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附子湯組成,方解,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5 02:34:57
[方劑組成]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上二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滓,頓服
。
案.png)
[主治]61條:“下之后
,復(fù)發(fā)汗
,晝?nèi)諢┰瓴坏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夜而安靜,不嘔不渴
,無表證,脈沉微
,身無大熱者
,干姜附子湯主之
。”是下后復(fù)汗導(dǎo)致陽虛陰盛的證治
。
[證候分析]下后復(fù)汗
,致陽氣大傷
,陰寒內(nèi)盛
,虛陽外擾,故發(fā)煩躁
,外見假熱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秱撨x讀》云:“晝?nèi)贞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虛陽尚能與陰爭,故晝?nèi)諢┰隇槊黠@
;夜間陽衰,虛陽不能與陰爭
,則其人安靜
。但這種安靜是與煩躁相對而言
,實際上是煩躁過后
,精神疲憊已極
,呈似睡非睡之狀
,并非安靜如常
。因其病不屬三陽
,故不嘔
,不渴
,無表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苟察o
,如但欲寐狀
,身無大熱
,脈象沉微
,乃陰氣獨盛
,內(nèi)系真寒也
,即所謂“少陰虛寒
,孤陽不歸其根也”
,不當(dāng)于晝?nèi)諢┰暌患贌嶙C狐疑之
。此際病情發(fā)展迅速
,常為虛脫之先兆
,故需急投干姜附子湯
,急救回陽,免生他變
。
[方解]本方治陽氣大虛
、陰寒內(nèi)盛之證
。病情既重且急
,故用辛熱之姜
、附
,以急救回陽
。附子生用
,破陰回陽之力更強
。其方類似四逆湯
,然而不用甘草
,且以一次服下
,則藥力集中,效果迅速
。姜、附陽中之陽藥
,比四逆為峻,回陽當(dāng)急也
。所以干姜附子湯,也是治療真寒假熱證的方劑之一
。
干姜附子湯醫(yī)案陰盛格陽
李東垣治馮氏子
,年十六
,病傷寒
,目赤而煩渴
,脈七
、八至
。醫(yī)欲以承氣下之
,已煮藥,而李適從外來
。馮告之故
,李切脈
,大駭曰:幾殺此兒
!《內(nèi)經(jīng)》有言
,在脈:諸數(shù)為熱
,諸遲為寒
。今脈八
、九至
,是熱極也
。殊不知《至真要大論》曰:病有脈從而病反者何也
?岐伯曰:脈至而從
,按之不鼓
,諸陽皆然
。王注云:言病熱而脈數(shù)
,按之不動
,乃寒盛格陽而致之
,非熱也
。此傳而為陰證矣
。令持姜
、附來
,吾當(dāng)以熱因寒用之法治之
。藥未就
,而病者爪甲已青
,頓服八兩
,汗?jié)u出而愈
。《《名醫(yī)類案》)
按:此陰盛格陽證
。與“東垣又治一人,目赤煩渴引飲
,脈七、八至
,按之則散,此無根之脈
,用姜附加人參服之愈”案相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撨x讀》引《江蘇中醫(yī)》前賢醫(yī)案選評載:“上熱下寒
,故目赤而煩渴
。其煩渴一定是渴喜熱飲
,或不喜飲。脈七
、八至
,按之不動,是寒極似陽之象
,亦即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所謂心力衰竭而呈虛性興奮之象
。藥未就而爪甲青,是寒證顯露出來
,也就是因心力衰竭而引起的靜脈瘀血現(xiàn)象
。”治療用干姜溫中助陽
,附子辛熱直走下焦,大補命門真火
,上下呼應(yīng)
,回陽為急
。人參大補元氣
。《素問》所言:“脈至而從
,按之不鼓
,諸陽皆然……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二證最為惑人
,醫(yī)者若無真知灼見
,實難辨?zhèn)未嬲妫髦?/p>
陰盛格陽 、房勞
蔡某,男
,37歲
。起病3日前
,略有感冒
,乍愈,遂行房事
,隨食大田螺30余只,又飲冷水2大碗
。后2日
,少腹劇痛欲死
,胸脘脹悶
,微惡寒,因痛極流汗膚熱
,脈無倫次,面有浮光如戴陽狀
,舌苔滿布濁膩
,色白而潤
,口不渴
,大便不通
。詳察病情知系寒中少陰
,食阻腸胃,即書所謂“陰盛格陽”“真寒假熱”而又夾食不化之癥
,較兩感證尤雜
。汗固不可,下亦為難
,以辛溫逐其寒,苦降導(dǎo)其食
。
淡附片4.5克
,制川厚樸4.5克
,廣木香4.5克
,北細(xì)辛1.8克,枳實炭12克
,炙雞內(nèi)金4.5克
,淡干姜4.5克
,廣郁金6克。
二診:少腹劇痛大減
