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用

      豬苓湯組成配方,方歌方解,加減運用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5 00:52:37

      本文目錄

      1 【豬苓湯方劑組成】2 【豬苓湯用法】3 【豬苓湯方歌】4 【豬苓湯方解】5 【仲景論述解析】6 【豬苓湯臨證思考】7 【豬苓湯醫(yī)案】

      【豬苓湯方劑組成】豬苓

      、茯苓、澤瀉
      、滑石
      、阿膠各10克。

      【豬苓湯用法】先以水煮四味

      ,湯成去滓
      ,內(nèi)阿膠烊消,溫服

      【豬苓湯方歌】豬苓湯用豬茯苓

      ,澤瀉滑石阿膠并,小便不利兼煩渴
      ,利水養(yǎng)陰熱亦平

      【豬苓湯方解】豬苓為一寒性有力的利尿藥,而有消炎解渴作用

      ,與茯苓
      、澤瀉、滑石為伍
      ,協(xié)力利尿
      ,復用阿膠止血潤燥,故治小便不利
      、或淋瀝
      、或出血而渴欲飲水者。

      【仲景論述解析】《傷寒論》第223條:陽明病

      ,脈浮而緊
      ,咽燥,口苦
      ,腹?jié)M而喘
      ,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
      ,身重
      。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
      ;若加溫針
      ,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憹。舌上苔者
      ,梔子豉湯主之
      ;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脈浮、發(fā)熱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解析:見白虎加人參湯方證

      《傷寒論》第224條: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

      ,不可與豬苓湯
      ,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解析:陽明病

      ,由于汗出多,胃中燥而渴者
      ,為白虎加人參湯證
      ,則萬不可與豬苓湯,因為豬苓湯利小便更使胃中燥
      ,而渴當更甚

      《傷寒論》第319條:少陰病,下利六七日

      ,咳而嘔
      、渴
      ,心煩
      、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解析:少陰病

      ,往往傳里為嘔吐下利的太陰病,不過本方為寒性利尿藥治陽熱證
      ,不治陰寒證
      ,此所以冒之以少陰病者
      ,不外證候有似少陰、太陰的并病
      ,示人以鑒別之意
      。小便不利,水谷不別
      ,故下利
      。濕熱上犯故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也是濕熱上犯所致
      ,豬苓湯利尿解熱,故主之

      【豬苓湯臨證思考】本方利飲解熱

      ,故用于泌尿系炎癥多效。加大量薏苡仁治前列腺炎
      、腎盂腎炎
      、膀胱炎、淋疾
      、泌尿系感染等均有驗
      。痛甚者可加甘草,灼熱甚者可更加少量大黃

      【辨證要點】小便不利

      、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飲水者。

      【豬苓湯醫(yī)案】韓某

      ,女性
      ,31 歲,病歷號5157
      ,1965年1月25日初診
      。尿急、尿痛4個多月
      ,13年前曾診斷為急性膀胱炎
      ,治愈后有輕微尿痛、腰痛
      ,未徹底治愈
      。1964年11月又急性發(fā)作,尿頻尿急
      ,日達50余次
      ,夜達30余次,尿時痛如刀割
      ,有血絲血塊
      ,尿道灼熱
      ,腰痛腹脹,經(jīng)服中西藥不效
      ,曾用益腎降火及補中益氣等法也不效
      ,近癥:仍尿頻,日10余次
      ,尿痛熱如刀割
      ,左腰痛引及下肢亦疼,時頭暈
      ,心悸
      ,少腹里急,口干渴甚
      ,脈細數(shù)
      ,苔白舌紅。證屬濕熱瘀阻
      ,治以利濕化瘀
      ,與豬苓湯加減:

      豬苓10克,茯苓皮10克

      ,澤瀉10克
      ,生苡仁45克,滑石15克
      ,阿膠珠10克
      ,大黃3克。

      結(jié)果:上藥服三劑

      ,尿色變清
      ,尿道痛已,腰痛亦減未盡除
      ,尿頻減
      ,脈仍細數(shù),仍服上方
      ,同時間服腎著湯
      ,2月17日復診時,已無不適
      ,吃東西也增加一倍

      本段摘自《張仲景用方解析》

      相關(guān)文章:

      豬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中藥豬苓圖片豬苓湯的功效與作用,豬苓湯醫(yī)案豬苓湯方歌

      ,豬苓湯的功效與作用

      倪海廈傷寒論筆記(八六)

