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對中醫(yī)總要提出一個什么所謂的“圣人”
針對這種病機
說到這種治療方法,最早的治療是張仲景《金匱要略》里的“崔氏腎氣丸”中
本人自20年前開始學習中醫(yī)
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創(chuàng)“越鞠丸”(蒼術(shù)
2001年到2002年
,本人花了一年時間來學習葉天士有關(guān)的中醫(yī)學內(nèi)容。葉氏在溫病的治療上,在熱入營分時,提到了“透營轉(zhuǎn)氣”的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法,也就是說,在熱邪到了營分時,還可以在涼血的同時,再加用大量的清氣分藥來治療,讓營分的熱,外透于氣分,從而使病情好轉(zhuǎn)。后來吳菊通的《溫病條辨》中有“清營湯”一方2004年,我花了九個多月時間來研究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
,本人從王氏的用藥規(guī)律上來看,他所用的活血化瘀藥,頻率最高的一味藥是赤芍。赤芍現(xiàn)在中醫(yī)藥大學的教科書《中藥學》上,是劃入涼血藥的。王清任在活血化瘀方面的應用
,在中醫(yī)史上,可以說是無人可比。他就是在急救回陽的治療,創(chuàng)的“急救回陽湯”也用到活血藥,這是很有見地的。但他用活血藥時,頻率最高的藥是赤芍,自人他的道理。于是本人翻閱了大量關(guān)于瘀血方面的有關(guān)文獻資料。知道久瘀必有伏熱,所以王氏才會選擇赤芍為活血藥的常用藥。現(xiàn)在陽虛病人很多,從臨床上來看
,治療陽虛得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注意濕阻的問題;二是注意瘀血的問題;三是注意伏熱的問題。陽主氣化,陽虛則氣化無力
,體內(nèi)的水濕不能正常的氣化,所以陽虛之人,大多有水濕內(nèi)阻的情況存在;《內(nèi)經(jīng)》“陽虛則寒”
。人的生命活動,得有氣血為基礎(chǔ)物質(zhì),但血為陰物,不能自運說到伏熱的情況
,主要是由濕和瘀阻而來。濕重則血濁,血濁則血不運暢;加上陽虛無力運血,所以陽虛之人,常常是濕(水)瘀互結(jié)。結(jié)久則化熱,這種熱就是伏熱。因為這種熱深伏血分,治療時,溫陽則助熱(如果有濕存在的,還會造成濕熱,很多原來寒濕硬是用熱藥治出了一個濕熱病來,這種情況臨床上常常見到),清熱則傷陽,進退兩難。針對一面陽虛,一面內(nèi)熱深伏的病情
,治療必要一面溫陽,一面清透郁熱才行很多人不善學習,只會套著前人的成方治療
本人對這種陽虛又有伏熱的情況
病人陽虛,陽為無形之精
對于陽虛之人
如病情急重時
如果說是一些陽虛不是很嚴重
,同時又有精血虧虛的病人,比如流產(chǎn)后的婦女,見四肢不溫的,則以巴戟天、桑螵蛸等藥為合適。因為病人雖說陽虛,但不要急治,同時又要照顧到精的一方面,所以選擇用藥時,得有溫陽作用,又有養(yǎng)精作用的為合適了。同時還要配合菟絲子
、覆盆子、山萸肉等藥,以求陰陽互根之意。對于這種流產(chǎn)后沒有得到保養(yǎng)的病人,以及一些慢性病的陰陽兩虛的病人,本人以菟絲子50g覆盆子50g山萸肉50g巴戟天30g桑螵蛸30g附子15g黃芪50g當歸15g,為基礎(chǔ)方,效果理想。但虛癥治療得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
,不能速效,很多虛癥病人,心急,一心想速效;有些醫(yī)生也一樣心急,動不動就是大劑附子肉桂猛下上述的是陽虛方面的溫陽治療的用藥思路
人身體中的陰陽兩氣,陽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因為陽氣是生命活動功能的體現(xiàn),陰氣是生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在體現(xiàn)功能時,必要消耗物質(zhì)。所以陽氣要下潛于陰中,才能產(chǎn)生其正常的功能。如果說有一方面不足,或者有病理產(chǎn)物的存在,陽氣就會浮動,讓這本來是生命動力的功能成為至病的病因。清代名醫(yī)繆希雍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疏》講到了“虛和火難治”,這虛有氣血陰陽的虛,火則是有生理上的火和病理上的火。說到病理上的
,比如外感風熱,這好理解,但很多火是因為生理上發(fā)生了變化,導致了生理上的火發(fā)生變動,而成病因的邪火。很不好理解,也很不好診斷,以至于很多人對于這種火治不了。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去好好的理解,陽氣的下潛,這一核心問題。說到潛陽,以前文獻中講的是溫陽藥和金石類藥(如龍骨、牡蠣
、珍珠母如果說病人雖說有虛陽上浮,但又有明顯的水濕內(nèi)阻時
,必要去濕,濕不去,陽氣必不能下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從《傷寒論》的原文“太陽病發(fā)汗
陽虛的同時,內(nèi)熱重的情況臨床上很多見
陽虛證,治必要溫陽為根本
比如很多慢性腎炎的病人
如果說很多更年期綜合癥的病人
,也常常見到怕冷(特別是下肢冰冷)、白帶清稀量多、自汗等陽虛證,又見心煩、失眠、五心煩熱等陽氣內(nèi)郁的血分伏熱。治療時以巴戟天、桑螵蛸、菟絲子本人所提的這個“溫陽透熱”的治療方法,只是對于陽虛又有內(nèi)在伏熱的病證治療
國醫(yī)齋前輩說到文獻上沒有這種說法
中醫(yī) 吳南京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45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