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棗湯組成,方歌方解,臨床醫(yī)案,功效與作用
道醫(yī)
2023-06-25 03:22:22
【方歌】十棗湯方實用末
,芫花甘遂大戟銼
,重用大棗制其猛
,脅下懸飲攻勿過。
【組成】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案,功效與作用.png)
【用法】三味等分
,分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
,先煮大棗肥者十枚
,取八合去滓,內(nèi)藥末
。強人服一錢匕
,羸人服半錢,溫服之
,平旦服
。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
,加半錢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現(xiàn)代用法:上3味等分為末或裝入膠囊
,每服0.5~1g
,每日1次,以大棗10枚煎湯送服
,清晨空腹服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
【功用】攻逐水飲
。
【主治】
1.懸飲 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脹滿
,干嘔短氣
,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舌苔滑
,脈沉弦。
2.水腫 一身悉腫
,尤以身半以下為重
,腹脹喘滿,二便不利
。
【方解】本方證因水飲壅盛于里
,停于胸脅或水飲泛溢肢體所致
。飲停胸脅,阻滯氣機
,故胸脅作痛
;水飲上迫于肺,故咳唾引胸脅疼痛
,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飲停心下,氣結(jié)于中
,故心下痞硬脹滿
、干嘔短氣;上擾清陽
,故頭痛目眩
;飲邪結(jié)聚,則腹脹喘滿
,脈沉弦
。本方證為水飲壅盛之實證,治宜攻逐水飲
,使水邪速下
。
方中甘遂善行經(jīng)隧水濕,是為君藥
。大戟善泄臟腑水濕
,芫花善消胸脅伏飲疾癖,均為臣藥
。然三藥峻猛有毒
,易傷正氣,故以大棗10枚為佐
,緩和諸藥毒性并能益氣護胃
,此外尚含培土制水之意。
【十棗湯臨床運用】1.用方要點 本方為瀉下逐水之劑
。臨床應(yīng)用以咳唾胸脅引痛或水腫腹脹
,二便不利,脈沉弦為用方要點
。
2.臨床加減 本方常用于滲出性胸膜炎
、結(jié)核性胸膜炎、肝硬化
、慢性腎炎所致的胸腔積液
、腹水或全身水腫,以及晚期血吸蟲病所致的腹水等屬于水飲內(nèi)停里實證者。
滲出性胸膜炎加黃芪
、葶藶子、茯苓
、瓜蔞
,補氣利水寬胸。肝硬化腹水加黃芪
、當(dāng)歸以補氣利水
,養(yǎng)血扶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唧w質(zhì)虛弱者
,可用六君子湯沖服十棗湯膠囊,以顧護正氣
。
3.典型醫(yī)案 某男
,71歲,患者2015年1月出現(xiàn)發(fā)熱
、腹脹
,精神欠佳,乏力
,查上腹部CT示:肝硬化
、脾大、門脈高壓
、大量腹水
。住院測腹圍95cm、小便量少
,日300mL
,予護肝及利尿?qū)ΠY治療,腹脹改善不明顯
,遂以芫花
、大戟、甘遂各3g研末
,大棗10枚煎湯晨起空腹送服治療
,服后患者小便量增多,日2200mL
,大便次數(shù)增多
,稀便,測腹圍88cm
,后改以芫花
、大戟、甘遂各20g,白及20g醋炒研粉
,取10g粉末以白蜜調(diào)膏平鋪于紗布上外敷于臍周
,以膠布固定,每日1次
,每次4~6h
,小便量日2000mL,大便稀
,日2次
,治療2周后,測腹圍78cm
,腹脹感明顯減輕
。[劉沖,嚴光俊
,嚴光俊教授應(yīng)用十棗湯治療肝硬化難治性腹水的臨床經(jīng)驗.實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臨床
,2016,16(12):50-51.]
