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咳是小兒時期感受時行邪毒引起的肺系時行疾病,臨床以陣發(fā)性痙攣咳嗽
,咳后有特殊的雞啼樣吸氣性吼聲為特征。本病因其咳嗽特征又名“頓嗆”
、“頓嗽”、“鷺鷥咳”
;因其具有傳染性,故又稱“天哮嗆”
、“疫咳”。
頓咳好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
,以5歲以下小兒最易發(fā)病,年齡愈小
,則病情大多愈重,10歲以上則較少罹患
。病程愈長,對小兒身體健康影響愈大
,若不及時治療,可持續(xù)2—3個月以上
。典型的頓咳與西醫(yī)學(xué)百日咳相符。近年來
,由于廣泛開展百日咳菌苗預(yù)防接種,百日咳發(fā)病率已大為下降
。但百日咳綜合征及部分支氣管炎出現(xiàn)頓咳證候者,同樣可按本病辨證施治
。
本病在古代醫(yī)籍中有不少類似記載,如《素問·咳論》已有有關(guān)癥狀描述:“久咳不已
,三焦受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私跃塾谖?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關(guān)于肺
,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明·秦景明《幼科金針·天哮》記載:“夫天哮者
,……蓋因時行傳染,極難奏效
。其癥咳起連連
,而嘔吐涎沫
,涕淚交流,眼胞浮腫
,吐乳鼻血,嘔衄睛紅
。”更確切地描述了本病癥狀表現(xiàn)
,并指出本病的傳染性
。在中醫(yī)學(xué)的歷代文獻(xiàn)中積累了有關(guān)本病的許多豐富寶貴的資料
,至今仍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

[病因病機(jī)]
本病由外感時行邪毒侵入肺系,夾痰交結(jié)氣道
,導(dǎo)致肺失肅降,為其主要病因病機(jī)
。
小兒時期肺常不足,易感時行外邪
,年齡愈小
,肺更嬌弱,感邪機(jī)會愈多
。病之初期,時行邪毒從口鼻而入
,侵襲肺衛(wèi),肺衛(wèi)失宣
,肺氣上逆,而出現(xiàn)形似普通感冒咳嗽癥狀
,且有寒熱之不同。繼而疫邪化火
,痰火膠結(jié),氣道阻塞
,肺失清肅,氣逆上沖
,而咳嗽加劇,以致痙咳陣作
,痰隨氣升,待痰涎吐出后
,氣道稍得通暢,咳嗽暫得緩解
。但咳嗽雖然在肺,日久必殃及它臟
。犯胃則胃氣上逆而致嘔吐;犯肝則肝氣橫逆而見兩脅作痛
;心火上炎則舌下生瘡,咳則引動舌本;肺與大腸相表里
,又為水之上源,肺氣宣降失司
,大腸、膀胱隨之失約
,故痙咳則二便失禁;若氣火上炎
,肺火旺盛
,引動心肝之火,損傷經(jīng)絡(luò)血脈
,則咯血
、衄血;肝絡(luò)損傷
,可見目睛出血
,眼眶瘀血等。病至后期
,邪氣漸退
,正氣耗損,肺脾虧虛
,多見氣陰不足證候
。
年幼或體弱小兒體稟不足
,正氣虧虛
,不耐邪毒痰熱之侵
,在病之極期可導(dǎo)致邪熱內(nèi)陷的變證。若痰熱壅盛
,閉阻于肺
,可并發(fā)咳喘氣促之肺炎喘嗽
;若痰熱內(nèi)陷心肝
,則可致昏迷、抽搐之變證
。
[臨床診斷]
一
、診斷要點
1.根據(jù)流行病學(xué)資料,未接種百日咳疫苗
,有百日咳接觸史。
2.臨床表現(xiàn)
(1)初咳期從起病至發(fā)生痙咳
,約7-10天。病情類似感冒
,可有發(fā)熱、咳嗽
、流涕及噴嚏等。2-3天后熱退
,鼻塞流涕漸減,而咳嗽日漸加重
,由聲咳漸轉(zhuǎn)陣發(fā)性連續(xù)咳嗽,夜間為重
。
(2)痙咳期持續(xù)2-4周或更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人猿赎嚢l(fā)性、痙攣性劇烈咳嗽
