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真武湯合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治療腹冷腹痛

      道醫(yī) 2023-06-25 02:19:07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

      ,恥骨毛際以上的腹部發(fā)生疼痛的證狀而言
      。手三陰
      、足三陰
      、足少陽
      、足陽明
      、沖
      、任
      、帶等經(jīng)脈循此處
      。腹痛一證
      ,范圍較廣,故應(yīng)詳分其病因
      、疼痛部位
      、疼痛之性質(zhì),辨證而治
      。就病因而論
      ,不論外感風(fēng)、寒
      、暑
      、濕,或內(nèi)傷飲食
      、氣滯血瘀
      ,以及蟲疾、癃閉
      、積聚等
      ,均可發(fā)生本病
      。其病以疼痛部位言
      ,上腹痛多屬脾
      、胃、大小腸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下腹痛多屬厥陰肝經(jīng)之病。就疼痛性質(zhì)而言
      。則虛痛喜按
      ,實痛拒按
      ;痛在氣分,則攻注不定
      ;痛在血分,刺痛不移
      。寒邪入于腹中
      ,或食生冷,寒損中陽
      ,致運化失職
      ,氣機阻滯,腹痛頓生
      ;素體脾虛
      ,脾陽不振,或寒濕停滯于中
      ,致中陽衰憊
      ,氣血不足,失其溫養(yǎng)而致腹痛
      ;飲食不節(jié)
      ,暴飲暴食,損傷腸胃
      ,食積停滯
      ,腑氣不通,氣機失于調(diào)暢
      ,則痛發(fā)
      ;情志所傷,肝失條達
      ,氣血郁結(jié)
      ,致肝胃不和而作痛。另外
      ,久病不解
      、血氣不和,或外科手術(shù)后
      ,損傷絡(luò)脈
      ,均可致氣滯血瘀而成本病。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中有關(guān)內(nèi)科

      、外科以腹痛為主癥的多種疾病可按本證辨證論治

      真武湯合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治療腹冷腹痛醫(yī)案

      金xx,女

      ,45歲
      ,干部
      。1984年8月5日初診。

      患慢性結(jié)腸炎3年

      。十日前因出差飲冷
      、淋雨,次日則惡寒發(fā)熱
      ,腹痛泄瀉
      ,初為稀水便,后則有粘液帶血
      ,日行十?dāng)?shù)次
      。當(dāng)時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xì)胞計數(shù)12000/mm3
      ,嗜中性粒細(xì)胞84%
      。大便潛血(++)。細(xì)菌培養(yǎng)無細(xì)菌生長
      。多次顯微鏡檢查大便
      ,未見阿米巴滋養(yǎng)體。某醫(yī)院給予口服黃連素
      、痢特靈
      ,并靜脈滴注慶大霉素、卡那霉素
      ,同時服清熱利濕解毒中藥10劑
      ,病情加重,遂轉(zhuǎn)本院中醫(yī)治療

      現(xiàn)癥:腹冷痛

      ,泄瀉,日行3~5次
      ,多為白色粘液
      ,夾紅血液,腰痛
      ,少尿
      ,不欲飲食。

      檢查:面色?白

      ,眼窩凹陷
      ,少氣懶言,腹軟無痞塊
      ,少腹壓痛
      ,腹冷喜暖,四末欠溫
      。舌質(zhì)淡
      、苔薄白
      ,脈細(xì)微。

      辨證:寒濕侵襲

      ,脾腎陽虛

      治法:溫陽散寒除濕。

      方藥:真武湯合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黨參15g

      ,茯苓15g,蒼術(shù)
      、白術(shù)各10g,附子6g
      ,炮姜10g
      ,炒白扁豆12g,薏苡仁15g
      ,旱蓮草15g
      ,敗醬草15g,白芍15g
      ,炙甘草10g

      二診(8月7日):上藥服兩劑,雖大便次數(shù)減少

      ,但腹中冷痛如故
      ,可見寒凝之至。加重溫陽散寒藥
      ,處方:附子30g
      ,炮姜10g,紅參15g(另煎)
      ,茯苓15g
      ,草豆蔻10g,木瓜10g
      ,炒白芍15g
      ,補骨脂10g,肉桂6g
      ,炒薏苡仁30g
      ,木香6g,炙甘草10g

      三診(8月14日):上方連服7劑

      ,腹冷
      、腹痛消失,大便成形
      ,大便常規(guī)及血常規(guī)化驗正常
      ,改用實脾飲加減
      ,并口服錫類散,調(diào)治半月而愈

      按:脾胃素虛

      ,復(fù)飲冷冒雨,寒濕內(nèi)侵
      ,脾腎之陽虛衰
      ,中焦及四肢不得溫,則腹冷痛四未不溫
      ,脾胃升降失調(diào)
      ,寒濕中阻,則不能食
      ,便粘液夾血
      。因無里急后重、肛門灼熱
      、口渴思飲
      、舌紅、舌苔黃
      、脈數(shù)有力之癥
      ,故不可按濕熱痢論治。前醫(yī)投大劑清熱利濕解毒之劑則是南轅北轍
      ,只能重傷中陽
      ,使病勢加重。而致神疲踡臥
      、腹冷腹痛
      、脈微細(xì)之少陰虛寒證。初診雖用藥合于病機
      ,但病重藥輕
      。二診加重溫陽散寒除濕之藥。雖值酷暑
      ,因陰寒極盛
      ,亦放膽大量用附子、干姜
      、肉桂以溫振脾腎之陽
      ,終使寒凝之邪得散,諸癥悉除

      ——本段摘自《醫(yī)案叢刊 雜病論治》

      千古名方——參苓白術(shù)散


      I導(dǎo)讀: 參苓白術(shù)散為千古名方

      ,本方為脾虛之證而設(shè),可廣泛應(yīng)用于證屬脾虛不運、脾虛內(nèi)濕
      、脾虛正衰的慢性胃炎
      、慢性腹瀉、慢性肝炎
      、慢性氣管炎
      、糖尿病等疾患。


