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承周制
,醫(yī)學已有疾醫(yī)(內科醫(yī)生)、瘍醫(yī)(外傷科醫(yī)生)、食醫(yī)(營養(yǎng)醫(yī)生)和獸醫(yī)之分是肯定的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妒酚洝け怡o倉公列傳》記載扁鵲曾為帶下醫(yī)
、小兒醫(yī)
、耳目痹醫(yī)(五官科)
,說明從周過渡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
,醫(yī)學漸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苹瘍A向。
一、內科疾病
在一些非醫(yī)學文獻中也記述了內科雜病的病證表現(xiàn)與病因
,例如《山海經(jīng)》已有瘕、癭
、風
、狂、瘧和疫疾等十余種
;有些還論述了癥狀與證候
。

《周禮》中,已記載季節(jié)變換與疾病的關系
,例如所敘春季多發(fā)頭痛
,夏季易發(fā)瘡瘍,秋季常流行瘧疾
,冬季以咳嗽喘息為多見
。這是通過對四時季節(jié)變換和氣候失常等不同致病因素的觀察中,反映了當時對部分內科雜病病因的認識
。
《呂氏春秋·盡數(shù)》中不僅論證了癭
,而且觀察到本病的發(fā)生與所在地的水質有密切關系。至於醫(yī)學文獻對內科雜病的認識與論述已更為深入
。例如:
《五十二病方》
,并非內科專著,但也反映了當時對內科雜病的認識水平
。其論述多以觀察各種疾病的特點入手
,例如“癇證”,就是以疾病發(fā)作時與馬
、羊等動物某些形態(tài)相似
,而命名“馬癇”、“羊癇”等
,這種命名法在后世醫(yī)家的著作中多有啟示
,《
黃帝內經(jīng)》對內科雜病的認識
,已聯(lián)系病因
,臟腑經(jīng)絡氣血以及病狀特點來進行分類
,已突出了類的概念。注意抓某類疾病的共同特點
,對臨床治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以風為共同病因而引起的疾病甚多,有肝風
、心風
、脾風、肺風
、腎風
、首風、大風
、病風
、偏風、風痹等
。其中五臟風多屬外感熱性病范疇
;偏風是指腦血管疾患,癘風
、大風多指麻風病等
。
《內經(jīng)》對急癥的認識也很突出。它把突然發(fā)作
、病情危重的疾病稱為“卒病”
、“暴病”、“暴疾”
,范圍所及達數(shù)十種
,其中以內科病居多。有的突出癥狀特點
,如痙證
、嘔血;有的以病因命名
,如傷寒
;有的以疾病性質別類,如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有的按病機區(qū)分,如厥逆
;有的根據(jù)病位冠名
,如心痛。內容多散見于各篇
,但也有以“舉痛論”
、“厥論”
、“厥病”、“熱論”
、“熱病”
、“刺熱論”、“評熱病論”等設專篇以論專病者
。
《內經(jīng)》還為中醫(yī)治療學提出許多正確的治則治法
,因而對提高內科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二、外科疾病
在中國醫(yī)學史上
,人們同化膿性感染,外傷等的斗爭
,從而積累的外科治療經(jīng)驗
。例如:砭石,是已知的最早的醫(yī)療工具
,當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
,或更早些。漢·許慎在解釋“砭”字時指出:“以石刺病”謂之砭
,《靈樞·玉版》更明確認為:“故其已成膿血者
,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既说你@顱術
、拔牙成形等,無論其有否外科治療目的
,但均對外科之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
外科醫(yī)療技術發(fā)展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上已有了外科專門人才和專門外科機構的設立
,據(jù)《周禮·天官冢宰》所載
,周代已設有瘍醫(y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搬t(yī)師”明確分為食醫(yī)
、疾醫(yī)、瘍醫(yī)和獸醫(yī)等四科
。當時的瘍醫(yī)即外科
