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雜談

    中醫(yī)常用除痰方劑

    醫(yī)案日記 2023-05-12 03:26:26

    ◎方名:二陳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溼痰

    編號:001

    組成:半夏、陳皮

    、茯苓
    、甘草

    主治:治一切痰飲為病

    ,欬嗽脹滿,嘔吐惡心,頭眩心悸

    加減:

    1.風(fēng)痰:加南星、白附

    、皂角
    、竹瀝。

    2.寒痰:加半夏

    、姜汁。

    3.火痰:加石膏

    、青黛

    4.濕痰:加蒼術(shù)、白術(shù)

    5.燥痰:加栝蔞、杏仁

    6.食痰:加山查

    、麥芽
    、神麴。

    7.老痰:加枳實

    、海石、芒硝

    8.氣痰:加香附

    、枳殼。

    9.痰在皮裏膜外:加白芥子

    10.四肢痰:加竹瀝

    歸經(jīng):此足太陽明藥也。

    方義:

    1.半夏:辛溫體滑,性燥

    ,行水利痰為君

    2.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

    ,故以橘紅利氣

    3.痰由濕生

    ,濕去則痰消
    ,故以茯苓滲濕為臣。

    4.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

    變化方:

    1.六君子湯:本方加人參、白術(shù)

    。治氣虛有痰

    2.陳皮半夏湯:本方去茯苓、甘草

    3.桔梗半夏湯:上方加桔梗。

    4.半夏茯苓湯:本方去陳皮

    、甘草

    5.小半夏加茯苓湯:上方加生姜。并治水氣嘔惡

    6.茯苓半夏湯:本方加黃芩。治熱痰

    7.二陳加梔連生姜湯:本方加黃連

    、梔子、生姜
    。治膈上熱痰,令人嘔吐

    8.砂枳二陳湯:本方加砂仁

    、枳殼。行痰利氣

    9.導(dǎo)痰湯:本方加星

    、枳實
    。治頑痰膠固
    。非二陳湯所能除者,再加菖蒲
    ,治驚悸健忘,怔忡不寐

    10.順氣導(dǎo)痰飲:導(dǎo)痰湯加木香

    、香附。治痰結(jié)胸滿
    ,喘欬上氣

    11.本方加枳實、菔子

    、山查
    、神麴、栝蔞
    。治食積痰嗽發(fā)熱。

    12.加味二陳湯:本方加蒼術(shù)

    、枳殼
    、片子姜黃。治痰攻眼腫
    ,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

    13.溫中化痰丸:本方除甘草

    ,加乾姜
    、姜汁糊丸。治胸膈寒痰不快

    (2)食鹽潤下而軟堅,潤下則痰降

    ,軟堅則痰消

    (3)痰在膈中,故用甘草引之入胃

    ,甘草經(jīng)蜜炙能健脾調(diào)胃,脾胃健則痰自行矣

    煎服法:

    (1)蒸餅糊丸

    (2)或?qū)㈥惼}水煮爛,曬乾

    ,同甘草為末,名「二賢散」
    ,姜湯下

    禁忌:虛弱人慎用。

    備注:即二賢散

    ◎方名:桂苓甘術(shù)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飲

    編號:003

    組成:茯苓

    、桂枝
    、白術(shù)
    、甘草

    主治:治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目眩

    歸經(jīng):足太陰藥。

    方義: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飲

    ,伐腎邪
    ,滲水道。桂枝通陽氣
    ,開經(jīng)絡(luò),和營衛(wèi)
    。白術(shù)燥痰水
    ,除脹滿,治風(fēng)眩
    。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jié)M
    ,故本草曰:『甘草能下氣
    ,除煩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淮俗C為痰飲阻抑其陽
    ,故用陽藥以升陽而化氣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來源:金匱

    ◎方名:清氣化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熱痰

    編號:004

    組成:半夏、橘紅

    、茯苓、黃芩
    、栝蔞仁
    、枳實、膽星
    、苦杏仁

    主治:治熱痰

    歸經(jīng):手足太陰藥

    方義:

