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方在中西醫(yī)學中的不同命運
醫(yī)案日記
2023-05-03 14:19:37
復方在中西醫(yī)學中的不同命運
孟慶云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西兩種醫(yī)學體系自古都曾運用復方
,又對復方各有不同的理解
。
學中的不同命運.png)
1937年6月19日,一位叫做瓊娜·斯提文斯夫人的英國“化學家”
,從《倫敦雜志》得到一筆五千金鎊的獎金,這是由于她公開了一張“治好首相渥爾波的膽石病”的“科學丹”方
。這張丹方劑型是片劑,由“雞蛋殼
、蝸牛、肥皂
、燒成焦黑的豬水芹、牛蒡子
、蜂蜜”等藥物組成
。19世紀以前
,歐洲的醫(yī)生們用復方,是相信多種藥物相互作用能產生“神奇”效應
,頗具神秘性
。西方醫(yī)學在中世紀以后
,依然盛行由不計其數(shù)的藥材混合組成的方劑,一個處方里的藥材通常在40種以上
。例如米特里達悌(Mithridates)國王,為了防止被投毒暗殺
,親自在罪犯身上做多年試驗
,最終配制了由蛇肉、鴨血等54種成分組成的被稱為“天藥”的解毒劑
。到20世紀初,西藥還配制復方
,德國免疫學家
、化學療法和受體學說的奠基人、606的發(fā)明人
、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醫(yī)學獎得主艾利希(Ehrlich
,1854~1915)
,在11歲時也曾設計過把幾種藥配在一起治療咳嗽的復方
。后來隨著對藥物的組成與藥理作用研究的逐漸深入
,以利用協(xié)同增效作用為目標的處方學思想成為主導思想
。其中也包含利用拮抗作用減輕副作用的路
。20世紀中葉以前
,醫(yī)學院校在藥理學和拉丁語課程中都講授處方學
,在藥學系,藥物調劑學都是一門重要課程
。此后隨著單一化學成分或單體藥物的普遍使用
,復方形式的西藥逐漸減少,在德國甚至規(guī)定組成處方的藥物要少于三種
,為避免藥物間相互作用,即便是聯(lián)合用藥
,也很少調劑投藥,藥師們的調劑工作日趨式微
。
中醫(yī)學運用復方由來已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秴问洗呵铩费裕骸胺虿萦休酚兴姡毷硠t獨殺人
。合而含之則益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是和合用藥最早記載。在戰(zhàn)國時代對復方就有了明確的組織建劑
,在《
莊子·徐無鬼》一文中曾道:“藥也其實
,堇(烏頭)也,桔梗也
,雞雍(雞頭草,芡實)也
,豕零(豬苓)也,是時為帝者也
,何可勝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笔钦f烏頭
、桔梗
、芡實
、豬苓四種藥在不同的情況下
,可以分別作君(帝)藥,當時已經把復方的組成按朝廷的“君
、臣
、佐
、使”相類比
。但對何藥為君解釋不一,例如陶弘景在解釋《
神農本草經》“藥有君臣佐使
,以相宜攝合和”中,認為“大抵養(yǎng)命之藥
,則多君;養(yǎng)性之藥
,則多臣;療病之藥則多佐”(《證類本草》引文)
,唐代王冰也贊同是說
,他在《重廣補注
黃帝內經素問》注文中也說:“上藥為君
,中藥為臣
,下藥為佐使?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倍笫泪t(yī)家多數(shù)還是遵從《素問·至真要大論》的說法:“主病之謂君
,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缭顤|垣(《用藥心法》)
,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等人都大張此談,并明確指出劑量大者為君
,并為多數(shù)醫(yī)家肯定
。
中醫(yī)的復方的理路大致有如下幾端:
一是方由法來
,法由證出。復方的設制不是僅僅指單一癥狀
,而是針對病人的證候
,如明代薛已說:“方者倣(仿)也
,仿病因以立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弊C是由多種癥狀體征構成
