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太陽及其證治
劉力紅
廣西中醫(yī)學院

摘要 太陽名相繁多
,然其要則在于主水,太陽病見證百端,提其綱則不外乎水之升降循環(huán)障礙,故治太陽者,唯治其水也。且乎天地人身雖分六經(jīng)六氣,摯其領不過一水火爾
,太陽稟火之氣而司水之循環(huán),故雖一太陽,而六經(jīng)皆在其中矣
。此或為仲景論太陽之大要也
。
仲圣論傷寒以太陽為首,亦以太陽最繁
。有關太陽及其證治
,曾纏繞腦際多年,百思而不得其解
,近日偶從運氣七篇之寒水入手
,似有豁然貫通之感,茲將個中旨趣略述于下
,聊備同道采擇焉
。
1太陽與寒水
太陽者
,或經(jīng)或腑
,或為諸陽主氣,或為六經(jīng)藩籬
,或為巨陽
,或為開,可謂名相繁多
,而七篇大論則以一“寒水”概之
。水之性,本為至陰至下至寒
,說寒水是容易理解的
,何以運氣七篇要將其與至陽至高至熱的太陽相提并列呢?看來這是一個關系重大的問題
,這個問題認識不清楚
,不但太陽的有關名相無法弄明,以致我們難以從名相入手來探討太陽的內(nèi)涵
,進而也就不能對太陽的病變及其證治有一個全面妥切的認識
。因而這是一個勢必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水
,無論對自然還是對人
,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水不但占據(jù)整個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以上
,而且也是組成人體的大多數(shù)
,因此,水對于生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水的習性本靜
,但是,其要成為生命的源泉,其要作為促成生命的要素
,則始終離不開一個“動”字
。至靜之物,何能動以為用呢
?這無疑是對太陽作用的深刻表述
,如李白于《將進酒》中寫道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水為至下之物
,為什么能上達于天呢?
這一“搬運”過程
,便是體現(xiàn)太陽作用的關鍵
。廣大江河湖海之水經(jīng)太陽之照射蒸騰不斷上升,當被陽蒸之水上升至一定高度時
,遇高空之寒氣凝而為云
,這一過程《內(nèi)經(jīng)》將其形容為“地氣上為云”,俟云層增至一定厚度
,因重力及其它因素的作用
,云化為雨而復降于大地,復歸于江河湖海
,這一過程《內(nèi)經(jīng)》形容其為“天氣下為雨”
。如此升降循環(huán),往復不已
,故江河之水得以滾滾流動
,奔騰不息。而所以能成循環(huán)之勢
,太陽的至關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
再從水的源頭而論,長江黃河是貫穿我國西東的兩大水域
,亦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它們都起源于至高至寒的終年積雪的西部山脈(長江源于唐古拉山,黃河源于可可西里山)
,這就更加充分說明了作為至下至靜的水
,要成其循環(huán)的動勢,以為生命之用
,是離不開太陽
,離不開高與寒的。由此可見
,唯以大論的太陽寒水并稱
,方能具足水的循環(huán)要素
,方能確切地說明水的循環(huán)過程,亦唯其如此
,方能說明太陽于生命的重要
。
2太陽之為病
太陽是促成水能循環(huán)不息的關鍵,亦正是由于這一關鍵作用
,使水能夠成為萬物的生命
,俗云:“萬物生長靠太陽”,其實就是對太陽這一作用的形象表述
。如果太陽的上述作用發(fā)生異常
,則勢必首先影響水的升降循環(huán),進而影響整個生命的活動
。由此也就知道了
,太陽的異常,實際就是水的循環(huán)異常
,太陽的病變
,實際就是水的病變。關于此點
,我們似可以從集中反映太陽所致病變的太陽提綱條文中得到說明
。
太陽提綱條文是太陽篇的代表條文
,仲景舉“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以賅之。從整個太陽篇的內(nèi)容來看
,見證可謂百端
,而為什么仲景要以上述三個證候表現(xiàn)來作為其代表呢?其實
,這與它們能較好反映太陽及其水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障礙是分不開的
。
太陽主水,水于大地有江河載之
,水于人身有血脈載之
,江河之水,即如人身之血也
。江河之水
,得太陽則奔流不息,以為潤澤萬物之用
,人身之血脈
,得太陽則循環(huán)不已,以成滋養(yǎng)五臟六腑
,四肢百骸
,五官九竅之功
