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yè)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澤瀉湯組成,功效與作用

      道醫(yī) 2023-06-25 00:51:22

      【澤瀉湯組成與用量】澤瀉45克

      ,白術(shù)18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半,分溫再服

      【方解】澤瀉與白術(shù)雖均屬利尿健胃藥

      ,但澤瀉性寒
      ,宜于熱證
      ,而白術(shù)性溫
      ,宜于寒證
      。澤瀉較白術(shù)尤長(zhǎng)于治水毒性的頭冒眩
      ,今取二藥合用,故治胃中有水飲
      ,小便不利而冒眩者

      【仲景論述解析】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5條: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澤瀉湯主之

      解析:心下有支飲,即胃中有水飲

      ,謂為支飲者
      ,以頭冒眩
      ,為水上迫的證候也,澤瀉湯主之

      【臨證思考】頭目眩暈是常見(jiàn)癥

      ,本方證常見(jiàn)于內(nèi)分泌功能失調(diào)、動(dòng)脈硬化
      、高血壓等病伴有心下停飲和小便不利者

      【辨證要點(diǎn)】心下停飲見(jiàn)眩暈、小便不利者

      ——本段摘自《張仲景用方解析》

      相關(guān)文章:

      澤瀉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中藥澤瀉圖片

      澤瀉的藥用 推薦一些藥用方法

      澤瀉是一種中藥材

      ,它的好處有很多,可以有提高體質(zhì)養(yǎng)生的作用
      ,而且對(duì)于出現(xiàn)的頭暈啊或者是頭痛的情況有改善的作用和效果的呢
      。你重地澤瀉的藥用方法嗎,能治療什么樣的疾病呢
      ,來(lái)看看這些介紹吧


      【處方】澤瀉15克、白術(shù)6克

      【功能主治】治水停心下
      ,清陽(yáng)不升
      ,濁陰上犯,頭目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F(xiàn)用于耳源性眩暈。澤瀉可以有治療頭暈頭痛的作用
      ,對(duì)于出現(xiàn)的心血管疾病有調(diào)理的作用
      ,而且也可以緩解眩暈的哦。

      【用法用量】上藥二味
      ,以水300毫升
      ,煮取150毫升,分溫再服


      【別名】泄熱澤瀉湯(《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四)


      【處方】澤瀉、半夏
      、柴胡
      、生姜各9克、地骨皮15克
      、石膏24克
      、竹葉15克、莼心15克
      、茯苓
      、人參各6克
      、甘草、桂心各3克

      【制法】上藥十二味
      ,哎咀


      【功能主治】通脈瀉熱。治上焦有熱
      ,食后出汗
      ,面、背
      、身中皆熱
      ,名日漏氣。澤瀉可以有緩解肺熱咳嗽的作用
      ,對(duì)于出現(xiàn)的腹瀉的情況也有改善的作用和效果的哦


      【用法用量】以水12升,煮取3.6升
      ,分五次服(一云水6升煮取1.8升,分三次服)


      【處方】澤瀉
      、升麻、杏仁(湯浸
      ,去皮
      、尖、雙仁
      ,研)
      、決明子(微炒)、大黃(銼
      ,炒)
      、黃芩(去黑心)、甘草(炙)
      、枳實(shí)(去瓤
      ,麩炒)、芍藥各30克
      、梔子仁
      、人參、赤茯苓(去黑皮)
      、黃柏(去粗皮)
      、細(xì)辛(去苗葉)、白術(shù)各15克
      、柴胡(去苗)120克
      、桑根白皮(銼
      ,炙)60克、青葙子30克


      【制法】上藥十八味
      ,粗搗篩。

      【功能主治】治肝熱目赤
      ,視物不清
      ,積年青盲,視不見(jiàn)物
      。澤瀉可以治療視力下降啊或者是青光眼疾病
      ,對(duì)于眼睛不適有調(diào)理的作用。

      【用法用量】每服15克
      ,用水220毫升
      ,入生姜4克(拍破),同煎至150毫升
      ,去滓
      ,入芒消1克,食后
      、臨臥溫服
      ,一日二次。

      澤瀉的藥用功效和方法你都知道了吧
      ,其實(shí)澤瀉的好處有很多的呢
      ,可以有提高體質(zhì)的作用,對(duì)于保護(hù)視力有好處
      ,而且也可以有預(yù)防肺部疾病的功效哦
      ,對(duì)于強(qiáng)身健體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大家可以試試

      中草藥:澤瀉的功效與作用

      澤瀉
      (《本經(jīng)》)
      【異名】水瀉

      、芒芋、鵠瀉(《本經(jīng)》)
      ,澤芝(《典術(shù)》)
      ,及瀉(《別錄》),天鵝蛋
      、天禿(《藥材資料匯編》)

      【來(lái)源】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塊莖。
      【植物形態(tài)】澤瀉
      ,又名:荬(《詩(shī)經(jīng)》)
      ,蕍、蔦、牛唇(《爾雅》)
      ,水涾菜(《救荒本草》)
      ,水澤、耳澤

