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雜談

      陰陽實據(jù):中醫(yī)人斷不可錯的陰陽兩綱

      荊十三 2024-02-19 09:45:07

        鄭氏在《醫(yī)理真?zhèn)鳌纷孕蛑虚_宗明義

      ,就強調(diào)陰陽辨證的地位和作用:醫(yī)學一途
      ,不難于用藥
      ,而難于識癥
      。亦不難于識癥
      ,而難于識陰陽
      。他認為
      ,在診病中識陰陽是最重要
      、也是最難的課題
      。全書通篇從陰陽角度來闡述醫(yī)理
      ,探求病因,據(jù)證立法用方
      。然陰虛與陽虛
      ,俱有相似處,學者每多不識
      ,以致殺人
      。既然陰陽難識,那就應該制定
      、掌握判別陰陽的標準
      ,鄭欽安稱之為陰陽實據(jù),陰陽務求實據(jù)
      ,不可一味見頭治頭
      ,見咳治咳,總要探求陰陽盈縮機關(guān)與夫用藥之從陰從陽變化法竅

      微信圖片_20240120113724.png

        那么怎樣區(qū)分陰陽呢

      ?三陰與三陽,病形各殊
      ,三陽不足之癥
      ,所現(xiàn)純是陰色,為其陽不足
      ,而陰有余也
      ;三陰不足之癥,所現(xiàn)全是陽色
      ,為其陰不足
      ,而陽有余也,此辨認陰虛
      、陽虛之切法也
      。這是區(qū)分陰陽的綱領(lǐng),簡單說來
      ,陰證所現(xiàn)純是陰色
      ,鄭氏經(jīng)常又稱為陰象、寒形;陽證所現(xiàn)全是陽色
      ,鄭氏又稱為火形
      、熱象。他總結(jié)的辨認一切陽虛癥法與一切陰虛癥法
      ,對陽虛證和陰虛證分別作了明確概括
      ,提出辨認要點,他稱之為陰陽實據(jù)
      ,又稱陰陽辨訣或陰虛陽虛秘訣
      。這是他數(shù)十年臨床經(jīng)驗所形成,也是對陰陽學說的豐富與充實
      。在鄭氏學說中
      ,這些是非常重要的理論概念,以后我們將經(jīng)常提到之

        哪些是判斷陽虛證的陰色

      、陰象呢?在辨認一切陽虛癥法中他指出:陽虛病
      ,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無神
      ,目暝倦臥,聲低息短
      ,少氣懶言
      ,身重畏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谕虑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飲食無味,舌青滑
      ;或黑潤青白色
      ,淺黃潤滑色,滿口津夜
      ,不思水飲
      ,即飲亦喜熱湯,二便自利
      。脈浮空
      ,細微無力,自汗肢冷
      ,爪甲青
      ,腹痛囊縮,種種病形
      ,皆是陽虛的真面目
      ,用藥即當扶陽抑陰
      。應該指出,鄭氏所謂陽虛
      ,即指虛寒
      ,也包括實寒。

        哪些是判斷陰虛證的熱象

      、火形呢
      ?在辨認一切陰虛癥法時說:凡陰虛之人
      ,陽氣自然必盛
      。外雖現(xiàn)一切陰象,近似陽虛癥
      ,俱當以此法辨之
      ,萬無一失。陰虛病
      ,其人必面目唇口紅色
      ,精神不倦,張目不眠
      ,聲音響亮
      ,口臭氣粗,身輕惡熱
      ,二便不利
      。口渴飲冷
      ,舌苔干黃或黑黃
      ,全無津液,芒刺滿口
      ,煩躁譫語
      ;或潮熱盜汗,干咳多痰
      ,飲水不休
      ,六脈長大有力,種種病形
      ,皆是陰虛的真面目
      ,用藥即當益陰以破陽。兩相對比
      ,陰色
      、陰象與熱象、火形
      ,確如鄭氏所說
      ,陰陽二癥
      ,判若眉列。同樣應該指出
      ,鄭氏所謂陰虛
      ,即指虛熱,也包括實熱

