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雜談

      中醫(yī)醫(yī)德的精髓與名醫(yī)觀點

      祝由網(wǎng) 2023-11-11 07:23:13

      據(jù)《中國醫(yī)學史》載,我國歷代名醫(yī)輩出,他們不僅具有精湛的醫(yī)療技術

      ,而且具有高尚的醫(yī)德醫(yī)風,其一言一行
      ,均可供我們借鑒與效法。茲舉例簡介如下。

      一、中醫(yī)醫(yī)德精髓

      1

      、鉆研技術,精益求精

      明代名醫(yī)徐春圃說:“醫(yī)學貴精

      ,不精則害人匪細(不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v觀我國歷代卓有成就的醫(yī)學家
      ,無一不是在“精”字上下了一番苦功的
      。他們畢生勤勤懇懇
      ,孜孜以求,鍥而不舍
      ,精益求精
      ,終于取得了學術上的輝煌成就,羸得了后世的無限景仰
      。例如東漢張仲景
      ,年輕時曾從張伯祖學醫(yī),由于他勤奮好學
      ,醫(yī)術“精于伯祖”
      。他生當戰(zhàn)亂頻繁、疾疫流行的東漢末年
      ,生靈涂炭
      ,死亡載道,他的家族兩百多人
      ,不到10年
      ,就患病死去三分之二。他目睹這種慘狀
      ,于是“勤求古訓
      ,博采眾方”,精心研究古典醫(yī)籍
      ,結合自己的臨床經(jīng)驗
      ,總結提高,撰成《傷寒雜病論》16卷
      ,創(chuàng)立“辨證論治”的綱領
      ,成為中國醫(yī)籍的經(jīng)典
      ,他被后人尊之為“醫(yī)圣”。又如唐代孫思邈
      ,幼時多病
      ,從少年時便酷愛醫(yī)學,直到白發(fā)蒼蒼垂暮之年
      ,仍然手不釋卷
      。他活了一百多歲,多次拒絕隋唐兩代朝庭的聘請
      ,長期在民間行醫(yī)
      ,一生“博極醫(yī)源,精勤不倦”
      ,在古稀之年
      ,撰成《千金要方》30卷。過了30年之后
      ,年已百歲
      ,不顧年邁,猶恐滄海遺珠
      ,又繼續(xù)旁搜博采
      ,精益求精,撰成《千金翼方》30卷
      ,以與《千金要方》相輔相成
      ,二書合稱《千金方》,是傳世不朽的醫(yī)學巨著
      ,他被后人尊之為“藥王”
      。又如明代李時珍,三代業(yè)醫(yī)
      ,家學淵源
      ,博學多材,熱愛醫(yī)學
      ,他曾自我介紹說:“幼多羸疾
      ,……長耽典籍,若啖蔗飴
      ,遂漁獵群書
      ,搜羅百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詫W習為樂
      ,讀書猶如吃甘蔗飴糖一樣甜,他鑒于歷代本草書訛誤和缺漏不少,因此下決心編寫一部新的本草著作
      。從34歲開始
      ,“歲歷30稔,書參800余家
      ,稿凡3易”
      ,終于在60歲時編成了《本草綱目》這部舉世聞名的藥學巨著,郭沫若稱其為“醫(yī)中之圣
      ,集中國藥學之大成”

      2、對待病人

      ,認真負責

      醫(yī)為仁術,濟世為懷

      ,病家延請
      ,有求必應,治病救人
      ,認真負責
      ,這是我國歷代名醫(y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醫(yī)生對任何病人都要無微不至地關心
      、體貼和愛護
      ,視他們如親人。孫思邈在“大醫(yī)精誠”一文中說:“凡大醫(yī)治病
      ,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
      ,先發(fā)大慈惻隱之心
      ,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
      ,不得問其貴賤貧富
      ,長幼妍媸,怨親善友
      ,華夷愚智
      ,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贬t(yī)生還要急病人所急,有請必往
      。元代朱丹溪醫(yī)名甚噪
      ,“四方以疾迎候者無虛日,先生無不即往,雖雨雪載途
      ,亦不為止
      ,仆人告痛,先生喻之曰:病者度刻如歲
      ,而欲自逸耶
      。”遇危重病人
      ,要積極搶救
      ,例如戰(zhàn)國時名醫(yī)扁鵲(秦越人),是一位民間醫(yī)生
      ,周游列國
      ,一日,路過虢國
      ,遇虢太子突然發(fā)病
      ,昏迷半日不醒,眾醫(yī)束手無策
      ,虢君請扁鵲入視
      ,扁鵲通過詳細認真的檢查,對虢君說:“若太子者
      ,所謂‘尸蹶’者也
      ,太子未死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蹦耸顾膶W生外施針灸
      、砭石,內服湯藥
      ,經(jīng)過搶救
      ,終于轉危為安。中醫(yī)治病
      ,重視整體
      ,強調辨證,醫(yī)生臨床
      ,望
      、聞、問
      、切四診必須兼施
      ,清代喻嘉言主張“先議病,后用藥”
      ,立“與門人定議病式”
      ,充分體現(xiàn)對病人高度負責的精神
      。對某些粗心大意,敷衍塞責的庸醫(yī)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提出過嚴厲的批評
      ,他說:“觀今之醫(yī),不念思求經(jīng)旨
      ,以演其所知
      ,各承家技,始終順舊
      。省疾問病
      ,務在口給,相對斯須
      ,便處湯藥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
      ,人迎趺陽
      ,三部不參,動數(shù)發(fā)息
      ,不滿五十
      。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
      ,明堂闕庭
      ,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
      ,夫欲視死別生
      ,實為難矣!”