      多年生沼澤植物
      ,高50~100厘米。地下有塊莖
      ,球形
      ,直徑可達(dá)4.5厘米,外皮褐色
      ,密生多數(shù)須根
      。葉根生;葉柄長(zhǎng)5~54厘米
      ,葉鞘寬5~20毫米
      ;葉片橢圓形至卵形,長(zhǎng)5~18厘米
      ,寬2~10厘米
      ,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廣楔形
      ,圓形或稍心形
      ,全緣,兩面均光滑無(wú)毛
      ,葉脈6-7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ㄇo由葉叢中生出
      ,總花梗通常5~7,輪生
      ,集成大形的輪生狀圓錐花序
      ;小花梗長(zhǎng)短不等,傘狀排列
      ;苞片披針形至線形
      ,尖銳;萼片3
      ,綠色
      ,廣卵形,長(zhǎng)2~3毫米
      ,寬1.5毫米
      ;花瓣3,白色
      ,倒卵形
      ,較萼短
      ;雄蕊6;雌蕊多數(shù)
      ,離生
      ,子房倒卵形,側(cè)扁
      ,花柱側(cè)生
      。瘦果多數(shù),扁平
      ,倒卵形
      ,長(zhǎng)1.5~2毫米,寬約1毫米
      ,褐色
      。花期6~8月
      。果期7~9月

      生于沼澤邊緣。分布黑龍江
      、吉林
      、遼寧、河北
      、河南
      、山東、江蘇
      ,浙江
      、福建、江西
      ,四川
      、貴州、云南
      、新疆等地
      。四川、福建有大面積的栽培

      本植物的葉(澤瀉葉)
      、果實(shí)(澤瀉實(shí))亦供藥用,各詳專(zhuān)條

      【采集】冬季葉子枯萎時(shí)
      ,采挖塊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
      ,用微火烘干
      ,再撞去須根及粗皮。
      【藥材】干燥塊莖類(lèi)圓球形
      、長(zhǎng)圓球形或倒卵形
      ,長(zhǎng)約4~7厘米,直徑約3~5厘米
      ;表面黃白色
      ,未去盡粗皮者呈淡棕色;有不規(guī)則的橫向環(huán)狀凹陷
      ,并散有無(wú)數(shù)突起的須根痕跡
      ,在底部尤密;質(zhì)堅(jiān)實(shí)
      ,破折面黃白色
      ,帶顆粒性。氣微香
      ,味微苦
      。以個(gè)大、質(zhì)堅(jiān)
      、色黃白
      、粉性足者為佳。
      主產(chǎn)福建
      、四川
      、江西,此外貴州
      、云南等地亦產(chǎn)
      。商品中以福建、江西產(chǎn)者稱(chēng)"建澤瀉"
      ,個(gè)大,圓形而光滑
      ;四川
      、云南、貴州產(chǎn)者稱(chēng)"川澤瀉"
      ,個(gè)較小
      ,皮較粗糙。一般認(rèn)為建澤瀉品質(zhì)較佳

      【化學(xué)成分】塊莖中分出五種三萜類(lèi)化合物:澤瀉醇A
      、澤瀉醇B,乙酸澤瀉醇A酯、乙酸澤瀉醇B酯和表澤瀉醇A
      ;另含揮發(fā)油(內(nèi)含糠醛)
      、小量生物堿、天門(mén)冬素
      、一種植物甾醇
      、一種植物甾醇甙、脂肪酸(棕櫚酸
      、硬脂酸
      、油酸、亞油酸)
      ;還含樹(shù)脂
      、蛋白質(zhì)和多量淀粉(23%)。
      【藥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在大白鼠的利尿?qū)嶒?yàn)中
      ,不同產(chǎn)季和不同藥用部位的澤瀉具有不同的效果
      。冬季產(chǎn)的正品澤瀉利尿效力最大,春澤瀉效力稍差
      ,冬季產(chǎn)的澤瀉須稍有作用
      ,澤瀉草根(種不活的苗)及春季產(chǎn)的澤瀉須則均無(wú)利尿作用。不同的炮炙方法
      ,其利尿效果亦不同
      。生澤瀉,酒炙
      、麩炙澤瀉均有一定的利尿作用
      ,而鹽澤瀉則無(wú)作用;但在五苓散(澤瀉
      、茯苓
      、白術(shù)、桂枝以4:3:3:2配伍)中
      ,無(wú)論用生澤瀉或鹽澤瀉
      ,均表現(xiàn)有利尿作用。健康人口服澤瀉煎劑可使尿量
      、鈉
      、尿素排出增加,家兔口服效果極弱
      ,但以澤瀉流浸膏腹腔注射則有利尿作用
      。澤瀉含鉀達(dá)147.5毫克%,用于切除腎上腺的大白鼠
      ,可顯著增加尿鉀排出
      ,可見(jiàn)澤瀉的利尿作用與其含大量鉀鹽有關(guān)
      。以硝酸鈉注射于家兔皮下引起人工腎炎,澤瀉可降低血中滯留的尿素及膽甾醇