,也需要多種藥物
,證候決定了以復方為用。
二是用藥配方貫穿著一個“和”字
。中醫(yī)認病和治病關鍵在于“和”
,不是以物質實體觀來審視疾病
,即所謂“得其和為正,失其和為邪”
。而是以關系失和為判斷標準
。早在《國語·鄭語》中就記載史伯的話:“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以他平他謂之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昂汀笔嵌鄻拥暮秃稀妒辣尽酚涊d:“神農嘗百草
,以和藥濟人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啤だ钫亍秶费a》)方劑中的和
,作為一種機制
,在發(fā)揮藥效的前提下,對病人來說要維護正氣
,對方中的各種藥來說
,要調和諸藥性味
。方劑由多種藥物組成,劉完素說:“制方之體
,本于氣味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崩顤|垣也說:“藥之所用,皆以氣味為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毕嗷プ饔檬鞘挛锏慕K極原因
,復方是相互作用的結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昂汀钡慕Y果
,就是把各種氣味的藥物調和到總作用是針對病證而又不傷正的目標上
,中醫(yī)以此稱處方為調方
。處方之中和既要利病情,還要“則人天之理
,可得而和”。例如玉燭散就是為調應人與四時“失序之和”而設制的方劑
。
三是復方的涌現(xiàn)效應。中藥復方是聯(lián)合用藥的集團軍
。通過君臣佐使多種藥物的系統(tǒng)組織以人情和合可達到多種效應或產生新效應
。甚至表現(xiàn)為非線性的迭加
。一是迭加增效效應
,如氣虛用四君子
,血虛用四物,氣血兩虛用八珍
,不僅要發(fā)揮藥物的迭加作用
,而且還要總效應大于各單味藥物之和。二是補償制約效應
,如真武湯溫陽利水主用附子
,但須配以白芍寄牽制附子毒性烈性,使全方祛邪而不傷正
。三是整合出新效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兑拙暋で瑏Q度》講氣的變化可在雜合而治中從無入有,如補中益氣湯中
,升麻、柴胡等藥單用均無提升中氣作用
,但是在補中益氣湯中和人參、白術
、陳皮等藥配伍之后,即有提升中氣的作用
。此外還有些方劑對某些病證有雙向調節(jié)的作用
,如五苓散既可以利小便又可治尿頻,溫膽湯既可治痰濕之失眠
,又可治痰濕之嗜眠,這些奇妙的作用也與復方藥物的沖和機制有關
。中醫(yī)復方的理路,是民族思維在醫(yī)學中的體現(xiàn)
。D3
中西醫(yī)聯(lián)手守護孩子的健康
中西醫(yī)聯(lián)手守護孩子的健康孩子生病了應該看西醫(yī)還是中醫(yī)呢?本文將針對爸媽心中對于中西醫(yī)的疑問以及孩子常見的疾病進行詳細剖析
,讓爸媽對于中西醫(yī)有進一步的了解,在面對陷于疾病之苦的孩子時能夠從容不迫的處理
,陪伴孩子一同對抗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孩子生病了 !看西醫(yī)還是中醫(yī)
? 孩子生病了,到底是要看源自老祖宗的中醫(yī)
,還是來自西方的西醫(yī)呢
?相信這是許多爸媽內心的疑問
!接下來,將針對爸媽的疑問逐一進行解答
!
Q1、如何診斷孩子?年幼孩子身體不適,到了醫(yī)院診所求診
,醫(yī)生是如何診斷孩子的癥狀呢
?中西醫(yī)診斷孩子的方式各有不同
,接下來就請專業(yè)的醫(yī)師為爸比媽咪說分明
!
西醫(yī)這樣說:西醫(yī)診斷主要是看證據說話,醫(yī)師看到什么問題
,才能診斷為何種疾病。相較于大人
,孩子不善于使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會用哭鬧來表達不適
。因此,主要照顧者的描述就很重要
!有時候
,爸媽下班急忙抱著孩子來看病
,但平時孩子是由阿公阿嬤或保母照顧,醫(yī)師詢問孩子狀況
