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王公貴族如果不對他們恭敬有加、以禮相待
,就別指望能多次見到他們
。見面的次數(shù)尚且還不能多,更何況想要他們做臣下呢
?”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
?吾語子游。人知之
,亦囂囂
;人不知,亦囂囂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
,則可以囂囂矣
。故士窮不失義,達(dá)不離道
。窮不失義
,故士得己焉
;達(dá)不離道
,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
,得志
,澤加于民;不得志
,修身見于世
。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譯文】
孟子對宋句踐說:“你喜歡游說么?我來和你談?wù)動握f
。別人理解你
,你自得其樂;別人不理解你
,你也要自得其樂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宋句踐問:“怎樣才能自得其樂呢?”
孟子答道:“崇尚德
,喜愛義
,就可以自得其樂了。所以士人窮困時(shí)不喪失義
,顯達(dá)時(shí)不離開道
。窮困時(shí)不喪失義,所以士人自得其樂
;顯達(dá)時(shí)不離開道
,所以老百姓不會失望。古代的人
,得志時(shí)恩澤廣被百姓
,不得志時(shí)就修養(yǎng)自身品格以此立于人世。也就是說
,窮困便獨(dú)善其身
,顯達(dá)就兼善天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興者
,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
,雖無文王猶興
。”
孟子曰:“附之以韓
、魏之家
,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yuǎn)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
;以生道殺民
,雖死不怨殺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譯文】
孟子說:“等文王出來而后才能發(fā)奮的是普通百姓
。至于才智過人的賢士,即使沒有文王也一樣會奮發(fā)有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孟子說:“如果把韓、魏兩家的財(cái)富權(quán)勢都加在他身上
,而他還是很謙虛
,那就遠(yuǎn)遠(yuǎn)地超出一般人了
。”
孟子說:“為了使百姓安逸而役使百姓
,百姓雖然勞累也不會怨恨
。為了使百姓生存而殺人,被殺的人雖然死去也不會怨恨殺他的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
;王者之民
,皞皞?cè)缫病⒅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利之而不庸
,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
,所存者神
,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bǔ)之哉
?”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愛之
;善政得民財(cái),善教得民心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譯文】
孟子說:“以武力稱霸的君王,他的百姓歡喜快樂
。以仁德治國的君王
,他的百姓怡然自得
。殺了他們也不怨恨
,使他們得到好處也不知感謝,百姓一天天地向善的方向發(fā)展
,卻不知道是誰使他們向善
。圣君所經(jīng)過的地方,百姓得到教化
;所停留駐足的地方
,影響更加神妙。上下和天地同運(yùn)并行
,和諧統(tǒng)一
,怎么能說是小小的補(bǔ)益呢
?”
孟子說:“仁德的語言不如仁德的樂聲那樣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措施不如良好的教化那樣獲取民心
。良好的政治措施只是使百姓畏懼
,良好的教化卻令百姓熱愛。良好的政治措施得到的是百姓的財(cái)產(chǎn)
,良好的教化得到的卻是百姓的心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
,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
,無不知敬其兄也
。親親,仁也
;敬長
,義也。無他
,達(dá)之天下也
。”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
,與木石居
,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
。及其聞一善言
,見一善行,若決江河
,沛然莫之能御也
。”
【譯文】
孟子說:“有些事情
,人不經(jīng)過學(xué)習(xí)就能做到
,這是因?yàn)槿擞辛寄埽挥行┦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人不?jīng)過思考就能明白
,這是因?yàn)槿擞辛贾扇龤q的小孩子,沒有不知道愛自己父母的
;等到他長大了
,沒有不知道敬重兄長的。愛父母
,是仁
;尊敬兄長,是義
。之所以會這樣
,沒有其他的原因,因?yàn)檫@兩種品格遍布天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孟子說:“舜在深山里的時(shí)候,住在樹木
、石頭之間
,與鹿、野豬相處
,和深山中的草野之人幾乎沒什么不同
。等到他聽到一句有道理的話,看到一個(gè)善良的舉動
,便立刻采用推行
,就像江河決堤,洪水一瀉千里
,無人能阻擋
。”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
,無欲其所不欲
,如此而已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孟子曰:“人之有德
、慧、術(shù)
、知者
,恒存乎疢疾。獨(dú)孤臣孽子
,其操心也危
,其慮患也深,故達(dá)
。”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
;有安社稷臣者
,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
,達(dá)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譯文】
