā)本病。
《醫(yī)門法律中寒門》云:“胸痹心痛
,然總因陽虛
,故陰得乘之”。闡述了本病由陽虛感寒而發(fā)作
,故天氣變化
、驟遇寒涼而易卒發(fā)心痛
。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機為本虛標(biāo)實心脈痹阻,其病位以心為主
,然其發(fā)病多與肝
、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有關(guān)
,如腎虛
、肝郁、脾失健運等
。本病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本虛標(biāo)實
,虛實夾雜。其本虛可有氣虛
、陽虛
、陰虛、血虛
,且又可陰損及陽
,陽損及陰,而表現(xiàn)氣陰兩虛
、氣血雙虧
、陰陽兩虛,甚至陽微陰竭
、心陽外越
;標(biāo)實為氣滯、寒凝
、痰濁
、血瘀,且又可相互為病
,如氣滯
、血瘀、寒凝氣滯
、痰瘀交阻等
。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虛實兼夾,如陰虛痰熱互見
,陽虛可兼痰飲等
。發(fā)作期以標(biāo)實表現(xiàn)為主,并以血瘀為突出
,緩解期主要有心
、脾、腎氣血陰陽之虧虛
,其中又以氣虛最為常見
。
二
、辨證用藥
針對本病病機表現(xiàn)為本虛標(biāo)實,虛實夾雜
,發(fā)作期以標(biāo)實為主,緩解期以本虛為主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