。血之與水雖為陰,得太陽則能于江河
,能于脈中奔流不息
,循環(huán)不已,是知脈之動靜
,甚能反映太陽之功用
,故太陽之病變以言脈起手。
又
,江河之有漲落
,即如脈之有起伏,錢江之潮
,月滿而漲
,月缺而落,漲落皆隨月之盈缺
。月雖為陰
,月之盈缺卻隨太陽而變化,故有望而陽盛
,晦而陽衰之謂
。一歲之中,脈有弦勾毛石
,以配春夏秋冬
,一月之中,陽氣之消長
,亦似一歲
,故上弦而弦,月滿而勾
,下弦而毛
,月晦而石。月隨陽之旺衰而陰晴圓缺
,脈隨陽之長消而弦勾毛石
,故以月相變化喻脈之四象實最為形象。
從還原的觀點論脈意
,似亦能說明上述意義
。脈,古字作脈
,從月從瓜
。月當為月相而非肉也,《康熙字典》將脈置肉部
,似欠妥當
。瓜者水之支流
,永者水之主流,瓜永皆言水
,瓜(永)之合月
,是水月相合,是喻水之漲落與月之圓缺相關也
。由于月為陽之應
,故月之合瓜(永),亦喻人身血脈是隨陽而起伏的
。
由以上論述可見
,太陽之與脈,實猶形影之相隨
,故太陽病首重于脈
。而太陽篇中單以脈浮即定病之在表者,比比皆是
,它篇之中則弗如此也
。脈浮主表,亦言太陽之勢
,故為太陽病之主脈
。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比松碇粮咧粸轭^頂
,大地至高之位為喜瑪拉雅山。喜瑪拉雅山素稱世界屋脊
,處地之西,終年積雪
,為寒可知
,為水可知,為太陽所主可知
。故人病太陽
,首言脈浮,首言頭項強痛
,言浮者
,言頭項者,皆言其高也
。
西方位金
,地勢殊高
,長江、黃河皆源于此
,《易》曰:“金生麗水”者
,言此也。又肺為金
,言肺為水之上源者
,亦謂此也。肺于五臟處至高之位
,故云華蓋
,故云五臟之天,其外主于皮毛
,或華蓋
、或天、或皮毛
,皆為太陽性用之表現(xiàn)
。《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所云“太陽主外”者
,亦不離于此
。劉波舟教授所云:“上焦肺氣的呼吸開發(fā)也是太陽主表,發(fā)揮衛(wèi)外為固作用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1]”就是很好的說明
。
再以易象言之
,先天卦位中,坎水位于西方
,是水源于西的很好證明
,但,為什么到了后天卦中
,坎水卻移至了北方
?這是因為水雖源西,不因寒
,不得其成的緣故
。寒屬北方之氣,以水歸之者
,亦為方以類聚之謂
。太陽提綱證中,但言惡寒
,而不言發(fā)熱
,亦是以類相言。
綜上所述
,太陽為諸陽主氣
,而其性用之要義卻在促水之循環(huán)
,太陽為病之“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實能最貼切地說明太陽性用的異常
,故以為提綱脈證
。
3太陽病治法
太陽主寒水,關乎水液之升降循環(huán)
,太陽病則多致水液之升降循環(huán)障礙
,故治太陽者,唯調(diào)其水而已
。水于自然
,《素問》以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
,概括其升降循環(huán)
,水于人身,則在汗與小便
。如前所云
,肺為華蓋,五臟之天
,肺主皮毛
,故汗從皮毛而出者,猶地氣之上為云也
,溲從膀胱出者
,猶天氣之下為雨也。前人將太陽病分經(jīng)府二證
,實暗合此旨
。
經(jīng)者,表也
,風寒諸邪襲表
,阻遏太陽之氣,至地水之升障礙
,即所謂經(jīng)證也
。太陽發(fā)汗解表諸法,無非祛除遏阻太陽之氣的不利因素
,使地水上升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暢通無阻,保證水之正常循環(huán)
。地水為陰
,所以能上升而為云者,全賴太陽之蒸騰
,此與《內(nèi)經(jīng)》論汗所云:“陽加于陰謂之汗”
,理無二也
。故太陽發(fā)汗解表諸法,即興云之法
,太陽篇麻黃湯
、桂枝湯為其代表方劑。而篇中用青龍諸條
,則更對“治太陽即為治水”之理揭露無余
。
青龍,“東方七宿之總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抖Y·曲禮》: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
。(疏):朱雀
、玄武、青龍
、白虎
,四方宿名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度o黃圖》:青龍
、白虎、朱雀
、玄武
,天之四靈,以正四方”[2]
。天之四靈
,以正四方者,青龍以正東方
,而主春也
。一年的二十四氣中,涵雨的節(jié)氣有兩個
,即雨水
、谷雨,而這兩個節(jié)氣皆布于春日的六氣之中