      3、心存濟世

      ,不圖酬報

      扶貧濟困,施醫(yī)贈藥

      ,也是我國歷代名醫(y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例如三國時名醫(yī)董奉
      ,籍福建
      ,僑居廬山,是一位醫(yī)術精湛
      ,醫(yī)德高尚的民間醫(yī)生
      ,他為人治病,不收診金
      ,凡重病患者
      ,治愈后
      ,在其房前屋后種植杏樹5株,輕病者種1株
      ,作為酬謝
      。數(shù)年之后,種杏10余萬株
      ,郁然成林
      。杏熟易谷,用以救濟貧苦病人
      。后世“杏林春暖”
      ,“譽滿杏林”,傳為醫(yī)林佳話
      。又如唐代名醫(yī)沈應善
      ,江西新建人,精醫(yī)術
      ,有仁心
      ,遇有疫疾流行時,則購儲藥物
      ,在其宅旁構筑一舍
      ,收留病人,醫(yī)藥費和伙食費一概不收
      。對待病人
      ,來者不拒,“既來之
      ,則安之”
      ,因命其舍為“來安堂”。又如清代名醫(yī)張明征
      ,江西婺源人
      ,曾供職太醫(yī)院,后回籍開業(yè)
      ,曾在途中遇一貧苦無告者患痢甚劇
      ,視之惻然,令仆負至其家
      ,服藥調治
      ,月余痊愈,仍給資遣其回家
      ,臨走時亦不問他的姓名和住址
      ,時人稱頌其“視天下猶一家,救路人若骨肉”
      。醫(yī)術是仁術
      ,學醫(yī)的目的是為治病救人
      ,而不是為發(fā)財致富。李東垣晚年收羅天益為徒
      ,第一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問他:“汝來學覓錢醫(yī)人乎?學傳道醫(yī)人乎?”即問你來學醫(yī)
      ,目的是為賺錢圖利,還是為傳道濟世?天益答道“亦傳道耳”
      ,是為了傳道濟世
      。當即收他為徒,后來羅亦為名醫(y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娢覈糯t(yī)對學生的學醫(yī)動機,道德品質
      ,其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二、名醫(yī)論醫(yī)德

      1

      、夫為醫(yī)之法
      ,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
      ,道說是非
      ,議論人物,衒耀聲名
      ,訾毀諸醫(yī)
      ,自矜已德。偶然治瘥一病
      ,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
      ,謂天下無雙,此醫(yī)之膏肓也
      。(孫思貌論大醫(yī)精誠)

      2

      、凡為醫(yī)者,性存溫雅
      ,志必謙恭
      ,動須禮節(jié),舉乃和柔
      ,無自妄尊
      ,不可矯飾。(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3

      、屢用屢驗而心有所得,不篡集以補報天地
      ,公于人人者
      ,亦欺也
      ,欺則天良日以蔽塞,而醫(yī)道終失
      ;不欺則良知日益發(fā)揚
      ,而醫(yī)道愈昌。(李挺醫(yī)學入門)

      4

      、吾道中有等無行之徒
      ,專一夸己之長,形人之短
      。每至病家
      ,不問疾疴,惟毀前醫(yī)之過
      ,以駭患者
      ,設使前醫(yī)用藥盡是,何復他求
      ;蓋為一時或有所偏
      ,未能奏效,豈可概將前藥為庸耶
      。(龔廷賢萬病回春)

      5

      、凡鄉(xiāng)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輕傲慢之心
      ,切要謙和謹慎
      ,年尊者恭敬之。有學者師事之
      ,驕傲者遜讓之
      。不及者薦撥之。(陳實功醫(yī)家五戒十要)

      6

      、故為醫(yī)無才
      、無學、無識不可也
      ,為醫(yī)而恃才
      、恃學、恃識亦不可也
      。必也平心以察之
      ,虛心以應之,庶乎其也夫
      。(回春錄序)

      7

      、醫(yī)家誤、強識病
      ,病不識時莫識病
      ,謙恭退位讓賢能
      ,務俾他人全性命。醫(yī)家誤
      ,不克己
      ,見人開口便不喜,豈芻蕘有一能
      ,何況同人說道理
      。(程鍾齡醫(yī)學心悟)

      我國古代名醫(yī)的高尚醫(yī)德被人們傳為佳話,千秋流傳

      ,成為醫(yī)界之楷模
      。雖然他們已經(jīng)逝去很多年,但是關于他們的醫(yī)德故事仍然代代流傳
      ,生生不息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28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春季吃野菜 時尚又抗癌
      基因檢測結果可能影響乳腺癌患者對手術方案的選擇
      《中華醫(yī)學信息導報》報道
      ,最近,美國的研究人員提出,新近確診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
      小兒腎炎
      疾病概述小兒腎炎一般指腎小球腎炎
      ,是一種雙側腎臟的彌漫性、非化膿性疾病
      。多發(fā)生于學齡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