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傳統(tǒng)服藥方式與內(nèi)涵的文獻學(xué)研究
關(guān)鍵詞:傳統(tǒng)服藥方式 文獻研究
中醫(yī)傳統(tǒng)服藥方式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
,包括給藥時間、間隔、劑量
、劑量變化
、療程
、服藥溫度等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辨證給藥的深刻內(nèi)涵
,也體現(xiàn)了給藥需因人
、因病
、因時
、因藥而異的中醫(yī)辨證思維特點。同時
,它又是中醫(yī)整體觀念在治療學(xué)上的體現(xiàn)
,它與辨證、識病
、立法
、處方、遣藥等熔為一體
,成為提高臨床療效不可忽視與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
傳統(tǒng)服藥方式與內(nèi)涵的文獻學(xué)研究.png)
給藥時間
1.服藥時間:有清晨、臨臥
、夜間
、食前、飯后
、不拘時
、臨病前等。
1.1清晨服:取其晨起腹空
,藥后效速力專
。如《傷寒論》十棗湯,治“其人縶縶汗出
,發(fā)作有時
。頭痛,心下痞硬滿
,引脅下痛
,干嘔短氣
,汗出不惡寒者”,煮汁去滓
,平旦服
,取其專攻水飲。
1.2夜間服:多為病重
,或夜間病情不減及夜間腹空利于藥物吸收者
。如《張氏醫(yī)通》人中黃散,治疙瘩瘟
,日三夜二服
,即為病重而設(shè);《醫(yī)學(xué)入門》麝香丸
,治“痛風(fēng)走注
,癢如蟲嚙”,每服七丸
,甚者十丸
,夜臥令膈空,溫酒下
;《醫(yī)門法律》貝母瓜蔞散
,治肥人中風(fēng),口眼歪斜
,手足麻木等
,水煎至八分,至夜服等
,是為增加藥物吸收
,提高療效而定。
1.3臨臥服:此刻服藥
,一則腹空
,效速而強;二則緩解夜間病情
。如《醫(yī)學(xué)正傳》宣明雞屎醴飲
,治臌脹,旦食則不能暮食
,痞滿壅塞難當(dāng)
。煎湯調(diào)下,食遠臨臥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夺t(yī)門法律》麥煎散,治“肝肺脾胃火盛
,灼干營血”
,水煎食后臨臥服
。
1.4食前、飯后服:主要根據(jù)病位而定
。如《醫(yī)學(xué)入門》謂:“凡服藥病在上者
,食后徐徐服;病在中者
,食遠服;病在下者
,宜空心頓服之”
。《醫(yī)學(xué)正傳》所載局方復(fù)元通氣散
,藥用行氣活血之品
,治跌撲損傷,或負重閃挫
,致氣滯于血分而作痛
,視病位在上則食后服,病位在下則食前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毒霸廊珪樊?dāng)歸丸,治便堅三
、五日不通者
,食前清水米飲下。取其胃中無所阻隔
,藥能直達腸腑
,潤腸通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稄埵厢t(yī)通》四味鹿茸丸
,治肝腎督脈皆虛,藥用鹿茸
、五味子
、當(dāng)歸身、熟地黃等四味
,制丸
,空腹溫酒送下,使中焦無阻
,直達下焦
,溫益腎陽。此外
,空腹服藥
,尚有利于藥物吸收及一些特殊治療
。如《丹溪心法》蓮心散,治虛勞或大病后
,心虛脾弱
,盜汗遺精,空心溫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锻馀_秘要》雷丸鶴虱散方,治蟲積心痛
,蜜水各半煮汁
,空腹服用。
1.5不拘時服:多為慢性久病
、危重病及發(fā)作性疾病而設(shè)
。如《景岳全書》所載濟生玉壺散,治癭瘤
,因病勢緩慢
,非旦夕可以全功,故每日不拘時含化四
、五丸
,長期緩圖,以漸消緩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度f病回春》奪命獨參湯,治傷寒汗后
,終日昏悶
,不省人事,發(fā)熱發(fā)躁
,似有狂言
,一切危重之癥,水煎
,不拘時服
,以隨時挽生命之垂危?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兜は姆ā范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趁痛服之”