    (1)治痰火之通劑也

    。氣能發(fā)火,火能役痰

    (2)半夏

    、南星以燥濕氣,瓜蔞
    、黃芩以平濕氣
    ,陳皮以順裏氣,杏仁以降逆氣
    ,枳實以破積氣,茯苓以行水氣

    (3)水濕火熱

    ,皆生痰之本也。蓋氣之亢而為火
    ,猶民之反而為賊,賊反則還為良民
    ,而復(fù)其業(yè)矣
    。火退則還為正氣
    ,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氣為先也

    煎服法:姜汁糊丸

    ,淡姜湯下。

    ◎方名:順氣消食化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食痰

    編號:005

    組成:半夏

    、膽星
    、杏仁
    、蘇子
    、萊菔子、青皮
    、陳皮去白
    、香附
    、葛根
    、神麴、山楂
    、麥芽

    主治:治酒食生痰,胸膈膨悶

    ,五更咳嗽

    歸經(jīng):手足太陰藥

    方義:

    (1)痰由溼生,半夏

    、南星
    ,所以燥溼

    (2)痰由氣升,蘇子、菔子

    、杏仁,所以降氣

    (3)痰由氣滯

    ,青皮、陳皮
    、香附,所以導(dǎo)滯

    (4)痰因於酒食

    ,葛根、神麴
    ,所以解酒;山楂
    、麥芽
    ,所以化食。

    (5)溼去食消

    ,則痰不生
    。氣順則咳嗽止
    ,痰滯既去
    ,滿悶自除也。

    煎服法:姜汁和蒸餅糊丸

    來源:瑞竹堂

    ◎方名:清肺飲(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嗽

    編號:006

    組成:五味子

    、桔梗
    、橘紅
    、茯苓
    、貝母、杏仁
    、甘草

    主治:治痰溼氣逆而咳嗽。

    加減:

    (1)若春時傷風(fēng)咳嗽

    ,鼻流清涕
    ,宜清解,加薄荷
    、防風(fēng)
    、紫蘇
    、炒芩

    (2)夏多火熱,宜清降

    ,加桑皮、麥冬
    、黃芩
    、知母、石膏

    (3)秋多溼熱

    ,宜清熱利溼
    ,加蒼術(shù)
    、桑皮、防風(fēng)
    、梔
    、芩

    (4)冬多風(fēng)寒

    ,宜解表行痰,加麻黃
    、桂枝
    、乾姜、生姜
    、半夏
    、防風(fēng)。

    (5)火嗽加清黛

    、栝蔞
    、海石。

    (6)食積痰加香附

    、山楂
    、枳實。

    (7)溼痰除貝母

    ,加半夏、南星

    (8)燥談痰加栝蔞、知母

    、天冬。

    (9)午前嗽屬胃火

    ,宜清胃
    ,加石膏、黃連

    (10)午後嗽屬陰虛

    ,宜滋陰降水
    ,加芎
    、歸、芍
    、地
    、知
    、柏
    、二冬、竹瀝
    、姜汁傳送

    (11)黃昏嗽為火浮于肺

    ,不可用涼藥
    ,宜五倍、五味
    、訶子
    、,斂而降之

    (12)勞嗽見血

    ,多是肺受熱邪,宜加歸
    、芍、阿膠
    、天冬
    、知母、款冬
    、紫苑之類

    (13)久嗽肺虛

    ,加參
    、耆
    。如肺熱
    ,去人參
    ,用沙參可也。

    歸經(jīng):此手太陰之藥

    ,治肺之通劑

    方義:

    (1)杏仁解肌散寒

    ,降氣潤燥

    (2)貝母清火散結(jié),潤肺化痰

    (3)五味斂肺而寧嗽

    (4)茯苓除濕而理脾

    (5)橘紅行氣

    (6)甘草和中。

    (7)桔梗清肺利膈

    ,載藥上浮,而又能開壅發(fā)表也

    煎服法:加姜煎

    。食遠服

    ◎方名:金沸草散(除痰之劑)

