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的意思
禪茶一味是指在佛教與茶文化結(jié)合過程中出現(xiàn)的以茶喻禪思想
,也即禪宗將飲茶一事,視為悟道的契機與妙傳心印的載體
。
禪茶文化:

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采制
、飲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
、待客、自飲
、結(jié)緣贈送等
。禪是一種境界
。講求的禪茶一味
,禪是心悟
,茶是物質(zhì)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
、心與心的相通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
、和
、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
,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xiàn)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
,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發(fā)生接觸并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
,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
禪茶精神:
禪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
、和、雅
,這一種精神決定了禪茶文化具有一種不同于哲學和倫理學的社會化育功能
。禪茶文化離不開人文關(guān)懷,離不開人生日用
,離不開禪的關(guān)照與感悟
,離不開茶的精清、淡潔
、滌煩
、致和修養(yǎng)功夫。從這個角度來看
,將禪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
、包容、分享
、結(jié)緣這八個字上
,最為恰當,既理事圓融
,又雅俗同歸
,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實和操作的現(xiàn)實意義
。
感恩:
用感恩的心態(tài)喝這杯茶
,這杯茶就不僅僅是一碗茶湯
,而在其中充滿人文精神
,充滿了天地萬物和諧相處
、相互成就
、共融共濟
、同體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氣
,發(fā)揚正氣,成就和氣
。
包容:
用分享的心態(tài)來喝這杯茶
,人間的恩恩怨怨都會像片片茶葉一樣
,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潔凈的淡水中
,變成有益于優(yōu)化彼此身心氣質(zhì)的醍醐甘露,人間的正氣和氣就會在把盞相敬中得到落實
。
分享:
用分享的心態(tài)來喝這杯茶,培養(yǎng)推己及人的仁愛胸懷
,想到人間還有諸多苦痛,想到社會還有種種缺陷
,每個人都有責任把愛奉獻給對方,少一點私欲
,多一分公心;少一點冷漠,多一份愛
。
結(jié)緣:
用結(jié)緣的心態(tài)來喝這杯茶
,以茶湯的至味
,同所有人結(jié)茶緣,結(jié)善緣
,結(jié)法緣
,結(jié)佛緣
,讓法的智慧
,佛的慈悲
,茶的香潔
,善的和諧,凈化人生
,祥和社會。
禪茶文化的精神“正
、清
、雅”
,禪茶文化的功能“感恩
、包容
、分享
、結(jié)緣”
。將正氣溶入感恩中
,將清氣溶入包容中
,將和氣溶入分享中
,將雅氣溶入結(jié)緣中;在弘揚禪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實禪茶文化
,發(fā)揮禪茶文化凝集人心
、化解矛盾
、優(yōu)化自身素質(zhì)
、和諧自它關(guān)系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這是弘揚禪茶文化的根本社會價值所在。
茶禪一味是什么意思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
,但以“四諦”為總綱
。
釋迦牟尼成道后
,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
,談的就是“四諦”之理
。而“苦
、集
、滅、道”四第以苦為首
。人生有多少苦呢
?佛以為,有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怨憎會苦、愛別離苦
、求不得苦等等
,總而言之