,即在疼痛時服用
,以緩病者苦痛。
1.6病臨發(fā)前服:即預(yù)防服藥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兜は姆ā方丿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在瘧疾“當(dāng)發(fā)前一日一服,臨發(fā)日早一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度f病回春》愈風(fēng)湯,“凡人初覺大指
、次指麻木不仁
,或手足少力,肌肉微掣
,三年內(nèi)有中風(fēng)之疾
,宜先服愈風(fēng)湯、天麻丸一料
,此治未病之先也”。
2間隔時間:綜覽古代醫(yī)家服藥間隔時間
,有間三日
、間二日、間日服藥及頓服
、日兩服
,多者日進十服等不同。這主要根據(jù)疾病的緩急
、病程的長短而定
,并與病人體質(zhì)及復(fù)方藥物的組成有關(guān)。病程長而病勢緩者
,服藥間隔時間相對較長
;病程短而病勢急者,服藥間隔時間相對較短
,如《張氏醫(yī)通》所載千金竹瀝飲子
,“治風(fēng)痱,身無痛
,四肢不收
,志亂不甚者”,煮汁分三服取汗
,間二
、三日更服一劑。再如《金匱要略》生姜半夏湯
,治寒飲搏結(jié)胸中
,“似喘非喘,似嘔非嘔
,似噦非噦
,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
,煮汁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夺t(yī)門法律》黃連膏,能生津液
、除干燥
、長肌肉,以治療“口舌干
、小便數(shù)
,舌上赤”,可“每服二十丸
,少呷湯下
,日進十服”等。祛邪克伐之劑
,用于邪盛而體質(zhì)不甚強者
,服藥間隔宜長,以免過劑傷正
;如《金匱要略》大烏頭煎
,治寒疝繞臍痛,即明訓(xùn)“不可一日再服”
。用于邪盛體壯者
,服藥間隔宜短,速祛其邪
;如《金匱要略》皂莢丸
,治痰濁壅肺之“咳逆上氣,時時吐濁
,但坐不得眠”
,日三夜一服。補益之劑
,用于虛證
、脾胃尚健而實邪不顯者,服藥間隔時間可稍短
,以速復(fù)其虛
。但用于病勢急迫者,如傷寒方中治療陽氣虛衰的干姜附子湯
、心陽受損的桂枝甘草湯
、痰食停積在胸脘的瓜蒂散;《金匱要略》方中治療熱盛吐衄的瀉心湯、治療婦人水與血并結(jié)于胞室的大黃甘遂湯等
,均是采取頓服法
,意在先折病勢,緩解病情
,再圖它治
。此外,性別不同
,對藥物的反應(yīng)有異
,有時服藥間隔也有區(qū)別,如《萬病回春》榮花散
,治左癱右瘓
,“一服五錢,男子至重者
,二服出汗
;女人至重,止用一服
,神效
。”
給藥劑量
1.劑量之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撼Ec以下幾種情況有關(guān)。
1.1年齡:由于年齡不同
,人的身高體重與體質(zhì)強弱各異
,故給藥劑量有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督饏T要略》升麻鱉甲湯
,治陽毒面赤斑斑如錦紋諸病,煮汁頓服
,老小再服
;《萬病回春》三白丸,治諸般吼氣
,大人服十丸
,小人服三、五丸
。
1.2患者胖瘦與體重:《醫(yī)學(xué)入門》單瀉心湯
,“治心實熱,癲狂譫語
,二腑澀黃者”
,“用黃連為末,水調(diào)二
、三分
,量病人大小與之
,或煎服”;《景岳全書》升麻湯
,治疹毒
,煮汁服,“量人大小加減”
。
1.3體質(zhì)強弱:攻邪之味
,恐傷正氣,故應(yīng)視體質(zhì)強弱而劑量有別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督饏T要略》小青龍加石膏湯,治寒飲挾熱之肺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耙运笕∪瑥娙朔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羸者減之
,日三服”;《萬病回春》三消丸
,藥用甘遂
、木香、巴豆去殼各一錢
,制丸
,以治水飲腫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傲咳颂搶嵱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實者每服二分,虛者每服分半”