    總結(jié):傷風(fēng)欬嗽

    編號:007

    組成:旋覆花、前胡

    、細辛、荊芥
    、赤茯苓
    、半夏、炙甘草

    主治:治肺經(jīng)傷風(fēng)

    ,頭目昏痛,咳嗽多痰

    加減:

    (1)如滿悶

    ,加枳殼、桔梗

    (2)有熱加柴胡

    、黃芩。

    (3)頭痛加川芎

    歸經(jīng):手太陰藥

    方義:

    (1)痰涎內(nèi)結(jié)

    ,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氣

    (2)半夏燥痰而散逆

    (3)風(fēng)熱上壅,荊芥辛輕發(fā)汗而散風(fēng)

    (4)甘草發(fā)散而和中。

    (5)茯苓行水

    (6)細辛溫經(jīng)

    (7)蓋痰必挾火而兼溼,故下氣利溼而證自平

    (8)茯苓用赤者

    ,入血分而瀉丙丁也

    又附方:局方加麻黃

    、赤芍,無赤茯
    、細辛

    煎服法:加姜、棗煎

    來源:活人

    ◎方名:百花膏(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嗽

    編號:008

    組成:百合

    、款冬花

    主治: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

    ,虛人尤宜

    歸經(jīng):手太陰藥

    方義:款冬瀉熱下氣

    ,清血除痰。百花潤肺寧心
    ,補中益氣
    。并為理嗽要藥

    變化方:加紫苑

    、百部、烏梅
    ,名「加味百花膏」
    。治同
    ,煎服亦可

    煎服法:等分,蜜丸

    ,龍眼大
    ,食後臨臥姜湯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蜞呋?/p>

    來源:濟生

    ◎方名:三仙丹(除痰之劑)

    總結(jié):氣痰

    編號:009

    組成:半夏麴

    、南星麴
    、香附。

    主治:治中脘氣滯

    ,痰涎不利。

    歸經(jīng):足陽明

    、手足太陰藥

    方義:

    (1)星、夏以燥肺胃之痰

    (2)香附以快三焦之氣

    ,使氣行則痰行也。

    煎服法:糊丸

    ,姜湯下

    來源:百一方

    ◎方名:半夏天麻白術(shù)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厥頭痛

    編號:010

    組成:半夏、天麻

    、人參
    、黃耆、蒼術(shù)
    、白術(shù)、茯苓
    、澤瀉
    、神麴、麥芽
    、陳皮
    、黃蘗
    、乾姜

    主治:治脾胃內(nèi)傷

    ,眼黑頭眩,頭痛如裂
    ,身重如山
    ,惡心煩悶,四肢厥冷
    ,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

    歸經(jīng):足太陰藥

    方義:

    (1)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

    (2)頭眩眼黑

    ,虛風(fēng)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

    (3)二術(shù)甘苦而溫,可以除痰

    ,亦可以益氣

    (4)黃耆、人參甘溫

    ,可以瀉火
    ,亦可以補中。

    (5)苓

    、瀉瀉熱導(dǎo)水

    (6)陳皮調(diào)氣升陽。

    (7)神麴消食

    ,蕩胃中滯氣

    (8)麥芽化結(jié),助戊己運行

    (9)乾姜辛熱

    ,以滌中寒。

    (10)黃柏苦寒

    ,酒洗
    ,以療少火在泉發(fā)躁也。

    煎服法:每服五錢

    來源:東垣

    ◎方名:茯苓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停痰臂痛

    編號:011

    組成:茯苓

    、風(fēng)化硝、枳殼
    、半夏麴

    主治:治痰停中脘

    ,兩臂疼痛。

    歸經(jīng):足太陰

    、陽明藥。

    方義:

