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陽明大腸經:臂臑穴
穴位解析釋義
臂臑[nào] ( 頭沖、頸沖 )

臂臑:臂
,指穴所在的部位
。臑,動物的前肢
,為靈巧
、好動之意
。此指穴內氣血物質為陽氣
。臂臑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
本穴位處臂部
,穴內氣血由大腸經各穴中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
,陽氣充盛而使臂能活動自如,故名臂臑
。
頭沖、頸沖:頭、頸
,指穴內物質運行的部位和方向
。沖,指穴內物質的運行狀態(tài)
。頭沖
、頸沖名意指本穴的陽氣上沖頭、頸各部
。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
,本穴物質為大腸經各穴中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陽氣強盛
,其運行為從天部層次直上頭頸
,故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陽氣
。
運行規(guī)律:陽氣以沖行之狀上行頭頸天部
。
作用功能:臂臑穴,清熱明目,通經通絡
。
取穴
臂臑穴的位置:位于人體的臂外側
,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
,曲池穴上7寸
。
功能主治
功用:清熱明目,通經通絡
。
主治病癥:肩臂疼痛、頸項強急
、癭氣
、瘰疬、肩關節(jié)周圍炎
、急性結膜炎等
。
養(yǎng)生保健
艾灸方法:艾條灸5-20分鐘,艾炷灸3-5壯
。
按摩方法:食指中指共同作圈狀按壓此養(yǎng)生穴位
,感到酸痛的力度即可。
手陽明大腸經整理筆記
《內經》曰:『大腸者
,傳道之官
,變化出焉』。又云:『大腸為白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手陽明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
,
陽溪偏歷溫溜長
,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髎五里近
,臂臑肩髃巨骨當
,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號迎香(左右四十穴)
。
商陽
、二間、三間
、合谷
、陽溪、曲池
,與井滎俞原經合也
。
起于食指內側端的商陽穴,沿上肢橈側面前經過肩、頸到面部鼻孔兩邊的迎香穴為止
,和足陽明胃經相合
。
主治:口干、牙痛
、鼻病
、咽喉痛、腹痛
、肩前痛
、食指痛。
陽經的五腧穴屬性金(井)水(榮)木(俞)火(經)土(合)
。
《內經》曰“大腸者
,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又云白腸”
。大腸經在卯時的時候,氣血流注到這
。所以早晨起來順時針揉丹田的時候可幫助排便
。
1、商陽穴 手陽明大腸脈所出為井金
。
商陽穴是大腸經的井穴
。大腸經是金,跟那個井穴的屬性相同
,都是金
。肺跟大腸是表里,一個是陰金
,一個是陽金
。
呼吸的時候,中醫(yī)認為吸氣是腎臟在管
,吐氣是肺臟在管
。
吸氣時橫膈膜下降,氣的力量透達到下面
。所以正常人吸氣的時候
,橫膈會下降,一下降
,會擠壓肝臟
,肝臟一壓到,肝臟的血就出來
