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表證是寒邪襲表
二
因為溫病的病因是熱邪
1.《溫熱論》中的“衛(wèi)”不是表證
溫病的衛(wèi)、氣
如《溫熱論》中有“肺主氣屬衛(wèi)
,心主血屬營”,“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葉天士接著又說“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
,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即撤去氣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2.常見溫病的初期沒有表證
再從現(xiàn)在的《溫病學》(孟澍江主編
,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教材中的幾種溫病來分析,也不難看出溫病初期不是表證,下面我們分述之。風溫:邪襲肺衛(wèi)證
。癥狀:發(fā)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治法:辛涼解表,宣肺泄熱。方藥:銀翹散,桑菊飲(第43頁)。如果根據(jù)《溫病條辨》上焦篇第4條“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但惡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去掉癥狀中的“微惡風寒”,則更加通順春溫:屬于伏氣溫病
暑溫:葉天士說“夏暑發(fā)自陽明”
。暑溫初起即見陽明氣分熱盛證,沒有表證。濕溫:濕重于熱之邪遏衛(wèi)氣證
。癥狀:惡寒少汗,身熱不揚,午后熱象較顯,頭重如裹,身重肢倦,胸悶脘痞,苔白膩,脈濡緩。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濕邪。方藥:藿樸夏苓湯,三仁湯(第78頁)。濕溫初期可以有 “惡寒”伏暑:屬于伏氣溫病
秋燥:邪在肺衛(wèi)證治。癥狀:發(fā)熱
大頭瘟、爛喉痧更加不會有表證
三
如上所述,因為溫病初起不是表證
在孟澍江教授主編,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的《溫病學》教材中我們也可以找到有關(guān)證據(jù)
在“風溫”病的“肺熱發(fā)疹”時
在“暑溫”的“暑傷肺絡”證
在“爛喉痧”的涼營清氣湯的方解中說“方用梔子
、薄荷、連翹殼、川連、生石膏清透氣分邪熱”(見第109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金代劉河間
,不滿于醫(yī)人墨守仲景成規(guī)成法,倡用“辛涼、甘寒解表”之法以治熱病。但劉氏之所謂“辛涼之劑”,不同于后來溫熱學家的桑菊、銀翹之類處方,而是苦寒、甘寒藥與辛溫藥配合,寒以勝熱,辛以達表,俾陽熱之拂郁既除,而表自解、熱自潔。例如他常用的防風通圣散,就既有苦寒的梔子、黃芩、連翹、大黃,又有甘寒的石膏、滑石,辛溫的防風、麻黃、荊芥、川芎等。此方的源頭
,可以追溯到晉唐方書。如冉雪峰先生在《八法效方舉隅》中論及萎蕤湯一方時指出:“萎蕤湯一方,……乃麻杏石甘湯之變相,加白薇以清上,獨活以啟下,皆所以助麻黃解表;玉竹合石膏能清能潤,川芎伍青木香則疏而能清,……芳香則化濁,柔潤則益陰。故寒溫夾雜、熱壅氣郁、熱中伏寒、寒中包火,悉可治之。其清涼已開后人銀翹、桑菊之漸,其芳香已開后人香蘇、神芎之漸,其方一寒一熱已開后人啟毒、雙解之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明初王安道《醫(yī)經(jīng)溯洄集》有溫暑當用辛涼
,不當用辛溫之論,論者以為至他始能“脫卻傷寒”?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葉氏治風溫初起
,主張用“辛涼清上”“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即《外感溫熱篇》所謂“在衛(wèi)汗之可也”,但他反對“醫(yī)謂六經(jīng),輒投羌防,泄陽氣,劫胃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至吳鞠通《溫病條辨》乃大倡辛涼解表之說
我們現(xiàn)在來看吳氏自創(chuàng)的銀翹散
其實
近20年來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45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