      名稱


      參苓白術(shù)散

      、參苓白術(shù)丸


      方劑組成


      人參(去蘆)、白術(shù)

      、白茯苓
      、甘草(炒)、山藥各2斤
      ,蓮子肉
      、桔梗(炒至深黃色)、薏苡仁
      、縮砂仁各1斤,白扁豆1.5斤(姜汁浸去皮微炒)
      ,為細(xì)末
      ,或制成小丸。


      源流發(fā)展


      本方出于《和劑局方》(公元1151年)

      ,實為益氣湯的加味方
      。兩方都是該書的著名方劑。原方屬調(diào)理脾胃
      、益氣安胎之劑
      ,后人有所發(fā)展,加減衍化成多種方劑用于治療脾胃虛弱
      ,如《醫(yī)方集解》以本方加陳皮治脾胃虛弱兼氣滯或痰多之證
      。 現(xiàn)代作為調(diào)理胃虛弱而兼濕的常用方劑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


      性能效用


      本方為補氣劑

      ,具有補氣健脾
      、和胃滲濕的功用。重在健脾
      ,其次益氣
      ,不僅調(diào)理,且治大病
      。藥性中和
      ,甘溫而不燥不熱,淡潤而不膩不寒。對治療脾虛腹脹
      、飲食不消
      、嘔吐泄瀉、胸脘滿悶
      ,功效尤為顯著


      方義分析


      本方由益氣湯加山藥、扁豆

      、蓮肉
      、苡仁、砂仁
      、桔梗等藥組成
      ,用以增強四君中的苓、術(shù)的健脾勝濕作用
      。方內(nèi)各藥多屬甘溫甘淡之品
      。味甘入脾;溫能散寒祛濕
      ,健脾燥濕
      ;淡能淡滲利水;甘溫益氣
      ,甘淡育陰
      。白術(shù)、山藥
      、扁豆
      、蓮子、砂仁健脾化濕
      ,和胃理氣
      ;茯苓、苡米健脾滲濕
      ;人參(黨參代)
      、甘草益氣補脾;此外
      ,山藥
      、蓮子、苡仁尚有益腎之功
      ,故 本方實為健脾扶正之良方


      藥理作用


      補氣益氣、和胃滲濕

      。從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觀點看
      ,大致相當(dāng)于健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利尿
      、止瀉
      。方內(nèi)的一些主要藥物,如白術(shù)
      、山藥
      、扁豆、茯苓
      、苡仁等是分別具有以上作用的


      臨床應(yīng)用


      本方為脾虛之證而設(shè),可用于證屬脾虛不運

      、脾虛內(nèi)濕
      、脾虛正衰的慢性胃炎、慢性腹瀉
      、慢性肝炎
      、慢性氣管炎、糖尿病等疾患
      。 臨床應(yīng)用本方的基本指征為形體消瘦
      ,倦怠乏力,胃納減少
      ,食后腹脹
      ,或吐或瀉,胸悶不舒
      ,口淡或口甜口粘,咳嗽痰多
      ,小便不利
      ,舌苔薄白或白膩薄黃,脈虛緩
      ,或細(xì)濡細(xì)滑


      一、治慢性腹瀉


      屬于脾虛型的慢性腹瀉都可試用本方加減治療


      筆者曾用于治脾虛型的慢性細(xì)菌性痢疾,證見下痢時發(fā)時止

      ,遷延日久
      。發(fā)作時腹痛、里急后重
      ,大便有赤白粘液呈膿血便
      ,時或食欲不振,食后腹脹,舌淡紅苔膩
      ,脈濡細(xì)或虛大
      。治宜健脾化濕,可用本方加木香
      、黃連為基本方
      。苔黃而有熱者,酌加白頭翁
      、秦皮
      、馬齒莧、魚腥草
      ;舌淡肢涼有寒者
      ,加附子、干姜
      、肉桂
      、肉豆蔻;氣虛下陷者
      ,加生黃芪
      、升麻;腹痛者加炒白芍
      、制香附
      、烏藥;腹脹納差者
      ,加炒枳殼
      、神曲、內(nèi)金


      病例介紹:


      ,女,35歲
      ,工人
      。患慢性菌痢數(shù)年(大便曾培養(yǎng)出B組痢疾桿菌)
      ,反復(fù)發(fā)作
      ,此次復(fù)發(fā)已10天,解膿血便
      ,每天4 6次
      ,伴有腹痛、里急后重
      ,精神疲乏
      ,食欲減少
      。曾用抗菌素及磺胺治療未愈而來中醫(yī)科就診。望其舌
      ,質(zhì)淡紅苔薄白稍膩
      ,按其脈,細(xì)沉濡弱
      。大便鏡檢:白細(xì)胞(+++)
      ,紅細(xì)胞( )。辨證屬脾虛下痢
      ,用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治療
      。處方:黨參5錢,白術(shù)4錢
      ,陳皮2錢
      ,山藥5錢,薏米5錢
      ,蓮子肉3錢
      ,木香2錢(后下),黃連2錢
      ,桔梗2錢
      ,扁豆3錢,砂仁1.5錢(打
      ,后下)
      ,魚腥草5錢,甘草2錢
      。服藥4劑后
      ,癥狀消失,大便正常
      ,囑續(xù)服上方
      ,共服10劑,療效鞏固


      二、治糖尿病


      適用于脾虛型糖尿病患者


      本病在中醫(yī)學(xué)屬“消渴”范疇,由中焦發(fā)病而累及于脾

      ,癥狀以多飲
      、多食、多尿
      、消瘦為特征
      。屬脾虛型者治宜健脾化濕
      、健脾益氣,用本方加生黃芪
      、五味子
      、生內(nèi)金為基本方以治之,有熱者酌加生石膏
      、知母
      、天花粉、葛根
      、黃連等
      ,兼腎虛者,酌加萸肉
      、杞子
      、黃精、菟絲子
      、附子
      、肉桂等。