    (1)茯苓滲水

    (2)化硝監(jiān)

    (3)枳殼行氣。

    (4)半夏燥溼

    (5)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

    ,使痰行氣通
    ,臂通自止矣

    煎服法:姜汁糊丸,姜湯下

    來源:指迷

    ◎方名:控涎丹(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涎

    編號:012

    組成:白芥子

    、甘遂
    、大戟

    主治:

    1.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釣痛

    ,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
    ,氣脈不通

    1.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

    ,誤認癱瘓,非也

    加減:

    (1)寒厥加胡椒

    、丁香
    、姜
    、桂。

    (2)腳氣加檳榔

    、木瓜
    、松脂、卷柏

    (3)驚痰加朱砂、全蝎

    (4)熱痰加盆硝

    (5)驚氣成塊加穿山甲、甲

    、延胡索、蓬術(shù)

    歸經(jīng):足太陽太陰藥

    煎服法:等分,為末糊丸

    。臨臥姜湯服五
    、七丸
    ,至十丸
    。痰猛加丸數(shù)。

    備注:一名妙應(yīng)丸

    來源:三因方

    ◎方名:三子養(yǎng)親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氣痰

    編號:013

    組成:紫蘇子

    、白芥子
    、萊服子

    主治:治老人氣實痰盛

    ,喘滿懶食

    歸經(jīng):手足太陰藥。

    方義:白芥子除痰

    ,紫蘇子行氣,萊服子消食
    。然皆行氣豁痰之藥
    ,氣行則火降而痰消矣

    煎服法:各微炒研。煎服

    。或等分
    ,或看病所主為君

    來源:韓

    ◎方名:滌痰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fēng)痰

    編號:014

    組成:茯苓、人參

    、甘草
    、橘紅
    、膽星
    、半夏、竹如
    、枳實
    、菖蒲

    主治:治中風(fēng)痰迷心竅

    ,舌強不能言

    歸經(jīng):手少陰、足太陰藥

    方義:

    (1)心脾不足

    ,風(fēng)邪乘之,而痰與火塞其經(jīng)絡(luò)
    ,故舌本強而難語也。

    (2)

    1.人參

    、茯苓
    、甘草—補心益脾而瀉火。

    2.陳皮

    、南星
    、半夏—利熱燥而袪痰。

    3.竹茹清燥開郁

    4.枳實破痰利膈。

    5.菖蒲開竅通心

    6.使痰消火降

    ,則經(jīng)通而舌柔矣。

    煎服法:加姜煎

    來源:嚴氏

    ◎方名:礞石滾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頑病怪病

    編號:015

    組成:青礞石

    、大黃
    、沉香
    、黃芩

    主治:治實熱老痰

    ,怪證百病。

    歸經(jīng):手足太陰

    、陽明藥

    方義:

    (1)礞石剽悍之性

    ,能攻陳積伏歷之痰

    (2)大黃蕩熱去實,以開下行之路

    (3)沉香能升降諸氣

    ,上至天而下至泉,以導(dǎo)諸藥為使也

    (4)黃芩瀉肺涼心,以平上僭之火

    變化方:

    (1)本方加玄明粉一兩

    ,朱砂為衣,治同

    (2)本方減大黃

    、黃芩各六兩
    ,加橘紅
    、半夏各二兩,甘草一兩
    ,竹瀝
    、姜汁為丸
    ,名「竹瀝達痰丸」
    ,治同。力稍和緩

    (3)單用礞石一味

    ,治如前法,名「奪命丹」
    。薄荷自然汁,蜜調(diào)溫服
    。治小兒急慢驚風(fēng)
    ,痰涎壅盛,藥不得下
    ,命在須臾

    煎服法:上將礞石打碎

    ,用樸硝一兩
    ,同入瓦罐,鹽泥固濟
    ,曬乾
    ,火鍛,石色如金為度
    ,研末和諸藥水丸。量人虛實服之
    ,姜湯送下
    。服後仰臥,令藥在胸膈之間
    ,除逐上焦痰滯
    ,不宜飲水行動

