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苗家蟲茶
醫(yī)案日記
2023-05-06 13:11:34
神奇的苗家蟲茶
蟲茶是云
、桂
、湘等地苗族的傳統(tǒng)飲品
,其制法奇特,極富民族特點
。其實蟲茶并不是真正的茶,而是一種名為“化香夜蛾”的糞便
。人們食用種蟲子糞便的方法與飲茶相近
,故而將其稱作“茶”。
蟲茶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
,已無從查考
。傳說很久以前,一位窮苦的山民吃不起茶葉
,用化香樹葉代替茶葉作飲料
,后來不請自來的化香夜蛾在這位山民積貯的樹葉上產卵繁殖,終日勞累的山民開始熬茶時并未注意到這些變化
,連葉帶蟲全放入鍋里
,直到茶水沸騰、香氣四溢時才注意到了這些
。

還有一種說法
,清代乾隆年間,湘西苗民因不滿封建統(tǒng)治揭竿而起
。朝廷派兵前來鎮(zhèn)壓
,將苗民趕入了深山。這樣一來
,苗民只能依靠采野菜
、摘茶葉充饑。不料
,這年野菜因干旱而枯死
,茶葉全被山蟲啃噬一光,剩下的只是遍地蟲屎渣
。饑不擇食的苗民便將這種蟲屎渣撮來沖水喝
,竟發(fā)覺其味道不賴。于是干脆喝起了這種所謂的“茶”
,并命名為“蟲茶”
。
蟲茶的制作過程很奇特。苗族人利用谷雨前后采集的當地野生苦茶葉
,或是化香樹
、糯米藤
、黃連木、野山楂
、鉤藤等野生植物的鮮嫩葉
,稍加蒸煮去除澀味后,曬至八成干
,再堆放在木桶里
,隔層均勻地澆上淘米水,再加蓋并保持濕潤
。葉子逐漸自然發(fā)酵
、腐熟,散發(fā)出撲鼻的清香氣息
。提供蟲屎渣的昆蟲很多
,尤以化香夜蛾分布最廣。這種化香夜蛾
,在這種香味的引誘下蜂擁而來
,并在此產卵。約過10多天后
,一條條暗灰色的夜蛾幼蟲便破卵而出
,布滿了葉面,一邊蠶食著腐熟清香的葉子
,一邊排泄著“金粒兒”
。主人收集這些“金粒兒”,曬干過篩
,就得到粒細圓
、油光亮、色金黃的“化香蛾金茶”
,即“蟲茶”
。為講究的是,在陽光下曝曬后
,還要在180℃的鐵鍋里炒上20分鐘
,再加上蜂蜜、茶葉
,才成為優(yōu)質的蟲茶。
飲用蟲茶時要先在杯中倒入開水
,再放入適量蟲茶
,蓋好杯蓋。蟲茶先漂浮在水面上
,慢慢吸足水分
,緩緩自旋打轉
,并徐徐釋放出一縷縷紅血絲般的茶汁,蜿蜒起伏
,飄散在水中
。一會兒,茶粒緩緩旋轉下沉
,猶如裊裊炊煙
,輕覆于山嶺溪谷之中,又如飛絮彌漫
,煞是好看
,待其緩緩下沉到杯底并開始溶化時即可飲用。這時
,整杯茶呈清澈透亮的鮮紅褐色
。泡出的茶水香氣四溢,飲之
,味道醇香甘甜
,清香滿口。
蟲茶既清涼解渴
,又有藥用健身防病的功效
。適量泡飲蟲茶,能提神醒腦
、解熱驅毒
、收斂止血、降壓去脂等
,對治療消化不良
、牙齦出血和癤腫有確切療效,對預防高血壓
、高血脂和冠心病也有一定作用
。
文/張中橋
苗族人吃什么的
苗族人食物以大米為主,輔以包谷、小米
、高粱
、小麥和薯類等雜糧。苗族人最喜食糯米
。副食品主要有瓜類
、豆類、蔬菜以及作為佐料的辣椒
、蔥
、蒜等。肉類有豬、牛
、羊
、雞、鴨及魚類
。大部分地區(qū)的苗族一日三餐
,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
。
苗族人口味以酸
、辣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湯菜
。酸菜味鮮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
。平時吃新鮮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摻些酸菜或酸湯。令人增加食欲
。此外,苗家的酸湯煮魚是風味名菜,做法是將酸湯加水
、食鹽煮沸,取鮮活魚去苦膽,入酸湯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湯鮮,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苗族的食物保存
,普遍采用腌制法
,蔬菜、雞
、鴨
、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
。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
,統(tǒng)稱酸壇。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
,有的地區(qū)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
。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
、瓜類和青菜
、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臘肉
、腌肉、腌魚
、魚干
、香腸等.其中腌魚是苗族的傳統(tǒng)佳肴。方法是將鮮魚剖開,去內臟,抹上鹽
、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壇密封.食時取出蒸熟
。此魚具有骨酥,咸辣適度,清香可口的特點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yǎng)
,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
,有“苗族的狗
,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
,多是茶油和菜油
。
苗族人還喜歡制作豆腐、豆豉,加工豬灌腸
、血豆腐等
。愛吃火鍋。苗家男女都喜歡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釀酒
。他們自制酒秈,用土產的糯米
、包谷、高粱等釀出芳香的甜酒
、泡酒
、燒酒、窖酒等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
,從制曲、發(fā)酵
、蒸餾
、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
。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
。湘西苗族還特制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
、辣椒骨、苗鄉(xiāng)龜鳳湯
、綿菜粑
、蟲茶、萬花茶
、搗魚
、酸湯魚等。
求苗族的資料
苗族
苗族古歷
遠古時期
,苗族文化科技十分發(fā)達
,從近期發(fā)掘的苗族古歷足見一斑
。苗族古歷,豐富了中國與世界歷法體系
。足見一斑 據中國著名天文學專家陳久金教授考證:苗族有古歷體系
。迄今為止,還沒有他人能夠推算