      病例介紹:


      ,女
      ,43歲,工人
      。發(fā)現(xiàn)多食
      、多飲已半年,食不解饑
      、飲不解渴
      ,且多尿,飯量雖劇增
      ,而體重反減少15斤
      ,同時頭暈乏力,動則出汗
      。檢查尿糖(++)
      ,血糖188毫克%。西醫(yī)診斷為糖尿病
      ,介紹至中醫(yī)門診
      ,察舌淡紅,苔膩薄黃
      ,舌根剝脫
      ,按脈則細(xì)微弦數(shù)。中醫(yī)辨證:脾虛消渴
      ,并有熱


      遂擬下方

      ,以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黨參5錢,云苓3錢
      ,白術(shù)5錢
      ,山藥1兩,薏米1兩
      ,蓮子肉3錢
      ,生黃芪5錢,生石膏1兩(先煎)
      ,知母3錢
      ,葛根2錢,天花粉3錢
      ,扁豆3錢
      ,五味子3錢,生內(nèi)金2錢


      服5劑后

      ,飲水大減,尿亦減少
      ,頭昏好轉(zhuǎn)
      ,動不出汗,繼續(xù)工作
      ,但仍覺饑餓
      ,繼服上方5劑,且患者控制飲食
      ,每天6 8兩糧食


      三診:口不思飲,但覺口粘

      ,饑餓感好轉(zhuǎn)
      ,黃苔已退,現(xiàn)舌苔薄白微膩
      ,根剝
      ,脈細(xì)。尿糖:弱陽性
      ,血糖降為153毫克%
      。遂將上方去生石膏、知母
      、天花粉、葛根
      ,加山萸肉3錢
      ,枸杞子4錢
      ,五倍子2錢,砂仁1.5錢(打
      ,后下)
      ,10劑。四診:尿糖:陰性
      ,血糖:132毫克%
      ,不覺饑餓,體力增強又服10劑后
      ,尿糖陰性
      ,血糖97毫克%,共服中藥30劑
      ,療程一個月
      ,臨床癥狀消失,檢查正常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颊哒麄€療程中,未休息
      ,一直堅持工作
      。囑患者繼服10劑,以資鞏固


      、治慢性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


      適用于脾虛型慢性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患者


      此二種疾病屬祖國醫(yī)學(xué)“咳嗽

      、痰飲、哮喘”等證范疇
      。其病變部位雖然表現(xiàn)在呼吸系統(tǒng)
      ,但 病變實質(zhì)卻在肺、脾
      、腎三臟
      。痰、濕和脾虛為其發(fā)病的重要因素
      。 脾虛不運水濕
      ,可聚濕成痰濁壅肺,阻塞氣道
      ,發(fā)為咳喘
      ,故前人的經(jīng)驗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 健脾培土
      ,以絕痰源
      ,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手段。


      參苓白術(shù)散適宜于有咳嗽咯痰

      、痰多清稀
      、泡沫或白粘、胸悶不舒
      、肢體倦怠
      、大便時稀、舌質(zhì)淡紅
      、苔薄膩
      、脈濡滑或濡弱的患者,可收健脾勝濕
      、宣肺祛痰之效
      。 可用本方加陳皮、半夏
      、杏仁作為基本方



      苔白膩,濕濁勝者

      ,加蒼術(shù)
      、厚樸、藿香等
      ;痰涎壅盛者
      ,加蘇子、萊菔子
      、葶藶子
      、白附子、皂角等
      ;舌淡肢冷
      ,虛寒較甚者,加附子
      、干姜
      ;苔黃化熱者,加桑白皮
      、白毛夏枯草
      、黃芩、山梔子
      ;咳嗽較甚者酌加麻黃
      、射干、白果、貝母等



      病例介紹:


      ,男,34歲
      ,工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贾夤芟?0年
      。自幼發(fā)病,中小學(xué)時曾緩解7
      、8年
      。此后每于冬末春初時常發(fā),感冒及煤氣
      、花粉等刺激亦可誘發(fā)
      ,此次發(fā)作在中醫(yī)科住院治療。最初用溫腎納氣平喘法
      ,以金匱腎氣丸為主方加減治療
      ,一個月來服藥30劑,因用附桂
      、細(xì)辛
      、巴戟、補骨脂等溫藥
      ,見口干口苦
      、尿黃便干、腹脹食少等副作用
      ,而原有的胸悶氣急及兩肺哮鳴音未見減輕
      ,仍需同時服用氨茶堿及地塞米松。


      此時

      ,對病情進行重新分析
      ,雖有口干口苦,但不欲飲
      ,平時大便常稀
      ,食后腹脹,痰如泡沫
      ,舌質(zhì)淡紅
      ,舌尖略紅,舌苔白厚微黃
      ,左脈較弦滑
      ,右脈寸關(guān)細(xì)弱,重按無力。


      此乃脾虛哮喘

      ,遂擬參苓白術(shù)散合射干麻黃湯化裁為治:黨參5錢
      ,云苓3錢,白術(shù)5錢
      ,扁豆3錢
      ,山藥1兩,蓮子肉3錢
      ,桔梗2錢
      ,薏米1兩,砂仁1.5錢(打
      ,后下)
      ,射干3錢,炙麻黃2錢
      ,法半夏3錢
      ,杏仁3錢,五味子3錢
      ,白果仁7枚
      ,橘皮白絡(luò)各1.5錢,水煎服
      ,另白毛夏枯草1兩
      ,另煎同服。