      傷寒論第72條辨: 發(fā)汗已

      ,脈浮數(shù)
      ,煩渴者
      ,五苓散主之


      汗發(fā)了以后,病人口渴
      ,脈浮數(shù)
      ,病人就是五苓散證,因為水都在皮膚表面上
      ,中焦沒有水了
      ,所以病人會煩躁。

      成無己說:發(fā)汗己解
      ,胃中干
      ,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
      ,少少與之
      ,胃氣潤則愈。若脈浮者, 表未解也
      ,飲水多而小便少者
      ,謂之消渴,里熱甚實也
      ,微熱成實
      ,上焦燥也,與五苓散生津液
      ,和表里


      五苓散證的消渴還算不嚴重,如果口很渴
      ,并沒有小便不利
      ,皮膚上并沒有腫,五苓散就去不掉了
      ,大部份是白虎湯或承氣湯
      。五苓散沒那么強。 五苓散在過去是出門在外隨身攜帶的藥,用來預防疫病,也就是瘟疫
      ;如果遇到病人有表證,但是又不能用發(fā)汗來解的時候,病人已經(jīng)胃中干
      、煩躁不得眠了,這種不能發(fā)汗的情況,就要想到五苓散,把病毒從小便排出。五苓散的主證是小便不利而且口渴


      五苓散中的豬苓
      ,茯苓,澤瀉這三味藥主要就是利水的
      ,用量: 豬苓三
      ,茯苓三,澤瀉六
      ,白術(shù)三
      ,桂枝二
      ,澤瀉的功能利全身的水,不管水積在什么地方
      ,都可以用澤瀉
      ,澤瀉本身是很苦寒的藥,所有苦寒的藥都有消炎的作用
      ,澤瀉它還入肝經(jīng)
      ,所以,有肝炎的病人可以用澤瀉
      。澤瀉通利的力量很強
      ,有的人得了脂肪肝,就堅持吃一味澤瀉
      ,就把脂肪肝吃好了
      ,所以,在處理肝病的時候
      ,像肝積水
      ,用澤瀉把水從小便利出來,澤瀉不但可以清肝
      ,把肝里的病毒清出來
      ,還可以把臟的東西排掉,把新的東西留下


      茯苓專門是利中焦的水
      ,也就是鳩尾至肚臍這個地方,豬苓是利下焦的水
      ,也就是肚臍以下有積水
      ,我們都會開豬苓,后面
      ,我們會講到豬苓湯
      ,有好多的處方也會開到豬苓,什么時候用豬苓
      ,我們知道豬苓是利下焦的水
      ,例如,有的病人不能排小便
      ,或者是腎臟有問題不能排小便
      ,或者是膀胱結(jié)石或者是腎結(jié)石堵到了,這種情況
      ,我們都應該想到會用豬苓


      那么,當豬苓,茯苓
      ,澤瀉這三味藥加在一起
      ,就可以利全身的表水,我們怎么知道是排表水
      ,我們看這個五苓散的搭配
      ,桂枝的量是最少的
      ,不用太多
      ,如果桂枝用得多,那就是發(fā)表了
      ,所以
      ,用少量的桂枝,把澤瀉推到皮膚表面
      ,就相當于桂枝是馬
      ,澤瀉騎在桂枝上,所以
      ,桂枝就能把澤瀉帶到皮膚表面
      ,把皮膚表面的水利掉。中焦有濕
      ,那么白術(shù)就是專門去濕的
      ,茯苓再把水導到下焦,到了下焦以后
      ,這個時候豬苓就把下焦的水從小便利掉
      。所以,五苓散這五味藥就可以把皮膚表面的水從小便利掉


      打個比方
      ,有一個人吃了麻黃湯或者是桂枝湯,沒有得汗
      ,沒有流汗
      ,由于汗沒有透發(fā),皮膚身上會發(fā)癢
      ,這種情況就可以用五苓散把皮膚表面的水利掉
      ,把水利掉,皮膚就不會癢了


      關(guān)于這個五苓散
      ,為什么是五苓,這個李陽波老師解釋得很清楚
      ,他說五苓散通四時之氣
      ,所謂“苓”就是“令”也,白術(shù)性溫,行東方春令之氣
      ,桂枝性熱
      ,行南方夏令之氣,茯苓性平
      ,淡滲利濕
      ,濕屬于中央土,因此行長夏之氣
      ,兌為澤
      ,兌位在西方,所以
      ,澤瀉行秋令之氣
      ,北方坎水,其畜
      ,豬為水畜
      ,因此豬苓行北方冬令之氣,五味藥行東南西北中五令之氣
      ,“令”命令
      ,發(fā)號司令的意思,這五味藥都草本植物
      ,于是在“令”字頭上加草頭就是苓
      ,所以叫五苓。大家對此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劉力紅老師
      ,也就是李陽波老師的弟子
      ,整理的《李陽波五運六氣講記》和《李陽波傷寒論壇講記》,這兩本書值得一讀