      ②對(duì)脂質(zhì)代謝的影響
      澤瀉近緣品種Ali *** aplantagoL.中的成分T(1.1.1.1)
      ,對(duì)大白鼠低蛋白飲食引起的脂肪肝有治療作用,其作用與膽堿
      、卵磷脂相當(dāng)
      ,但根據(jù)用藥后血清及肝中脂質(zhì)的分析,則與膽堿及卵磷脂還有所不同
      。腹腔注射能減輕大鼠口服棉子油引起的脂血癥
      ,對(duì)大鼠用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害,有預(yù)防及治療的效果
      ,并能輕度降低家兔實(shí)驗(yàn)性動(dòng)脈粥樣硬化的血膽甾醇
      ,緩和病變的發(fā)展。
      ③其他作用
      麻醉犬靜脈注射澤瀉浸膏可以降壓家兔皮下注射浸膏6克/公斤有輕度降血糖作用
      ,但皮下注射煎劑5克/公斤無(wú)此作用
      。澤瀉在試管內(nèi)能抑制結(jié)核桿菌的生長(zhǎng)。
      【炮制】澤瀉:揀去雜質(zhì)
      ,大小分檔
      ,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撈出
      ,曬晾
      ,悶潤(rùn)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片
      ,曬干
      。鹽澤瀉:取澤瀉片,用鹽水噴灑拌勻
      ,稍悶潤(rùn)
      ,置鍋內(nèi)用文火微炒至表面略現(xiàn)黃色取出,晾干
      。(每澤瀉片100斤
      ,用鹽二斤八蔭,加適量開(kāi)水化開(kāi)澄清)
      《雷公炮炙論》:"細(xì)銼
      ,酒浸一宿
      ,漉出, *** 任用
      。"
      【性味】甘,寒

      ①《本經(jīng)》:"味甘
      ,寒
      。"
      ②《別錄》:"咸,無(wú)毒
      。"
      ⑨《藥性論》:"味苦
      。"
      ④《醫(yī)學(xué)啟源》:"氣平,味甘
      。"
      ⑤《本草蒙筌》:"甘酸
      ,氣寒。"
      【歸經(jīng)】入腎
      、膀胱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陽(yáng)、少陰經(jīng)
      。"
      ②《本草衍義補(bǔ)L遺》:"入足太陽(yáng)
      、少陰經(jīng)。"
      ③《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膀胱
      、腎
      、三焦、小腸四經(jīng)
      。"
      ④《本草經(jīng)巰》:"入腎
      、脾。"
      【功用主治】利水
      ,滲濕
      ,泄熱。治小便不利
      ,水腫脹滿(mǎn)
      ,嘔吐,瀉痢
      ,痰飲
      ,腳氣,淋病
      ,尿血

      (1)利水滲濕:用于水濕內(nèi)停之尿少、水腫
      、瀉痢及濕熱淋濁等證
      。治胃內(nèi)停水常配白術(shù)。治尿道澀痛
      、小便不利常配木通
      、茯苓。
      (2)清瀉腎火:用于陰虛火旺諸證

      ①《本經(jīng)》:"主風(fēng)寒濕痹
      ,乳難
      ,消水,養(yǎng)五臟
      ,益氣力
      ,肥健。"
      ②《別錄》:"補(bǔ)虛損五勞
      ,除五臟痞滿(mǎn)
      ,起陰氣,止泄精
      、消渴
      、淋瀝,逐膀胱
      、三焦停水
      。"
      ③《藥性論》:"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
      ,利膀胱熱
      ,直通水道。"
      ④《日華子本草》:"治五勞七傷
      ,主頭旋
      、耳虛鳴,筋骨攣縮
      ,通小腸
      ,止遺瀝、尿血
      。"
      ⑤《醫(yī)學(xué)啟源》:"治小便淋瀝
      ,去陰間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吨髦蚊卦E》云
      ,去舊水,養(yǎng)新水
      ,利小便
      ,消水腫,滲泄止渴
      。"
      ⑥李杲:"去脬中留垢
      、心下水痞。"
      ⑦《綱目》:"滲濕熱
      ,行痰飲
      ,止嘔吐、瀉痢
      ,疝痛
      ,腳氣
      。"
      【用法與用量】?jī)?nèi)服:煎湯,2~4錢(qián)
      ;或入丸、散

