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辨證
除了上面介紹的八綱、六經(jīng)、三焦和衛(wèi)氣營血等辨證方法外,中醫(yī)還常對一些內(nèi)傷雜病采用臟腑辨證的方法
。臟腑辨證
,是以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反映于外的不同證候
,加以分析歸納
,并作為辨證依據(jù)的
。這種辨證方法的具體內(nèi)容是:根據(jù)臟腑的生理病理及經(jīng)絡(luò)循行的表現(xiàn)來判斷病變的部位;用寒
、熱
、虛、實來辨別病情
;以臟腑間的相互關(guān)系
,來分析病證的傳變規(guī)律。一般是以五臟為重點的
。下面簡要介紹各臟腑的有關(guān)證候特征
。請接下學習。
「肺病的辨證」

(1)肺氣虛:多因病后氣虛
,或久咳傷氣
,引起肺氣虛弱,肺功能減退
。證候為咳嗽無力
,痰多清稀、面色蒼白
、聲音低微
,易疲乏、多自汗
、咳喘氣短、體倦懶言
、形寒自冷
、易患感冒、舌淡苔白
,脈象虛弱
。可見于慢性肺部疾患
,如慢性支氣管炎
、肺氣腫,肺結(jié)核等病
。
(2)肺陰虛:多因外感燥熱
,灼傷津液,肺失濡養(yǎng)
,或久咳傷肺
,肺陰不足,虛熱內(nèi)生
。證候可見咳嗽無痰
;或痰少而稠,有時咳血,潮熱盜汗
,手足心熱
,午后顴紅;或聲音嘶啞
,口干咽燥
,舌干紅,苔少
,脈細數(shù)
。此證多見于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結(jié)核
,喉結(jié)核
、慢性支氣管炎等。
(3)風寒束肺:多因風寒犯肺
,肺氣不宣所致
。可表現(xiàn)為惡寒發(fā)熱
、頭身疼痛
、無汗、鼻塞流涕
、咳嗽
、痰多清稀、苔薄白
、脈浮緊
。本證多見于感冒(傷風、流感)
、急慢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病
。
(4)風熱襲肺:多因外感風熱
,或寒邪化熱、痰熱壅滯肺內(nèi)
,便肺的肅降功能減退所致
。證候多有發(fā)熱、咳嗽
、哮喘氣粗
、痰稠色黃、咳吐膿血
、腥臭
、胸痛
、出鼻血、咽喉腫痛
、煩躁口渴
、喜喝冷飲,甚至風熱閉肺
,出現(xiàn)呼吸迫促
、鼻翼扇動、口唇紫紺
、便秘
、尿短赤、舌紅
、苔黃
、脈數(shù)。此證可見于急慢性氣管炎
、大葉性肺炎
、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肺膿瘍
、支氣管哮喘等病
。
(5)肺腎陰虛:肺病較久,肺陰虛京可導致腎陰虛
。證見咳嗽
、痰少、動則氣促
、腰酸腿軟
、潮熱、盜汗
、遺精、消瘦
、口渴
、舌紅少苔、脈多細數(shù)
。此證可見于肺結(jié)核病人的晚期
。
「脾病的辨證」
(1)脾氣虛弱(脾失健運,中氣不足):多因素體虛弱或病后調(diào)養(yǎng)不當
,脾胃氣虛
,運化功能障礙所致。證候可有食欲不好
、消化不良
、食后胃腹脹悶
、腹?jié)M腸鳴、大便稀薄
、形體消瘦
、四肢無力,精神困倦
、舌淡苔白
、脈虛細緩;如更有少氣懶言
、脘腹重墜
、久痢、脫肛