【使用注意】本方作用峻猛
,只可暫用
,不宜久服。年老體弱者慎用
,孕婦忌服
,忌與甘草伍用。
【附方】控涎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三)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各等分 三藥為末
,糊丸如梧子大
,曬干,食后臨臥
,淡姜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
,如痰猛氣實,加數(shù)丸不妨
。功用:祛痰逐飲
。主治:痰涎伏在胸膈上下,忽然胸背
、手腳
、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
,筋骨牽引釣痛
,走易不定,或令頭痛不可忍
,或神志昏倦多睡
,或飲食無味
,痰唾稠黏,夜間喉中痰鳴
,多流涎唾
,手腳重,腿冷痹等
。
本方乃十棗湯去芫花
、大棗,加白芥子組成
。白芥子善治胸膈間皮里膜外之痰飲,與大戟
、甘遂相配伍
,以糊為丸,攻逐力緩
,長于祛痰逐飲
,適用于痰涎水飲停于胸膈,或走易不定
,手足冷痹
,或令頭痛不可忍,甚或昏聵多睡等
。
相關(guān)文章:
十棗湯組成,方歌方解,醫(yī)案分析,功效與作用十棗湯組成,主治,用法,用量,十棗湯方歌方解,十棗湯醫(yī)案
意庵是那里人?請知道的告訴我
王意庵先生為明代徽州祁門縣人
。所著《意庵醫(yī)案》一書
,原系手抄本,其所載
醫(yī)案
,于診脈辨證
,理法方藥,不但能切中辨證論治要點
,體現(xiàn)中醫(yī)特色
,且文筆流暢,敘
事生動
,診斷明確
,用藥果敢,經(jīng)驗宏富
。本文就意庵其人
,生平事跡,《意庵醫(yī)案》的版
本鑒定和基本概況
,作了簡要的介紹
。對《意庵醫(yī)案》的學(xué)術(shù)特點
,從醫(yī)術(shù)精湛,治法獨特
;
師法戴人
,善用下法;注重精神療法等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
王意庵
,明·徽州祁門縣(今安徽省祁門縣)人。所著《意庵醫(yī)案》
,原書系手抄本
,現(xiàn)有
今人校注本。
據(jù)有關(guān)中醫(yī)辭典查考
,尚未見對意庵生平事跡進行記載
。僅在《意庵醫(yī)案》中,有“急
求救于意庵王子”
,及它案中有“王子”等字
,知意庵姓王,意庵可能是其號
,其生卒年代
及字
、名不詳。就意庵故里而言
,書中有“御史余古峰
,同鄉(xiāng)人”的記載,知意庵與御史余
古峰是同鄉(xiāng)
。據(jù)清·康熙《徽州府志》和民國本《祁門縣藝文考》載:余古峰
,名光,字晦之
,
號古峰
,祁門三都人,明·嘉靖11年壬辰(1532)進士
,官廣東巡撫御史
,著有《古峰集》。據(jù)
此
,意庵既云與余古峰同鄉(xiāng)
,則知其家鄉(xiāng)在徽州府祁門縣,即今之安徽省祁門縣
。關(guān)于意庵
的行醫(yī)范圍和地點
,從該書中可以看出,書中所載部分醫(yī)案
,系作者在其家鄉(xiāng)徽州祁門給其
宗親友好治療之醫(yī)案
;其余大部分為意庵在明代京師——北京
,給當(dāng)時官宦及宦門宗屬治療
之醫(yī)案。從而知其于明嘉靖年間在京師行醫(yī)多年
,搶救治愈了許多危
、急、疑難重病
,救死
扶傷
、濟世活人,因而聞名京師
。
《意庵醫(yī)案》的版本
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張金鼎先生等
,從本書的紙墨書法、裝訂書式
、文字避諱
、歷史人
物。歷史地理
、官署職官等方面,對《意庵醫(yī)案》進行了版本鑒定
,從而認為是書屬明抄本