      【宜忌】腎虛精滑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畏海蛤、文蛤
      。"
      ②《別錄》:"扁鵲云
      ,多服病人眼。"
      ⑤《醫(yī)學(xué)入門(mén)》:"凡淋
      、渴
      ,水腫,腎虛所致者
      ,不可用
      。"
      ④《本草經(jīng)疏》:"病人無(wú)濕無(wú)飲而陰虛,及腎氣乏絕
      ,陽(yáng)衰精自流出
      ,腎氣不固精滑,目痛
      ,虛寒作泄等侯
      ,法咸忌之。"
      【選方】①治臌脹水腫:白術(shù)
      、澤瀉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煎服三錢(qián)
      ,茯苓湯調(diào)下
      ,或丸亦可,服三十丸
      。(《素問(wèn)病機(jī)保命集》白術(shù)散)
      ②治心下有支飲
      ,其人苦冒眩:澤瀉五兩,白術(shù)二兩
      。上二味
      ,以水二升,煮取一升
      ,分溫服
      。(《金匱要略》澤瀉湯)
      ③治冒暑霍亂,小便不利
      ,頭暈引飲:澤瀉
      、白術(shù)
      、白茯苓各三錢(qián)。水-盞
      ,姜五片
      ,燈心十莖,煎八分
      ,溫服
      。(《綱目》三白散)
      ④治妊娠遍身浮腫,上氣喘急
      ,大便不通
      ,小便赤澀:澤瀉,桑白皮(炒)
      、檳榔
      、赤茯苓各五分。姜水煎服
      。(《婦人良方》澤瀉散)
      ⑤治濕熱黃疸
      ,面目身黃:茵陳、澤瀉各一兩
      ,滑石三錢(qián)
      。水煎服。(《千金方》)
      ⑥治寒濕腳氣
      ,有寒熱者:澤瀉
      、木瓜、柴胡
      、蒼術(shù)
      、豬苓,木通
      、萆薢各五錢(qián)
      。水煎服。(《外科正宗》)
      ⑦治小兒齁蛤
      ,膈上壅熱
      ,涎潮:澤瀉一分,蟬衣(全者)二十一個(gè)
      ,黃明膠(手掌大一片
      ,炙令焦)。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qián)
      ,溫米湯調(diào)下
      ,日進(jìn)二服,未愈再服。(《宣明論方》
      ,澤瀉散)
      ⑧治酒風(fēng)
      ,身熱解惰,汗出如浴
      ,惡風(fēng)少氣:澤瀉
      、術(shù)各十分,麋銜五分
      。合
      ,以三指撮,為后飯
      。(《素問(wèn)》)
      ⑨治風(fēng)虛多汗,惡風(fēng)寒顫:澤瀉
      、防風(fēng)(去皮)
      、牡蠣(煅赤)、蒼術(shù)(米泔浸
      ,去皮
      ,炒)各一兩,桂(去租皮)三分
      。上五味
      ,搗羅為細(xì)散。每服二錢(qián)匕
      ,溫粥飲調(diào)下
      ,不計(jì)時(shí)。(《圣濟(jì)總錄》澤瀉散)
      ⑩治腎臟風(fēng)生瘡:澤瀉
      、皂莢
      ,水煮爛,焙干為末
      ,煉蜜為丸
      ,如桐子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以溫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經(jīng)偏方》)
      ⑾治虛勞膀胱氣滯
      ,腰中重
      ,小便淋:澤瀉一兩,牡丹三分
      ,桂心三分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榆白皮三分(銼)
      ,白術(shù)三分
      ,赤茯苓一兩,木通一兩(銼)
      。上藥粗搗羅為散
      。每服三錢(qián),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食前溫服
      。(《圣惠方》澤瀉散)
      ⑿治五種腰痛:澤瀉半兩
      ,桂(去粗皮)三分,白術(shù)
      、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銼)各一兩
      ,牛膝(酒浸
      ,切,焙)
      、干姜(炮)各半兩
      ,杜仲(去粗皮,銼
      ,炒)三分
      。上八味,粗搗篩
      。每服三錢(qián)匕
      ,水一盞,煎至七分
      ,去滓
      ,空心、日午
      ,夜臥溫服
      。(《圣濟(jì)總錄》澤瀉湯)
      ⒀水濕腫脹。用白術(shù)
      、澤瀉各一兩
      ,共三工業(yè)區(qū)末,或做成丸子
      。每服三錢(qián)
      ,茯苓湯送下。
      ⒁暑天吐瀉(頭暈,渴飲
      ,小便不利)
      。用澤瀉、白術(shù)
      ,白茯苓各三錢(qián)
      ,加水一碗、姜五片
      、類(lèi)燈心十根
      ,煎至八成,溫服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澤瀉
      ,其功尤長(zhǎng)于行水。張仲景曰
      ,水蓄渴煩
      ,小便不利,或吐或?yàn)a
      ,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
      ,故知其用長(zhǎng)于行水
      。《本經(jīng)》又引扁鵲云
      ,多服病人眼澀
      ,誠(chéng)為行去其水。張仲景八味丸用之者
      ,亦不過(guò)引接桂
      、附等歸就腎經(jīng),別無(wú)他意
      。凡服澤瀉散人
      ,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
      ,腎氣焉得復(fù)實(shí)?今人止泄精
      ,多不敢用。"
      ②《醫(yī)經(jīng)溯洄集》:"張仲景八味丸用澤瀉
      ,寇宗爽《本草衍義》云
      ,不過(guò)接引桂、附等歸就腎經(jīng)