、編寫出苗族古歷
,筆者欲予嘗試。 據考證:中國苗族古歷體系屬陰陽歷
,以太陽歷為主
。 苗族古歷以十二生肖記時、日
、月
、歲,一歲365.25日
,陽歷平歲365日
,閏歲366日。 每歲分為動月
、偏月
、1月、2月
、3月
、4月、5月
、6月
、7月、8月
、9月
、10月,其中1
、3
、5、7
、9月5個月為月長日
,每月31日;動月
、偏月
、2、4
、6
、8
、10月等7個月為月短日,每月30日
。 以“冬至”為歲首
、年首、節(jié)首
、氣首
,屬中國歷法“子正人統(tǒng)”。 一歲分“冬至”(陽旦)
、“夏至”(陰旦)兩個年節(jié),“冬至”前一日為苗歷大年
。 一歲分冷季
、溫季、熱季三季
,分上半歲和下半歲
,每半歲中冷季、溫季
、熱季各占兩個月
,一歲中冷季、溫季
、熱季各占4個月
。 上半歲由“冷漸熱”,下半歲由“熱漸冷”
,歲歲循環(huán)往復
。4歲1閏,附加值為1日
,閏在動月
,亦即歲首,閏月31日
。 苗歷10月的最后一日為除夕夜(“冬至”前一日)
。 動月的第一個子日、丑日
、寅日分別為天歲節(jié)
、地歲節(jié)、人歲節(jié)
。因此
,有“歲首初日不出門”的苗習。 苗歷除使用十二生肖記時
、日
、月歲外
,還用1、2
、3
、4、5
、6
、7、8
、9
、10、自然數相輔助記時
、日
、月、歲
,為老人祝壽:“祝120歲高壽”
。 十二生肖來源,與中國遠古十二個氏族有關
。用十二生肖記時
、日、月
、歲
,一歲分12個月,一日分12個時辰
,歲
、月、日
、時固定不變
,日按十二生肖相記,循環(huán)使用
。建制以“建”作日首
,固定循環(huán)使用。 二十七宿與苗族九卦有關
。 苗族先民還用所住房屋的相應方位與十二生肖輔助記時
、日、月
、歲
,將一日分為夜、晨
、晝
、昏4個時段
,與十二生肖相配記為“大門口、堂屋
、左屋
、屋后、右屋
、屋頂”
,觀測日出日落。陰歷從月圓到下一輪月圓為1個月
,每月分27宿
。陰歷平歲358日,閏歲387日
。動月
、偏月為月短日;1—10月為月長日
。月長日30日,月短日29日
,閏月29日
。苗族古歷不論陽歷或陰歷均在歲鼠、歲辰
、歲申置閏
,每四歲一閏,閏動月
。苗族古歷體現(xiàn)了“一分為三
、三位一體”的苗族生成哲學觀和“九卦”立體思維觀(即前后、左右
、上下
、表里、中或東
、南
、西、北
、中
、東南、西南
、西北
、東北)。 苗族先民崇拜“日
、月
、星”
,視三光為純潔之至。 苗族先民認為組成宇宙萬物的原生物質為雷
、龍
、夔三種(意譯為水、火
、氣)
,記為“三專”
;“五行”分別依次為光
、氣、水
、土
、石。大堯(亦稱鬼谷先生)歸順
黃帝(自稱天子)
,大夔妹嫘祖(雷祖)嫁給黃帝為妻后
,大堯為討黃帝之好改九卦為八卦(漢書稱
伏羲制八卦,有誤)
,改一分為三(陽
、陰、不陽不陰)為一分為二(陽
、陰)
,改立體思維為平面思維。將十干支與十二生肖結合創(chuàng)天干
、地支
、六十甲子(漢書有此記載)。改27宿為二十八宿
。將五行按平面方位及所產之物改為金
、水、木
、火
、土(西、北
、東
、南
、中)
,同時與金、水
、木、火
、土星
、日、月相配創(chuàng)七曜歷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镀哧讱v日》乃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歷書。 中國苗族古歷與古埃及歷同屬太陽歷
,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歷還要早3800多年
,每歲365日,4年一閏
;不同的是古埃及歷閏年的附加日為6天
,苗族古歷閏歲的附加值為1日。苗族古歷與太陽回歸年長度365.25日一致
,天狗周期為1460歲
,準確率高。 中國苗族古歷對遠古苗民從事農業(yè)生產(主要是水稻生產)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民間亦曾應用于擇吉
。(詳見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考察報告》)。 中國苗族古歷的使用時限
,上溯至少可達一萬年
,下限是光緒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據《永綏直隸志》記載:“父子遞傳
,以鼠牛虎馬記年月
,暗與歷書合
。”(清o楊瑞珍撰
,同治七年刻本)清o董鴻勛撰
,光緒三十三年鉛印本《古丈坪廳志》也有同樣的記載。根據珍藏于北京博物館《乾隆六十年苗匪檔》內的原始奏折和被捕苗族首領的“供單”以及當年參予鎮(zhèn)壓起義的人士編著的史書或地方志記載:商定鳳凰
、乾州
、永綏、松桃四廳起義日期為乾隆六十年二月初六(農歷)
。據吳添半在“供單”中解釋說
,這一日是苗年的正月初一(苗歷陰歷年),把起義日子定為這一日
,取去舊還新之意
。后因泄密,提前于正月十八日(農歷)起義
。這是史書記載與苗族古歷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
。 中國苗族古歷與聯(lián)合國公布的“未來日歷方案”(詳見于《資料卡片》1988年第二期《未來的日歷》
,新華社內蒙古分社主辦)有異曲同工之妙合。苗族古歷比現(xiàn)行公歷
、陰歷每月的日數單一
,且閏法簡單,易于掌握和運用
。
苗歷的月份與節(jié)氣對應
見下表: 苗歷十二月與二十四節(jié)氣表月份 生肖建制 節(jié)氣 季節(jié) 11月 鼠 子 冬至
、小寒 冷季 12月 牛 丑 大寒、立春 冷季 1月 虎 寅 雨水
、驚蟄 溫季 2月 兔 卯 春分
、清明溫季 3月 龍 辰 谷雨、立夏 熱季 4月 蛇 巳 小滿
、芒種 熱季 5月 馬 午 夏至
、小暑 熱季 6月 羊 未 大暑、立秋 熱季 7月 猴 申 處暑
、白露 溫季 8月 雞 酉 秋分
、寒露 溫季 9月 狗 戌 霜降、立冬 冷季 10月
編輯本段民族節(jié)日
簡介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
、講究禮儀的民族
,歲時節(jié)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jié)慶
;⒉物質交流節(jié)慶
;⒊男女社交、戀愛
、擇偶節(jié)慶
;⒋祭祀性節(jié)慶;⒌紀念性
、慶賀性節(jié)慶
。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
,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jié)慶日
。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jié),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jié)