,轉(zhuǎn)為繞腹作陣痛,比較好熬
,大便欲解不得
,稍下糞水
,面部戴陽已斂
,脈已較有次序
,斷為少陰寒邪略解
,陽氣已振,但冷飲膩物阻滯于腸胃未化
。再當(dāng)驅(qū)其未盡之寒,導(dǎo)其停滯之食
。
淡附片3克
,淡干姜1.5克
,萊菔子12克(炒)
,大腹皮12克(洗),廣木香4.5克
,北細(xì)辛1.2克
,炒枳實12克,焦六曲12克
,制川厚樸4.5克
,廣陳皮6克。
另:田螺3只
,煅黑研末開水送下
。
服藥后繞腹躁動,連續(xù)矢氣
,徹夜不絕
,痛漸止。至次日大便自下3次
,宿垢甚多
,熱退脈平
。又調(diào)治2次
,遂愈
。《《上海老中醫(yī)經(jīng)驗選編》)
按:此房勞傷腎
,腎陽不足,陰盛于下
,陽越于上
,戴陽證
。感冒乍愈
,遂又房事傷腎
,命火衰微則脾胃虛寒
。正氣虛于前,寒冷食傷及于后
。田螺大寒,陰寒之物
,其性收引
,更傷脾胃,中陽不運,氣血被阻
,故腹痛暴急
;口不渴而微惡寒,舌色白而潤
,均為里寒之象
;陰盛氣結(jié),故脈無倫次
;舌苔濁膩
,胸脘脹悶,大便不通
,是中陽失運
,腑氣不行,冷積夾濕中阻之征
。邪陷少陰陰盛于下
,則戴陽于上,又兼冷積夾濕
,中阻便閉
,證情頗雜。若溫腎回陽則積滯不去
,通便導(dǎo)滯則更傷中陽
,故宜溫中導(dǎo)滯
,補降兼施為法
。以大辛大熱之附子、干姜
、細(xì)辛
,溫腎回陽,祛寒定痛
;枳實
、厚樸、木香
、郁金
、雞內(nèi)金除滿祛濕,消積導(dǎo)滯
;恐其戀緩
,故不用甘草;更用田螺煅黑研末
,開水送下
,是取其功能利濕通便,行腸中宿垢
,止心腹脹痛之故
。
——本段摘自《寒熱真假辨證一百案》
四逆湯的配方
四逆湯
所有的人在走向衰老
,功能都有問題
,無論是亞健康還好,疾病也罷
,歸根結(jié)底都是病態(tài)的功能問題,恢復(fù)功能用到附子
,有附子的很常見的經(jīng)方就是四逆湯
。
四逆湯用的是生附子
,生附子入里
,破寒,振奮在里的功能
。
四逆湯由炙甘草、干姜
、附子三味藥組成
。往往真正的道理就是這么簡單。
四逆湯原方:炙甘草二兩
,干姜一兩半,生附子一枚
四逆湯中
,炙甘草的劑量是最大。很多人又不理解了
,其實這就反應(yīng)了古方劑的傳神之處
。
這是因為咱們在強調(diào)功能的時候,也不能忘記恢復(fù)物質(zhì)
,就好比是一個公司的盈利很差的時候,除了要恢復(fù)盈利能力外
,還需要給予資金支持
。四逆湯中炙甘草多
,就是幫助我們恢復(fù)物質(zhì)
,保持功能和物質(zhì)之間的平衡。炙甘草恢復(fù)的物質(zhì)主要指的就是津液。
四逆湯看似是專門恢復(fù)功能的方劑
,其實也考慮到了恢復(fù)津液。在恢復(fù)功能的時候
,附子會有通經(jīng)脈的作用
,就好比是河渠大部分堵死了
,局限在幾個通暢的河溝有水
,水正好
,不多不少
。但是一旦河渠全部打開了,限有的水就會相對減少了
。附子中毒就是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了相對津液少的反應(yīng)
,這也是附子反應(yīng)出現(xiàn)麻的原因
,原本津液就是不足的,通經(jīng)脈津液跟不上
。
劉渡舟先生總結(jié)《傷寒論》113首方歌
1
桂枝湯類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湯:桂枝湯方桂芍草
,佐用生姜和大棗
。啜粥溫服取微汗
,調(diào)和營衛(wèi)解肌表
。
二
、桂枝加葛根湯:桂加葛根走經(jīng)俞,項背幾幾反汗濡
。解肌驅(qū)風(fēng)滋經(jīng)脈
,用治柔痙理不殊
。
三
、桂枝加附子湯:桂加附子治有三,風(fēng)寒肢痛脈遲弦
。汗漏不止惡風(fēng)甚
,肌膚麻木衛(wèi)陽寒。
四
、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意何居
,胸滿心悸膻中虛
。若見咳逆和短氣
,桂甘姜棗治無遺。
五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去芍避陰寒,加附助陽理固然
。脈促無力舌質(zhì)淡,胸痹治法非等閑
。
六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熱色身亦癢,兩方合用發(fā)小汗
。
七
、桂枝二麻黃一湯: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熱如瘧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時正亦匡
。
八
、桂枝二越婢一湯:桂加麻膏量要輕,熱多寒少脈不豐
。小汗法中兼清熱,桂二越一記心中
。
九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桂枝湯中去桂枝,苓術(shù)加來利水濕