      ,別無(wú)他意
      。愚謂地黃、山茱萸、白茯苓
      、牡丹皮皆腎經(jīng)之藥
      ,固不待澤瀉之接引而后至也,附子乃右腎命門(mén)之藥
      ,官桂能補(bǔ)下焦相火不足
      ,亦不待乎澤瀉之接引而后至矣。唯干山藥雖獨(dú)入手太陰經(jīng)
      ,然其功亦能強(qiáng)陰
      ,且手太陰為足少陰之上原,原既有滋
      ,流豈無(wú)益
      ,且澤瀉雖咸以瀉腎,乃瀉腎邪
      ,非瀉腎之本也
      ,故五苓散用澤瀉者,詎非瀉腎邪乎?白茯苓亦伐腎邪
      ,即所以補(bǔ)正耳
      。是則八味丸之用澤瀉者非他,蓋取其瀉腎邪
      ,養(yǎng)五臟
      ,益氣力,起陰氣
      ,補(bǔ)虛損之功
      。"
      ③《本草蒙筌》:"澤瀉,多服雖則目昏
      ,暴服亦能明目
      ,其義何也?蓋瀉伏水,去留垢
      ,故明目
      ;小便利,腎氣虛
      ,故目昏
      。二者不可不知。"
      ④《綱目》:"澤瀉
      ,氣平
      ,味甘而淡,淡能滲泄
      ,氣味俱薄
      ,所以利水而泄下
      。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而目昏耳鳴
      ,澤瀉滲去其濕
      ,則熱亦隨去,而土氣得令
      ,消氣上行
      ,天氣明爽,故澤瀉有養(yǎng)五臟
      、益氣力
      、治頭旋,聰明耳目之功
      ,若久服則降令太過(guò)
      ,清氣不升,真陰潛耗
      ,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黃丸
      ,用茯苓、澤瀉者
      ,乃取其瀉膀胱之邪氣
      ,非引接也,古人用補(bǔ)藥
      ,必兼瀉邪
      ,邪去則補(bǔ)藥得力,一辟一闔
      ,此乃玄妙
      ,后世不知此理
      ,專(zhuān)一于補(bǔ)
      ,所以久服必至偏勝之害也。""神農(nóng)書(shū)列澤瀉于上品
      ,復(fù)云久服輕身
      、面生光,陶
      、蘇皆以為信然
      ,愚竊疑之。澤瀉行水瀉腎
      ,久服且不可
      ,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謬可知
      。"
      ⑤《本草匯言》:"方龍?zhí)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澤瀉有固腎治水之功
      ,然與豬苓又有不同者。蓋豬苓利水
      ,能分泄表間之邪
      ;澤瀉利水,能宣通內(nèi)臟之濕
      。""澤瀉
      ,利水之主藥。利水
      ,人皆知之矣
      ;丹溪又謂能利膀胱、包絡(luò)之火
      ,膀胱包絡(luò)有火
      ,病癃閉結(jié)脹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馂a則水行
      ,行水則火降矣,水火二義
      ,并行不悖
      。"
      ⑥《本草通玄》:"《別錄》稱(chēng)其止遺泄,而寇氏謂泄精者不敢用
      ,抑何相刺謬也?蓋相火妄動(dòng)而遺泄者
      ,得澤瀉清之而精自藏,氣虛下陷而精滑者
      ,得澤瀉降之而精愈滑矣
      。"
      ⑦《藥品化義》:"凡屬瀉病,小水必短數(shù)
      ,以此(澤瀉)清潤(rùn)肺氣
      ,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
      ,主治水瀉濕瀉
      ,使大便得實(shí),則脾氣自健也
      。因能利水道
      ,令邪水去,則真水得養(yǎng)
      ,故消渴能止
      。又能除濕熱,通淋瀝
      ,分消痞滿(mǎn)
      ,透三焦蓄熱停水
      ,此為利水第一良品。若小便不通而口渴者
      ,熱在上焦氣分
      ,宜用澤瀉、茯苓以清肺氣
      ,滋水之上源也
      。如口不渴者,熱在下焦血分
      ,則用知母
      、黃柏,以瀉膀胱
      ,滋水之下源也
      。須分別而用。"
      ⑧《本草正義》:"澤瀉
      ,最善滲泄水道
      ,專(zhuān)能通行小便?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侗窘?jīng)》氣味雖曰甘寒
      ,兼以其生長(zhǎng)水澤,因謂之寒
      ,其實(shí)輕淡無(wú)味
      ,甘于何有?此藥功用,惟在淡則能通
      ,《本經(jīng)》稱(chēng)其治風(fēng)寒濕痹
      ,亦以輕能入絡(luò),淡能導(dǎo)濕耳
      ,云治風(fēng)寒
      ,殊非其任。其能治乳難者
      ,當(dāng)以娩后無(wú)乳者言
      ,此能通絡(luò)滲泄
      ,則可下乳汁
      。非產(chǎn)乳百病之通用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浼婺芑祷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痰飲亦積水停濕為病,惟其滑利
      ,故可消痰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傊瑵B泄滑瀉之藥
      ,必?zé)o補(bǔ)養(yǎng)之理
      ,《本經(jīng)》養(yǎng)五臟,益氣力云云
      ,已屬溢美太過(guò)
      ,而甄權(quán)竟謂可治腎虛精自出,大明且謂補(bǔ)女人血海
      ,令人有子
      ,潔古亦謂入腎經(jīng),去舊水
      ,養(yǎng)新水
      。皆非藥理之真。"
      【附】澤瀉葉治風(fēng)疾
      、難產(chǎn)
      ,乳汁不出等癥;澤瀉實(shí)治風(fēng)痹消渴
      ,益腎氣
      ,除邪濕。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提醒您:澤瀉 此中草藥來(lái)源于網(wǎng)絡(luò)