。
1.4疾病輕重:病邪不甚則病輕
;邪氣猖獗則病重,前者用藥量宜輕
,后者用藥量宜稍重
。《醫(yī)學(xué)正傳》木香見蜆丸
,“治傷生冷硬物
,心腹?jié)M悶疼痛,……每服三十丸
,白湯送下
,量所傷多少服之”;《醫(yī)門法律》錢氏白朮散,治虛熱而渴
,“每服三錢
,水煎溫服。如飲水多
,多與服之”
。
1.5病位:《醫(yī)學(xué)入門》潰膿散,藥用白芷
、穿山甲
、僵蠶、當(dāng)歸
,以治療癰瘍
,“如瘡在頭上者,服四錢四分
;心臍中者
,服三錢七分;腿足下者
,服三錢半
;肚腹內(nèi)陰者,服四錢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痹谘a益劑的用量上:“少服則滋榮于上,多服則峻補于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锻馀_秘要》桂枝湯,療天行蟲病
。“若毒悉在腹內(nèi)
,盡服之
;在下部者,三分藥中用一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1.6病程:病程短則疾病相對較輕,病程長則疾病相對較重
,故用藥劑量有別
,《張氏醫(yī)通》烏頭丸,藥用附子
、烏頭
、赤石脂、蜀椒、干姜
、桂心等
,治風(fēng)冷邪氣,入乘心絡(luò)
,或腑臟暴感寒氣
,卒然心痛等癥,每服三丸
,“若久心痛
,每日三丸,加至十丸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1.7藥性:藥力有強弱,藥效有峻緩
,故服藥方式與劑量亦應(yīng)有別
。《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曾用生石膏
、生懷山藥等煎汁治溫病兼衄血便血
。“為防其嘔吐
,一次只飲一大口
,限定四小時將藥服完”。
2.量之變化:在治療過程中
,由于疾病在變化
,患者體質(zhì)在變化,藥效在變化
,故劑量亦在不斷變化著
。如《張氏醫(yī)通》千金竹瀝飲子,治風(fēng)痱
,身無痛
,四肢不收,志亂不甚者
,煮汁
,“分三服取汗,間二三日更服一劑
,三服后隨病進退增減”
。《外臺秘要》豬肚丸
,療消渴
,“飲汁下三十丸
,日再服,漸加至四五十丸
,渴即服之”
。《金匱要略》括蔞瞿麥丸
,療上燥下寒
,小溲不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帮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日三服;不知
,增至七八丸
,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夺t(yī)學(xué)入門》槐膽丹,治痔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懊靠招陌诇拢蝗辗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二日二粒
,漸加至十五粒止,以后一日減一粒
,周而復(fù)始”
。
療程變化
主要視病而定,但與體質(zhì)強弱
、藥性峻緩等亦有關(guān)系
。如《金匱要略》桃花湯,治下痢便膿血
,煮汁去渣服用
,“日三服,若一服愈
,余勿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稄埵厢t(yī)通》千金高良姜湯
,治心腹絞痛如刺,兩脅脹滿
。藥用高良姜
、桂心
、生姜、厚樸
、當(dāng)歸等
,水煎溫服,“若一服痛止
,不須更作”
。《丹溪心法》五積丸
,“治小兒諸般疳積
,小兒二歲十丸,五更姜湯下
,至天明大便泄為度
,溫粥補之,未利
,再服三五丸”
。《丹溪心法》如神救苦散
,“治癱瘓
、風(fēng)濕痹、走注
、疼痛不止
,此劫劑也,痛止則已”
。
服藥溫度的擇定
1.反佐服用:即寒病涼服
,熱病溫服,是為防止格拒而設(sh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稄埵厢t(yī)通》烏頭丸,藥用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