。 肝和大腸中間有個血管
,肝臟的血從這進入大腸
,大腸受到這個血會產生力量,所以會蠕動
,把大便排出來
,在二十四小時不斷進行。所以呼吸不斷的在壓肝臟
,兩個金在克木
。所以木要長的好要看肺跟大腸的互動。
大腸是白腸
。小腸把食物吸收以后
,食物跟水就進入大腸,因為小腸是火
,會把大腸里面的水氣化
,水氣升騰,上輸于肺
,肺有水氣形成津液就不會口渴
。
商陽少商都是井穴
。少商
、商陽、大椎放血
,幾乎所有的燒都可以去掉
。扁桃腺也可以治,但主癥是在退燒方面
。
2
、二間與三間穴
二間 手陽明大腸脈所溜為滎水
二間榮穴,榮穴是屬水
,因為大腸經是陽金
,所以二間是大腸經的子穴,治大腸經實癥
。
手不能抬
抬手有三個動作
,第一個是手沒辦法前抬,就是大腸經
。第二是手不能梳頭了
,是三焦經。第三是手不能往后擺是小腸經
。手上面有三條陽經
,手三陽控制三個動作。西醫(yī)說五十肩
,就在大腸經
,三焦經,小腸經上面治療,而虛實要看病多久
,在該經的子穴
、母穴上下針即可。
三間手陽明大腸脈所注為俞木
很有名的三間透勞宮
,三間穴下到勞宮穴主治風濕關節(jié)炎的腫痛
。當手不能握拳,針下去
,二十分鐘
,起針,就可以握了
,隔天一次效果會更好
。三間也可以透到合谷。
3
、合谷穴
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手陽明大腸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
。
主傷寒大渴
,脈浮在表,發(fā)熱惡寒
,頭痛脊強
,無汗,寒熱瘧
,鼻衄不止
,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
,生白翳
,下齒齲,耳聾
,喉痹
,面腫,唇吻不收
,喑不能言
,口噤不開,偏風
,風疹
,痂疥,偏正頭痛
,腰脊內引痛
,小兒單乳鵝
。
按:合谷,婦人妊娠可瀉不可補
,補即墮胎
。
主治:牙痛、扁桃腺炎
、鼻炎
、衄血、咽喉痛
、結膜炎
、角膜白翳、耳鳴
、口眼歪斜
、指痙攣、感冒
、神經衰弱
、會陰痛、肛門痛
。
針法:可透后溪
手握
,虎口最高點就是合谷。合谷是非常大的穴道
。陽經有原穴
。陰經沒有原穴
。合谷穴就是陽經的原穴
,原穴沒有井榮俞經合屬性。
原絡治療法
取當病經的原穴
。這個“原”就是病經
,“絡”就是指表經或里經的絡穴。
虛實癥之診治
舉個例來說
,大腸經的實癥
,那有的時候,剛好痛一個星期
,到底是實癥還是虛癥
。我把虛實在細分一下。
實癥呢
,就是痛
,差不多一周之內。超過一周以上
,病人會實帶虛
,就是痛多酸少
。再久一點變虛中帶實,酸多痛少
。如果說純虛癥
,就不痛,只有酸
。實癥很簡單
,用子穴去瀉它。實中帶虛就先瀉后補
,因為痛比較多
,后面補它。虛中帶實
,先去補
,再去瀉。純虛癥
,用補的手法
。
有酸有痛時,第一種治療法:痛多酸少時
,先瀉后補
,先下子穴后母穴。第二種
,扎病經原穴
。 大腸經又痛又酸,對面的原穴下針
,再扎肺經的絡穴列缺
。
“虛實皆拔之”。虛癥或實癥都可以治療
。
灸合谷治臉上青春痘
,效果最好。灸了以后臉會很干
,不會再出油
,油性皮膚氣很旺,灸合谷
。女人美白
,灸合谷,皮膚會變很好
。有一個奇穴
,叫牙痛合谷。
牙痛治療
大腸的脈是走到上面的牙齒
,所以上牙痛 在大腸經治
,下合谷穴
。右邊上牙痛。扎左邊
,因為左病右治
。左邊牙齒痛,下右邊
。正好門牙痛
,兩邊都下。牙齦腫脹很大
,齦交放血
,刺破放血出來。這是牙痛的止痛穴
。扎牙痛合谷
,不要太靠近骨邊,會傷到骨膜