      ,使用前請(qǐng)遵醫(yī)囑。

      澤瀉:利水通淋
      ,止泄止眩

      澤瀉為澤瀉科多年生沼澤植物澤瀉的塊莖。性寒

      ,味甘
      、淡,歸腎
      、膀胱經(jīng)
      ,主要作用為利尿消腫,去飲邪
      ,定眩暈
      ,另外有降脂輕身、瀉虛火
      、止遺泄的功效

      利尿消腫

      本品味甘而淡滲利濕,利水消腫

      ,健脾利濕的功效較茯苓為強(qiáng)
      ,因而《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云其可“消水”
      ,《名醫(yī)別錄》謂其“逐膀胱三焦停水”。臨證時(shí)用治水腫脹滿(mǎn)
      ,小便不利
      ,常配伍茯苓、白術(shù)
      、豬苓
      、桂枝,如《傷寒論》之五苓散
      。若水濕壅盛
      ,水腫較重,可以與商陸
      、赤小豆
      、木通等同用,如《濟(jì)生方》之疏鑿飲子
      。對(duì)于陰虛水熱互結(jié)
      ,小便不利,則與茯苓
      、豬苓
      、阿膠、滑石同用
      ,如《傷寒論》豬苓湯
      。若妊娠小便不利,遍身浮腫
      ,上氣喘急
      ,大便不通,小便赤澀者
      ,可以與桑白皮
      、檳榔、赤苓同用
      ,如《婦人良方》之澤瀉散
      。劉渡舟先生治水腫較重者,常用茯苓導(dǎo)水湯
      ,方載《醫(yī)宗金鑒》
      ,由澤瀉、赤茯苓
      、白術(shù)
      、麥門(mén)冬
      、紫蘇
      、木瓜
      、檳榔、陳皮
      、砂仁
      、木香、大腹皮組成
      ,有行氣化濕
      ,利水消腫之效,主治水腫
      ,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
      ,手按而塌陷,手起應(yīng)手而高突
      ,喘滿(mǎn)倚坐不得息
      ,不能轉(zhuǎn)側(cè),不能平臥
      ,飲食不下
      ,小便短澀,溺痛如割
      ,大便絕少
      ,雖有亦如黑豆汁。此方雖原為妊娠水腫而設(shè)
      ,實(shí)際上可以用于多種原因?qū)е碌钠髻|(zhì)性或功能性水腫
      。本人臨床上對(duì)于西醫(yī)心、腎
      、肝
      、內(nèi)分泌疾患所致較重之水腫,常以恩師習(xí)用之方治之
      ,效果頗佳

      降飲止眩

      本品能“行痰飲”,滲利水濕

      ,《金匱要略》用以治心下支飲
      ,癥見(jiàn)頭目昏眩者,重用本品
      ,并伍之以白術(shù)
      ,共奏利水化飲,消痰止眩之功
      。又治痰飲積于下焦
      ,癥見(jiàn)瘦人臍下悸動(dòng),吐涎沫而頭眩者,如《金匱要略》之五苓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代重用本品加減治療耳源性眩暈有很好的效果
      ,有報(bào)道用復(fù)方澤瀉湯辨證加減治療102例,痊愈90例
      ,顯效7例
      ,復(fù)發(fā)5例,復(fù)發(fā)者經(jīng)二次冶療痊愈3例
      ,好轉(zhuǎn)2例
      。平均用藥5.4劑,效果極佳
      。另有報(bào)道用澤瀉合劑(澤瀉
      、白術(shù)、益母草)治療梅尼埃氏病患者77例
      ,其純音測(cè)聽(tīng)改善者55例
      ,占63.7%,電耳蝸圖改善者占82.6%
      。本人在臨床上有一治耳源性眩暈的良方
      ,方用澤瀉30克,白術(shù)30克
      ,仙鶴草30克
      ,川芎20克,天麻10克
      ,有效率在八成以上