,爸媽也不太清楚,對于孩子的病情診斷就會較為困難
。陳虹任醫(yī)師提醒爸媽,當孩子求診時
,主要照顧者應該一并到院說明,較為妥當
。其他就要依靠詳細的例行檢查,像是聽診
,以及觀察咽喉
、耳朵
、肚子…等部位找出感染發(fā)炎的地方
。必要時
,再安排X光
、超音波、驗尿
、驗血、篩檢…等檢驗來幫助診斷
。
中醫(yī)這樣說:中醫(yī)診斷是依靠「四診」,即為望診
、聞診、問診
、切診來檢查病情
。年幼孩子無法說出自己的身體問題
,不過,小兒「病于內
,必形于外」
,中醫(yī)認為五臟六腑有病時
,可在身體觀察到相關的表征
。
?望診當中醫(yī)望診時
,觀察孩子神色形態(tài),運用敏銳的察覺力從孩子的精神氣色及外貌形觀看出端倪
,包含面色
、五官(眼
、鼻
、耳、口
、齒),以及局部的望舌(觀察舌體大小
、舌苔)、指紋(針對3歲以下小兒的特殊診法,觀察食指皮膚底下血管表現(xiàn)出來的指紋狀況)
。若是有辦法的話也希望能夠觀察大小便的顏色與形狀;診斷呼吸道問題可能需要觀察鼻涕
、痰液的顏色、質地
。
?聞診運用聽覺和嗅覺收集有關孩子身體狀況的資訊
,包含聽聲音
,像是孩子的說話狀況(反應的活力通常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
、呼吸聲
、咳嗽聲、哭聲…等
,以及聞氣味
,如:孩子的口氣
、大小便臭氣…等
。
?問診古代稱兒科為「啞科」
,指的是不會表達的小寶寶,就診時一般由爸媽回答醫(yī)師詢問的問題
,像是平常是否會怕冷或怕熱
;晚上睡覺會不會盜汗;會不會抱怨哪里不舒服
;大小便的次數(shù)
、顏色與形態(tài);平時的進食狀況
,吃東西了會不會肚子脹
;睡眠時間為何、是否安穩(wěn)
,以了解孩子的身體情況
。
?切診切診就是幫孩子把脈,一般是取寸口部位(即為手腕部橈動脈搏動處)的脈
,成人以三指定位,但小兒的寸口部位狹小
,不能容納三指
,可用一指把脈。除了把脈之外
,還會可觸診肌膚,感覺皮膚是冷濕還是發(fā)燙
;觸診腹部可了解孩子的消化情況,頭頸部
、胸部、四肢等關節(jié)活動是否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都可以協(xié)助進行診斷
。
中西醫(yī)聯(lián)手守護孩子的健康 Q2、中西醫(yī)可以合并治療嗎
?家中孩子生病了
,看了西醫(yī)
、也吃了西藥,還可以服用中藥嗎
?或是相反情況
,先到中醫(yī)求診后
,還可以再看西醫(yī)
、吃西藥嗎
?
西醫(yī)這樣說:在西醫(yī)觀點
,以一般感冒來舉例
,孩子自己的免疫力扮演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也就是說
,如果免疫力夠好
,就較容易自己痊愈,藥物只是幫助孩子緩解癥狀
,度過這段時間,因此
,馨蕙馨醫(yī)院小兒科陳虹任醫(yī)師認為,應該不需要中西醫(yī)合并治療
。倘若爸比媽咪認為需要中西合并治療
,陳虹任醫(yī)師建議至少間隔2小時等胃排空再服藥
,較不會產生交互作用
。
中醫(yī)這樣說:大部分情況之下
,中西藥可以合并使用。嘉義基督教醫(yī)院中醫(yī)部主治醫(yī)師林怡如指出
,中藥與西藥針對的目的往往不同
,于是用藥內容也不同
,基本上不會有劑量過重的問題
;不過
,若是同時服用中西藥,建議間隔1~2小時再服用
,較可以避免藥物互相影響作用
。
若爸媽對于中西藥合并著吃有疑慮
,可以在先看了西醫(yī)之后,攜帶醫(yī)師開立的西藥及處方至中醫(yī)門診
,請中醫(yī)師協(xié)助確認。林怡如醫(yī)師指出
,經過一般的醫(yī)學教育,中醫(yī)師對于西藥的種類與藥理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而且?guī)е魉幗o中醫(yī)師確定,中醫(yī)師也能夠根據這些西藥作為開立中藥處方的參考,像是有些人吃了消炎藥物較易胃痛
,在中藥部分就可以加入能夠暖胃的藥物,以避免相對的副作用產生
。
Q3、急癥看西醫(yī)、慢癥看中醫(yī)?很多爸比媽咪認為「急癥要看西醫(yī)
、慢癥要看中醫(yī)」,這樣的觀念是否正確
?是否代表著西藥效果快
、中藥效果較緩慢
?