,咳后伴雞鳴樣吸氣聲。如此反復(fù)
,患兒表情痛苦,顏面紅紫
,涕淚交加,舌向外伸
,舌下破潰,最后咳出大量粘痰并吐出胃內(nèi)容物,咳嗽暫緩
。痙咳日輕夜重,每因情緒激動
、進(jìn)食等因素而誘發(fā)。新生兒和嬰兒常無典型痙咳
,而表現(xiàn)為窒息發(fā)作,抽痙
,面唇青紫等危癥。
(3)恢復(fù)期痙咳消失至咳嗽止
,約2-3周。本病的臨床診斷應(yīng)注意觀察幾個特殊的癥狀表現(xiàn):痙攣性咳嗽
,及面目浮腫、目睛出血
、舌系帶潰瘍。對于發(fā)病初期感冒癥狀逐漸減輕
,而咳嗽反增,日輕夜重者
,應(yīng)高度懷疑本病
。
3.實驗室檢查
(1)血象:初咳期及痙咳期白細(xì)胞總數(shù)可高達(dá)(20—40)×10的9次方除以L,淋巴細(xì)胞占0.6—0.7
。
(2)細(xì)菌培養(yǎng):鼻咽拭子培養(yǎng)法和咳碟法作細(xì)菌培養(yǎng),有百日咳嗜血生長
。
(3)血清學(xué)檢查: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查血清中特異性lgM抗體,可用于早期診斷
。
補(bǔ)體結(jié)合試驗用于回顧性診斷。
二
、鑒別診斷
其他細(xì)菌及病毒感染可引起百日咳綜合征。副百日咳及腺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可引起類似百日咳的痙攣性咳嗽,主要依靠病原體分離或血清學(xué)檢查進(jìn)行鑒別
。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頓咳辨證大體可按初咳
、痙咳及恢復(fù)三期分證。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
、痰阻,性質(zhì)有寒熱差異
。初咳期邪在肺衛(wèi),屬表證
,咳嗽痰白者為風(fēng)寒;咳嗽痰黃者為風(fēng)熱
。痙咳期邪郁肺經(jīng),屬里證
,痙咳痰稀為痰濕阻肺;痙咳痰稠為痰火伏肺
。恢復(fù)期邪去正傷
,多虛證,嗆咳痰少粘稠為肺陰不足
;咳而無力,痰液稀薄為肺脾氣虛
。
二、治療原則
本病主要病機(jī)為痰氣交阻
,肺氣上逆
,故其治法重在化痰清火、瀉肺降逆
。初咳期以辛溫散寒宣肺、疏風(fēng)清熱宜肺為治法
;痙咳期以化痰降氣、瀉肺清熱為治法
;恢復(fù)期以養(yǎng)陰潤肺、益氣健脾為治法
。本病主證雖嗆咳不已,但不可妄用止?ji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防留邪為患。痙咳期不可早用滋陰潤肺之品
,以防痰火不清,病程遷延難愈
。
三、分證論治
1.邪犯肺衛(wèi)
證候:鼻塞流涕
,咳嗽陣作,咳聲高亢
,2—3天后咳嗽日漸加劇,日輕夜重
,痰稀白,量不多
,或痰稠不易咯出,苔薄白或薄黃
,脈浮。此證見于初咳期
,為時約1周左右
。
分析:邪犯肺衛(wèi),肺失宣肅
。時行邪毒由口鼻入侵,郁于肺衛(wèi),肺氣不宜
,故鼻塞流涕
,咳嗽陣作。2—3天后邪氣內(nèi)侵肺絡(luò)
,與痰濁郁結(jié)氣道
,肺氣不利,上逆而咳
,故見咳嗽日漸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惶祵訇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夜歸陰分
,故咳嗽日輕夜重。時邪有兼夾風(fēng)寒
、風(fēng)熱之別
,夾風(fēng)寒者,則痰稀白
,苔薄白;夾風(fēng)熱者
,則痰稠不易咯出,苔薄黃
。邪在衛(wèi)表,故脈浮