      分消止泄

      本品有淡滲利濕,利小便而實(shí)大便的功效

      ,《藥品化義》中說(shuō)
      ,“清潤(rùn)肺氣,通調(diào)水道
      ,下輸膀胱
      ,主治水濕泄瀉,使大便得實(shí)”
      ,此可謂本品治療水濕泄瀉最確切的注解
      。對(duì)于一般的水濕泄瀉兼小便短少者,常與豬苓
      、茯苓
      、薏米同用。若用治濕熱泄瀉
      ,則與赤茯苓
      、車(chē)前子
      、茵陳等同用,如《世醫(yī)得效方》之通苓散
      ,亦可以合用《傷寒論》之葛根芩連湯
      。若屬傷濕夾食滯而致腹脹泄瀉,可以配伍蒼術(shù)
      、厚樸
      、陳皮等
      ,如《丹溪心法》之胃苓湯
      ,即平胃散與五苓散的合方。

      清熱通淋

      本品不唯甘可淡滲利水

      ,而且性寒
      ,有清熱通淋之功,故對(duì)于下焦?jié)駸嶂馨Y
      ,也有較好的治療效用
      。如治療陰虛有熱的淋證小便不利而疼,可以用《傷寒論》之豬苓湯
      。若屬下焦?jié)駸嶂茏C
      ,可以配伍木通、黃柏
      、梔子
      、生地等,如《衛(wèi)生寶鑒》之龍膽瀉肝湯
      。再有《圣惠方》治療虛勞
      ,膀胱氣滯,腰中疼
      ,小便淋
      ,用本品配伍丹皮、桂心
      、甘草
      、榆白皮、白術(shù)
      、茯苓
      、木通,從配伍看也當(dāng)屬于濕熱所致
      。本人的經(jīng)驗(yàn)是
      ,本品利水之中,性寒而擅長(zhǎng)泄熱
      ,治濕濁小便不利時(shí)
      ,多與扁蓄、瞿麥、石韋
      、海金砂
      、白茅根、梔子等同用
      ,效果滿(mǎn)意

      瀉火止遺

      本品性寒入腎,《醫(yī)經(jīng)溯洄集》謂其可“泄腎邪“

      。因其有泄降腎火之功
      ,故對(duì)相火妄動(dòng)之遺精、耳鳴腰酸
      、頭暈?zāi)垦U咻^為適宜
      ,臨床常與熟地、山萸肉
      、山藥
      、丹皮等同用,即六味地黃丸
      。有報(bào)道稱(chēng)對(duì)于相火妄動(dòng)的遺精
      ,單用本品10~12克,治療14例
      ,均獲良效
      。用治心腎不交之遺精、心悸
      ,可與知母
      、黃柏、地黃等同用
      ,如知柏地黃丸
      。又可與生地、山萸肉
      、黃柏
      、天門(mén)冬同用,如《名老中醫(yī)秘方驗(yàn)方精選》之益腎固精丸
      。本人在臨床上治療遺精者多配伍本品
      ,用量20~30克,確能增加療效

      降脂降糖

      20世紀(jì)80年代

      ,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本品的水提物
      、醇提取物都可以明顯降低肥胖型小鼠血清中總膽固醇
      、甘油三酯的濃度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濃度,具有降血脂與抗動(dòng)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而澤瀉的醇提取物可使正常小鼠的血糖明顯降低
      ,使體內(nèi)胰島素水平增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诂F(xiàn)代的研究成果,澤瀉近年來(lái)用于降脂降糖的臨床報(bào)道也不斷增加
      。如口服澤瀉片每次3~4片(含生藥24~42克)
      ,每天3~4次,治療193例
      ,用藥1~2個(gè)月
      ,總膽固醇平均下降44.8%
      ,用藥1~3個(gè)月
      ,甘油三酯平均下降32.50%。用本品配伍天竺黃
      、山楂
      、丹參,制成含生藥0.5克的片劑
      ,每次4片
      ,每天3次,連服3個(gè)月
      ,治療132例高脂血癥的患者
      ,降低血清膽固醇的總有效率為90.75%,有效下降百分率為65.25%
      ;降低甘油三酯有效率為78.39%
      ,有效下降百分率為63.21%。在此基礎(chǔ)上
      ,還有的制成了新藥血脂靈片
      ,由本品配伍決明子、何首烏
      、山楂等組成
      ,也有較好的降血脂作用。當(dāng)今臨床上代謝綜合癥患者大幅增加
      ,多同時(shí)伴有血糖增高
      、血脂增高,而又呈肥胖狀態(tài)
      。本人學(xué)習(xí)張志遠(yuǎn)經(jīng)驗(yàn)
      ,常以本品配伍何首烏
      、決明子、山藥
      、黃芪
      、玉竹、黃精
      、桑葉
      、枸杞子、玄參
      、山楂
      、黃連、牛蒡子等
      ,效果滿(mǎn)意
      ,在降脂降糖的同時(shí)還可達(dá)到減肥的效果。