,凡是構(gòu)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zhì)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
,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
、達到大徹大悟
,求得對“苦”的解脫
。茶性也苦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
,陰中之陰
,最能降火
,火為百病
,火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后回甘
,苦中有甘的特性
,佛家可以產(chǎn)生多種聯(lián)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
,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
,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
,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
。佛教也主靜
。佛教坐禪時的五調(diào)(調(diào)心、調(diào)身
、調(diào)食、調(diào)息
、調(diào)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
、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chǔ)
。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chuàng)出來的。 可以說
,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
。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fā)困
,這時候
,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此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zhì)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
。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放不下”
,所以
,佛教修行特別強調(diào)“放下”。近代高僧虛云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
,否則徒勞無益
。”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
?中六根,外六塵
,內(nèi)六識
,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
,身心世界都要放下
。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松無比
,看世界天藍海碧
,山清水秀,日麗風和
,月明星朗
。品茶也強調(diào)“放”,放下手頭工作
,偷得浮生半日閑,放松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jīng)
,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
,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
,笑談星月大
,愿大家都作個放得下
,無牽掛的茶人
。
禪茶一味
經(jīng)常有經(jīng)典陶坊的老朋友說
,他學習過「經(jīng)典泡茶法」
,也很認同
,他對禪學也略有了解
,覺得「經(jīng)典泡茶法」頗有禪茶的味道
。 現(xiàn)在常見有許多茶店、會館懸掛 「禪茶一味」的書法匾額
,他想了解 「經(jīng)典陶坊」對于禪茶是怎么理解的
?老友相問,也是我半生之問
。事茶三十載,以經(jīng)驗分享
,故有此文。
禪宗的由來
2500年前
,佛佗在靈鷲山說法
,佛佗拈花
,弟子大迦葉心領(lǐng)神會
,因而開始有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直了成佛的禪宗,迦葉也成為第一代禪宗祖師
。時至中國南北朝,二十八代達摩祖師東渡中土
,他為中國禪宗第一代,從大迦葉至唐代第五代弘忍大禪師
,禪宗皆為一脈單傳
,后弘忍傳第六代惠能大師及神秀禪師
,開創(chuàng)了「南頓北漸」的禪風
。從此
,禪宗在中華大地大放異采
。
茶與禪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
,漢唐以來
,飲茶為日常生活
。茶可提神益身
、增加能量,尤其備受儒釋道修行者青睞
。其時僧人們多有種植、制作和品飲茶之習慣