,順著骨邊下去很痛
。
合谷穴婦人懷孕時不可以下。
如果是肩抬不起來
,痛在陽明經上
,針扎到合谷穴引到氣后,把它提起來
,提到皮膚表層
,再逆著大腸經的經下針,這是瀉
。如果痛沒了
,還有酸,就再提起來到皮膚表層
,再順著大腸經下針
,酸就去掉了
。
如果合谷脈動
,中醫(yī)在接生小孩的時候,摸產婦的脈
,中醫(yī)是看孕婦肚子在陣痛
,如果合谷有脈在跳,一路跳到食指這邊
,表示要生了
。如果只有陣痛而脈沒有浮跳起來,就是假性的陣痛
。馬上可以知道是不是要生了
,因為合谷是氣脈之所在
。
在小兒科,有風關
、氣關
、命關。
看小孩病的時候
,把小孩子的手拿起來一看
,食指有一個黑的青筋,在風關
,病淺
,在表,好治
。到了氣關
,病就比較重。到了命關
,小孩子就走人
。
面口合谷收,意思是面部的病
,都可以在合谷下針
。下面針的時候,會先下合谷
,因為有麻醉作用
。有時在面部透針的時候,因為會比較痛
,所以先下合谷
,這樣可以少痛一些。
4
、陽溪穴 手陽明大腸脈所行為經火
手握起來
,兩筋的凹洞,叫陽溪
。是足陽明胃經的經穴屬火
。
5、四關穴
我們身上有四個關很重要
。合谷是兩個關
,太沖是兩個關。當不知道疼痛在哪的時候就下四關
。
合谷還可以做診斷用
,因合谷是氣穴,所以合谷穴越大越高
,氣愈足
。久病的患者
,合谷肉都沒了,凹進去了
。中風的人一堆都是這樣子
,肉都沒了,所以合谷很重要
,可以看到氣的興衰
。
偏歷
偏歷穴是手陽明的絡穴,與肺經的絡穴列缺相通
。這也是反關脈的地方
,大腸經絡穴。由于有絡穴存在
,所以陰陽是互相平衡的
。
溫溜穴,偏歷上兩寸是溫溜穴
。
溫溜穴是大腸經的郄穴
。大腸經的炎癥,都可以用它
。
曲池
曲池 (鬼臣)
肘外輔骨
,屈肘橫紋頭陷中,以手拱胸取之
。手陽明大腸脈所入為合土
。
主繞踝風,手臂紅腫
,肘中痛
,偏風,半身不遂
,惡風邪氣
,泣出喜忘,風癮疹
,喉痹不能言
,胸中煩滿,臂膊疼痛
,筋緩捉物不得
,挽弓不開,屈伸難
,風痹,肘細無力
,傷寒余熱不盡
,皮膚干燥
,瘛瘲癲疾,舉體痛癢如蟲嚙
,皮脫作瘡
,皮膚痂疥,婦人經脈不通
。
主治:扁桃腺炎
、偏癱、臂痛
、半身不遂
、高血壓、貧血
、皮膚病
、頸淋巴結腫、甲狀腺腫大
、頸顫
、舞蹈病、發(fā)作性睡眠癥
針法:可透內側少海穴
曲池是人身上的大穴
。曲池一定是拱手取
,在紋頭與肘骨中間,直針進去
。曲池就是大腸經的合穴屬土
。是大腸經的母穴。所以大腸經的虛癥在這補之
。
捻轉針手法
捻轉不要記用心想的
,氣血的流向是從手指末端往身體方向流動。針下去
,感到酸就是氣到了
。氣到了開始做補瀉,順著經絡流動方向轉動很快的過去
,很慢回來
,這是補法。
解針卡住做法
,在上下一寸各下一針
,就可以出來。
補是采陽數(shù)
,瀉是采陰數(shù)
,常用補五下,瀉六下。 捻轉法一般用在不方便使用迎隨的地方
。 迎隨法要用在可以迎隨的地方
,像二間迎隨很痛,那曲池穴迎隨也很痛
,那就用插提法
、捻轉法。
曲池是上半身
,肚臍以上的消炎穴
。大腸與肺表里,上半身的皮膚癢最好的治療是合谷和曲池同時下針
。
手三里
曲池穴往下兩寸
,叫三里。手三里另外一個名稱叫扭傷穴
。有人腰扭傷
,扭傷穴針下去,左右捻捻
,叫病人慢慢活動
,扭傷就開了。比如說
,落枕 或脖子突然不能動
。
落枕時:有一種方法。早上起床
,發(fā)現(xiàn)歪頭一邊不能動
,馬上躺回床上去,躺過來(掉頭睡)
,讓頭自然下垂(在床沿外)
,手自然下垂,躺平
,三分鐘
、四分鐘,慢慢呼吸
,讓身體慢慢扭回來
,讓頭慢慢扭回來,當場就好
。
所有受傷
,撞車、打球受傷
,高處跌下來等