、臟器下垂(如子宮下垂
、胃下垂、腎下垂等)
,勞累后即有氣墜感
,則為脾氣下陷的征象。脾氣虛常見于潰瘍病
、慢性腸炎
、慢性胃炎、神經(jīng)官能癥及消化不良等病時
。
(2)脾陽虛衰(脾胃虛寒):多因飲食不節(jié)
,久病脾虛,脾陽不振
,運化不力所致
。病情較脾氣虛弱重,證候可見有胃腹脹痛
,喜熱敷
、喜按壓、食欲不好
,腸鳴噯氣
,大便稀薄,小便清長
,或浮腫尿短
;有的可面色蒼白無光澤、形體消瘦
、少氣懶言
、四肢不溫、口流清水
、舌淡苔白
、脈沉濡弱
。此類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導致營養(yǎng)不良的虛弱證候,可見于潰瘍病
,慢性腸胃炎
、腸胃功能紊亂、慢性肝炎
、肝硬化或某些水腫等病時
。
(3)脾不統(tǒng)血:多為久病脾虛,不能統(tǒng)攝血液循其常道運行的某些出血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捎斜阊ù蟊阆卵⑾缺愫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血色紫暗)
、尿血(無痛尿血)以及月經(jīng)過多、崩(陰道突起大量流血)漏(長期陰道少量流血
、淋漓難盡)不止
。伴有腹部隱痛、食欲減退
、大便稀薄
、精神疲倦、懶言
、面色萎黃
,口不渴、尿清長
,有的還可能有四肢困乏或皮下出血
、舌質(zhì)淡、脈細弱等證候
。本證可見于潰瘍病出血
、月經(jīng)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肝硬化食道靜脈曲張,或腎結(jié)核等病
。
(4)寒濕困脾:多因脾氣素虛,或飲食生冷
,或淋雨
、久臥濕地、濕困脾陽
,不能運化水濕所致
。證候多有飲食減少
、胃腹?jié)M悶、惡心欲嘔
、口粘不渴
,或渴不欲飲、頭身困重
、腹瀉肢腫
,或皮膚暗晦而黃、白帶多
、苔白厚膩
、脈濡遲或緩。本證可見于慢性胃腸炎
、慢性肝炎
、某些水腫病。
「心病的辨證」
(1)心陽(氣)虛:心氣虛的主證是心悸
、氣短
、自汗,活動時加重
,面色蒼白
,舌淡紅,苔薄白
,脈細弱或虛數(shù)無力
;若兼有形寒肢冷,則為心陽虛
;若大汗淋漓
、昏迷不醒、四肢冰冷
、脈弱而不易摸到
,是心陽虛脫。
(2)心陰(血)虛:心血虛的主證為心悸心煩
、健忘
、面色蒼白、驚悸不安
、精神疲乏
、舌淡、脈細
,若兼有低熱
、失眠多夢、盜汗
、顴紅
、口渴
、遺精、舌紅少苔或舌尖干紅
、脈細數(shù)
,則為心陰不足。
(3)熱入心包:熱邪傳心
,則證見高熱
、煩躁、神志昏沉
,胡言亂語
,甚至狂躁不安,舌質(zhì)紅絳
,苔干起刺
,脈洪數(shù)或細數(shù)。此多見于溫熱病熱邪熾盛時
,頗相似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出現(xiàn)意識障礙的證候
。
(4)痰迷心竅:當痰熱內(nèi)擾心竅,影響神志時
,可見夢多難入睡
、煩躁不安或精神呆癡、語無倫次
、哭笑無常
,甚則狂躁、舌質(zhì)紅
、苔黃膩
、脈滑數(shù);有的意識不清
、語言不暢