。而唐
、宋時期
,禪宗正是鼎盛之時
,僧人及修行者們二六時中其語
、默、動
、靜、行
、住、坐
、臥皆是禪
,所以
,僧人們的茶事生活自然而然就是禪茶了
。
茶圣的禪境
陸羽(733—804)
。著《茶經(jīng)》
,共分十部
。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飲
;七之事
;八之出;九之略
;十之圖。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
,他建立的茶學系統(tǒng)為后人學茶指明方向
,為茶的發(fā)展和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其地位無人可及
,而因此陸羽被國人尊為:茶圣
,無庸置疑其茶道已入至高境界。
皎然禪師(720—803)
。得道高僧
,在茶事茶道上與陸羽相互成就,傳言他就是陸羽的引導老師
,他對陸羽寫《茶經(jīng)》有莫大助益
。他是佛門茶事集大成者
,中國茶道茶文化之父
,中國禪茶的始祖。皎然大師留下大量茶詩茶歌
,其中不乏經(jīng)典之作
,從中可見其茶道之臻境。
從諗禪師(778—897)
。禪宗六祖惠能(638—713)祖師的第四代傳人
。他嗜茶成性,「吃茶去」的禪宗公案聞名于世
,以河北省趙縣地為名的「趙州茶」成了禪茶的代表
。他以茶行道,廣渡有緣眾生
。「禪茶一味」也始于趙州大禪師
,禪茶意謂茶是禪,禪亦茶,以茶修禪
,以茶體道,以茶悟道
,以茶行道,以茶入道
,可以說「禪茶一味」是茶文化最高的體現(xiàn)
。
盧仝(795—835)
。唐代文學家
、詩人
。他著《七碗茶詩》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有兩腋習習清風生
。盧仝的七碗茶是描述用生命和心靈來感悟茶
,每一個當下都充滿神韻
,每一個過程都是活生生的
,處處可見自性本心
,這是身心靈高度的統(tǒng)一
,盧仝他并非禪僧,但他在茶事中的和諧
,正是禪茶和茶道的體現(xiàn)。日本國崇尚茶道
,盧仝著有《茶譜》《玉川子詩集》等
,七碗茶的次第和精神正是茶道的核心
,而因此日本將盧仝尊為茶道之神。
榮西(1142—1215)
。榮西是日本禪師與茶師
。他到中國習禪和茶
,是臨濟宗在日本的「初祖」
,也是日本茶道的「初祖」
,臨濟宗至今一直是日本禪宗的主流
。榮西禪師并將中國的茶種攜帶到日本種植,并開始踐行禪茶
,「禪茶一味」也因他而得以在日本弘揚
。
千利休(1522—1591)。日本禪師和茶師
,被日本國尊稱為「茶圣」,他是「禪茶一味」的發(fā)揚者
,所呈現(xiàn)出來的「和
、敬
、清
、寂」正是禪的意境
,茶道心法的核心
,影響著日本茶道文化的發(fā)展至今
;他的茶道美學更是受日本國人推崇
,成了日本的茶文化主流
。
大家的茶禪
禪
,不可說,或謂之為心
,或心之所用。儒家的中道
,止
、定
、靜
、安
、慮
、得
;道家的「致虛極
、守靜篤」
,求達身心靈的和諧
,也是禪的體現(xiàn)
。所以
,無論是儒、釋
、道
、天主
、真主等等,只要以本心
、自性或心靈來事茶,那就是禪茶了
,「禪茶一味」是也!萬不可讓禪的文字和名相障礙了對茶禪茶道的理解
。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數(shù)不盡的嗜茶之人
,如白居易
、梅堯臣
、蘇東坡、王安石
、歐陽修
、范仲淹
、蔡襄
、宋徽宗
、文徵明
、許次紓
、陳繼儒
、鄭板橋、魯迅等等
,史上有記載他們的嗜茶事跡,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名人大家
,相信以他們的修養(yǎng),亦可謂禪茶了
。
當今禪茶之士
我喝茶半世紀
,事茶三十載
, 所遇茶道高人無數(shù)
。當代有禪風的茶人,首推種茶人無生老師
。他是種茶世家
,2014年,當他明白大道之后
, 將自家一百多畝慣型農(nóng)法茶園改為自然農(nóng)法
,目的就是保護大自然母親,喚起人們的覺醒
;并發(fā)愿培養(yǎng)有道有術(shù)的茶人
,利益社會。這也是我能有幸助緣無生老師的原因
。他有道有術(shù)
、有遠景、有大愿
,所以他有大定
,有如如不動之禪心
,這就是「禪茶一味」。
臺灣老茶人詹勲華先生
,也是易學老師,與我亦師亦友
。他曾說:茶像拐杖,可探尋你的心靈
。這是以茶觀心
,茶與心的對話
,心即茶
,心茶相融,禪茶一味也
!
心諦老法師說他一生離不開茶
,茶可以幫助他入定
,茶一入口立馬就能覺察到茶的活性和能量
,也知道茶氣的走向
,這境界與盧仝似,禪茶一味也
!
臺中賴老先生是企業(yè)家
、收藏家
,一生嗜茶
,修行數(shù)十年
,平實平淡
,溫文儒雅
,與他相處,如沐春風
。老先生知我是同好方家,請我喝流傳有序的150年臺灣野生老烏龍
,茶入口通身溫暖
,微汗冒出……老先生說,茶有生命
,有能量,有靈性
,要用感恩的心來品,讓生命與生命對話
,覺受當下
,活在當下,讓心靈升華
。老先生一席話,使我受益受教了
,此為禪茶茶道也!