      服完4劑

      ,覺胸膈舒適
      ,哮喘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6劑后
      ,西藥逐步減量
      。共服20劑,西藥全部停用
      ,未發(fā)哮喘已1周
      ,兩肺呼吸音清晰,未聞哮鳴音而出院
      。囑出院后用上方制成丸劑常服
      ,隨訪2年,未出現(xiàn)大發(fā)作


      、治慢性肝炎。


      適用于脾虛型慢性肝炎患者


      本病大致可歸入中醫(yī)學(xué)“脅痛”證范疇

      。因感受濕濁邪毒
      ,蘊結(jié)中焦,久則濕郁熱熏
      ,脾失健運
      ,肝失疏泄而為病。證見面色萎黃或少華
      ,倦怠無力
      ,胸脘痞悶,脅痛
      ,惡心
      ,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脹
      ,大便稀溏,小便短黃或如常
      ,舌質(zhì)淡紅
      ,苔薄或膩,脈象緩弦
      。治以健脾化濕
      ,疏肝理氣。用本方加柴胡
      、枳殼
      、當(dāng)歸、芍藥為基本方以治


      脅痛者加青皮

      、荔枝核、川楝子
      、佛手片
      、玄胡索、五靈脂
      、郁金等
      ;苔膩濁重者,加蒼術(shù)
      、厚樸
      、藿香、佩蘭等
      ;腹脹納呆者
      ,可酌加木香、腹皮
      、山楂
      、神曲、內(nèi)金;脾虛寒濕者
      ,可酌加附子
      、干姜、桂枝
      、草蔻仁
      、吳茱萸等;濕郁化熱者
      ,可酌加板藍根
      、山梔、丹皮
      、蒲公英
      、龍膽草等;麝香草酚濁度增高者
      ,重用本方之健脾
      、益氣藥,可加黃芪
      、黃精等
      ;轉(zhuǎn)氨酶增高者,可酌加五味子
      、酸棗仁
      、山萸肉、柏子仁
      、柴胡等
      ;白蛋白低者,可酌加枸杞子
      、丹參
      、何首烏、山萸肉
      、當(dāng)歸
      、烏藥等。


      病例介紹:


      ,女
      ,38歲,干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悸愿窝?年,一年來病情時輕時重
      ,肝功能時好時壞
      。近2 3月來
      ,肝區(qū)經(jīng)常疼痛,頭昏乏力
      ,惡心
      ,食欲不振,食后腹脹
      ,大便稀溏
      ,肝在右肋下1.5厘米處可觸及,并有觸痛和叩擊痛
      。肝功能檢查:麝濁16單位
      ,鋅濁14單位,轉(zhuǎn)氨酶96單位
      。診斷為慢性肝炎復(fù)發(fā)
      ,轉(zhuǎn)中醫(yī)科治療。觀其面色萎黃
      ,精神萎廉
      ,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
      ,脈細(xì)弱,左脈微弦
      。辨證此乃脾虛脅痛
      ,兼肝郁。


      遂擬參苓白術(shù)散合柴胡疏肝散化裁為治

      。處方:黨參5錢
      ,云苓3錢,炒白術(shù)3錢
      ,山藥1兩
      ,青陳皮各2錢,薏米5錢
      ,炒扁豆3錢
      ,柴胡1.5錢,炒枳殼1.5錢
      ,炒白芍3錢
      ,制香附1錢,酸棗仁3錢
      ,炒當(dāng)歸4錢
      ,炙甘草2錢。服5劑后
      ,痛減納增
      ,精神轉(zhuǎn)佳
      ,大便成形,再加減服至30余劑
      ,諸癥消失
      。復(fù)查肝功能,麝濁7單位
      ,鋅濁12單位
      ,轉(zhuǎn)氨酶43單位,囑繼續(xù)服藥
      ,改方為丸劑
      ,服3個月,體力增強
      ,隨訪2年
      ,未復(fù)發(fā)。


      、治慢性腎炎


      適用于脾虛型慢性腎炎患者。


      本病屬中醫(yī)學(xué)“水腫”范疇

      。肺
      、脾、腎功能的障礙對水腫的形成有重大關(guān)系
      。三者之中
      ,脾為關(guān)鍵。脾失健運
      ,土不制水
      ,使水濕不得下行,橫溢肌膚
      ,遂成水腫
      。證見頭面及肢體浮腫,按之指陷
      ,面色萎黃
      、神疲乏力,小便不利
      ,脘悶腹脹
      ,納減便溏,舌質(zhì)淡紅
      ,舌體胖嫩
      ,舌苔薄膩或滑,脈沉緩或沉細(xì)
      。治宜健脾制水
      ,可用本方治療


      水濕過重,尿少腫甚者

      ,加桂枝
      、豬苓、澤瀉
      、車前子
      、防己、川椒目等
      ;氣虛者加黃芪
      ;脾虛濕重兼寒者,可酌加制附子
      、干姜
      、肉桂;脾虛濕熱
      ,加益母草
      、魚腥草、生大黃
      、茵陳等
      ;蛋白尿不消者,加黑豆
      、赤小豆
      、黃芪、菟絲子
      、益母草
      、芡實等


      病例介紹:


      ,女,39歲
      ,教師
      。患腎炎1年
      ,近2月來又出現(xiàn)顏面及下肢浮腫
      ,且有少尿便溏,頭昏腰酸
      ,腹脹納呆
      ,面色?白少華。尿常規(guī)檢查:黃
      ,微混
      ,蛋白(+++)
      ;鏡檢:顆粒管型( ),白細(xì)胞( )
      ,紅細(xì)胞少許
      ;血膽固醇250毫克%,血壓100/70毫米汞柱
      。西醫(yī)診斷:慢性腎炎(腎病型)
      。介紹到中醫(yī)門診治療,按脈細(xì)弱
      ,舌質(zhì)淡紅
      ,舌苔中膩微黃。中醫(yī)診斷:脾虛水腫
      。遂擬本方加減為治