,真正受傷的是事后
,不是事前,受傷是因起來太快而受傷
。一旦受傷時
,要保持那個姿勢不要動
,讓身體去適應那個姿勢
,再慢慢站起來,就不會受傷
。本來沒有這個pose
,也沒有預備這個pose,所以會受傷
。所以要保持不動
,三分鐘后慢慢起來,受傷就去掉了
。受傷是因為氣血還沒有習慣
,所以說受傷是事后。
肘髎
肘髎
,打網(wǎng)球受傷
,可以放血,用火罐吸一點血
。
五里穴
。肘髎穴往上三寸,就是五里穴
。這個穴道呢
,禁針,因為有大動脈在
,所以知道就好了
,很少用。
臂臑
臂臑從手肘上七寸
,肩髃穴下兩寸
,臂臑是手陽明絡手足太陽陽維之會,是幾個經絡會到的地方
,主瘰疬
、臂痛不得舉。
中風八大穴
肩髃
,這是中風的大穴
。
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
,舉臂取之有空
。手陽明
、陽蹻之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躲~人》灸七壯
,至二七壯,以瘥為度
;若灸偏風
,灸七七壯,不宜多
,恐手臂細
。若風病,筋骨無力
,久不瘥
,灸不畏細;刺即泄肩臂熱氣
。
主中風手足不隨
,偏風,風瘓
,風痿
,風病,半身不遂
,熱風
,肩中熱,頭不可回顧
,肩臂疼痛臂無力
,手不能向頭,攣急
,風熱癮疹
,顏色枯焦,勞氣泄精
,傷寒熱不已
,四肢熱,諸癭氣
。
唐魯州刺史庫狄嵚風痹
,不能挽弓,甄權針肩髃
,針進即可射
。
中風有八大穴:百會,風府
、肩髃穴
,曲池穴
,合谷透到后溪。 中風手筋攣起來的時候
,掰它都很硬
。針一下去,自然就張開來了
。
肩膀的問題
,肩髃穴非常好。所謂近取跟遠取
,就是病在這邊
,就在這下針
。有一針很有名
,叫肩髃透極泉,治療狐臭 的方法
。病人的身體跟肩膀成九十度
,手自然下垂,就這個角度
,這樣肩髃可以透到極泉
,專治狐臭,沒有補瀉
,左轉右轉
。
巨骨穴
天鼎、扶突穴
人脖子上有一條大筋
,大筋的外側
,是大腸經,內側是胃經
,大腸經跟胃經隔著一條大筋
。要知道穴道的位置跟經絡的走向,不見得一定要下針
,但診斷用的到
。。
禾髎
,鼻孔下方是禾髎穴
。左邊是從右邊過來的。
鼻旁開五分
,是迎香穴
。迎香穴是大腸經最后一個穴道。禾髎穴可治鼻子的問題
,如鼻竇炎
、鼻子不通
。迎香,就是治鼻不聞香臭
,就是迎著香嘛!針下去
,香味就聞得到。
禾髎要下很淺
,下約五分
,迎香穴下針手法,針扎進去后
,不要扎太深
,透過皮層后然后倒下來,把肉拉起來
,一路往這邊透
。將針倒下來刺,透到這個地方
,旁邊就差不多是山根
。不要扎太深而扎到眼骨。這個穴位叫內迎香
。 外迎香透內迎香
,兩個鼻孔不通,兩邊都透
,一下就通了
,鼻竇炎時效果非常好。在透迎香時
,對側合谷先下一針
。一個鼻孔不通,同側透一邊就好了
,要先扎對側的合谷穴
。
手陽明大腸經上有哪些穴位
手陽明大腸經有二十本經穴,從食指尖開始: 商陽(井穴)
,二間(滎穴)
,三間(腧穴),合谷(原穴)
,陽溪(經穴)
,偏歷(絡穴),溫溜
,下廉
,上廉,手三里
,曲池(合)
,肘髎
,手五里,臂臑
,肩髃
,巨骨,天鼎
,扶突
,禾髎,迎香
。
還有五交會穴:大椎(督脈)
,水溝(督脈),地倉(足陽明)
,秉風(手太陽)
就這么多
。
“您也可以當中醫(yī)” | 手陽明大腸經
文/揚蹄
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晴
前記: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