。
治法:疏風(fēng)祛邪,宣肺止咳
。
方藥:三拗湯加味。常用藥:麻黃辛溫解表
,宣肺止咳
,杏仁降氣化痰止咳,甘草佐麻黃
,以辛甘助發(fā)散肺衛(wèi)之邪。偏風(fēng)寒者
,加蘇葉、百部
、陳皮辛溫發(fā)散,理氣化痰
;痰多色白者,加半夏
、膽星、枳殼燥濕化痰
,理氣止咳;偏風(fēng)熱者
,加桑葉、黃芩
、生石膏清熱宣肺,化痰止咳
;痰黃而粘稠者,加葶藶子
、鮮竹瀝、黛蛤散清化痰熱
。
2.痰火阻肺
證候:以陣發(fā)性痙攣性咳嗽為主要癥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人赃B續(xù),日輕夜重
,咳后伴有深吸氣樣雞鳴聲
,吐出痰涎及食物后,痙咳得以暫時緩解
。有些外因,如進(jìn)食
,用力活動,聞刺激性氣味
,或情緒激動時常易引起發(fā)作。輕則晝夜痙咳5—6次,重癥多達(dá)40—50次
。伴有目睛紅赤,兩脅作痛
,舌系帶潰瘍。舌紅
,苔薄黃
,脈數(shù)。此期為痙咳期
,從發(fā)病第2周開始,病程長達(dá)2-6周
。年幼及體弱的嬰幼兒此期可發(fā)生變證:如咳嗽無力,痰鳴鼻煽
,憋氣窒息,面唇青紫的痰熱閉肺證
;或神識昏糊,四肢抽搐
,口吐涎沫的邪陷心肝證。
分析:邪郁化火
,阻塞肺氣
。時邪郁而化火,火熱熏肺
,煉液為痰,阻塞氣道
,肺氣失肅,痰氣交阻
,氣火上逆,故痙咳頻作
。痙咳后驟然吸氣,大量氣體激動聲門而發(fā)聲
,故咳后伴深吸氣樣雞鳴聲;痰涎咯出
,氣道暫得以通暢,故咳嗽暫得以緩解
;邪痰阻肺,肺氣上逆
,胃失和降,故嘔吐食物
。某些外因
,如進(jìn)食
、活動過度或聞刺激性氣味,可使肺氣失暢
,宣肅失常,引動邪痰
,而使痙咳發(fā)作;情緒激動,肝失疏泄
,肝氣犯肺,亦可使痙咳加重
。肺病及肝,肝火隨之上逆
,故目睛出血;肝氣橫逆則脅痛嘔吐
;肺病及心
,心火上炎
,故舌系帶潰瘍。舌紅
,苔黃,脈數(shù)為痰熱之征
。年幼體弱小JL肺臟嬌弱
,痰熱犯肺
,氣道壅阻
;肺氣郁閉
,故可見咳嗽
、氣急
、痰鳴
、鼻煽;痰堵氣道
,呼吸不利
,氣滯血瘀,故見憋氣、窒息
、紫紺
。如邪熱過盛,內(nèi)陷厥陰
,痰熱蒙心
,肝風(fēng)內(nèi)動,則見神昏
、抽搐
、口吐涎沫。
治法:瀉肺清熱
,滌痰鎮(zhèn)咳。
方藥:桑白皮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
。常用藥:桑白皮、黃芩
、浙貝母清泄肺熱,化痰止咳
,葶藶子
、蘇子、杏仁
、半夏降逆化痰止咳,黃連
、山梔瀉火泄熱。
痙咳頻作者
,加僵蠶、蜈蚣解痙鎮(zhèn)咳
;嘔吐頻頻,影響進(jìn)食者
,加代赭石、枇杷葉
、紫石英鎮(zhèn)逆降氣;兩目紅赤者,加龍膽草清泄肝火
;脅痛者,加柴胡
、郁金、桃仁疏肝活血
;咳血、衄血者加白茅根
、側(cè)柏葉、三七涼血止血
;嗆咳少痰,舌紅少苔者
,加沙參、麥冬潤肺止咳
。
邪盛正虛
,發(fā)生變證時
,則隨證論治。痰熱閉肺證
,治宜開肺清熱
、滌痰定喘
,選用麻杏石甘湯加味
,窒息紫紺時緊急予以吸痰
、吸氧;邪陷心肝證
,治宜瀉火化痰,熄風(fēng)開竅
,選用牛黃清心丸、羚角鉤藤湯等方。待神清搐止再繼續(xù)治療頓咳
。
3.氣陰耗傷
證候:痙咳緩解,仍有干咳無痰
,或痰少而稠,聲音嘶啞
,伴低熱,午后顴紅
、煩躁,夜寐不寧
,盜汗,舌紅
,苔少或無苔
,脈細(xì)數(shù)
。或表現(xiàn)為:咳聲無力
,痰白清稀
,神倦乏力
,氣短懶言,納差食少
,自汗或盜汗,大便不實
,舌淡
,苔薄白
,脈細(xì)弱。
分析:邪退正虛
,氣陰耗傷
。肺陰虧損者,多由痙咳期邪熱痰火熏肺
,肺之陰津耗傷,陰虛則肺燥
,咽喉失于津液濡養(yǎng),故干咳少痰
,聲音嘶啞
;陰虛則內(nèi)熱,故午后顴紅