,苗人不出門(遠門)
;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jié),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
,人們紛紛走親訪友
、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
、獅子等
;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
,亦稱龍頭節(jié)
,苗人祭土地神,接龍
、安龍(苗語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jié)(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jié))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jié)(漢籍稱四月八日)
、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
。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
、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jié)和大端午節(jié),其中小端午節(jié)后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
,亦稱屈原節(jié)
、歌師節(jié)。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jié)(漢籍稱為六月六
、六月場)
、吃新節(jié)(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jié)(苗語稱七姊妹
,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jié),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jié)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jié)(糯稻收割釀制甜酒
、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jié)(主要進行椎牛
、吃豬
、跳香
、還儺愿
、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jié)
,擇日祭梅山三神
,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
、午日為吃豬泡湯節(jié)(殺年豬)
,灶神節(jié)(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
飲食習慣
大部分地區(qū)的苗族一日三餐
,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
。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
,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
、家禽飼養(yǎng)
,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
,有“苗族的狗
,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
,多是茶油和菜油
。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qū)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
。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
,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
、蘿卜
,大部分苗族都善做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
,酸湯家家必備
。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fā)酵后
,即可用來煮肉
,煮魚,煮菜
。 苗族的食物保存
,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
、雞
、鴨、魚
、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
。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tǒng)稱酸壇
。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
,從制曲
、發(fā)酵、蒸餾
、勾兌
、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
。湘西苗族還特制有一種萬花茶
。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
、辣椒骨
、苗鄉(xiāng)龜鳳湯、綿菜粑
、蟲茶
、萬花茶、搗魚
、酸湯魚等
。
臺江苗族姊妹節(jié)
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
、保存最好的區(qū)域
,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
,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
、繡、挑
、染的傳統(tǒng)工藝技法
,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
,或者挑中帶繡
,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
,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
,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
,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