,是四科之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對比膿性感染的病因疾病鑒別
、癥狀診斷以及某些治療原則和技術、手術方法等。已能作出比較正確的闡釋
,其理論在后世也有不斷發(fā)展與進步
。
《靈樞,癰疽篇》更設專篇依次由頭面
、項頸、胸腹四肢等論述了不同部位的癰疽
,對其大小
、顏色軟硬、疼痛性質
、診斷治療原則以及預后等
,作了相當系統(tǒng)的敘述。如咽喉部位的“猛疽”
,發(fā)于頸部的夭疽
,發(fā)于頸腋之“馬刀挾癭”等20條種。治療方法此期大約已有內
、外用藥物治療
、切開引流和手術截趾、指等三類
。再如截趾以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外科手術療法
,指出:“發(fā)于足指,名曰脫疽
,其狀赤黑者
,死不治。不赤黑者
,不死
。治之不衰,急斬去之
,不去則死矣”
。尤其可貴的是《內經(jīng)》已發(fā)明和運用放腹水的醫(yī)療技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秲冉?jīng)》時代
,不但能用筒針于腹部臍下三寸處作為腹腔穿刺點以放腹水,更已有了“束身令實
,夏飲補藥”的護理原則
。《五十二病方》以次論述了諸傷
、傷痙
、嬰兒索痙、嬰兒病癇、嬰兒瘛
、狂犬病
、體臭、皮膚病
、毒箭傷
、蝎傷、蛭傷
、毒蛇傷
、疣、癲癇
、白癜風
、肋間神經(jīng)炎、毒蟲傷
、麻風
、人病馬癇、人病羊癇
、人病蛇癇
、泌尿系結石、腹股溝斜疝
、內
、外痔與瘺管以及癰疽、下肢燒傷等等共計52種疾病
,從現(xiàn)代概念理解幾乎完全可以視為外科疾病
。故《五十二病方》很可能就是《漢書·藝文志》存目的《金瘡瘛疭方》。再從該書所達到的科學水平作些敘述
,更有助于我們理解當時外科診治水平所達到的高度
。例如:
諸傷:論述了人體被金刃等傷所造成的疼痛、出血
、瘢痕等病癥以及各種用酒止痛等治療方法
;
傷痙:由于金刃等外傷而引致之痙癥。按其所敘:“風入傷
,身伸而不能屈”之病因
、癥狀描述,可斷定即破傷風
。在其治療的六個處方中
,包括有炒鹽令黃,布囊淬酒以“熨頭”
,取藥汁“強啟其口
,為灌之”,…同時,從治療方法和用藥劑型的多樣
,也能反映出此時對破傷風的認識和治療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
冥病:即麻風病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捌渌l(fā)毋恒處,或在鼻
,或在口旁
,或齒齦,或在手指
,使人鼻缺指斷”
。盡管由于文字有缺損
,但仍然可以看出先秦醫(yī)學家對麻風病病困
、發(fā)病部位、癥狀與預后已有比較正確的認識
;
穨:即穨
,屬陰囊病范圍,其中用以治療腹股溝斜疝的疝氣罩
,或為疝氣帶
,已有發(fā)明。如“穿小瓠壺
,令其孔盡容穨者腎與(月最),即令穨者煩(握)瓠
,東向坐于東陳垣下,即納腎(月最)于壺孔中
,…再摩之”
。這種還納疝內容入腹,再將縮小的陰囊納入壺盧內
,壺盧底部壓迫疝環(huán)處而陰jing從壺盧孔穿出不影響排除小便的醫(yī)療技術
,其設計已十分精巧。這種技術同后世所應用的疝氣罩
、疝氣帶等器具
,在科學原理和使用價值上有相似之處。此外
,該書在治療腹股溝斜疝上還創(chuàng)造了外科手術療法
,其手術雖然比較原始,但有效和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如所強調:“……
,先上卵,引下其皮,以砭穿其旁
,口口汁及膏口
,撓以醇口,又灸其
,勿令風及
,易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逼湮碾m有缺損
,但仍可清楚看出其手術方法與步驟是:先將陰囊之疝內容還納入腹.然后將皮表向下引牽,再用砭石穿刺其疝旁部位
,使破出血汁等
。并于其傷口撓以醇酒,再用火灸其瘡面
,并且強調不要接觸風的護理要求
,如此造成疝環(huán)部位創(chuàng)傷,加之酒與灸刺激燒熨
,局部必然形成較深廣的瘢痕
,很可能因此而閉鎖其疝環(huán),從而達到疝修補術手治療目的
。
痔:《五十二病方》已有脈痔
、牡痔、牝痔
、血痔
、巢(肛門瘺管)以及肛門部搔癢、脫肛(人州出)等病名診斷
、鑒別診斷
、醫(yī)療技術的論述。僅就醫(yī)療與外科手術水平而言
,對于“如鼠乳狀
,末大本小,有孔其中”之牡痔
,已有進行燒灼結扎痔根的手術
