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 湯姓發(fā)熱鼻塞案
湯左
,二月十八日。發(fā)熱
,有汗
,惡風
,頭痛
,鼻塞,脈浮而緩
。
案解析.png)
太陽中風,桂枝湯主之
。
川桂枝三錢 生白芍三錢 生甘草錢半 生姜三片 紅棗六枚
【獨立全解】
該患者的主癥是“發(fā)熱
、汗出
、惡風
、頭痛、鼻塞
、脈浮而緩”,只要是學過《傷寒論》的人
,幾乎都能看出來這是太陽中風表虛證
,也就是桂枝湯證。但患者的主癥是經過作者加工過的
,真要是讀者自己采集病史
,可能會有別的可能
,因為每個人的關注點及辨證角度是不一樣的
。
其實
,現(xiàn)在臨床上見到“發(fā)熱
、汗出、惡風
、頭痛、鼻塞
、脈浮而緩”也并不一定都是桂枝湯證
,還必須整體上辨析患者的其他癥狀
。
若患者有口干或口干渴
,辨證為太陽陽明合病,可以用桂枝湯加生石膏或桂枝二越婢一湯
,《傷寒論》第27條:“太陽病
,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
。脈微弱者
,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傷寒論》條文中桂枝二越婢一湯的脈象為脈微弱
,是由于津液虧虛所致
,又加之表不解,亦可表現(xiàn)為脈浮弱
,與桂枝湯的脈浮緩極相似
,這時就需要根據臨床癥狀進行鑒別,即前者是太陽陽明合病
,而后者是單純的太陽病
。
若患者伴有咽痛、口苦
,則應辨證為太陽少陽合病
,可以用柴胡桂枝湯。
上條若再伴有口干渴
,則應辨為太陽少陽陽明合病,可以用小柴胡湯合桂枝湯
、白虎湯或用小柴胡湯合大青龍湯
。
或許有人會問:假如合并有少陽病
,脈應該是弦的
,不應該是浮緩脈
。中醫(yī)的辨證是非常靈活的
,特別在臨床上沒有絕對“一一對應”的辨證。少陽病的主脈是弦脈
,但不是所有的少陽病都可以見到弦脈,也不是所有的弦脈都是少陽病
,還需要根據患者整體狀況綜合辨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秱摗返?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
,邪氣因入
,與正氣相搏
,結于脅下
。正邪分爭,往來寒熱
,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
,臟腑相連
,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
,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碧柌〕跗冢皻馀c正氣交爭于骨肉
,即太陽病在表的一般病理過程。若血弱氣盡
,精氣已不足拒邪于外
,則退而衛(wèi)于內
,導致體表腠理遂不密守而開
,邪乃乘虛而入于半表半里,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
,就轉變?yōu)樯訇柌×恕Q?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氣盡
、精氣不足可以表現(xiàn)為緩脈
,加之外感表證不解
,亦可表現(xiàn)為浮脈,因此太陽少陽合病的脈象可以表現(xiàn)為浮緩脈
。因此,臨床上浮緩脈絕對不能單純對等于太陽表虛之桂枝湯證
。
對于這個醫(yī)案
,很多人會認為很簡單
,心想假如我在臨床上見到“發(fā)熱
、汗出、惡風
、頭痛、鼻塞
、脈浮而緩”
,單用桂枝湯就能治好病
,其實不然
。我們恰恰忽略了作者辨證的整體過程
,而這些過程有時作者并沒有完整地表達出來
。該案中作者能單用桂枝湯
,是在潛意識里面已經排除了其他癥狀后
,結合患者整體情況綜合辨證為單純的太陽病才有效的
。這里特別注意的是,作者排除了其他癥狀
,包括很細微的一些癥狀,這些癥狀有時恰恰是很關鍵的癥
,比如:口干渴
、咽痛
、口苦等
,有時忽略其中的某一個癥,會出現(xiàn)單用桂枝湯可能有小效
,也可能絲毫無效,還有不但沒效還會加重病情的情況
。
“經方之難精
,由來尚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媒浄皆谂R床上取效更是難上加難。筆者在臨床上體會到缺乏整體觀念
、顧此失彼是其原因之一。
