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丸治療濕熱中阻證
左金丸可治肝火脅痛
,可治肝火犯胃之吞酸、脘痞那么
答案應(yīng)該是肯定的
朱丹溪《局方發(fā)揮》中,在提到黃連
論中并未提及肝火
實際上,吳茱萸暖肝
談到辛開苦降
,我們通常會想到干姜配黃連,會想到半夏瀉心湯等。筆者治療濕熱中阻之心下痞證,多取用半夏瀉心湯方。如伴反酸左金丸活用黃連吳萸
《丹溪心法》一書是由朱丹溪的弟子門人和私淑者收集、整理朱丹溪的證治經(jīng)驗匯集而成
令人欣喜的是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讀知以下兩點:一是朱丹溪用黃連
也就是說
,《丹溪心法》中所載的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的劑量比,僅僅是示例而已,臨證可靈活酌用。在《丹溪心法·痞》中即有:“吳茱萸三兩(湯浸煮少時)
,黃連八兩。粥糊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術(shù)陳皮湯下。”兩藥劑量比即非6:1。治肝火為何用吳茱萸
吳茱萸辛
、苦、熱,通常用于治療肝寒證。左金丸治肝火,為什么要用吳茱萸?通常認為
,左金丸中吳茱萸用作反佐。如《醫(yī)方集解》:“吳茱辛熱,能入厥陰,行氣解郁,又能引熱下行,故以為反佐,一寒一熱此類論述說理順暢
行氣解郁,左金丸證有氣郁嗎
?吳茱萸辛熱
,果真能“引熱下行”嗎?其實
,基于左金丸治肝火,吳茱萸在方中作用大致有二:一是李時珍所說的“引導(dǎo)”。吳茱萸入足厥陰肝經(jīng),黃連配有吳茱萸之引導(dǎo),使瀉火之力作用于肝。二是《醫(yī)方集解》所說的“從治”。治熱以寒,大劑黃連苦寒正治,小劑吳茱萸辛熱從治。正如《丹溪心法·火》中所指出的:“凡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必兼溫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一方中寒熱并用
,自《傷寒論》瀉心類方開其先河,后世醫(yī)家代有發(fā)揮。不僅用于治療證有寒熱錯雜者,也有單取用其氣或味來配伍治療單一寒證或單一熱證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三卷》中對這一組方方法有如下一段論述可供參考。“古方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有必要提一下吳茱萸的“引熱下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這里的引熱下行,當(dāng)指這一治法而言
,而并非吳茱萸口服即有引熱下行之效本文來自:高建忠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45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戴陽證與格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