,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喉有痰鳴音
,偏寒的多苔白脈滑
;偏熱的多苔黃脈數(shù)。此類主要表現(xiàn)為神經(jīng)系統(tǒng)障礙的證候
,常見于神經(jīng)官能癥
、精神分裂癥、腦血管意外
、精神病的狂躁型等
。
(5)心血瘀阻(真心痛):多由瘀阻心絡(luò)所引起,主證為陣發(fā)性心痛,剌痛如絞
,放散至左肩背,甚則可見唇及指甲青紫
、舌質(zhì)暗紅或有紫斑點
、苔少,脈澀
。此類似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或心肌梗死的心絞痛
。
(6)心脾兩虛:主證為面色萎黃、精神困乏
、四肢疲倦
、食欲減退、心悸
、健忘
、失眠、舌淡紅
、脈細軟弱
。多見于貧血、神經(jīng)衰弱
、心臟病患者
。
(7)心腎不交:當腎之陰水不足,心之虛火上亢時
,可有心煩
、心悸、不眠
、頭昏
、眼花、耳鳴
、腰膝酸軟
、夢遺、舌紅
、苔少
、脈虛數(shù)等心腎功能失常的證候,多見于神經(jīng)衰弱等病人
。
「肝病的辨證」
(1)肝氣郁結(jié):主要證候為胸脅脹滿走竄作痛
,胸悶不舒;或嘔逆吐酸
、食欲不振
,腹痛腹瀉,或有&瘕積(&瘕與積都是堅硬不移的有形之物,如肝脾腫大等)
、瘕聚(聚散無常
、如腸痙攣等)。在婦女則可表現(xiàn)脅撐乳脹
,小腹脹痛
、月經(jīng)不調(diào),咽部有異物梗阻感
。有的還可能有情緒抑郁
、急躁易怒、胃脹或痛
、噯氣
、嘔吐、便秘或泄瀉等
,舌苔多薄白或薄黃
,脈弦。此證相當于肝
、膽或胃腸功能障礙
,可見于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肝膽疾患
、胃痛及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病
。證情一般較肝風、肝陽
、肝火等證輕
,多情志抑郁,影響肝的疏瀉功能
,氣機阻滯所致
。
(2)肝陽上亢(包括肝風內(nèi)動):主要證候為頭痛眩暈、急躁易怒
、睡眠不安
、耳鳴目脹,或面紅目赤
、四肢發(fā)麻
、行走時感到頭重腳輕,有的還可出現(xiàn)顴紅
、手足心熱
、麻木、震顫
、口燥咽干
、腰酸腿軟
、舌質(zhì)深紅、脈弦細數(shù)等
。這種上盛下虛的證候
,可見于高血壓、腦血管意外
、神經(jīng)官能癥或癔病等
。肝陽進一步發(fā)展,則成肝風內(nèi)動
,表現(xiàn)為眩暈欲倒或突然昏倒、昏迷
、震顫
、抽筋、流口水
、喉內(nèi)痰響
,隨后可遺有口眼歪斜、語言不流暢或失語
、半身癱瘓
、舌紅苔黃,脈弦動而硬
。
(3)肝經(jīng)實火:本病較肝氣為重
,較肝陽、肝風為輕
。常見眩暈
、頭痛、耳鳴
、耳聾
、脅肋灼痛,面紅目赤
、急躁善怒
、尿黃、便燥
,或有口苦
、咽干、吐血
、鼻血
、心煩易怒,甚則發(fā)狂
、苔黃或干
、脈弦數(shù)。本病可見于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
、上消化道出血
、耳源性眩暈、更年期綜合征等
。
(4)肝陰不足(包括肝腎陰虛):肝陰虛多見頭昏眼花
、目澀眼蒙、兩脅隱痛