感恩心是茶道
當下一杯茶
,你能如實來看這杯茶嗎
?沒有陽光
、空氣
、大地和水
,有這杯茶嗎
?沒有空和空無的能量
,茶樹能存活嗎
?沒有茶人的種植
、管理
、采摘
、制作
、烘焙
、包裝和儲存
,有茶葉嗎
?沒有匠人制作茶壺
、茶杯、燒水壺等茶具
,如何沖泡
?能有當下的這一杯茶嗎
?這杯茶來自地
、水
、火
、風
、空
,與你我的生命同源
,當茶湯進入我們的身體
,又成了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當知道這才是實相
,能不生起感恩心
?不感到幸福嗎
?天下萬物皆有生命
,茶能感知到你是否真誠
;當你感恩心生起時
,茶會歡喜地奉獻自己
,讓生命全然綻放
,茶湯自然更好喝
;與此同時
,自身亦會充滿愛和慈悲
,心境更加寧靜和祥和
,自然容易與茶湯對焦
,心物相融
,這是禪茶的境界
。如此更能品嚐出
、體驗出茶湯的美好
。
禪是泡茶心法
2018年「經(jīng)典陶坊」舉辦泡茶大賽。我們有自己的泡茶理念和方法
,同時也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極簡、極至—經(jīng)典泡茶法」(點擊藍字可讀)
。因為我們的品牌是「經(jīng)典陶坊」
,所以稱為經(jīng)典泡茶法
,極簡是核心
,亦可稱極簡泡茶法
,大道至簡
,極簡就是禪。又因為泡茶法有靜心開發(fā)明覺的作用
,亦可稱靜心泡茶法
,更可以稱為道法自然泡茶法。經(jīng)典泡茶法其實也是動中禪
,其心法就是禪
,禪就是心,以心御茶
,心茶合一
,這就是「禪茶一味」。
那為什么禪是最高泡茶心法呢
?現(xiàn)代的科學已經(jīng)證實
,空無中含有巨大的能量,當人的腦波頻率越小
,能量就能吸收越多
,這也是許多高僧只要入定很短時間是可以不睡覺的原因。所以我們經(jīng)典泡茶法強調(diào)坐姿的重要
,越放松
,念頭越少,身心就越寧靜和穩(wěn)定
,就容易吸收到天地的能量
,再經(jīng)過心的作用
,能量與茶相融
,與茶合一,這時的茶湯最鮮美
,更有能量
,也充滿著神韻
,這與許多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所謂「靈感」的道理是一樣的
。
是否心性穩(wěn)定就可以泡好茶?茶事的一切都需要你用心來駕馭
,所以心性穩(wěn)定
,禪心泡茶當然是最重要
,但茶要泡好還需要有更多的層面
,要理解茶
,理解水
,泡茶經(jīng)驗也重要,更需要善于選擇茶器等等
。許多禪師和老茶人一輩子喝茶
,茶沒有泡好,很大的原因就是不懂紫砂茶壺和燒水壺
,不懂選擇茶器
,我常開玩笑說,功夫好不如武器(茶器)好
,事實就是這樣
。
如何才能將茶泡好?我們在泡茶法有細述
,此處不多講了。
禪茶的時代意義
一切茶事都可以是禪茶
。學習如何用心靈、用真心來事茶
,是禪茶的核心。經(jīng)典泡茶法是用心靈來泡茶
,開發(fā)心靈寶藏,心之妙用也!它能有效地將茶來泡好
,通過泡茶和品茗讓你的心寧靜下來
,穩(wěn)定下來
,靜能生智慧
,如實來反觀自己
,凈化心靈。所以泡茶桌是小小道場
。以茶體道,以茶入道
。這是禪茶的意義。
庚子年二月 寫于臺北
禪茶一味的詩意人生
“禪茶一味”這個詞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算陌生
,自古以來,禪與茶便是息息相關(guān)
,密不可分
。人們在茶語中悟禪道,在禪語中參人生
。飲一杯清茶
,能讓人心曠神怡
,參一天禪
,亦能讓人起伏不定的內(nèi)心安靜下來
。所以
,茶禪一味
,是很多人一生向往的境界
。
大詩人蘇東坡云:“茶筍盡禪味
,松杉真法音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闭f的就是茶中有禪
,禪茶一味。茶對禪宗而言
,即是養(yǎng)生用具
,又是得悟途徑
,更是體道法門
。
茶如果只像開水一樣
,僅是解渴;如果只像咖啡一樣
,僅是提神
,斷不能由單純的物質(zhì)成為文化的載體
。像修禪那樣去品茶
,才知道好茶的精妙
。茶道的目的不是為了飲茶止渴,也不是為了鑒別茶質(zhì)
。茶能清心去火,禪能靜心明性
。茶中有禪
,茶禪一心,更能清靜人的靈魂
。
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
,全靠自己去體會。體會就是悟
,在“悟”這一點上茶與禪有它們的共同之處。所謂“體驗也得處
,皆是悟”,“必工夫不斷
,悟頭始出”
。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復(fù)雜的程序和儀式去感受
。碾茶過程中的輕拉慢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