,說明龍能興云布雨
,是有其天文歷法作為背景的。
又
,道經(jīng)以東南西北四海
,皆有龍王總領其類。而其下尚有一百八十五小龍王,能為興云致雨之神力[3]
。四海龍王中
,以東海龍王為其長,東方色青
,故亦稱青龍
,其興云致雨之神力亦最大,蓋海雖分四
,而水皆向東也
。是以仲師要以青龍為湯名。
龍之性用
,于諸物之中
,實最為神異,以其體用相殊也
。龍體至陰
,故為鱗蟲之長,而深潛于洲海
;龍用則至陽
,故有興云致雨之力,《周易》乾卦之爻辭多用龍亦為證明
。以至陰之體而為至陽之用
,非龍莫能為之,而能成此龍之性用者
,則非太陽莫屬也
。故《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太陽所至為鱗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太陽篇中用青龍湯者凡四條
,38、39條用大青龍湯
,40
、41條用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條文中明言:“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是為寒邪襲表,阻遏太陽之氣
,水之升布障礙而停于心下
,此亦龍用有礙,故投青龍以復地水升布之常
,使不留于心下
。
38、39條之用大青龍
,其義亦近
,喻嘉言注38條云:“天地郁蒸,得雨則和
,人身煩躁
,得汗則解”[4],證之自然
,春夏二時久無雨
,必悶熱異常,人處其中
,鮮有不煩躁者
,一旦得雨,頓覺清涼
,大青龍湯所主“不汗出而煩躁”者
,猶天無雨之悶熱煩躁也,汗出而解者
,猶得雨之清涼也
。
38條用大青龍,眾家皆無異議
,而于39條之用大青龍
,則覺歷代之注皆不甚了了,尤以現(xiàn)代5版《傷寒論講義》釋此為感邪較輕者
,更覺有違經(jīng)義
,試問既屬感邪之輕者,何須再用大青龍發(fā)之
,不是自相矛盾嗎
?蓋以傷寒表閉,則太陽之氣郁結(jié)
,太陽氣郁
,不能施興云布雨之力,則水之流通循環(huán)障礙
,故太陽氣郁
,水氣亦郁,水郁不得宣泄
,身必重也
。所以傷風中寒之后,既有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
,亦有水郁不得宣泄而身不痛但重者
。用大青龍湯發(fā)之者,發(fā)太陽閉郁之氣也,俾太陽之氣開通
,水氣自得升騰流通
,不復郁結(jié)為患。譬之陰雨不透之濕悶天氣
,身體每覺沉重
,得一場大雨,則頓掃陰霾
,復顯輕爽矣
。
《金匱要略》論溢飲謂:“飲水流行,歸于四肢
,當汗出而不汗出
,身體疼重,謂之溢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逼渲我顼嬛畻l謂:“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
,大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亦主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憋嬰m分四
,皆水類也,究其因
,不外水之流通循環(huán)障礙所致
,而溢飲之要則在一重字,治當發(fā)其汗者
,暢達太陽之氣
,水氣流通,不復郁而為飲患矣
。以是觀之
,《金匱要略》溢飲之用大青龍,不諦為39條之最佳注腳
。由此足證
,青龍之用,在于發(fā)汗
,在于行云布雨
,而云大小者,以其力有大小
,喻氏言大青龍為風寒兩傷營衛(wèi)而設
,似難稽考也
。
腑者,太陽表中之里
,升已之降也
,故太陽府證見小便不利,此猶天氣不下為雨也
。天不降雨
,則地無潤澤而干燥,是以五苓之治
,除小便不利外,重者一個“渴”字
,或消渴
、或煩渴,總以渴而用五苓
,不渴則更它方
。嗚呼!五苓之治
,不過解表利水而已
,何能解渴?蓋以五苓服后汗出表解者
,猶行云也
,小便利而渴解者,猶雨施大地
,甘露潤澤也
。后世以五苓為底,創(chuàng)制桂苓甘露諸飲
,是深得仲師之意
。
五苓之劑,用苓僅二
,即豬苓
、茯苓,為什么要以五苓命之
?是知苓之義不在豬苓
。陳靈石曰:苓者令也。經(jīng)云:太陰濕土
,其化為雨
,其數(shù)為五。故五苓者
,五令也
,五令者
,布化雨令之謂也,于斯亦見太陽治水之深意
。
云之成
,須賴地水之升,地水之升
,則全賴陽之蒸騰
。太陽篇中麻桂解表諸劑,非能蒸地水上升為云
,而只是解決此一過程中的阻遏因素
,以為天氣流布之用,若地水無炎陽之蒸
,則徒事流布無益
。故82條曰:“太陽病,發(fā)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
,頭眩