      五苓散
      ,為什么要用散而不是湯?所謂散就是粉劑
      ,粉劑的速度會慢一些
      ,那么“湯”字加一個草頭就是掃蕩的“蕩”,用湯劑的話速度會很快
      ,皮膚表面的水會來不及被帶走
      ,就沒有辦法把表水從小便利掉。所以
      ,要用散劑
      ,慢慢吸收,把皮膚表水或者是病毒從小便利掉


      茯苓
      ,豬苓
      ,澤瀉,白術(shù)
      ,桂枝這五味藥做成粉劑
      ,每次用白開水服一勺,這一勺原文是寫“方寸匕”
      ,也就是長寬高都是一寸的小匕
      。每天服三次,多喝熱水
      ,只要汗一出來
      ,病就好了。

      五苓散主要是利尿
      ,臨床上有好多皮膚病常會用到五苓散
      ,還有在三因方卷六《料簡諸疫證治》里
      ,溫疫用五苓散
      ,原文是這樣說的:“如己未年,京師大疫
      ,汗之死
      ,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
      ,此無他
      ,濕疫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逼匠N覀兊酵獾厝ヂ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水土不服,適合帶一點五苓散
      。還有像是暈車
      ,暈車一般橫膈膜有積水,苓桂術(shù)甘湯都好用
      ,五苓散與苓桂術(shù)甘湯的差異就是苓桂術(shù)甘湯中多了一味甘草


      病人有口渴,脈浮數(shù)
      ,都可以用五苓散
      ,有的人早上起來,臉和手都腫
      ,只要問他有沒有口渴
      ,他說有,而且喝水還不能止渴
      ,這種就是五苓散證
      。如果口很渴,小便還正常,皮膚也沒有腫
      ,這種就不是五苓散證了
      ,有可能是白虎湯證或者是承氣湯證。如果病人有表證
      ,但是又不能用發(fā)汗來解
      ,病人胃中已經(jīng)很干,煩躁
      ,這種情況就要想到五苓散
      ,把病毒從小便排掉。

      五苓散方劑組成簡單記憶法:豬苓茯苓白術(shù)三
      ,澤瀉用六桂二煎
      。方歌: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術(shù)與二苓
      ,溫陽化氣添桂枝
      ,利便解表治水停。

      ?甘露飲子作用與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甘露飲子--《閻氏小兒方論》
      【別名】甘露飲

      、大甘露飲
      【處方】生干地黃(焙)、熟干地黃(焙)
      、天門冬
      、麥門冬(各去心,焙)
      、枇杷葉(去毛)
      、黃芩(去心)、石斛(去苗)
      、枳殼(麩炒
      ,去瓤)、甘草(銼
      ,炒)
      、山茵陳葉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
      ,潤肺利咽;滋陰清熱
      ,行氣利濕
      。主治心胃之熱上沖
      ,牙齦、咽喉腫痛
      ,口舌生瘡
      ,目赤腫痛;濕熱黃疸
      ,陰虛盜汗
      ,胃脘疼痛;又療脾胃受濕
      ,瘀熱在里
      ;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
      ,致生疸病
      ,肢體微腫,胸滿氣短
      ,小便黃澀
      ;或時身熱,溫熱病
      ,咳嗽
      ,消渴
      ,肝郁頭痛
      ,衄血,痛經(jīng)

      【用法用量】甘露飲〔《局方》卷六(紹興續(xù)添方)〕
      、大甘露飲(《咽喉經(jīng)驗秘傳》)。
      【注意】素體陽虛
      ,潰瘍?nèi)站秒y愈
      ,肢冷,腰膝酸楚
      ,溲清
      。舌嫩有齒痕,脈沉細等腎陽不足
      ,陰損反陽
      ,水不濟火,虛火上炎之證
      ,不宜用此方

