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之道是堯舜以來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孟子“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趙岐《孟子題辭解》云:“孟子退自齊梁,述堯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賢擬圣而作者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孟子把堯舜之道歸結(jié)為孝悌,并以堯舜與桀紂對比
,指出如果人們服堯舜之服,誦堯舜之言,行堯舜之行,那就會成為堯舜這樣的圣人;反之,則會成為桀紂這樣的邪惡罪人。服飾合乎禮制,口言仁義之言,身行孝悌之行,才不會成為桀桀那樣的大惡之人。朱熹《孟子集注》引楊氏曰:“堯舜之道大矣,而所以為之,乃在夫行止疾徐之間孟子關(guān)于堯舜孝悌的思想當本于《尚書》
有學者通過古代文獻的考察發(fā)現(xiàn):堯舜時期已有孝悌萌芽,夏代有忠德流行,商代則是悌道大盛,周人比較全面地形成了孝悌風俗,這些都是孔子系統(tǒng)孝悌思想形成的歷史資源。孟子說孔子乃“集大成”者,其于孝悌思想亦然
孝悌之道,家庭和睦
孟子重視孝悌之道與家庭和諧
儒家認為
《孟子·萬章上》第二章孟子與萬章有討論舜為什么會“不告而娶”
?以及怎么認識舜在這件事上的做法。以禮,古代年輕人婚姻都得經(jīng)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舜娶堯之二女沒有這樣做,這是因為舜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如果稟告了父母就娶不到妻子,就不能完成夫婦之大倫舜遇到了人倫之道的變異
,父母兄弟不行其道,常常想加害于舜,而他的行為則符合天理的常道,能夠盡孝悌之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舜處于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如果告必不能娶,夫婦之倫不能立,必然會怨恨父母。如果理解舜的“不告而娶”?趙岐注:“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禮也;舜不以告,權(quán)也。故曰猶告,與告同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朱子、范氏以“正和權(quán)”的辯證關(guān)系來解釋
,與趙岐近。都說明舜的做法是反禮之權(quán),不告而娶,就跟告了一樣,并不違背人倫大道。這是孟子經(jīng)權(quán)思想在孝悌之道方面的具體應用。孟子也重視以禮盡孝
。孝道體現(xiàn)在人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體現(xiàn)?通過禮。《論語·為政篇》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孟子·滕文公上》引曾子曰:“生
孟子下面接著說:“三年之喪,齋疏之服
孟子之所以重視三年之喪,朱熹解釋說:“當時諸侯莫能行古喪禮
《孟子·離婁下》第十三章孟子曰:“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
,惟送死可以當大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在中國古代社會環(huán)境下,無論能力如何
孝悌之道
,可以維護家庭秩序,促進家庭和諧,古人云“家和萬事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曾氏家族對治家非常重視
,曾國藩的祖父就很重視家庭教育,但形成很好的家風還是在曾國藩一代。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少時也是一個紈绔子弟,30多歲改邪歸正,對他的三個兒子管得很嚴。到了曾國藩,他更加注重家庭教育,把“修齊治平”作為自己的目標。儒家認為“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修身齊家”,因此曾國藩對家的治理非常注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曾國藩強調(diào)孝悌和家
,所謂孝,是對父母長輩的敬重和報恩;悌,是對兄弟姐妹的友愛和關(guān)心。孔子說:“孝悌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孔子還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曾國藩深受孔學影響,十分看重孝悌在齊家中的意義和作用,強調(diào)只有孝悌,才能使家庭和睦、興旺發(fā)達。咸豐四年八月致諸弟信中說:凡一家之中,“和字能守幾分在孝的方面
在悌的方面
在生活上
在做人上,當?shù)弥牡芤栽诩役硬焕谧x書而想外出時
父母慈愛子女
自古以來,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rujia/1409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孟子的家國情懷
下一篇:
傳統(tǒng)美德故事之孝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