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二陳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溼痰
編號:001
組成:半夏、陳皮
主治:治一切痰飲為病
加減:
1.風(fēng)痰:加南星、白附
2.寒痰:加半夏
3.火痰:加石膏
4.濕痰:加蒼術(shù)、白術(shù)
5.燥痰:加栝蔞、杏仁
6.食痰:加山查
7.老痰:加枳實
8.氣痰:加香附
9.痰在皮裏膜外:加白芥子
10.四肢痰:加竹瀝
歸經(jīng):此足太陽明藥也。
方義:
1.半夏:辛溫體滑,性燥
2.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
3.痰由濕生
,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滲濕為臣。4.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
。變化方:
1.六君子湯:本方加人參、白術(shù)
。治氣虛有痰。2.陳皮半夏湯:本方去茯苓、甘草
。3.桔梗半夏湯:上方加桔梗。
4.半夏茯苓湯:本方去陳皮
、甘草。5.小半夏加茯苓湯:上方加生姜。并治水氣嘔惡
。6.茯苓半夏湯:本方加黃芩。治熱痰
7.二陳加梔連生姜湯:本方加黃連
8.砂枳二陳湯:本方加砂仁
9.導(dǎo)痰湯:本方加星
10.順氣導(dǎo)痰飲:導(dǎo)痰湯加木香
、香附。治痰結(jié)胸滿,喘欬上氣。11.本方加枳實、菔子
、山查、神麴、栝蔞。治食積痰嗽發(fā)熱。12.加味二陳湯:本方加蒼術(shù)
、枳殼、片子姜黃。治痰攻眼腫,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13.溫中化痰丸:本方除甘草
,加乾姜、姜汁糊丸。治胸膈寒痰不快。(2)食鹽潤下而軟堅,潤下則痰降
,軟堅則痰消。(3)痰在膈中,故用甘草引之入胃
,甘草經(jīng)蜜炙能健脾調(diào)胃,脾胃健則痰自行矣。煎服法:
(1)蒸餅糊丸
。(2)或?qū)㈥惼}水煮爛,曬乾
禁忌:虛弱人慎用。
備注:即二賢散
◎方名:桂苓甘術(shù)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飲
編號:003
組成:茯苓
、桂枝、白術(shù)、甘草主治:治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目眩。歸經(jīng):足太陰藥。
方義: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飲
,伐腎邪,滲水道。桂枝通陽氣,開經(jīng)絡(luò),和營衛(wèi)。白術(shù)燥痰水,除脹滿,治風(fēng)眩。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jié)M,故本草曰:『甘草能下氣,除煩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來源:金匱
◎方名:清氣化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熱痰
編號:004
組成:半夏、橘紅
主治:治熱痰
歸經(jīng):手足太陰藥
方義:
(1)治痰火之通劑也
(2)半夏
(3)水濕火熱
煎服法:姜汁糊丸
,淡姜湯下。◎方名:順氣消食化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食痰
編號:005
組成:半夏
主治:治酒食生痰,胸膈膨悶
歸經(jīng):手足太陰藥
方義:
(1)痰由溼生,半夏
(2)痰由氣升,蘇子、菔子
(3)痰由氣滯
(4)痰因於酒食
(5)溼去食消
煎服法:姜汁和蒸餅糊丸
來源:瑞竹堂
◎方名:清肺飲(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嗽
編號:006
組成:五味子
主治:治痰溼氣逆而咳嗽。
加減:
(1)若春時傷風(fēng)咳嗽
(2)夏多火熱,宜清降
,加桑皮、麥冬、黃芩(3)秋多溼熱
(4)冬多風(fēng)寒
(5)火嗽加清黛
(6)食積痰加香附
(7)溼痰除貝母
(8)燥談痰加栝蔞、知母
、天冬。(9)午前嗽屬胃火
,宜清胃,加石膏、黃連。(10)午後嗽屬陰虛
,宜滋陰降水,加芎、歸、芍、地、知、柏、二冬、竹瀝、姜汁傳送。(11)黃昏嗽為火浮于肺
,不可用涼藥,宜五倍、五味、訶子(12)勞嗽見血
(13)久嗽肺虛
,加參、耆。如肺熱,去人參,用沙參可也。歸經(jīng):此手太陰之藥
,治肺之通劑。方義:
(1)杏仁解肌散寒
,降氣潤燥。(2)貝母清火散結(jié),潤肺化痰
。(3)五味斂肺而寧嗽
。(4)茯苓除濕而理脾
。(5)橘紅行氣
。(6)甘草和中。
(7)桔梗清肺利膈
,載藥上浮,而又能開壅發(fā)表也。煎服法:加姜煎
。食遠服。◎方名:金沸草散(除痰之劑)
總結(jié):傷風(fēng)欬嗽
編號:007
組成:旋覆花、前胡
、細辛、荊芥主治:治肺經(jīng)傷風(fēng)
加減:
(1)如滿悶
(2)有熱加柴胡
(3)頭痛加川芎
。歸經(jīng):手太陰藥
。方義:
(1)痰涎內(nèi)結(jié)
,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氣。(2)半夏燥痰而散逆
。(3)風(fēng)熱上壅,荊芥辛輕發(fā)汗而散風(fēng)
。(4)甘草發(fā)散而和中。
