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用

    四逆加人參湯組成,主治,方解,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5 02:37:27

    [方劑組成]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
    ,破八片)
    ,干姜一兩半
    ,人參一兩

    上四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溫再服。

    [主治]385條“惡寒脈微而復利

    ,利止
    ,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是闡明亡陽脫液的脈證和治療

    [證候分析]惡寒脈微

    ,是少陰陽衰陰盛,若因下利津液內(nèi)竭
    ,無物可下而利自止
    ,乃陽亡液脫之象
    ,證較兇險,宜急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

    [方解]本方為四逆湯加人參而成

    。四逆湯回陽救逆,加人參以益氣生津
    ,對虛寒下利
    ,陽亡液脫之證,尤為適宜
    。正如魏荔彤云:“予溫中之中
    ,佐以補虛生津之品,凡病后亡血津枯者
    ,皆可用也
    。”本方主旨原為補陽虛以勝陰寒
    ,佐人參救欲脫之元陰元陽
    ,以“陽生則陰長”

    “陽固則陰存”矣。病少陰

    ,損及心腎
    ,陽氣衰弱,陰血不足
    ,所以劉渡舟介紹山西李漢卿的經(jīng)驗
    ,認為“在臨床應用四逆湯時,不論是否'亡血'
    ,都應以加人參為好”
    。因為李東垣說:“古人血脫者益氣
    ,蓋血不自生
    ,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
    ,血乃旺也
    。”是人參以大補元氣為主
    ,回陽固脫非用不可
    ,故能加強四逆湯的治療功效,當然比單用四逆湯為優(yōu)

    四逆加人參湯醫(yī)案亡(失)陽

    、陰盛格陽

    一婦傷寒,發(fā)汗太過

    ,遂漏汗不止
    ,渴欲飲水
    。醫(yī)謂陽明證,以西瓜予之
    ,大汗口渴仍不止
    。四肢厥逆,脈似有似無
    ,氣息奄奄
    。此乃汗多亡陽,真寒假熱
    。予以四逆湯加參一劑
    ,脈復汗止而愈。此傷寒少陰證

    四逆湯加參:附子

    、干姜、炙甘草各3克
    ,黨參6克
    。水煎服。(《王修善臨證筆記》)

    按:此傷寒變證

    ,亡失陽氣
    ,損傷陰液,陰盛格陽證
    。太陽傷寒發(fā)熱
    、惡寒、無汗而口不渴
    ,法當辛溫發(fā)汗
    ,但以“覆取微似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汗不守法
    ,發(fā)散太過,表陽虛而遂漏不止
    ,胃中津液必虧
    。其渴欲飲水,也是飲而不多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蚩氏矡犸嫞伞吧偕倥c飲之”
    。但昧者不辨
    ,誤謂陽明證。陽明里熱
    ,彌漫全身
    ,充斥內(nèi)外
    ,應當見一身表里內(nèi)外皆熱之征,此則并無渴欲飲冷
    、脈洪大而有力的陽明熱象
    ,因此不是陽明白虎證的依據(jù),“天然白虎湯”亦屬禁忌
    。西瓜性涼
    ,攻伐脾腎陽氣,遂變?yōu)殛幾C
    。癥見四肢厥逆
    ,氣息奄奄,脈似有似無
    ,微而欲絕之象
    ,是陰寒內(nèi)盛,陽氣外亡欲脫
    ,已屬病危
    ;大汗口渴仍不止,是格陽之征
    。故用四逆湯溫壯元陽
    ,挽救厥脫。觀仲景立方
    ,白虎治熱
    ,四逆治寒,凡正氣不足者
    ,必加人參
    ,此以黨參代之,其理亦然

    少陰陰盛格陽

    一工人

    ,冬月傷寒,得之二三日
    ,用洗澡發(fā)汗
    ,夜半病勢更劇。面赤身微熱
    ,頻頻汗出,惡寒
    ,氣短促
    ,舌潤,六脈微細欲絕
    。此內(nèi)真寒而外假熱
    ,證屬少陰
    。予以四味回陽飲一劑愈。

    四味回陽飲:黨參6克

    ,附子
    、炙甘草、炮姜各3克
    。水煎服
    。 (《王修善臨證筆記》)