,對位于肛門旁大如棗的牡痔,以角法使痔由肛門吸出進行手術結扎切除療法
。對“牡痔之有數(shù)竅
,蟯蟲從道出者”,進行“先導以滑夏鋌
,令血出”的搔爬手術
,并配合藥熏療法
,更可貴者是對混合痔合并脫肛之“巢塞(月直)者”,創(chuàng)造出“殺狗
,取其脬(膀胱)
,以穿竹管,入肛門中
,吹之
,引出,徐以刀剝去其巢”
。這一手術是非常先進的
。
三、皮膚科疾病
不少皮膚病已描寫或初步認識
,出現(xiàn)了許多皮膚病古病名
,診斷和治療方法正有顯著進步。
《山海經(jīng)》中載有癘
、疣
、疽、痤
、白癬
、疥
、騷
、墊、癰
、底(胝)
、皮張、臘
、曝(皮皴)
、腫等十多種病名,相應的防治藥物有30多種
,還提到悅容和滅瘢
。《戰(zhàn)國策》豫讓“漆身為厲
,滅須去眉
,以變其容”的故事,說明當時對麻風病已較熟悉
,而漆身為厲則是人為的大漆皮炎的最早記載
。《
莊子·逍遙游》述有:防治手足皸裂的有效方法
,這也是世界上防治職業(yè)性皮膚病的最早記錄
。
《五十二病方》是迄今所發(fā)現(xiàn)的第一部載有多種皮膚病癥和治法內容的方書
。突出的表明了診斷與治療方法的進步。其中
,與現(xiàn)代相應之皮膚病有:
夕下:為腋下濕癢類皮膚病
,如多汗癥、腋下濕疹等
;疣
、馬疣:尋常疣等;白處:白癜風
;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喊幢緯蓵甏轱L病已為人熟知(稱為“癘”)
,且本方所述者未涉及“不仁”等神經(jīng)麻木癥狀
,故考慮麻風病外,還類似于尋常性狼瘡等皮膚結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乾騷(瘙):皮膚瘙癢癥及疥癬類。
上述病名雖較簡單
,但其中有的病名因正確地反映了診斷特點而沿用至今(如疣
、漆瘡等)或成為今日命名之濫觴;并根據(jù)不同診斷
,采取不同有效治法
。除
祝由法外,各類治法約70條
,有內服
、外涂、灸療
、洗浴
、熏蒸、按摩等
;所用藥物有動物藥
、植物藥和礦物藥30余種,并常采取多種療法綜合治療
,特別是瘡瘍疥癬使用了堆黃
、石(砷劑)和水銀(汞劑),這是領先于世界的記載
。
四、骨傷科疾病
《靈樞》指出可以通過解剖了解人的形態(tài)構造,在《素問》和《靈樞》中
,分別描述了人體的骨骼系統(tǒng)構造
,指出骨骼的功能是人體的支架和杠桿作用
,“骨為干”、“骨屬屈伸”
,同時
,還論述了骨骼中有骨髓,脊椎有脊髓
,脊髓上通于腦
,受腦統(tǒng)屬。對全身的骨骼
,主要關節(jié)均有記載和命名
。
關于骨折的診斷分類
:《陰陽脈死候》有:“凡三陽,……其病唯折骨列(裂)膚一死”的記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罢酃墙^筋”是指閉合性骨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罢酃橇心w”是指開放性骨折
。
關于開放性創(chuàng)傷并發(fā)癥《五十二病方》首先記載了開放創(chuàng)傷并發(fā)破傷風。認為傷口被“風”邪感染會引起“癰痛”
。并觀察到開放創(chuàng)傷感染有紅
、腫、痛
、化膿
、潰破,甚至創(chuàng)口生蟲
,經(jīng)治后出現(xiàn)肉芽增殖
,瘢痕形成而愈合的癥狀病理變化過程
。
關于骨癰
、疽、腫瘤:對此類疾病《五十二病方》已記載有癰
、疽
、骨疽、腫瘤痛的一些癥狀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鹅`樞·癰疽》又從病因病理、病變部位和癥狀表現(xiàn)上指出癰
、疽的鑒別診斷
。這些記載,都在一定程度上描寫了發(fā)于四肢部位類似骨髓炎
、骨結核的癥狀體征
。發(fā)于膝部位的類似癰是“如堅石”
,后世又稱為“石癰”,與骨腫瘤關系密切
。
治療觀點的形成:
戰(zhàn)國時代“形不動則精不流”的觀點
,形成了重視運動、運用導引等以強身防病的“治未病”觀點
。
《五十二病方》治傷
、癰、疽的方法和用藥
,反映了一方多用
、局部病變全身調治和內外兼冶的思想,既有內服
,又有外敷
、外洗、外熨等
。
《內經(jīng)》科學地總結了前人的治療經(jīng)驗
。在具體的方法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療法則
。洗浴
、外敷包扎、追蝕
、切開排膿和發(fā)汗等
。
洗滌法《內經(jīng)》稱為“浴之”。據(jù)《五十二病方》等書所載
