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雜談

      撫危濟貧的那些名醫(yī)們

      佚名 2023-11-11 07:18:49

      醫(yī)乃仁術

      ,當以仁愛之心治病
      ,華佗廟有聯(lián)云:“岐黃之外無仁術”
      ,對“醫(yī)乃仁術”可謂褒揚有加。凡為醫(yī)者當以博施濟眾為己任
      ,對貧困者尤應寄予同情
      ,盡力給予關照,像陳道隆那樣慷慨解囊
      ,雪中送炭
      ,盡顯仁者之德。孫思邈說:“凡大醫(yī)治病
      ,必當安神定志
      ,無欲無求,先發(fā)大慈惻隱之心
      ,誓愿普救含靈之苦”
      。“先發(fā)大慈惻隱之心”
      ,提出了大醫(yī)治病的先決條件
      。明陳實功則提出:“貧窮之家,……凡來看病
      ,不可要他藥錢
      ,只當奉藥。再遇貧難者
      ,當量力微贈,方為仁術
      。不然
      ,有藥而無火食者,命亦難保也”
      。大凡名醫(yī)
      ,都能像孫思邈、陳實功所言
      ,對貧困者予以救濟
      ;像陳道隆那樣演繹出許多博施濟困的義舉……

      仗義濟貧陳道隆

      滬上名醫(yī)陳道隆(1903-1973年)經(jīng)常仗義疏財

      ,慷慨濟困。他的案幾上放著一塊醒目的標牌“貧病不計”
      。每天留出30個名額
      ,專門免費接待付不起診費的窮困病人。有一次出診到一個窮人家里
      ,開方后方知這家根本無錢買藥
      。陳在自己衣袋里摸了半天,發(fā)現(xiàn)分文未帶
      ,情急中他摸出懷里的金表
      ,囑咐病人快到當鋪換錢買藥,以免貽誤病情
      。病家手捧金表感動得不知說什么才好
      。第二天陳才叫司機去當鋪贖回金表。

      另有一次

      ,一老太因思念兒子外出掙錢久無音訊而抑郁成病
      。兒媳延請陳到家看病,陳環(huán)顧四周
      ,知是貧寒人家
      。在為病人切診時,忽聽樓下敲門高喊領取匯款之聲
      。老太一聽兒子有錢寄來
      ,頓有喜色。細心的陳道隆卻從兒媳強作笑容的臉上看出疑竇
      。開方之后
      ,他暗問那兒媳是否真的有錢寄來,女子不禁悲從中來
      ,哭泣著告訴他
      ,剛才敲門喊取款之事,全是做給老太看的
      ,以圖安慰之
      。陳道隆聽了十分動情,不僅不收病家分文
      ,反而解囊相助20塊銀洋
      ,配合兒媳“假戲真做”。不久
      ,老太病愈
      ,兒子亦歸,全家三口一起到陳家下跪,感謝他贈款救命之恩

      濟困扶危救病人

      錢同文

      ,明代海鹽縣名醫(yī)。貧病者常贈以藥
      。有挑擔販鹽者
      ,家無隔夜之糧,鹽又為巡捕所奪
      。情急所迫
      ,嘔血數(shù)升,匍匐至錢宅求治
      。同文將白銀半錠悄然夾于藥中
      。其人至家啟藥得銀,以為誤也
      。同文告曰:“我安得有銀
      ?既或送你,也必明告矣”
      。其人得銀大喜
      ,飲藥立愈。

      唐介庵

      ,清代乾嘉年間浙江名醫(yī)
      ,治病善用大黃,人稱“大黃先生”
      。其醫(yī)德堪稱師表
      ,遇貧困人家有病請診,第二次就自己前去
      ,不勞病家再請
      。有一鄰居以賣手藝為生,積攢了十兩白銀
      ,常常放在褥下
      。有一天白銀忽然不見,從此臥病在床
      ,迭治無效
      。唐介庵聞知內情,就在衣袖里藏了十兩白銀
      ,借診脈之機放于病人枕下
      。病人發(fā)現(xiàn)了白銀,喜出望外
      ,病亦隨之痊愈。

      王廣運,清時河南商水縣名醫(yī)

      。有楚人李某
      ,攜資金貿易于中州,失其資本
      ,落魄不能歸
      。抑郁憤懣,遂成癱癥
      。伏地匍匐而行
      ,不能起立。乞食至公門
      ,詢其所以
      ,憐之,因診其脈曰:此癥尚可醫(yī)
      ,何得遂成廢疾
      ?遂留至其家,與之衣食
      ,投之以藥
      ,輒效。未幾能稍稍自立
      ,又月余行步健履
      ,如無病時。其人大感
      ,跪叩不已
      ,公因勸之歸,贈盤費而去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獨貧

      范文甫(1870~1936年)

      ,近代浙江名醫(yī),治病膽大心細
      ,名噪一時
      。自奉甚儉,為人則慷慨仗義
      ,不吝錢財
      。對貧者常施診贈藥(憑其蓋章處方,可徑向藥鋪取藥)
      ,每于端午
      、中秋、歲末之際
      ,范則向藥鋪結算貧病家賒欠之藥資
      ,有時竟傾其所有亦不為意
      ,自書春聯(lián):“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獨貧”
      。行醫(yī)數(shù)十年
      ,家無余資。

      楊中和

      ,清代順德縣兒科名醫(yī)
      ,自家開藥店于城北,每日早晨
      ,恒有百十嬰兒求治
      。中午飯后到病人家出診。遇有貧者
      ,家中沒有幾案
      ,就以膝代桌,書寫藥帖
      ,蓋上印章
      ,令往自家藥店取藥,不收費
      ,不索謝
      ,常年如此。有人贈匾曰:“道行三萬六千日
      ,活盡東西南北人”
      。壽至99歲。

      王旭高(1798~1862年)

      ,清時無錫名醫(yī)
      。其治病有來請者,必先至貧家
      ,而后到富家
      ,人不解其意,先生曰:“貧者藜藿之體
      ,類多實病與重病
      ,急而相求,宜早為治
      ,否則貽誤病機
      。富者養(yǎng)尊處優(yōu),類屬輕癥與虛癥
      ,調理者居多
      ,略遲無妨,故不得不有緩急先后也”
      。平時對貧者來診
      ,不計診金
      ,或璧還之,甚至無力售藥者
      ,于藥方上角書“記帳月結”四字
      ,加蓋私章,病者持方至本城藥店取藥
      ,可不付藥資,由王旭高月底與藥房結帳
      。若遠道病者
      ,察其病之淺深,預為之計
      ,自初病至病愈
      ,改方不收分文,以此人咸感其德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28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近20年來
      ,更年期綜合征幾乎成了醫(yī)學上一個時髦的診斷
      。不少45~55歲的中年婦女,因心慌
      、失眠多夢
      、潮熱、煩躁
      雜談熱門文章 100+
      更多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道家“丹道密授”點擊獲取免費學習方式
      道家“丹道密授”點擊獲取免費學習方式
      萬法之王-無為法真?zhèn)?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