,身(目閏)動,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湯主之
。”太陽病
,發(fā)汗不解者
,非為云氣之流布障礙,實因地水無陽之蒸騰
,故藉真武之力蒸之
,使上成青云,水無陽蒸
,必停而為患
,是以316條復論真武湯時明言:“此為有水氣”。又
,真武者
,玄武也,既為北方之藥
,亦屬鎮(zhèn)水之神
,太陽病,發(fā)汗
,汗出不解而用真武
,實際上更進一步說明了治太陽即是治水的原則
。
其余苓桂、十棗
、三物
、陷胸諸劑,或溫化
,或行水
,或決瀆,亦皆治水之類
,茲不具述
。
4結(jié)語
從整個太陽篇的內(nèi)容來看,麻桂
、青龍
、五苓以治太陽之表,白虎調(diào)胃承氣以治陽明之里
,柴胡則治少陽之半表半里,真武兩用于太少
,四逆則為三陰之通劑
,故雖云太陽證治,其實已包涵了六經(jīng)的內(nèi)容
。而為什么太陽一氣能蘊含六經(jīng)呢
?這顯然與其主水的性用是分不開的。
水是生命的組成
,是生命的源泉
,而水之用,卻離不開其循環(huán)之勢
,循環(huán)則必需動力
,火即其動力也,故六經(jīng)之中
,有少陽相火
,有少陰君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鸫偎畡佣善溲h(huán)
,濕便是這一循環(huán)過程的表現(xiàn)形式,故有太陰之濕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鹫羲畡佣醒h(huán),然欲使其循環(huán)周遍六虛
,又必藉風之流動
,是以六氣之中
,又有厥陰風木。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陰靜而陽躁。春夏陽火用事
,動躁為其主導
,水液循環(huán)之勢旺,故春夏亦多濕
,秋冬陽火收潛
,靜為主導,水液循環(huán)之勢相對為衰
,水液循環(huán)的相對靜止
,其表現(xiàn)形式便為燥,故秋冬亦多躁
,而六氣之中則有陽明燥金與之相配
。
綜之,天地人身雖有六氣陰陽
,而其寒水的包融性卻是十分獨特的
,這與人類生存的地球在無始以前,皆為一片汪洋的歷史相符合
。由此我們更見到了仲圣著說以傷寒立論
,六經(jīng)之中最重太陽的深遠意義。經(jīng)云:“治不法天之紀
,不知地之理
,則災害至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太陽病的治療辦法都有哪些
傷寒六經(jīng)病之一
。 太陽經(jīng)主肌表,外邪侵襲
,大多自太陽而入
,“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太陽病的提綱證
。外邪初客體表
,正氣開始抵抗的階段,稱為太陽經(jīng)證
,包括太陽傷寒證和太陽中風證兩種證候
;若外邪隨經(jīng)入腑,則為太陽腑證
,包括太陽蓄水證和太陽蓄血證兩種證候
。①太陽傷寒證
。為寒邪襲表,正陽被郁
,營陰郁滯所表現(xiàn)的證候
。證見惡寒、發(fā)熱
、頭痛身疼
、腰痛、骨節(jié)疼痛
、無汗而喘
、脈浮緊。治宜辛溫發(fā)汗
,方用麻黃湯
。②太陽中風證。為外感風邪后
,營衛(wèi)不和所表現(xiàn)的證候
。證見頭痛,發(fā)熱
,汗出
,惡風,脈浮緩
。治宜解肌祛風,調(diào)和營衛(wèi)
,方用桂枝湯
。③太陽蓄水證。為太陽經(jīng)邪氣影響膀胱腑氣
,氣化功能失調(diào)所表現(xiàn)的證候
。證見發(fā)汗,汗出
,煩渴
,或渴欲飲水,水入則吐
,小便不利
,脈浮。治宜通陽行水
,方用五苓散
。④太陽蓄血證。為太陽隨經(jīng)熱邪與瘀血結(jié)于下焦所表現(xiàn)的證候
。證見少腹急結(jié)或硬滿
,精神如狂
,甚則發(fā)狂,小便自利
。治宜瀉熱破結(jié)
,方用桃核承氣湯或抵當湯。
辯太陽病脈證治法中第六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ê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方三十九首。并見太陽陽明合病法)
太陽病
,項背強幾幾
,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方一
。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
,去皮) 生姜(三兩
,切)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切) 大棗(十二枚
,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