。
中國中醫(yī)研究院耿鑒庭研究員亦鑒定是書系明代醫(yī)書,當(dāng)屬珍本
。
《意庵醫(yī)案》的概況
全書共記載醫(yī)案84則
,其中內(nèi)科疾病54例,外科疾病11例
,婦科疾病5例
,兒科疾病11
例,眼科疾病3例
。全部醫(yī)案中
,用汗法治療者7例,吐法6例
,下法30例
,和法3例,溫法
3例
,補法21例
,清法4例,消法2例
,精神治療4例
,未治療者1例,記述他人治療3例
。書
中有時間可考者
,最早在明嘉靖十一至十三年(1532~1534)
,最晚在嘉靖十九至二十一年
(1540~1542)。但尚有多案未記載年月
,如意庵在徽州祁門一帶給其宗親
、友好治療之醫(yī)
案,可能還早于嘉靖11年
。
《意庵醫(yī)案》的學(xué)術(shù)特點
意庵先生精于歧黃
,學(xué)術(shù)造詣頗深,臨床經(jīng)驗豐富
。認證準確
,辨證精微,絲絲入扣
;
及立法遣方用藥
,匠心獨運,于急
、危
、重病,屢建奇功
。茲就其主要學(xué)術(shù)特點
,分述于后。
1.醫(yī)術(shù)精湛
,治法獨特
從本書收載的全部醫(yī)案看
,各科醫(yī)案均有,可見意庵先生是一全科醫(yī)生
,于各科疾病莫
不精心研究
,積累了極其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遣方用藥
,更是別出心裁
,頗其獨到之處,具有
其鮮明的學(xué)術(shù)風(fēng)格
。如男性不育
,醫(yī)者多責(zé)之于腎陽衰憊而恒用溫補之劑。意庵嘗治一男
,
年逾五十無子
,視之,“面部火色五出
,鼻更甚
,六脈洪滑,兩寸上溢
,煩躁善怒
。予曰:
“五內(nèi)之火妄動
,若是,毋乃溫補下元之過歟?”指出:“求子之道
,當(dāng)責(zé)腎水真陰不足
,
而反用溫補則火愈熾而陰愈消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遂于麥門冬60兩
,生甘草1兩,熬膏與之服
。服至
七日后火退而煩躁除
,不到二年,生育二子
。其治法用藥殊為臨床所罕見
,然意庵先生云:
“蓋麥門冬瀉肺中伏火,強陰益精
,夫腎虛補肺
,補其母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此治病求本是也
。余如
用豬胞硝湯治愈高年便閉;十棗湯搶救痰厥
;酒調(diào)遠志末治頸瘡久不收口等
,皆匠心獨運
,
而建奇功
。
2.師法戴人,善用下法
意庵治學(xué)
,師法攻下派張子和先生
,臨證尤擅運用下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兑忖轴t(yī)案》全書共記載醫(yī)案
84則
,其中下法醫(yī)案達30則,占全部醫(yī)案的35.7%
。其善用下法之程度
,于此略見一斑。如意
庵曾治一“身孕七月
,發(fā)熱譫語”案
,眾醫(yī)不治,買棺待斃
。邀意庵視之
,謂“一下便愈”
。
其夫疑慮,唯恐有礙胎兒
,然意庵遵《內(nèi)經(jīng)》“婦人重身
,毒之何如?……有故無殞,亦無殞
也”之旨
,果斷以承氣湯一下而安
。它如用桃核承氣湯治愈嘔血;十棗湯治療胸膈痞脹
;犀
角地黃湯治愈妊娠胃火
;大黃、黃連
、芍藥治療久痢等
,皆是其運用下法的具體體現(xiàn)。
3.注重精神療法
精神療法亦稱暗示療法
,在臨床中起著藥物治療所起不到的作用
。意庵臨證,諳熟心理
之學(xué)
,注重精神療法
,屢起沉疴頑疾,恒收事半功倍之效
。如意庵治吳監(jiān)生之妻氣厥案
,
“其妻三十無子,生第三女大哭
,即不省人事
,三日不語,人為產(chǎn)后中風(fēng)
