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中藥炮制方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jīng)驗
地榆 傳統(tǒng)方法是炒炭入藥
,目的在于增強藥物的止血作用。南云生等研究證明,地榆的止血作用主要與其所含的鞣質有關,而其中的鞣質含量則以生品最高莪術 傳統(tǒng)炮制方法是醋炙入藥。覃建安等經(jīng)對莪術生品和醋制品水浸出物
乳香 傳統(tǒng)炮制方法常因產(chǎn)生大量刺激性煙霧而使炮制人員難以忍受。王德華等提出改進方法:用武火將鐵鍋加熱至120℃后改為文火
草烏 蔡寶昌等提出,將草烏浸泡36小時后切成2毫米厚的片
檳榔 張定佳通過對檳榔不同炮制品有效成分(檳榔堿)的含量測定
小茴香 蔣繼祥等對10種不同炮制品的揮發(fā)油及水溶性成分的含量考察證明
枳殼 楊書彬等對枳殼采用水中搗碎
蛇床子 炮制目的主要是為了去除麻辣副作用
酸棗仁 劉福祥等分別把酸棗仁以小火微炒、文火炒黃
姜汁 姜汁是炮制中藥常用的輔料
黃芩 張濼震等以浸出物中黃酮類成分為指標
,經(jīng)實驗證明下述炮制方法所得產(chǎn)品較佳:用沸水燙制5至10分鐘,蒸制30分鐘,然后切制成1至1.5毫米厚的飲片,80℃干燥即得。另有實驗也證明黃芩以蒸制炮制法的黃芩甙含量最高。瓦楞子等 瓦楞子
、龍骨、石燕的主要成分均為鈣鹽葶藶子 目前臨床以生品和炒制品入藥
黃連 張仁學等對不同輔料加工炮制的黃連進行小檗堿含量測定
,結果證明以醋制黃連浸出率最高,姜制黃連最低。同一種輔料采用不同濃度,其小檗堿浸出率也不同。酒、醋濃度10%~20%,吳茱萸濃度20%~30%,姜濃度10%時效果最好。杜仲 杜仲加工成杜仲炭的傳統(tǒng)方法是炒法
。張璐改用遠紅外箱烘制法,提高了效率,且所得產(chǎn)品表面色澤一致。方法是先把杜仲切成15毫米的方塊,放入烘箱調節(jié)適宜溫度,經(jīng)20至30分鐘加熱即可。經(jīng)多次試驗證明該法所得產(chǎn)品均符合中藥炮制標準。王不留行 傳統(tǒng)炮制方法是炒制法
,其爆花率低。王嘉瑞等改用遠紅外照射加熱法,機械自動平鋪傳送,使成品爆花率大大提高,可達99%。兩種炮制法所得成品的乙醇提取物層析圖譜基本一致,故認為新法有可能取代傳統(tǒng)方法。白芥子 傳統(tǒng)炮制方法是清炒
阿膠 傳統(tǒng)炮制方法是燙制阿膠珠
,即使質量較優(yōu)的燙制阿膠珠在烊化時也會有6%的蛋白質因膠珠表面焦糊變質而不能溶出。王學明等改用烤制法,所得阿膠珠的溶出率高,溶出速率也快。具體方法是將阿膠烘軟或用水潤軟,切成小方塊,裝盤,置電熱恒溫箱中,于120℃烘20分鐘取出,阿膠鼓成園珠狀即可。地龍 傳統(tǒng)炮制方法不但因受熱溫度高而破壞有效成分
,炮制時產(chǎn)生的有害氣體亦會影響炮制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胡金林等改用電熱恒溫干燥法,將生地龍與陳米醋按1:0.2拌勻,悶潤1小時,平攤于搪瓷盤中枯礬 傳統(tǒng)炮制方法失水率較低(42.4%)。鄧新華改用恒溫干燥(180℃2小時
自然銅 趙科社以Fe3+含量為指標,采用正交分析法對自然銅炮制的最佳工藝進行探討
中藥炮制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
,已形成為一門獨特的制藥工藝。但由于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在中藥炮制的方法上各地也存在著一些同名異法要。
專家說非遺“中藥炮制技術”要傳承還要創(chuàng)新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332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