西醫(yī)這樣說:陳虹任醫(yī)師指出,要看中醫(yī)還是西醫(yī)應該視狀況而定
,有些疾病需要開刀治療
,像是腫瘤或嚴重外傷
,或是特殊慢性病
,如:高血壓
、糖尿病
、心臟病
,建議以西醫(yī)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而其他疾病
,原則上中醫(yī)或西醫(yī)都能夠診治
。
西醫(yī)主要是將癥狀減緩
,減輕孩子的不適
,還需要依靠休息
、睡眠以及免疫力讓疾病痊愈;而中藥有針灸
、推拿…等輔助,就陳虹仁醫(yī)師的了解
,中醫(yī)對于筋骨酸痛具有快速的療效。不過
,看中醫(yī)一定要找合格的中醫(yī)師
,千萬不要自行到中藥房抓藥材來熬煮服用
,否則若是吃到不合適孩子體質的中藥,甚至是不合格的中藥
,反而更加傷身
。
中醫(yī)這樣說:中西藥各有其優(yōu)勢
,林怡如醫(yī)師指出
,像是西藥之中的抗生素
,對于急性細菌感染大多效果很快
;或是孩子發(fā)生影響免疫系統(tǒng)的嚴重發(fā)炎
,有時需要使用類固醇來壓制發(fā)炎反應。相較之下
,中藥對于抑制急性發(fā)炎
、細菌感染的速度較緩慢
。
不過
,多數(shù)人認為中藥的藥性較溫和
,效果一定較為緩慢
,但孩子的感冒發(fā)燒,只要用對癥
,服用中藥也能夠快速退燒
,倒不一定是急癥與慢癥的問題
。中藥與西藥可以相輔相成,互相補對方不足之處
。
中西醫(yī)聯(lián)手守護孩子的健康 Q4、藥物會不會有依賴性?藥物吃多了會不會有依賴性
?傷身
?還是有副作用
?這是許多病人的疑慮
,更是很多爸媽的憂心之處
!
西醫(yī)這樣說:無論是西藥或中藥
,藥物只要服用過量,對于身體都是不好的
。即便是感覺溫和的中藥也不一定完全是安全無虞的
,可能會有農藥殘留或重金屬的問題;或者只是服用保健食品
,若是超過身體可代謝的范圍
,也是會傷身的!
對于孩子而言
,至小兒科求診
,小兒科醫(yī)師會根據孩子的體重,開立適合劑量的藥物
,基本上,按照處方服用
,就不會有傷身問題;除非孩子本身具有先天的腎臟
、肝臟疾病,不過
,也能夠對此調整劑量,請爸媽不用過度擔心
!
藥物多多少少會有些短暫的副作用
,陳虹任醫(yī)師表示,若服用體重可負擔范圍之內的藥物劑量
,就不會造成肝腎的過度負擔,對此
,建議當孩子生病時
,一定要求助對于孩子藥物使用劑量原則了解的「兒科」
,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
中醫(yī)這樣說:大部分經由專業(yè)中醫(yī)師開立的中藥處方
,比較不會出現(xiàn)依賴性
。中藥通常是復方成分
,就像將各種藥草下鍋烹煮,內含有許多成分
。相較于大多西藥組成概念都是單一成分來說
,復方的中藥
,依賴性很少會發(fā)生
。且每次看中醫(yī)開立的藥方都會有所不同
,很少會一直服用一模一樣的藥物
,這是因為中藥通常會隨著身體狀況
,甚至天氣變化而有所調整
,因此
,藥物依賴性的機會就更低了
。
不過
,有些爸媽認為中藥較溫和,即便多吃一些也沒有關系
。林怡如醫(yī)師表示
,使用中藥還是得依據醫(yī)師處方使用才行
。倘若不當使用中藥
,還是可能會產生副作用,甚至傷害身體
,爸媽不可不注意
!
Q5、新生兒可以服藥嗎
?幾個月的寶寶
,甚至是剛出生沒幾天的新生兒
,若生病了
,是否能夠服藥治療呢
?是否有疑慮之處
?