、綿綿不休
、口干心煩、時覺煩熱
、兩眼干燥
、視物不清、舌紅少苔
、脈細數(shù)
。因肝陰虛常與腎陰虛同時存在,故除肝陽偏亢的證候外
,還可有顴紅
、手足心熱、耳鳴耳聾
、腰酸腿軟
、夢遺、口燥咽干等陰虛內(nèi)熱現(xiàn)象
。此證多見于眩暈
、高血壓、神經(jīng)官能癥
。
(5)肝脾不和:證見兩脅脹滿
、飲食減少、腹脹腸鳴
、大便溏薄
,或腹痛則大便泄瀉,或月經(jīng)退后
、痛經(jīng)以及經(jīng)期乳房脹痛
、面目浮腫、苔多薄白
、脈多弦緩
。此證常因情志不暢,肝氣失其疏泄
、影響到脾而致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娪诼阅c炎、結(jié)腸過敏
、慢性肝炎及某些婦科疾病中
。
(6)寒滯肝脈:多因平素陽虛,寒氣阻滯肝脈所致
。證候可有頭頂重痛
。嘔吐清水、胃部
、兩脅及小腹脹痛
、睪丸墜脹、陰囊收縮
,或有手足冰冷
、舌白潤滑、脈弦遲或沉弦
。此類證候可見于潰瘍病、神經(jīng)性頭痛
、慢性胃腸炎
、小腸疝氣等病時。
「腎病的辨證」
(1)腎陽虛:多因先天不足或病后失于調(diào)養(yǎng)
,致腎氣虧耗
,陽氣不振所致。其一般的證候是面色淡白
、腰膝酸軟
、形寒怕冷、四肢不溫
、神疲乏力
、頭昏耳鳴、舌淡苔白
、脈沉細數(shù)
。其表現(xiàn)的病證,可因病邪影響的范圍及病人的體質(zhì)不同而異
。如除上述證候外
,有的可兼見陽痿、遺精
、早泄
、尿多清白,遺尿或尿失禁等生殖
、泌尿系統(tǒng)癥狀
。中醫(yī)稱之為“腎氣不固”
,多見于神經(jīng)衰弱、小兒遺尿
、老年體衰和久病體虛的病人
。有的可兼見尿少,腰腹脹滿
、周身浮腫
、下肢更甚等水潴留的表現(xiàn),中醫(yī)稱之為“腎不納氣”
,可見于慢性氣管炎
、肺氣腫,心功能不全等病時
。有的還可表現(xiàn)為形體虛弱
、矮小侏儒,或有畸形
、方顱
、雞胸、龜背
、囟門下陷
、智力遲鈍等“腎氣不足”的證候?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娪诖贵w功能減退
、發(fā)育畸形、腦水腫
、脫水
、胸椎結(jié)核等病。
(2)腎陰虛:多由久病耗傷腎精
,或熱病之后耗傷腎陰引起
。證候一般為形體虛弱、頭昏耳鳴
、失眠健忘
、腰腿酸軟、遺精
、口渴
、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如果“陰虛火旺”
,則更有顴紅,唇赤
、潮熱盜汗
,虛煩不眠
,陽強易舉、咽痛或咳嗽
、尿紅
、便結(jié)、脈細數(shù)等癥
,有的可有五心發(fā)熱
、尿如指膏、視力減退
、女了閉經(jīng)不孕
,男子精少不育。此可見于神經(jīng)衰弱
,久病體弱
、結(jié)核病、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等病
。
「六腑病的辨證」
六腑病的辨證,大都與其生理功能及相應(yīng)的五臟活動有聯(lián)系
,其證候多表現(xiàn)為里證的寒
、熱、虛
、實四類
,五臟上述的有關(guān)辨證可供參考
。如膽證多有口苦
、耳鳴、黃疸