孟子說:“不做他不想做的事,不要他不想要的東西
,這樣就可以了
。”
孟子說:“人們中具有德行
、智能
、道術(shù)、才智的
,是那些經(jīng)常處在災(zāi)患中的人
。只有失去國家的臣子和地位卑賤的庶子,他們不安地運(yùn)用著心思
,深遠(yuǎn)地考慮著災(zāi)患
,所以才能顯達(d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孟子說:“有侍奉君主個(gè)人的
,侍奉君主就是為了使君主高興;有安定國家的臣子
,那是把安定國家作為快樂的人
;有天民,那是因?yàn)樗牡揽梢栽谔煜缕毡閷?shí)行而后才去實(shí)行的人
;有圣人
,那是端正了自己,外物便隨之端正的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
,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
,所樂不存焉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
,君子樂之
,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
,雖大行不加焉
,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
,仁、義
、禮
、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
,見于面
,盎于背,施于四體
,四體不言而喻
。”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件樂事
,但稱王天下不包括在內(nèi)
。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疾病災(zāi)患
,這是第一件樂事
。抬頭無愧于天,低頭無愧于人
,這是第二件樂事
。得到天下的英才,教育培養(yǎng)他們
,這是第三件樂事
。君子有三件樂事
,但稱王天下不包括在內(nè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孟子說:“廣大的土地和眾多的百姓
,是君子想得到的
,他的樂趣卻不在這里
;站在天下的中央,安定天下的百姓
,是君子高興做的事
,但他的本性卻不在這里。君子的本性
,即使他統(tǒng)一天下也不會增加
,即使他窮困自處也不會減少,因?yàn)樗谋拘允翘於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君子的本性
,仁、義
、禮
、智在心中生根,它們產(chǎn)生的顏色清和潤澤
,表現(xiàn)在臉上
,充盈在背上,延伸到四肢
,只是通過四肢的動作
,無需言語,就能讓人明白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
,聞文王作
,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偌q,居?xùn)|海之濱
,聞文王作
,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煜掠猩起B(yǎng)老
,則仁人以為己歸矣。五畝之宅
,樹墻下以桑
,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雞
,二母彘,無失其時(shí)
,老者足以無失肉矣
。百畝之田,匹夫耕之
,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
。所謂西伯善養(yǎng)老者,制其田里
,教之樹
、畜,導(dǎo)其妻子
,使養(yǎng)其老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
。不暖不飽
,謂之凍餒。文王之民
,無凍餒之老者
,此之謂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譯文】
孟子說:“伯夷躲避殷紂王
,住在北海邊,聽說周文王興起
,高興地說:‘我何不去歸附他
?聽說西伯善于奉養(yǎng)老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惚芤蠹q王
,住在東海邊,聽說周文王興起
,高興地說:‘我何不去歸附他
?聽說西伯善于奉養(yǎng)老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煜掠猩朴诜铕B(yǎng)老人的
,仁人就會把他作為自己的歸宿
。五畝大小的宅院,在墻邊種上桑樹
,農(nóng)婦摘桑葉來養(yǎng)蠶
,老年人可以穿上絲帛了。五只母雞
,兩頭母豬
,喂養(yǎng)它們,讓他們正常地生長繁殖
,老年人可以不缺肉吃了
。百畝大小的田地
,農(nóng)夫辛勤耕種
,八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所謂西伯善于奉養(yǎng)老人
,說的就是他制定土地制定
,教育百姓種桑樹養(yǎng)家畜,教導(dǎo)他們奉養(yǎng)自己的老人
。五十歲不穿絲帛就不暖和
,七十歲不吃肉就不飽。穿不暖吃不飽
,叫做受凍挨餓
。周文王的百姓沒有受凍挨餓的老年人,說的就是這個(g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
,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時(shí),用之以禮
,財(cái)不可勝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
,無弗與者
,至足矣。圣人治天下
,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
【譯文】
孟子說:“整治耕地
,減輕賦稅
,便可使民眾富有起來。依照時(shí)令飲食
,按照禮儀花費(fèi)
,財(cái)務(wù)便會不可勝用。民眾沒有水
、火無法生存
,昏夜敲人家的門求覓水、火
,是沒有不給的
,因?yàn)樗⒒鹣喈?dāng)充足
。圣人治理天下
,要使民眾擁有豆、粟如同水
、火那樣充足
。如果豆、粟像水
、火那樣充足
,民眾哪有不仁愛的呢?”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觀水有術(shù)
,必觀其瀾。日月有明
,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
,不成章不達(d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譯文】
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
,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