      處方:黨參5錢,連皮茯苓1兩

      ,炒白術(shù)5錢
      ,陳皮2錢,山藥1兩
      ,薏米1兩
      ,蓮子肉4錢,砂蔻仁各1錢(打
      ,后下)
      ,赤小豆5錢,黑豆5錢
      ,桔梗2錢
      ,商陸2錢,川椒目2錢
      ,益母草5錢
      。服藥后小便利,15劑后浮腫基本消失
      ,遂去商陸
      、川椒目,酌加菟絲子
      、黃芪
      、蟬衣、昆布
      、海藻
      、補骨脂、扁豆等
      ,又服30劑
      ,病情完全緩解
      。多次尿常規(guī)檢查,僅蛋白微量 ( )
      ,2月后恢復(fù)工作


      劑型用法


      原來用法:研為細(xì)末,每服2錢

      ,棗湯調(diào)下
      ,日服2次或3次;小兒劑量按年齡酌減


      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

      ,水煎服,日服1劑
      ,兩次煎服


      亦可作丸劑或散劑服用,日服2 3次

      ,每服3錢


      注意事項


      一、副作用:本方一般無副作用


      、禁忌癥:本方稍偏濕燥,陰虛火甚者宜慎用
      ;氣陰兩虛
      ,或陰虛兼有脾虛者,臨床需要時仍可酌情應(yīng)用


      、替代:方中人參均用黨參或太子參代替。


      加減化裁


      、集解參苓白術(shù)散(《醫(yī)方集解》):由本方加陳皮一味組成
      。用于脾胃虛弱兼氣滯不調(diào)或咳嗽痰多者,尚能補肺之虛
      ,理氣化痰
      ,對肺損虛勞
      ,在“培土生金”法中
      ,又為常用的一條主要方劑。


      、資生健脾丸(《先醒齋醫(yī)學(xué)廣筆記》):一名資生丸
      ,由本方加藿香、橘紅
      、黃連
      、澤瀉
      、芡實、山楂
      、麥芽
      、白豆蔻組成,治妊娠3月
      ,陽明脈衰
      ,胎墜。

      脾虛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脾虛多由飲食失調(diào)

      、寒溫不適
      、過于疲倦等原因引起,脾虛主要包括脾氣虛
      、脾陽虛
      、脾血虛、脾陰虛四個方面
      ,若想要讓脾虛盡快恢復(fù)
      ,需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對因治療。
      1
      、脾氣虛:脾氣虛患者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使用參苓白術(shù)散等中成藥治療
      ,參苓白術(shù)散主要由白術(shù)、茯苓
      、人參
      、山藥等物質(zhì)組合而成,能夠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
      ,有效緩解脾氣虛的情況

      2、脾陽虛:若患者出現(xiàn)脾陽虛
      ,可以遵醫(yī)囑服用真武湯治療
      ,能夠有效緩解脾陽虛衰、陰寒內(nèi)生的情況
      ,去除身體寒氣

      3、脾血虛:若出現(xiàn)的是脾血虛
      ,一般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使用歸脾湯
      、四物湯等治療,能夠起到補脾養(yǎng)血的作用
      ,同時還可以有效改善面部萎黃以及神情疲乏等

      4、脾陰虛:脾陰虛一般是指脾的陰液不足,可能會出現(xiàn)飲食不化
      ,食后腹脹
      ,大便干結(jié),口干等情況
      ,出現(xiàn)脾陰虛的患者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服用益胃湯進行治療

      除了藥物治療以外,患者還可以進行針灸
      、按摩
      、推拿等治療,能夠有效緩解脾虛的情況
      。平時需要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xí)慣
      ,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適當(dāng)進行體育運動

      健脾祛濕佳品——參苓白術(shù)散

      生活中

      ,脾胃氣虛的人有很多,兼有痰濕之證者也不在少數(shù)
      ,如果出現(xiàn)了食欲差
      、四肢乏力、便溏等情況
      ,醫(yī)生可能會推薦 參苓白術(shù)散
      。這是為什么呢?

      參苓白術(shù)散 被后世奉為治療脾胃氣虛泄瀉和“培土生金”治法的代表方劑

      ,藥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根據(jù)原書記載,它主治 “脾胃虛弱

      ,飲食不進
      ,多困少力,中滿痞噎
      ,心忪氣喘
      ,嘔吐泄瀉及傷寒咳噫” ,認(rèn)為久服可 “養(yǎng)氣育神
      ,醒脾悅色
      ,順正辟邪”

      脾虛夾濕更適宜

      參苓白術(shù)散 有益氣健脾

      、滲濕止瀉之功
      ,它不僅能治療脾胃氣虛,而且在因氣虛而水液停滯
      ,出現(xiàn)脾虛兼痰濕時
      ,應(yīng)用效果更為明顯。

      它主要應(yīng)用于兩個方面:

      一是脾胃氣虛夾濕證

      ,表現(xiàn)為飲食不化
      、腸鳴泄瀉、胸脘痞悶
      、四肢乏力
      、形體消瘦、面色萎黃
      ,舌淡苔白膩
      ,脈虛緩等;

      二是肺脾氣虛痰濕證

      ,表現(xiàn)為咳嗽
      、痰多色白、胸脘痞悶
      ,舌淡苔白膩
      ,脈虛緩等。

      為何參苓白術(shù)散有此功效呢

      ?來看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記載的藥物組成:

      上為細(xì)末

      ,每服二錢,棗湯調(diào)下
      。小兒服用量根據(jù)歲數(shù)加減

      人參能補益脾胃之氣,白術(shù)補氣健脾燥濕

      ,茯苓健脾利水滲濕
      。三藥為君藥,合用可以益氣健脾
      ,兼可除濕

      山藥益氣補脾固澀,蓮子肉補脾澀腸

      ,二藥助人參
      、白術(shù)益氣健脾、固腸止瀉
      ;白扁豆健脾化濕
      ,薏苡仁健脾利濕,二藥助白術(shù)
      、茯苓健脾除濕止瀉
      ,四藥共為臣藥。