,盜汗;陰虛火旺
,虛火擾心,故煩躁
,夜寐不寧;舌紅
,苔少,脈細(xì)數(shù)
,為肺陰不足之象
。肺氣不足者,多由脾氣素虛
,痰濁阻肺,痙咳日久
,耗散正氣
,導(dǎo)致肺脾兩虛
。肺氣虧虛
,氣不布津
,停聚成痰,故咳嗽無力
,痰白清稀
;肺氣不足,營虛衛(wèi)弱
,津液不固,故自汗盜汗
;脾氣虧虛,運(yùn)化無權(quán)
,故神倦乏力,納差食少
,大便不實;舌淡
,苔薄白,脈細(xì)弱為脾肺氣虛之象
。
治法:養(yǎng)陰潤肺
,益氣健脾
。
方藥:沙參麥冬湯,人參五味子湯加減
。
沙參麥冬湯適用于肺陰耗損證。常用藥:沙參
、麥冬、玉竹
、桑葉
、天花粉
、生甘草養(yǎng)肺潤肺
,生津潤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人詴r作,加桔梗
、杏仁清肅肺氣
,化痰止咳;干咳無痰
,加百合
、款冬花、生地潤肺止咳
;盜汗甚者
,加地骨皮;浮小麥
、牡蠣清熱斂汗
;聲音嘶啞者,加木蝴蝶
、胖大海
、鳳凰衣清咽開音;大便干結(jié)者
,加麻仁
、全瓜蔞潤燥通便
。
人參五味子湯適用于脾肺氣虛癥
。常用藥:黨參
、茯苓、白術(shù)
、甘草、生姜
、紅棗補(bǔ)中益氣
,健脾養(yǎng)胃
;五味子收斂肺氣,納氣益腎
;麥冬甘潤養(yǎng)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人蕴刀嗾撸诖ㄘ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款冬花、紫菀化痰止咳
;不思飲食者,加砂仁
、神曲
、雞內(nèi)金助運(yùn)開胃
。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鷺鷥咳丸每次1丸
,1日2—3次
。用于邪犯肺衛(wèi)及痰火阻肺證。
2.冬膏每次5-log
,1日2次
。用于恢復(fù)期肺陰不足證。
二
、單方驗方
1.膽汁療法新鮮雞膽汁
,加白糖適量,調(diào)成糊狀
,蒸熟服
。每日每歲1/2只,最多不超過3只
,分兩次服
。連服5-7日。用于痰火阻肺證
。
2.大蒜療法紫皮大蒜制成50%糖漿
。5歲以內(nèi)每次5-lOmL,5歲以上每次10—20mL
,每日3次
,連服7日。用于痙咳期
。
3.蜈蚣
、甘草等分為末
。每次I—2g,每日3次
,蜜水調(diào)服
。用于痙咳期。
4.百部
、白前各log
,白梨(清水洗凈,連皮切碎)1個
。同煮
,加少量白糖,去渣飲湯
,1日2—3次
,連服5-6天。用于痙咳期
。
三
、針灸療法
1.刺四縫常規(guī)消毒后點刺出粘液,左右手交替
,治療7-14日
。用于痙咳期及恢復(fù)期。
2.主穴取合谷
、尺澤
、肺俞,配穴取曲池
、豐隆
、內(nèi)關(guān)。瀉法
,不留針
,1日1次,5次為1療程
。用于痙咳期
。
四、推拿療法
逆運(yùn)八卦10分鐘
,退六腑10分鐘
,推脾經(jīng)5分鐘,揉小橫紋10分鐘
。1日1次
,10次為1療程。用于痙咳期。
[預(yù)防護(hù)理]
一
、預(yù)防
按時接種白百破三聯(lián)疫苗
。易感兒在疾病流行期間避免去公共場所。發(fā)現(xiàn)百日咳患兒
,及時隔離4-7周
。與百日咳病兒有接觸史的易感兒應(yīng)觀察3周,并服中藥預(yù)防
,如魚腥草或鵝不食草,任選一種
,15-20g
,水煎,連服5天
。
二
、護(hù)理
患兒居室空氣新鮮,但又要防止受涼
,避免煙塵
、異味刺激,誘發(fā)痙咳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純阂⒁庑菹ⅲWC充足睡眠
,保持心情愉快
,防止精神刺激、情緒波動
。飲食富營養(yǎng)易消化
