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穎
美國一病人以“左側肩膀痛”為主訴
這是為什么
良好的效果
作為《脈診導論》一書的作者,周達君對脈診研究有較高造詣
脈診軌跡清晰可見
什么是脈診?教科書的定義是
周達君說
在漢末及晉唐是規(guī)范期
。脈診知識已經收錄在《傷寒論》、《脈經》及《千金方》中,并經歷了傳承及演化過程。當時,有很大一部分醫(yī)生已經采用寸口脈法為主的脈診形式了。醫(yī)圣張仲景則采用的是以“寸口脈”為主合參“人迎脈”、“趺陽脈”的方法,從而清楚地顯示脈診在發(fā)展中的軌跡。隨后,王叔和在《脈經》中確立了后世寸口三部九候脈診法形態(tài),并完成由張仲景所開始的對脈法、脈象的規(guī)范工作。在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的脈法部分,就已經與此后的脈法基本相同了。唐宋元明清是成熟與推廣期
。標志是《王叔和脈法》與《脈賦》、《四言脈訣》的成書。這期間脈法是以寸口三部九候脈法為主體,主要是研究具體病證與脈象之間的對應關系。這時期出版的著作也很多,每個著者都對脈診有自己的經驗與思考,但主體結構已經確定。這一時期,最出名的脈書則是《瀕湖脈學》。自民國到現(xiàn)在,應該是反思與創(chuàng)新期
。其中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現(xiàn)代醫(yī)學思想的引入,帶來的問題就是“脈是真的還是假的”,人們怎能從那小小的一段動脈中取得那么多有用的東西?二是全息生物學的提出,為人們理解脈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掌握絕技從師明理
在古代,脈診一直為中醫(yī)學者所重視
。在古醫(yī)籍《黃帝內經》中有“善診者,查色按脈,先別陰陽?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周達君介紹,因視角的不同
,脈診有多種分類。一是以時代分類。漢以前的脈診方法為“先古脈法”,包括《黃帝內經》中的脈法,張仲景的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診法,而《脈經》以后的寸口三部九候脈法,為“后世脈法”。二是以部位分類。有單部位的診法,如寸口脈法(后世之寸口三部九候脈法);有遍診法,如三部九候遍診法脈診對診斷疾病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周達君認為,掌握脈診這種絕技
,在學習中有幾個難點。分別是手感難尋,師承不同對此,周達君提出
發(fā)展之路更新理念
周達君說
其實
通過研究
“脈重解析”是周達君在《脈診導論》中提出的觀點
發(fā)展脈診有何思路
不叫神奇
脈“象”和卦“象”
,這其中的“象”是什么意思呢?此兩“象”其實是一個意思,都是用抽象的概念解釋事物的表象,是一種形象的比喻。這種表面的現(xiàn)象在一定的情況下是不能夠反應事物的本質的。 脈“象”即是脈動應指的形象,這種形象包括脈動的頻率(遲脈、數(shù)脈),節(jié)律(結脈、代脈、促脈),充盈度(虛脈、實脈),通暢的情況(滑脈、澀脈),動勢的和緩,波動的幅度等。而這些形象能否如現(xiàn)代老百姓所認為的中醫(yī)“一把脈”就什么“病”都知道了呢?這要從現(xiàn)代老百姓所認為的“病”說起。現(xiàn)代老百姓認為的“病”多數(shù)是西方醫(yī)學的一些診斷名詞,比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肺炎、胃炎、腎炎等等,很少有人能夠認識到是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痰飲、血瘀等等證候上來,即使能夠認識到這方面來這個問題要回答非常多.不說左手的心肝腎,也不說右手的肺脾腎,就從大體上說常見的一些脈象簡單的分析一下.
首先可判斷疾病的性質和病位.
一般寒性病脈象多緊,沉,緩.而熱性病多數(shù),急,有力為實癥,無力為虛癥.
如浮(輕摸就能摸到),說明病邪在表,如沉,用力才能摸到,說明病在里,或是說在臟.
二是可推斷一些疾病的進退.
如本來為表癥,脈浮,但漸脈象變洪大,高燒,說明邪盛正衰主病進.如從洪大漸趨緩和,也就是病從重漸好轉了.
脈象不是一兩句能說清的
中醫(yī)的獨特的診病方法——脈診,即切脈