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說:“清靜,為天下正”“不欲故靜”
,故道家有專門講靜功修煉的《清靜經(jīng)》
。太極拳的源流,直追道儒兩家
,太極拳講靜
,也是從道儒兩家而來。儒家同樣重視敬靜二字
,強調(diào)心主乎敬
,又主乎靜。孟子同樣強調(diào)“靜神”“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儒家經(jīng)典《大學(xué)》中說:“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
。”所以
,宋明兩代大儒如周敦頤,如二程(程頤
、程顥)
,如朱熹,如王陽明
,皆十分重視靜功的修煉
。朱熹甚至要求弟子半日打坐入靜,半日讀書
。

朱熹說:“動靜 。靜者養(yǎng)動之根,動者所以行其靜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完全是練功的體會。朱熹解釋《大學(xué)》中 定、靜、安、慮四種境界時說:
“定如水之初定。靜則定得來久,物不能擾。處山林亦靜,處塵市亦靜。安則靜者廣,無所適而不安。靜固安,動亦安,看處甚事,皆安然不擾。安然后以慮。今人心中搖漾不定疊,遠能處事否?慮者,思之精審也。人之處事,于叢冗急遽而不錯亂,非安不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ection>
王陽明則有這樣的練功體會:“動靜,時也。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是謂體用一源……靜可以見其體,動可以見其用。”清代湘軍名將曾國藩同樣練靜的功夫了得,他曾專門在日記中談到靜字功夫的重要
。
他說:“‘靜’字功夫要緊,大程夫子成為三代后的圣人,亦是‘靜’字功夫足
。王陽明亦是‘靜’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動心
。若不靜
,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
,都是浮的
。”
太極拳講“以靜制動…動中求靜”,大家首先要能夠體會何為靜,才能明白怎樣去求靜,怎樣去制動。太極拳的靜,并不是人體通常所能理解的靜,一定意義上,而是指看不見的神意氣的中和運動。入靜,是練太極拳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也是一個重要的練功方法,是道家內(nèi)觀之道的基礎(chǔ)。道家說:“神道深微,外觀萬境,內(nèi)察一心,了然明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按蟮酪蕴撿o為本
。”只有了然明靜
,才能外觀萬象
,內(nèi)察一心。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開宗明義:“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
,靜之則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ection>
一語道盡太極拳的特點和練功方法。動靜開合,分陰分陽
,闔然一氣,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陰陽悉具其中
。
近代楊澄甫在《太極拳術(shù)十要》中亦提出,“動中求靜,動靜合一”“太極拳以靜御動
,雖動猶靜”
。近代吳氏太極拳名家亦有類似的提法。
這些古代、近代名家的體會
,都為我們理解靜在太極拳中的意義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途徑。
太極拳真正的靜,是“至虛中生神
,至靜中生氣”,是”心安則虛則道自來”
,是“體靜心閑
,方能觀見真理”,那是很高的境界
,很高的要求
。
但是,我們現(xiàn)在練功的時候要求靜,是打基礎(chǔ)。太極拳練功講究一層功夫、一層體會;談靜,同樣首先要知道靜究竟有多少層次、不同的境界究竟有怎樣不同的感受。要做到入靜實際上是很不容易的,因為靜分很多個階段
,每個階段的感受,尤其是到了高級階段
,是很難用語言描述的
。
不過,為了我們練功的方便,我還是要為大家講解一下太極拳的入靜層次
,好讓大家到了某個階段時就有某個階段的參考。
簡單劃分,太極拳的靜有如下形式:安靜
、平靜、寧靜
、虛靜
、定靜、真靜
、靈靜
,最后是清靜。
這個靈是靈活、靈動
、靈性之靈,是靜中有動
,而且是大動
,是“動靜如一”,意涵深遠
,其中可以真正體會太極拳神意氣的中和所產(chǎn)生的“以靜制動”的功效
,所以層次就很不一樣了。
太極拳講靜,講“以靜制動”
,首先是要制自己的心動,這就是“收心猿
,拴意馬”
。
在靜字上下功夫極深的曾國藩的體會就是“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
,體欲其定”
。
所以,心先要安靜下來 ,這是指先排除外界的干擾
,所謂“收心離境”是也。
我們初練功時 ,仍是一個常人之心
,雖然站在這里了,但念頭一個接一個
,猶如野馬奔騰
,所以要先求安靜。
能安靜下來了 ,這時腦子里還有很多外界事物的沉淀
,動多靜少,但我們的心要慢慢靜下來
,逐步排除這些沉淀