,“浴之”應用于創(chuàng)口早期的消毒法
,感染病灶的洗滌法(包括癰、疽治療)
,以及筋骨痹等溫洗療法
。
《五十二病方》是世界上較早記載應用水銀膏治療外科感染的文獻。
導引和按摩療法是這一時期對骨科傷病的重要療法
。
《內經(jīng)》用椒
、姜、桂和酒煮熏浴冶痹痛
;用連翹煮湯熏浴治癰疽
,并指出:“病在骨,粹針藥熨”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敖耧L寒客于人,……或痹不仁腫痛
,當是之時
,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認為藥熨
、熏浴能疏通氣血
,活血化瘀。祛風寒濕邪
,這一療法
,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國骨傷科寶貴的治療經(jīng)驗之一
。
五 、婦產科疾病
《山海經(jīng)》已記載了佩帶某種藥物可以有助于生育,食某種藥可以使人“無子”
、“不育”
。
《周禮》明確規(guī)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抖Y記·內則》更強調:“妻不娶同姓”。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
,著名的醫(yī)生扁鵲
,具有多方面的醫(yī)學知識和醫(yī)療技術。他曾行醫(yī)來到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
,由于當?shù)厝嗣裰匾晪D女
,便按當?shù)厝罕姷男枰斄艘幻皫箩t(yī)”(婦科醫(yī)生)
。這說明我國早在公元前4~3世紀
,就已有了以治療婦科疾病為主,而行醫(yī)于民間的醫(yī)生
。
《五十二病方》記有婦女常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号樱R王堆帛書《胎產書》
,則是我國現(xiàn)今已知的
,最古的以胎產命名的產科著述。其中有醫(yī)論一篇
,即“禹問幼頻”,比較詳細地論述了胎兒在母體中的發(fā)育變化和產婦的調攝
;另外
,還繪有兩種埋胞方位的圖形,顯然是與迷信有關
。
《五十二病方》中已記有“女子月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秲冉?jīng)》則更全面地論述了月經(jīng)的產生及其與生育機能的密切關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氛f:“女子七歲腎氣盛
,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
,任脈通
,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
,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主而長極
,……七七任脈虛
,太沖脈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壞而無子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碧岢隽嗽陆?jīng)是婦女的一種生理現(xiàn)象
;明確了月經(jīng)的周期性:女子14歲初潮,進入生育年齡
;到了49歲
,為絕經(jīng)期,主育機能衰退
,認為月經(jīng)的產生主要是腎氣
,天癸,沖任脈的作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鹅`樞·五音五味篇》又說:“婦人之生,有余于氣
,不足于血
,以其數(shù)脫血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鄙羁探沂玖伺右匝獮楸镜纳聿±硖攸c
。
關于妊娠的生理和妊娠診斷:
《胎產書》比較詳細地論述了胎兒在母體中的發(fā)育變化。論中把最初形成一個月以內的胚胎描述為“流刑”
;指出胚胎發(fā)育至二
、三月時,呈一團“膏”、“脂”狀物
;四
、五月時,胚胎產生血與氣
;依賴氣血的供養(yǎng)
,胚胎先后子七、八
、九月生成筋
、骨、皮膚
、毛發(fā)等各種器官組織
。經(jīng)10個月的變化過程、胚胎發(fā)育成熟
,最后娩出母體
,這在中國人體胚胎發(fā)育史上確實是最早的論述,北齊醫(yī)學家徐之才的“十月養(yǎng)胎法”即源于此