    按:冬月傷寒,以洗澡發(fā)汗

    ,病仍不解
    ,此為壞病,乃系少陰陰盛格陽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吩疲骸皞眨柮魃訇栕C不見者
    ,為不傳也
    。”傷寒脈癥悉在
    ,仍當解外
    ,以法治之,治不為逆
    。今以洗澡發(fā)汗
    ,與仲景所述“以冷水潠之,若灌之”之法
    ,似是而非
    。洗澡以圖取汗者,以熱水浸洗而為之
    ,體壯邪微固有得汗而解者
    ,若素體陽虛水熱蒸逼,強責其汗
    ,勢必傷陽
    ,故頻頻汗出而氣促,遂虛入里
    ,內(nèi)傷少陰
    ,夜半之時,陽衰陰盛
    ,故見惡寒
    、脈微細欲絕之癥。寒盛于內(nèi)
    ,逼陽于外
    ,陰不潛藏
    ,陽不歸根,則見面赤身微熱矣
    。方用張景岳四味回陽飲
    ,治之而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毒霸廊珪份d:“四味回陽飲治元陽虛脫危在傾刻者
    。"正如張氏所云:

    "……四逆、八味

    、理陰煎
    、回陽飲之類倍加附子,填補真陽以引火歸原
    ,但使元氣漸復
    ,則熱必退藏,而病自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四味回陽飲者,皆與四逆湯相類耳

    陰盛格陽

    、陽虛欲脫

    王姓老婦,年約六旬

    。偶病感冒
    ,醫(yī)者以發(fā)散藥與之,次日遂發(fā)狂奔走
    ,欲脫去上下衣服
    ,欲臥冷地。其子惶駭
    ,延予診之
    。予視其面色黃淡,手足俱冷
    ,脈息沉弱
    ,是陽虛欲脫也。急以四逆湯加黨參
    、熟地
    、肉桂。兩劑而安
    。嗣以人參養(yǎng)榮湯
    ,調補數(shù)日乃瘥。(《叢桂草堂醫(yī)草》

    陰盛格陽

    方兆珍君令媳

    ,年二十余
    。臥病經(jīng)旬,服藥多劑
    ,而煩躁譫語
    ,卒不能平,延予治之
    。見躁擾不安
    ,妄言罵詈,欲食冷物
    ,手冷
    ,脈息沉弱,口雖渴而不能飲
    ,唇雖焦而舌則潤澤
    ,且舌色不紅,面色黃淡
    ,身不發(fā)熱
    。予謂此虛寒病也。殆寒涼發(fā)散太過乎
    ?檢閱前方
    ,果皆芩、連
    、羌活
    、栝樓、海石之類
    。病家問:既系寒病
    ,何以煩躁欲食冷物,而譫語不能寐也
    ?予應之曰:寒病有常有變
    ,凡惡寒手冷,下利清谷
    ,口中和而不渴者
    ,此其常也;若躁擾不安
    ,欲臥冷地
    ,欲食冷物,則其變也
    。何謂之變
    ?以其寒病而反現(xiàn)熱象也,其所以現(xiàn)此熱象者,因陽氣虛寒
    ,龍雷之火浮越于外
    ,古人所謂陰盛格陽,又曰內(nèi)真寒外假熱之病也
    。治宜引火歸原
    ,否則涼藥入口則立斃矣。乃與四逆湯

    干姜

    、附子各二錢,加肉桂八分
    ,黨參
    、白術、熟地
    、棗仁
    、茯神各三錢。煎成冷服
    。果躁擾漸寧
    ,接服一劑,能安睡矣
    。自是神安能食
    ,不復罵詈,復以歸芍六君子湯
    ,調補數(shù)日而痊
    。(《叢桂草堂醫(yī)草》)

    按:以上二案同是陰盛格陽證。但一是高齡之人

    ,陰氣本虧
    ,又用發(fā)散;一是病中用寒涼發(fā)散太過所致
    。兩案所見煩
    、譫、躁
    、狂
    、奔走、罵詈
    、欲臥冷地
    、欲食冷物者,皆陰氣內(nèi)充
    ,陽氣外游于皮膚之間
    ,是無根之火也
    。而面色黃淡,手足俱冷
    ,脈息沉弱
    ,才是真陽虧損、陰寒內(nèi)盛的真諦
    。皆為內(nèi)真寒而外假熱證
    。故用四逆湯回陽救逆
    。方中附子溫少陰以回陽
    ,生用之其作用更強;干姜溫中以散寒
    ;炙甘草和中補虛
    ;而附子配合肉桂,益火之原
    ,加強回陽作用
    。并以參、術健脾益氣
    ,熟地黃滋陰補腎
    ,茯神、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偫ㄈ剑荚谘a陽以配陰
    ,回陽救逆
    ,引火歸原,因而獲效皆捷
    。病起于本氣之虛
    ,故陽回之后,再用益氣養(yǎng)血之法以競全功
    。正如王冰所云:“識其性者
    ,反常之理,以火逐之
    ,則燔灼自消
    ,焰火撲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種“引火歸原”的理論
    ,對后學影響很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段鹫`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遇假熱之證
    ,有冷服此方之法,亦近乎加‘豬膽汁’之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鄙w皆《內(nèi)經(jīng)》“治熱以寒
    ,溫而行之,治寒以熱
    ,涼而行之”之旨