;胃證多有上腹脹滿
、打飽嗝、口臭
,牙齦腫痛
、嘔吐;大腸證可有滿腹痛
,便秘或腹瀉
,或下鮮血,或有紅白粘液
,肛門墜脹或脫肛
;小腸證可有尿短黃、尿痛
、臍下痛
、睪丸引痛
、口舌生瘡;膀胱證可有小腹脹滿
。小便失禁或不通暢等證候
。
故中醫(yī)這種依五臟六腑的辨證法與現(xiàn)代醫(yī)學中習用的器官分類診斷法頗有相似的思路程序。
臟腑辨證湯證決的書
中醫(yī)湯證歌訣
中醫(yī)湯證歌訣陰陽陽盛清熱使白虎
,陰盛理中四逆阻
,陽虛八味地黃丸,知柏地黃利陰虛
。陰盛格陽假熱象
,四逆白通急煎服,陽盛格陰四肢厥
,承氣蕩熱須急圖
。亡陽大汗參附暖,亡陰獨參飲自蘇
。表里表寒荊防為敗毒
,表熱銀翹脈數(shù)浮,表虛桂枝能解肌
,表實麻黃惡寒除
。里寒附子理中湯,里熱口渴用白虎
,里虛十全可大補
,里實承氣能通腑。半里半表小柴胡
,表里俱病喘汗出
,葛根黃芩黃連驅(qū)。寒熱實寒腹冷用良附
,虛寒理中四逆扶
,實熱白虎或承氣,大補陰丸虛熱服
。虛實氣虛扶正用四君
,血虛補血四物尋,虛實夾雜降氣湯
,真虛假實香砂君
,真實假虛蜇蟲存。中風有汗桂枝湯
,陽明經(jīng)證使白虎
,腑實日晡承氣蕩。少陽宜和小柴胡
,太陰入脾理中鄉(xiāng)
,少陰陽虛四逆暖
,陰虛阿膠雞子黃,厥陰烏梅安蛔方
。溫病湯證訣(衛(wèi)氣營血)衛(wèi)分銀翹用辛涼
,入氣渴煩白虎擋,肺熱壅盛為麻杏
,腑室宜攻承氣湯
。熱擾胸膈梔子豉,入膽蒿芩泄少陽
,入營清營為轉(zhuǎn)氣
,入血犀角兼地黃。三焦辨證湯證訣上焦入衛(wèi)桑菊使
,肺熱銀翹和麻石
,邪陷心包厥神昏,清宮送服安宮治
。熱入中焦白虎清
,熱結(jié)腑實承氣攻,濕熱中焦熱不揚
,雷氏芳香化濕證
。下焦傷腎劫真陰,復(fù)脈加減可回春
,虛風內(nèi)動多瘛從
,大定風珠是福音。臟腑辨證湯證訣*心
、小腸心氣不足宜養(yǎng)心
,心陽不振加附溫,心血不足多怔忡
,四物合入酸棗仁
。心陰不足補心丹
,心火亢盛使瀉心
,痰迷心竅神志呆,導痰菖蒲和郁金
。痰火擾心多狂妄
,礞石滾痰可寧神,心血瘀阻胸窒悶
,薤白失笑四物尋
。飲遏心陽多頭暈,苓桂術(shù)甘溫化飲
,心脾兩虛歸脾湯
,黃連阿膠交心腎
。心火小腸導赤散,小腸虛寒茱萸跟
,氣痛天臺烏藥親
。臟腑辨證湯證訣*肝、膽肝氣郁結(jié)須疏肝
,肝火上炎使龍膽
,陽亢天麻鉤藤飲,肝風羚羊鉤藤攀
。肝血不足四物湯
,寒凝疝痛暖肝煎,肝陰虧虛用一貫
,虛陽上亢使鎮(zhèn)肝
。肝腎陰虛杞菊丸,肝火犯肺黛蛤散
,肝膽不寧酸棗仁
,肝脾不和逍遙丸。
心肝火旺煩不寐
,瀉青瀉心自能眠
,膽熱蒿芩清膽湯,虛熱溫膽驚自安
。臟腑辨證湯證訣*脾
、胃中氣不足宜補中,歸脾統(tǒng)血血歸經(jīng)
,脾陽虛弱理中湯
,寒濕困脾用胃苓。脾虛水泛實脾飲
,濕熱黃疸使茵陳
,脾胃不和痛脹滿,方選香砂稱六君
。脾濕犯肺多喘悶
,二陳燥濕化痰飲,脾腎陽虛五更瀉
,附子理中合四神
。胃脘灼熱清胃散,胃中實寒良附暖
,食滯胃脘痛拒按
,保和導滯消脹滿。胃陰不足應(yīng)益胃,黃芪建中胃虛寒
。臟腑辨證湯證訣*肺
、大腸風寒束肺用麻黃,風熱桑菊變辛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