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祖國醫(yī)學對病毒性肝炎的認識
中醫(yī)一般認為黃疸型病毒性肝炎是屬于"黃疸"范疇的病變
。但是,黃疸不一定就是病毒性肝炎,需要辨病。無黃疸型病毒性肝炎頗似中醫(yī)的"肝郁"、"脅痛",這是依據《內經》:"肝病者,兩脅下痛"。"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酸"等文獻所描述的癥狀而認識的。但病毒性肝炎還具有食欲不振(納呆),惡心,腹脹,便溏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在初期也可有畏寒、發(fā)熱。因而有人把病毒性肝炎歸屬于中醫(yī)的"脾病"。這個問題有過爭論,我們認為肝的部分生理功能與"脾"密切有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黃疸最初稱為"癉"
,如《內經》說:"濕熱相交,民當病癉"。關于癉的記載最早見于《山海經》。《傷寒明理論》解釋為"癉者黃也",癉與疸同音,古相通用,自后漢張仲景以后,漸多改為黃疸。最早的醫(yī)籍《內經》已有關于黃疸這一病證的描述:如《素問》"溺黃赤安臥者黃疸"
,"目黃者黃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病毒性肝炎系全身性感染
無黃疸型病毒性肝炎
(一)病因病機
1.病因:
(1)外感傳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簩O思邈:"凡遇時行熱病,多必內瘀著黃"
。《沈氏尊》生書:"有天行疫癘,以致發(fā)黃者"。《醫(yī)學入門》:"治時行及瘴瘧疫癘,急發(fā)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2)飲食因素:張仲景首先提出"谷疸",指出飲食與黃疸的關系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3)飲酒:張仲景指出的"五疸"
、"酒疸"是其中之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4)血瘀:血瘀可以致黃疸
(5)虛勞:虛勞可致黃疸
,如張仲景說:"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又《景岳全書》謂:"陰黃之病,何以致之?蓋必以七情傷臟,或勞倦傷形,因致中氣大傷,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見于外"。錢鏡湖《辨證奇聞》謂:"女勞疸,其證腎氣有損,致成黃疸"。這些是內因2.病機:發(fā)黃的病機,各家解釋不一
由上述可以看到薛氏對濕熱的成因及感染途徑都作了詳細的敘述
按薛、王二氏的論點
祖國醫(yī)學認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主要為濕熱所致
僅就黃疸型和無黃疸型病毒性肝炎來說
太過者有余
,不及者不足,我們理解黃疸型屬于有余,無黃疸型為不足。但有余和不足,常常是互相依附(二)臨床癥狀及癥候分型 病毒性肝炎的一般癥候為全身乏力,胃脘脹滿
、納呆、惡心,厭油食,大便燥結,有時溏瀉,呈白色或灰白色(黃疸型),尿黃色或深黃色,甚至赤X,左脅脹痛,拒按,背X,肝脾腫大等癥。根據臨床所見,一般分為黃疸型和無黃疸型;黃疸型分為陽黃及陰黃二種。1.陽黃癥:黃色鮮明,若桔子色
,身熱煩渴或騷擾不安,消谷善饑,惡心。小便赤X熱痛,大便秘結或溏瀉,脅痛身體瘙癢2.陰黃癥:黃色暗晦如煙熏
無黃疸型病毒性肝炎
,一般不易診斷,在臨床辨證上,多采用綜合鑒別方法。(1)實癥:常見于初發(fā)的時候,一般病程較短
,心中煩熱,胃脘脹滿,納呆或厭食,時冷時熱,右脅痛,拒按,頭痛頭昏,失眠多夢,大便秘結,小便有時不利,舌苔黃膩,舌質赤,脈象弦實或弦數有力。(2)虛癥:多為病程遷延一個階段的
,身體衰弱二、治療方案
治療總則是除濕清熱
。黃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必先清除黃疸,再用清肝化郁之劑,或在消除黃疸的同時,佐以疏肝化郁之藥。陰黃則宜濕補行濕為主,陽黃則以清熱利濕通二便為主。無黃疸型病毒性肝炎有治療
,應根據脈、苔辨別虛實,而用清熱開郁,養(yǎng)脾舒肝,解毒活血利濕為主的方法分類 黃疸色澤 寒熱 汗 頭身 胸腹 飲食 大便 小便 舌苔 脈象
黃
疸
型 陽
黃 黃色如桔皮柏皮而有光澤 發(fā)熱 但頭汗而身無汗 常煩躁不安 腹?jié)M 厭油食
陰 黃
黃如煙熏色暗而不明 畏寒而不發(fā)熱 常自汗 精神不振,喜靜惡動
無 黃 疸 型
實 證
無 有時有熱 不定 頭暈頭痛,煩燥背X 腹?jié)M
虛 證
無 少見 少 倦怠無力
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以服藥為主
一
肝硬變在祖國醫(yī)學上,相當于"膨脹"
《金匱要略》積聚篇:"凡有形有物
通過以上的論述
(一)病因病機
1.病因:喻嘉言著《醫(yī)門法律》說:"凡有癥瘕
對臌脹的形成
(1)飲食不節(jié),饑飽勞逸為其常見原因
(2)濕熱郁滯:濕邪為六淫最甚者
(3)血吸蟲病
(4)飲酒:長期大量嗜酒
(5)七情:憂思傷脾
(6)黃疸型和無黃疸型病毒性肝炎
,由于誤治或其他原因:常常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而形成遷延或慢性化。2.病機:本病以肝為主
,進而累及脾腎。肝為血臟,性喜條達,肝病則郁而不達,氣滯而血瘀,遷延日久則成癥瘕積塊,肝氣失疏,橫逆犯脾,脾胃受侮,導致"脾虛之甚",運化失職,以致清陽不升,津液失于輸布,濁陰不降,水濕不得轉輸,于是"清濁相混,隧道不通……濕熱相生,造成脹滿"。《素問》所說:"濁氣在上,則生X脹"。臌脹多系由肝病或血吸蟲病等引起的單腹脹,并與長期嗜酒
、營養(yǎng)不良和精神因素等有關。這些原因均能損傷肝脾,而致疏泄,運化功能失常。肝氣郁結,血行瘀滯,壅阻肝脈而成癥結。脾之運化失職,氣滯濕阻,水濕內蘊,或因濕郁化熱,而致濕熱壅積中焦。氣、血、水三者交相搏結,逐漸形成膨脹。濕困日久,脾陽受損,漸及于腎,脾腎陽虛,則水液的運化輸布更為不利,臌脹益甚。如濕熱久蘊,可以耗傷陰精,或久病體虛,勞欲過度,精血內虧(三)臨床癥狀及癥候分型 浙江省中醫(yī)研究所潘澄濂將肝硬變分為積聚型及臌脹型二型
1.積聚型:
(1)肝郁血瘀證:肝脾區(qū)可有壓痛
,脘腹痞脹,食后加重,口苦,納呆、大便秘結或不暢,小便常黃赤或有衄血,舌邊紫,脈象弦細或弦滑。(2)脾虛氣阻證:面色蒼黃,肝脾區(qū)隱痛
,乏力,納差,厭油食,腹?jié)M,腸鳴矢氣2.臌脹型:
(1)血瘀壅滯證:面色萎黃
(2)脾虛水聚證:面色蒼黃
(3)濕熱蘊結證:鞏膜皮膚黃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