。
這時還會感覺到意集中不了,心較散逸,這是安靜階段的體會。
關(guān)于這層功夫,明代大儒王陽明曾如此告訴學(xué)生:“初下手用功
,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7譬如奔流濁水,才貯在缸里
,初然雖定
,也只是昏濁的。須待澄定既久
,自然渣滓盡去
,復(fù)得清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ection>
慢慢地我們的意能集中了,動的感覺逐漸減少,靜的體會逐漸增加
,心里就平靜了
,心平氣和的狀態(tài)就產(chǎn)生了。
這時就是心里開始平靜,內(nèi)氣開始和暢和順
。
有一種好像冬天在太陽底下曬太陽的懶洋洋和煦之感,這時候腦子里也開始放松,什么也不想了。感覺也很舒服,也不想做其他什么事。關(guān)于心平氣和,在道家的人手功夫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張三豐曾經(jīng)強調(diào):“凝神調(diào)息,只要心平氣和 。心平則神凝
,氣和則息調(diào)?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ection>
他的告誡是 ,“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謂平
,心執(zhí)其中之謂平
。心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
,乃不起波
。”
這里 ,張三豐談到了心平與中的關(guān)系
,而這個中,就是我們所強調(diào)的”喜怒哀樂未發(fā)之際
,謂之中”的那個中
。
練太極拳,同樣是“平”難找 ,能夠像張三豐所說的心不起波
,心執(zhí)其中,大家的功夫就相當(dāng)不錯了
。
再深入一點的狀態(tài)是寧靜 。因為心平氣和了,腦子開始靜下來了
,很多雜念的沉淀排除了
,人對周圍事物的感應(yīng)范圍反而就隨之?dāng)U大。
比如,這時很遠的地方有一只鳥叫、飛翔,你都能感覺到:有一只貓在走路,你都能很清楚地感應(yīng)到……這時候,要做到腦子并不跟著這些外在的事物去走,并不會因為這種情形的出現(xiàn)跟著它去。這時候可以體會所謂“一志凝神,洗心滌慮”的境界。這個階段你有點感覺不到自己部分肢體的存在,比如說,好像兩只胳膊沒有了,完全感覺不到了,開始恍兮惚兮,似有似無的一種狀態(tài),但這種狀態(tài)還不是真實的,還不到任運入定、長久湛寂的狀態(tài)。因為念頭一轉(zhuǎn),這些感覺馬上就不見了。這個階段好像我們平時所說的愣神的狀態(tài),但這時還不能見到東西。什么都不想,好像站在那里發(fā)呆,這是虛靜的狀態(tài)。不過,此時這種寂寂空空的感覺已能體會真氣的出入消息。定靜 、虛靜的狀態(tài)對自己的心身兩方面的體會還不是十分真切,腦子不清醒的靜不是真靜
。
我們所說的靜,腦子里要很靈活 、很靈敏
,要知道心腹當(dāng)中的很多變化,但這許多變化我又可以不去管它
。
所以我們再往下講的定靜,是腦子里有很多圖像的產(chǎn)生,我們都清清楚,比如一個風(fēng)景、一朵花、一個動作的念頭,你都能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動,你的意不轉(zhuǎn)移也不走,那時就是定靜的狀態(tài)。這叫前念已去,后念未生,定在那里,中間的那個圖像你拿住了,但并不代表前面那個圖像空掉了。這還不是三際托空的那個地方,佛家的三際托空,是要以清清楚楚的觀心,也就是收攝六根,觀察這個念頭。不要壓制它,也不要做功夫,只是看著這個念頭流過去了,后一個念頭還沒有來之前,中間有個“現(xiàn)在念”,現(xiàn)在念要做到空空蕩蕩,清清凈凈,中間這一段空,就是三際托空。但我們現(xiàn)在的功力還不夠,還不能夠做到將三際截斷,但我們能夠體會《金剛經(jīng)》所說的“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我能看清楚這個念頭,我將它定住了。好像看DVD定樣一樣,那就是定靜。
這時候,才開始講控制圖像
,逐漸控制了身體里開始產(chǎn)生的變化,好像有同學(xué)談起做單鞭動作的體會
,一個念頭定在那里
,只要念頭不轉(zhuǎn),身體也可以完全不轉(zhuǎn)
,一定幾分鐘
、十幾分鐘,但這時不動還不好
,因為這時所產(chǎn)生的變化還達不到身上全部是空的
。
再往下,真靜才開始出現(xiàn),我這里不動也不想
,定是定在那里了
,但是腦子里很清楚,覺得里面有東西動了
,這時就是“住無所住”
。
要注意,這個時候還要體會身上是不是松開,只有身上松開了,才能體會這種靜,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將松靜放在一起講。前面不松的話,這些狀態(tài)都體會不到,一定要松開以后才能達到真靜。真靜了,身體內(nèi)部的氣血流動,內(nèi)勁運行,很多現(xiàn)象就產(chǎn)生了,這時還沒有產(chǎn)生大動,產(chǎn)生這個靜的時候,還沒有“致虛極”,此時你松的條件愈好,感覺到身體愈來愈柔軟,才能開始體會到你是不動的
。
但是身體里面有東西動,外面沒有東西動,這時身體里面的動就愈來愈明顯
。明顯到什么樣的程度呢?