    禁忌:然皆峻劑

    ,非體實者不可輕投。

    來源:王隱君

    ◎方名:牛黃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fēng)驚痰

    編號:016

    組成:牛黃

    、防風(fēng)
    、天麻、僵蠶
    、蟬蛻、白附子
    、膽星
    、金蝎、麝香

    主治:治風(fēng)癇迷悶

    ,涎潮抽掣。

    歸經(jīng):手少陰

    、足太陰
    、厥陰藥。

    方義:牛黃清心,解熱開竅利痰

    。天麻
    、防風(fēng)
    、南星
    、全蝎辛散之味;僵蠶
    、蟬蛻清化之品
    ;白附頭面之藥;皆能搜肝風(fēng)而散痰結(jié)
    。麝香通竅。水銀劫痰
    。引以姜
    、芥者,亦以逐風(fēng)而行痰也

    煎服法:煮棗肉和水銀五分

    ,細研
    ,入藥末為丸
    。荊芥姜湯下。

    ◎方名:辰砂散(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fēng)痰癲癇

    編號:017

    組成:辰砂

    、棗仁
    、乳香

    主治:治風(fēng)痰諸癇,癲狂心疾

    歸經(jīng):手少陰藥。

    方義:

    (1)辰砂鎮(zhèn)心瀉心火

    (2)棗仁補肝膽而寧心

    (3)乳香入心散瘀血。

    變化方:本方加人參一兩

    ,蜜丸
    ,彈丸大
    ,名「寧志膏」
    ,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治同

    煎服法:溫酒調(diào)下

    ,恣飲沉醉,聽睡一
    、二日勿動
    ,萬一驚寤
    ,不可復(fù)治

    來源:靈苑

    ◎方名:白金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血迷心

    編號:018

    組成:白礬

    、郁金

    主治:治癲狂失心。

    歸經(jīng):手少陰藥

    方義:白礬酸咸,能頑痰

    。郁金苦辛
    ,能去惡血。痰血去則心竅開而疾已矣

    煎服法:薄荷糊丸

    ◎方名:青州白丸子(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fēng)痰

    編號:019

    組成:川烏、白附子

    、半夏、南星

    主治:

    1.治風(fēng)痰涌盛

    ,嘔吐涎沫
    ,口眼喎邪,手足癱瘓
    ,小兒驚風(fēng)

    2.及痰盛泄瀉

    歸經(jīng):足厥陰

    、太陰藥

    方義:痰之生也,由風(fēng)由寒由溼

    ,故用:

    (1)川烏

    、白附之辛熱,以溫經(jīng)逐風(fēng)

    (2)半夏

    、南星之辛溫,以燥溼散寒
    。浸而暴之者
    ,殺其毒也。

    煎服法:為末

    ,絹袋盛之
    ,水擺出粉,未盡
    ,再搖再擺
    ,以盡為度。貯磁盆
    ,日暴夜露
    ,春五日,夏三
    ,秋七
    ,冬十日,曬乾
    ,糯米糊丸
    ,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
    ,姜湯下。癱瘓酒下
    。驚風(fēng)薄荷湯下三
    、五丸。

    ◎方名:星香散(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fēng)痰

    編號:020

    組成:膽星

    、木香

    主治:治中風(fēng)痰盛

    ,體肥不渴者。

    歸經(jīng):足厥陰藥

    方義:

    (1)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膽

    ,以殺其毒
    ,且膽有益肝膽之功。

    (2)佐以木香

    ,取其行氣以利痰也

    (3)肥而不渴

    ,宜燥可知
    ,加全蝎者
    ,以散肝風(fēng)也。

    又附方:或加全蝎

    煎服法:為末服

    ◎方名:常山飲(除痰之劑)