    ——本段摘自《寒熱真假辨證一百案》

    2017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必背歌訣:四逆湯類方

     四逆湯類方(九首)


    一、四逆湯: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將將有專長


    少陰陽虛肢不暖,吐利煩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參湯:


    四逆加參治何為,下利多時陰亦摧

    。四逆扶陽參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湯:


    茯苓四逆少陰虛,心腎陰陽已不支

    。補陽生附姜甘草,扶陰參苓兩藥施


    四、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草附姜,加重劑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脈搏不出急回陽


    五、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通脈四逆治亡陽,再加膽汁救陰傷

    。吐已下斷煩嘔甚,津液枯竭用此湯


    六、真武湯:


    真武名湯鎮(zhèn)水寒,扶陽法中有心傳

    。附術苓芍生姜共,內(nèi)惕心悸小便難


    七、白通湯:


    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閑

    。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八、白通加豬膽汁湯:


    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閑

    。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九、附子湯:


    附子湯治背惡寒,脈沉口和陽氣殘

    。參附苓術芍藥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頻道為大家推出【2017年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課程!】考生可點擊以下入口進入免費試聽頁面

    !足不出戶就可以邊聽課邊學習
    ,為大家的取證夢想助力!





    四逆湯的功效與作用
    ,四逆湯的組成

    四逆湯是經(jīng)典的中藥配方

    ,在中醫(yī)臨床上主要是用來治療陰寒之癥的
    ,比方說風濕痹癥,由于這類疾病的患者身體內(nèi)多半寒氣過重
    ,陰氣旺盛
    ,因此服用四逆湯可以起到良好的活血化瘀之功效。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下這個中藥藥方
    ,一起來看看

    1、四逆湯做法
    要做四逆湯需要準備的材料有:附子300克
    ,干姜200克
    ,甘草300克。
    1.附子和甘草需要用水煎煮兩次
    ,第一次需要煎煮兩個小時
    ,第二次需要煎煮一個半小時。然后合并煎液
    、濾過。
    2.干姜需要通過水蒸氣蒸餾提取出揮發(fā)油
    ,然后放在另一個容器中保存

    3.姜渣不要扔掉,加水煎煮一個小時
    ,煎液和蒸餾分離揮發(fā)油的溶液合在一起濾過

    4.然后再和附子和甘草的煎液合并。
    5.濃縮到大概400毫升的時候
    ,擱置到?jīng)鋈缓笤偌尤胍掖?200毫升

    6.加入乙醇之后需要攪拌均勻,讓后放置24個小時濾過

    7.接著減壓濃縮成稠膏狀
    ,加入適量的水稀釋,然后冷藏24個小時濾過

    8.24個小時之后加入單糖漿300毫升
    ,加入防腐劑需要適量和揮發(fā)油。
    9.之后再加入水到1000毫升
    ,減半均勻
    ,灌裝熔封就可以了。
    2
    、四逆湯配方
    制附子9克
    ,干姜9克,炙甘草12克
    配方解讀:
    附子:大辛大熱
    、溫發(fā)陽氣
    、祛散寒邪
    ,為主藥;
    干姜:溫中散寒
    ,協(xié)助附子回陽之力

    炙甘草:溫養(yǎng)陽氣,并能緩和姜
    、附之過于燥烈

    【四逆湯的功效與作用】
    【主治】少陰病。四肢厥逆
    ,惡寒蜷臥
    ,嘔吐不渴,腹痛下利
    ,神衰欲寐
    ,舌苔白滑,脈微細
    ;或太陽病誤汗亡陽
    ,而見四肢厥逆,面色蒼白
    ,脈微細者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63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方劑組成】麻黃18克,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大棗5枚,生石膏45—100克
    ,半夏15克
    。【用法】煎服法同麻黃湯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靖柙E】越婢加半夏湯方
    ,治咳逆上氣肺脹,熱壅飲逆外邪郁
    ,解外逐飲力能昌
    。【方解】本方是由越婢湯加半夏而成
    。半夏辛溫
    ,化痰、降
    2023-06-24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
    ,癥狀較急迫者
    ,加甘草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秱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金匱》名【組成】半夏11克,甘草7克
    ,黃芩
    、干姜、大棗各5.5克
    ,黃連1.8克(人參5克)
    。煎法、用法同前
    。按:傷寒論方中無人參,注家有謂
    ,系因人參增氣
    ,故去之。原注:臣億等
    ,謂半夏
    2023-06-25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苓桂術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甘湯原文解析
    【方劑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
    ,白術9克
    ,炙甘草6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居梅ā克鍦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方歌】苓桂術甘痰飲主
    ,桂枝甘草加苓術
    ,氣沖胸滿頭眩暈,解外化飲同時除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痉浇狻勘痉绞枪鹬Ω什轀榆蜍摺仔g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