,從而奠定了中醫(yī)婦產科學“胎教”和孕婦保健的理論基礎
。
關于婦科疾病的認識與治療:關于婦科疾病,《素問》已記載有女子不月
,月事不來
,月事衰少,血枯(經(jīng)閉)
;崩中
,經(jīng)水過多;女子帶下瘕聚
;還記有產科病
,如子(妊娠音痖)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鹅`樞·水脹篇》更記有腸罩和石瘕
,對其癥侯特點和病變部位也有比較確切的描述和分析。現(xiàn)代多數(shù)學者認為
,腸罩與卵巢囊腫
、輸卵管積水相類似;石瘕與子宮肌瘤相類似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秲冉?jīng)》還提出了一些有關婦科疾病的治則和方藥。加因感受寒邪
、血凝氣滯
,導致的經(jīng)少
、經(jīng)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貑枴ふ{經(jīng)論》則用消法,“消而去之”
;若發(fā)生湯罩
、石瘕、《靈樞·水脹篇》則用導法
,認為“可導而下”
。《素問·腹中論》為治療月事衰少不來
、血枯經(jīng)閉
,制定了婦科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通經(jīng)方劑:四烏賊骨一蘆茹丸。方中有烏賊骨
、雀卵
、鮑魚汁,為血肉有情之品
,可益精血補肝腎
;并用茜草可祛瘀生新。為婦科處方用藥樹立了范例
。
六、小兒科疾病
《五十二病方》是現(xiàn)存最早記有兒科內容的醫(yī)書。書中記載的“嬰兒索痙”可能為新生兒破傷風
,“嬰兒病癇”可能為小兒熱性驚厥
,說明先秦醫(yī)學對不同性質的小兒痙攣性疾病已能作出較為準確的鑒別診斷。
《素問·上古天真論》對兒童生長發(fā)育的特點進行了描述:“女子七歲
,腎氣盛
,齒更發(fā)長……男子八歲,腎氣實
,發(fā)長齒更……”
。把小兒的生長發(fā)育與腎氣的盛衰聯(lián)系起來,給后世兒科醫(yī)家從腎論治以極大的啟發(fā)
。書中還對小兒常見危重病癥的癥狀
、體征、診斷
、預后有所認識
,如《靈樞·論疾診尺》載:“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
,必死
。耳間青脈起音。掣痛,大便赤瓣飧泄
,脈小者
,手足寒,難已
;飧泄
、脈小、手足溫
、泄易已
。”所述頭發(fā)逆上
、掣痛
、大便赤瓣飧泄等癥狀,多為營養(yǎng)失調
、消化不良
、缺乏鈣、磷所致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貑枴て娌≌摗穼ο忍煨园d疾作了精辟的闡述,認為“此得之在母腹中時
,其母有所大驚
,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
,故令子發(fā)為癲疾也
。”這與今之新生兒癲癇類似
。
七、五官科疾病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黃帝內經(jīng)》為主的醫(yī)籍對口腔的生理解剖
、病理以及病癥有所論述
,并對某些疾病采用針灸療法。
《素問·上古天真論》已明確記載女子七歲“齒更”
、21歲“真牙(智齒)生”
;男子8歲換牙,24歲主智齒
。這和現(xiàn)代的情況基本吻合
。《靈樞·腸胃》載:“唇至齒長九分
,口廣二寸半
。齒以后至會厭
,深二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兩
,長七寸,廣二寸半”
,毫無疑問
,這些記錄是建立在人體解剖基礎之上的
,當時已注意到口腔疾病與營養(yǎng)
、內臟的關系。對齲齒
,《靈樞·論疾診尺》根據(jù)壓痛部位來診斷
,云:“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
,有過者獨熱
,在左左熱,在右右熱
。在上上熱
,在下下熱”,并提出針刺療法
,如“齒齲
,刺手陽明,不已
,刺其脈入齒中
。”(《素問·繆刺論》)
扁鵲及其弟子行醫(yī)到周都洛陽
,知周人尊老
,即以“耳目痹醫(yī)”名于時。扁鵲專治耳疾
,目病
,實則為五官科之最早記錄。
《黃帝內經(jīng)》對五官疾病的記載還有齲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