      佐以砂仁芳香化濕

      、行氣醒脾
      ,既能助白術(shù)
      、茯苓、白扁豆
      、薏苡仁除濕之力
      ,又可暢達氣機,使全方補而不滯
      ;桔梗宣利肺氣
      ,配伍砂仁能調(diào)暢氣機,又能增強茯苓
      、薏苡仁等的利濕之功
      。三者載藥上行入肺,使全方兼有脾肺雙補之功
      ,為佐藥
      。炙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

      原方是散劑

      ,但現(xiàn)代常用的劑型有丸劑、顆粒劑
      、散劑
      、口服液、膠囊等多種
      。顆粒劑因其質(zhì)量較小
      ,服用、攜帶
      、貯存
      、運輸均較方便,成為臨床廣泛應(yīng)用的劑型

      組成藥物多為 藥食同源

      參苓白術(shù)散原方眾多藥物中

      ,有許多能補益脾胃、化濕燥濕
      ,且為藥食同源的佳品
      ,比如白扁豆、山藥
      、薏苡仁等

      針對脾胃氣虛夾濕證,除了服用藥物

      ,還可以在醫(yī)師指導(dǎo)下適當(dāng)多食這些具有益氣健脾祛濕作用的食物
      。除此之外,脾虛夾濕證者應(yīng)少吃空心菜
      、生蘿卜
      、檳榔等耗氣的食物及甜
      、黏、油膩的食物

      參苓白術(shù)散在使用時需注意

      ,陰虛火旺證者應(yīng)慎用,防止參苓白術(shù)散滲濕傷陰
      。除了參苓白術(shù)散
      ,臨床上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等也常用于脾胃氣虛
      。一般而言,四君子湯為益氣健脾的基礎(chǔ)方
      ,經(jīng)常加減使用
      ;補中益氣湯側(cè)重于補中、升陽舉陷
      ,對中氣不足證
      ,如少氣懶言、語聲低微
      、體倦肢軟
      、脫肛、子宮脫垂
      、久瀉
      、久痢、崩漏等作用顯著
      ,與參苓白術(shù)散應(yīng)用上有所區(qū)別

      具體如何應(yīng)用參苓白術(shù)散,并與其他藥物區(qū)分選擇

      ,應(yīng)先咨詢專業(yè)醫(yī)師

      本文選自《中醫(yī) 健康養(yǎng)生 》2020年1月刊

      作者為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方劑教研室副教授陳子珺

      兒科內(nèi)治法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內(nèi)治法 3.1解表法3.2瀉下法3.3和解法3.4溫經(jīng)法3.5清熱法3.6消導(dǎo)法3.7補虛法3.8理氣法3.9調(diào)血法3.10滲濕法3.11潤燥法3.12祛痰法3.13逐飲法3.14開竅法3.15熄風(fēng)法3.16祛蟲法1拼音 ér kē nèi zhì fǎ

      2概述 兒科內(nèi)治法,是將治療疾病的方藥給患兒內(nèi)服

      ,使其性能發(fā)揮一定作用以求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
      。小兒疾病,一般以內(nèi)治法為主
      。是從治病必求其本的前提下
      ,結(jié)合兒科用藥的特點進行辨證,提出治療法則
      ,恰當(dāng)應(yīng)用解表
      ,瀉下、和解
      、溫經(jīng)
      、清熱
      、消導(dǎo)、補虛
      、理氣
      、調(diào)血、滲濕
      、潤燥
      、祛痰、逐飲
      、開竅
      、熄風(fēng)、祛蟲等法

      運用內(nèi)治法時

      ,首先要分清疾病的標(biāo)本。小兒疾病的發(fā)展變化是迅速而復(fù)雜的
      ,要辨明其主次和輕重緩急
      ,確立其施治步驟,關(guān)鍵在于識別其病變的標(biāo)與本
      。標(biāo)本的概念是相對的
      ,有著多方面的含義。以病因與癥狀來講
      ,病因為本
      ,癥狀為標(biāo);以正氣與邪氣來講,正氣為本
      ,邪氣為標(biāo);以病的新舊或發(fā)病的先后來講
      ,舊病是本,新病是標(biāo);先病是本
      ,后病是標(biāo)
      。一般先治其本,后治其標(biāo)
      。因感受寒邪而發(fā)熱者
      ,寒邪是本,發(fā)熱是標(biāo)
      ,治療應(yīng)散寒以退標(biāo)熱
      。在一定條件下,標(biāo)證急于本證者則應(yīng)先治其標(biāo)
      ,后顧其本
      。如小兒腹泄,大便頻數(shù)
      ,尿少
      ,煩躁
      ,出現(xiàn)津傷液脫,病情嚴(yán)重
      ,當(dāng)先采取急救措施以治標(biāo)
      ,待病情緩解后,再按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論
      ,運用健脾燥濕等固本方法
      ,以冀徹底治愈。這就是“急則治標(biāo)
      ,緩則治本”的原則
      。又 如肺癆患兒,復(fù)又風(fēng)寒感冒
      ,則肺癆是本
      ,感冒是標(biāo)
      ,是由于肺癆病兒
      ,正氣不足,容易感冒
      ,而感冒又往往會引起肺癆加重
      ,這時應(yīng)既與理癆又治感冒,稱之為“標(biāo)本兼治”