    總結(jié):劫痰截瘧

    編號:021

    組成:常山

    、烏梅
    、草果、貝母
    、檳榔
    、知母

    主治:瘧久不已者,用此截之

    歸經(jīng):足少陰

    、太陰藥

    方義:

    (1)古云:「無痰不作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钩I揭滦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袪老痰積飲。檳榔下氣破積
    ,能消食行痰。

    (2)陰陽不和則瘧作

    。知母滋陰
    ,能治陽明獨勝之火。草果辛熱
    ,能治太陰獨勝之寒

    (3)貝母清火散結(jié)

    ,瀉熱除痰
    。烏梅酸斂濇收,生津退熱

    (4)合為截瘧之劑也

    又附方:

    (1)一方有良姜、甘草

    ,無檳榔

    (2)一方加穿山甲

    、甘草

    煎服法:姜三片

    ,棗一枚,半酒半水煎
    。露一宿
    ,日未出時
    ,面東空心溫服
    。渣用酒浸

    煎,待瘧將發(fā)時

    ,先服

    來源:局方

    ◎方名:截瘧七寶飲(除痰之劑)

    總結(jié):瘧痰

    編號:022

    組成:草果、檳榔

    、陳皮、青皮
    、厚樸
    、常山、甘草

    主治:

    1.治實瘧久發(fā)不止

    ,寸口脈弦滑浮大者

    2.不問鬼瘧食瘧,并皆治之

    歸經(jīng):足少陰、太陰藥

    方義:

    (1)

    1.草果—能消太陰膏梁之痰

    2.檳榔—能下食積痰結(jié)。

    3.陳皮—利氣

    (2)加甘草入胃,佐常山以吐瘧痰也

    煎服法:等分,用酒

    、水各一鍾
    ,煎熟,絲綿蓋之
    ,露一宿
    ,於當發(fā)之早,面東溫服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382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牽引術(shù)后緣何會便秘
    牽引術(shù)后緣何會便秘我因患腰椎間盤突出癥
    春季吃野菜 時尚又抗癌
    春季轉(zhuǎn)眼之間就要到了,各種野菜長得蓬蓬勃勃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吃野菜也成為時尚之舉
    。野菜的吃法很多
    ,可清炒,可煮湯
    ,可做餡
    ,營養(yǎng)豐富,物美價廉
    ,殊不知野菜在抗癌方面也有一手
    。(1)蒲公英:其主要成分為蒲公英素
    天冷為什么愛牙痛
    每年冬季,尤其是在氣溫驟降的天氣里
    ,到牙科就診的就會明顯增多
    。是為什么呢?一般來說
    ,引起牙痛的主要原因是口腔疾病,如齲齒
    、急性牙髓炎
    、牙周炎、急慢性根尖周炎
    、牙本質(zhì)過敏
    、牙齒隱裂或根折等。齲齒引起的牙痛是因為牙體有齲洞
    ,遇到冷
    安全使用甲硝唑
    近年來甲硝唑在臨床的應(yīng)用愈來愈廣泛,不僅用于滴蟲病和阿米巴病的治療
    ,還進一步用于慢性胃炎
    基因檢測結(jié)果可能影響乳腺癌患者對手術(shù)方案的選擇
    《中華醫(yī)學(xué)信息導(dǎo)報》報道
    ,最近,美國的研究人員提出
    小兒腎炎
    疾病概述小兒腎炎一般指腎小球腎炎,是一種雙側(cè)腎臟的彌漫性
    、非化膿性疾病
    。多發(fā)生于學(xué)齡兒童,6-9歲最為常見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近20年來
    ,更年期綜合征幾乎成了醫(yī)學(xué)上一個時髦的診斷。不少45~55歲的中年婦女
    ,因心慌
    雜談熱門文章 100+
    更多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道家“丹道密授”點擊獲取免費學(xué)習(xí)方式
    道家“丹道密授”點擊獲取免費學(xué)習(xí)方式
    萬法之王-無為法真?zhèn)?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