【舉一反三】
筆者曾治療一感冒患者
,徐某,女
,23歲,學生
。初診日期:2007年1月20日
。
主訴:低熱8天
。
患者8天前受涼后出現(xiàn)發(fā)熱
、惡寒等癥狀。就診于某醫(yī)院急診科,給予退熱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后
,熱勢減退,呈低熱狀態(tài)
,晨起干嘔明顯
,伴有咽痛
、口干渴
、飲水較多
。他醫(yī)予小柴胡顆粒治療5天后無效
。請余診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滔掳Y:低熱,自測體溫37.6℃
,乏力
,口干渴欲飲
,咽痛
,咳黃痰,晨起刷牙時干嘔明顯
,無惡寒,口苦
,二便調
,食納不佳
,眠可
,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
該患者是外感發(fā)熱,由于誤治而出現(xiàn)低熱不退
。其最主要的癥狀之一就是晨起干嘔、口干明顯
。干嘔是小柴胡湯四證之一
,《傷寒論》第10條:“傷寒,中風
,有柴胡證
,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見“干嘔”這一證便可給予小柴胡湯
,但仍然要結合患者的整體情況而用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哂捎凇把鯕獗M腠理開”
,外感病邪不解,傳入半表半里
,而出現(xiàn)干嘔、乏力
、咽痛
、納呆
、低熱不退
。患者咽痛
、口干渴欲飲、偶咳黃痰
,是邪陷里證之陽明病
。
臨床上常見的半表半里實熱證的少陽病
,既可由表證傳來
,也可由里實熱之陽明病“助燃愈盛”。假如不從根源上“釜底抽薪”治療里實熱之陽明病
,半表半里實熱之少陽病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綜上所述
,該患者六經辨證為少陽陽明合病,其方證為小柴胡湯加生石膏
、桔梗
、生薏仁。
方中還加用桔梗
,取桔梗湯之意,祛痰排膿
、化痰止咳
。生薏仁,亦有祛痰排膿之功
。筆者治療兼有咽痛、咳嗽的少陽病
,常在柴胡劑的基礎上加用桔梗
、生薏仁以加強祛痰排膿之功
,算是相對固定的“藥對”
。
柴胡12g,黃芩10g
,清半夏12g,黨參10g
,炙甘草6g
,生石膏(先煎)45g
,桔梗10g
,生薏仁18g,生姜10g
,大棗10g。
方中小柴胡湯和解少陽
,生石膏清解陽明里熱
,又用生薏仁
、桔梗清熱化痰
,排膿利咽。
結果
,患者服用一劑后低熱癥狀消失,咽痛亦明顯減輕
,又服用一劑
,諸癥消失。
前醫(yī)給服小柴胡顆粒
,說明該醫(yī)已辨出患者病位在少陽
,但忽略了患者的咽痛、口干渴欲飲
、偶咳黃痰等陽明里熱之癥。少陽陽明合病
,單純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是不夠的
,和解少陽的過程中
,必須兼清陽明里熱
,病方能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赡軙幸恍┐蠓蚵裨梗何乙姷搅恕翱诳唷⒀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目眩
、心煩喜嘔
、胸脅苦滿
、默默不欲飲食”,用小柴胡湯沒效
。往往就開始懷疑經方的療效了,究其原因
,還是在辨證上缺乏整體觀念
,顧此失彼所致
。
類似的例子
,還有不少。比如
,一般的大夫,都知道“咽之不下
,咳之不出”之痰氣互結型的梅核氣
,用半夏厚樸湯治療。但如果忽略患者的其他癥狀
,如咽痛
、吐黃痰、口干渴欲飲等陽明病證,惡寒
、汗出
、低熱等太陽病證,腹瀉
、腹痛、腹部怕冷等太陰病證
,而僅僅用半夏厚樸湯是不行的
,必須重視患者的整體狀況
,把握經方的整體觀念
,隨癥加減治療,病方能解
。
案2 楊兆彭惡寒頭汗案
余嘗于某年夏,治一同鄉(xiāng)楊兆彭病
,先
,其人畏熱
,啟窗而臥
,周身熱汗淋漓,風來適體
,乃即睡去。夜半覺冷
,覆被再睡
,其冷不減,反加甚次日
,診之,病者頭有汗
,背汗不多
,周身汗亦不多
。
當予桂枝湯原方
。
桂枝三錢 白芍三錢 甘草一錢 生姜三片 大棗三枚
又次日
,未請復診
。后以他病來乞治
,曰:前次服藥后,汗出不少
,病遂告瘥。藥力何其峻也
。然
,安知此方乃吾之輕劑乎
?