      引火下行

      古人認(rèn)為澤瀉有引火下趨的作用

      ,張景岳對(duì)此體會(huì)最深
      。其遇氣火逆上之癥,常配澤瀉以引火下行
      。如其自擬治“氣逆動(dòng)火”的化肝煎
      ,由青皮、陳皮
      、山梔子
      、丹皮、澤瀉
      、芍藥
      、土貝母等七味藥組成,治療“怒氣傷肝
      ,因而氣逆動(dòng)火
      ,致為煩熱,脅痛
      ,脹滿(mǎn)
      ,動(dòng)血等證”。另有治“胃火上沖”的安胃飲
      ,由陳皮
      、山楂、麥芽
      、木通
      、澤瀉、黃芩
      、石斛等組成
      ,主治胃火上沖
      ,呃逆不止,胸脘痞悶
      ,便結(jié)口渴
      ,苔黃脈數(shù)。這兩方中都用了澤瀉
      ,就是為了引火下返
      。另外,他在治“水虧火盛”“陰虛動(dòng)血”的一陰煎的加減時(shí)也謂:“如虛火上浮
      ,或吐血
      ,或衄血不止者,加澤瀉一二錢(qián)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睆乃@幾張方子來(lái)看,澤瀉引火下趨的效用
      ,主要是針對(duì)肝火
      、胃火、心包之火自下上沖而設(shè)
      ,本人學(xué)習(xí)張景岳的經(jīng)驗(yàn)
      ,對(duì)于上述證候均有意識(shí)地加用澤瀉
      ,體會(huì)到確如其論
      ,若配用牛膝、代赭石
      ,更易引導(dǎo)火邪下行

      利水通經(jīng)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水氣病篇論述了血與水的關(guān)系,其云:“問(wèn)曰:病有血分水分

      ,何也
      ?師曰:經(jīng)水前斷,后病水
      ,名曰血分
      ,此病難治;先病水
      ,后經(jīng)水?dā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何以故
      ?去水,其?jīng)自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蓮堉倬爸摽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血與水互相影響,水飲內(nèi)停
      ,可以影響月經(jīng)而導(dǎo)致月經(jīng)不下等疾病
      ,而利水可以調(diào)經(jīng)。張景岳于此理解甚深
      ,據(jù)其經(jīng)驗(yàn)
      ,不論是“婦人血虛經(jīng)滯”,還是“婦人氣滯血積
      ,經(jīng)脈不利”
      ,均可在補(bǔ)血理氣調(diào)經(jīng)藥中,加用澤瀉一味
      ,方如《景岳全書(shū)》之決津煎與通瘀煎
      。決津煎由當(dāng)歸、澤瀉
      、牛膝
      、肉桂、熟地
      、烏藥組成
      ,主治婦人血虛氣滯,痛經(jīng)
      ,閉經(jīng)
      ,經(jīng)來(lái)量少,產(chǎn)后敗血不散
      ,流入陰中而作寒熱
      。通瘀煎則由當(dāng)歸、山楂
      、香附
      、紅花、烏藥
      、青皮
      、木香、澤瀉組成
      ,主治婦人氣滯血積
      ,經(jīng)脈不利,痛極拒按
      ,及產(chǎn)后瘀血實(shí)痛
      ,并男婦血逆、血厥等證
      。兩方配伍巧妙
      ,臨床療效確實(shí)
      。兩方中配伍澤瀉的原因在于:血水同病,即水液停滯每能妨礙血行
      ,導(dǎo)致經(jīng)脈不暢
      ,而澤瀉長(zhǎng)于行水,故于調(diào)暢月經(jīng)有益
      。此意甚深
      ,余至天命之年方能參悟其理,望讀者切勿輕視

      澤瀉內(nèi)服用量約10~15克

      。本品用藥安全,無(wú)特殊注意
      。但偶有引發(fā)過(guò)敏者
      ,須知之。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59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wú)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ái)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ái)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方劑組成】麻黃18克
      ,生姜9克,炙甘草6克
      ,大棗5枚
      ,生石膏45—100克,半夏15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居梅ā考宸ㄍ辄S湯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靖柙E】越婢加半夏湯方
      ,治咳逆上氣肺脹,熱壅飲逆外邪郁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癥狀較急迫者
      ,加甘草量
      。——《傷寒論》
      、《金匱》名【組成】半夏11克
      ,甘草7克,黃芩
      、干姜
      、大棗各5.5克,黃連1.8克(人參5克)
      。煎法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方劑組成】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術(shù)9克,炙甘草6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居梅ā克鍦胤
      !痉礁琛寇吖鹦g(shù)甘痰飲主
      ,桂枝甘草加苓術(shù),氣沖胸滿(mǎn)頭眩暈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男
      ,35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颊咴V早泄4?5年
      ,乏力,小腿肚子軟
      ,頭暈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
      ,半夏18克,芍藥15克
      ,炙甘草6克
      。【用法】以水二杯煮取半杯
      ,去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