        在《醫(yī)理真?zhèn)鳌窔J安用藥金針中他再一次明確:予考究多年

      ,用藥有一點真機,與眾不同
      。無論一切上中下諸病
      ,不同男婦老幼,但見舌青
      ,滿口津液
      ,脈息無神,其人安靜
      ,唇口淡白
      ,口不渴,即渴而喜熱飲
      ,二便自利者
      ,即外現(xiàn)大熱,身疼頭痛
      ,目腫
      ,口瘡,一切諸癥
      ,一概不究
      ,用藥專在這先天立極真種子上治之,百發(fā)百中
      。若見舌苔干黃
      ,津液枯槁,口渴飲冷
      ,脈息有神
      ,其人煩躁,即身冷如冰
      ,一概不究
      ,專在這先天立極之元陰上求之,百發(fā)百中
      。這就是鄭氏所謂的陰陽實據(jù)或稱陰陽辨訣
      ,亦即判斷陰虛陽虛的秘訣。在《醫(yī)理真?zhèn)鳌肪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卷三中
      ,他還分別列舉3l條陽虛病癥
      ,29條陰虛病癥,采取問答形式
      ,詳加論證
      ,以便學者參究。那么鄭欽安是如何憑著陰陽實據(jù)來判分各種病癥的陰陽兩綱呢
      ?下面舉例證明之

        比如論眩暈,眩暈一癥

      ,有上實下虛者
      ,有上虛下實者,有清陽不升者
      ,有濁陰上干者
      ,有夾虛風者
      ,有夾虛火者
      ,有臟腑偏盛而致者,種種不一
      。括其旨歸
      ,總不出陰陽二字。其人面白無神
      ,飲食減少
      ,二便自利,困倦欲臥
      ,喜熱畏冷
      ,脈浮無力而空,諸如此類
      ,都屬陽虛
      ;察其人精神不衰,舌黃喜冷
      ,飲食易消
      ,二便短少,脈實有力而長
      ,諸如此類
      ,都屬陰虛火旺上干所作。

        論吐血

      ,吐血一癥
      ,其要有三。有陽虛者
      ,有陰虛者
      ,有因外邪阻滯者
      。凡陽虛吐血之人,言語無神
      ,脈息無神
      ,面色無神,氣衰力竭
      ,困倦喜臥
      ,不思飲食,咳多清痰陰虛吐血之人
      ,言語有神
      ,面色有神,脈息有神
      ,吐雖多
      ,不覺其病,咳多膠粘之痰

        論眼科諸癥

      ,目癥有云七十二癥
      ,有云三百六十種,名目愈多
      ,旨歸即晦
      。今為之總其大綱,括以陰陽兩字為主
      ,余不足錄
      。陽癥兩目紅腫,羞明眵翳障霧
      ,赤脈貫睛
      ,目淚痛甚,小便短
      ,大使結(jié)
      ,喜冷飲是也。陰癥兩目微紅
      ,而不羞明
      ,即紅絲縷縷,翳霧障生而不覺痛甚
      ,二便如常
      ,喜飲熱湯者是也。

        論發(fā)斑

      ,陽證發(fā)斑
      ,其人口臭氣粗,壯熱飲冷
      ,脈大而實
      ,陰證發(fā)斑
      ,其人懶言嗜臥,不渴不食
      ,精神困倦

        總而言之,辨認任何病癥

      ,總在考究陰陽實據(jù)為要
      。挈定陰陽實據(jù)治之,發(fā)無不中
      。能做到這一點
      ,用鄭氏的話來說,便可超人上乘
      ,臻于神化
      。火神派醫(yī)家如吳佩衡
      、范中林先生等根據(jù)鄭氏陰陽為綱的理論
      ,積累很多治驗案例,筆者曾在壺天漫筆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本刊2004年4
      、5
      、6期)作過介紹
      ,讀者可以互相參看

        筆者業(yè)醫(yī)20余年,讀書臨床兩未偏廢

      。論讀書
      ,勤求古訓,醫(yī)經(jīng)
      、各家學說沒少下功夫
      ;講臨床,博采眾方
      ,辨證務求精細入微
      ,論治講究絲絲入扣,也曾治好一些病
      ,但遇到一些疑難病癥
      ,仍感辨證在疑似之間,處治沒有把握
      ,療效不得而知
      。尤其是自覺不自覺的陷入到見病醫(yī)病,施以套方套藥的框框里
      ,苦于不能提高一個層次
      ,時欲上下而求索

        自從學習鄭欽安學術(shù)思想以來,可謂眼界大開

      ,見識大長
      ,收獲大增。深感今是昨非
      ,閱一年則多一年之悔悟(何廉臣語)
      ,深悟從前未能治好之病,疑似不能辨認之癥
      ,實乃未識陰陽至理之過也
      。有鄭氏陰陽為綱的理論作根基,辨證務求陰陽實據(jù)
      ,治病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
      ,自感心中有據(jù),辨治有譜了
      。再治病信心大增
      ,療效大有提高,可稱提高一個新層次
      。下面舉幾個近期案例談些體會