(5)茯苓行水
。(6)細辛溫經(jīng)
。(7)蓋痰必挾火而兼溼,故下氣利溼而證自平
。(8)茯苓用赤者
,入血分而瀉丙丁也。又附方:局方加麻黃
、赤芍,無赤茯、細辛。煎服法:加姜、棗煎
來源:活人
◎方名:百花膏(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嗽
編號:008
組成:百合
主治: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
歸經(jīng):手太陰藥
方義:款冬瀉熱下氣
變化方:加紫苑
煎服法:等分,蜜丸
來源:濟生
◎方名:三仙丹(除痰之劑)
總結(jié):氣痰
編號:009
組成:半夏麴
主治:治中脘氣滯
歸經(jīng):足陽明
、手足太陰藥。方義:
(1)星、夏以燥肺胃之痰
(2)香附以快三焦之氣
煎服法:糊丸
來源:百一方
◎方名:半夏天麻白術(shù)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厥頭痛
編號:010
組成:半夏、天麻
主治:治脾胃內(nèi)傷
歸經(jīng):足太陰藥
方義:
(1)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
(2)頭眩眼黑
(3)二術(shù)甘苦而溫,可以除痰
(4)黃耆、人參甘溫
(5)苓
(6)陳皮調(diào)氣升陽。
(7)神麴消食
(8)麥芽化結(jié),助戊己運行
(9)乾姜辛熱
(10)黃柏苦寒
煎服法:每服五錢
來源:東垣
◎方名:茯苓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停痰臂痛
編號:011
組成:茯苓
主治:治痰停中脘
歸經(jīng):足太陰
方義:
(1)茯苓滲水
(2)化硝監(jiān)
(3)枳殼行氣。
(4)半夏燥溼
(5)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
煎服法:姜汁糊丸,姜湯下
。來源:指迷
◎方名:控涎丹(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涎
編號:012
組成:白芥子
、甘遂、大戟主治:
1.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釣痛
,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1.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
加減:
(1)寒厥加胡椒
(2)腳氣加檳榔
(3)驚痰加朱砂、全蝎
(4)熱痰加盆硝
(5)驚氣成塊加穿山甲、甲
歸經(jīng):足太陽太陰藥
煎服法:等分,為末糊丸
備注:一名妙應(yīng)丸
來源:三因方
◎方名:三子養(yǎng)親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氣痰
編號:013
組成:紫蘇子
、白芥子、萊服子主治:治老人氣實痰盛
,喘滿懶食。歸經(jīng):手足太陰藥。
方義:白芥子除痰
,紫蘇子行氣,萊服子消食。然皆行氣豁痰之藥,氣行則火降而痰消矣。煎服法:各微炒研。煎服
。或等分,或看病所主為君。來源:韓
◎方名:滌痰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fēng)痰
編號:014
組成:茯苓、人參
、甘草、橘紅、膽星、半夏、竹如、枳實、菖蒲主治:治中風(fēng)痰迷心竅
,舌強不能言歸經(jīng):手少陰、足太陰藥
方義:
(1)心脾不足
(2)
1.人參
、茯苓、甘草—補心益脾而瀉火。2.陳皮
、南星、半夏—利熱燥而袪痰。3.竹茹清燥開郁
。4.枳實破痰利膈。
5.菖蒲開竅通心
。6.使痰消火降
,則經(jīng)通而舌柔矣。煎服法:加姜煎
。來源:嚴氏
◎方名:礞石滾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頑病怪病
編號:015
組成:青礞石
、大黃、沉香、黃芩主治:治實熱老痰
,怪證百病。歸經(jīng):手足太陰
、陽明藥。方義:
(1)礞石剽悍之性
,能攻陳積伏歷之痰。(2)大黃蕩熱去實,以開下行之路
。(3)沉香能升降諸氣
,上至天而下至泉,以導(dǎo)諸藥為使也。(4)黃芩瀉肺涼心,以平上僭之火
變化方:
(1)本方加玄明粉一兩
(2)本方減大黃
(3)單用礞石一味
煎服法:上將礞石打碎
,用樸硝一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曬乾,火鍛,石色如金為度,研末和諸藥水丸。量人虛實服之禁忌:然皆峻劑
來源:王隱君
◎方名:牛黃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fēng)驚痰
編號:016
組成:牛黃
主治:治風(fēng)癇迷悶
歸經(jīng):手少陰
方義:牛黃清心,解熱開竅利痰
煎服法:煮棗肉和水銀五分
◎方名:辰砂散(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fēng)痰癲癇
編號:017
組成:辰砂
主治:治風(fēng)痰諸癇,癲狂心疾
歸經(jīng):手少陰藥。
方義:
(1)辰砂鎮(zhèn)心瀉心火
(2)棗仁補肝膽而寧心
(3)乳香入心散瘀血。
變化方:本方加人參一兩
煎服法:溫酒調(diào)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