。小便不利心下滿,頸項強痛熱翕翕
。
十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加厚樸杏子仁
,喘家中風(fēng)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
,媲美麻杏說與君
。
十一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加參新加湯,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脈沉非表證,血虛營弱汗多傷
。
十二
、桂枝甘草湯:桂枝甘草補心虛,兩手叉冒已澆漓
。汗多亡液心陽弱,藥少力專不須疑
。
十三
、小建中湯:桂加飴糖小建中
,倍加芍藥方奏功
。虛勞里急心煩悸,傷寒尺遲夢失精
。
十四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去芍恐助陰
,痰水犯心狂躁紛
。龍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滌飲有奇勛
。
十五、桂枝加桂湯:桂枝加桂劑量增
,奔豚沖心來勢兇
。平?jīng)_降逆解外寒
,補心代腎立奇功。
十六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組成方
,龍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時兼煩躁
,補陽寧心效果彰
。
十七
、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寒痹痛
,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陽散寒應(yīng)兼顧
,脈浮虛澀是其應(yīng)。
十八
、去桂加白術(shù)湯:去桂加術(shù)大便硬
,寒濕相搏身疼痛。術(shù)附姜棗加甘草
,三陰都盡冒始應(yīng)。
十九
、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芍腹痛診
,此病原來屬太陰
。慢性菌痢久不已
,脈沉弦緩是指針。
二十
、桂枝加大黃湯:桂枝大黃治腹痛,太陰陽明表里病
。調(diào)和氣血瀉結(jié)滯
,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
、桂枝人參湯:人參湯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
,溫中解表建奇功。
2
麻黃湯類方歌(八首)
一
、麻黃湯:麻黃湯治太陽寒,麻桂杏草四味聯(lián)
。表實無汗頭身疼
,脈緊氣喘更惡寒。
二
、大青龍湯:大青麻杏石膏棗
,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焦躁身疼痛
,飲流四肢腫脹討。
三
、小青龍湯:小青龍湯用麻黃
,桂芍辛味與干姜。半夏炙草同劑量
,表寒里飲病為殃。
四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杏石甘四味施
,汗出而喘肺熱居
。身熱脈數(shù)證方是
,不惡寒兮別桂枝。
五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連翹赤豆湯,濕熱兼表身發(fā)黃
。麻翹姜辛梓皮棗
,杏仁赤豆煮潦漿。
六
、麻黃細(xì)辛附子湯:麻黃細(xì)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
。發(fā)熱惡寒脈不起
,溫經(jīng)解表有特長
。
七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傷寒兩感陽氣傷
。此方本來無里癥,助陽發(fā)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八
、麻黃升麻湯:麻黃升桂湯芍姜
,知膏天冬苓術(shù)黃。歸蕤炙草十四味
,寒熱并用和陰陽。
3
葛根湯類方歌(三首)
一
、葛根湯:葛根桂枝加葛黃
,無汗項背幾幾強。二陽合病下利治
,剛痙無汗角弓張。
二
、葛根加半夏湯:葛根加夏病二陽
,下利嘔逆表邪強
。疏表解肌利腸胃
,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
、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芩連加甘草
,協(xié)熱下利喘汗寶
。清熱生津解表里
,葛根用至八錢好。
4
抵當(dāng)湯類方歌(三首)
一
、桃核承氣湯:桃核承氣硝黃草,桃仁桂枝五藥討
。太陽蓄血腹痛急