        慢性頭痛:厲某,男

      ,49歲
      。頭痛反復發(fā)作已20年。每年春秋兩季多發(fā)
      ,本次發(fā)作已半月
      。每次發(fā)作先覺頭面發(fā)熱,隨之頭痛
      ,以巔頂為重
      ,頭沉勢如帶箍,頸部酸痛
      ,嗜困
      ,迷迷糊糊,口和
      ,無惡寒
      。舌淡胖潤,略有齒痕
      ,脈滑無力
      。分析此案,長期頭痛,并無表證
      ,當屬內(nèi)傷引致
      。患者嗜困
      ,迷迷糊糊
      ,口和,結(jié)合舌脈
      ,一派陰象
      ,其頭痛發(fā)作前先覺頭面發(fā)熱,乃系陰盛逼陽上浮
      ,屬陽虛之陰火
      ,不可視為陽熱,因辨為陽虛頭痛
      ,以鄭氏潛陽丹加吳茱萸
      、黃柏、葛根治之:附子20g砂仁15g龜板10g炙甘草15g吳茱萸10g黃柏10g葛根15g生姜10片
      。3劑后各癥顯減
      ,再5劑諸癥悉除。隨訪迄未復發(fā)

        按:該患系老病號

      ,多次頭痛發(fā)作,余用活血祛風
      、蟲蟻通絡(luò)之劑
      ,亦能控制,唯不能除根
      ,自忖未離套方套藥
      ,苦無手段除根。今從陰證著眼
      ,不在頭痛名目上尋枝葉,只在陰陽上求根本
      ,開手即收佳效
      。患者說以前也曾服藥
      ,從未感到這次這么有效
      。益信陰陽為綱可作圭臬也。

        慢性前列腺炎:刑某

      ,男
      ,25歲。前列腺炎二年余
      ,尿頻
      ,夜間二
      、三次,尿線分岔
      ,無力
      ,尾骶、會陰部
      、睪丸疼痛
      ,腰腹發(fā)涼,畏寒
      ,前列腺指檢輕度腫大
      ,性情郁悶。舌淡胖潤
      ,有齒痕
      ,脈弦尺沉。此證一派陰寒之象
      ,雖系前列腺炎
      ,不應為西醫(yī)診斷所囿,當按少陰病辨證用藥
      ,四逆湯加味:附子25g
      ,干姜15g,補骨脂15g
      ,桔核15g
      ,肉桂10g,川楝子15g
      ,小茴香10g
      ,川斷25g,桃仁15g
      ,紅花10g
      ,黃柏10g,砂仁15g
      ,吳茱萸15g
      ,炙甘草15g。5劑后諸痛輕減
      ,夜尿一次
      ,腰涼好轉(zhuǎn)。守方加減調(diào)理2個月
      ,諸癥若失

        按:以前接治前列腺炎,多從濕熱入手,用些套方套藥

      ,自知療效并不理想
      ,然亦別無它法。自接受鄭氏陰陽為綱的理念
      ,按照陰陽實據(jù)考察病癥
      ,認證只分陰陽,心中已有定規(guī)
      ,不再囿于西醫(yī)診斷
      ,故而出手即用四逆湯,自知既或不中亦不遠矣
      ,取效當在予料之中
      。深信鄭氏理論切實可行。

        陰疽痹痛:楊某

      ,男
      ,34歲。一個月前
      ,左膝突然疼痛
      ,痛若針刺,牽及下肢
      ,屈伸不利
      ,夜甚于晝。足涼過膝
      ,不能盤腿
      ,跛行,查左膝內(nèi)側(cè)長有一包
      ,鴿蛋大小
      ,質(zhì)軟,皮色微紅
      ,按之并不痛
      。飲食二便正常,服過多種藥不效
      。察舌淡紫胖潤
      ,脈弦。此癥肢膝疼痛
      ,當按寒濕痹證論處;膝側(cè)包塊雖腫微紅不痛
      ,當以陰疽看待
      。統(tǒng)而觀之,患者足涼過膝,舌淡紫胖潤
      ,顯系陰癥
      ,治痹用桂枝芍藥知母湯,陰疽用陽和湯
      ,今以二方合用:附子15g
      ,熟地20g,鹿角膠10g(烊化)
      ,干姜10g
      ,桂枝10g,麻黃10g
      ,白芥子15g
      ,赤白芍各15g,知母10g
      ,蒼白術(shù)各15g
      ,防風10g,牛膝15g
      ,烏蛇15g
      ,炙甘草10g。服藥5劑
      ,諸癥均減
      。續(xù)服10劑,疼痛已無
      ,包塊消失
      ,痊愈。

