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脈部位
診脈部位歷來有多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貑枴と烤藕蛘摗酚浻腥烤藕蛟\法
現在切脈沿用的寸口部位始見《內經》
(二)診脈方法
醫(yī)生診脈的指法十分重要
,正確運用指法可以獲取比較豐富的脈象信息。診脈指法要領概括為三指平齊、中指定關三指平齊是指診脈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齊
常用指法介紹于下:
1.舉法 是指醫(yī)生用較輕的指力,按在寸口脈搏動的部位
2.按法 是指醫(yī)生用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體察脈象的方法
3.尋法 尋是指切脈時指力從輕到重,或從重到輕
4.總按 即用三指同時用力診脈的方法
。從總體上辨別寸關尺三部和左右兩手脈象的形態(tài)、脈位的浮沉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5.單診 用一個手指診察一部脈象的方法
切診是指醫(yī)生用手指觸按病人的動脈搏動
,以探查脈象,從而了解病情的一種診斷方法。中醫(yī)診斷學主要包括診法
、診病、辨證和病案四大部分。
1
是對病人進行檢查
根據中醫(yī)學理論,人體是個有機整體
所以
《靈樞·外揣篇》則提得更為明確:“五音不彰
2、診病
亦稱辨病
3、辨證
辨證是中醫(yī)學的精華
4
又稱病歷
擴展資料:
中醫(yī)診斷學原理介紹:
中醫(yī)學在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
中醫(yī)學認為
因此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
,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就是說在認識事物時,應當采取知己知彼,從外測內,觀察事物表現的太過或不及,通過微小的改變看出反常的所在,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這便是中醫(yī)學診斷病證的基本原理。-中醫(yī)診斷學
-中醫(yī)診斷
切脈又稱為號脈
,是中醫(yī)診斷的一個方式,是望
切脈可以分為舉、按
對于兒童
,主要是以醫(yī)生的大拇指按在兒童的腕上的動脈為主,而不是三指的同按。中醫(yī)切脈時摸的是橈動脈。也就是在上肢前臂內側面
,偏于橈側的部位。診脈時,將其分為寸、關、尺三部,再根據浮、中、沉三部來綜合判斷疾病的性質,中醫(yī)稱之為三部九候。
其中以橈骨莖突定為關
,關前為寸,關后為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診脈全靠醫(yī)生手指的敏感度來體驗
,因此要準確地分辨脈象
拓展知識是肱動脈的終支之一
,較尺動脈稍小。橈動脈長約21.2cm,起端外徑約0.3cm。肱動脈分出后,行向外下,先經肱橈肌與旋前圓肌之間,繼而位于橈側腕屈肌與肱橈肌之間,至橈骨下端斜過拇長展肌和拇短伸肌腱深面至手背后進入解部學鼻咽窩,穿第1掌骨間隙入手掌深部,分出拇主要動脈后,即與尺動脈掌深支吻合成掌深弓。橈動脈在橈骨下端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位置較淺,是捫脈和穿刺的理想部位。橈動脈有恒定的二靜脈伴行。自肘窩中心以下2.5cm處向外下至橈骨莖突的內側劃一直線,為橈動脈的體表投影。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452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