      一切疾病的過程都是正邪斗爭的過程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表現(xiàn)的形式,是由正邪雙方力量的消長而決定的
      。正氣盛則邪不能侵而兒體健康; 正氣虛則邪侵兒體而成疾病
      。因此治療上的根本目標(biāo)
      ,是改變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
      ,包括扶正與祛邪兩個方面。扶正
      ,就是扶助正氣
      ,使正氣充足而消除病邪
      。祛邪,就是除去病邪
      ,使邪去而正安
      。小兒初病,實證較多
      ,邪盛而正氣未衰時
      ,常以祛邪為主。但某些急癥
      ,如小兒暑溫大熱汗多
      ,津傷液耗出現(xiàn)厥
      、脫證候時,雖邪熱熾盛
      ,正氣實已衰微則應(yīng)以扶正固脫
      ,益氣生津為主,待厥脫已固
      ,再治暑溫
      。又如水腫病久而體質(zhì)虛者,邪氣雖不強盛
      ,正氣實已虧虛
      ,可用攻補兼施的方法,即一方面用利水消腫的方藥以祛邪
      ,一方面又用益腎健脾的方藥以扶正
      。疾病的本質(zhì)與現(xiàn)象一般是相一致的;但在比較復(fù)雜的病變過程中,有時表現(xiàn)不相一致
      ,必須正確辨別現(xiàn)象與本質(zhì)的關(guān)系
      。逆治法與從治法是在治病求本的原則下采取的兩個治療法則。逆治法是采用與疾病外在證象相反的治療方法
      ,如寒證用熱藥
      ,熱證用寒藥等。適用于病情比較單純
      ,疾病的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相一致的病證
      。從治法,是采用順從疾病外在現(xiàn)象的治療方法
      ,如姜附熱服
      ,芩連寒飲等,適應(yīng)于病情比較復(fù)雜
      ,疾病的本質(zhì)與現(xiàn)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證
      。因此,從治法是逆治法在特殊情況下的一種變治方法

      由于小兒病變迅速

      ,危重疾患較多,治療用藥既要果斷及時
      ,更須審慎
      ,一清一補,均要恰到好處
      。芩
      、連、桂、附
      ,用之得當(dāng)
      ,則效如桴鼓,稍一不當(dāng)
      ,則誅伐無過
      ,能傷臟腑功能,促使病情劇變
      。因為大苦
      、大寒、大辛
      、大熱
      、攻伐和有毒之品,既能戕伐生生之氣
      ,又足耗損真陰
      ,用時均宜慎重。吳鞠通指出小兒用藥“稍呆則滯
      ,稍重則傷
      ,稍不對證,則莫知其鄉(xiāng)
      ,……”故必須根據(jù)具體病情
      ,靈活掌握
      ,當(dāng)用則用之
      ,不當(dāng)用則不用,倘若病重藥輕
      ,則不能取效
      ,貽誤病機,證輕藥重
      ,則攻伐過甚
      ,反傷正氣。對于無病的小兒
      ,則不宜濫服補劑
      ,因藥物的性能,皆有所偏勝
      ,濫用或過用
      ,都足以產(chǎn)生弊端。正如朱丹溪指出: “藥石皆偏勝之氣
      ,雖參茋之輩
      ,為性亦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毙荷鷻C蓬勃
      ,只要哺養(yǎng)得當(dāng)
      ,護理得宜,自能正常生長發(fā)育
      ,故健康的小兒
      ,不必靠藥物來補養(yǎng),即使小兒有病
      ,也不一定全靠藥治
      。清,陳飛霞指出:“無情草木
      ,氣味不純
      ,原非嬌嫩所相宜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衷疲骸胺灿形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不用倉忙,但令乳母嚴(yán)戒油膩暈酒
      ,能得乳汁清和
      ,一二日間,不藥自愈”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娦汉芏嗉不迹灰⒁庑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調(diào)攝飲食
      ,自可告愈。

      3內(nèi)治法 至于藥物劑型

      ,湯劑能隨證加減
      ,祛邪迅速,兒科臨床運用較廣
      。但對危急病證
      ,可選用應(yīng)急的丸、散
      、丹等劑型配合治療
      ,療效當(dāng)更顯著。小兒服藥
      ,湯液可適當(dāng)濃縮
      ,以少量多次分服為適宜,以免引起嘔吐
      ,亦可使藥力持續(xù)
      ,收效更好。對有些疾病,給藥要靈活
      。如哮喘發(fā)于夜間者
      ,一半量須在睡前半小時服下。散劑要用水調(diào)
      ,以免嗆咳
      ,在不影響藥物療效的前提下,還可加食糖調(diào)味
      。如疳積散(雞內(nèi)金
      ,神曲、麥芽
      、山楂)或雞內(nèi)金粉之類
      ,可摻少許食糖,加水調(diào)和
      ,或混入乳汁或米粥內(nèi)調(diào)成糊狀
      ,慢慢給服。喂藥時可固定小兒頭手
      ,用小匙將藥放到舌根部
      ,使之自然吞下,切勿捏鼻
      ,以防藥液進入氣道
      。兒科常用的內(nèi)治法則如下:

      3.1解表法

      主要適用于外邪侵襲肌表的表證。常用方劑
      ,辛溫解表
      ,重則麻黃湯,輕則蔥豉湯之類
      。辛涼解表
      ,如桑菊飲,銀翹散等
      。但小兒外感,邪多犯肺
      ,每兼有咳嗽
      、痰多等癥,可于解表劑中
      ,適當(dāng)加入宣肺化痰之品
      ,如杏仁,桔梗
      ,貝母等
      。若素體伏熱,切忌發(fā)汗過度,因過汗可以傷陰

      3.2瀉下法

      主要適用于積熱壅遏腸胃的里證
      ,常用方劑,瀉熱通下
      ,如大承氣湯
      ,涼膈散等。祛寒通便
      ,如大黃附子湯
      ,三物備急丸之類。攻補兼施
      ,如新加黃龍湯
      ,增液承氣湯等。小兒陰陽稚弱
      ,用之宜慎
      ,不可過度。