        按:膝側(cè)包塊雖腫微紅

      ,不能以陽熱瘡腫看待
      ,觀其總體脈癥,純系一派陰象
      ,不難認定
      。所用合方,其實含有四逆湯方意
      ,以其治此陰癥
      ,既或不中,離之亦不遠

        過敏性鼻炎:蔡某

      ,男
      ,36歲
      ,公司老總
      。病己10年,鼻流清涕
      ,總揩不止
      ,屢治乏效
      ,甚以為苦
      。每因操勞則頭痛、頭脹
      ,眩暈
      ,口和,余無異常
      。舌淡稍胖潤
      ,脈滑寸弱。10年之癥
      ,總由營衛(wèi)失和
      ,肺虛失宣引起。心肺陽虛
      ,每因操勞重傷上焦陽氣
      ,下焦陰氣上僭,而見頭痛
      、頭脹
      ,眩暈等癥,口和
      ,舌淡胖潤則是陰象實據(jù)
      ,投以桂枝湯加味:桂枝10g,白芍10g
      ,葛根15g
      ,附子15g,干姜10g
      ,砂仁10g
      ,麻黃5g,天麻15g
      ,炙甘草10g
      ,生姜10片,大棗10個
      。5劑后鼻涕顯減
      ,守方加黃芪調(diào)理2周,癥狀消失

        按:鼻流清涕不止顯系心肺陽虛

      ,不能統(tǒng)攝津液,兼以營衛(wèi)失和所致
      ,用桂枝湯加附子
      、干姜當屬正治
      ,收效當在情理之中
      。若囿于過敏學說
      ,用些所謂抗過敏中藥,終是不能治本
      ,不如把工夫用在陰陽上
      ,求得治本之功。

          陰陽為綱

      ,統(tǒng)分萬病

        ——鄭欽安學術(shù)思想探討之一

        清末

      ,四川名醫(yī)鄭欽安(1824—1911)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特而有影響的醫(yī)學流派——火神派,擅用干姜附子等溫熱之藥
      ,鄭氏被尊為火神派首領(lǐng)
      、鄭火神、姜附先生
      ,其傳人有吳佩衡
      、祝味菊等著名醫(yī)家,當代亦有不少火神派的傳人
      ,如成都唐步琪先生等
      。那么鄭欽安或者說火神派的學術(shù)思想都有哪些呢?筆者擬對此作些探討,分題予以論述

        鄭欽安著有《醫(yī)理真?zhèn)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醫(yī)法圓通》《傷寒恒論》等書,其學術(shù)思想的最基本觀點
      ,是以陰陽為綱
      ,認識人體生理病理,辨證識病
      ,選方用藥等等一切醫(yī)學問題
      ,由此出發(fā),鄭氏所論乾坤坎離
      、臟腑生克
      、五行六氣、三焦六經(jīng)
      、氣血水火
      、外感內(nèi)傷等均以陰陽為綱,形成非常鮮明而獨特的的學術(shù)體系和理論特色
      。因此他認證只分陰陽
      ,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并把這種觀念稱之為陰陽至理

        1.陰陽為綱

      ,統(tǒng)分萬病

        鄭欽安以《易經(jīng)》

      、《內(nèi)經(jīng)》、《傷寒論》為宗
      ,沉潛于斯二十余載
      ,始知人身陰陽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思之日久
      ,偶悟得天地一陰陽耳,分之為億萬陰陽
      ,合之為一陰陽
      。于是以病參究,一病有一病之虛實
      ,一病有一病之陰陽
      ,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經(jīng)還是一經(jīng),人身之五氣還是一氣
      ,三焦還是一焦
      ,萬病總是在陰陽之中(《醫(yī)法圓通》鄭序)。

        一病有一病之陰陽

      ,萬病總是在陰陽之中
      ,突出陰陽作為辨證總綱的地位和作用,這就是鄭氏臨床辨證的最基本的學術(shù)思想
      ,因此他認證只分陰陽
      ,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以陰陽為綱統(tǒng)分萬病
      ,這一觀點
      ,他稱之為陰陽至理。學者茍能于陰陽上探求至理
      ,便可入仲景之門也
      。在鄭氏學說中,陰陽至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一部《醫(yī)理真?zhèn)鳌吠ㄆ钾灤┲@一學術(shù)思想