【獨立全解】
該患者“畏熱
,周身熱汗淋漓”,則必然汗毛孔大開
,又“啟窗而臥,風來適體
,乃即睡去”而患病
,醫(yī)案中的主癥是:惡寒
、發(fā)熱
、汗出,曹穎甫并沒有特別交代其他的癥狀及舌脈
,故我們對于沒做特別交代的舌脈癥狀,按照正常的舌脈癥狀對待
。比如
,正常之舌為:舌淡紅或淡白,苔薄白
。
故辨證為太陽表虛證,予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即可
。
反觀曹穎甫的獨立處方
,他用的也是桂枝湯處方
。以方測癥
,該患者除了惡寒、發(fā)熱
、汗出外
,還有舌淡紅或淡白,苔薄白
,脈浮緩或浮弱,口中和
,最重要的是排除“有口干苦
、口渴欲飲水、咽干痛、大便干或稀
、小便頻數(shù)”等
。如伴有上述情況,單用桂枝湯則療效往往不能保證
。
【舉一反三】
患者得外感病的條件有兩個:一是汗毛孔大開;二是感受外邪?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很多人往往關注于后者
,豈不知前者是得病的前提
,也決定著能否感受外邪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就是這個道理
。能使汗毛孔大開的主要病機是體內郁熱,也是目前外感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
。
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
,工作壓力大
,易致多思多怒
,肝氣橫逆,心火暗熾
,久之人體氣機失調,郁熱內生
;加之平素嗜食辛辣肥甘厚味
,易生內熱;起居失常
,夜不眠而晝昏睡
;勞逸失度,伏案久坐而活動減少
。這些生活方式都會影響人體氣機的正常運行,而使氣滯氣郁
,化火生熱
。這樣的患者這時往往比較容易感受外邪
。因此
,目前很多所謂的“外感發(fā)熱”其實是一種內傷病,治療的關鍵亦是把內傷的病因解決
。
筆者在臨床上單獨用桂枝湯治療外感發(fā)熱的機會不是很多,大部分的處方都會有清里熱的方藥
,比如大青龍湯
、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以及這些方子的合方。
案3 葉姓惡寒頭痛案
我治一湖北人葉君
,住霞飛路霞飛坊
。大暑之夜
,游大世界屋頂花園
,披襟當風,兼進冷食
,當時甚為愉快。頃之
,覺惡寒
,頭痛
,急急回家
,伏枕而睡。適有友人來訪
,乃強起坐中庭
,相與周旋。夜闌客去
,背益寒
,頭痛更甚
,自作紫蘇
、生姜服之,得微汗
,但不解。次日乞診
,病者被扶至樓下
,即急呼閉戶
,且吐綠水痰濁甚多
,蓋系冰飲釀成也,兩手臂出汗
,撫之潮
。
隨疏方用:桂枝湯加浮萍
。
桂枝四錢 白芍三錢 甘草錢半 生姜五片 大棗七枚? ? 浮萍三錢
加浮萍者,因其身無汗
,頭汗不多故也。次日未請復診
。某夕
,值于途
,葉君拱手謝曰:前病承一診而愈
,先生之術,可謂神也
。
姜佐景按 一病一證之成,其病因每不一而足
。本案示“風”之外
,更有“冷飲”是也。外為風襲
,內為飲遏
,所謂表里兩病。是猶國家不幸
,外有強鄰之侵,內有異黨之擾
,兩相牽制
,證情雜矣。
本案見證較前多一“吐”字