      【各家論述】1.《醫(yī)方集解》:此足陽明少陰藥也。煩熱多屬于虛
      ,二地
      、二冬
      、甘草、石斛之甘
      ,治腎胃之虛熱
      ,瀉而兼補也;茵陳
      、黃芩之苦寒
      ,折熱而去濕;火熱上行為患
      ,故又以枳殼
      、枇杷葉抑而降之也。2.《醫(yī)林纂要》:熟地黃以滋養(yǎng)腎水
      ;生地黃能升腎水以上交于心
      ;麥冬以清肺寧心;天冬能滋肺金以下生腎水
      ;石斛甘微咸
      ,得水石清虛之氣,故能補心安神
      ,清金保肺
      ,去胃中之濕熱而布膻中之清化;茵陳去胃中沉郁之濕熱
      ;黃芩降肺逆
      ;枳殼破郁積,且能斂陰
      ;枇杷葉酸能補肺斂陰
      ,寧心收散,苦能泄逆氣
      ,瀉火清金
      ;甘草補中而亦能去熱。熱盛則水涸
      ,二地以滋之
      ;熱盛則金流,二冬以保之
      ;清用黃芩
      、枇杷葉;去濕用茵陳
      、枳殼
      ,而皆有悠揚清淑之致。不必大為攻下
      ,此所以為甘露
      。熱莫盛于胃
      ,而諸熱皆統(tǒng)于心,心化不足
      ,則熱妄行
      ,石斛補心以除妄熱,所謂熱淫于內(nèi)
      ,治以咸寒
      ,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以苦發(fā)之也
      。3.《時方歌括》:足陽明胃為燥土,喜潤而惡燥
      ,喜降而惡升
      ,故以二冬、二地
      、石斛
      ,甘草之潤以補之;枇杷
      、枳殼之降以順之
      。若用連、柏之苦
      ,則增其燥
      ;若用耆、術(shù)之補
      ,則慮其升
      。即有濕熱,用一味黃芩以折之
      ,一味茵陳以滲之,足矣
      。蓋以陽明之治
      ,最重在養(yǎng)「津液」二字。此方二地
      、二冬等藥
      ,即豬苓湯用阿膠以育陰意也;茵陳
      、黃芩之折熱而去濕
      ,即豬苓湯中用滑澤之除垢意也。
      【臨床應用】1.口瘡:本方加減治療口瘡31例
      ,方藥為:干地黃15g
      、熟地黃12g
      、天門冬12g、麥門冬15g
      、黃芩10g
      、茵陳9g、枇杷葉9g
      、枳殼6g
      、石斛10g、黃連6g
      、桔梗6g
      、甘草9g。每日1劑
      ,煎水分3次服完
      ,小兒量酌減。除嬰兒外
      ,重癥者可用柳花散加減煎湯含漱(青黛10g
      、冰片9g、黃柏15g
      、甘草15g
      。每日1劑)。典型病例:肖某
      ,女
      ,69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谏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灼熱疼痛,屢治不愈5年余
      ,且伴口苦咽干
      ,頭暈頭痛。體溫39℃
      ,口喉干澀
      ,吞咽疼痛,納少
      ,溲黃便結(jié)
      。口腔及舌緣兩邊有黃白色的潰瘍點16個
      ,兩側(cè)扁桃體呈Ⅱ度腫大
      ,咽喉部充血,舌質(zhì)紅
      ,苔薄黃
      ,脈弦數(shù)
      。給予甘露飲加減(干地黃15g、熟地黃12g
      、天門冬12g
      、麥門冬15g、黃芩15g
      、茵陳9g
      、枇杷葉9g、枳殼6g
      、石斛10g
      、黃連6g、桔梗6g
      、甘草9g)
      。每日1劑,煎水分3次內(nèi)服
      。另用柳花散加減煎水含漱
      。連用2日后,口腔潰瘍點由原來16個減少至8個
      ,顏色變淺
      ,面積也明顯縮小,諸恙亦愈
      。上方加生黃耆15g
      ,繼用5劑后治愈。追訪1年未見復發(fā)
      。2.胃脘痛:李某某
      ,男,31歲
      。上腹部于飯后隱隱的痛反復發(fā)作3年余
      ,癥見納差,口干多飲
      ,大便干結(jié)
      。舌質(zhì)紅,少苔
      ,脈弦細。診斷為慢性胃炎
      。證屬胃陰不足
      ,虛熱內(nèi)擾。用甘露飲去茵陳
      、枇杷葉
      ,加入金鈴子9g
      ,延胡索9g,青木香9g
      ,烏梅6g
      。連服7劑腹痛消失,食飲好轉(zhuǎn)
      。后又減理氣止痛之品
      ,加入太子參18g,淮山藥12g
      ,雞內(nèi)金9g
      ,連服30余劑,癥狀消失
      。3.陰虛盜汗:魏某某
      ,女,4歲
      ,患兒睡后汗出不止2年
      ,尤以夏天為甚。平素體弱
      ,口干喜飲
      ,納差,大便干結(jié)
      ,小便短急
      ,五心煩熱。經(jīng)用多法治療無效
      。唇赤舌紅
      ,無苔,脈細數(shù)
      。X線胸透
      ,肺部正常。辨證為陰虛內(nèi)擾
      ,心液不斂
      。用甘露飲去茵陳、枇杷葉
      ,余各味減量三分之一
      ,再加太子參12g,五味子6g
      ,浮小麥6g
      。服3劑后好轉(zhuǎn)。后又在此基礎(chǔ)上減味,并先后用白芍6g
      ,淮山藥9g
      ,生牡蠣12g,連服10余劑
      ,盜汗消失
      ,手足煩熱好轉(zhuǎn),5年未復發(fā)