,覺得天下變小了
。所以看過大海的人很難被其他的水所吸引,在圣人門下學(xué)習(xí)過的人很難被其他的言論所吸引
。觀賞水有一定的方法
,一定要觀賞它的波瀾
。太陽和月亮都有光輝,連微小的縫隙都一定能照亮
。流水這種東西
,不填滿坑坑坎坎就不往前流;君子對于道的志向
,不達(dá)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達(dá)
。”
孟子曰:“雞鳴而起
,孳孳為善者
,舜之徒也。雞鳴而起
,孳孳為利者
,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
,無他
,利與善之間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為也
。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
,為之
。子莫執(zhí)中,執(zhí)中為近之
,執(zhí)中無權(quán)
,猶執(zhí)一也。所惡執(zhí)一者
,為其賊道也
,舉一而廢百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譯文】
孟子說:“雞叫便起身
,孜孜不倦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
;雞叫便起身
,孜孜不倦營利的人,是盜跖一類的人
。想要知道舜和盜跖的區(qū)別
,沒有別的
,就是營利和行善的不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孟子說:“楊朱主張為我
,拔一根毛發(fā)對天下有利都不愿做。墨子主張兼愛
,只要對天下有利
,摩禿頭頂,走破腳跟也要去做
。子莫主張中道
,主張中道是最接近仁義之道的。但主張中道如果不知變通
,就跟偏執(zhí)于一端一樣了
。厭惡偏執(zhí)一端的原因是它會損害仁義之道,只揀起一點(diǎn)卻丟棄了其余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
,是未得飲食之正也
,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
?人心亦皆有害
。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
,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孟子曰:“堯、舜
,性之也
;湯、武
,身之也
;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
,惡知其非有也
。”
【譯文】
孟子說:“饑餓的人吃什么都香
,口渴的人喝什么都甜
,但這并非食物飲料本來的滋味,是饑渴妨害了人的味覺
。難道只有嘴巴和肚皮有饑渴的災(zāi)害嗎
?人心也會有這樣的災(zāi)害。人如果能不讓饑渴的災(zāi)害成為心的災(zāi)害
,那么比不上別人就不會成為憂慮了
。”
孟子說:“柳下惠不因?yàn)槿母呶痪透淖冏约旱牟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孟子說:“做一件事情就好像挖井,挖了很深卻沒挖到泉水
,還是一口廢井
。”
孟子說:“堯
、舜把仁義當(dāng)作自己的本性
;商湯和周武王,親身體驗(yàn)
、努力推行仁義
;五霸,借仁義為己用
。借的時(shí)間長了也不歸還,怎么知道他不是真有仁義了呢
?”
公孫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順
。’放大甲于桐
,民大悅
。大甲賢。又反之
,民大悅
。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
,則固可放與
?”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
,則篡也
。”
公孫丑曰:“《詩》曰‘不素餐兮’
,君子之不耕而食
,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
,其君用之
,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
,則孝悌忠信
。‘不素餐兮’
,孰大于是
?”
【譯文】
公孫丑說:“伊尹說過:‘我不親近違背禮義的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汛蠹琢鞣诺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百姓非常高興。大甲悔過自新
,又讓他回來重做天子
,百姓非常高興。賢能的人作為臣子
,他的君王不賢明
,就可以流放君王嗎?”
孟子答道:“有伊尹一樣的心志
,就可以
;沒有伊尹一樣的心志,就是篡位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公孫丑說:“《詩》上說:‘不白吃飯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硬桓貐s也吃飯
,為什么呢?”
孟子答道:“君子住在這個(gè)國家
,君王任用他
,就能安定富足、尊貴榮耀
;他的子弟跟從他
,就會孝順友愛
、忠誠守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话壮燥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呢?”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
?”
孟子曰:“尚志
。”
曰:“何謂尚志
?”
曰:“仁義而已矣
。殺一無罪,非仁也
;非其有而取之
,非義也。居惡在
?仁是也
;路惡在?義是也
。居仁由義
,大人之事備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孟子曰:“仲子
,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
,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
。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
、上下
。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
【譯文】
齊王的兒子墊問道:“士人做些什么事
?”
孟子答:“使自己的志行高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墊又問:“怎樣才叫使自己的志行高尚?”
孟子答:“實(shí)行仁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