,可見病人之證隨時變化,決不就吾醫(yī)書之軌范
。而用藥可加減
,又豈非吾醫(yī)者之權衡?觀本方用生姜五片可知矣
。
【獨立全解】
該患者是由于大暑之夜游玩,進食生冷
,感受外邪所致的外感發(fā)熱
,癥見:頭痛
,惡寒
,嘔吐綠水痰濁,兩手臂及頭部出汗
,其身無汗,相當于現(xiàn)在的“胃腸型感冒”
。
從患者的癥狀分析
,除了以上癥狀外
,還可能有發(fā)熱
,因為患者是飲食生冷后受風,低熱的可能性比較大
。
曹穎甫先生之所以用桂枝湯,是在排除了“患者腹痛
、腹瀉之太陰病”
,排除了“口干苦之少陽病”以及排除了“口干渴、舌紅苔黃膩之陽明病”之后
,辨證為單純的太陽病
,讀者應該明確此容易忽略的背景。另外
,曹穎甫常在桂枝湯里加浮萍,增強解表之力
,算是曹穎甫的用藥習慣吧
。
我們從這個病例可以推測出,患者平素脾胃虛弱或喜食肥甘厚味
,導致脾胃濕熱積滯,進食生冷是個誘因
,損傷脾胃
,導致汗毛孔大開而又感受外邪所致
。
該醫(yī)案中并沒有記載患者的舌脈以及二便情況
,我們根據臨床上常見的病例可以作出以下兩種推測:
第一種情況是表證兼里陰:
患者平素脾胃虛弱,進食生冷
,導致腹痛、腹瀉
、嘔吐
,后又見頭痛、惡寒、發(fā)熱
、汗出
、舌淡紅、苔薄白或白
、脈沉細無力或浮細無力,這時辨證為太陽太陰合病
,可以用桂枝人參湯治療
;若患者無汗,可以加一味麻黃
,麻黃的量不用很大,5~8g即可
,重在開表
。
第二種情況是表證兼里陽:
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導致脾胃濕熱積滯
,這類患者平素脾胃濕熱積滯
,汗毛孔平時就開著,無論進食生冷或辛辣刺激之品均可以加重損傷脾胃
,使汗毛孔大開,更容易感受外邪致病
,出現(xiàn)腹痛
、腹瀉、嘔吐
,后又見頭痛、惡寒
、發(fā)熱
、汗出、舌紅或暗紅
、苔白膩或黃膩、脈沉弦滑或浮滑數(shù)
,這時辨證為太陽陽明合病
,可以用麻杏石甘湯加減
,或用大青龍湯
;若患者兼有口干苦、咽痛
,考慮為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可以用小柴胡湯合麻杏石甘湯
,或小柴胡湯合用大青龍湯
。
【舉一反三】
筆者曾治療一位感冒患者,李某
,女,22歲
。就診日期:2012年4月15日
。
主訴:發(fā)熱兩日
。
兩日前
,患者從外面游玩回來后
,直接從冰箱里拿了酸奶即飲
,約兩小時后漸出現(xiàn)胃脘及臍部隱痛
,隨之出現(xiàn)腹瀉,隨之出現(xiàn)周身惡寒
、無汗、身痛
、低熱
,體溫37.8℃,服用黃連素及退燒藥即嘔吐
。遂前來診治。平素患者脾胃虛弱
,容易出現(xiàn)胃脘部隱痛及大便稀溏
。復查血常規(guī)及便常規(guī)均未見異常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滔掳Y見:惡寒,發(fā)熱
,無汗,周身關節(jié)酸痛
,頭微痛
,胃脘及臍部隱痛,納差
,大便偏稀,3次/日
,舌淡紅
,苔薄白
,脈浮細無力
。
該患者惡寒、發(fā)熱
、無汗
、周身關節(jié)酸痛、頭微痛
、脈浮
,考慮為太陽表實證
。
患者胃脘部及臍部隱痛
、大便偏稀、脈細無力
,考慮為太陰病。
綜合辨證為太陽太陰合病
,且患者有發(fā)熱