,避免煎炸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宜少食多餐
,防止劇咳時嘔吐
。幼小患兒要注意防止嘔吐物嗆人氣管,避免引起窒息
。
[文獻(xiàn)摘要]
《諸病源候論
,咳嗽候》:“肺咳,咳而引頸項而唾涎沫是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赎幙龋榷啾臼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本草綱目拾遺·禽部》:“治腎咳,俗呼頓咳,從小腹下逆上而咳
,連咳數(shù)十聲
,少住又作,甚則咳發(fā)必嘔
,牽掣兩脅
,涕淚皆出,連月不愈者
,用鸕鶿涎
,滾水沖服,下咽即止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p>
《幼科七種大全·治驗頓嗽》:“頓咳一癥
,古無是名
,由《金鏡錄》捷法歌中,有連聲頓咳
,粘痰至之一語
。俗從而呼為頓咳,其嗽亦能傳染
,感之則發(fā)作無時
,面赤腰曲,涕淚交流
,每頓嗽至百聲
,必咳出大痰乃住,或所食乳食
,盡皆吐出乃止
。咳之至久
,面目浮腫
,或目如拳傷,或咯血
,或鼻衄
,時醫(yī)到此,束手無策
。遂以為此癥最難速愈
,必待百日后可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醫(yī)學(xué)真?zhèn)鳌た人浴罚骸翱人运酌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連咳不已
,謂之頓嗆。頓嗆者
,一氣連嗆二三十聲
,少者十?dāng)?shù)聲,嗆則頭傾胸曲
,甚則手足拘攣
,痰從口入,涕泣相隨
,從膺胸而下應(yīng)于少腹
。大人患之,如同哮喘
,小兒患之
,謂之時行頓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慌c之藥,亦不喪身
。若人過愛其子
,頻頻服藥,醫(yī)者但治其氣不治其血
,但理其肺不理其肝
,頓嗆未已,又增它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現(xiàn)代研究]
陳庚玲.中藥治療百日咳162例.陜西中醫(yī)1988;9(8):342
中藥治療組162例
,根據(jù)年齡大小
,用地龍2—6g,全蝎0.3—1g
,百部
、僵蠶各3—6g,蟬蛻3-4g
,甘草3So每日煎服1劑
,連服7-10天。少數(shù)合并肺部感染者用抗生素治療
。結(jié)果:痊愈157例
,好轉(zhuǎn)5例;對照組147例用西藥治療
,痊愈74例
,好轉(zhuǎn)36例
,無效37例。治療組多于服藥2-3劑后痙咳明顯減輕或消失
,未發(fā)現(xiàn)任何毒副作用
。對照組有效者7天后才見效,無效者改用中藥治療后均于2-7天內(nèi)痊愈
。
姜潤林.解痙止咳湯治療百日咳124例.北京中醫(yī)1990
;(3):15
本組124例用解痙止咳湯:紫菀、百部
、杏仁
、半夏各log,代赭石(先煎)30g
,橘紅6g
,蜈蚣、甘草各3g
。痰多氣逆加葶藶子
、制枇杷葉各log;痰粘咳吐不爽加麥冬log
,制膽星6g
;目赤、鼻衄
、咳血加白茅根12g
,側(cè)柏葉log。
顧為政.越婢加半夏湯治療百日咳50例.江蘇中醫(yī)1995
;16(1):15
本方含麻黃2-5g
,生石膏15-30g,制半夏5—8g
,甘草
、生姜各5g,大棗5枚
,痰粘稠或色黃加黃芩
、赤芍、鮮竹瀝(沖服)
,咳嗽甚加前胡
、杏仁、僵蠶
。日1-2劑
,水煎服。結(jié)果:治愈43例(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