西醫(yī)這樣說:基本上
,只要是服用由專業(yè)的兒科醫(yī)師開立的藥物
,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陳虹任醫(yī)師表示
,連早產兒都可以用藥了
,一般足月寶寶也不會有問題
。不過
,若是寶寶沒有生病
,也不會讓小寶寶吃藥
;但若是寶寶鼻塞得很嚴重,奶量明顯下降許多
,影響了喝奶意愿
;或是連睡覺也無法好好入睡
,半夜一直哭鬧
,這樣無法好好休息
,也無法獲取充足營養(yǎng)
,當然也就不能快速康復。出現(xiàn)以上類似情況就會建議給寶寶服藥
。
如果寶寶的癥狀不是那么嚴重,陳虹任醫(yī)師建議可以不用按照時間吃藥
,如同前文所言,重要的是擁有抵抗力克服細菌
、病毒
,除非是嚴重的感染
,像是流感
,就一定要遵循醫(yī)師處方使用
。否則只要藥物不服用過量
,間隔時間不要太短
,基本上都是安全的
。
中醫(yī)這樣說:小嬰兒可以吃中藥
,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林怡如醫(yī)師提醒
,6個月或1歲以內的寶寶應該更加謹慎用藥
,這是因為他們的腸道發(fā)育尚未完全
,藥物使用不當將可能 *** 腸道
,影響腸道功能
,而因發(fā)生腹瀉或便秘癥狀
。且1歲以前的孩子
,其腎臟發(fā)育并未健全
,若使用的藥物其鈉鉀離子成分太高
,可能會影響腎臟的功能代謝
。
中西醫(yī)聯(lián)手守護孩子的健康 孩子感冒了,該怎么辦 ? 在季節(jié)交替、氣候酷熱或嚴寒之際
,年紀小
、抵抗力弱的孩子一不小心可能就感冒了
,因此照顧感冒的孩子是每位爸媽的必修課程。
西醫(yī)這樣說:一般感冒多為病毒感染
,目前的西藥并沒有什么特效藥可以直接殺死感冒病毒,因此
,就算孩子不吃藥也會好。孩子感冒服用西藥
,只是提供癥狀緩解,解除孩子不舒服的感覺
,也就是流鼻水就開止鼻水藥物、咳嗽就開止咳藥
,但對于消滅病毒是治標不治本的
。
陳虹任醫(yī)師指出
,想要殺死病毒還是得依靠孩子的免疫系統(tǒng)
,多喝水
、多休息
,時間到了自然就會康復
。雖然孩子不吃藥
,感冒自然也會好
,但若感冒已經讓孩子吃不下飯、睡也睡不好
、精神不濟
,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作息,還是得透過服藥
,讓孩子獲得更好的休息品質
,提供身體對抗病毒最需要的抵抗力。
感冒時照顧孩子的重點在于有沒有因為病毒感染而并發(fā)細菌感染
,或因病毒嚴重感染并發(fā)危險病征
。陳虹任醫(yī)師提醒,若是孩子高燒不退2
、3天
、精神與食欲明顯變得非常差或是呼吸很急促,有可能是病毒引起了并發(fā)癥
,此時應該趕緊就醫(yī),不要延誤治療時機
。
中醫(yī)這樣說:通常孩子嚴重感冒
,都會先去看小兒科
,在中醫(yī)診間里常見的是反復感染感冒的孩子
。能夠治療感冒的中藥有很多種
,中醫(yī)師會根據孩子體質與狀況
,開立合適的藥方
。林怡如醫(yī)師表示
,針對感冒的處理
,爸媽能夠做的就是讓孩子有充足睡眠
、多喝溫開水
、均衡營養(yǎng)以及適度運動,不過要避免孩子流汗以后
,又吹到風。還有
,不要穿著太短的上衣
,露出肚子,容易反復著涼
,身體防御力就會被影響。
飲食部分除了均衡飲食之外
,還要清淡,林怡如醫(yī)師建議避免吃生冷食物與油膩的補品
,讓身體可以以最佳狀態(tài)重建免疫防御力
。感冒之際不建議自行隨意服用人參
、黃耆、當歸…等補藥
。更重要的是每次的感冒狀況都不一樣
,治療感冒的藥方也有很多種類,爸媽不要將上次沒吃完的感冒藥
,又拿出來吃
,以免產生不良影響。
根據癥狀給予藥方吳明珠中醫(yī)師表示
,臨床最常見的是「風熱感冒」
,患者會發(fā)高燒
、稍稍怕冷
、頭痛
、鼻塞流涕
、咳嗽痰難出
、咽喉疼痛
、口干口渴
、小便黃
,常用麻杏石甘湯
、桑菊飲或銀翹散等加減來治療
。「風寒感冒」也會鼻塞流涕
、咽癢咳嗽,甚至發(fā)燒
,但是比較怕冷
,容易身體酸痛
、頸部背部繃緊
,口不乾
,喉嚨痛也較輕
,可用荊防敗毒散
、杏蘇散等加減來治療
。通常2.5小時服用一次
,等燒退了再延長服藥時間
。
治療上
,若患者汗出不多
、痰多而黃
,甚至有喘鳴聲
,可用麻杏甘石湯等處方;若患者咽喉紅腫
、大便秘
、嘴破
、咳嗽少
,以及手足有小水泡或扁桃腺炎
,可用涼隔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