比如說身上會疼痛,背上會疼痛
,里面細小的東西會疼痛,這個階段內(nèi)氣還不夠暢通
,但開始換勁,內(nèi)勁因靜而得以和順產(chǎn)生
,開始生機勃勃
,健身養(yǎng)氣的狀態(tài)就開始起作用了。
這就是《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講的,“恬談虛無
,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
,病安從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ection>
這時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態(tài)、我們的情緒得到調(diào)整,精神得到安寧
,身心都得到鍛煉,由此接著往下
,到了靈靜的狀態(tài)
,才能體會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并作
,吾以觀其復(fù)。
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
,歸根日靜,靜日復(fù)命
,復(fù)命日常
,知常日明”。
人為萬物中最靈敏者,所以我們講靜的狀態(tài)
,要守靜篤。
守就是把持,拿住
,不要放,守住那個靜的變化:篤就是忠厚老實
,腳踏實地
,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狀態(tài);“歸根日靜“
,就是說松到根本上了
,才能夠得到靜。
這個根就是本來從那個地方來的東西叫根,那個時候才是靜
。
“靜日復(fù)命,復(fù)命日常,知常日明”
,就是說到了這個時候才知道恒常的道理,就是永恒不變的東西
,那個是常
,這時你就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
復(fù)命就是回到那個最根本的來源,如果說到了這個境界
,你就知道了。
這時就能看到萬事萬物的變化,就是“夫物蕓蕓”
,萬事萬物都是那么多,但它要歸根
,歸根就是反
。這才能了解到靈靜狀態(tài)的意義。
靜本身是不動的,但靈是動的
。
這是指道的本體是虛無寂靜,但萬物出而生動,入而寂靜
。道生萬物,是由無而有
,復(fù)歸于道
,是有歸于無。所以歸根
,用我們練功體會來解釋
,就是萬物復(fù)歸于本性。
到這里才知道“常無 ,欲以觀其妙”
。這時候反而能感覺到身體的靜的狀態(tài)下有很多的運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潜M管有那么多的運動
,它又是靜的。
我們說太極拳動靜如一 ,就是說真正到了靈靜的階段
,則是“道居而慧生”,由虛靜而引發(fā)出的內(nèi)氣
,充盈圓融
,反而讓你心氣合一,湛然寂定
。
所以 ,練功講靜,一般來說
,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的。講靜,一般都要經(jīng)過這樣幾個階段才能夠真正體會明白
。
當(dāng)然,我們這是講練功的過程,功力高了以后
,可以一下子就到靈靜的階段
。
到了靈靜的時候,就是我現(xiàn)在跟你們講話,一直在講話,我也可以是靈靜的
。
因為它是動而不動,靜而不靜,就是動靜同源,動靜如一,所以它是靈,又是靜。在靈的方面,你可以感到‘自己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東西存在,而且是十分靈動的,活活潑潑的,不是滯礙的;在靜的方面,你又覺得可以控制某種機、某種勢。美國NBA的一些優(yōu)秀籃球運動員在談到自己打球的經(jīng)驗時曾經(jīng)有這樣的體會:當(dāng)他們進入特別投入的高潮狀態(tài)時 ,會感覺到整個球場都非常靜
,別的球員的動作都相當(dāng)緩慢,有時甚至感覺到整個球場都不再存在
,周圍的觀眾都不再存在
,只有那個籃球存在,而且自己可以非常輕松地將那個籃球放進籃筐
,這種狀態(tài)實際上就是一種靈靜的狀態(tài)
。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氣機的啟動
,內(nèi)勁的轉(zhuǎn)換,神意氣的開合鼓蕩……到這時你才知道
,我們講的這么多東西
,實際上是同一個東西
。
不過,太極拳講靜的最高階段還是清靜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清靜
,為天下正”。
到這個階段 ,是要動靜二相皆不著
,渾渾穆穆,連靜的境界也完全不去求
,這時候就是真正見到“自性”了
,這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文源:修行圈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1195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消除疾病又延年)" rel="prev">
提肛養(yǎng)生術(shù)(日搓谷道一百遍,消除疾病···
下一篇:
人類進入四維空間的鑰匙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