,我一下子想到了桂枝人參湯,但桂枝人參湯中太陽病為太陽表虛證
,這個患者是一個太陽表實證,用上恐怕不會出汗
,且會使發(fā)熱癥狀加重
。于是我就在桂枝人參湯的基礎上加上一味生麻黃5g
,重在輔助桂枝開表
,亦不至于出大汗傷津液,當時僅僅就是這個想法
,以前也沒有見過有人這樣用,心里還是沒有底
,于是我讓患者先買了兩劑藥
,有什么不好的情況,隨時再和我聯(lián)系調整用藥
。
處方:桂枝10g,白芍10g
,生姜10g
,炙甘草6g
,大棗10g
,干姜10g,茯苓15g,黨參10g
,蒼術12g,生麻黃5g
。2劑
,水煎服,日一劑
。
囑服藥后,喝小米粥并覆被出汗
。禁食生冷
、油膩
、辛辣刺激之品
。
結果:患者服完一劑藥后即出汗了,頭痛
、惡寒癥狀明顯緩解,體溫亦降至正常
,腹痛消失
,腹瀉轉為1次,便質亦較前好轉
,繼服一劑,食納可
,無明顯不適
,諸癥痊愈
。
或許有人會問:該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合理中湯可以嗎
?
患者脈象表現(xiàn)為浮細無力,為表證與里虛寒的組合
。麻黃附子細辛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證為少陰病主方,故其脈不曰“浮細無力”而徑曰“脈微細”或“脈沉細”
。故筆者認為
,假若本證脈微細或沉細而不浮,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
。而若脈有浮象
,還是用筆者之方似乎更穩(wěn)妥
。
或許還有人會問:該方用麻黃湯合理中湯可以嗎
?
雖然該患者惡寒、發(fā)熱
、無汗、周身關節(jié)酸痛
、頭微痛
、脈浮
,辨證為太陽表實證
,但患者脈浮細無力,但用麻黃湯強力發(fā)汗恐更傷津液
,但單用小劑量麻黃開表則不會強力發(fā)汗而更傷津液。當然
,若用小劑量的麻黃湯
,則已非“標準麻黃湯”的大發(fā)汗之意,和我單加麻黃開表之意近似
。
筆者曾治療一位發(fā)熱患者,陳某
,男
,32歲。初診日期:2012年3月11日
。
主訴:間斷發(fā)熱3天。
3天前
,患者與朋友進食香辣火鍋后
,出現(xiàn)腹痛
、腹瀉
、惡心、嘔吐癥狀
,隨后服用氣滯胃痛顆粒、整腸生及黃連素
,腹痛
、腹瀉較前略好轉,可又出現(xiàn)了周身關節(jié)疼痛、惡寒
、發(fā)熱,體溫38.5℃
,遂前來診治
。復查血常規(guī)及便常規(guī)均未見異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滔掳Y見:惡寒、發(fā)熱
、無汗
,周身酸痛
,腹部隱痛
,納差,時有惡心
,咽痛,偶有咳嗽
,口干苦
,小便色黃,大便偏稀臭穢
,舌紅,苔黃膩
,脈弦滑有力
。
該患者惡寒、發(fā)熱
、無汗、周身酸痛
,考慮為太陽病
。
腹痛、口干
、小便色黃、大便質稀臭穢
、舌紅苔黃膩
、脈滑考慮為陽明病。
咽痛
、口苦
、脈弦考慮為少陽病。
綜合辨證為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
。
方選小柴胡湯和解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