,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
、抵當(dāng)湯:抵當(dāng)湯頂事大黃,虻蟲桃蛭力最強
。少腹硬滿小方便
,攻瘀逐熱治發(fā)狂。
三
、抵當(dāng)丸:抵當(dāng)丸即抵當(dāng)湯
,搗藥成丸煮水漿。連渣服之只一顆
,緩攻瘀血正不傷。
5
梔子豉湯類方歌(七首)
一
、梔子豉湯:梔子豉湯治虛煩
,懊憹倒置不得眠
。嘔吐少氣加姜草
,胸窒結(jié)痛藥不添。
二
、梔子甘草豉湯:見梔子豉湯方歌內(nèi)
三、梔子生姜豉湯:見梔子豉湯方歌內(nèi)
四
、梔子厚樸湯:梔子厚樸藥有三
,梔子厚樸枳實煎
。心煩腹?jié)M分上下
,清煩瀉滿兩證兼。
五
、梔子干姜湯:梔子干姜治心煩,身熱不去瀉又添
。寒熱并用分上下
,清熱溫寒一方肩。
六
、枳實梔子豉湯:枳實枝豉勞復(fù)寶,食后再加大黃好
。酒疸心熱且懊憹
,梔子大黃力能討。
七
、梔子柏皮湯:梔子柏皮濕熱黃,發(fā)熱尿赤量不長
。梔子黃柏兼甘草
,清熱祛濕好思忖。
6
陷胸湯類方歌(六首)
一
、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法最超
,半升葶藶杏硝調(diào)。項強如痙君須記
,大黃甘遂下之消。
二
、大陷胸湯:大陷胸湯遂硝黃
,心下硬痛脈緊強
。熱氣內(nèi)陷水熱結(jié),小有潮熱要參詳
。
三
、十棗湯:十棗湯治脅下水
,心下痞硬脅痛銳
。甘遂芫戟研細(xì)末,棗湯煮濃服錢匕
。
四、小陷胸湯:小陷胸湯大瓜蔞
,半夏黃連三藥投
。痰熱膠結(jié)心下痛,利痰清熱服之廖
。
五、白散:白散三物巴桔貝
,寒實結(jié)胸此方貴
。或吐或利分上下
,中病即止莫傷胃。
六
、瓜蒂散:瓜蒂散是涌吐方
,胸中痞硬痰邪猖
。氣沖咽喉不得息
,蒂豆研散調(diào)豉湯。
7
瀉心湯類方歌(六首)
一
、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芩連姜
,人參草棗融合方。心下痞滿兼嘔吐
,去渣重煎調(diào)胃腸。
二
、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
,黃芩黃連和大黃。清熱瀉痞沸湯漬
,擅治焦躁吐衄殃。
三
、附子瀉心湯:附子瀉心芩連黃
,惡寒汗出痞為殃
。專煎輕漬須記住
,瀉熱之中又扶陽。
四
、生姜瀉心湯:生姜瀉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為殃
。噫氣下利芩連草
,參棗半夏與二姜。
五
、甘草瀉心湯:甘草瀉心用芩連,干姜半夏參棗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
,更治狐惑心熱煩。
六
、旋覆代赭湯:旋覆代赭痞在中,噫氣不除飲氣沖
。參草姜棗半夏予
,赭輕姜重方奏功
。
8
甘草湯類方歌(四首)
一
、甘草湯:甘草名湯咽痛求
,生用一兩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藥
,清解少陰效最優(yōu)。
二
、炙甘草湯:炙甘草湯少陰虛
,心慌脈結(jié)證無疑。麥地麻膠桂姜棗
,清酒與水煎法奇。
三
、甘草附子湯:甘草附子湯四味
,桂枝白術(shù)藥方備。骨節(jié)掣痛不可近,惡風(fēng)短氣陽虛最
。
四
、甘草干姜湯:甘草干姜二藥齊,溫肺運脾暖四肢
。金匱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遺
。
9
苓桂術(shù)甘湯類方歌(六首)
一、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苓桂術(shù)甘溫藥方
,氣上沖胸水為殃
。頭眩心慌陰邪重,咳嗽短氣成效彰
。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苓桂棗甘伏水邪
,臍下悸占用則確
。或許上沖發(fā)奔豚
,甘瀾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湯(苓桂姜甘湯):茯苓甘草與桂姜
,胃中停水悸為殃
。氣趨小腹或成泄
,健胃瀉水厥亦良
。
四、五苓散:五苓苓桂澤豬術(shù)
,水停膀胱津不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诳市臒┠虿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飲入則吐脈來浮
。
五
、豬苓湯:豬苓湯治少陰虛,熱與水蓄煩嘔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澤膠豬茯及滑石
。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