      。4.溫熱?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厚夷衬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35歲
      。因受涼后發(fā)燒5天,體溫達39.5℃
      ,微惡風寒
      ,伴有頭痛,咳嗽
      ,痰少黃稠
      ,口渴唇乾,喜冷飲
      ,3天無大便
      ,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
      ,苔薄白
      ,中間微黃,脈滑數(shù)
      ,X線胸透
      ,為左側(cè)支氣管炎,辨證為外感風熱
      ,邪傳陽明
      。用甘露飲去茵陳,枳殼
      ,加石膏30g
      ,大黃9g(后下),銀花9g
      ,連翹9g
      ,日服2劑,每日4次
      。2天后體溫下降
      ,大便通暢
      ,頭痛減輕
      ,但仍有咳嗽
      ,低燒,周身酸痛
      ,去上方加味之藥合麻杏石甘湯及蔓荊子
      。日服1劑,每日2次
      ,連服5劑
      ,癥狀消失。
      【摘錄】《閻氏小兒方論》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59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
      ,癥狀較急迫者,加甘草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贰ⅰ督饏T》名【組成】半夏11克
      ,甘草7克
      ,黃芩、干姜
      、大棗各5.5克
      ,黃連1.8克(人參5克)。煎法
      、用法同前
      。按:傷寒論方中無人參,注家有謂
      ,系因人參增氣
      ,故去之。原注:臣億等
      ,謂半夏
      2023-06-25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方劑組成】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術(shù)9克
      ,炙甘草6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居梅ā克鍦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方歌】苓桂術(shù)甘痰飲主
      ,桂枝甘草加苓術(shù)
      ,氣沖胸滿頭眩暈,解外化飲同時除
      。【方解】本方是桂枝甘草湯加茯苓
      、白術(shù)而成
      。苓術(shù)功在利尿逐水,加于桂枝甘草湯中
      ,則解表同時利水
      2023-06-24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劉渡舟總結(jié)的傷寒論湯頭歌訣大全
      傷寒論總共有方112方,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長沙方歌括》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堕L沙方歌括》是以韻文的方式總結(jié)整理的,而這篇文章的方歌是劉渡舟按麻黃湯類
      、葛根湯類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
      ,由烏梅
      、細辛、干姜
      、人參
      、當歸、附子
      、蜀椒
      、桂枝、黃連
      、黃柏10味藥物組成
      ,具有清熱祛寒、益氣補血
      、安蛔止痛之功
      。主治蛔厥
      ,兼治久利,后世奉為治蛔之祖方
      。清·柯韻伯提出烏梅丸可用于寒熱錯雜病證
      2023-06-24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
      ,男,35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
      。患者訴早泄4?5年
      ,乏力
      ,小腿肚子軟,頭暈
      ,腰痛
      ,四肢涼,怕冷
      ,比常人穿得厚
      ,無汗,納可
      ,起夜3?4次
      ,大便1?2日1次
      ,成形
      ,舌淡潤苔中后白稍膩,脈弦細滑
      。辨六經(jīng)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辨方證
      2023-06-24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炙)
      、生姜9g(3兩
      ,切)、人參6g(2兩)
      、生地黃30g(1斤)
      、桂枝9g(3兩,去皮)
      、阿膠6g(2兩)
      、麥門冬9g(3兩,去心)
      、麻仁15g(5兩)
      、大棗30枚(30枚,擘)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局烁什轀梅ā烤扑?/div>
      2023-06-25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
      ,半夏18克,芍藥15克
      ,炙甘草6克
      。【用法】以水二杯煮取半杯
      ,去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