。予診之
,脈細而
伏,氣厥也
。予且診且思
,緣無子憂思而加悲怒,五志傷其四矣
,惟喜可解
。診畢,大聲徉
言曰:此病何足畏哉
,我與之藥
,明年還使生男子。”其婦即能言曰:“有藥能使生男
,盡
以首飾謝君
。”吳子喜曰:“先生之方
,乃一言散
。”[4]于此足見精神療法之神妙
。意庵
尚有用精神療法治愈氣郁案
、昏暈案等,于此不贅
。
十棗湯不能久煮
十棗湯
《傷寒論》《金匱要略》
【原文】太陽中風(fēng)
,下利嘔逆,表解者
,乃可攻之
。其人漐漐(zhí)汗出,發(fā)作有時
,頭痛
,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
,干嘔短氣
,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
,十棗湯主之
。(傷寒論:152)
十棗湯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
,各別搗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
,取八合
,去滓
,內(nèi)藥末
。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
,溫服之
,平旦服。若下少
,病不除者
,明日更服,加半錢
。得快下利后
,糜粥自養(yǎng)
。
【功效配伍】十棗湯峻逐水飲。方中甘遂
、大戟
、芫花皆為攻逐水飲峻藥,均有毒性
,三藥合用
,藥力更猛,但易傷脾胃耗損正氣
,故配以肥大棗十枚
,既能補運脾土顧正氣,又以其甘緩之性解藥物毒性
。諸藥合用
,峻逐飲邪而不傷正氣。徐忠可《金匱要略論注》云:“甘遂性苦寒
,能瀉經(jīng)隧水濕
,而性更迅速直達;大戟性苦辛寒,能瀉臟腑之水濕
,而為控涎之主;芫花性苦溫
,能破水飲窠囊,故曰破癖須用芫花
。合大棗者
,大戟得棗,即不損脾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本方先取適量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份,分別搗細末
,合為散劑
。再用水煮十枚肥大棗,去其滓
,納入藥散
。若體質(zhì)較強者,每次服一錢匕
,體質(zhì)較弱者每次服半錢匕
。平旦空腹服藥,若服藥后瀉下量少,病未除者
,可于次日加量再服一次
,得快利后,即停止服藥
,用糜粥調(diào)養(yǎng)
。
【方證論治辨析】十棗湯治太陽中風(fēng)引發(fā)水飲結(jié)聚胸脅證。癥見心下痞硬滿
,引脅下痛
,漐漐(zhí)汗出,發(fā)作有時
,下利
,干嘔,短氣
,頭痛
,汗出不惡寒。
本病初為太陽中風(fēng)兼里有水飲
,屬表里俱病
。表證當(dāng)見發(fā)熱惡寒、頭痛
、汗出
、脈浮等癥;里證有下利、嘔逆
、心下痞硬
、引脅下痛等癥。太陽中風(fēng)屬卒病表證
,水飲屬痼疾里證
。表證卒病易解,里證痼疾難除
。故治當(dāng)先表后里
,表解后,方可攻逐水飲
。故曰:“表解者
,乃可攻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表解后
,在里的水飲泛溢
,流注結(jié)聚胸脅
,阻礙肝肺氣機升降,則見心下痞硬而滿、牽引脅下疼痛等癥
。若飲邪外溢肌膚
,營衛(wèi)失和,邪正相爭
,則微微汗出
,發(fā)作有時;飲邪下迫,走于腸道則下利;飲邪犯胃
,胃失和降則干嘔;飲邪犯肺
,肺氣不利則呼吸短氣;飲邪上干清竅,蒙蔽清陽則頭痛
。汗出不惡寒
,說明本證已無表邪,純屬里證
,故曰“此表解里未和也”
,故治用十棗湯峻逐水飲。
【原文】飲后水流在脅下