        認證只分陰陽,以陰陽為綱統(tǒng)分萬病

      ,體現(xiàn)了《內(nèi)經(jīng)》善診者
      ,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的精神和仲景以陰陽為總綱的思想
      ,具有高屋建瓴
      ,執(zhí)簡馭繁的辨證特點,鄭欽安在其著作中
      ,反復闡述這一觀點:萬病不出陰陽兩字
      。凡遇一癥
      ,務將陰陽虛實辨清,用藥方不錯誤

        病情變化非一端能盡

      ,萬變?nèi)f化,不越陰陽兩法

        予治一切病證

      ,只要無外感病形,即握定陰陽盈縮治之
      ,見功屢屢,獲效多多
      ,真不傳之秘法
      ,實度世之金針。

        萬病起于一元傷損

      。分而言之
      ,上中下各有陰陽,十二經(jīng)各有陰陽
      ;合而觀之
      ,一陰一陽而已。

        病有千端

      ,漫云易為窺測
      ,茍能識得陰陽兩字,而萬變?nèi)f化之機
      ,亦可由此而推也

        仲景一生學問就在這陰陽兩字,學者茍能于陰陽上探求至理

      ,便可入仲景之門也

        今與諸公約:病無論乎男女老幼,藥無論乎平常奇異

      ,價貴價廉
      ,只求先生認得陰陽,用得恰當
      ,則盡善矣

        吾愿天下醫(yī)生,切切不可見頭治頭

      ,見腫治腫
      ,凡遇一癥,務將陰陽虛實辨清
      ,用藥方不錯誤

        總而言之

      ,無論何病何癥,先求陰陽至理
      ,切不可頭痛醫(yī)頭
      ,腳痛醫(yī)腳。

        以陰陽為綱統(tǒng)分萬病

      ,可以使醫(yī)者執(zhí)綱挈領(lǐng)
      ,不在臟腑五行上追求,不被復雜的癥狀迷惑
      ,不至陷入見病醫(yī)病的粗淺地步
      。鄭氏在書中屢次批評世醫(yī)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流俗和一見什么病就用什么方
      ,襲用套方套藥的市習
      。他們不問陰陽,不求至理
      ,一味在五行生克上追求
      ,逐經(jīng)、逐臟
      、逐腑論之
      ,旨多反悔,誠不若少之為愈也
      。方愈多而旨愈亂
      ,是知其末而未知其本也。他反復指出:

        仲景立法

      ,只在這先天之元陰元陽上探取盛衰
      ,不專在后天五行生克上追求。開口即在這五行生克上論盛衰
      ,是知其末而未知其本也

        歷代以來,著作者數(shù)十余家

      ,皆含糊不清
      ,并未將陰、陽底蘊明明指出
      ,一味在后天五行生克上論
      ,鋪張滿紙,宗旨不明
      ,源頭不澈
      ,故知斯道之精者寡矣。

        總之,病情變化

      ,非一二端能盡
      ,其實萬變?nèi)f化,不越陰陽兩法
      。若欲逐經(jīng)
      、逐臟、逐腑論之
      ,旨多反悔
      ,誠不若少之為愈也。

        至于受病

      ,淺深各有旨歸
      。然分類以治之,未始不當
      ,但方愈多而旨愈亂
      ,若不再行推醒,拈出旨歸
      ,將來后學無從下手。當今之際
      ,誰非見腫治腫
      ,見脹消脹者哉。

        但于陰陽攸分

      ,全無定見
      ,終不若握此陰陽法度,治之庶可無差

        學者切切不可一味見病治病

      ,務要將內(nèi)外病形,陰陽實據(jù)熟悉胸中
      ,方不致誤人性命

        歸納以上論述,無不強調(diào)陰陽為綱的至理

      ,其余逐經(jīng)
      、逐臟、逐腑論之
      ,分類以治之等皆屬治標
      ,旨多反悔,方愈多而旨愈亂
      ,誠不若少之為愈也

        總而言之,鄭欽安在辨證論治中,堅持突出陰陽這個總綱

      ,不在諸病名目上尋枝葉
      ,只在陰陽上求根本;不在臟腑五行上繞圈子
      ,只求陰陽兩綱之至理
      。套用一句《內(nèi)經(jīng)》的話說,就是謹熟陰陽
      ,無與眾謀
      ,這在歷代醫(yī)家中確實獨樹一幟,誠如鄭氏自述
      ,雖非萬舉萬當
      ,亦可為醫(yī)林一助云爾。

      作者:張存悌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45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近20年來,更年期綜合征幾乎成了醫(yī)學上一個時髦的診斷
      。不少45~55歲的中年婦女
      ,因心慌、失眠多夢
      、潮熱
      雜談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