      3.3和解法

      主要適用于邪在少陽的半表半里證
      ,及腸胃不和的寒熱夾雜證
      。常用方劑,和解少陽
      ,如小柴胡湯
      。和胃降逆,如半夏瀉心湯
      ,黃連湯之類

      3.4溫經(jīng)法

      主要適用于陽氣虧損或暴脫的證候。常用方劑
      ,回陽救逆
      ,如四逆湯,參附龍牡湯之類
      。溫經(jīng)祛寒
      ,如真武湯,桂附地黃湯之類

      3.5清熱法

      主要適用于邪熱羈留的熱證
      。常用方劑,甘涼清熱
      ,如白虎湯
      ,竹葉石膏湯,甘露消毒丹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嗪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如白頭翁湯,茵陳蒿湯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酁a降熱,如梔豉湯
      ,龍膽瀉肝湯等
      。咸寒清熱,如清營湯
      ,青蒿鱉甲湯
      ,增液湯之類。

      3.6消導(dǎo)法

      主要適用于飲食不調(diào)
      ,乳食停滯之證
      。常用方劑,消食導(dǎo)滯
      ,如保和丸
      ,枳實導(dǎo)滯丸之類。消痞化積
      ,如枳實消痞丸

      3.7補虛法

      主要適用于肺脾腎三臟虛弱之證。常用方劑
      ,補肺益氣
      ,如補肺阿膠散、補肺湯
      。健脾益氣
      ,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七味白術(shù)散等
      。培元補腎,如六味地黃丸
      、黑錫丹
      、參蛤散、補腎地黃丸

      3.8理氣法

      主要適用于各種氣病
      。常用方劑,補氣和中
      ,如參苓白術(shù)散。下氣降逆
      ,如旋復(fù)代赭湯
      ,橘皮竹茹湯等
      。行氣解郁,如越鞠丸
      、六郁湯
      、調(diào)氣散。行氣導(dǎo)滯
      ,如香連導(dǎo)滯丸

      3.9調(diào)血法

      主要適用于各種血證。常用方劑
      ,補血養(yǎng)血
      ,如四物湯,當(dāng)歸補血湯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钛铕觯缣壹t四物湯
      ,血府逐瘀湯等
      。涼血止血,如犀角地黃湯
      、四生丸
      、小薊飲子等。清熱止血
      ,如四物三黃瀉心湯
      。溫陽攝血,如黃土湯
      。益氣統(tǒng)血
      ,如歸脾湯。

      3.10滲濕法

      主要適用于水濕停聚
      , 小便短少之證
      。 常用方劑,通陽利濕
      ,如五苓散
      。行氣利水,如五皮飲
      。健脾滲濕
      ,如防己黃芪湯。溫化水濕
      ,如實脾飲
      。清熱利濕,如八正散
      ,茵陳五苓散等
      。逐水滲濕
      ,如舟車丸。

      3.11潤燥法

      主要適用于津枯液燥之證
      。常用方劑
      ,滋陰潤肺,如養(yǎng)陰清肺湯
      ,清燥救肺湯等
      。潤腸通便,如通幽湯
      ,當(dāng)歸潤腸湯
      ,麻子仁丸,五仁丸等

      3.12祛痰法

      主要適用于各種痰證
      。常用方劑,祛風(fēng)化痰
      ,如青州白丸子
      。燥濕化痰,如二陳湯
      。清熱化痰
      ,如清氣化痰湯。溫肺化痰
      ,如小青龍湯
      。滋陰化痰,如養(yǎng)陰清肺湯
      。消食化痰
      ,如順氣消食化痰丸。行氣化痰
      ,如枳桔二陳湯
      。益氣化痰,如滌痰湯

      3.13逐飲法

      主要適用于水飲之證
      。常用方劑,攻逐水飲
      ,如十棗湯
      ,控涎丹等。溫化水飲
      ,如苓桂術(shù)甘湯

      3.14開竅法

      主要適用于神昏竅閉之證。常用方劑
      ,清心開竅
      ,如安宮牛黃丸
      ,牛黃清心丸
      ,至寶丹之類
      。辟穢開竅,如蘇合香丸
      ,玉樞丹等

      3.15熄風(fēng)法

      主要適用于抽搐,驚厥之證
      。常用方劑
      ,清熱熄風(fēng),如羚角鉤藤湯
      、紫雪丹
      、二黃犀角散等。滋陰熄風(fēng)
      ,如三甲復(fù)脈湯
      ,大定風(fēng)珠,阿膠雞子黃湯等
      。安神鎮(zhèn)驚
      ,如磁朱丸,朱砂安神丸之類
      。平肝熄風(fēng)
      ,如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

      3.16祛蟲法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62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
      ,癥狀較急迫者,加甘草量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秱摗贰ⅰ督饏T》名【組成】半夏11克
      ,甘草7克
      ,黃芩、干姜
      、大棗各5.5克
      ,黃連1.8克(人參5克)。煎法
      劉渡舟總結(jié)的傷寒論湯頭歌訣大全
      傷寒論總共有方112方,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長沙方歌括》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
      ,男,35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
      。患者訴早泄4?5年
      ,乏力
      ,小腿肚子軟,頭暈
      ,腰痛
      ,四肢涼,怕冷
      ,比常人穿得厚
      ,無汗,納可
      ,起夜3?4次
      ,大便1?2日1次,成形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
      ,炙)
      、生姜9g(3兩,切)
      、人參6g(2兩)
      、生地黃30g(1斤)、桂枝9g(3兩
      ,去皮)
      、阿膠6g(2兩)、麥門冬9g(3兩
      ,去心)
      、麻仁15g(5兩)、大棗30枚(30枚
      ,擘)
      。【炙甘草湯用法】酒水
      2023-06-25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
      ,半夏18克
      ,芍藥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以水二杯煮取半杯
      ,去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