,咳唾引痛[1]
,謂之懸飲。(金匱痰飲:2)
注釋:
[1]引痛:即牽引作痛
。
【原文】水在肝
,脅下支滿,嚏而痛
。(金匱痰飲:6)
【原文】留飲者
,脅下痛引缺盆[1],咳嗽則輒已
。一作轉(zhuǎn)甚
。(金匱痰飲:9)
注釋:
[1]缺盆:穴位名,在鎖骨上窩中點
。
【原文】脈沉而弦者
,懸飲內(nèi)痛。(金匱痰飲:21)
【原文】病懸飲者
,十棗湯[1]主之
。(金匱痰飲:22)
十棗湯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
,以水一升五合
,先煮肥大棗十枚,取九合
,去滓
,內(nèi)藥末
。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
,平旦溫服之;不下者
,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后
,糜粥自養(yǎng)
。
注釋:
[1]十棗湯:方藥敘述與《傷寒論》稍有差異。
十棗湯治懸飲
。綜合《金匱要略》以上原文
,懸飲之病,其癥咳唾引胸脅作痛;或脅下痛引缺盆
,咳嗽則疼痛轉(zhuǎn)甚;或脅下支滿
,嚏而痛,脈沉而弦
。
懸飲為水飲潴留脅下
,致肝氣不能升發(fā),肺氣不能肅降
。兩脅為陰陽之氣升降的通道
,肝氣升于左,肺氣降于右
。水飲潴留胸脅
,肝肺升發(fā)肅降受阻,則脅下疼痛
,支撐脹滿;又因肝脈入肺中
,肝絡(luò)不和,肺絡(luò)亦受其累
,故咳嗽或打噴嚏
,牽引胸脅作痛;水飲潴留,氣機遏阻
,故脈沉而弦
。治宜破積聚,逐水飲
,方用十棗湯
。
【原文】咳家其脈弦,為有水
,十棗湯主之
。(金匱痰飲:32)
十棗湯治久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指久咳
。咳家其脈弦
,為水飲蓄積胸膈
,上逆射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燃覍偎嫹e聚之實證者,治用十棗湯攻逐水飲
。
【原文】夫有支飲家
,咳煩,胸中痛者
,不卒死[1]
,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
。(金匱痰飲:33)
注釋:
[1]不卒死:卒
,通猝;死,指病重
,或死亡
。不卒死,即病情穩(wěn)定
,或病情拖延
。
十棗湯治支飲。支飲家
,指久有痰飲潛伏
。支飲乃水飲積聚胸膈,阻礙氣道
,故咳嗽不已;飲邪不得宣散
,反凌于心,故心煩;飲邪阻滯脈絡(luò)
,陽氣不通
,故胸中疼痛。此為心肺俱病之重癥
,若不卒死
,至一百日或一歲,仍宜十棗湯攻逐
,亦說明久病正氣未虛
。
【用方思路】錢潢《傷寒溯源集》云:“余參考方書,如控涎丹
、小胃丹
、舟車神佑丸等法
,雖后賢變通之法,然皆本之于此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笔畻棞蔷鹚嫹e聚的代表方,治療經(jīng)隧臟腑胸脅積水之功甚著
,且均有毒性
,故不能多服或久服,以防攻邪傷正
。臨證須嚴格掌握劑量
,觀察服藥后的病情變化。十棗湯臨床用于治療滲出性胸膜炎
、胸腔積液
、肝硬化腹水、泌尿系統(tǒng)結(jié)石等病
。
【醫(yī)案舉例】
(1)陳修園醫(yī)案:痰飲之源
,皆出于水,三焦為決瀆之官
,水道出焉
。三焦失職,則氣道痞澀
,聚成痰飲
,種種變癥多端,先宜宣通三焦
,為正本清源之法
。然停積既久
,譬如溝渠淤塞
,勢必倒流逆上
,污濁泛濫,無所不至
。今幸無內(nèi)虛諸癥
,脈象見弦,咳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